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間島”,原名“墾島”(因大批朝鮮移民越界墾殖而名),系圖們江北岸吉林省延邊地區和龍縣光霽峪前的一處灘地,自古系中國領土。清政府與朝鮮政府曾多次勘定國界,確定該地為中國領土。後來日本捏造所謂“間島懸案”,並且惡意歪曲所謂的“間島”範圍,將縱十里、寬一里的灘地,擴大到“海蘭河以南、圖們江以北,寬約二三百里,長約五六百里之地”,即中國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四縣地區,妄圖一舉侵吞這些地方。朝鮮人趁機騷擾中國邊境。經過中國官員和學者的多方努力,最終挫敗了日本朝鮮的這一侵略圖謀。領土歸屬

間島之爭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當時的清政府放寬了對朝鮮的邊禁,結果有大量朝鮮平民渡過圖們江來到中國東北的荒地開拓。朝鮮王國一開始要求清政府將這些人驅回朝鮮,但很快詭稱,這些人只是渡過了豆滿江(指圖們江),而沒有越過中朝界河土門江(中國的海蘭江)。這就是歷史上“間島”之爭的源頭。此後,清政府和朝鮮王國政府曾兩次勘界,雖未達結果,但中朝雙方達成共識:中朝兩國界河就是現在的圖們江,而且明確承認圖們江、土門江就是一條河,也就根本否認了“間島”問題的存在。遼寧社科院邊疆研究所主任呂超指出,上世紀初,日本獲得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後,曾捏造所謂“間島懸案”,在當時清政府表示強烈反對後,最後日本承認該地區屬於中國,並於1909年9月4日與中國簽署了《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由此可見,所謂的“間島問題”早有定論。儘管韓國一些民間組織宣稱,“間島是當年占領朝鮮的日本人賣給中國的”,但由於間島的主權明晰,韓國和朝鮮政府均未提出正式異議。間島協約
1、完全承認間島為中國領土,以圖們江為國境,在江源地方以界碑為基點,以石乙水為分界線。2、開放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允許外人居住及貿易。3、在圖們江以北開墾的土地上,仍然允許韓民居住。4、居住該地的韓民須服從中國法律,歸中國地方官憲管轄與裁判,與中國人同樣履行納稅義務及聽候其一切行政處置。5、間島內韓民所有土地房屋可與中國民眾財產同樣受保護。在圖們江沿岸設渡船,雙方民眾自由來往。6、將來將吉長鐵路延長到延吉南境,在韓國會寧同韓國鐵路接軌。7、“朝鮮總督府”(日本殖民機構)及文武各員兩月內撤離。同時在上述通商地點設日本領事館。韓國爭權
2007年11月20日,據韓聯社報導,韓國建設交通部的下屬機構———國土地理研究院自2007年3月起,委託韓國明知大學國際韓國學研究所蒐集了400多張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海外國家的古代地圖將現在隸屬中國領土的“間島”在1910年以前一致標註為韓國領土。國際韓國學研究所方面表示,分析發現,自19世紀初期至1910年,間島被標註為韓國領土。儘管每張地圖中顯示的國境線有所差異,但是其中有100多張地圖一致將間島地區標註為韓國領土。參與研究的明知大學教授李敦洙表示,喪失國家主權後的1909年,日本和清政府簽署了《間島協約》,而在此之後出版的地圖全部將間島標註為中國領土。
國土地理研究院發表調查結果後,各大媒體紛紛轉載報導,將其視為韓國領土的證據,鼓動輿論發起“收復失地”運動。實際上,韓國國內一直在間島問題上蠢蠢欲動。2004年9月,59名國會議員聯名提交了“《間島協約》無效決議案”。一些媒體和市民團體也要求政府發表“收復間島宣言”,他們甚至在總統府網站上發帖建議,在締結《間島協約》100周年(2009年)之前,朝韓攜手在此問題上提出異議。
在上述研究所找到的外國古地圖中,朝鮮半島直到16世紀中期才開始出現,且直到17世紀,朝鮮半島一直是被標為島嶼模樣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紀的英國等國地圖上,如今的日本海曾一度標為“中國海”、“東洋”等,可見拿這些古地圖來證明韓國國境的位置有多么可笑。回到間島話題上來,間島本來就是中國領土,不過是在朝鮮王朝後期,朝鮮發生饑荒,一些朝鮮流民非法進入這塊封禁之地開荒,進而逐漸定居下來而已,由此產生了後來的很多問題,豈能以此證明這是當年朝鮮的土地。更可笑的是,個別韓國學者甚至在提出間島問題時認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當年也是封建朝鮮的領土,也有必要一併提出主權要求。
專家點評
對於韓國方面有關“間島”問題的聒噪,復旦大學韓國問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詹德斌指出,最近(2009年)20多年來,韓國國內民族主義和文化優越主義情緒迅速增強,隨之興起了所謂“恢復國史”運動,間島問題自然是少不了的內容。1983年和1993年,韓國部分國會議員甚至先後兩次提交了要求“核實長白山(韓稱白頭山)領土歸屬權”的法案。
目前,中國專家普遍認為,儘管韓國國內一直有人在打中國領土的主意,但目前還掀不起什麼大浪。因為這些主張經不起歷史事實的駁斥,也沒有任何現實性可言。而且,韓國這類動向實際上得不償失,不會給韓國帶來任何利益,只會加強中韓民間的對立情緒,對兩國關係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