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村[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下轄村]

樓上村[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下轄村]

國榮鄉樓上村距縣城15公里,位於縣城西南的廖賢河畔。

樓上村距石阡縣城15公里,該村以“北斗七星”樹為中心,以“北斗七星”的天樞至搖光交天權與天璣形成四個象限,劃分為不同的四個分區,其東南象限為生產區,西南象限為居住區,西北象限為娛樂區,東北象限為墓葬區,功能分區明確。整個居住區的道路結構為一“斗”字。集

基本信息

歷史文化

樓上,古稱“寨紀”。始建於明弘治六年(1494年),是一座以周氏家族為主的血緣村落,是以周氏家族血緣關係紐帶興建的寨子。整個村寨坐東北面西南,距石阡縣城15公里,面積4.2平方公里。這裡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據《周氏家譜》記載:周氏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橋東珠市巷,祠名大本堂,明進士周國照出仕四川威遠縣、修建江西會館、家屬於該縣洛陽鄉大坡里曬金坡居住,後移西蜀潼川樂冶縣天井壩仁義鄉、明朝弘治六年(1494年—距今502年),始祖周伯泉避難圖存,貿易入黔,遷居樓上。歷500餘年的發展,保留至今,前有廖賢河環繞,後有蒼山點綴,周圍蒼松翠柏古樹環抱。

樓上村有樓上古建築群、周氏宗祠、小屯寺、周氏墓群等文物,歷史文化價值高。

地理位置

古樓、古屋、古巷、古橋、古井、古樹、古墓、古書、古風、古韻於一體。被譽為“佛頂山下的明清古村落。”樓上村至今保存著獨特的漢族古漢民族風俗,有哭喪、哭嫁、吹嗩吶、民間刺繡等古老的習俗。樓上村文物保護單位較多,歷史文化價值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遠景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遠景

高,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其中省級1個,縣級2個。 其中樓上古寨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侗族村寨。

民風民俗

樓上村民居“斗”字型古巷,各巷道均以青石板鋪路,斑駁凹凸,巷寬2—3.5米,並有0.3—0.4米寬的排水溝與之平行,全村的天然雨水和生活用水,通過這條條水溝匯入廖賢河,注入烏江。幾百年前,這種道路和排水系統設計的科學性,至今令人讚嘆不已。 樓上村仍保持著獨特的漢族古代民族風俗,有哭喪哭嫁、吹嗩吶、民間刺繡等古老的習俗。還有溜秧歌、毛龍燈、敬酒歌等傳統習俗。

人文風光

古寨風貌一覽無餘:她依偎在廖賢河峽谷的懷抱之中,臨山面水,風光雄奇秀美。其山峰巒延綿,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清晨雲霧繚繞其間,縹縹緲緲,彷若太虛幻境;山下廖賢河似青龍騰舞,蜿蜒伸展,在金輝的映照下,粼光閃爍,空靈無比;廖賢河的北岸梯田鋪翠,青翠欲滴,那梯田的線條甚是優美,宛如律動的旋律;村頭那參天古木與之相應,虬枝盤旋,翁翁鬱郁,綠蔭如蓋,鳥鵲滿林,白鷺棲枝,朝舞夕鳴,生機盎然。周老以世代生活在如此風景如畫的生態環境裡倍感自豪,喜形於色、如數家珍的指著村落告訴我,他們村的座式是左青龍(廖賢河),右白虎(寨右的山峰),前朱雀(寨前古樹上的百鷺),後玄武(寨後的龜山),並不停的讚揚他們的祖先懂得天文地理,選址建村,澤被後世。

一條條青石鋪就的巷道從腳下延伸,古樸狹長,幽深靜謐,漫步其間,喧囂消退,浮氣頓消。一座座木質青瓦建造的明清古居迎面而來,厚重古樸,結構別致,工藝精巧,置身其間,玩味院內的農家器物和他們祖先遺留的古物,構想一下“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情景,仿若回歸園田,寵辱毀譽棄擲一空,人間煩惱煙消雲散,其樂融融,令人嚮往。對古寨的民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獨具特色的“歪門”四合園,各家各戶的龍門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這種格局據說是以前的大戶人家財不外露的體現,也反映出這裡的人們安居樂業,不誇飾,不張揚、含蓄樸實的民風氣息。

村景 村景

古建築群

樓上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後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於一體。鹹豐十一年(1861年)部分毀於苗民反亂。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正殿及兩廂。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後殿。民國五年(1916年)建戲樓,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村民集資建天福井。民居中大都為清晚期建築。2006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公布為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戲樓,為穿斗抬梁式二層歇山青瓦頂建築,坐東向西,左右廂樓配有走廊,居中突出舞台,置“福”、“祿”、“壽”彩繪屏風,正面及兩側梁枋下飾卷草紋掛落,檐下裝鶴頸椽及板。

正殿,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懸山小青瓦頂建築,坐東向西,面闊五間,兩次間老檐柱間正中為對開板門,兩側為檻窗。兩稍間廊柱間裝板,正中開直欞窗。明間後檐金柱間裝板至穿枋,上裝走馬板,置神龕。兩山面帶披檐。前檐廊間鋪墁青石,兩稍間後檐處分別有石梯下至後殿。北次間廊間立有《重修梓潼宮序》石碑一通。

兩廂及院落,南北兩廂均面闊二間,為穿斗式懸山青瓦頂。院落,呈長方形,地面青石板鋪墁,橫向對齊,豎寬不等。

後殿,為兩重檐四角攢尖小青瓦頂建築,面闊三間,明間二層,為雙重檐四角攢尖頂。兩次間為穿斗式梁架。後殿前檐帶廊,兩山有披檐。明間屋面卷草紋飾屋脊,葫蘆寶頂,小青瓦屋面。大梁題記為“皇清光緒八年正月初七汝南族等共修”。

村寨中的民居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風貌,為貴州省內少見。村中民居坐北面南,依山而建,鱗次櫛比,古老幽深的明清建築,比比皆是。民居多為四合院、三合院。四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乾欄式廂房兩間,龍門呈內八字形狀,意為趨惡避邪,財不外露。龍門不正對堂屋,都是歪著開,青石板古巷斜著走,又稱“歪門四合院”。四合院古民居,家家戶戶都有龍門,只要把龍門關上,便可以防盜。三合院,正房三間,兩邊各配有乾欄式廂房兩間。一些民居堂上有匾,門旁有聯。這些聯匾皆有來歷,大多與主人的身世、家族的榮顯及撰寫人的祝願相關,內涵豐富,意境深遠。窗欞間鑲嵌精雕細刻的人物、鳥獸、蟲魚、神鹿、鳳凰、花卉等圖案,可謂獨巨匠心,其藝術水平之高,令人嘆為觀止。其古民居建築精緻,花窗精雕細刻,技藝精湛,美妙絕侖,呈現出一幅幅龍飛鳳舞,鳥鳴蟲叫的畫面,反映出這裡的安居樂業和含蓄平實。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古鎮

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從2003年至今已經評選並命名了兩批共三十六個“歷史文化名村”。這些村分布在全國二十五個省份,既有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貿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域歷史文化村的傳統風貌。
爨底下村
西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西遞村
宏村
流坑村
田螺坑村
張谷英村
大旗頭村
鵬城村
党家村
靈水村
雞鳴驛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美岱召村
漁梁村
江村
培田村
下梅村
渼陂村
理坑村
朱家峪村
臨灃寨
大余灣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白霧村
楊家溝村
麻扎村
碗窯村
徐岙村
包宅村
俞源村
流坑村
肇興侗寨
張谷英村
諸葛村
淶灘鎮
棠樾村
田螺坑村
高山村
莫洛村
迤沙拉村
雲山屯村
隆里村
肇興寨村
白霧村
爨底下村
靈水村
琉璃渠村
雞鳴驛村
冉莊村
英談村
西灣村
皇城村
張壁村
西文興村
良戶村
郭峪村
小河村
美岱召村
五當召村
陸巷村
明月灣村
俞源村
郭洞村
深澳村
厚吳村
西遞村
宏村
漁梁村
江村
唐模村
棠樾村
屏山村
田螺坑村
培田村
下梅村
福全村
城村
桂峰村
流坑村
渼陂村
理坑村
賈家村
燕坊村
汪口村
朱家峪村
東楮島村
大余灣村
滾龍壩村
張谷英村
上甘棠村
高椅村
乾岩頭村
頭村
鵬城村
南社村
自力村
碧江村
大嶺村

靈水村
舉人村
爨底下村
桑峪村
楊家峪村
馬欄村
東胡林村
西胡林村
沿河城村
靈岳寺村
上清水村
燕家台村
杜家莊村
齊家莊村
張家莊村
塔河村
黃安村
田莊村
淞白村
韭園村
琉璃渠村
三家店村
櫻桃溝村
澗溝村
上葦甸村
石門營村
石佛村
萬佛堂村
魯家灘村
平原村
賴坊村
羅田村
嚴台村
白鷺村
延村
天寶村
雄崖所村
張店村
歇馬村
南崗古排村
前美村
秀水村
蘿蔔寨村
丙安村
增沖村
馬頭村
樓上村
鄭營村
東蓮花村
南長灘村
阿勒屯村
陂下村
師家溝村

岜沙苗寨
壩光村
長溪村
瓷器口鎮
從化溪頭村
大旗頭村
丹巴碉樓
德夯苗寨
都羅寨
俄亞大村
高椅村
貴州屯堡
洪坑土樓群
湖南洪江鎮
黃埔村
金帳汗蒙古部落
黎槎村
理坑
利加則
寧海前童
烏篷船
於家石頭民俗村
元陽梯田
芷溪村
中山鎮
竹溪村
大江埔村
橋溪村
崇武古城
曹家大院
常家大院
娘子關村党家村
楊家溝村
郭麻日村
麻扎村
臨灃寨
偏城村
北方城村
李家山村
夏門村
竇莊村
上莊村
三門源村
呈坎村
查濟村
南屏村
廉村
漈下村
翠亨村
大蘆村
塘尾村
諾鄧村
兩河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