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

曹州

曹州,菏澤古稱,亦為曹縣舊稱,今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東經114°48’—116°24’,北緯34°39’—35°52’之間,與蘇、豫、皖三省接壤。南北長157公里,東西寬140公里。轄二區八縣,246個鄉鎮,7個街道辦事處,82個居委會,5548個行政村,13996個自然村。總面積12239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簡介

菏澤曹縣菏澤曹縣

曹州,舊地名,治今菏澤市。西周為曹國。曹州即今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江蘇、河南、安徽四省交界處,城市人口50萬,現建城區面積62平方公里,城市遠景規劃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菏澤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加之旅遊資源豐富,美麗富饒,交通便利,曾幾度商貿雲集、貨暢其流,成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無霜期年平均213天,年均降雨量650餘毫米,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

菏澤是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武術歷史悠久,自古名人輩出,如孫臏宋江等。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武術事業有了較好的發展,武術組織、社團越來越多。以國家、集體、民辦公助、集體與個人聯辦、個人自辦等形式,組建有各類武術組織幾及社團23個,其中學員在百人以上的武術館校12處。菏澤是飲譽海外的“書畫之鄉”。菏澤書畫源源流長,名士名畫不勝枚舉。清乾隆年間畫家趙樹屏見大旱連年,餓殍載道,毅然畫《饑民圖》 ,配以詩,並攜畫進京為民請命,於是轟動一時。觀存碑碣中至今仍有不少名家筆跡。

歷史沿革

西周為曹國,秦屬東郡。西漢為句陽、葭密、呂都等縣地,均屬濟陰郡。東漢葭密、呂都2縣省入句陽縣,仍屬濟陰郡。北魏置西兗州,與濟陰郡同治定陶。太和十二年(488年)置乘氏縣,屬濟陰郡。北周改西兗州為曹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濟陰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曹州,屬河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曹州為濟陰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曹州。宋崇寧元年(1102年)升曹州為興仁府。金天會8年(1130年)復為曹州,屬山東西路。大定8年(1168年)因黃河水泛濫,州城被水淹沒,曹州和濟陰縣治所遷到北魏之乘氏城。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1336年).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曹州為曹縣,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正統十年(1445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

魯西南烈士陵園魯西南烈士陵園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曹州為直隸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為曹州府,以原州治所在地置菏澤縣以為府治,菏澤因古澤藪而得名。1913年廢曹州,菏澤縣屬岱南道(翌年更名濟寧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廢道,直隸於省。1936年菏澤設第二專區,1938年分為第十、十一、十二3個專區。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政區名稱、隸屬關係變動頻繁。1949年8月,臨河、魯西南及運西專區之一部合建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1952年11月撤平原省,遂改隸山東省。次年湖西專區撤銷,其所轄縣部分劃入菏澤專區。1958年底撤菏澤專區併入濟寧專區,次年7月恢復。1967年3月改為菏澤地區,行政公署仍駐菏澤。1983年8月撤銷菏澤縣,設立縣級菏澤市。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菏澤地區和縣級菏澤市,設立地級菏澤市。菏澤市設立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