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位簡介
襄城區是湖北省襄樊市市轄區,襄樊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南岸,東、北臨江,東與襄陽區、北與樊城區隔江相望,西與南漳縣、南與宜城市毗臨。襄城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多年來,她憑藉其北圖中原、西進巴蜀的戰略地位,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孕育了眾多帝國將相和社會名流,為襄城人民留下了大量極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襄陽城、護城河、習家池、綠影壁、古隆中、廣德寺、夫人城、米公祠等名勝古蹟都具有鮮明突出的個性,令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特別是古隆中,因為走出一代智慧之星--諸葛亮而名揚海內外。舉世聞名的宏篇巨著《三國演義》的120回故事中,有32回發生在這裡。
歷史沿革
襄城得名於古襄陽城,襄陽城始築於漢代,歷為州、郡、路、道、府治所,現為襄樊市委、市政府駐地。1949年前為襄陽縣昭明鎮。1949年1月建立襄樊市襄城愛國民主區政府;1949年10月改稱襄陽縣襄城區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稱襄樊市襄城辦事處;1954年6月改稱襄樊市第一辦事處;1956年8月改稱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1960年6月設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6月改稱襄陽城街道辦事處。1983年12月設立襄樊市襄城區。1995年12月,將原郊區所轄的龐公鄉、檀溪鄉、尹集鄉劃歸襄城區管轄。2001年12月,將原襄陽縣所轄的泥咀、歐廟兩鎮劃歸襄城區管轄。
1995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5]100號):撤銷襄樊市襄城區、樊東區、樊西區、郊區,設立襄樊市襄城區和樊城區。以原襄城區和原郊區的檀溪、尹集、龐公3個鄉的行政區域為襄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陵園路。
1997年,全區面積173平方千米,人口21.6萬,轄6個街道、1個鄉: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檀溪街道、龐公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尹集鄉。區政府駐國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89826人,其中:王府街道68504人,昭明街道54161人,龐公街道67354人,檀溪街道46796人,余家湖街道11558人,隆中街道29582人,尹集鄉11871人。
2000年,襄城區面積173.1平方千米,轄5個街道、1個鄉,24個行政村、31個居委會。
2001年8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93號):將原襄陽縣的歐廟鎮、泥咀鎮劃歸襄城區管轄。
2004年底,襄城區總人口491500人。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38個居委會、136個村委會。
2005年底,襄城區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共有40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襄樊市襄城區調整歐廟鎮及龐公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的批覆》(鄂民政發[2006]36號):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襄樊市襄城區將歐廟鎮的棗林、賀店、周營、趙莊、李劉集、莫康、黃龍觀、凃溝、曾垴、曹灣、王樹崗11個村委會劃歸龐公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8年12月29日,根據襄樊市民政局《關於襄城區設立余家湖街道辦事處的批覆》(襄樊民字[2007]17號檔案)精神,襄城區余家湖街道辦事處正式成立。襄城經濟開發區和余家湖街道辦事處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原歸屬於龐公辦事處的錢營、水窪2個村和歐廟鎮的棗林等11個村劃歸餘家湖辦事處管理,面積70餘平方千米,總人口41439人。
地理坐標
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4′—112°14′,北緯31°58′—32°04′之間。
自然特徵
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度地帶,西高東低,境內主要河流為漢江。襄城區氣候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年無霜期228—249天;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具有雨熱同季的特點。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00—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16℃、相對濕度為76%。漢水由西北至東南環繞出境。焦柳鐵路縱貫南北,207國道、303、305省道貫通全境。孝襄、襄十、襄荊、許樊四條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北距襄樊市飛機場和老河口機場分別為15公里、65公里,占水、陸、空運之便利,享“七省通衢”之美譽。
行政區劃
1950年建襄樊市後,襄(陽)城設為第一辦事處,下轄延北、延中、東正、西大、延南5個街政府。1984年,襄城區作為襄樊市市轄區,下轄東街、南街、中街、北街、紅花園、閘口、西街、老龍堤、勝豐路、荊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橋、宏偉、新村、青山15個居委會。1995年10月,市區區劃調整,將原郊區的龐公鄉、檀溪鄉、尹集鄉劃入襄城區。是年,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鄉),24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2001年8月,原襄陽縣歐廟鎮、泥咀鎮劃入襄城區。是年,轄3個鄉(鎮)5個街道辦事處,一個開發區。129個行政村,52個居委會,至2005年底無變。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襄城區轄5個街道、2個鎮、1個鄉。共有40個居委會、127個村委會。
王府街道 辦事處駐環山路,人口70100人,面積5平方千米。轄13個居委會:王府口、仲宣樓、民主路、西街、擂鼓台、馮家巷、陵園路、長虹、綠影壁、紅花園、鳳雛、檀溪、鐵佛寺。
昭明街道 辦事處駐西內環路,人口54800人,面積2.5平方千米。轄12個居委會:楊家花園、新街、昭明台、馬王廟、卉木林巷、荊州街、大北門、中山巷、四季青、東門、蘇家園、閘口。
龐公街道 辦事處駐勝利街59號,人口82600人,面積70平方千米。轄5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勝利街、南麗、文昌門、王家窪、龐公祠、洪廟、塗家巷、孫家巷、河心、楊家河、十家廟、觀音閣、錢營、水窪。
檀溪街道 辦事處駐檀溪路363號,人口44700人,面積12.6平方千米。轄4個居委會、3個村委會:惠苑、虎頭山、萬山、順安山、檀溪村、麒麟村、營盤村。
隆中街道 辦事處駐隆中路3號,人口29600人,面積19.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千山、賈洲村、花櫟木店村。
臥龍鎮 鎮政府駐街西村,人口83100人,面積283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45個村委會:臥龍、新集、街西、街東、新建、東合、光明、毛梁、薛梁、譚莊、高灣、胡巷、袁巷、屠巷、黃河、魏灣、華崗、玉皇、白馬、青山、回龍、梁家、徐台、當華、大堰、姚河、西鄉、金橋、鄢洲、橫嶺、洪廟、蓮花、朝陽、畢廟、官山、晏灣、楊井、雲岫、崗廟、姜新、隆林、牌坊、觀音、木橋、尤河、聞畈、平橋。
歐廟鎮 鎮政府駐街道居委會,人口114900人,面積228.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61個村委會:歐廟、新街、河村、張東、梁東、梁西、陳河、劉口、曾垴、康灣、石灣、李灣、李垴、桃園林、大洲、肖洲、大營、散灣、棗林、趙莊、漕灣、周營、李劉集、莫康、賀店、章洲、潼口、黃橋、文垴、柳林、盧畈、王溝、鄒灣、千弓、卸甲山、聶營、卞崗、熊廟、康咀、龐崗、黃龍觀、王樹崗、江廟、褚廟、塗溝、趙山、新街、王崗、西灣、魯衙、何灣、劉莊、橡樹、付崗、徐灣、黃沖、孟灣、九屋、楊集、梅崗、閆咀、張西、郭河。
尹集鄉 鄉政府駐尹集居委會,人口11700人,面積49.7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尹集、尹集、姚庵、白雲、鳳凰、青龍、肖沖、江壋。
人口民族
全區戶籍總人口14.3萬戶,4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萬人,未落常住戶口1.4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02萬人,女性24.02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為11%。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1人。
境內居住以漢族為主,同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錫伯族、朝鮮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約3100餘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滿族居多,占總人口數0.67%,主要聚居地王府辦事處、龐公辦事處、南街社區。
基礎建設
交通設施
境內交通設施由鐵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組成。境內有輸油管道1條,長12.5公里。有漢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港,年吞吐量1000萬噸。境內公路97條,總通車裡程563.4公里,其中:一級公路53.14公里,二級公路29.84公里,國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鄉村公路149.9公里,幹線好路率90.14%。城區主要幹道有東街、南街、北街、西街、勝利街、環城街、環山路,長虹南路、檀溪路、龐公路、江華路、向陽路、勝豐路、延慶寺路、河心路、峴山路,寬度在30—50米不等,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均是水泥或柏油路面,人行道為彩色方磚,城區路燈亮燈率達99%以上。城區短途客運有公共汽車和計程車及少量人力三輪車。城區開通19條公共汽車線路,公車每天發班475車次,市出租汽車公司40家,出租小汽車1700輛。
環衛設施
轄區內有環衛管理所(公司)4個(市2、區2),有環衛工作人員239人,負責城區主、次幹道40條,背街小巷51條道路的清掃任務,自1991年始開始全日保潔,保潔面93萬平方米。區內建有公廁15座,垃圾轉運站11個,垃圾處理場一座,有垃圾清掃車16輛,灑水車一輛,在城區主幹道配置垃圾容器1054個。
供排水設施
轄區1956年開始飲用自來水。現有市自來水公司二水廠、四水廠和小型水廠各一座。兩水廠在城區內鋪設DK500mm、DNI1000mm、DNI1200mm輸水主管道4條,排水管網總長約為200公里,日供水能力21萬立方米。除市二、四水廠外,還有湖北製藥廠、航空航天部609研究所、襄陽軸承廠等10多家工業企業自辦小水廠。城區排水,老城區採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新城區採用雨污分流制兩種類型,總長約100公里。1985年後新建4條污雨合流排水管線,全長23.61公里,轄區有排水泵站8座,安裝機泵19台,裝機總容量1387千瓦,排水能力約2.47萬立方米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豐富,主要有耕地、林場、水面、山場、灘涂等。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102.7萬畝,其中耕地22.65萬畝,占總面積的22%;旱地10.7萬畝,占總面積10.4%;沙洲地4.9萬畝,占總面積的4.8%;林地19.44萬畝,占總面積的18.9%;水域面積4.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8%。全區土地結構多樣,土質相差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積2.078畝。礦產資源眾多,主要有矽石、石灰石、白雲石等。其中:矽石主要分布在雄雞山、扁山、仙家山大約9華里的礦帶。工業品位達99%以上,儲量300萬噸;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峴山,真武山、磨旗山儲量約1497萬噸。年開採量60萬噸。白雲石主要分布在鐵帽山、扁山,儲量較大。
物產資源齊全,農副土特產主要有茶葉、山藥、麥冬油桃、大頭菜等,植物資源有20個科207個種類,水產資源有魚類50多種。水力、電力、旅遊資源豐富。
水利資源,區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資源年平均14278萬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庫攔截地表經流產生。區內共有水庫48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龍河水庫總庫容2995萬立方米,渭水水庫總庫容2040萬立方米,蓄水總能力8960萬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7億立方米,水層厚約70米,埋深4—12米,易開採,鑽孔湧水量1000—5000噸/日,水質較好,為低礦化度淡水,礦化度小於1克/升,硬度為20—30德國度的軟水至軟硬水,PH值在6.2—8.4間,有害成份極少。
人文景觀
襄城區的主體古襄陽城具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遺產豐厚,人文景觀眾多。諸葛亮、龐德、習郁、習鑿齒、張柬之、孟浩然、劉備、李白、杜甫等名人名士一度在此競相風流。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躬耕於此並演繹了千古絕唱──隆中對。古隆中、習家池、廣德市、夫人城、昭明台、明王府等享有盛譽,古城池(襄陽城與護城河)、護城河被譽為“華夏第一城池”,堅固的城牆、寬闊的護城河,使襄陽城在數百年血與火的搏鬥中贏得了“鐵打的襄陽”之美稱。主城區傍山倚水、山青水秀,自然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環境優美,為理想的居住和旅遊觀光之地。
經濟發展
(一)工業
襄城區工業基礎差,規模小,起步晚,但經過改革開放,工業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1985年,轄區除四、五家中央或市屬大型工業企業外,區屬工業僅有31家,且系街辦工業,老、小、低、殘,主要局限在紡織、服裝加工、雨傘、塑膠、玻璃、印刷、機件加工型行業。主要產品有棉布、服裝、鞋帶、襪子、特種布、玻璃、矽酸鋁纖維、岩棉、汽標件、鑄鐵管等。198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07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581萬元,暢銷產品占80%。1986年—1995年,十年間基本上是低速波浪式發展,年增長速度大多在幾百萬元之間,1986年、1987年兩年突破了千萬元,1989、1990、1991三年出現了負增長。1997—2000年,襄城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以搞活鄉以上骨幹企業為重點,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在原有工業基礎上實行兼併聯合,培植了紡織服裝、機械加工、建材建築三大支柱行業。2001年—2005年,襄城工業完全完成了企業改制轉型的改造任務,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繼續大力培植支柱行業,培植骨幹企業,培植優質產品,工業經濟步入了跨躍式發展時期。五年完成技改投入2億元,實現了50多個產能擴大、工藝升級項目,開發新產品200多個,培育名牌產品10個。
工業園區建設2000—2005年襄城區招商引資工作獲得了長足發展。襄城區招商引資制定了一系列“親商、安商、惠商”的優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資責任制,多方向多形式招商,2001年簽訂客商投資協定131個,協定利用區外資金36500萬元。其中121個項目破土動工,實際到位資金達17369萬元。“築巢引鳳”、“引鳳築巢”,在轄區建設工業園區6個。2005年底己建成工業小區有:檀溪工業小區、營盤工業小區、峴山工業小區。三個小區投資1700萬元,占地110多畝,建成廠房38662平方米,現己入駐企業12家。還有襄城經濟開發區,麒麟工業小區、真武工業小區正在籌建之中,意向明確的項目或企業尚有28個即將入駐和開工。
(二)商貿
襄城區地處水陸要衝,舟車稱便,自古是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商貿、三產業發展迅速。建有各類市場31個,其中:綜合商品市場15個,農貿市場14個,城區有大型商場4家,超市23家,特色專業商品街5條。2005年,全區登記註冊各類商業企業5694戶,其中法人企業676戶,營業企業187戶,累計註冊資本23.33億元。全區個體私營經濟8229戶,從業人員32843人,實現產值32.79萬元。
(三)農業
襄城區農業定位尚屬城郊農業,以滿足城市需要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為主,兼有糧、棉、油種植,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棉花、玉米、芝麻、油菜、蔬菜、麥冬、山藥。從2003年開始,組織實施“一區一品”產業戰略,全區基本建成了“一萬畝山藥、二萬畝麥冬、二萬畝制種、四萬畝水產養殖、五萬畝精細蔬菜、十萬畝速生豐產林”六大優勢產業基地,使城郊特色農業獲得淋漓盡致的彰顯。在特色產業基地效應的作用下,大力發展公司制農業,先後培育和引進了襄樊楊森林業開發有限公司,襄樊漢江米業有限公司,襄樊妙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麗波、雪美、正榮、英明等30多家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行銷企業,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5家。
(四)交通運輸業
境內公路網四通八達,一條國道兩條省道四條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公路總里程563.43公里,其中:國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縣鄉道路484.8公里。汽車客運站5個,開通汽車客運線路29條,日平均班次399.5次,營運線路總里程58857公里,可達全國三個省14個市9個地(市)縣。焦柳、襄渝、漢丹三條鐵路貫穿南北,境內有漢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及兩個鐵路貨運站。1985—1998年有第三運輸公司和四季青裝卸公司兩家企業,從業人員495人。1999—2005年有運輸企業7家,從業人員1759人,有營運客車196輛,中巴車193輛;營運貨車992台,總噸位5901噸。2005年,全社會完成公路運輸客運總量491萬人次,旅客周轉量21759萬/人公里。貨運量204萬噸,貨物周轉量21072噸/公里。
(五)財政稅收
1988年元月,襄城區始建立區級財政。此前區財貿辦公室內設財政科,承擔全區行政事業單位經費領撥和管理,市對區實行“支出包乾,超支不補,結餘留用,一定一年”的預算管理辦法。1988年,市對區實行“核定收支,分級包乾,收入超基數比例分成,短收分擔,結餘留用,超支不補,一定兩年”的財政管理體制,當年核定收入基數1182萬元,支出基數188.6萬元,上解支出993.4萬元。當年實際完成收入1554萬元,支出完成295萬元,至1991年底財政滾存結餘189萬元。2002年,市對區試行“明確範圍,分征分管,比例分成,市區共享”的財政體制。區財政充分發揮職能,加強稅收征管,最佳化支出結構,落實惠農政策,全區財政工作一年一個新台階,當年實現財政收入5900萬元。2003年完成7800萬元,2004年完成8500萬元,2005年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413萬元,比2002年增加收入3513萬元,增長59.6%。
(六)城鄉建設
襄城區前身為襄陽城街道辦事處,原建成面積只有2.2平方公里。1984年組建區時建成面積4.2平方公里。1984年—1997年,襄城區按照“突出重點,配套完善,分步實施,協調發展”的城市建設戰略,突出基礎設施和綜合服務功能建設,配合市有關部門重點解決“行路難、乘車難、排水難、照明難、入廁難”問題,組織實施了襄陽古城修復和護城河治理,老龍堤廣場、夫人城廣場、北街區域綜合治理,濱江大道、南湖廣場、隆中景觀大道等30多個市政建設工程,完成拆遷18萬平方米,多方籌措資金改造泥巴路152條,硬化路面25萬平方米,修建下水道25030米,新建廁所13座,建煙塵監視瞭望台一座,無煙控制區擴大到2.2平方公里。1991年,配合市城建部門,對老城區北街實施拆遷改造,建成古色古香的商業文化步行街,街道兩旁門面房全部恢復明清建造原貌,青磚布瓦,飛檐吊腳,石板築路,街寬12米,長904米,再現了古襄陽城歷史文化風貌。1998年,遵循“條塊結合,齊抓共管,以塊為主,區域共建”的原則,動員轄區單位為“形象工程”建設出資、出力、出物,消滅泥巴路。街道辦事處、居委會成立硬化改造專班,實行統一規範、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統一配套設施,全區投入資金420萬元,改造硬化路面29條8.8萬平方米。取締馬路市場14個。2000—2005年,配合有關部門新建改造西南大街、檀溪路、濱江路等14條城區主次幹道,城區三條出口路、城鄉結合部和背街小巷完全消滅泥巴路,“村村通”工程相繼完工,累計消滅泥巴路150多條,硬化鄉村道路37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380公里。同時完成了老龍堤改造工程,南渠整治工程,尹集供水工程。期間,建商住小區14處,累計完成商品房開發100多萬平方米。擴建城區達20多萬平方米,創建花園式單位20多個,基本形成以城區為中心,以臥龍、尹集、歐廟、余家湖為拱衛的山水園林城市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