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孔[孔,讀音作kǒng(ㄎㄨㄥˇ)]
孔:中華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二十五位。字型演變2姓氏來源編輯孔(kǒ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孔姓淵源出自子姓,以王父為字氏。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載:孔子,宋微子之後。宋閔公長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勝,勝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
父生防叔。防叔畏華氏之逼,奔魯。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生子孔丘。源流二
源於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姬孔悝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中有姬孔悝,著名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就是在宮廷政變中為保衛姬孔悝而戰死的。周
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魯哀公姬將十一年,公元前484年),當時孔子六十八歲,他結束了政治流亡生涯回到魯國定居時,最喜愛的弟子子路仍然留在衛國做官。
在姬孔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
源流三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大夫孔寧,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有關資料記載,春秋時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個大夫叫媯孔寧。
在媯孔寧的後裔子孫中,有的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孔氏,是為陳郡孔氏。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穆公姬蘭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考》、《通志·氏族略》、《左傳》等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君主鄭穆公姬蘭有後人名姬孔張,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鄭國孔氏。
源流五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崆果囉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廣氏等。
⑵.滿族孔尼喇氏,滿語為KongnilaHala,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⑶.滿族叩岱氏,亦稱闊代氏,滿語為KodaiHala,漢義“漢人的口袋”,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後多冠漢姓為孔氏。
⑷.滿族庫雅拉氏,亦稱揆雅拉,源出庫雅拉女真,以部為姓,滿語為Kuyala
Hala,世居東海(今吉林汪清)、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烏拉(今吉林永吉)、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黑龍江流域、畢爾騰(今黑龍
江牡丹江鏡泊湖)、扎思胡里(今黑龍江第二牡丹江)、興堪(今黑龍江省及俄羅斯興凱湖周邊地區)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孔氏、胡氏、李氏、禮氏等。
⑸.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於金國時期溫都部,以部為氏,與溫敦氏、溫屯氏同部族,滿語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綏分河上游地區)、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海岸
則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蘇里江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孔氏、溫氏、都氏、文氏、聞氏
等。
⑹.滿族溫屯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溫敦部,以部為氏,與溫都氏、溫敦氏同部族,滿語為WentunHala,世居烏拉(今吉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孔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孔父嘉、媯孔寧、姬孔張、姬孔悝。
遷徙分布
孔氏是一個先孤後眾的姓氏,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三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從孔子至今,已經二千五百多年過去了,孔氏宗族又傳承了八十來代。孔姓東遷(百家講壇截圖)孔
子之後的數代,多次出現過單傳情形,人口增長緩慢,到了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時期,在曲阜的孔子一族後裔竟然尚不足十戶,外遷的數量極少。五代後梁時
期,經歷過“孔末亂孔”的劫難,族人存世更少。一直到了宋朝以後,孔氏在趙宋王朝的大力呵護下,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長,到清朝末年,僅四十三代孔仁玉這一支
的後裔在曲阜即已經達到了數萬人;與此同時,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發展,外遷人口也得到極大擴散。
孔氏譜系完善,被尊為“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歷代孔家都有社會和經濟方面的殊遇。自古有“天下孔姓一家人”之稱。
孔子後裔的不斷繁衍,家族最初分為“五位”,後又分為“二十派”,到明清兩代,增為60戶。嘉慶十年《六十戶戶頭戶舉點名清冊》列舉了60戶的名稱。乾隆十年(1745年)修《孔子世家譜》時,在譜人數約二萬人。
從元代開始,孔氏族人就開始了向海外的遷徙。當時,元朝最高統治者為控制高麗,採取聯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遠嫁高麗忠肅王之子王顓,孔子裔孫、五十四代孔昭為公主所帶侍從之一。到高麗後,孔昭得到高麗王重用,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一職),先後受封為檜原君、昌原君,死後葬於昌原。《孔子世家譜》孔昭的後代在高麗累世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其長孫孔俯官至判尹,次孫孔德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與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門三代之中兩人出任高麗朝的宰相。以後世代繁衍,名人輩出,成為朝鮮南部的望族。由於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們遂以昌原為籍貫。
高麗王朝皇帝崇奉儒學,對孔氏後裔屢予優待。高麗王國正宗十六年(1792年),國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譜後,命高麗國的孔氏以曲阜為籍貫,以示不忘祖先,並仿中國衍聖公之例封以世爵。
韓國孔
氏繁衍至今,已延續到86代。他們的取名與中國國內的規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輩用字。在韓國還有專門的同宗茹人組織,叫作“曲阜孔氏韓國大宗會”,以表示
不忘源出於中國的曲阜,在20世紀80年代曾組團專程赴曲阜祭祖,並在仰聖門(即曲阜城北門)外立碑紀念。另據1987年人口普查統計,韓國的孔姓族人為17207戶,72382人。孔子東南亞各國,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過去。至於日本及歐美等地的移居,則是在民國期間開始的。
到20世紀末,孔子後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韓國、朝鮮、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數量較多,英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有一定數量的孔氏族人
姓孔名人
歷史名人
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東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老子,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孔光字子夏,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孫,中國西漢大臣。以明經學,不到20歲被舉為議郞。他為官嚴守秘密,堅持原則。曾任御史大夫、廷尉,於法律頗為擅長。一度罷相,後又復職。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
孔藂(?-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謚“夷”。
孔臧,孔藂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孔安國曲阜三孔-第14代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
孔宙(103-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孔融(153~208)孔廟大成殿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有俊才,為建安七子之一,漢獻帝時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立學校,表儒術,後拜大中大夫,為曹操所殺。
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勛,謚「簡」。有集傳世。
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醜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孔平仲,字義甫。姓剛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佑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孔聞詩(?-1643),字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御,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孔貞運(1574-1644年),字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孔貞瑄,字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升並論,稱“南洪北孔”。
孔繼汾(1725-1786),經學家。有《闕裏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3卷,《行餘詩草》2卷,並校刻《文獻通考序》1卷。
孔繼涵(1739-1783),校勘學家。有《微波榭叢書》。
孔廣森(1752-1786),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孔廣陶(1832-1890),廣州藏書名家。藏書處稱「三十三萬卷書堂」,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康有為「萬木草堂」,合稱「粵省四家」。
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音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孔昭薰,宇惠如,衍聖公孔廣棨次子。嘉慶舉人,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刻苦好學,嗜古工詩,好金石學。於曲阜城郊掘得漢、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編成《至聖林碑目》六卷。
孔憲彝,字敘仲,號繡山,一號秀珊,山東曲阜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官內閣中書。工詩、畫、篆刻。著對岳樓詩錄。《清畫家詩史》,著名詩人。
近代名人
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山西太穀人。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財政部長(為當時中國的首富)、行政院長、中央銀行總裁等職。孔姓
現代名人
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孔繁禮(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編委,安徽阜陽師院古籍所顧問,蘇軾研究專家。
孔繁星,當代詩人。
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孔令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學家。
孔令朋(1919—),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教授,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
孔琳(1969—),原名,孔令琳。當代著名演員。
孔令基(1988—),原名,孔令基。當代著名音樂製作人,內地華語歌手。尤其擅長中國風曲風的創作及傷感情歌的創作與演唱。2010年首度推出個人首張EP《情盲》。歌曲一推出火爆一時,並幾度被多個音樂人等著名歌手相繼傳唱。之後又以《放過》《漂》等眾多優秀原創作品為當今流行樂壇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音樂傳奇。
孔德齊(1915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給前清探花、著名書法家馮恕的之子,婚後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給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孔文泰,圍棋專家。
孔慶東,男,1964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祖籍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國近現代文學,尤其對魯迅頗有研究。系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在孔氏家譜中屬大莊戶。
孔令輝,1975年10月18日,孔令輝6歲開始打球,1986年進入省隊,1988年進國青隊,1991年入選國家隊。歷年來在國際乒聯公布的世界男單排名前列,是世界盃、世錦賽和奧運會的大滿貫冠軍得主。孔令輝
孔德寶,男,1971年8月15日生於內蒙古興安盟,祖籍山東曲阜,系孔子第77代直系傳人,中國足球著名球迷,商人,“功夫足球”創辦者。2007年,痴迷中國足球的孔德寶,將經商十幾年所得全部投資創辦功夫足球,希望通過將中國功夫
孔愛卿,男,1959年生,浙江省台州市人。退伍軍人。畢業於中原攝影學院。現任職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汽車運輸公司,系台州椒江毛澤東像章收藏研究會理事,廣東省收藏協會廣州微章專業會員,中原攝影協會會員,特聘《二十世紀中國收藏家大全》編委等職,建立了家庭毛澤東等偉人徽章收藏展覽館。主集毛澤東等偉人像章達三萬多枚,品種一萬五千餘種,兼集唱片唱機、文革物件、名人書畫銅器等。傳略已入編《二十世紀中國收藏家大全》、《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專家人名辭典》、
《中國人才世紀獻辭》、《二十世紀人才庫》、《中國收藏家與文學藝術家文典》收編在《2000年中國收藏家日曆》。個人多次公開舉辦毛澤東像章展,特別是
國慶五十周年之際,用毛澤東像章1999枚鑲嵌了一幅4.8平方米的《回歸圖》作品,又用三千多枚製成了二幅大型作品,有《祖國萬歲》、《祖國統一民族團
結》。迎千禧暨慶祝台州商業街開街慶典之際,他隆重舉辦了“萬枚偉人像章展”。有作品發表在《台州日報》、《金華日報》、《黃岩日報》、《椒江經濟報》、《中國經濟時報》、《台州晚報》、《路橋商報》、《椒江經濟報》等各路記者登門參觀、採訪報導。並有台州電視台、台州有線電視台、椒江電視台,台州市人民廣播電台等相繼採訪報導。多次獲得榮譽證書,對《椒江經濟報》譽為涌動愛心業餘收藏家。
孔德欽,河南省滑縣人,1943年2月生,198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至1965年7月在百泉農專植物保護專業學習。1965年8月畢業,分配到安陽地區農場工作。先後調地區農林局、地革委、地區行署工作。1981年12月至1985年6月任長垣縣副縣長(其間1983年9月至1985年6月在河南省委黨校學習),1985年7月至1988年8月先後任濮陽市郊委副書記、郊區代區長、區長,濮陽縣委副書記、縣長。1988年9月調濮陽市任副市長,1989年4月和1994年1月分別在濮陽市第二屆、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市長,分管農業、計畫、人事、勞動、公安、司法、監察、審計、經濟協作和政府辦公室等工作。
孔棣華,男,1937年2月生,廣東五華人。又名孔祥章。1960年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曾任廣州師院、廣東教育學院副教授,教科所副所長,七屆廣東省政協教育科學文化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廣東行知專修學院常務副院長,廣東省政協聯誼會、省民進副廳級巡視員,中國教育家協會、陶行知研究會理事,廣東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廣東教育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從事教育科學理論的教學與科研工作30餘年。主張教師必須認真學習古今中外教育家的
思想精華,致力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真理;開展教法與學法同步改革、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同步開發;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能力和創造力。強化教師的師
德修養、教書育人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基本功訓練,培養“一專多能”的新型教師。60年代起在報刊上發表論文,1979年以來發表論文90多篇;出版著作有
《現代教育哲學》、《當代外國教學法》、《教育管理學》、《陶知知教育名著選講》、《婦女心理學》等10餘部;主要論文有《試論教育辯證法》、《創造性地
教與學》、《論陶行知的科教興國觀》、《班主任工作規律初探》等。其中7個項目榮獲國家教委和省市社科聯、教科所獎勵。其傳略被選入《中國當代高級科技人
才辭典》、《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等辭書。
孔繁培,男,1943年7月生,浙江省平陽縣人。
為山東曲阜里孔74代。1963年7月畢業於浙江省溫州師範學校,同時參加教育工作;1977年調任農村行政工作;1989年調至平陽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
局。現為浙江省平陽縣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主任科員。1997年,凡參展的作品都得到認可。曾獲第四屆“清風杯”海內外書畫大展賽優秀獎;97“路魂杯”國
內書畫大展賽三等獎;第一屆世界書畫藝術大賽優秀佳作獎和第一屆世界華人藝術大賽優秀作品獎,連續三屆獲世界華人藝術大賽獎,三屆被譽為“世界傑出華人藝
術家”。“20世紀中華愛國書畫藝術家”、“中華詩書畫家”。現為世界藝術家協會會員,國際美術家聯合會中國中南執行委員會付會長。作品曾入選《世界華人藝術大獎作品選集》,《跨世紀中國書畫篆刻家精品大典》等書。簡歷分別入編《世界名人錄》、《世界藝術家人才大全》等多部經典。
孔繁渝,男,1938年9月生,重慶人。高級政工師。中共黨員。現任徐州溶劑廠黨委書記,徐州化學醫藥公司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副會長,當代改革發展理論研究中心(成都)特邀研究員。從事領導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領導和管理經驗;具有較高的領導藝術水平;擅長結合具體工作搞研究,利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加速經濟建設為總抓手,不譴餘力地促進本地經濟發展和本單位各項工作。由於業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30多年來,一直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和理論研究。在擔任企業團委書記、工會主席期間,領導的廠團委和廠工會的工作突出,被團市委、市總工會評為“先進團委”和“模範職
工之家”;在任企業黨委書記的15年中,獨創了融兩個文明建設於“七杯”競賽活動中,廠黨委連續多年被市委評為“先進黨委”,廠政研會被省、市、公司評為
“先進政研會”,單位被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兩個文明先進單位”,被化工部評為“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清潔文明工廠”、“全國化工二五
普法先進單位”。1989、1996年個人兩次被評為省、市優秀黨委工作者,1994年被化工部授予“全國化工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稱號,1997年榮獲
中國化工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頒發的“政研會工作獎”。發表論文有:《毛澤東思想掛帥無往不勝》(66年4月12日發表在《徐州日報》頭版頭條),《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對傳統道德的揚棄》(1990年8月在省廳政研會二屆年會上發表,獲優秀論文獎),《黨委書記的路》(刊登在1994年6月《共和國的強者》中國統計出版社),《實事求是的隨想》(1997年入選《中國社會科學文庫》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馬克思主義永放光芒》(1999年12月刊登在《當代改革發展理論精選》一書中)。
孔紅征,男,1952年11月生,北京順義人,滿族。中共黨員。國家二級美術師。畢業於河北平泉師範學校。現任職於河北省興隆縣衛生防疫站,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承德市
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香港美術出版社特約顧問編委等。1979年開始攝影藝術創作和攝影理論研究,並發表作品及研究成果。創作的攝影藝術作品50餘件在
國際、國家影展中獲獎,在全國報刊發表500餘件。1990年在承德市群藝館舉辦“孔紅征攝影藝術作品展”,曾連續三次榮獲承德地區文藝金鹿獎。其傳略和
成果被載入《中國攝影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40餘種辭書。1984年被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授
予河北省優秀科普工作者稱號,並獲河北科普獎章,1990年被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河北省優秀攝影理論家稱號。1996年被授予承德市跨世紀優秀科技人才
稱號。1997年被世界文化藝術研究中心授予世界名人稱號。論文“回顧與展望——10年攝影藝術的探索、變革、發展及未來趨勢”入編《1986-1988
攝影藝術論文集》和《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攝影記者與冒險精神”入編論文集《過程論與新聞攝影》、“現代攝影藝術的發展與傳統文化的情性”入
編《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在全國攝影專業報刊發表攝影藝術技術理論文章800餘篇,並被編入多種文集。孔令公男,1948年10月生,河南省郟縣人。高級工程師、農藝師、平頂山市作協會員,中華硬筆書法家協會鄭州分會理事,河南省電影電視文學學會會員、河南農民書畫協會理事、河南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院特邀副研究員,河南收藏協會會員,中華孔子學會會
員。1966年創辦鄭縣王平莊學校。1969年業餘創作的中篇曲藝節目《查白菜》在《農村演唱》一書中發表。1975年回村作農業科研和農機農電管理工
作,培育十多個小麥和玉米等農作物良種,設計製作了小件農具“五爪鷹”,設計安裝了全縣第一個自動控制變電所,自行設計製造了“腐殖酸氮磷複合肥顆粒
機”。1979年到農機站作農機培訓工作。1981年創辦革製品和農藥廠。1985年到許昌行署文化局創作劇本,所寫大型現代戲《山村野姑娘》在地區首屆戲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86年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自學成才”先進工作者。到縣總工會工作,負責職工學校和河南大學自
學輔導中心郟縣輔導站教務工作。1988年主編《郟縣勞動人事志》及《郟縣誌·勞人篇》。1989年到郟縣磨料磨具廠負責建廠施工和技術工作。1990年
至1990年到平頂山市西區領建鐵合金廠並出任廠長。1992年調西區政府鄉企委工作。1993年到平頂山市第二焦化廠工作。1996年到海燕出版社方興印劇廠負責投資和籌建工作。1999年調縣文化局。1980年業餘創作的現代戲《冰消雪化》上演後獲創作獎。1981年業餘創作的現代豫劇《荒唐的婚事》和大型歷史曲劇《李離伏劍》上演後同時榮獲兩個創作獎。1986年業餘創作的大型歷史劇《鬥茶淚》參加全國第四次蘇軾學術研討會,受到與會專家好評,被寫進《學術成果總結報告》,後又發表於《劇苑》雜誌上。1992年業餘創作的現代大戲《高價姑娘》被鄭州市豫劇團採用。1989年業餘創作的大型現代戲《風雨分水嶺》被收編入《河南新劇作》一書中。1986年為三蘇改撰寫了《三蘇簡介》、《三蘇墳簡介》,還創意策劃編繪了《新繪三蘇行狀事略圖譜》,為三蘇墳的旅遊開發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95年參與編寫了《平頂山西區志》、1997年業餘為《河南名醫大全》撰有文章,為郟縣牧工貿集團有限公司撰寫了電視專題片腳本。1999年主編髮行了七十多萬字的《趙氏族譜》、寫有電視專題片腳本《檢察官之歌》。多年來還業餘為各種文藝活動編寫多個節目。
孔令國,男,1974年5月生。筆名三子,法名恆明、無為等。畢業於黑龍江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大學專科學歷,現任私企首席策劃執行官,愛好文學、氣功、佛學、攝影。歷任中國UFO研究會網路通訊員;武漢市康泰人體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桃花源中國數術家養生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中華數術功研究會理事;九真山中華數術進修學校教師;武漢市九真山數術宮理事;《數術園地》編輯部編委;九真山國際數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市九真山數術宮管理委員會特約委員;中華真功(發掘、研究整理)繼承人;當代校園詩人協會會員;美人魚文學工作室主任;九龍泉佛學圖書館館長。支持參與出版《中華數術家氣功》(謝先銘著)
一書,在氣功內部工作刊物上發表論文,之後又被武漢其他氣功協會聘任,同時文學創作取得一定成績,以《遙望》、《感悟》詩歌進入文壇,並在《青年之友》、
《詩林》等全國知名刊物上發表作品,部分代表作被中國當代作家代表作陳列館永久收藏,並榮獲各項文學大獎20餘次,其事跡被編入《中國當代詩人辭典》、
《中國當代校園詩人名典》、《中國數術家辭典》現已被中國散文詩學會,黑龍江散文詩學會,哈爾濱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正在籌劃哈爾濱市數術功研究中心,九龍泉中華佛學研究中心,中華真功研究中心等。正在自學多方面知識,儘早成為中華數術學事業家,國際道林事業家,中華真功事業家,中華佛學大德居士等名流行列中,尤其在佛學方面與大德高僧保持著友好聯絡。在東方文化史上,人類文明史上留下永不磨滅燦爛輝煌的一章。
孔原(1906——1990)原名陳鐵錚,化名田夫、田心。江西萍鄉人。早年就讀於萍鄉中學,失學後學徒當手工工人,參加工人運動。1924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任萍鄉縣總工會糾察部部長,被選為萍鄉縣學生會會長,併兼國民黨縣黨部農工部部長,參與組織萍鄉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1927年4月到南昌,任江西省總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黨團書記。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農工委員會宣傳科科長。同年冬轉至上海,先後任滬西區工
會組織員、上海總工會秘書等職。1928年春被派赴蘇聯,入東方大學學習。1930年秋回國,曾去武漢做兵運工作,不久到上海。1931年任中共中央組織
部秘書長。1932年2月改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底調回中共臨時中央,負責組織局兼組織部工作。1933年3月被派赴華北,任中共中央駐北方代
表。在白色恐怖條件下,領導北方地區黨的地下工作,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建立抗日武裝的活動,指導察綏民眾抗日鬥爭和東北抗日游擊戰爭。
1934年1月在中共第六屆五中全會上,被補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5年5月,離天津去上海恢復中央上海執行局工作。不久轉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七
大,任中共代表團代表。同時出席少共國際六大,被選為大會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參加赤色救濟國際擴大會議,被選為委員。1936年春入列寧學
院學習並在東方大學兼課。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7月回國到新疆,在紅軍西路軍餘部編成的新兵營任主任政治教員、中共總支副書記。1939年4月到延
安,任中共中央特別委員會(敵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並任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委員、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1940年5月被派至重慶,擔任中共中央南方
局組織部部長兼西南工作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大後方的抗日民主運動和抗日統戰工作。1943年7月回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被選為中共七大代表並出席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瀋陽市委書記,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部長兼民運部部長、延邊地委書記,中共吉林市委書記,中共撫順市委書記等職,參加動員組織人民群
眾,進行土地改革、支持前線、解放東北的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海關總署署長,對外貿易部副部長,中共中央調查部副部長,國
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顧問等職。被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務委
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在中共第十二大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7月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0年9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
世。
孔憲秘(1984——),當代詩人、作家,著有現代詩《城市夜色》、《理髮師》等
郡望堂號
堂號
有“闋里堂”和“至聖堂”。這兩個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於闋里,是歷史上的“大成至聖”。
郡望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魯郡、京兆郡、河南郡、會稽郡等。孔魯郡是在西漢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來的,相當於今天的山東曲阜、滕州、泗水等地。三國魏及晉時改為郡漢朝初年,改右內式置京兆尹,因為其地屬畿輔,所以不稱郡。相當於今天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等地。三國魏時改稱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漢高祖改秦三川而設定的。大約在今天的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下游,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
會稽縣,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長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嶺、牛頭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孔氏世系
古代爵位世襲
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卌五世祖 蟜極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王恆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報乙
卅四世祖 報丙
卅三世祖 報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廩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宋公稽
十二世祖宋丁公申
十一世祖宋湣公共
十世祖弗父何
九世祖宋父周
八世祖世子勝
七世祖正考父
六世祖孔父嘉
五世祖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紇
孔子
子孔鯉
孫孔伋
曾孫孔白
玄孫孔求
六代孫孔箕
七代孫孔穿
八代孫孔謙
九代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十代孫孔忠
十一代孫孔武
十二代孫孔延年
十三代孫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十四代孫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十五代孫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孫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孫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孫孔損,褒亭侯
十九代孫孔曜,奉聖亭侯。
二十代孫孔完、孔贊,褒成侯。
二十一代孫孔羨,宗聖侯。
二十二代孫孔震,奉聖亭侯。
二十三代孫孔嶷,奉聖亭侯。
二十四代孫孔撫,奉聖亭侯。
二十五代孫孔懿,奉聖亭侯。
二十六代孫孔鮮,奉聖亭侯。
二十七代孫孔乘,崇聖大夫。
二十八代孫孔靈珍,崇聖侯。
二十九代孫孔文泰,崇聖侯。
三十代孫孔渠,崇聖侯。
三十一代孫孔長孫,恭聖侯。
三十二代孫孔嗣悊,紹聖侯。
三十三代孫孔德倫,褒聖侯。
三十四代孫孔崇基,褒聖侯。
三十五代孫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三十六代孫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孫孔齊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孫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孫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孫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孫孔昭儉,文宣公。
四十二代孫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四十四代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四十五代孫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歷代衍聖公:
第46代衍聖公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
第47代衍聖公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聖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聖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聖公孔拂、孔摠、孔晉、孔拯
第51代衍聖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聖公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
第53代衍聖公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聖公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
第55代衍聖公孔克堅、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聖公孔希學、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聖公孔訥、孔議(南宗)
第58代衍聖公孔公鑒、孔公誠(南宗)
第59代衍聖公孔彥縉、孔彥繩(南宗)
第60代衍聖公孔承慶、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聖公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聖公孔聞韶)、孔聞音(南宗)
第63代衍聖公孔貞乾、孔貞寧)、孔貞運(南宗)
第64代衍聖公孔尚賢、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聖公孔衍植、孔衍楨(南宗)
第66代衍聖公孔興燮、孔興燫(南宗)
第67代衍聖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聖公孔傳鐸、孔傳錦(南宗)
第69代衍聖公孔繼濩、孔繼濤(南宗)
第70代衍聖公孔廣棨)、孔廣杓(南宗)
第71代衍聖公孔昭煥)、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聖公孔憲培、孔憲坤(南宗)
第73代衍聖公孔慶鎔、孔慶儀(南宗)
第74代衍聖公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聖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孔姓
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1920年生),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長女維鄂,子維益(卒)、維寧,長孫垂長。
奉祀官世襲
-第77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
-第78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維益,早逝,未襲封。
-第79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應享特任官待遇。
南宗奉祀官世襲
-第75代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孔祥楷
孔家字派
字派
括弧內為表字的字派
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明建文二年定):
希(士)、言(伯)、公(文)、彥(朝)、承(永)、
宏(以)、聞(質)、貞(用)、尚(之)、衍(茂)。
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
興(起)、毓(鍾)、傳(振)、繼(體)、廣(京)、
昭(顯)、憲(法)、慶(澤)、繁(羽)、祥(瑞)。
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定):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後來,孔子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報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續了二孔氏圖騰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字輩排行
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聖公孔思晦始用輩字,並定第五十五代字輩為“克”,第四十六~八十五代字輩:“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顏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明洪武年間定十字(第五十六~六十五代)字輩:“希(士)言(伯)公(文)彥(朝)承(永)宏(以)聞(質)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定十字(第六十六~七十五代)字輩:“興(起)毓(鍾)傳(振)繼(體)廣(京)昭(顯)憲(法)慶(澤)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第七十六~八十五代)字輩:“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19年,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由中華民國內務部備案續立二十字字輩。以上幾次訂定的行輩字計五十字五十輩,為第
五十六~一百零五代:依次為:“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
昌”。以上第六十五代本為“胤”字,衍聖公孔胤植為避皇帝廟諱,而將“胤”字改為“衍”字。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曲阜當地的孔氏已傳至八十代“佑”字輩,
以下尚有二十五字可續。
族譜文獻
孔氏族譜
孔孟曾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孔姓準。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
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孟曾後人
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並非是孔孟曾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後裔行輩的順序的。在
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家譜文獻
河北保定直錄保定府新城縣孔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木刻活字印本複印件一冊。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珍藏。
孔氏祖庭廣記,(元)孔元措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據木刻活字印本影印三冊。
山東曲阜闕里孔氏宗譜,著者待考,明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句容孔巷孔氏家譜十三卷,首一卷,(清)孔廣滄等纂修,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宋]孔傳,先祖為孔端隱,始遷祖為孔瑄。
山東曲阜孔子世家考,(清)鄭環纂修,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珍藏。
福建上杭閩杭孔氏家譜五卷,首一卷,(清)孔昭音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元]孔新。
浙江桐鄉孔氏宗譜,(清)孔憲文等纂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遷祖為[明]孔公窻。
江蘇興化孔氏支譜十二卷,(清)孔憲榮纂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註:始祖為孔承鳳,始遷祖為孔宏賢。
孔子世家譜首一卷、初集六十二卷、二集三十四卷、三集十卷、四集二卷,(民國)孔德成、孔廣彬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鉛印本一百五十三冊。
湖南瀏陽金淮孔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聖達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珍藏。
上海孔氏家乘資料,(現代)孔令谷纂錄,1958~1974年間稿本。
浙江衢州南宗溝溪支派孔氏宗譜六卷,首一卷,(現代)孔繁嘉主修,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註:先祖為[清]孔興濂,始遷祖為[清]孔毓均。
宗祠對聯
四言
東山振鐸;北海傾樽。上聯典指孔子,《孟子·盡心上》:“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論語·八佾》:“上天將把孔子作為木鐸(子民的導師)。”“木鐸”,謂木舌鈴。“振鐸”,謂搖鈴來警省民眾,引申為從事教育工作。下聯典指漢天文學家孔融,字文舉,魯國魯縣人,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又歷任少府、大中大夫等。為人恃才負氣,喜歡賓客,曾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我沒有什麼憂慮。”
東山世澤;北海家聲。同上。
齊名六逸;欒葉萬年。上聯典指春秋時教化萬民的孔子。下聯典指東漢孔融,曾任北海相,喜賓客,嘗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五經撰疏;兩部鼓吹。上聯典指唐孔穎達,撰有《五經正義》。下聯典指南朝齊國的孔稚珪,文辭工麗詼奇,戲以蛙鳴為兩部鼓吹。
洙源萃秀;泰岳鍾靈。全聯典指春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東曲阜城北。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東北。西至曲阜城東北,與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靈人傑之意。
系傳洙泗;胄衍尼山。同上。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此聯為河南省鄭州市孔廟聯。
六言
孔女甘同殉難;丌氏曾受追封。上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孔融被曹操誅,其七歲小子亦受害。下聯典指春秋時期的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為鄆國夫人。
七言
千秋絕唱桃花扇;萬古奇文論語篇。上聯典指清朝戲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雲亭山人,山東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原隱居於石門山中,康熙帝南巡經曲阜時,召他去講經,破格授國子監博士,後任戶部主事、員外郎等。經十餘年時間,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此後不久即罷官還鄉。另有詩文集《湖海集》、《長留集》等。下聯典指孔子,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安富尊榮公府第;文章禮樂聖人家。上聯典指孔府,在山東曲阜城內,為孔子後裔直系子孫“衍聖公”住宅。下聯典指漢朝的孔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穎達等歷史名人。
弱翁釣珊瑚之樹;沖遠列凌煙之班。上聯典指唐朝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與李白、裴政等六人隱居於徂徠山,酣歌縱
酒,人稱“竹溪六逸”。後歷官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魏博宣慰使,勸藩鎮田悅歸順朝廷。好學而善辯多智,文采似珊瑚鉤明潤。下聯典指唐初經學家孔穎
達,字沖遠,冀州衡水人。隋朝大業初年,任河內郡博士;至唐初,歷官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國子祭酒等。奉唐太宗命主編《五經正義》,融合南北經學家的見
解,形成唐朝義疏派,唐朝用其書作為科舉取士的標準,貞觀年間,圖像繪於凌煙閣。
墨蘭飛舞秀而勁;思孟述賢博且精。上聯典指清朝畫家孔毓圻,孔子後裔,康熙丁未襲衍聖公。字鍾在,號蘭堂。墨蘭飛麟,筆秀而勁,深得趙文敏之旨趣。下聯典指戰國初哲學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孫。“中庸”為其學說的核心。孟子曾授業於他的門人,發揮其學說,形成了“思孟學派”。後被尊為“述賢”。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東郊信;賀歲同傾北海樽。全聯典指東漢時期的孔融事。
三山景色供圖畫;六代風流入品題。此聯為清朝時期的孔尚任《桃花扇》書中的聯句。
三春雲物歸胸次;萬里風煙到眼中。此聯為清朝時期的孔尚任《桃花扇》書中的聯句。
踏遍荒山猶未老;歷盡千辛更知甜。此聯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祿”之稱孔繁森(公元1944~1994年)的詩句聯。
八言及以上
蓮潭水明,直同泗水;半屏山秀,儼如尼山。此聯為台灣省高雄市孔廟聯。
北海賢相,名家簪纓繼世;東魯聖人,嫡派道學開宗。上聯典指東漢學者孔融(公元153~208年),字文舉,魯國人
(今山東曲阜)。孔子二十世孫。勤奮博學,官至北海(今山東昌樂)相,世稱孔北海。有《孔北海集》。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年),為儒家創始者。
泗水溯淵源,兩字惟傳詩禮;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嘗。此聯為孔氏祠堂聯。“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經山東省曲阜;“尼山”在山東省南部,東麓有夫子洞,相傳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禱,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曲阜舊家風,詩禮相傳,留得麟經昭萬世;洞庭新廟貌,馨香以祝,綿延鳳德永千秋。此聯為孔氏祠堂聯。
幸問一龍,詩禮真傳,自周魯以來,理學名儒照青史;復敦三物,子孫純嘏,遷秋浦而後,瓜綿椒衍遍紅塵。此聯為安徽省東至縣孔
家村孔氏宗祠聯。上聯典指孔子向老子問禮事,孔子曾向弟子說:“我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高深奇妙,如龍那樣變化不可測)邪!”下聯“三物”,指六德(知、
仁、聖、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秋浦”,河名,說這一枝孔氏的遷徙。
真孔“偽孔”
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撥魯郡上民五戶給曲阜孔子後裔,為孔林掃灑戶。其中一戶因改隨主姓,名為孔景。五代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天下大亂,孔景的後裔孔末殺害了孔子第四十二代嫡長孫孔光嗣,以孔子後裔自居。孔光嗣的獨子孔仁玉年方九月,其母張氏將他抱回娘家,被外祖父張溫藏匿起來,幸免於難。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孔光嗣之子孔仁玉稟明朝廷,唐明宗下令誅殺孔末,由孔仁玉主孔子祀,任曲阜縣主簿。兩年後又加封孔仁玉為“文宣公”。險些斷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興,孔氏後世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孔仁玉為報母家救命養育之恩,奏請皇上恩準孔府認張家為世代恩親,張家的後人不管哪一代到了孔府,都必須以貴賓相待。
宋朝建立後,孔仁玉的後裔均同居於孔廟內,稱為“內院”,世稱“真孔”或“內院孔”。孔景後代稱為“外院”,世稱
“偽孔”或“外院孔”。內院孔仁玉有八位曾孫,其中一人外遷,一人傳兩代而絕,一人無嗣,剩下的五人世稱“五位”,即襲封位(嫡長)、中散位、侍郎位、中
舍位以及博士位。外院亦別其子孫為五系,稱為五院,依次為宅上院,為小薛社民;洙泗院,為張陽社民;駕部院,為西隅社民;文登院,為東忠社民;三傳院,為西忠社民。因孔末之亂,雙方永為世仇。之後又有大量外孔試圖造假,混入真孔,享受朝廷對真孔的免徭役待遇,所以歷代衍聖公對孔子世家譜的修訂極為審慎。
其他注釋
告孔姓書
今看百家講壇《百家姓》方再查孔姓遷徙,驚未現常德一脈!多年前查百度及各姓氏之書仍
見孔姓一脈遷常德一說。方今百度,姓氏之書等多未見常德一脈,雖家道衰落,未曾敢忘奮起
圖強!雖不敢以嫡系自居,然亦是孔氏一脈!欺我無人呼?今特書於此以正常德一脈未曾斷續。
孔子的姓“子”並非“孔子”的“子”。孔子先祖為商朝貴族,而“子”乃商國姓。古代“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參看本條目家世與生平章節及姓氏一文。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邱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