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

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

(一)紡線。 (四)經線。 (九)織布。

基本信息

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

文化遺產名稱: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
所屬地區: 山東 ·濟寧 · 嘉祥縣
遺產編號:Ⅷ-11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嘉祥縣
遺產級別: 省

工藝概述

魯西南民間織錦,系魯西南一帶的純棉手工紡織品,俗稱“土布”、“粗布”等,因圖案絢麗似錦,1985年被山東省工藝美術所定為此名,簡稱“魯錦”。魯西南民間織錦技藝以嘉祥為盛。
早在春秋時期,嘉祥一帶就是桑蠶之地,紡織業十分興盛。被譽為世界藝術瑰寶的嘉祥武氏祠漢畫像中,《曾母投杼圖》所畫斜織機就是當今立式織機的先祖。元明之際,棉花在山東大面積種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絲織工藝揉於棉紡,形成了民間織錦。直到今天,民間織錦在魯西南依然普遍。嘉祥縣開發了一批新產品,出口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名揚中外的“中國魯錦之鄉”。

歷史

關於嘉祥紡織工藝的最早記錄,見於《戰國策·秦策·秦武陽謂甘茂章》,其中有曾子母親織布的記載。另外,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刻有一幅《曾母投杼圖》,其中曾母使用的斜織機就是今天遍及魯西南家家戶戶的立式織機的先祖。西漢劉向《烈女傳》載有“秋胡戲妻”的故事,故事中記載秋胡之妻靠植桑奉養婆婆,秋胡戲妻之地即為桑林邊。秋胡,春秋時期南武城人(今嘉祥縣內有南武城遺址)。這些史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嘉祥一帶就是桑蠶之地,紡織技術已經很高。漢代時期,亢父(今濟寧市)是全國三大紡織、服飾手工業中心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魯西南地區廣植桑麻,桑麻紡織得到進一步發展。唐代詩人李白、杜甫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和“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詩句,描繪出唐代山東紡織業的盛況。宋代,魯西南地區的絲、麻織品名揚海內外。
至元代,黃河流域開始種植棉花,使用棉花做原料紡線織布越來越普遍。魯西南人民將傳統的絲、麻紡織工藝糅於棉紡織工藝,織成的棉布就是我們所說的魯錦。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出土的棉菱形花紋織錦,其精美的圖案顯現出起步階段的嘉祥民間織錦技藝已經十分精湛。明朝初期,棉花開始在魯西南地區大面積種植,棉紡織技藝日趨成熟。隨著明清兩代織具的改進和紡織、印染技術的發展,魯西南地區的棉紡織業進入了十分繁盛的時期,魯錦織造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代魯錦曾作為貢品進獻朝廷,至今中央美院民間美術研究所還收藏著清代魯錦數百個品種。清末,隨著洋布的大量湧入以及民族紡織工業的發展,手工織造的魯錦受到衝擊,漸趨衰微。

製作工序

民間織錦工藝極為複雜,一幅織錦里蘊含著高超的技巧和繁雜的勞動。大大小小的工序共72道,主工序有9道。
(一)紡線。
將棉條接向快速轉動的線錠子,棉條自動加捻成線。
(二)染線。
將紡線放進染液中,攪動並加熱至沸騰,使其著色。
(三)線。
把染好的紡線在漿糊中搓揉後,穿晾起來,扽至乾透。
(四)經線。
依照圖案將色線絡子固定在幾十個鐵環上。將鐵環上的線一一牽出,按順序掛在每一根經線橛上。捆系交橛處的交叉,卷線成團。
(五)闖杼。
將經線一根根插入杼中。穿起線頭以防脫回。
(六)刷線。 
清理經線之間的纏連,將經線一段段梳開。
(七)掏繒。 
經線或穿過繒片的圓環,或從繒柱中穿過。掏繒的作用是在使經線織造時上下分離形成織口,便於穿緯線。繒越多,織口越多,紋樣就越豐富,不同的掏繒方法決定了不同的圖案。
(八)吊機子。 
將織機部件全部組合調試出來,包括拴布、吊腳躡等
(九)織布。 
踩踏板的同時推出撐框,一手投梭,一手接梭,接梭後將撐框後拉。手腳配合,不斷重複這一動作,當最後一段經線織到繒處,織布完成。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機器織布只能織兩匹繒、四匹繒;而手工織錦能織6匹繒、8匹繒。

工藝特點

民間織錦圖案美觀,種類繁多,寓意吉祥。一團團潔白的棉花,能夠紡、染成22種色線,織成1990多種圖案。用色講究“鮮亮”,大都以紅綠搭配,黑白相間,藍黃穿插,有“紅紅綠綠,圖個吉利”等口訣,反映出吉祥喜慶的審美觀念。線條粗獷樸拙,圖形凹凸生動, “五朵梅”、“寶蓮燈”、“迷魂陣”、“喜字錦”。

傳承意義

實用價值

魯西南民間織錦採用天然原料,純手工織造,具有抗靜電、不變形、透氣吸汗、冬暖夏涼等諸多優點。嘉祥縣開發有服裝、家紡、箱包、飾品等多種精美的織錦產品,迎合了各類人群的需要,使人們在綠色消費中體驗舒適健康,感受古樸典雅。

社會價值

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與黃河文明密切相關,織錦有著千年歷史,它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更是充滿個性和智慧的藝術創造。它天然的韻味、粗朴的質地、鮮亮的用色,契合了魯西南人民淳厚實在、熱情率真的品格,體現著人們樸素的審美直覺和約定俗成的價值判斷。在魯西南農村,新娘的嫁妝中必有織錦,人們以織錦的花色、數量來品評新娘是否賢惠靈巧。織錦中必須有一床紫花被,取紫與子同音,以求子嗣旺盛。每位女性都是帶著憧憬和祝願在精心織造著具有深刻民俗內涵的紋樣,這些織錦伴隨她們走過平凡而又多彩的人生。

瀕危狀況

受現代工業影響,民間織錦已經不再是人們主要的日常用品。沒有市場,民間織錦藝人是不會長期生產的,這種工藝難以保存。
一、技藝傳承面臨中斷。中老年婦女還有很多織布能手,但年輕人極少有會織的。
二、傳統手工藝萎縮。紡線、染線退出日常的紡織程式,大都買成品色線,在方便高效的同時,民間織錦的質量已難以得到保證。
三、傳統花色、品種萎縮。在原來民間織錦1990多種圖案中,目前常用的圖案只有二三十種。
四、織布工具日益減少。部分農家仍有織機殘存,但多數已廢置不用。

保護計畫

為保護民間織錦技藝,嘉祥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五年保護計畫。進行全面普查,建立民間織錦資料庫;扶持民間織錦,培訓技藝傳承人,拓展市場;與周邊學校合作,開設手工紡織勞技課;加強研究,豐富民間織錦花樣品種;建立民間織錦文化生態村,實行重點保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