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帝”由來
讓帝指唐睿宗李旦長子李憲,因讓位於其弟玄宗李隆基,故史稱讓皇帝。
據《新唐書·讓皇帝憲傳》載:“睿宗將建東宮,以憲嫡長當為太子,而楚王李隆基有功,故久不定。憲辭曰:儲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帝嘉憲讓,遂許之。立楚王為皇太子。以憲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後徒王寧,累封至五千五百戶,開元二十九年薨。帝以憲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乃追謚為讓皇帝,葬橋陵之旁,號其墓曰惠陵。”“追贈憲妃元氏為恭皇后”、“擴內置膳食千餘味,藥酒三十餘色,其地宮建制與諸陵同”。
陵墓簡介
惠陵位於縣城西北四公里處的三合鄉三合村,當地人稱為“兄讓冢”。此陵沒依山而建,而是平地起墓,下為墓室,上修土墳,周圍平曠,坐北向南,呈圓錐形,墓高14米,底周80米。原有華表、朱雀、天馬各一對,石人十對,可惜現在已不存在。惠陵陵園為長方形,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800米。南、北門外有土闕遺址,高約7米,陵牆夯土而成,牆基寬約2米。陵內殿宇等建築遺蹟尚在。陵周圍曾廣植翠柏,俗稱“柏城”,合圍者居多,民國年間被伐。
惠陵陪葬墓有恭後元氏,同安郡王李王旬,嗣寧王李琳,另外還有蔡國公主、霍國公主。現墓冢多被夷平。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省文物局對惠陵進行搶救性挖掘,出土文物多件,擬建惠陵博物館。
幕主生平
惠陵陵主李憲,系唐睿宗李旦長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皇太子,睿宗降為皇嗣後,武則天冊封他為皇孫,中宗即位改封為蔡王,李憲“固辭不敢當”。
景雲年間(公元710年),睿宗將復立皇太子,李憲辭曰:“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並涕泣以死固讓。遂立平韋後之亂有功的楚王李隆基為皇太子。李憲“一生謹畏,未嘗干政”,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被封為寧王,天下“皆以天下友悌之祥”。
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病逝,終年六十三歲,玄宗聞訊“失聲號慟,左右皆泣下。”以憲“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乃追謚讓皇帝”,“及斂,出天下服一稱,詔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以手書宀真靈坐”,“贈妃元為恭皇后,葬橋陵旁”。因李憲是以帝王規格下葬的,其陵寢範圍很大,“陵在封陽鄉,封內十里”,陵前布置有華表1對、天馬1對、石獅4對、石馬5對、翁仲10對,且均為盛唐石刻藝術品。
布局結構
陵位於蒲城縣三合鄉,西北距唐橋陵7.5公里。1999年10月,該墓被炸出一個約9米深的盜洞,為保護該墓文物,省考古所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惠陵地面封土呈覆斗形,邊長約60米,高約14米,根據調查和鑽探得知,其陵園建築還有闕台、神道、石刻、門闕、圍牆及角樓等。現僅存一件殘華表和一件殘翼馬。惠陵坐北向南,最深處距現地表約6.5米;墓室平面為正方形,四壁高約4米,穹窿頂最高處10米。墓室西部置石槨,通高2.2米,長3.96米,寬2.35米。石槨頂蓋由6塊雕刻成廡殿式頂的石塊組成,周壁由10個方形石柱和10塊壁板組成,石槨上雕刻有精美的線刻畫。
該墓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及墓室的壁面均繪有壁畫,壁畫內容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墓道東西壁南部各繪一幅前有二位仙人引導的青龍白虎圖,保存狀況尚好。墓室東壁為一幅場面較大的樂舞圖,中間兩人對舞,南邊樂隊伴奏,北邊有一身份地位較高的貴婦人帶著侍從在觀看。該墓早年多次被盜,出土數量較多的隨葬器物,主要為各類彩陶俑,初步統計約860多件。該墓出土陶俑的特點是體型較大的俑數量較多,大立俑高約0.74———0.76米,立馬近0.7米,立駝高0.8米以上,臥駝長約0.8米左右。天王俑高1.6米以上。另外,該墓還出土哀冊殘片、銀飾、琉璃串珠、殘玉器,以及銅馬器、銅飾片、鐵器和零星殘瓷器和陶器等。
據出土的哀冊(寫有死者姓名、身份)殘片判定,惠陵為讓皇帝李憲和恭皇后元氏的合葬墓。但低於帝陵的規格。由此說明該墓是在李憲生前便已修築。死後被追贈為“讓皇帝”,但地下部分已無法改動,只在地面建築上參照了帝陵的陵園建制。
陪葬狀況
據《長安志》記載:“陵在封陽鄉,封內十一里。”墓前有眾多的陪葬品,如朱雀、華表、石人、石馬等。但現在僅存石碑一通,石人、石獅各一對。
經考古專家初步勘測,這個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陵園,南北長約千米,寬約八十米;封土直徑達三十米,高約十五米。
此外,作為唐代帝陵中最大的一座陪葬墓,覆斗形的唐惠陵也有眾多陪葬墓,如鄭王鍔、嗣寧王琳、同安王旬、蔡國公主、代國化主與霍國公主等。
人為破壞
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盜發惠陵”,使惠陵遭到破壞;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趙匡胤下詔修葺唐陵,惠陵也經整修;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令修惠陵城垣80丈,並於陵前樹“唐讓帝惠陵”碑。陵寢現狀為長150米、寬90米,封土高約14米的覆斗狀墓冢。地面石刻遭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後,尚存石獅、石馬1對,文化大革命後,僅存西側石馬殘身(已埋入地下),東側地下埋有折為三截的華表。另外,朱雀門、玄武門外各有土闕遺址,高約7米,東西並列,並存有明顯的陵園建築及陵牆遺址。惠陵周圍曾廣植翠柏,俗稱“柏城”,民國初年尚存百餘株,合圍者居多,民眾稱為“雲柏”,後陸續被砍伐。
歷史價值
蒲城縣唐惠陵進行的搶救性發掘暫告結束,共出土文物860餘件。 由省考古隊進行的此次發掘,歷時3個月,共出土文物860餘件,主要為各類陶俑,其特點為形體高大,其中一天王俑高達1.6米,立馬高0.7米,臥駝長0.8米;另有銀飾、玉器、銅馬琉璃串珠等。墓道、墓室等處均繪有壁畫,內容以反映宮廷生活為主,且保存完好。
墓室東壁有一幅規模較大樂舞圖,中間二人對舞,南邊樂隊伴奏,北邊為一貴婦人帶著侍從觀看,墓室頂部為日、月、星宿圖,此壁畫色彩鮮艷、線條流暢。
唐朝君主陵墓
君主 | 陵墓 | 地點 |
唐獻祖 | 建初陵 | 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 |
唐懿祖 | 啟運陵 | 河北省隆堯縣魏家莊 |
唐太祖 | 永康陵 | 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 |
唐世祖 | 興寧陵 | 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 |
唐高祖 | 獻陵[唐] | 陝西省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 |
唐太宗 | 昭陵 | 陝西省醴泉縣九嵕山 |
唐高宗 | 乾陵 | 陝西省乾縣梁山 |
唐義宗 | 恭陵 | 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 |
唐中宗 | 定陵[唐] | 陝西省富平縣龍泉山 |
唐睿宗 | 橋陵 | 陝西省蒲城縣 |
唐讓帝 | 惠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三合村 |
唐玄宗 | 泰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金粟山 |
唐奉天帝 | 齊陵 | 陝西省臨潼新豐 |
唐肅宗 | 建陵[唐] | 陝西省醴泉縣武將山 |
唐承天帝 | 順陵 | |
唐代宗 | 元陵 | 陝西省富平縣檀山 |
唐德宗 | 崇陵 | 陝西省涇陽縣嵯峨山 |
唐順宗 | 豐陵 | 陝西省富平縣 |
唐憲宗 | 景陵[唐] | 陝西省蒲城縣金熾山 |
唐穆宗 | 光陵 | 陝西省蒲城縣 |
唐敬宗 | 莊陵 | 陝西省三原縣 |
唐文宗 | 章陵 | 陝西省蒲城縣天乳山 |
唐武宗 | 端陵 | 陝西省三原縣騰張村 |
唐宣宗 | 貞陵 | 陝西省涇陽仲山 |
唐懿宗 | 簡陵 | 陝西省富平縣紫金山 |
唐僖宗 | 靖陵 | 陝西省乾縣雞子堆 |
唐昭宗 | 溫陵 | 河南省偃師市 |
唐景宗 | 和陵 | 山東省荷澤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