自然環境
鹹安區地處幕阜山系和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狀如撮箕,按形態成因為分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四大類型,相對高差936.1米。東南南部和西南部為低山區,系幕阜山系北翼余脈,山脈之間峰巒起伏,溝壑縱橫,共形成大小山丘22877座,其中山峰218座,最高峰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1米。相對高差50-200米,谷深坡陡,坡度為60°左右。中部和東部為丘陵區,海拔50-300米,相對高差50-100米,丘體零亂、圓渾,坡度50-300米,壟崗、殘丘相間,脈絡明顯,坡度小於5°左右。北部和東北、西北、西部部分為平原區,海拔30米以下,最低處斧頭湖海拔18米,地勢平坦,湖泊港汊多,河網密度大,坡度小於3°。
本區西南部、
鹹安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嚴寒酷暑時間短。境內日照時數年平均值為1879.65小時,日照率為42%,最多的1979年為2075.4小時,最少的1975年為1596.6小時,年較差478.8小時,月平均日照時數最高的7月為248.7小時,最低的2月為104.4小時;太陽輻射量年均105.4千卡/平方厘米,集中於春、夏兩季,約占全年的82.2%,且北部高於南部。氣溫的時空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6.8℃,高溫的1961年為17.8℃,低溫的1969年為15.8℃,年較差2℃;最冷的1月平均為4℃,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9.3℃;極端高溫為41.4℃(1959年8月23日),極端低溫為零下15.4℃(1969年1月31日);氣溫的平均日較差為8.5℃,各月的日較差在8-9℃之間。
西北臨湖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6.8℃左右,東部、中部及東北部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6.5℃左右,南部低山區年平均氣溫在15.8℃左右,大幕山頂年平均氣溫僅10.7℃,南北溫差6.1℃;積溫≥10℃的北部為5216.9℃,中部5174.6℃,南部4640.4℃。無霜期年平均258天,平均初霜日在11月26日前後,終霜日在3月12日前後,無霜期最長的1961年為291天(2月18日-12月5日),最短的1978年為227天(3月16日-10月28日),且無霜期長短分布因地形而異,北較差約10天,東西較差約8天。無霜期最長的西北濱湖地區為260天,南部低山區為248-252天,最短的大幕山頂為220天。年均降雨天數150天,降雨量年均1531.4毫米,但時空分布不勻,季節變化明顯,區域性差別大,降雨量集中於春、夏兩季,各占全年降雨量的36%,4-6月為多雨期,12-2月為少雨期。受地形抬升擾動的影響,在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區形成多雨區,年降水量達1800毫米,東南部一般為1526毫米,中部為1430-1470毫米,北部為1320-1370毫米。境內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春季多東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多偏北風。
資源概況
鹹安區國土面積1503.76平方公里,占全省比重0.82%。其中:耕地面積372.7248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4.79%,園地面積35.936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2.39%;林地面積592.8632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9.43%;牧地面積0.1566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0.01%;其他農用地面積127.253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8.46%;建設用地99.2906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6.6%;未利用地面積275.53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32%。
全區土地總面積1503.76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1128.934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5.07%。農用地中:耕地372.724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4.79%,耕地中水田276.5813平方公里,早地80.96平方公里,水田主要分布在淦河兩岸的平畈及西北部平原地區,早地則遍及全區各個村組;園地35.93627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果園6.5121平方公里,桑園0.191平方公里,茶園13.2334平方公里,以苧麻為主的其他園地16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丘陵的坡積裙和崗嶺上。
林地592.863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9.43%;牧地0.1566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1%,主要分布在雙溪和向陽湖奶牛場。其他用地面積127.253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8.46%,其中畜禽飼養0.4701平方公里,農村道路7.512867平方公里,坑塘水面29.18473平方公里,養殖水面32.61747平方公里,農田水利用地15.86平方公里,田坎41.6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99.291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6%。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77.261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14%;城市用地18.5平方公里,建制鎮用地3.974平方公里,農村居民點用地46.68平方公里,獨立工礦與特殊用地8.1126平方公里。
交通用地8.9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總面積0.5973%。其中鐵路0.91平方公里,公路8.07平方公里。水利設施用地13.05平方公里,占全區士地總面積的0.87%,水庫水面11.45平方公里,水工建築物1.603平方公里。未利用地275.5327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18.32%。其中未利用土地200.297平方公里;其他未利用地75.24平方公里,包括河流水面10.64平方公里,湖泊水面49.63平方公里,葦地0.02平方公里,灘涂14.95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資源結構多宜。鹹安區為鹹寧市政府所在地,是鄂東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在區域地理位置上,正處在中南經濟協作區的中段位置,而且還介於華東經濟協作區和西南協作區的一個“小視窗”,屬武漢大經濟圈,更是大武漢的衛星城市,處於“一十字交叉,雙向對流”的優越地理位置上,既有利於四方物流,信息通達和全方位的商品輻射,也有利於搞好區域綜合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發展外向型經濟,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全區地型複雜、
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區域差異較大。全區屬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地形高低相差較大,地貌形態多樣,其構成大體分為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四種類型,以丘陵占大多數。因此,反映到土地利用上,則呈現出較大的區域差異.東南低山地區海拔高度多為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在50一200米之間,坡度為25度左右,總面積320.1735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21.3%,山地面積大,草場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用材林和畜牧業生產;西南高丘地區海拔多在200一400米,相對高度50-150米,坡度23度左右,面積329.4039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21.91%,坡腳為早地,窪池為水田,農林牧兼有,具有發展林特果業的資源優勢:東北丘崗地區海拔一般在30-80米之間,崗頂較平,崗坡較緩,坡度小於5度,面積293.3117平方公里,占全區面積的19.51%,耕地多,且質量好,具有發展糧油生產的優勢:西北平原地區海拔在30米以下,地勢平坦,坡度小平3度,面積293.3801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9.5%,湖泊港河多,河網密度大,土層厚、肥力高,是區的魚米之鄉:中部丘陵地區海拔30-100米,面積266.6397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7.74%,坡度較緩,水文發達,有利於種植業和特色產品的發展。
人均資源貧乏,後備資源短缺。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503.76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8%,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0027平方公里,不到全國人均占有量(0.00741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人均土地資源貧乏,從人口密度看,全世界34人/平方公里,全國為104人/平方公里,全省為292人/平方公里,全區為372人/平方公里,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9倍,是全國的3倍。
在土地總面積中絕大部分是丘陵崗地, 約占76.9%。山地多平地少,利用現狀呈現“五山一水三分地,建設用地占一點”的比例格局,耕地面積372.7248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24.79%;人均只有0.00067平方公里(1畝),略高於全省平均(0.826畝)水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3.54畝)的三分之一。突出的問題是耕地後備資源稀缺,目前宜農荒地162.07平方公里,開發的餘地很小,而現有的耕地中仍有3.47平方公里不宜再兩種植農作物。應逐步退耕還林、還漁。農業結構調整和非農業建設的占用,使耕地數量逐年減少,並且大部分耕地土壤肥力水平低,單位產量不高,宜於種植雙季稻的面積約133.3平方公里,不足耕地面積的二分之一。
土地利用率不高,生產潛力較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全區土地總面積為1503.76平方公里,現已利用1227.28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81.61%,比全省要低5個百分點,除去難以利用的83.31平方公里,仍有總面積的12.85%的土地可以利用而沒有利用,而在已利用的土地中有的遭到破壞,有些閒置,內部利用率較低,農作物複種指數為188.64%,低於全省水平。土地生產力低,全區的土地生產力水平較低,2005年人口密度為372人/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0.0027平方公里(4.03畝)。人均產值4909元,每平方公里的產值為149.69萬元,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農業總產值為52259萬元(可比價),農業人口為417013人,每個農業人口產值為1645.69元,每個農業勞動力產值為4537元。耕地平均糧食單產4980公斤/公頃,產值13222元/公頃,均低於全省水平。
歷史沿革
鹹寧夏商屬荊楚,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鹹寧市郡,東漢末屬東吳。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縣(今赤壁市)。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為永安縣,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為避宋太祖永安陵諱,按《易?乾象》“萬國鹹寧”與“永安”近義之意,取名鹹寧縣(今鹹安區)。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置嘉魚縣。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縣。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陽縣。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縣。元時,市域屬湖廣行省武昌路;明清時,屬武昌府。民國時期,先屬江漢道,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大冶專區、孝感專區。1965年8月成立鹹寧專區,轄鹹寧、嘉魚、蒲圻、通山、通城、崇陽、陽新、鄂城、武昌9縣。1970年鹹寧專區改稱鹹寧地區。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鹹寧縣,設立鹹寧市(縣級)。1998年12月6日,國務院批准:(1)撤銷鹹寧地區和縣級鹹寧市,設立地級鹹寧市。(2)鹹寧市設立鹹安區,以原鹹寧市的行政區域為鹹安區的行政區域。2000年,鹹安區轄3個街道、10個鎮、9個鄉。2004年底,鹹安區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40個居委會、266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鹹安區轄3個街道、9個鎮、1個鄉。共有41個居委會、135個村委會。
浮山街道 辦事處駐龍潭,人口37204人,面積66.2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永安街道 辦事處駐永安,人口105702人,面積12.3平方千米。轄10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
溫泉街道 辦事處駐溫泉石棚路45號,人口92057人,面積11.8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
汀泗橋鎮 鎮政府駐汀泗橋,人口34623人,面積179.1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雙溪橋鎮 鎮政府駐雙溪橋,人口50066人,面積177.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
桂花鎮 鎮政府駐柏墩,人口33936人,面積185.6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
馬橋鎮 鎮政府駐馬橋,人口32244人,面積12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
高橋鎮 鎮政府駐高橋,人口22164人,面積92.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橫溝橋鎮 鎮政府駐橫溝橋,人口31743人,面積115.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賀勝橋鎮 鎮政府駐賀勝橋,人口19074人,面積8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官埠橋鎮 鎮政府駐張公廟,人口33135人,面積143.4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
向陽湖鎮 鎮政府駐甘棠閣,人口22256人,面積146.2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
大幕鄉 鄉政府駐常收,人口33648人,面積165.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
鹹寧地處華中腹地,長江中游,位於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6、107國道中段,區位適中,交通便捷。區域內公路、鐵路、水運三種運輸方式並存,以公路運輸為主。公路基本形成了以京珠高速公路為龍頭,以國省二級公路為主幹,以縣鄉公路為分支的四通八達的區域公路網路體系。現有106、107、316等3條國道285.775公里,省道10條,為武赤線(原武蒲線)、橫路線、鹹通線、白界線、沿橫線、仙崇線(原蒲洪線)、崇趙線、南大線、鹹合線(原鹹潘線)、紅牌線,總計466.261公里,基本實現了國省道“二級化”、縣鄉道“黑色化”、鄉村道“通達化”。全市現有69個鄉鎮(區),1405個行政村,實現了100%鄉鎮、89.6%的行政村通公路。全市現有客運站30個,貨運站4個;客運站中一級站1個,二級站7個,三級站7個,四級站9個。“十五”期間我市新建了嘉魚和崇陽客運站2個二級客運站,鹹安、通城、赤壁等3個貨運站正在建設中,形成布局合理、功能規範、設施配套的客貨運站場網路。目前擁有營運客車3079輛、41081座位,營運貨車3533輛、14163噸,其他機動車2233輛、3486噸。開通客運線路359條,日發班次3137個,已通達9個省份。水路運輸主要依託境內長江幹流、長江支流及內河、水庫湖泊,現有通航里程564.4公里,其中長江幹流航道長118公里。除長江黃金水道外,另有省級內河航道三條:陸水、富水、金水,主要湖泊有西涼湖、斧頭湖、黃蓋湖。全市擁有港口12個,其中長江港口6個(赤壁、陸溪口、石磯頭、魚岳、潘家灣、牌洲),陸水內河港口3個(赤壁、陸水主壩、天城),富水庫區港口3個(七里沖、慈口、燕廈);共有生產用碼頭58座,泊位85個(其中交通部門碼頭53座,泊位83個),年貨物吞吐量134.02萬噸,旅客吞吐量7.3萬人次。
●城市建設
經濟發展
2003年,
全市生產總值為173.68億元,比上年增長9.2%,為1998年以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45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80.97億元,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55.26億元,增長10.4%。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為6240元。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為21.6:46.6:31.8。二、三產業比重較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取得新進展。全部工業增加值74.14億元,增長10.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1.8%,推動經濟成長5.6個百分點,工業化率達42.7%。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城市化進程邁出新步伐。物價總水平適度回升。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9%,比上年高出0.9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為101.6%,醫療保健價格指數為100.4%;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1.2%;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35.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8萬人。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年內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2.33萬人,登記失業率為3.97%。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全市社會治安形勢穩定。農村稅費改革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人均稅費支出56.27元,比上年減少1.55元,下降2.8%。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製造業整體實力較弱;農村和農業投資不足,農民收入增長較緩;就業壓力較大。科教文體
2005年,科技進步在經濟成長中的貢獻率達到52%,其中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5%;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0%,創建高新技術企業5家;工業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骨幹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和相應的技術儲備,重點行業具備關鍵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開發和掌握一批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主導產品、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農業主要農作物實現一次品種更新換代;優反品種覆蓋砷先進適用技術套用覆蓋率達到90%以上,農民收入有明顯提高;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良好政策環境,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與體制、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依託“三線”建設“三帶”,即依託長江沿線、106、107、京珠公路線的區位優勢,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帶、星火技術密集帶。一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重點建設和發展溫泉開發區工業園和通城縣雋水工業小區等4個工業科技園區,使之儘快發揮其經濟和科技兩個“中心”的功能。二是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帶。通過資源開發和科技開發,基本形成三大產業區域,即沿江沿湖以養殖業為主的多種經營生產帶,南部山區以畜牧、藥材、雷竹為主的多種經營生產帶。三是星火技術密集帶。在全市沿江沿鐵路、公路線的20個重點集鎮中,選擇一批鄉鎮企業基礎較好的集鎮,建設和發展一批星火技術密集區,重點抓好趙李橋省級星火密集區和賀勝橋紅黃壤改良示範區的建設。
教育
鹹寧學院、鹹寧職業技術學院已成功組建。二是開展了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近年來,全市改擴建學校327所,撤併學校162所。三是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高中階段招生數和畢業生數每年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高中招生規模逐年擴大。高中在校學生由1995年的15945人,上升到2004年的5.2萬人。2004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7497人,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招生12068人,普職招生比例基本達到6:4,在全省處於前三位。全市充分發揮“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重要作用,加強了對教育科研工作的領導,開展了一系列活動。鹹安區已成為省級新課程改革實驗區,全面推行新課程改革。國小改革評價制度,國中積極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有突破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目前,我市有省級教育科研實驗學校7所,市級教育科研學校18所,填補了我市一直沒有市級教育科學研究實驗學校的空白;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立項,國家級7個、省級156個、市級736個,其中22個課題被確定為湖北省“十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5個課題結題並在一定範圍內推廣;2002-2003年,我市有100餘篇論文獲得省級以上獎項,其35篇獲得一等獎,另外還有多篇文章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2002年,我市5位青年教師代表湖北省參加全國優質課競賽,分別獲得一、二等獎,實現了我市課堂教學在全國獲獎零的突破;我市有4所學校被評為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強學校,6人被評為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個人。全市加快職成教育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目前,有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3所,省級重點職業學校6所,9個專業成為省級重點專業。全市中職學校就業率顯著提高,2004年全市中職學校就業率達到95%以上。二是開展教育興農工作。全市通過縣、鄉、村三級培訓網路和學校的示範基地,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全市有國家級先進成校1所,省級示範鄉鎮成校16所,省教育興農示範基地4個。全市每年培訓農民16萬人次,培訓職工4萬多人次。今年,全市完成陽光工程引導性培訓2萬人,勞動力轉移培訓1.5萬人;組織應屆國中畢業生全員接受10-20天的農村實用科技的培訓。
鹹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6處,館藏文物2萬餘件,古橋、古塔、古民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鹹寧創編的民間歌舞節目曾奪得全省6個金獎,詩樂舞《夜幕下的忠誠》獲全省“楚天群星獎”金獎,小品《打工幹部》獲全國“群星獎”金獎。大型新編歷史劇《娘娘千歲》獲全省第四屆文學劇本一等獎及全國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社會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文化設施建設也有了長足發展,有國家一級圖書館一個(崇陽縣),二級圖書館兩個(鹹安、赤壁),三級圖書館一個(鹹寧),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一個(崇陽縣提琴戲)。中華詩詞之鄉一個。樂舞琴行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
特色飲食
1.沖糯米粉 :各里巷間,有很多挑擔賣沖糯米粉者,現沖現賣。除糯米粉外,還有豌豆粉、藕粉之類,誰喜歡哪種便可沖哪種。沖粉子不僅方便可口,營養價值也較高,人們常以此為“過中”食品
2.雞蛋麻花-酥心. 麻花,都曉得,就是把面和好、搓熟,然後那么一絞,放進鍋里一炸,黃金亮色,乾脆乾脆,蠻好吃。麻花哪兒都有,但湖北嘉魚(東吳古鎮六口)的雞蛋麻花卻別具一格,它的特點是:色澤金黃透亮,折斷後,里外顏色一個樣,裡面呈蜂窩狀。一根麻花只有兩寸長,短而漂亮,入口脆、酥、香,當地有句歇後語:六溪口的麻花———又嬌(焦)又酥。麻花有三種: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還有一種是粘上芝麻的,最具特色。無論哪一種,都具有上述特點,能當點心吃,也可擰碎炒雞蛋、打湯,還可以將碎麻花用來拌皮蛋,加上醬油、麻油等調料,成為一種特殊風味的下酒菜。
3. 春魚赤壁市新店鎮的新溪河出產一種奇特的小魚,名曰“春魚”,成為新店鎮一種神奇稀有而名貴的特產。春魚每年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河段上悄悄地來,也悄悄地消失,時間、地點、數量均有一定規律。據每年人們所能捕撈到的,一般不過2500公斤(乾品)。春魚體小幼嫩,身長1.5厘米至2.5厘米。以當地漁民捕撈經驗,按時間分為“三水”:頭水魚最小,長約1.5厘米,質最佳,量最多;二水魚稍長,約2厘米,質次之,其量與頭水魚相似;三水魚較二水魚大,長約2.5厘米,量也較少。
4.臘肉用柴火曛烤的香,用節日堆積的情,捻一塊,想念至今.
5. 赤壁肉糕肉糕是鹹寧地區一道名菜,赤壁人對它則獨有情鍾,吃肉糕成為赤壁的一種世風。民間紅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且上第一道菜先上肉糕。在民間有“無糕不成席”的說法。提起肉糕,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相傳楚王嗜魚成性,但又時常被刺卡喉嚨而惱火,許多廚師因此而成了刀下鬼。後來,有一赤壁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現魚刺很容易和肉分離開來,於是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參與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塊型。楚王食之,驚喜不已。肉糕從此問世,而且名聲大震。從那時起,廚師告老還鄉把技藝傳流到民間後,人們把肉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所以赤壁人直到現今喜愛吃肉糕只興不衰。
6. 嘉魚麻糖是獨具特色的地方風味食品,有一千多年歷史。嘉魚牌嘉魚麻糖選用優質純黑白芝麻仁、糯米、蔗糖為主要原料,經科學配方,精心製作而成,營養豐富,老少鹹宜。
7. 賀勝雞湯 鹹寧市鹹安區賀勝橋鎮地處鄂南,以當年北伐時葉挺將軍在賀勝橋一戰而聞名全國,賀勝橋氣候溫和,本地飼養的“土雞”肌肉豐滿,皮薄肉嫩,油脂較多,味道鮮美。南來北往的客人吃後讚不絕口。
賀勝雞湯的製作方法是:第一步宰殺、去毛。把雞殺死,血放淨,趁雞身尚溫時,把雞放入58℃至60℃的熱水中。將雞毛去淨後,再放人清水中沖洗,做到雞身無細毛,無朦皮;第二步開膛、加工。在去淨毛的雞脖子上方開一小口,露出氣管和食道管,再用手抽出雞嗉一同割掉,再在臀部和兩腿之間割一小口,把雞尖劃破,肛門沖開,用清水沖洗,再掏出雞的內臟,衝去內臟污濁;第三步配料煮雞,淨全雞放人高壓鍋中,放入精鹽、料酒、薑片,添上清水,置於旺火之上清燉高壓,使其佐料浸透雞肉,約半小時後,將高壓鍋放氣揭蓋,再放人小火慢煨使肉湯味勻透,再放入本地特製的苕粉線,待其滾沸飄香,油湯泛黃後,盛入碗中即可食用。這樣製作出來的賀勝雞湯色黃、味醇、湯鮮、肉嫩,營養價值很高,最適宜老人、兒童、孕婦和病後滋補,有壯陽、補血、利脾、健身之效。尤以旅寧、和平、正宗三酒店特製的“賀勝雞湯”最為有名,南來北往的旅客到賀勝就餐的絡繹不絕,現在,在武商量販店即可買到已經包裝好的賀勝雞湯。
8.南山豬腳 南山豬腳是鹹安城區南山貿易市場旁的“大排檔”、“靠背攤”人們吃夜宵的“美食”,因地點在南山,因而取名“南山豬腳”。
南山屬永安新老城區的結合部,地處交通十字路口,商業繁燒豆瓣魚 用料:鰱魚1條(6闐克左右),青蒜段15克,熟豬油25克,豆瓣辣醬50克,醬油15克,料酒20克,白糖15克,醋10克,味素1克,濕澱粉15克,蔥花20克,蒜片15克,薑片10克,花生油100克(實耗75克)。製法:1.將鰱魚去鱗、鰓,開膛去內臟洗淨,再在魚身兩側每隔1.5厘米切上一個斜刀口,深度至骨,然後把魚下人七至八成熱的油內,炸至外皮微硬、呈淺黃時撈出,倒去油。2.將原鍋內加入熟豬油和豆瓣辣醬,煸炒至油色變紅,再加入薑片、蒜片、蔥花,隨即加入清水750克、醬油、料酒、白糖、米醋、味素及炸好的魚,用旺火燒開後,轉小火燒20分鐘左右,待魚熟透,取出放人盤內。
9.鹹寧土菜系列
泥鰍燉豆腐渣: 必須是土泥鰍,豆腐渣必須純黃豆做成的,純豆腐渣的加工方式:黃豆先隔夜瀝水,再用磨砂機磨.要把水汁留住.這樣的豆腐渣用來做菜味道是很棒的.
豬仔粥: 鄉下人拉的油麵,乾金針,乾蝦米,黃豆,臘肉,油乾籽,豬血,豬大腸.油麵必須是手工做成,油麵本是做出來就是鹹的,其他的配料先放在鍋中炒熟再加一些香料,再和麵條一起同煮,煮出來要帶一點湯水.鄉下八十年前的土菜.
打頭道: 是鄉下幾十年前結婚時才能吃到,現在會做能做這道菜的人很少了。主要材料有包坨,豬前腳,香菇。
捶肉: 豬排上的里介肉這樣的肉無筋,準備精製苕粉,先用刀把肉切成薄片,再用木錘把肉捶成和紙一樣薄片,再捶的時候一定要加苕粉,不然肉會成為肉醬。
汽水肉: 原料:肥瘦相夾的豬肉250克,鹽3克,蔥花2.5克,薑末1.5克,胡椒0.5克。烹製:(1)將肉洗淨去皮骨和筋絡,剁成肉茸入缽內,摻入細鹽攪拌上勁,再摻入少量蔥花、薑末和胡椒,加入適量的冷湯汁或水,攪拌均勻後裝入碗內。(2)連碗上籠,蒸15分鐘即成。營養:此菜約含蛋白質23克、脂肪149克、糖2.2克、熱量1.450千卡、鈣15毫克、磷252毫克、鐵3.5毫克、硫胺素1.3毫克、核黃素0.3毫克、尼克酸10毫克。是貧血、結核病、肝炎、神經炎、心臟損傷、浮腫、舌炎、皮炎、營養不良、食欲不振等患者及孕婦、乳母、老年人的佳肴。10.寶塔肉 鹹寧“寶塔肉”的正宗做法是將半肥半精的上好豬肉汁熟現出紅色,切成二寸長八分寬的梯形立方體;將豆腐元子捏成與肉塊一樣大小的紡錘形,炸成金黃色。依次一個元子一塊肉裝入碗中,一層一層交錯擺滿,使之自然形成寶塔狀;再放入蒸籠中大火蒸上片刻,不僅肉中的油汁美味與豆腐的清純淡雅互相滲透溶合,而且形體上也更加緊密,即使碼得再高也不坍塌。
11.合菜面 鹹寧合菜面是一道獨特民間風味,是農村辦紅白喜事時不能少的一道美食。合菜面的做法: 先把麵條炒熟 ,放入適當水量燒開 , 再加入豆腐泡絲 、青菜絲 、榨菜絲、 肉絲等一起煮, 直到面熟就可以食用了。
12. 通山包砣 又叫薯粉砣,是用薯粉或薯粉和芋頭揉成外皮,用油炸豆乾,竹筍、臘肉、大蒜等各種原料做餡,包成團圓狀,和餃了一樣煮法,也可煎可炸。小包砣就用精肉餡包,形似湯圓。不論大、小包砣,色、鄉、味獨特。輕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噴薄而出,沁人心脾。凡是到過通山的客人,往往少不了品嘗通山粑砣。 通山"巴砣"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純薯粉調製;另一種是薯粉加芋頭調製.純薯粉調製的"巴砣",皮軟有彈性;薯粉加芋頭調製的"巴砣",皮硬、脆,彈性相對較差。兩種"巴砣",口感各一,前者主要通行於老通山片之大路、湄港、楊芳、廈鋪、山界、橫石等地,後者主要通行於老興國片之大畈、黃沙、洪港等地。
13. 金沙泡菜 崇陽美食金沙泡菜主要有紅辣椒、鮮竹筍二種。紅辣椒個大、肉厚、籽少、味鮮,老少皆宜,能開味增進食慾。鮮竹筍通過高溫消毒、真空包裝製作而成,色彩鮮艷,香脆可口。
14.甑蒸糕 通城甑蒸糕素為通城小吃佳品,老少鹹宜。此糕以粘米、糯米、紅糖、芝麻為原料,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