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魯家班,從嵊縣招收學徒,學藝期為3年,入科時簽訂契約,條款極為苛刻。除“打死不償命”等項外,規定不得與家人通信,不準家長探望等。班內發給統一的衣著,學徒皆改為魯姓,藝名均嵌一“芳”字,如魯芳亮、魯芳飛、魯芳桂等,共20餘人。文戲師傅為張瑞標,武戲師傅為陳小忠、吳月樓。所教劇目有:《仁義緣》、《飛虎台》、《玉蜻蜓》、《琵琶記》等。魯偉又請懂戲並通文墨的石文彬、徐文治等將“路頭戲”整理成腳本,要學徒按戲本演唱,不許在台上胡編亂唱。因班規嚴格,班主凶暴,藝徒們不敢懈怠,故武功底子甚好。入科第一年九月,在臨安鎮上“串紅台”,轟動全鎮。不久,班址遷至臨安金岫村。其間,又教了越劇《孟麗君》、《紅須劍俠》和紹興亂彈《三奏本》、《雙龍會》等。1936年,富有教戲經驗的小歌班藝人金榮水來班增教了《玉連環》等一批劇目,並請京戲師傅和票友教授京劇《虹霓關》、《大鬧嘉興府》、《追韓信》、《四傑村》、《挑滑車》等,故學員功底紮實、文武不擋、越京兼擅。如魯芳亮,以京戲《徐策跑城》和包公戲見長,唱做具佳;魯芳桂被稱為文武小生;魯芳艷、魯芳飛、魯芳梅等亦頗有藝術成就。1935年,契約期滿,學徒出師,家長知魯凶暴,憐女受苦,又值抗日戰爭爆發,大部分藝徒被領回嵊縣,魯家班遂告散班。全國越劇培訓機構
早期演出的小歌班男班藝人,大都是落地唱書藝人出身,後繼者採取個別拜師學藝的形式。1923年,為培養女子紹興文戲藝人,在浙江嵊縣開辦了第一個(女)科班。建國初期,女子越劇科班曾在滬盛開,但大多數規模較小,教學條件很差,而收費卻較高,成為少數不肖之徒的牟利工具,被同仁稱作“野雞”科班。建國後越劇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國家舉辦藝術學校,同時開辦各種培訓班與招徒隨團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