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菏澤現為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菏澤”原系天然古澤,為“菏山”和“雷澤”簡稱,遺址在菏澤市定陶縣東北,古代濟水流經時匯聚而成,向東流出成菏水,與濟水相接。以水名稱縣,始於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劃境內西北部為菏澤專區,治菏澤縣。“菏澤”又成為專區或地區級地方名稱。菏澤市被評為中國牡丹城。菏澤已更名為“牡丹區”菏澤具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美稱。
荷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與江蘇、河南、安徽三省接壤,轄牡丹區、曹縣、定陶、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東明八縣一區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881萬,面積12239平方公里。
荷澤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全國著名的優質糧棉林畜生產基地、全國三個農區畜牧大市和首批四個平原綠化達標地區之一。境內煤炭儲量281億噸,正在開發建設的巨野煤田是華東地區最大、最好、最後一塊煤田;石油、天然氣探明儲量分別為5625萬噸、273億立方米,已成為中原油田重要的生產基地。產業基礎較好,現已形成以電力、機械、化工、醫藥、食品、紡織、林產品加工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化工產品、裘皮服裝、果蔬食品、木製工藝品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菏澤已被山東省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和商貿物流基地。
荷澤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菏澤史稱“曹州”,曾數度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周、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裡,“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境內仍保留著堯王墓、蚩尤冢、陳王台、范蠡湖、孫臏故里、秦王避暑洞等100多處名勝古蹟。是中國著名的牡丹之鄉、書畫之鄉、戲曲之鄉和武術之鄉。
荷澤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位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過渡地帶,東接沿海港口,西連中原腹地。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在菏澤呈“十”字交匯,105、106、220、327四條國道在境內通過,已建成通車的日照-東明高速,正在建設的濟南-菏澤、菏澤-開封高速,即將開工建設的德州-商丘、東明-新鄉、徐州-菏澤高速形成“米”字型的陸路交通大樞紐。口岸、海關、國檢、貨櫃運輸中心等涉外機構齊全,口岸實現了與青島港直通,金融、保險、通訊及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城市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設施齊全,已初步建設成為以花城、水邑為突出特色的平原森林城市。
歷史沿革
菏澤源遠流長,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境內各縣(區)或都有發現。古史中稱譽的唐堯(前2357~前2258年)、虞舜(前2257~前2208年)、大禹(2207-?)在這裡留下了較多的遺蹟。歷史上建置的演變,可遠溯到公元前17世紀。
商代(公元前1765~前1122年),境內曾置有三國莘國(今定陶與曹縣之間)、顧國、黎國(今境鄄城與鄆城之間)。
西周(公元前1122年~前249年),其境分屬曹國(都定陶)、郜國、須句國、魯國、衛國、宋國的轄地。
春秋(前770-前249年)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至隋近600年間又數度變遷。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 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代(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代(1271~1368年),屬中書省。
明(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鄉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一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年),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共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一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城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併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定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一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
在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游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 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併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 冀魯豫第十一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一帶。 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一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一部分合併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 歸菏澤、濟寧兩專區。
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 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
2000年6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改菏澤地區為菏澤市(地級),原菏澤市(縣級)更名為牡丹區。
2008年12月,全市下轄8縣1區,158處鄉鎮,行政村、居委會6106個,自然村13478個。
自然地理
荷澤市古稱曹州,地處山東省西部,與蘇、豫、皖三省接壤,位於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轄牡丹區、定陶縣、曹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一區八縣及一個經濟開發區,158個鄉鎮,134個居委會、6005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12238.6平方公里。
荷澤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荷澤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這裡是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沃野千頃,是培植優質農副產品的理想區域。目前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棉、油、林、畜生產基地。地下礦藏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地熱和礦泉水等。開發條件優越,利用前景廣闊。不久的將來,隨著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荷澤將成為中國的魯爾式經濟區,成為規模可觀的農副產品加工集散中心、中原地區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中心。
菏澤區位優勢突出,涉外服務機構健全。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太平洋西岸的日照--菏澤--西安--阿拉山口--大西洋東岸荷蘭的鹿特丹港)在菏澤交匯,使菏澤成為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交通樞紐,是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人流物中心。
近幾年來,荷澤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的發展。市內有火車站3個汽車站2個鐵路專用線12個,百畝大貨埸4個。四通八達,兩條國道貫穿全境,乾支公路輻射全區、通向全國,銜接東明黃河大橋的菏澤高速公路竣工通車。距城區75公里的嘉祥機埸通航京、滬等大城市。荷澤海關、荷澤商檢、中國外運荷澤貨櫃公司已配套運營多年,並建有鐵路二類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
交通狀況
荷澤市交通十分便利。菏澤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日照--菏澤--西安--阿拉
山口--荷蘭鹿特丹)在這裡十字交匯。菏澤公路四通八達,全市通車裡程4500公里,105、106、220、327四條國道通貫全境,18條幹線和127條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市區距濟南機場220公里,距鄭州機場230公里,距嘉祥機場僅75公里。荷澤地處四省交界和濟南、徐州、鄭州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我國承東啟西,引南聯北的接力站和橋頭堡。二是交通便利。京九鐵路南北縱貫5個縣區,新石鐵路東西橫穿4個縣區,境內鐵路總長272公里,地方物資專用線23.2公里。有縣級站8處,日通過客車19對;四條國道縱橫交錯,公路通車裡程7649公里。
荷澤市區內現有出租汽車2千多輛,有公共汽車線路18條,乘車非常的方便,能夠滿足市民和遊客的的出行需要。
牡丹之鄉
荷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明代已負盛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後又有“中國牡丹之鄉”之稱。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目前,我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品種多至600餘個。歷史上形成的包括藥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戲劇曲藝、民俗學等多科在內的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菏澤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學會、國花研究會,系統研究開發、利用牡丹資源,服務於當地的經濟建設。
自1992年起,菏澤市舉辦了“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為宗旨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已經成為繼洛陽牡丹花會後全國第二大牡丹節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五屆。每至花會,各種商貿活動、文藝活動珠聯璧合,遊客如織,商家雲集,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牡丹產業已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產業,花隨人意,四季常開,美化著人們的生活,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並遠銷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牡丹已成為荷澤人的驕傲,並為荷澤的經濟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戲曲之鄉
荷澤市戲劇活動歷史悠久,劇種繁多,異彩紛呈,享有“戲曲之鄉”的美名。是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四平調的發祥地,現有傳統地方戲劇種山東梆子、柳子戲、兩夾弦、棗梆、大平調、大弦子戲、曲劇、四平調和豫劇;曲藝有山東花鼓、山東落子、鶯歌傳書、山東琴書和河南墜子等。其中棗梆系全國僅有的,有“天下第一團”之稱。荷澤戲劇歷史輝煌,五彩繽紛。1954年鄆城縣工農劇社參加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獎。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
荷澤是山東梆子前身曹州梆子的故鄉,巨野大姚班和定陶大興班等古老山東梆子科班都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中大興班解放後來到菏澤,定名為“菏澤專署人民劇社”,1958年調省,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
1959年10月毛澤東主席觀看了定陶兩夾弦《三拉房》劇目,1964年春,朱德委員長觀看了柳子戲《向陽人家》等劇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劉少奇、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看過菏澤的地方戲,並給予很高的評價。有些劇目如山東梆子《老羊山》、《牆頭記》、柳子戲《孫安動本》等,還被拍攝成電視、電影。地方戲曲在歷屆全國、全省戲劇匯演評比中,多次捧回大獎。
九十年代,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於1995年參加了省第五屆藝術節戲曲匯演獲9項獎;1996年排演的現代戲《龍門渡口》(馬家振編劇)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並在全省地方戲邀請賽上獲12項獎,同時攝製成電視藝術片;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改編、排演的傳統劇目《老羊山》,被山東省電視台攝製成電視藝術片,並在全國發行。
荷澤市戲劇院創作演出的山東梆子現代戲《山東漢子》,取材於菏澤單縣農民孟昭良腳蹬三輪車行程三千里,義送土家族殘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實事跡。2003年8月進京匯報演出,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獎戲曲金獎及 最佳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男、女最佳演員6個單項獎;2004年9月參加第七屆中國藝術節,獲文華新劇目獎及文華劇作、導演、音樂設計、表演獎;10月,赴京參加慶祝建國55周年獻禮演出;2006年,參加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展演。《山東漢子》還曾榮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第八屆山東文化藝術節大獎及導演、編劇、音樂設計等8個單項一等獎;2005年該劇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30台初選劇目。
荷澤市棗梆劇團演出的《包公賣官》參加全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演出,並獲得九項大獎。
戲劇事業的發展,培養造就了一大批社會認可、頗有影響的著名演員,如任心才、劉君秋、劉桂榮、劉桂松、李京華、張文英、朱桂芹、王鳳雲、何西良、馬金鳳、崔蘭田等。
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任心才先生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他在《闖幽州》中飾楊繼業,榮獲演員一等獎。此外他還多次在省市會演中獲獎。
中年演員朱桂芹還奪得了第十六屆全國戲劇“梅花獎”。青年演員劉翠芳奪得河南“香玉杯”戲劇大賽金獎。孫鴻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戲劇工作者勇闖河南電視台“梨園春”戲劇擂台賽,並多次捧回大獎。目前,全市現有縣區劇團11個,各類民間演出團體200多個。
社會發展
荷澤市國民經濟正在持續健康發展。五年來,荷澤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
在具體工作指導上,堅持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業,重點發展工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著力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全方位對外開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90.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5.9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9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為326.7億元和292.6億元;
三次產業40:36:2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1.3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17.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7億元;全進出口總額3.12億美元,其中出口2.92億美元;契約利用外資2.2億美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29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2億元,投資過千萬元的在建項目489個。
農業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較快,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工業經濟在困境中實現較快增長,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建成,企業總體效益明顯提高。“商貿興城、三產興區”戰略成效顯著,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專業市場帶動能力不斷增強。民營經濟總量膨脹,支撐作用日益顯現,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243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2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33元和413元,比1997年增長29.9%和68.5%,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到64.14億元,比1997年增長89.9%。
村稅費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農民負擔明顯減輕,農村形勢日趨穩定。機構改革穩步推進,精簡機構、分流人員任務得到較好落實。順利實施了鄉鎮規模調整,合鄉並鎮工作圓滿完成。積極推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勞動保障能力不斷增強。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政府提速初見成效。大力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了住房商品化進程。人民生活水平在穩步上升。
歷史名人
菏澤歷史上名人輩出,著名的有萊朱(湯的重要謀臣,與伊尹同列),曹叔振鐸(曹國開國君主,周文王六子,後曹國曆555年,傳25世),氾勝之(作中國第一部農作物書籍《氾勝之書》),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彭越(劉邦的大將,封梁王,後被處以醢刑),丁姬(漢哀帝之母),董昭(曹操的謀臣),曹植(曹操之子,後封於古菏澤),滿寵(曹操謀臣,官至太尉),呂后(漢高祖原配,後稱制度),戚夫人(漢高祖寵妾,生趙王如意),李典(曹操手下大將,文武雙全),涼茂,王叔和,黃巢(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攻陷長安,國號大齊),宋江(北宋末農民起義領袖),呂祐之,鄧御夫,秦紘(明朝著名清官,官至戶部尚書、三邊總督,封太子少保銜),王禹偁(北宋文學家),晁公溯,晁補之(蘇門學士),晁沖之,晁說之,晁公武,郭英,宋滄,徐鴻儒,劉藻,田在田,馬新貽,張春橋等人。
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一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子、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裡,“商界鼻祖”范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春秋時期的伯樂孫陽,清末武狀元張憲周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詳見:《菏澤縣誌》(光緒本)),乾隆年間出生在單縣城西南劉老家的劉峨,官至直隸總督、兵部尚書,馬新貽(清代兩江總督) 。著名抗戰英雄趙登禹(1898-1937) 出生於山東菏澤(今菏澤牡丹區牡丹辦事處)。
現代也是如此,有何思遠,何魯麗,張茅,張成義,王三運,王道玉,張廣興,李建國,張建啟,馬興瑞,李育材,鄧理,楊海濱,孫繼先,王良,石文禮,白化嶺,尚勇,杜子端,武清海,苗春亭,徐雷健,張向善,王尚宇,劉光磊,陳進行,傅華亭,魏欽公,劉興勝,劉儒林,張光強,李堅,張龍之,王志成,黃獻中,傅家祥,周自齊,王崇仁,李居昌,李雲川,張鐵夫,馬清明。歷史學家何茲全,水利學家張含英,還有文藝明星彭麗媛,李雪健,劉和剛等等,著名畫家吳東魁等等, 體育名人穆鐵柱,馬文廣,馬文輝。
人文歷史
上古由來
自古至今位於多個行政區劃接合部的地方,與歷史文獻中的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結下不解之緣,其三百多個古文化遺址又滿載仰韶、大汶口、龍山、岳石文化、商周等不間斷的歷史文化器物予以證明。菏澤之名,出自《禹貢》。在《禹貢》中,菏澤大部屬濟水、濮水流域的古兗州,東部屬徐州,南部屬豫州;《職方》中說其東部還曾一度屬青州。
上古地貌
史籍記載的菏澤境內的山、丘、陵,就有歷山、塗山、景山、文亭山、箕山、大陵山、鞏山、富春山、棲霞山、千乾山、金山、菏山、鳳咀山、曹南山、左山、仿山,犬丘、陶丘、清丘、青丘、鹹丘、谷丘、乘丘、廩丘、楚丘、梁丘、莘丘、安丘、葵丘;安陵、桂陵、馬陵、荊陵等百餘處。據調查考證,現菏澤境內尚有三百餘處上古先民的生活遺址。這些崮堆也就是上古崗丘布野的最好佐證。丘呈灰黑土質,一般高出地面五六米,地下深埋四五米,說明古人生活的丘頂,距今地表在五米左右,而丘下平原,則可能在今地表十米上下。至於湖澤底部則應在數十米不等。前幾年,定陶縣杜堂鄉打井,在30米處掏出大量黑淤泥層,並雜以貝殼、河蚌、藕蓮子之類,說明宋以前菏澤湖的湖底在30米深左右。
根據《禹貢》、《左傳》等書記載,菏澤之域有名的較大湖澤是菏澤、雷澤、大野澤、孟渚澤,有名的河流是濟水、濮水、沮水、雍水、菏水和汴水、黃枝水、彌水。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所見菏澤之域四澤八水及十多條河流情況作了詳盡記述,後世又有很多學者為疏作考,使我們了解到這些湖澤、河流的一些基本情況。古文獻研究和考古發掘將會證明,菏澤是延續三千年仰韶文化的東邊緣,又是延續二千年大汶口文化的西邊緣。兩種文化在這裡撞擊、融合,誕生了先進的龍山文化,又陸續傳播四海。
三皇五帝
對傳說中的三皇,司馬遷用“尚矣”二字避之,對先祖五帝,司馬公作《本紀》記之。隨著考古學不斷發展和地下文物佐證,距今六千年前後的上古文明不斷被發現。中國傳說古史三皇五帝之存在,越來越接近史實。在地下考古未能佐證之前,古文獻記載不失為研究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基礎和考證脈絡。結合“經”、“緯”書載,華胥氏、伏羲氏,第一代炎帝神農氏,蚩尤、帝摯、帝堯、帝舜、帝禹、伯益,乃至夏啟、太康、少康、商湯、伊尹、太戊,無不生於斯長於斯,活動、立國於斯。
華胥是中華先民見諸史籍的第一位有姓名的始祖母,是距今6400年前後,母系風姓氏族的領袖,帶領先民在雷澤周圍漁獵、採集、生息。當時為知母不知父的時代,先民以為華胥姑娘踏了雷澤岸邊雷神的腳印而懷孕,並在雷澤岸邊“成”這個地方生下伏羲。“成”,在雷澤東岸,即今鄄城縣東南紅船鎮至牡丹區胡集鄉之間。伏羲成了龍的兒子,其氏族圖騰變成了龍。伏羲氏最主要的貢獻是“結網罟”。他能在人口繁多難以果腹的情況下,創造發明了網,用以捕魚、捕獸、擒鳥、縛龍(鱷魚),解決當時民眾的饑荒。古籍記載中國最早的伏羲陵和女媧陵在巨野縣東境。
夏商聖地
《漢書》載:顓頊五世而鯀,鯀生禹。顓頊氏族長期生活在濮水流域的鄄城縣雷澤、歷山一帶。現代學者沈長雲教授研究認為,夏後氏源於雷澤、歷山。鯀之妻族是有莘氏,史書上著名的“有莘之墟”,即在今曹縣之莘冢集。大禹就生在有莘氏族,長大後在陶丘和舜相識。
亘古以來,菏澤之雨水、客水,東流至汶上、嘉祥、滕縣等泰蒙山區二級崗台高地,或南下入淮,或東北流至大野澤,經濟水、過梁山、濟南而入海。倘若境內溝河淤塞,每遇黃河漲水或天雨大作,則四澤八水泛濫。帝堯時,連降天雨十三年,命鯀治水不成而放之羽山。復命禹治水,敷土浚川,疏通八水而入四澤,再入泗(江)、入淮、入海,使人民“降丘宅土”,安居樂業。《禹貢》字不滿二千,而四處提到位於菏澤市境內的十三個地名、水名,足以說明這裡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區。對此,沈長雲教授已有翔實之論述。夏禹治水功大,受舜禪讓而為帝;禹子啟殺治水有功的伯益而自立為王,建中國第一個家天下的夏後王朝,共傳十九王。
輝煌失落
自上古至兩漢的數千年間,菏澤為先民生息聖地、天下之中。至南北朝時已經衰退,金元時徹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澤過去還曾有過燦爛的文明。菏澤失去古代歷史文明和交通優勢的主要原因有四:黃河的衝擊及泥沙的掩埋、長期戰亂的摧殘、歷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傳歷史文化。兩漢四百年,黃河決口達16次之多,尤以兩漢之交為甚,使菏澤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毀滅性的破壞。東漢以來,河、濟、汴三水交流,菏澤全境在黃泛之中達60年之久,人民流離失所。直到漢明帝時王景治河,才解決了菏澤水患,使河、濟歸流,土地涸出,人民始為生計。金、元、明三代二百年,洪水把菏澤的四澤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無任何痕跡可尋。高原黃土隨黃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著菏澤之域的上古文化,使兩漢遺蹟埋在地表以下8-10米處;使唐宋遺蹟埋在地表6-8米以下;就連很多明清遺蹟也掩埋在二米黃沙之下。探測表明,古陶丘在地下10米處,漢成陽在地下8米處,唐曹州在地下6米,宋南華、冤句兩城在地下5米,就連1855年單縣黃河決口,有數十村莊竟在今地表3米之下。這樣一次次的掩埋使四澤八水完好的水系全部毀滅,菏澤終於在金、元、明三代被黃河徹底送上黃泛災區。但堯舜禹湯時的居民遺址,卻反呈現在地表之上,皆因其是避水高台之故。遺址之下究竟還有什麼文化,不得而知。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菏澤之域先是官兵與黃巾軍的爭戰之地,後是曹操、呂布、張繡、袁紹等軍閥的混戰之所。古城定陶、廩丘、兗州(鄄城)、昌邑、成陽、巨野、乘氏成了軍閥爭奪廝殺的戰場,十幾座漢城毀於三國混戰。西晉末年,八王之亂,菏澤又成了爭戰之地。《文獻通考?曹州》條稱:“西晉之末,爭戰之地,三百年間,傷夷特甚。自宇內平一,又如近古之風。”查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冊》,就會看到,自三國至隋統一中國,菏澤之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版圖歸屬、政權變更皆像走馬燈一樣,又何談兩漢盛世時菏澤農業的輝煌。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國,菏澤每一次都是農民戰爭或政權更替的重要戰場。這無疑都是對菏澤農業、商業經濟的一次次毀滅。
研究專家
對於古陶、濟濮之間、雷澤周圍的歷史文化沉積,從春秋、戰國、兩漢,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人關注、記述。民國以來,更有許多學者把研究的目光關注於此。孫星衍、王國維、顧頡剛,付斯年、蒙文通、呂思勉、楊向奎、沈長雲等史學界的著名人物都有著述問世,都在努力尋覓上古先民失落的歷史。
菏澤光復
1945年8月,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定陶、菏澤、鄄城三個縣的殘餘漢奸隊,仍龜縮在菏澤城。 鄄城縣漢奸頭子王文憲卻被國民黨委任為山東省保全第五師師長,兼菏澤城防司令,妄圖抵抗受降,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活動。
1945年10月中旬,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指揮部,在5分區駐地菏澤大張集舉行軍事會議,決定打下菏澤城,消滅王文憲。在日軍占領菏澤期間,漢奸李森亭曾苦心策劃,嚴密設防,王文憲自霸占以來,繼續加固工事,屯兵備戰。城牆寬逾10尺,高越3丈。城牆陰森,垛口聳立,間有掩體,個個相連,四門城樓屹立,炮樓分設兩側,瓮形城門堅固,外繞木柵,既寬又深的護城河,成為天然屏障,岸外尖頭木樁密布。在八路軍尚無大炮,又無坦克的情況下,要攻堅破城,實屬不易。
漢奸王文憲聞報後,登南門城樓,呼“程老五”(14團團長程書勛)名字向城外叫罵,稱若程能攻破縣城他不姓王,氣焰囂張,作垂死掙扎,程書勛也在城外掩體內對王文憲指名怒斥,並發誓定破敵城。
5分區18團楊光義團長(1947.5在安陽戰役犧牲、時任1縱20旅62團團長),讓炮手試用迫擊炮平射,但炮彈只能在城牆上擊出幾個淺淺的彈洞。因而只有採取攻堅戰術。攻城指揮部立即命令四關各部挖掘地道。在南關擔任此項任務的是5分區工兵排和18團3營2連的戰士們。曾在延安軍政大學工兵隊學習過的作戰參謀張梓玉,擔任技術指導,他選好坑道口,用指北針定好方向,測量長度,整整60米。坑道中間要經過一丈多深的護城河,隨時都有塌方漏水的危險,作業必須慎而又慎。
自21日到23日凌晨6點時,掘進30米。當坑道已穿過河底,全長有45米時,出現了缺氧現象。張梓玉馬上在地道上方製作通風眼,戰士才精神抖擻起來。地道挖到50米處,突然塌方,泥土堵塞了坑道,一個戰士被砸在下面,大家緊急行動,先搶救戰士,接著用木料抵牢加固,才止住了塌方。
當南關的地道快挖到城牆下時,東關的地道掘入護城河,因漏水而報廢。西關的地道因方向掌握不好,遭敵破壞,東西兩關地道挖掘的失敗,使南關坑道的成敗,更為關鍵。5分區趙基梅司令員親自下坑道參加並指揮挖掘,28日晚飯前按預定計畫完成了坑道掘進任務。
在往坑道填充炸藥時,14團程書勛團長命令戰士們找來兩個棺材,抬進南門下的坑道里,然後往裡面裝滿數百公斤炸藥,為確保一舉成功,程團長又命令戰士們另加了兩布袋炸藥。29日凌晨4點,一營突擊班用太平鋼板製成的“土坦克”進行爆破。駕駛“土坦克”的戰士,把一捆集束炸彈和一個很大的炸藥包,放在距城門20米處的木柵門下,然後拖出牽引導火索的繩子,再拉著“土坦克”退回來。幾聲巨響,木柵與鐵絲網鐵蒺藜被炸得稀爛。
29日凌晨5點,負責坑道引爆的戰士迅速啟動了手搖小發電機,電流衝進了地道的藥室,隨著一道耀眼的閃光和“轟隆”一聲巨響,爆破成功,南城樓和城門掀到半空中,頃刻間變成一片瓦礫,衝鋒號響了,戰士們迎著滾滾硝煙,腳踏片片瓦礫向前衝去。接著東門、西門圍城的部隊開始了總攻。無數雲梯飛架在城牆上,隊隊戰士飛躍而上,刺刀在硝煙里晃動,人流在槍林彈雨中奔走。
七時許,北城東段城牆上突然拋下許多繩子,敵人順著繩子下滑,守候北門的二分區三團二營三連的戰士們乘機發起攻擊,敵人一片片倒下,殘敵四處亂竄,慌不擇路,很多人掉入護城河,被擊斃、淹死,使護城河橫屍斷流。國民黨菏澤專員崔立三的屍體也浮在護城河裡。激戰在北城外進行了2個多小時,最後有兩股敵人分別往東、西兩方向逃跑。西逃敵人跑出20里,又被南華、昆吾兩縣的縣大隊全殲於去東明的路上。東逃的敵人在桑堤口與巨菏公路上被二分區五團消滅大半。剩下的不到百人與龍固、田橋據點的敵軍一起往濟寧竄去。匪首王文憲也在這伙逃敵中,被我軍擊傷於桑堤口,偽裝成傷兵匍匐而逃。戰鬥至黃昏前全部結束。
此役,共擊斃敵專員崔立三、敵旅長趙興漢等以下官兵450名,擊傷敵營長馮心閣以下官兵390人,俘虜敵旅長孫連科、團長田根溪、李耀東、董子祥,原偽縣長陳華亭等以下官兵3524人 ;繳獲迫擊炮1門,擲彈筒68個、手榴彈3000餘顆、各種槍枝4233支、汽車9輛、機車1輛、戰馬300匹、電台2部、電話機45部、糧食30餘萬斤,軍用物資一大宗。
菏澤城解放了。1945年10月29日,我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機關進駐菏澤城內,成立了中共菏澤市委和市政府。這就是菏澤歷史上的第一次解放。市委、市政府成立之後,儘快地醫治菏澤地區的戰鬥創傷、加強城市經濟建設,但是國民黨反動派時刻不忘消滅共產黨。 時至1947年12月,我第二野戰軍首長決定向占據菏澤、東明、考城的敵人發起攻擊,打通黃河南北我軍交通線。根據上級作戰指示精神,12月28日24小時完成對敵包圍。29日6時前肅清護城堤內及四關之敵,占領其陣地。
28日晚,我第八縱隊由定陶地區向菏澤挺進,於22時與菏澤城外圍敵人警戒部隊接觸,22師、23師、24師都占領了敵人外圍陣地,完成了對敵人的包圍。29日白天,我軍對菏澤城及城關的敵人進行偵察,晚17時發起了攻城戰鬥。29日我軍22師的65團當即占領秦海,並協同64團向東關衝擊,占領東關大部。因部隊衝擊動作不夠迅速,火力支援不力,致使我軍架於壕溝上的大橋被敵破壞,衝擊受挫。我第23師67團殲滅了城南關外火柴公司之敵後,當部隊衝擊第三道塹壕時,受敵密集火力壓制、攻擊沒成功。68團向城西南角進行鉗制性衝擊、也不奏效。24師向北關衝擊,僅摧毀了城外三個據點。71團向西關進攻也沒大進展。
1948年元旦,懷著對人民民眾的仇恨,張奎生大施淫威,抬著被殺害的革命志士和無辜民眾的頭顱,向國民黨軍獻媚,取寵邀功。之後,我菏澤縣公安局局長曹智民等18人,被敵人堵於定陶縣力本屯村(城西南10公里,距馬集正西四公里)地道內,火燒煙薰,全部犧牲。我五分區副司令員周柱安、菏澤縣縣長楊芳江不幸犧牲。6月,張奎生率部襲擊南華縣北部,臨河區委書記李文軒被捕英勇就義。
1948年9月,解放軍圍攻濟南,王耀武被俘、濟南解放。在菏澤的國民黨軍政界人員,如坐針氈,惴惴不安,已預感滅頂之災將至。9月30日冒雨棄城倉皇逃遁。
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510項,菏澤選項目分別是:陶朱公傳說(定陶縣)、麒麟傳說(巨野縣、嘉祥縣)、山東古箏樂(菏澤市)、商羊舞(鄄城縣),傳統戲劇類的兩夾弦(定陶縣)、山東梆子(菏澤市、泰安市、嘉祥縣)、棗梆(菏澤市),曲藝類的鶯歌柳書(菏澤市)、山東落子(單縣),傳統美術類的面人(菏澤市牡丹區、曹縣)、鄄城磚塑(鄄城縣),傳統技藝類的魯錦織造技藝(鄄城縣、嘉祥縣)登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省級
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手工技藝、傳統醫藥以及與此相關的文化空間等。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專家從全省各地及相關部門推薦申報的366個項目中評審認定的,有關菏澤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一、民間文學(2項)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陶朱公的傳說 菏澤市定陶縣
麒麟傳說 濟寧市 菏澤市
二、民間美術(3項)
曹州面人 菏澤市牡丹區
曹縣江米人 菏澤市曹縣
鄄城磚塑 菏澤市鄄城縣
三、民間音樂(4項)
魯西南鼓吹樂 濟寧市 菏澤市
山東古箏樂 菏澤市
菏澤弦索樂 菏澤市
包楞調 菏澤市成武縣
四、民間舞蹈(1項)
商羊舞 菏澤市鄄城縣
五、戲曲(7項)
山東梆子 泰安市、菏澤市、濟寧市
棗梆 菏澤市 大弦子戲 菏澤市
兩夾弦 菏澤市定陶縣
大平調 菏澤市牡丹區、東明縣
四平調 菏澤市 濟寧市
定陶皮影 菏澤市定陶縣
六、曲藝(4項)
山東琴書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菏澤市
山東落子 菏澤市 山東花鼓 菏澤市
鶯歌柳書 菏澤市
七、民間雜技(1項)
孔樓雜技 菏澤市巨野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3項)
[1] 菏澤牡丹區 鄆城水滸紙牌及雕版印刷工藝 菏澤市 鄆城古箏製作工藝 菏澤市鄆城縣 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 菏澤市
市級
一、民間文學(總計2項): 麒麟傳說(巨野縣)、陶朱公傳說(定陶縣)。
二、民間音樂(總計7項):山東古箏樂(市藝術館申報)、菏澤弦索樂(市藝術館申報)、魯西南鼓吹樂(牡丹區市藝術館申報)、單縣鼓吹樂(單縣)、牛屯鼓樂(定陶縣)、成武大鼓(成武縣)、包楞調(成武縣)。
三、民間舞蹈(總計5項):羊抵頭鼓舞(東明縣)、撅老囚舞(東明縣)、商羊舞(鄄城縣)、抬閣舞(鄄城縣)、擔經(鄄城縣)。
四、傳統戲劇(總計7項):山東梆子(市戲劇院)、棗梆(市戲劇院)、大弦子戲(市戲劇院市藝研所)、大平調(牡丹區、東明縣)、兩夾弦(定陶縣)、四平調(成武縣)、柳子戲(定陶縣、鄄城縣)。
五、曲藝(總計5項):南路山東琴書(市藝術研究所)、山東花鼓(市藝術研究所)、山東落子(市藝研所、單縣、巨野縣)、鶯歌柳書(市藝術研究所)、定陶皮影(定陶縣)。
六、雜技與競技(總計4項):孔樓雜技(巨野縣)、鬥雞(成武縣、鄄城縣)、水滸拳(鄄城縣)、馬叉(鄄城縣)。
七、民間美術(總計3項):曹州面人(牡丹區市文物處)、磚塑(鄄城縣)、鏇木(鄄城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總計9項):魯西南織錦(鄄城縣)、單縣羊肉湯(單縣)、鄄城水滸紙牌(鄄城縣)、鄄城古箏製作(鄄城縣)、鄄城泥塑(鄄城縣)、紙紮(東明縣)、成武醬菜(成武縣)、手製糖果餞(鄄城縣)、江米人製作(曹縣)。
九、民俗(總計1項):仿山山會(定陶縣)。
菏澤特產:魯西黃牛,小尾寒羊,菏澤青山羊,牡丹 曹州鏡面柿 耿餅 條編 魯錦!
唐朝君主陵墓
君主 | 陵墓 | 地點 |
唐獻祖 | 建初陵 | 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 |
唐懿祖 | 啟運陵 | 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 |
唐太祖 | 永康陵 | 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 |
唐世祖 | 興寧陵 | 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 |
唐高祖 | 獻陵[唐] | 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 |
唐太宗 | 昭陵 | 陝西省醴泉縣九嵕山 |
唐高宗 | 乾陵 | 陝西省乾縣梁山 |
唐義宗 | 恭陵 | 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 |
唐中宗 | 定陵[唐] | 陝西省富平縣龍泉山 |
唐睿宗 | 橋陵 | 陝西省蒲城縣 |
唐讓帝 | 惠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三合村 |
唐玄宗 | 泰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金粟山 |
唐奉天帝 | 齊陵 | 陝西省臨潼新豐 |
唐肅宗 | 建陵[唐] | 陝西省醴泉縣武將山 |
唐承天帝 | 順陵 | |
唐代宗 | 元陵 | 陝西省富平縣檀山 |
唐德宗 | 崇陵 | 陝西省涇陽縣嵯峨山 |
唐順宗 | 豐陵 | 陝西省富平縣 |
唐憲宗 | 景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金熾山 |
唐穆宗 | 光陵 | 陝西省蒲城縣 |
唐敬宗 | 莊陵 | 陝西省三原縣 |
唐文宗 | 章陵 | 陝西省蒲城縣天乳山 |
唐武宗 | 端陵 | 陝西省三原縣騰張村 |
唐宣宗 | 貞陵 | 陝西省涇陽仲山 |
唐懿宗 | 簡陵 | 陝西省富平縣紫金山 |
唐僖宗 | 靖陵 | 陝西省乾縣雞子堆 |
唐昭宗 | 溫陵 | 河南省偃師市 |
唐景宗 | 和陵 | 山東省荷澤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