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
左山,又名左崗,因其上建有全國著名的佛院左山寺而著名。位於今定陶縣馬集鎮郭村南。
北魏時期,智弘和護月兩位高僧到左山傳經贈典,並在左山之上修建廟宇,原名興華禪院,又叫興華禪寺,後改為左山寺。到隋朝年間,左山寺已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佛院之一。該寺於宋元佑、明正德年間曾多次修葺。清朝末年,左山寺存有大殿20餘座300餘間,雄偉壯闊,占地200餘畝。寺院記憶體有宋、元、明、清各時期記述左山寺歷史的石碑200餘塊,其中北宋時期的透龍碑最為珍貴。該碑高2.2米,寬1米,上有“左山寺”三字,中間有三個圓孔,上下相距0.5米,無論從哪個孔往同一方看,效果完全相同,由此可見古代藝人的別具匠心。當年寺院高聳,古樹參天,林木茂密,隱天蔽日, “左崗林樾”成為定陶八大景之一,來此憑弔和遊玩的人絡繹不絕。
現在只剩下古石碑40餘通和一些古建築石明柱基座。2002年重修了大雄寶殿,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左山寺現狀
明、清、中華民國,左山隸屬曹縣。建國後,左山周遭劃屬定陶縣。其時,左山高九米,山前有左山寺,占地數十畝,仍屬曹縣人管理。1961年,生活困難,守寺人離開。寺院被毀壞,林木被盜伐,漸次被附近村民種埴。左山自1958年至1968年被附近村民當作肥料,徹底夷為平地,出土文物皆流失。上世紀九十年代,定陶縣和立本屯鄉支持佛教徒重建左山寺,曹縣數百名信徒爭相捐款,當清理廟地時,附近村民種植戶提出核減提留,包賠糧食等要求,定陶縣束手無策。時曹縣權威人士應邀出席,當即要求村民拿出土改或生產隊分地手續時,村民啞口無言,左山寺乃得劃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