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流派

越劇流派

越劇流派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各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越劇的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通過鏇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在演唱方法上則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 然而,唱腔雖然重要,流派卻並非僅指唱腔,更包含舞台表演藝術等多重內容。

基本信息

產生原因

越劇發展中,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自全面藝術改革以來,不斷繁衍出眾多的藝術流派,它們猶如一朵朵絢麗奪目的奇葩,爭奇鬥豔,各具獨特的色和香,裝點著越苑的滿園春色,使人們為之傾倒,為之陶醉,人們喜愛越劇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越劇擁有一批獨樹一幟的流派、專業和業餘的演出經常有流派演唱會,觀眾中有許多人是某派迷,對某一流派格外喜愛,直到入迷的程度,這說明流派具有不同尋常的藝術魅力,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
流派是一個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流派的繁盛是劇種成熟和興旺的標記。流派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豐厚的積累,包括對名師的承傳、紮實的基本功、廣博的吸收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二是獨創的風格,在繼承、借鑑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愛好、經常演出的劇目和角色,對傳統的規範有所突破,創造出一種不同的、獨特的風格;三是廣為流傳、流行,需要觀眾的認同,需要一批追隨者的學習、仿效。流有流動的含義,包括在廣闊的空間中流行和長時間的流傳,派則是個群體的概念,有一群人學習、傳承才能成派。

成立要件

流派是一個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流派的繁盛是劇種成熟和興旺的標記。越劇的流派唱腔的湧現,是在越劇女腔不斷產生新調腔,內涵得到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和良好的藝術競爭氛圍中形成的。 流派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豐厚的積累,包括對名師的承傳、紮實的基本功、廣博的吸收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二是獨創的風格,在繼承、借鑑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愛好、經常演出的劇目和角色,對傳統的規範有所突破,創造出一種不同的、獨特的風格;三是廣為流傳、流行,需要觀眾的認同,需要一批追隨者的學習、仿效。流有流動的含義,包括在廣闊的空間中流行和長時間的流傳,派則是個群體的概念,有一群人學習、傳承才能成派。

唱腔基礎

1942年10月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對傳統越劇進了全面的改革,稱為“新越劇”。新越劇改變了以往“小歌班”明快、跳躍的主腔“四工腔”,一變為哀婉舒緩的唱腔曲調,即“尺調腔”和“弦下腔”,把越劇唱腔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越劇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調腔”和“弦下腔”的基礎上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後來這兩種曲調成為越劇的主腔,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流派唱腔。

藝術特色

越劇流派唱腔由曲調和唱法兩大部分組成,在曲調的組織上,各派都有與眾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過鏇律、節奏以及板眼的變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風格。特別是起調,落調,句間、句尾的拖腔,以及鏇律上不斷反覆、變化的特徵樂匯和慣用音調等,更是體現各流派唱腔藝術特點的核心和關鍵。在演唱方法上,則大都集中在唱字、唱聲、唱情等方面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通過發聲、音色以及潤腔裝飾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韻味美。有些細微之處,還包括著不少為曲譜難以包容,也無法詳盡記錄的特殊演唱形態,卻更能體現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劇流派的魅力在於藝術上的獨創性和鮮明的個性,由於各藝術家的師承、條件、特長、情趣不同,即使同一個行當,演同一個劇目中的同一個人物,唱同一段唱腔,不同流派的藝術家也各有獨創,使藝術形象呈現出不同的風貌,藝術處理各有特色。比如,袁雪芬與傅全香在同一天進同一個科班,向同一個師傅學戲,都是旦角,但兩人的嗓音不同,戲路不同。袁雪芬主要演青衣、閨門旦,傅全香主要是花旦。承傳的來源不同,袁雪芬主要是受王杏花的影響,傅全香主要是受施銀花的影響,以後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她們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塑造的祝英台形象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特色。袁派注重追求內在的美和性格的純真,寓熱情於含蓄之中,傅派則比較明朗活潑,表達感情的方式,尤其是唱腔有較大的起伏跌宕。
再如,尹桂芳和徐玉蘭都演出《紅樓夢》,都在戲中飾演賈寶玉。以《寶玉哭靈》這段唱為例,尹派深沉雋永,鏇律多在中音區迂迴。如泣如訴,有時鏇律驟然上跳,如異峰突起,使人有九轉迴腸之感。徐派則高亢響亮,猶如滿腔悲憤之情噴涌而出,唱腔鏇律起伏很大,唱法上柔中寓剛,悲中含憤,吐字發聲別具一格。正是由於兩種流派各有獨創性,藝術形象才各有生命。
江南柔美的越劇從秀麗的浙江嵊州發源,透過清清的剡溪水,中興並繁榮於上海.
越劇流派是演員表演藝術的總體,它包括劇目、唱、念、做等多種藝術因素,集中體現在所塑造的典型藝術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獨創性最強,特點最突出,影響也最大,因此,人們稱之為流派唱腔。

流派形成

1960年5月,上海越劇院作曲項管森於寫《越劇唱腔研究》一稿,稿中對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戚雅仙、陸錦花等6人(尹桂芳已調去福建而未列入)的唱腔特點作了分析,稱之為“流派”。1962年4月,該稿被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定為“戲曲音樂講義”油印成冊,並在同行中流傳。之後浙江越劇團周大風則將袁雪芬、范瑣娟、傅全香、徐玉蘭、尹掛芳、戚雅仙等6人的唱腔,作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寫成《越劇流派唱腔》一稿,油印成冊,後在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4年,浙江的戲曲音樂專家----賀仁忠,蘆炳容,周大風,陳獻玉等,根據浙江著名演員自己獨有的,又明顯區於[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風格,對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劇流派。即陳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寶花派。高愛娟派。以及周大風創立的,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其後,王文娟、張雲霞、呂瑞英、金採風、陸錦花、畢春芳、張桂鳳等具有個性色彩的唱腔紛紛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程度不同地受到同行、後繼者的模仿和越劇愛好者的傳唱。1984年春,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來上海演出時,上海的《舞台與觀眾》周報,在2月24日發表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將來滬”一文中,對以上7位演員的唱腔,首次冠以“流派”。在同行內和報刊上也相沿以“流派”相稱。
越劇流派一向有所爭議,有觀點認為浙江陳、毛、金、高及周大風創立的男調並不能成派,亦有觀點認為周寶奎,竺水招,徐天紅,吳小樓,商芳臣,屠笑飛,張小巧,孟莉英等人,雖有特色風格唱腔,但還未達成流派的火候。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的流動、不斷的發展,這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每個流派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劇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個真正的藝術家都不會滿足於一時的成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認而放棄藝術上的新的追求。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頭、梁祝哭靈、一縷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後在《相思樹》、《西廂記》、《雙烈記》、《祥林嫂》中則有新的創造;二是流派在發展中,會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呂派、金派、張派都是從袁派中衍化出來的,它們又各具特點,這樣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流派列舉

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創立。
袁派唱腔鏇律淳樸而委婉,深沉而流暢,既善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更以真情實感取勝,重視以情動人,唱腔的節奏變化多端,唱法上重視潤腔、氣口運用、力度對比,因而從容自如,韻味很濃。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袁派優秀傳人有方亞芬、陶琪、華怡青等。

尹派

尹派由尹桂芳創立。
尹桂芳的表演樸實無華,高雅脫俗,瀟灑天成,尹派唱腔更是膾炙人口,它注重以字制腔,以情帶聲,善於運用重音和音色,速度的變化來刻化人物性格和感情起伏,聽來優美舒展,酣暢淋漓.在越劇中還有“十生九尹”的美稱。
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等。
尹派優秀傳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茅威濤、趙志剛、王君安、蕭雅等。

范派

范派由范瑞娟創立。
范瑞娟的表演以溫厚典雅著稱,具有男性穩健軒昂的陽剛之氣,其唱腔特點是淳樸滋實,寬厚響亮,熱情內涵,咬字堅實穩重,行腔迂迴流暢,拖腔豐富,鏇律起伏多變.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李娃傳》中的鄭元和、《打金枝》中的郭嬡等。
范派優秀傳人有丁賽君、史濟華、方雪雯、章瑞虹、吳鳳花等。

傅派

傅派由傅全香創立。
傅全香的表演富於激情,以花衫戲見長,唱腔上借鑑了京劇程硯秋及崑曲,評彈的演唱方法,尖團音規範分明,真假嗓結合演唱,潤腔華彩,跌宕婉轉,富有表現力。
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傳》中的李亞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人比黃花瘦》中的李清照等。
傅派優秀傳人有薛鶯、胡佩娣、洪芬飛張臘嬌、何英、陳穎、顏恝、陳嵐、陳飛等。

徐派

徐派由徐玉蘭創立。
徐玉蘭的表演俊逸瀟灑,傳神逼真,富於激情,嗓音清越嘹亮,徐派唱腔的特點是高昂激越,豐富多彩,奔放流暢,大起大落,剛柔交融,聲情並茂。
王派代表作有《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西廂記》中張珙、《春香傳》中李夢龍、《追魚》中張珍、《北地王》中劉諶等。
徐派優秀傳人有徐小蘭、金美芳、劉麗華、汪秀月、錢惠麗、翁荔英、張小君等。

王派

王派由王文娟創立。
王文娟文武兼備,表演精湛,擅長描摹人物神態,有性格演員之譽,她在師承支蘭芳的唱腔基礎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平易質樸,流暢自然,情感濃郁的王派唱腔。
王派代表作有《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中的楊開慧、《西園記》中的王玉貞、《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
王派優秀傳人有單仰萍、王志萍、錢愛玉、俞建華等。

戚派

戚派由戚雅仙創立。
戚派藝術樸實無華,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動人,戚雅仙的唱腔初學袁雪芬,後根據自身條件,汲取眾家之長,發展變化為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戚派,其特點是纏綿委婉,吐字清晰,樸素真摯同,韻味醇厚。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蘇三、《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王老虎搶親》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優秀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靜、徐潔和、周美姣、王杭娟、朱藺

陸派

陸派由陸錦花創立。
陸錦花擅工窮生的巾生,表演瀟灑自然,風雅脫俗,繪形傳神,其唱腔是在馬樟花“四工調”的基礎上豐富提高的,特點是音色明亮純淨,行腔舒展鬆弛,吐字清晰入耳。
陸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方卿、《彩樓記》中呂蒙正、《情探》中王魁、《盤夫》中曾榮等。
陸派優秀傳人有夏賽麗、黃慧、許傑、曹銀銻裘巧芳

呂派

呂派由呂瑞英創立。
呂瑞英的表演從人物出發,體驗真摯,表現真實,具有強烈的魅力,她的唱腔,脫胎於袁派,自成一體,其嗓音甜美,音域較寬,行腔中多用4、7半音和切分音,還善用滑音、顫音和其他裝飾音,具有華彩清新的情韻。
呂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中的劉金定、《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金山戰鼓》中的梁紅玉、《九斤姑娘》中的張九斤等。
呂派優秀傳人有吳素英、孫智君、張詠梅、陳輝玲、周柳萍等。

金派

金派由金採風創立。
金採風擅長青衣,兼演花旦,表演細膩雋永,善於刻畫人物內在感情.她的唱腔在師承袁派的基礎上,吸收范派的醇厚舒展和傅派的婉轉華彩,委婉流暢,剛柔相濟,韻味濃厚,念白講究抑揚頓挫,富有音樂性。
金派代表作有《盤夫》中的嚴蘭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等。
金派優秀傳人有謝群英,黃美菊,新秀樊婷婷等。

畢派

畢派由畢春芳創立。
畢春芳的表演飄逸瀟灑,鬆弛自然,擅長演喜劇,唱腔吸收融合尹派和范派的音調,自成一格,嗓音清脆而富有彈性,運腔圓潤,咬字清晰,唱法多變,鏇律新穎。
畢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搶親》中的周文賓、《白蛇傳》中的許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龍、《血手印》中的林招得、《賣油郎》中的賣油郎等。
畢派優秀傳人有楊童華、楊文蔚、丁小娃、孫建紅等。

張派

張派由張桂鳳創立。
張桂鳳戲路寬廣,表演真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被譽為為性格演員,其唱腔剛勁挺拔,頓挫分明,聲情並茂。
張派代表作有《二堂放子》中的劉彥昌《九斤姑娘》中的張箍桶等。
張派優秀傳人有董柯娣、何賽飛等。

竺派

由竺水招創立。主工小生。其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尤為突出的是她的戲路寬廣,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當都能應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觀眾喻為“越劇西施”。代表劇目有:《柳毅傳書》、《三看御妹》、《莫愁女》等。流派傳人:夏雯君、竺小招、孫婷涯、孫靜、殷瑞芬

徐派

由徐天紅創立。工老生。唱腔吸收紹劇頓挫跌宕,高亢昂揚的風格。嗓音高亢,吐字注重噴口功夫。發聲運用顫音、鼻腔和頭腔的共鳴,被稱為“抖抖腔”。代表劇目:《紅樓夢》、《二堂放子》,《明月重圓夜》等。流派傳人:金燁等。

吳派

由吳小樓創立。工老生。表演蒼勁凝重,激昂舒展,富有激情,嗓音寬厚宏亮,中低音音質飽滿,善於塑造各類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代表劇目:《情探》等。流派傳人:楊同時、金紅,陳琴湘等。

商派

由商芳臣創立。工老生。商芳臣早年與邢竹琴、竺素娥、趙瑞花、姚水娟等人合作。在原有的老生唱腔基礎上嘗試改革,借鑑紹興大班中的尺調,融合到越劇的四工調中,唱腔高亢遒勁,清峻壯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老生唱腔。代表劇目:《柳毅傳書》等。流派傳人:胡國美等。

陳派

由陳佩卿創立。工小生。唱腔鏇律一般多在中低音進行,又具往高音衝擊的力度,在作曲家盧炳容的協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劇目:《張羽煮海》、《孔雀東南飛》等。流派傳人:鍾寶珍。

毛派

由毛佩卿創立。工小生。做工瀟灑,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韻味,有意識地將紹劇的唱腔融入越劇唱腔中,使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劇目:《李闖王》、《祥林嫂》、《闖宮》等。

金派

由金寶花創立。工小生。代表劇目:《庵堂認母》、《西廂記》、《胭脂》等。

高派

由高愛娟創立。工小生。據受損的嗓音條件獨闢蹊徑,從20世紀60年代始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嗓音條件跌宕有致的唱腔特色。代表劇目:《荊釵記》、《周仁獻嫂》、《楊宗保》、《左維明》等。

周派

由周寶奎創立。工老旦。周寶奎有“老旦王”之稱。唱腔質樸真切,塑造人物性格身份各異。戲路較寬。演技老到,塑造人物生動,能根據各種人物性格設計唱腔,使人物形象在唱腔中得以生動體現。代表劇目:《碧玉簪》中的婆婆,《紅樓夢》中的賈母等。流派傳人:俞會珍王鏵麗周燕兒等 。
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由周大風創立。

得到認同流派

竺派

竺派是竺水招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
竺水招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尤為突出的是她的戲路寬廣,花旦、青衣、小旦、小生(主)、老生乃至老旦等行當都能應付自如,加上扮相俊美,遂被觀眾喻為“越劇西施”、“生旦全才”。
竺派代表作有《柳毅傳書》、《三看御妹》、《莫愁女》等。
竺派傳人有筱水招、夏雯君、竺小招、孫婷涯、孫靜、殷瑞芬等。

陳派

由陳佩卿創立。工小生。唱腔鏇律一般多在中低音進行,又具往高音衝擊的力度,在作曲家盧炳容的協助配合下,形成流派。代表劇目:《張羽煮海》、《孔雀東南飛》等。流派傳人:鍾寶珍。

毛派

由毛佩卿創立。工小生。做工瀟灑,吐字清晰,唱腔富有韻味,有意識地將紹劇的唱腔融入越劇唱腔中,使觀眾感到耳目一新。代表劇目:《李闖王》、《祥林嫂》、《闖宮》等。

金派

由金寶花創立。工小生。代表劇目:《庵堂認母》、《西廂記》、《胭脂》等。

高派

由高愛娟創立。工小生。據受損的嗓音條件獨闢蹊徑,從20世紀60年代始逐步形成適應自己嗓音條件跌宕有致的唱腔特色。代表劇目:《荊釵記》、《周仁獻嫂》、《楊宗保》、《左維明》等。
浙派越劇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調
由周大風創立。

發展演變

流派不是僵死的,它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的流動、不斷的發展,這也有兩層含義,一是每個流派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劇目中有不同的特色,每個真正的藝術家都不會滿足於一時的成就,不會因為自己的流派得到公認而放棄藝術上的新的追求。如袁派在四十年代多悲腔,著名的三哭,即香妃哭頭、梁祝哭靈、一縷麻哭夫就是其代表作,解放後在《相思樹》、《西廂記》、《雙烈記》、《祥林嫂》中則有新的創造;二是流派在發展中,會衍化出新的流派,如戚派、呂派、金派、張派都是從袁派中衍化出來的,它們又各具特點,這樣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