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淵(566—635),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秦安西北),一說狄道(今 甘肅臨挑 ),一說趙郡(治今 河北 趙縣),唐朝的建立者,史稱唐高祖,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李淵7歲時襲封唐國公,歷任隋千牛備身,譙、隴、歧州刺史,榮陽、樓煩二郡太守,殿內少監,衛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關右諸軍事,有曉衛將軍,太原留守等職。大業十三年 (617年),起兵反隋(參見李淵太原起兵)。成功地指揮了攻取霍邑(今山西霍州)之戰和長安(今陝西西安)之戰(參見霍邑之戰、李淵攻取長安之戰)。義寧二年 (618年)五月稱帝,立國號唐,建元武德。先後派兵擊滅割據隴西的薛仁杲(參見唐擊滅薛舉父子之戰 )、南犯河東的劉武周(參見唐滅劉武周之戰)、據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和前來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義軍首領竇建德 (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據江陵 (今屬湖北)稱梁帝的蕭銑 (參見唐平蕭銑之戰)、據河北反唐的劉黑闥(參見唐滅劉黑闥之戰)和丹陽 (今江蘇南京)的輔公祏(參見唐滅輔公祏之戰)等,從而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參見唐統一戰爭)。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傳位於太子李世民,為太上皇。卒於貞觀九年,廟號高祖。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沉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舊史書把大唐創業之功多歸於李世民,將李淵描寫成一位庸庸碌碌、無所作為的人,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李淵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官至太尉,與李弼等八人助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北周閔帝受禪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襲封唐國公。淵七歲,昞逝,淵世襲為唐國公。
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淵生母元貞太后、隋文帝文獻皇后等,分別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長女、四女、七女等。李淵曾深受隋煬帝重用。
初入仕途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累任譙州、隴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於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於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標。
戎馬生涯
李淵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先後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後來又被任命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隋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么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污以自保。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民起義,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餘人,實力大增。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突厥侵犯邊塞,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兵,給突厥看他們閒暇時的射獵馳騁。李淵有另外挑選善於射箭的士兵作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埋伏攻擊,結果打敗突厥。
建立唐朝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基本解決了塞北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通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占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受九錫。618年李淵篡隋稱帝,建立唐朝。
掃除群雄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群雄割據勢力,在他的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的幫助下他用了六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
武德元年(618年)農曆六月,李世民攻打據有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薛仁果父子,農曆九月薛舉戰死,農曆十一月俘殺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間計,使李軌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從而俘殺了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不久為突厥所殺。當時黃河流域形成夏政權竇建德、鄭政權王世充與唐朝鼎足之勢。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竇建德和王世充聯盟對抗李世民的軍隊。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俘殺竇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斬劉黑闥,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624年),高開道為其部下張金樹所殺,張金樹降唐。
禪讓退位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因病去世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建設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為政舉措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 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軍事
制度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閒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經濟
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文化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宗教
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採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世系家族
李淵祖先為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皓七世孫,祖父李虎隨北周建立者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時為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賜姓大野氏,與宇文泰、李弼等八人同受佐命,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家”。北周閔帝受禪後,李虎已經去世,故追封唐國公。父親李昞,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七歲,父親去世,李淵世襲為唐國公。
重要大臣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書令;625年—626年中書令)裴寂(618年—623年尚書右僕射;623年—626年尚書左僕射)
劉文靜(618年納言)
蕭瑀(618年—620年內史令;620年—623年中書令;623年—626年尚書右僕射)
竇威(618年內史令)
竇抗(618年納言)
陳叔達(618年—620年納言;620年—626年侍中)
楊恭仁(619年—620年納言;620年—623年侍中;623年—626年中書令)
封德彝(620年—626年中書令)
裴矩(624年—625年侍中)
李元吉(625年—626年侍中)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侍中;626年—627年中書令)
高士廉(626年—627年侍中)
房玄齡(626年—629年中書令)
家庭成
后妃 | 人物 |
皇后 | 竇皇后 |
妃嬪 | 萬貴妃 尹德妃 莫嬪 孫嬪 崔嬪 小楊嬪 張婕妤 郭婕妤 劉婕妤 張美人 楊美人 魯才人 張寶林 柳寶林 張氏 |
子女 | 人物 |
子 | 隴西郡公→唐王世子→皇太子→除籍→息隱王→隱太子李建成(母竇皇后) 敦煌郡公→秦國公→趙國公→皇太子→太宗李世民(母竇皇后) 衛懷王李玄霸(母竇皇后) 姑臧郡公→齊王→除籍→海陵郡王→巢刺王李元吉(母竇皇后) 楚哀王李智雲[1](母萬貴妃) 趙王→荊王李元景(母莫嬪) 魯王→漢王李元昌(母孫嬪)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張氏) 鄭王→徐康王李元禮(母郭婕妤) 宋王→徐王→韓王李元嘉(母宇文昭儀) 荊王→彭思王李元則(母王才人) 藤王→鄭惠王李元懿(母張寶林) 蜀王→吳王→霍王李元軌(母張美人) 豳王→虢莊王李鳳(母楊美人) 漢王→陳王→道孝王李元慶(母劉婕妤) 鄶王→鄧康王李元裕(母崔嬪) 譙王→舒王李元名(母小楊嬪) 魏王→燕王→魯王李靈夔(母宇文昭儀) 許王→江安王李元祥(母楊嬪) 密貞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
女 |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襄陽公主(下嫁竇誕) 平陽公主(諡號“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紹) 長慶公主(先封為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長沙公主(先封為萬春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淮南公主(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安定公主(先封為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 常樂公主(下嫁趙瑰) |
統治功績
統一戰爭掃平四方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薛舉曾是隋朝金城郡的豪紳,公元617年,先稱西秦霸王,後又稱皇帝,占據了全部隴西,兵力有十多萬人。薛舉起兵也想取代隋朝,自己做皇帝。公元617年12月,李世民率兵在扶風將薛舉打敗,將唐的勢力擴充到隴右一帶,進一步穩定關中局勢。公元618年8月薛舉病死,他的兒子薛仁杲繼續威脅長安。李淵命李世民為元帥第三次出征,這次在淺水原將薛仁杲徹底擊潰,薛仁杲也投降了唐朝,隴西收歸唐朝。
平了薛舉父子之後,李淵又開始對付割據河西的李軌。在李淵建立唐朝之際,李軌稱帝。
公元618年,李淵為了進攻薛舉,曾派人和他結盟通好。李軌非常高興,主動讓弟弟到長安做人質,李淵封他為涼王。但冊封使節到達時,李軌的下屬對是否接受唐朝冊封產生分歧,李軌沒有聽信部下的話,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並不領情,他不能允許還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於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軍事行動。
為了避免戰爭,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投降,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主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
劉武周也是李淵的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勢力比較強盛。公元629年,劉武周聯合突厥南下占領了并州,唐朝的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也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面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復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統治。三個周圍的勁敵消滅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
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瓦崗軍都被王世充收編。到公元619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
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裡,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成了階下囚。王世充絕望之下只好獻城投降。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又恢復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
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捲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徵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採納了謀士魏徵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在敗退時被殺。河北和山東地區終於平定。
隋朝末年,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蕭銑占領的地區非常廣闊,南到交趾,北到漢水,西達三峽,東及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只是想偏安一地。蕭銑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陳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首。但在隋煬帝楊廣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又被任命為羅縣縣令。由於隋末各地起義不斷,作為梁朝的後裔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於是,蕭銑也聲稱要恢復梁的疆土。隋煬帝楊廣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地盤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李淵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攻取長江中游的蕭銑。然而,蕭銑這時為了防止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導致自己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面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雖然由於部將的叛離力量削弱,但也只得硬著頭皮應戰。李靖出奇制勝,在長江水漲、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時,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
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占據歷陽,自稱總管。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石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長安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石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李淵將杜伏威殺死,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石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修明政治奠定盛世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粗具規模。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唐朝將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完善了很多。參加考試的一是國子監所屬學校的學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學中通過州縣保舉的學生,叫“鄉貢”。科舉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常舉,二是制舉。常舉每年定期舉行;制舉則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么頻繁。常舉的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等,其中進士和明經最受歡迎,因為這是做官的重要途徑。進士一科主要考詩詞和歌賦,還有時務政策。這科很難考,錄取率只有5%左右,有的人白了頭髮還在考。
統治過失
皇儲問題引禍端
隨著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李淵的思想開始鬆懈下來,安於享樂,不再對政治事務像以前那么關心了,這直接導致了皇儲問題的產生。他作為父親,想讓幾個兒子和睦相處,但又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反覆,沒有明確的主意,使得兄弟相爭不已。在劉武周大舉南下,攻陷太原威脅長安的時候,李淵親自為兒子李世民送行,還許諾得勝回來後立他為太子。但李世民回來之後,他又反悔,聽信后妃們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直接導致了兄弟之間的不和,成了激烈爭奪太子的導火線,可以說,玄武門之變李淵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後,李世民讓大將尉遲敬德入宮向李淵通報情況。這時的李淵正和裴寂等人在南海池中泛舟,見尉遲敬德一身鎧甲地站到岸邊,非常驚慌。尉遲敬德說,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謀反,秦王已經將他們處死,為防不測,派我來護駕。李淵吃驚得說不出話來,最後只得下詔命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部下聽從李世民的調遣。
六月一日,李淵頒布詔書正式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李淵只好將皇位讓出來,自己去做了太上皇。
信讒言寵后妃
在唐高祖統治後期,像許多帝王一樣也開始廣納妃嬪,安於後宮享樂。
在對待後宮嬪妃的問題上,李淵沒有處理好,在有的妃子挑撥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時,沒能及早制止,反而聽信讒言,致使兄弟之間兵戎相見,發生流血事件。
在統治早期,李淵也犯過聽讒言殺大臣的錯誤。對他起家發揮過重要作用的裴寂和劉文靜之間有些矛盾,但李淵不是設法調和。裴寂認為自己功勞在大將劉文靜之上,但官職卻比劉文靜低,於是和劉文靜產生了矛盾,在劉文靜酒後發牢騷之後,他便趁機向李淵誣陷劉文靜要反叛唐朝。李淵不辯是非,便將劉文靜殺了。
雖然李淵並沒有像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大量殺功臣,但即使殺一個也會使其他人有兔死狗烹之慮,對政治生活不可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軍事思想
一、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
李淵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 大唐創業起居注》說他“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 ),李靖和劉文靜也早就察覺他有“四方之志”(《 舊唐書》卷六十七《李靖傳》、卷五十七《劉文靜傳》 ),他自己也認為,他們家是“繼膺符命”者。當隋煬帝要將其執送江都時,他曾單獨對李世民說:“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末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律之師。”(《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 )他將自己比作周文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會盟諸侯伐殷一樣推翻隋朝,奪取全國政權。他認為,劉武周等稱帝是“陳涉狐嗚,為沛公驅除”(《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又將自己比作劉邦。為準備起事,他派李建成、 李世民等“潛結英俊”、“密招豪友”;以防禦突服為名,招募士兵;用急而示之不急的策略廉價購買突膠的馬匹。為隱蔽企圖,他“縱酒納賂以自晦”(《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 )等。這些都說明,他早有起兵之意,並極富政治和軍事才能。晉陽起兵的決策也是他最後決定並付諸實施的。在有了較為充分的準備、時機成熟之後,他以“通突厥”的罪名將反對起兵的副留守虎貿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斬首,從而正式起兵反隋。從醞釀到起兵,體現了李淵周密計畫、積極準備、韜光養晦、乘機起事的思想。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惜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所謂“因勢”,就是因天下大亂之勢;“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當時突躍的力量相當強大,“中國人歸之者甚眾”;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起義軍。另外割據朔方 (治今陝西靖邊白城子)的梁師都,馬邑(今山西朔州)的劉武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武威(今屬甘肅)的李軌等,均對李淵構成直接威脅,比較之下,李淵的勢力還比較孤弱,他要興兵起事,必須取得某些外部勢力的支援。為了將成為後顧之憂的突厥轉化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辭厚禮以結交之,甚至許諾:“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戰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給突厥可汗的信不署“書”,而署“啟”,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畢可汗轉而積極主張李淵取隋而代之。他派劉文靜去突照時說:“胡騎入中國,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劉武周引之共為邊患。又胡馬行牧,不費當粟,聊欲借之以為聲勢耳。數百人之外,無所用之。”(《資治通鑑》卷一八四《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六月 )可知派劉文靜去的任務名為借兵,實是聯絡突厥,防止其與劉武周聯合南侵。對李密,他則“卑辭推獎以驕其志,使其不虞於我,得入關,據蒲津而屯水豐,阻崤函而臨伊洛,東看群賊鷸蚌之勢,吾然後為秦人之漁夫矣”(《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 )。於是他寫信稱李密為“當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圖籙,以寧兆庶”,講到自己,則稱“老夫年逾知命,願不及此”(《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極盡謙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從而心甘情願地為李淵充當“拒東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淵得以乘虛入關,奪取長安。入長安後,他推戴代王楊侑為帝,倡言“廢昏立明”,扛著擁隋的旗號,欲行挾天子令諸侯之故事,達代隋之目的,將“弒逆”的罪名留給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應天順人”的新主形象。這些,均體現他因勢借力、以屈求伸、發展壯大自己、成就大業的思想,較當時群雄過早地爭相稱帝高出一籌。
李淵在取得長安後,不但占據了地理上的優勢,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獨厚,他出身關隴集團貴族,在關中有很大影響,入長安後,可以取得當地人士的廣泛支持;同時,占據京城,挾持隋帝,號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勢,為統一天下建立了最為理想的根據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
奪取長安是李淵統一全國戰略的第一步;殲滅群雄、消除割據則是其第二步。第二步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和好突厥,經略西北,鞏固根本;第二階段是消滅關東、江南等群雄,統一全國。基本方略是各個擊滅,先北後南。
李淵入據長安後,曾“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南盡巴蜀,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氏、羌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資治通監》卷一八五《唐紀一》,高祖武德元年正月 ),用政治招撫手段達到了不戰而勝、拓土徠民的目的。在此後征服群雄中,他也多採用軍事進攻與政治瓦解相結合的手段,如在派李世民征薛舉父子之前,他用認親和封官的手段相撫了李軌,從而對薛舉形成戰略牽制;後又派人深入李軌內部,得以不戰而降其地。在平蕭銑後,他命李靖為嶺南道撫慰大使,招撫嶺南96州等,都體現了軍政並用以制勝的策略思想。
當時關東李密與字文化及、王世充等殺得難解難分。因此,李淵對他們仍採取坐觀虎鬥、以敵制敵的策略,專力對付西北群雄。他採取各個殲滅、先急後緩的戰略,派李世民先消滅對長安威脅較大的薛仁杲;在劉武周南犯時,又“悉發關中兵”,派李世民擊滅之。在解除了這些後顧之憂後,才派李世民東出攻打王世充,奪占洛陽。為平定蕭銑,他於武德二年 (619年)就派李靖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做水戰準備,因準備充分,用人得當,指揮得法,此役亦迅速告捷。而後又平定了劉黑闥和輔公祏,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很明顯,李淵在戰略上運籌周密,決策正確,用得其人,是取得這些作戰勝利、從而統一全國的首要條件。
三、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
李淵在作戰指導上善於正確料敵,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如大業十二年(616年),李淵以不足5000人迎擊占優勢的突厥南侵之兵。他分析說:“ 突厥所長,惟侍騎射,見利即前,知難便走,風馳電卷,不恆其陣,以矢為爪牙,以甲育為長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逐水草為居室,以羊馬為軍糧,勝止求財,敗無慚色,無苔夜巡晝之勞,無構壘饋糧之費……今若同其所為,習其所好,被知無利,自然不來……若不決戰,難以圖存。”可見他對突厥情況了解甚深。李淵採取這一對策後,突厥兵果然不敢來戰。“如此再三,眾心乃安,鹹思奮擊”,李淵乘機“縱兵擊而大破之”(《 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上 )。他用“空城計”敗突服兵,亦是建立在正確料敵基礎上作出的決策。霍邑之戰,根據他對末老生的了解,採取了誘敵出城、斷其退路、前後夾擊的打法,取得了勝利。南下攻長安時,他派王長諧等從梁山渡河,營於河西以待大軍。他對王長諧說:“屈突通精兵不少,相去五十餘里,不敢來戰,足明其眾不為之用。然通畏罪,不敢不出。若自濟河擊卿等,則我進攻河東,必不能守;若全軍守城,則卿等絕其河梁,前扼其喉,後柑其背,彼不走必為擒矣。”(《資治通鑑》卷一八四《隋紀八》,恭帝義寧元年八月 )他根據屈突通“野戰非其所長,嬰城善為捍禦”(《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的特點,採取了避攻堅城、野戰殲敵的方略。這些都體現了他正確料敵、因勢定策的作戰指導思想。另外,李淵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如在南下攻霍邑途中,傳來突厥聯合劉武周進犯太原的訊息,他召集眾將商議對策,然後擇善而從,決定繼續南下。大軍受阻河東 (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眾將或言先克河東,然後西進;或言避開河東,直取長安。李淵吸取了兩種意見的合理部分,留部分軍隊圍河東,自引軍西趨長安,亦是得策。汾陽人薛大鼎、河東縣戶曹任瑰提出早日渡河以取關中的建議,李淵都虛心聽取。傾聽各種意見並擇善而從,做到多謀善斷,先勝後戰,正是優秀的軍事統帥所必備的素質。
四、因勢定製、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
李淵重視軍隊制度建設,其基本做法是因勢定製,有沿有革。起事初期,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他建立大將軍府,下設左、中、右三軍,由三個兒子分別統領,形成了有力的統一指揮體制;為擴充兵源,實行募兵政策。武德二年 (619年),他提出,為提高軍隊戰鬥力,必須“各因部校,序其統屬”(《唐大詔令集》卷一○七《備御》),恢復府兵制,分關中為12道,置12軍。三年,12軍各立軍號,分道治軍,耕戰結合。建立12衛和東宮6率,完善了中央軍事體制和府兵的編制,沿用了隋朝的一些做法,又有所發展。在治軍上,為適應興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廣施恩惠,不惜重賞;同時又強調嚴肅軍紀,禁止侵暴百姓。積極爭取起義軍的支持,收編其隊伍,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對歸順者封以高官,如對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對抗逆者,在將其打敗後,一般只誅敵首,對其餘人採取赦“詿誤者”和善待俘虜的政策。強調賞罰公平,不分貴賤。霍邑之戰後論功行賞,有人主張應募之奴不能與良人同,李淵堅持按功行賞,因而較大地調動了軍隊作戰的積極性。在用將上,注重用其所長,如對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勣等人的使用,都體現了這一思想,使他們在唐初幾次重大作戰中都較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王夫之認為:“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志於未蘇,故能折箠以御裊尤,而系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讀通鑑論》卷十一《唐高祖》 )這一看法是比較中肯的。李淵作為開創唐朝大業的統帥,提出並實行了許多高明的戰略,其軍事思想理應受到重視。
軼事傳說
唐公阿婆
李淵與其妻竇皇后竇氏的成親曾經為一時佳話,竇氏未嫁之時為貴族,其父北周大將竇毅不肯輕配女兒而舉辦騎射之賽,以在一繪有孔雀的屏風上射中屏風上孔雀的眼睛為準則招選夫婿,李淵憑藉準確的目力與勁道,於數步外射箭,結果成功射中孔雀的眼睛而娶得竇氏,這段佳話流傳後世成為成語“雀屏中選”。
竇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李淵祖籍
1996年前唐李倫墓志銘於邢台市任縣 新市村北沙坑發現。此坑距邢台隆堯縣 王尹村唐陵3里,有光業寺碑珍貴石刻。(墓)志銘未見上蓋,四側各刻有3個供養人,李倫墓志銘銘文和光業寺碑文清晰表明李唐祖籍在今邢台任縣新市村,從而揭開了李唐 祖籍之謎。銘文的關鍵話只有七句:“公承唐王之胤,建初皇帝之宗”,“歸祔祖考”,“致於舊域”:“邢台之郡,任縣之北,新市居疃”。其譯文是:家父李(倫)公本是唐王的後代,建初皇帝李熙(李淵的曾祖父)的子孫,死後願歸祔老祖宗,安葬到李熙老祖公的原籍地(故鄉):在邢州的管轄區域內,任縣的北部,新市村是我們老李家世代居住的家園。七句中關鍵的關鍵是一句:“新市居疃”。這表明“大唐故里——任縣新市”成立。
李倫墓志銘透露出的信息:
(1)李倫李仲和父子是隴西李氏;
(2)從建唐到遷墳,時間雖已過去240年,但隴西李氏還記得他們的祖籍地是邢州任縣新市村;
(3)這是因為他們的先祖李熙是任縣新市村人;
(4)李淵與李倫是同一個始祖李熙;
(5)所以大唐李淵的祖籍地或桑梓故里是邢州任縣新市村;
(6)邢州任縣新市村走出了李虎與大唐,不言自明;
(7)唐光業寺碑與唐李倫銘前後相映成互證,彌足珍貴。“孤證不成史”將無言以對。“金繩界邢任之國”就是把“新市居疃”界在圈圈內。
李淵陵墓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獻陵。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淵駕崩,葬於獻陵。
作品一覽
○授老人等官教乞言將智,事屬高年。耄耋杖鄉,禮宜優異。老人等年餘七十,匍匐壘壁。見我義旗,懽逾擊壤。筋力之禮,知不可為。肉帛之資,慮其多闕。式加榮秩,以賙其養,節級並如前授。自外當土毫雋,以資除授。
○徒隸等準從本色授官教
義兵取人,山藏海納,逮乎徒隸,亦無棄者。乃著勳績,所司致疑,覽其所請,可為太息。豈有矢石之間,不辨貴賤;庸勛之次,便有等差。以此論功,將何以勸?黥而為王,亦何妨也。賞宜從重,吾其與之。諸部曲及徒隸征戰有功勳者,並從本色勛授。
○授逸民道士等官教
義旗撥亂,庶品來蘇,類聚群分,無思不至。乃有出自青溪,遠辭丹灶,就人間而齊物,從戎馬以同塵,鹹願解巾,負茲羈緤。雖欲勿用,重違其請。逸民道士等誠有可嘉,並依前授。
○獻嘉禾教
嘉禾為瑞,聞諸往策。逮乎唐氏,世有茲祥。放勛獲之於前,叔虞得之於後。孤今糾合,復逢靈貺。出自興平,來因善樂。休徵偉兆,何其美歟!顧循虛薄,未堪當此。呈形之處,須表天休。送嘉禾人興平孔善樂,宜授朝散大夫,以旌嘉應。
○授三秦豪傑等官教
義旗濟河,關中回響,轅門輻湊,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鹹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縻之好爵,以永今朝。
○罷放櫟陽離宮女教
大業已來,巡幸過度,宿止之處,好依山水。經茲勝地,每起離宮,峻宇雕牆,亟成壯麗。良家子女,充牣其間,怨曠感於幽明,糜費極於民產。替否迭進,將何糾逖?馳道所有宮室,悉宜罷之,其宮人等,並放還親屬。
○遣師趨鞏洛令李密趑趄鞏洛,自許當塗,王城如毀,憂心孔棘。東都危逼,有若倒懸,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統諸軍,並宜戒嚴。以時式遏,有徵無戰,是謂義師。招諭不從,勿難還也。初年孟月,春作方興,不奪農時,宜知其速。
○討薛舉令
大業喪亂,兵革殷繁,天下黔黎,手足無措。孤所以救焚拯溺,平此亂階。蜀道諸郡,深思蘇息,遠勤王略,誠有可嘉。方一戎衣,靜茲多難,而薛舉狂僣,吞噬西土,隴蜀道途,恐相侵暴。今便命將授律,分道進兵。其衝要諸郡縣,宜率勵各募部民,隨機底定。斯則暫勞永逸,貽厥子孫,守國刑家,同享安樂。
○定戶口令
比年寇盜,郡縣饑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貿易妻子,奔波道路,雖加周給,無救倒懸。京師倉廩,軍國資用,罄以恤民,便闕支擬。今岷嶓款服,蜀漢沃饒,閭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儲蓄,徵斂實繁,帑藏猶殷,宜垂拯濟。木牛流馬,非可轉輸,樂土重遷,理無從薄,則窮通之道,將由革變。外內戶口見在京者,宜依本土置齡以下。下官部領,就食劍南諸郡。所有官物,隨至糴給,明立條格,務使穩便。秋收豐實,更聽進止。
○秦王太尉陝東行台制
論道經邦,任惟勛德;分陝作伯,實寄親賢。尚書令雍州牧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器宇沖深,智謀英果。義師雲舉,首贊奇謀,親率熊羆,搴旗斬將,廓清區夏,忠孝克彰。狡寇逋誅,虔劉西土,總戎薄伐,戡翦無遺。策尚權遠,謀猷沈密,宜在鼎司,肅清槐路。今區宇方緝,鞏洛猶蕪,鎮俗治戎,允資望實。可太尉使持節陝東行台,其蒲州、河北諸道總管及東討諸府兵,並受節度。餘官悉如故。
○秦王兼涼州總管制
京室殷阜,鉤陳嚴秘,肅遏警巡,職務尤重。然而玉門遐阻,控御垂荒,金城衝要,尉候攸屬。宣風作牧,親賢是寄。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台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地實藩枝,任惟心膂。職參三事,功著二南。識度優閒,性理濟(闕)。典戎敷化,聲績備舉。宜攝九門,總司八校。撫蒞河右,允兼望實。可左武大將軍使持節涼甘爪鄯肅會蘭河廓九州諸軍事涼州總管。其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道行台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王如故。
○秦王益州道行台制
蜀郡沃野,曰惟井絡,控馭邛筰,臨制巴渝。求瘼宣風,朝寄尤重,總司岳牧,是屬懿親。太尉尚書令陝東道行台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使持節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器宇沖深,體識明允。專征閫外,茂績克宣。敷政京畿,嘉聲已著。鎮撫岷漢,僉論攸宜。可益州道行台尚書令。
○秦王天策上將制
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經邦盛則,哲王彝訓。是以華袞龍章,允洽希世之勛;玉戚朱乾,實表宗臣之貴。太尉尚書令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陝東道行台尚書令涼州總管上柱國秦王世民,締構之始,元功夙著,職兼內外,文教聿宣。薛舉盜寇秦隴,武周擾亂河汾,受朕專征,屢平妖醜。然而世充僣擅,伊洛未清;建德憑陵,趙魏猶梗。總戎致討,問罪三川。馭以長算,凶黨窘蹙。既而漳濱蟻聚,來渡河津,同惡相求,志圖抗拒。三軍爰整,一舉克定,戎威遠暢,九圍靜謐。鴻勛盛績,朝野具瞻,申錫寵章,實允僉議。宜崇徽命,位高群品,文物所加,特超恆數。建官命職,因事紀功,肇錫嘉名,用標茂實。可授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增邑一萬戶,通前三萬戶。餘官並如故,加賜金輅一、袞冕之服、玉璧一雙、黃金六千斤、前後鼓吹九部之樂、班劍四十人。
○封汪華越國公制
汪華往因離亂,保據州鄉,鎮靜一隅,以待寧晏。識機慕化,遠送款誠,宜從襃寵,授以方牧。可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饒等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上柱國。封越國公。食邑三千戶。
○秦王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制
禦侮折衝,朝寄尤切,任惟勛德,實佇親賢。天策上將太尉領司徒尚書令陝東道大行台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秦王世民。宇量凝邈,志識明劭,爰始締構,功參鼎業。廓清秦隴,茂績以彰,戡定周韓,戎威遐暢。河朔餘寇,取若拾遺,濟代逋誅,克同振朽。宣風都輦,綜務朝端,政術有聞,綱目斯舉。宜加襃寵,式兼常秩,總攝戎機,望實惟允。可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餘並如故。
相關評價
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大壞蛋 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家視為政治完人的 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儘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幹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
武德之治,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影視形象
1984年電視劇《決戰玄武門》張英才飾演李淵
1993年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周紹棟飾演李淵
1996年電視劇《隋唐群英會》黎漢持飾演李淵
2003年電視劇《隋唐英雄傳》杜志國飾演李淵
2005年電視劇《秦王李世民》岳躍利飾演李淵
2012年電視劇《隋唐英雄》杜志國飾演李淵
2013年電視劇《隋唐演義》寇振海飾演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