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通城縣名源於通城鎮,簡稱雋。“通城”名源向無確說。一說通城地處三省六縣通衢,東可達南昌,南可通長沙,北可抵武昌,西連岳陽,四面通城,故而得名;一說取意於“水道通,地勢順,直注武昌城”。通城縣域內,遠在龍山文化時期即有人居住。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雋縣,下雋又稱“雋州”,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隸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隸巴陵郡。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陳改為雋州,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併入蒲圻縣,屬荊州江夏郡,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
建制沿革
周朝屬楚國,秦朝屬南郡。
漢朝,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雋縣;漢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縣隸之。
三國,屬吳國,為周瑜封邑。
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
梁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
隋朝,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併入蒲圻縣,屬荊州夏郡。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
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
北宋,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此為通城設縣之始。
元朝,屬武昌路。
明朝,屬武昌府。
清朝,屬武昌府。
中華民國,屬江漢道,民國21年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屬大冶專員公署。1952年秋後屬孝感專員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0年1月屬武漢市。1960年12月,恢復通城縣,仍屬孝感專員公署。1965年8月屬鹹寧專員公署,後改鹹寧地區。1998年鹹寧撤地設市,今屬鹹寧市。
人文歷史
通城地居三省交界之處,其建城歷史悠久,自秦漢始建“雋州”,西漢時期設下雋縣治。至今唯雋水鎮的商貿活動集中,其間不管發生什麼局勢變化,商貿活動存在的歷史達到一千多年,發展和能夠設立通城縣有著直接的關係歷史上的縣治也是幾經周折,在南梁時期立“樂化”為縣治《今塘湖》,到了南唐時期把縣治立在白面山下《今磨橋》一帶,後經歷史朝代更迭變動,這些地方的城垣、縣署亦毀。今塘湖鎮還遺有“城牆山”“龍門坳”等地名。直到宋朝時期立通城縣,升雋水鎮為縣治。至此,從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開始築土門設城牆,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冬建成圍繞縣城《今雋水鎮》的古城牆,花時達一百三十多年!當時城垣周長為1683米,高5.8米,基座為4米,頂寬3米。基礎下腳石有4層,腰磚頂石。頂上女牆高1米,垛口為800餘個,是一座磚石結構的雄壯威武的城堡。該城牆按方位設東~西~南~北四門,東門叫賓陽門〈今縣政府4層宿舍樓處〉,南門為引熏門,〈今民主路和向陽路交叉口〉,西門叫樂成門〈今湘漢路與和平街相交處〉,北門叫拱極門〈今民主路和湘漢路交集處〉,門洞均為石拱建成,上面為樓房。到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轟炸縣城,城垣多處被飛機破壞。到1950年通城解放後,認為城垣有礙交通,被陸續拆掉,原城牆基座不是改為街道就是建了民房。到了1982年,一直藏在縣政府里的唯一的古東門”賓陽門“為建住宿樓而毫不留情的被拆掉。至次,耗費巨大且具有五百年多年歷史~歷時一百多年~聚集了通城人民智慧和血汗的古城牆就這樣銷聲匿跡了,而且也沒有留下什麼影象資料,上千年的歷史就如沒有發生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行政區劃
通城縣轄9個鎮、2個鄉具體見下表:街道、鎮、鄉 | 政府駐地 | 社區數量 | 村莊數量 | 人口數量 | 面積(平方公里) | 下轄村、社區 |
雋水鎮 | 銀城社區 | 8 | 11 | 92800 | 82 | 銀城社區、雁塔社區、新塔社區、旭紅社區、湘漢社區、和平社區、秀水社區、白沙社區、寶塔村、東港村、桃源村、古龍村、柳巒村、石泉村、鐵柱村、油坊村、利和村、上闊村、下闊村 |
石南鎮 | 石南社區 | 1 | 10 | 30200 | 59.4 | 石南社區、樊店村、牌合村、石馬村、柏樹村、仙姑村、花亭村、虎岩村、楊山村、梅港村、賽公村 |
北港鎮 | 長青社區 | 2 | 10 | 31800 | 54.3 | 長青社區、莊前社區、嶺源村、大界村、桂家村、雁門村、楓樹村、方段村、沉山村、橫衝村、龍門村、貫青村 |
五里鎮 | 五里社區 | 1 | 16 | 29700 | 104.2 | 五里牌社區、何家村、磨橋村、大平坳村、堪上村、左港村、季山村、金塘村、灣頭村、五斗村、治全村、錫山村、陳谷村、程風村、相師村、尖山村 |
馬港鎮 | 推壟社區 | 1 | 21 | 42400 | 158.9 | 推壠社區、何婆橋村、白竹村、馬港村、毛段村、松港村、程坳村、石溪村、九嶺村、踏水村、界上村、馬洞村、中段村、彭段村、潭下村、黃鶴村、易段村、丁仙村、高峰村、平湖村、金山村、靈官橋村 |
關刀鎮 | 官塘社區 | 1 | 19 | 41200 | 112.9 | 官塘社區、關刀村、高沖村、八仙村、白馬村、楊田村、五流村、八燕村、里港村、春雷村、水興村、台源村、新建村、黃豐村、雲水村、楊家村、高橋村、道上村、棋盤村、東山村 |
麥市鎮 | 向陽社區 | 1 | 18 | 34100 | 126.1 | 向陽社區、麥市村、七里村、井堂村、株樹村、李段村、長沖村、西坳村、天門村、冷段村、陳段村、何段村、九房村、盤石村、盧段村、花園村、天岳村、金麥村、紅石村 |
塘湖鎮 | 塘湖社區 | 1 | 15 | 37800 | 118.9 | 塘湖社區、石坪村、白沙村、望湖村、大堝村、潤田村、獲田村、龍印村、林灣村、南虹村、涼亭村、圖壠村、閣壁村、獅子村、石港村、雷吼村、石門洞村 |
沙堆鎮 | 九井社區 | 1 | 9 | 25000 | 50.3 | 九井社區、沙堆村、堆山村、坪坳村、石沖村、港背村、瑤泉村、羅塘村、大柱山村、灣船咀村 |
大坪鄉 | 南坪社區 | 1 | 20 | 55100 | 128.6 | 南坪社區、岳姑村、草鞋村、來蘇村、輝煌村、韓嶺村、達豐村、墨煙村、沙口村、農林村、下畈村、坪山村、內沖村、花墩村、栗坪村、楊部村、易畈村、方仕村、水口村、青山村、大九房村 |
四莊鄉 | 四莊村 | 0 | 13 | 30700 | 135.5 | 四莊村、新聯村、寺背村、清水村、向家村、廟下村、五花村、小井村、大源村、上坪村、華家村、紙棚村、大溪村、龍潭洞村、守仙洞村 |
以上數據均為2009年 |
地理環境
位置
通城縣位於湖北省東南端,東鄰江西省修水縣,西接湖南省臨湘市,南連湖南省平江縣,北依本省崇陽縣,西南交湖南省岳陽縣;東徑113°36′~114°4′,北緯29°2′~29°24′。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最東端位於塘湖鎮黃袍,最南端位於馬港鎮彭洞村,最西端位於北港鎮貫青村,最北端位於沙堆鎮方家灣。面積
通城縣版土總面積1131.92平方公里,轄9鎮2鄉,人多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嚴重缺乏。地形
通城縣東西最長約45公里,南北最寬約40.5公里。為丘陵起伏的盆地,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平坦開闊。高度由南向北遞減,最高點是與江西省修水縣、湖南省平江縣交界處的黃龍山主峰只角樓,海拔1528.3米;最低點是四莊鄉小井偏北邊境,海拔78米。雋水河穿城而過得名的雋水鎮是通城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交流中心。氣候
通城地處中緯度,四季分明,屬亞熱季風氣候,光照適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5°C(山區)至16.7°C(城區)。7月最熱,1月最冷,最高氣溫為39.7°C,最低氣溫為-15.2°C。無霜期為258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450毫米(城區)至1600毫米(山區)。主要災害有低溫、旱澇、連陰雨、大風、冰雹、高溫。地貌
1、山地
縣境東南西三面群山環抱,構成面積488.7平方公里的中高山區,約占全縣總面積的42.84%。其中,海拔250—500米的346.18平方公里,501—800米的107.6平方公里,801—1200米的30.19平方公里。1200米以上的4.73平方公里。東南邊緣的黃龍山系屬幕阜山脈。黃龍山系又分東北支,西南支和中支。東北支由黃龍山、白面山、南樓嶺、苦竹嶺、獅古尖、黃袍山等組成,縣境東面及東北諸山皆有此支所出。西南支由鳳凰翅、燕子岩、冬桃山、張師山、黃金山、白石山、古侖峰、相師山等組成,西南諸山都屬此支。中支由黃龍山北麓又分出東西兩分支,伸入縣境中部。東分支由雲溪山、大包山、九曲嶺接雞籠山;西分支由清涼山、黃鶴樓北接錫山,向西接九嶺、梧桐山、尖山。
2、丘陵
縣境丘陵地區面積52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6.02%。按地勢可劃分為南部高丘陵區和北部低丘陵區。南高丘陵區包括東起塘湖鎮東南至麥市鎮,西南至馬港鎮、五里鎮、石南鎮和北港鎮、雋水鎮南部的丘陵地區,面積近300平方公里,其間山丘分布多且密,除梧桐山海拔高於300米,余處海拔高度一般在150—300米。北部低丘陵區包括東北部的四莊鄉、沙堆鎮,西北部的大坪鄉、關刀鎮、雋水鎮北部丘陵區,面積200餘平方公里,山丘分布較高丘陵區少且地勢低,除堆山、鐵柱山兩山海拔超過150米,餘地一般為90—150米。
3、平畈
縣境內平畈多散布於河溪兩側和丘陵之間,俗稱段、畈、壠。全縣共有大小平畈60餘處,為本縣水稻主要產地,其面積一般在1—5平方公里,總面積127平方公里。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1.13%。
人口結構
通城縣總人口492007人。其中農業人口400395人,非農業人口91612人;男性255920人,占52%;女性236087人,占48%;縣城雋水鎮常住人口113700人;農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口91903人;鄉村勞動力198060人,其中:男勞動力99633人,女勞動力98427人;人口密度為431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6.93‰;人口平均壽命73.5歲,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9.2%(以上為2009年數據)。通城縣總人口4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1萬人,湖北省鹹寧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通城縣常住人口為380758人。
社會體制
城市建設
累計投資1.05億元,完成了寶塔大道建設,啟動了工業大道、中心商務城、雋水公園、行政中心、通泰建材市場、銀山廣場、城關國中搬遷等重點工程;繼續推進了垃圾處理場、秀水花園、玉立花園、怡景花園、景秀東方等續建工程;完成了銀山大道與解放東路的交通對接,完善了一批事關民生的城市基礎配套設施。麥市、北港、馬港、沙堆等重點集鎮建設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功能日益增強。累計投資9070萬元,完成了城西客運站、村級公路、雙龍至藥姑、沙堆至虹橋公路等交通建設項目110個。至2010年底,杭瑞高速通城段即將全面竣工,武深高速嘉通段,通平段建設工作已經全面展開。醫療衛生
2018年1月9日康美公司與通城縣國資投資公司、通城縣人民醫院、通城縣人民政府簽訂醫院投資合作協定。通城縣政府指定通城縣國資管理公司與康美公司投資13.5億註冊設立醫投公司。通城縣政府委託通城縣國資投資公司,將通城縣人民醫院土地、房產等國有資產作價2.7億元,康美公司出資10.8億元,雙方合資成立通城縣醫院投資管理公司,其中通城縣國資投資公司占股20%,康美公司占股80%。根據合作規劃,醫投公司將投資10億,在現有土地及房產資源上,擴建成康美通城人民醫院。同時,將房產等資源出租給通城縣人民醫院,每年收取租金。康美藥業也將組建醫療供應配送公司,負責康美通城人民醫院、通城縣人民醫院以及各鄉鎮衛生院的藥品供應和配送。
通城縣人民醫院與康美藥業強強聯合,建設醫聯體,能夠資源共享、共同發力、優勢互補,加快發展,共創三甲醫院,實現“三醫聯動”和“分級診療”,進一步解決城鄉醫療分布不均衡,“民眾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
計畫生育
計畫生育率達到92.26%,計畫生育工作通過了省、市考核驗收。公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總量控制目標全面完成。全年共關閉小水泥廠、小造紙廠、小塑膠廠等“新五小”和“十五小”企業20家,查處環境信訪案件46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國土資源管理進一步加強。全面開展土地市場治理整頓,亂占濫用耕地的勢頭一定程度得到遏制;大力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盤活國有土地資源取得較好成效;完成市級以上土地開發整理項目7個,耕地占補動態基本平衡,節約集約用地“通城新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教育事業
通城一中學校現有教學班62個,學生4100餘人,教職工456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中高級教師124人,省管中青年專家1人,市管中青年專家2人,市級名師3人,省級骨幹教師8人,研究生學歷13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通城第一中學為著力打造省級示範學校,推動小康社會的建設,擴大辦學規模。為此,新建了通城一中,2004年實施整體搬遷。新校園總面積342畝,建築面積61000平方米,投資近億元。第一期主體工程包括教學樓、科技實驗樓、逸夫圖書館、美食中心、學生公寓等。通城二中創建於1970年的通城縣第二高級中學,位於風景秀麗的銀山腳下,雋水河畔,共投資1500餘萬元,三次擴建使校園面積擴大到120餘畝,總建築面積達48000平方米,辦學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開辦音、體、美特長班,走出了一條特色辦學的新路。擁有標準化的教學樓、科技樓、音樂樓、圖書館、體育館、田徑運動場、燈光球場、學生公寓。
經濟發展
工業
縣工業企業通過深化改革,明晰產權,盤活了資產存量,同時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推進“回歸工程”建設,入園企業不斷增多,涉及產業有電子基礎信息、造紙、冶煉、輕工、糧食加工等眾多領域。通城縣共有工業企業382家,職工22355人,資產總額212244萬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家,職工人數8367人,資產總額198100萬元,規模以下企業313家,職工13988人,資產總額14144萬元。(2009年數據)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343985.2萬元,同比增長32.69%,重工業生產增長快於輕工業,其中輕工業完成35115萬元,同比增長27.8%,占全縣規模企業生產總量的19.1%,重工業完成148748萬元,同比增長33.0%,占80.9%。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17554萬元,同比增長20.3%,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集體企業完成16291萬元,同比增長60.7%,占8.9%;股份制企業完成140556萬元,同比增長29.3%,占76.4%;其它企業完成9462萬元。(2009年數據)全縣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402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23200萬元,同比增長28%,實現銷售收入230088.6萬元,同比增長16.98%,實現利稅20256萬元,同比增長11.73%,資產貢獻率達到12.33%,資產保值增值率為113.72%,資產負債率為46.24%,流動資產周轉次數達到2.25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5.68%,全員勞動生產率199526元/人,產銷率達到96.9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67.7%。(2009年數據)
農業
全縣農業總產值195851萬元(現價),其中種植業產值77346萬元,占農業比重的39.5%;林業產值6914萬元,牧業產值105974萬元,漁業產值3177萬元。林、牧、漁業占農業比重的60.5%,農業經濟結構趨於合理。耕作制度以三熟制為主,二、三熟制比例達98.69%,耕地複種指數達271.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4.4%。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紅薯、馬玲薯、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中藥材、蔬菜、田藕,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等。(2009年數據)
全縣山地面積108.1萬畝,其中林地98.4萬畝,主要是楠竹片林12萬畝,木本中藥材5萬畝,板栗3萬畝,水果4萬畝,油茶9.1萬畝,茶葉5.12萬畝,杉、松47.6萬畝,其它13.2萬畝,森林覆蓋率57.5%,楠竹立竹1344萬根,活立木蓄積量135.4萬立方米。(2009年)
通城縣牧業主要以生豬為主,家禽、奶牛、山羊等養殖業也有所發展。通城縣是全國重點商品豬生產基地,被農業部評為“全國商品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建設先進縣”和“全國生豬品種改良先進縣”和“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縣生豬出欄率突破200%,居全省首位,成為湖北省生豬高產樣板縣。
全縣放養水面3.6萬畝,其中精養魚池10000畝,水產品總產量3300噸,生產魚種900噸,人工孵化魚苗1億尾,主要養殖品種有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和鯉魚、鯽魚、魚、龍蝦、泥鰍。近幾年引進的名優品種有:烏鱧、建鯉、高背鯽、羅非魚、彩虹鯛、麥鯪、淡水白鯧、澎澤鯽、斑點叉尾、南方大口鯰,鱖魚,特種養殖品種有:甲魚、美國青蛙、螃蟹、銀魚、鱔魚。主要養殖方式有:網箱養魚、網箱養鱔、網箱養、稻田養魚、稻田養蝦、塘堰養魚、水庫養魚,欄汊養魚、家庭養魚。國有水面養殖以粗放天養轉變為專業人工養殖,小一、二型水庫和較大面積的塘堰,通過水產協會的橫向聯繫採取集約式合夥承包、買斷經營權及引進外來資金人才等經營方式達到精養高產。(2009年數據)
第三產業
通城縣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三產業做從業人員2.5429萬人,完成增加值12.74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2%。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一是場所分布由離散型發展為聚集型;二是三產業內部的規模不斷擴大;三是從事第三產業的領域不斷延伸。通城縣共有個體私營經濟戶6968戶,其中個體戶6693戶,私營企業275戶。從業人員22638人,其中個體戶17534人,私營企業5104人。個私經濟戶產值達到26948萬元。
通城縣共有市場12個,建築面積82100平方米,投資1.115億元。按種類分:綜合市場1個,建築面積1900平方米,投資額為100萬元;農貿市場6個,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投資額1210.5萬元;小商品市場1個,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投資額2500萬元;蔬菜批發市場1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投資額20萬元;水果批發市場1個,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額120萬元;服裝市場1個,投資額1200萬元;建材市場1個,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按結構分:室內市場5個,頂棚市場7個;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場8個,批發市場4個。(2009年數據)
外經外貿
縣通過舉辦外貿出口培訓班,提高企業外貿出口人員業務素質,積極為企業辦理自營進出口權和出口退稅,幫助企業申報並落實國際市場開拓資金,強化外貿出口服務,促進了全縣外貿出口的快速發展。全縣外貿出口企業達到28家,完成外貿出口額1532萬美元,其中工業外貿出口企業26家,完成出口額1465.2萬美元,占全縣外貿出口總額的99.1%。同時,在引進外資上取得了一定突破。縣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完成招商引資政策,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先後引進外資創辦了鹹寧新力織造有限公司、新宇雲母製品有限公司、通城麥卡電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資企業,2009年全縣引進外資67萬美元。“三爭”工作成效明顯,全縣共儲備項目935個,列入國家和省、市項目庫項目545個。全年共爭取上級投資項目48個,到位補助資金1.68億元,爭取資金總額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數據)
交通樞紐
全縣擁有公路124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1.085公里,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國道25.67公里,縣道70.62公里,鄉村道680公里,全縣現有等級公路242.42公里,有二級公路74公里,有高級、次高級公路118公里。構成了城通鄉,鄉通城的全方位公路格局。縣城北靠武漢,南極長沙,西去岳陽,東通九江。通城大道、武(漢)長(沙)公路,通(城)臨(湘)公路,通(城)修(水)公路,杭瑞高速,武深高速,岳九鐵路溝通了通城與周邊各大中城市的聯繫。全縣256.5公里列養里程。經總段驗收,年平均優良里程到176.8公里,年平均好路率達到68.9%,分別超計畫4.8公里,0.2個百分點。
1990年始,採取民工建勤,車輛建勤,幹部職工義務投勞以及組織集鎮道路建設大會戰等形式,對城區各主要幹線公路及106國道拓寬改造,鋪設高級,次高級路面。
1994年,雋水鎮城區公路總長比1949年增長64倍,其中水泥路面、次高級路面占80%以上,從而拉開了中等城市建設的框架。在拓寬改造幹線公路的同時,城區重點交通設施也相繼動工興建,先後修成了雋水大橋,縣長途汽車站,擴建了通城大橋。106國道二期重點建設工程推壠大橋和路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實現簡易通車,新鋪銀城西路,民主北路,沙堆集鎮水泥路面1.9公里;內環南路土方和新塔大橋水下工程全面完成。完成政府大院水泥場地硬化2500平方。
2001年共鋪築水泥路面24800平方米。共投入資金4700多萬元,投工570多萬個,新修公路六條32公里,改造公路6條55公里,新修、翻修油路37公里,新鋪設水泥路面38公里,新建橋18座580多米,全縣所有鄉鎮100%通等級公路,占72%,99.2%的村通公路或機耕路。
常岳九鐵路和通城至嘉魚高速公路已列入2011年全省重點前期推進項目。
風俗民情
地方風俗
通城花鼓戲通城花鼓戲又名通城提琴戲,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岳陽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琴腔”為主鏇律,融合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曲調優美,鏇律明快。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以及廣泛而又深厚的民眾基礎。唱腔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采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通城花鼓戲是以岳陽花鼓戲的“琴腔”為主調,也據說是為了和原來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今荊州花鼓戲)”所謂的“通城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所以稱其為“提琴戲”。
後又因與長沙(益陽)花鼓戲其相互融合,故復名“花鼓戲”,但並非是指早期流傳到通城的“天沔花鼓戲”即所謂“通城花鼓(打鑼腔)”也有諸多戲迷民眾奇特地稱其為“提琴花鼓戲”。
民間歌謠
通城山歌民歌題材廣泛,鏇律高亢優美,句式變化不一。有號子、山歌、田歌、燈歌、小調、風俗歌、童謠、搖兒歌等。1981年,普查收集了400多首。其中,收入《湖北民間歌曲集成》的64首,編入《鹹寧地區民歌集》的72首。
山歌
大體可分高腔、平腔、急口令、牧牛歌4種。高腔山歌,在縣東南部最為流行,以5句式為主,節奏自由,音域寬廣,鏇律起伏較大,高亢悠揚。平腔山歌,流行全縣,以4句式為主,節奏規整,鏇律平緩,長於抒情。急口令,流行於雲溪、塘湖、黃袍、大青、清水、錦山、北港等地,節奏鬆緊結合,速度較快,似說似唱,鏇律與方言聲調結合,風趣詼諧。放牛歌,節奏明快,鏇律輕鬆,縣南群山環抱,峰嶺相對,村童上山放牛時,往往對唱取樂,稱“對山歌”。
田歌
分載禾、耘禾、斫柴歌3種。前兩種,全縣流行;斫柴歌,流行於麥市、水興、雲溪一帶。眾人斫柴,一個擊鼓,唱歌鼓動。內容,或見事即興而成,或唱人物故事、山歌。
童謠
多為農村少年兒童遊玩、勞作時唱的順口溜,節奏明快,鏇律優美。縣內廣泛流傳的有《黃花菜、菜花黃》、《八哥子飛下田》、《麻雞婆、尾巴拖》、《張打鐵、李打鐵》等。此外,還有兒歌、搖兒歌,反映兒童生活情趣和母愛之情。
故事
《張家十伢的故事》是流傳於湖北通城地區的系列民間故事,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多年的沉澱和積累,以張家十伢這個人物形象為核心發展成內容豐富、幽有趣默的系列故事。其中典型的有《張家十伢的出生》、《初一拜觀音》、《頂籠雞》等。
張家十伢,智慧的化名,正義的使者,漢族的“阿凡提”,.民眾的代言人。聰明機智不畏權勢,其故事膾炙人口,千百年來,在通城流傳不衰,為廣大民眾所樂道。《張家十伢的故事》作為民間文學成功申報為第一批鹹寧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活動
通城,每當華燈初上的時刻,萬家燈火里便看見三五親朋好友圍成一桌,個子之“戰”便已開始。打個子也有諸多規律,如胡牌最少得有七個個子,人數非得有四人,除打個子的四人外,一般都有觀“戰”者在旁,旁觀者有時比打個子的人都急,遇到好牌,便歡呼雀躍,碰上“肖腳”便連聲責怪,但決不傷和氣。
宗教信仰
在清末以前通城民間百姓均敬奉儒、佛、道教。通城古代曾經是道教名縣,在唐代時有著名的道教真人羅思;黃龍山就是佛教、道教名山,晉葛洪在此山修煉,得養生駐顏之術。大坪藥姑山建有道教廟宇“白雲觀”;還有民間的諸多傳統習俗都與儒、佛、道教息息相關。但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流入和影響,很多民眾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外來宗教,通城也不例外。由於外教的勢力的迅速擴張,使得道教、佛教徒人數銳減,很多寺廟道觀得不到保護和修繕已不復存在。全縣主要宗教為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四大宗教。
方言俚語
通城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於贛語大通片。以通城話為母語的人分布在湘鄂贛三省交匯地區,使用人數在40—80萬之間,主要流行於湖北省鹹寧市通城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是贛語與湘語交匯現象最明顯的地區之一。通城話有17—20個聲母,72個韻母,6(7)個聲調,保留有古漢語的入聲(有的地方分陽入、陰入,但有的只有入聲)。
通城話在外地人看來確實有些複雜難懂,40乘40公里大的通城縣,通城話會跟西邊北邊的或許有一些明顯的不同。究其原因還是地處交界,受周邊口音影響。而且歷史上的通婚也對此會有很大影響。根據縣內次方言的差異,大體可分為東區次方言(代表點塘湖)、西區次方言(代表點北港)、城區次方言(分別簡稱為東區、西區、城區)。
地方特產
甑蒸糕:蒸糕素為本縣小吃佳品,老少皆喜。此糕以粘米、糯米、紅糖、芝麻為原料。其做法以10斤米為例,取粘米7斤,糯米3斤混合浸泡10小時後,靡成米漿,包好壓乾,再用手搓成粉粒,上籠(甑)蒸熟。蒸籠採用小竹筒或圓木筒穿孔,高約10公分,直徑4公分,內套活塞。上蒸時,先將壺水燒開,再將小甑置於壺口,壺口以濕布密封,然後將粉粒、紅糖、芝麻投入甑內蒸,均1分鐘即成,香甜可口,別有風味。麥市乾子:鹹寧通城的麥市乾子,至今已經有四百餘年的歷史了,採取獨特的製作工藝,做出百味豆腐乾,口感純美,不失旅遊消遣的最佳食品。
通城麥市的麻辣乾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民間傳統手工製作到現代的流水線生產,如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製作的原材料包括黃豆、香料、食鹽、雞精、辣椒油等,在保證傳統豆製品高營養的同時,運用了特殊的滷製技術,溶色香、味美、辣、脆於一體。其濃郁的農家風味成為大街小巷的一大特色小吃。
自從引進現代化生產設備後,通城麥市麻辣乾已上了流水線生產,真空包裝、微波殺菌,現已熱銷廣東、江西及湖北各地。因其開袋即可食用,也可作烹調配菜。如今麻辣乾子已成為眾人心中居家、旅遊、饋贈親友的佳品。
鄂南糍粑:鄂南糍粑是鄂南人民喜慶普遍使用的傳統食品,以上等糯米蒸熟搗爛做成鍋蓋大小的園餅曬乾已被儲存,用時切成條塊。既可做副食糕點用,又可當主食;既可煎、蒸、烤,又可做湯;既可甜食,又可鹹食或淡食。
旅遊景點
紅色景點:羅榮桓元帥紀念館、湘鄂贛黃袍山革命烈士陵園、英雄母親黃菊媽陵園、湘鄂贛黨校舊址、通崇修縣政府舊址、紅軍洞、八百壯士墓群等。自然景點有:黃龍山、黃袍山、錫山、藥姑山、黃袍山白水崖瀑布、水簾洞、怪石峰、插劍岩、巨乳石、仙人埂、玉泉宮(又名大泉洞)、神龍洞、燕子岩群洞、痴情谷、大泉仙谷、夾井峽谷、佛家聖地嫦娥山白玉寺、道家古石屋遺址等等。
人文景點有:一門三尚書遺址、北宋抗金英雄大元帥岳飛之師——方瓊墓地、明朝進士汪潤田故居、黃庭堅退隱黃袍山的“魯直第”、夜珠窩“文定世第”、秦漢時期張良創辦的伐桂書院、幕阜書院遺址、華羅山寨古兵寨遺址等。寺廟道觀:蘭若寺、白玉寺、胥林寺、普救寺、張良道觀、八仙道觀。
著名人物
徐水香少將,徐水香(1938-2001): 男,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特級飛行員,湖北省通城縣人。 |
葛玉虎 大校,通城黃袍人,16歲國中畢業後在黃袍公社任接線員等,相當於秘書。同年參軍,軍涯三十年,參軍後在部隊完成了高中學業,後又在軍校荻得了大學學歷。 |
張現銘上校 1965年出生,湖北通城縣人,1981年入伍,上校軍銜,現任河南省嵩縣人武部政治委員。2004年、2005年被省軍區、軍分區評為“好主官”,2005年,榮立三等功。2006年,被洛陽市委、市政府評為“感動洛陽十大人物”。 |
張明亮,作家,青年學者、智庫專家、多次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及美國總統歐巴馬、德國總統武爾夫會唔交流。 |
葛能全,通城縣麥市人,歷任中國工程院籌備組辦公室主任,中國工程院秘長等職。 |
胡金木 男,漢族,1958年9月生,湖北通城人,198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財政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
何亞斌男,漢族,1948年生,湖北通城縣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湖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委員、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總裁,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副秘書長。 |
吳國珍(1902-1933),通城人。工農紅軍第三師副師長,夜襲汀泗橋陣亡。 |
黃全德將軍級人物(官方公布的抗戰期間犧牲共產黨軍隊將軍級人物 ),湖北省通城縣黃袍荻田學堂屋人,出生於貧農家庭。幼時讀私塾,後因父親早逝而輟學。12歲從師學藝(理髮),走村串戶。 |
周先來男,1961年生,湖北通城人,中共黨員,1980年湖北省商業學校物價專業畢業。 |
譚海華,女,漢族,湖北通城人,1968年8月出生,在職大學,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0年1月入黨。曾任任鹹寧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 |
胡玖明男,漢族,1969年9月29日出生,湖北通城人,1991年1月入黨,1991年7月參加工作,中南政法學院經濟法系經濟法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法學學士,管理學碩士。 |
吳炳貴,男,漢族,1965年7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學歷,1984年12月參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年2月任副縣職級,現任鹹寧市政府副秘書長、政府辦公室黨組成員,中共鹹安區委常委。 |
黎正剛,男,漢族,1965年10月出生,湖北通城人,研究生學歷。1987年8月參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05年2月任副縣職級,現任鹹寧市公安局副局長、黨委委員,中共鹹安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王仲何,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與監理公司經理,男,1966年4月生,湖北通城人,2000年12月入黨,工學學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註冊造價工程師。 |
萬順富(1890-1935)通城黃袍人,中共通城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書記。 |
何國球男,1966年9月出生,漢族,湖北通城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95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曾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教授、教授,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黨支部書記、分黨委委員。現為同濟大學教授,上海金屬功能材料開發與套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全國疲勞學會理事,四川省熱處理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鐵道部科技拔尖人才。 |
毛凌雲(1910~2000年)上將。湖北通城人。號惕園。北平民國大學法律系畢業。歷任軍事委員會處長、國防部秘書、主任,國家安全局副主任及委員等職。 |
李麟1892-1941 湖北通城人,中將。 畢業於黃浦軍校 歷任上校大隊長,第九戰區挺進第十支隊中將司令 |
萬壑濤(1905-1952)少將。字藻萍,湖北通城黃袍山望湖洞人。 |
羅道南(1901-1980)少將,軍長。字希程,湖北通城黃袍山人。 |
魏希文 (1912年4月10日~ 1989年3月4日)湖北通城人 國防部新聞局少將, 教育專員,作家。 |
黎珊玉,湖北玉立砂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高級經濟師、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塗附磨具專家,優秀鄉鎮企業家。 |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 |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 |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林區 |
武漢市 | 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
黃石市 | 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
十堰市 | 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
荊州市 | 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
宜昌市 | 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
襄樊市 | 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
鄂州市 | 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
荊門市 | 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
孝感市 |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
黃岡市 | 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
鹹寧市 | 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
隨州市 | 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 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
註: | 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