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台灣省,簡稱“台”,省會台北,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下轄12縣、3市,轄區範圍為台灣本島(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五個直轄市除外)、澎湖群島,以及鄰近台灣本島之離島。全省面積占台灣政府實際管轄區域全境(即台澎金馬)的72.75%,而人口則占台灣實際管轄區域人口的39.85%。省內第一大縣為桃園縣(2,056,273人),目前依《地方制度法》已準用直轄市部分規定,並預訂於2014年12月25日脫離台灣省,改制為直轄市;第二大縣為彰化縣(1,292,226人),第一大市為新竹市(431,601人)。
台灣省之建省歷史,可追溯至大清帝國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成立的福建台灣省。中華民國台灣省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設立時,其範圍包含了台灣全島及離島與澎湖列島,當時台灣本島並無任何直轄市。1967年台北市脫離台灣省,升格為直轄市;1979年高雄市亦脫離台灣省,改制為直轄市。1998年台灣省政府因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而成為中央政府(行政院)的派出機關,正式凍省(虛級化)。
2010年12月25日,原屬台灣省之台北縣、台中縣市及台南縣市亦脫離台灣省並改制為直轄市,而原屬台灣省的高雄縣則與原有之高雄直轄市合併為一新直轄市,是為五都改制。五都改制之後,基隆市變成台灣省的外飛地,因此台灣省也是國民黨政府遷台以來第一個在同一塊陸域土地上擁有飛地的省份。
名稱
台灣名稱的由來說法甚多,但幾乎可以肯定最早是專指今台南市附近,而後才擴張為全島的名稱。在明代以後的文獻記載中,台灣亦被稱為雞籠山、雞籠、北港、鯤島、東蕃、台員或大員等。荷蘭人統治台灣時,稱台灣為“Taioan”,即“大員”之閩南語發音的轉寫。明鄭時期捨棄荷治時期使用的“大員”名稱,將台灣全島稱為“東都”,後改稱“東寧”。納入清朝版圖後,改為設定台灣府,“台灣”遂成為對於整座島嶼的稱呼。
大員
1626年葡萄牙人所繪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大員)台江內海一帶活動,“大員”一詞來自於南台灣原住民西拉雅族的“Taian”或“Tayan”,為對“外來者”的稱呼;荷蘭人統治時期稱台灣為“Taioan”,以音譯轉寫為漢字“大員”、“大苑”、“台員”、“大灣”或“台窩灣”,這些名稱原本是指現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後來在清治時期演變成以北京官話發音的“台灣”。
高砂
日本古代曾稱呼台灣為“高砂”、“高砂國”或“高山國”。日本人以“打狗山”之音,轉成“高砂(takasegun)”,京都金地院所藏的《異國渡海御朱印帳》中,以“高砂國”稱呼台灣,兩者之片假名皆為“タカサグン”。
福爾摩沙
台灣又稱為“福爾摩沙”,在1544年16世紀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面時,水手從海上遠望台灣,發現台灣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Formosa!”,在葡萄牙語的“Formosa”為“美麗”之意,“Ilha”為“島嶼”之意,故翻譯為美麗之島,因此“福爾摩沙”取葡萄牙語“Formosa”音譯而來,在1950年代前是歐洲國家對台灣的主要稱呼。歐洲亦因此曾長期稱台灣海峽為福爾摩沙海峽。
其他稱呼
台灣由於物產豐富,故又稱寶島,士人則喜以《山海經》等古籍中的海上神山仙島蓬萊、瀛州等,作為台灣的雅稱。
歷史
參見:台灣歷史
·遠古時代,因地殼運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造生,出現台灣島。
·台灣原住民族是已知最早居住於台灣的現代人類,其各部族散居台灣,並未建立統一的治理機構。1971年和1974年,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台灣目前最早的人類化石,命名為“左鎮人”。
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
·有文字記載台灣的歷史可追溯到東吳黃龍2年(230年),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對台灣最早的記述。三國東吳孫權派兵到“夷洲”(日治時期學者伊能嘉矩在《台灣文化志》中,推斷其所描繪的“夷州”可能就是現今的台灣。)
·隋唐時期(西元589年—618年)似稱台灣為“流求”。隋朝大業六年隋煬帝派陳棱、張鄭州擊流求。
·宋元時期(西元960年—1368年),漢族於澎湖地區已開始有定居人口。西元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元、明兩朝政府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朝的福建和鄭芝龍海盜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台灣。廈門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人民密切關係與往來,正如清朝編的《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因此台灣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閩南語,閩西、粵東移民則多用客家語。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開始把觸角伸向亞洲。17世紀初,荷蘭進入台灣南部。西班牙也占領了部分台灣北部和東部,後於1642年被荷蘭接收。荷蘭在台南建立“熱蘭遮城”。荷蘭對中國沿海各省所運送至台灣的漢族人民實行剝削統治,激起了台灣漢族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爆發一次較大規模的郭懷一武裝起義。
·1661年4月,南明將領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由金門進軍台灣。隔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揆一簽字投降。明鄭時期,鄭成功將台灣改名“東都”,並設立“承天府”。鄭經繼位後,改稱東寧,設立“東寧總制府”,當時英國人稱台灣為“福爾摩沙王國”。《清一統志台灣府》稱鄭經時代的台灣為東寧省。
·大清帝國為了消滅大明帝國殘餘勢力,清聖祖康熙拒絕了“東寧”依朝鮮例成為大清帝國“藩屬”的建議,堅持要台灣執行薙髮、易服、登入的政策,直到大清攻下台灣之後,於1684年康熙年間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內。
·清光緒年間因英法列強先後覬覦台灣,閩浙總督上書朝廷,要求福建與台灣兩地“巡撫分駐”、“建省分治”。於1885年慈禧太后下旨創建海軍的同時,下詔閩台分治;9月5日,宣布台灣建省,但建省行政工作至1887年才完成,正式名稱則為福建台灣省,首任台灣巡撫(1887年更名為福建台灣巡撫)為劉銘傳。台灣省下設3府(台北府、台灣府、台南府),11縣(宜蘭縣、淡水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雲林縣、諸羅縣、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4廳(基隆廳、南雅廳、埔裏社廳、澎湖廳)以及1直隸州(台東直隸州)。
·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4月17日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成為日本的“外地”(即殖民地,性質近似中國的藩部)。1895年5月23日台灣人民為免於被割讓,丘逢甲倡議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台灣巡撫唐景嵩為台灣大總統,6月清軍將領劉永福被擁立為第二任大總統,繼續率軍民反抗日本的侵占,11月28日日本台灣總督府宣告:“全島悉予平定”。從此,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達50年之久。
·日本將台灣劃分為五州三廳(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花蓮港廳、台東廳、澎湖廳)。先後採用特別統治主義、內地延長主義以及皇民化運動等政策統治台灣(日本史載,古代日本人稱台灣為高砂、高山國等)。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展開了八年抗戰,期間不少台灣人加入日軍,極少數人則私赴中國參加國民革命軍。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出《中國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契約,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盟軍太平洋戰區統帥麥克阿瑟元帥,要求在中國、台灣、澎湖及越南北部的日軍向盟軍中國戰區司令蔣中正將軍投降,中國戰區司令蔣中正將軍代表盟軍接管台灣。8月3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頒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大綱》,隔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在重慶成立臨時辦公處;9月20日公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台灣運作,國民政府將台灣設定為中華民國的一省。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由於台灣省行政長官權力過大獨斷專橫,普遍引發台灣人民反感,於是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1950年4月5日,“行政院核准台灣省試辦地方自治”。台灣省政府頒布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以行政命令方式,實施地方自治,劃分行政區為5市16縣1管理局。
1951年6月28日,本省成立省行政設計委員會。
·1956年,台灣省政府原位於台北市,國民黨政府因國共內戰失利,於1949年12月遷往台北後,為防範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台北而癱瘓行政中樞,台灣省政府於1956年遷至南投縣中興新村。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為直轄市,轄區減為4市16縣1管理局。
·1968年7月1日原台北縣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及陽明山管理局之士林鎮、北投鎮併入台北市,轄區減為4市16縣。
·1971年5月15日,台灣省政府析台中縣和平鄉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1973年7月1日正式升格,直轄於台灣省政府。1981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台灣省交通處之下,原轄區仍改為台中縣和平鄉。
·1979年7月1日高雄市升格為直轄市,原高雄縣小港鄉併入高雄市,轄區減為3市16縣。
·1982年7月1日新竹市、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行政區變更為5市16縣。
·1994年12月3日,台灣省舉辦唯一一次的民選省長選舉,由國民黨籍宋楚瑜當選。
·1998年12月20日,依照第四次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三項規定,將台灣省政府虛級化,移除地方自治法人地位,改為行政院的官派機關,但仍具有公法人資格(同福建省政府)。
·2010年12月25日,原台北縣、台中縣市及台南縣市改制為直轄市,而原高雄縣則與現有直轄市高雄市改制合併為一新直轄市,轄區減為3市12縣。
·2014年12月25日,原桃園縣改制為直轄市,轄區僅剩3市11縣。
自然地理
經緯度
台灣島最西端澎湖縣 望安鄉花嶼位於東經119度18分03秒,最東端宜蘭縣赤尾嶼位於東經124度34分30秒,最南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 位於北緯21度45分25秒,最北端宜蘭縣黃尾嶼位於北緯25度56分30秒。地質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主要是由三個板塊的擠壓產生,分別歸屬於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
擠壓作用分為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沉入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海板塊沉入歐亞板塊下方。擠壓作用使得台灣逐漸隆起,並且在台灣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與呂宋島弧,以及在台灣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 台灣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谷為界,縱谷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的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板塊,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來自高山的雨水沖刷,導致了山脈西側沖積平原的誕生。持續的板塊運動,產生了火山群與頻繁的地震。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因此孕育了各個斷層產生。主要斷層有921大地震的車籠埔斷層,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的山腳斷層,東部最長的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的台灣最長斷層潮州段層等。地形
台灣省是一個島嶼省份,島嶼眾多,海岸線長。台灣本島海岸線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東部、北部、西部與南部等四個不同海岸。東部為典型斷層海岸,陡直的岸壁緊貼太平洋海岸;北部海岸東臨太平洋,北迎東海,西依台灣海峽,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灣相間,奇石怪岩,極具旅遊觀賞價值;西部海岸瀕臨台灣海峽,海岸單調平直,地勢緩斜,沙灘綿長;南部海岸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台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占2/3,平原不到1/3。全島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由於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東地區,就形成了東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 台灣的山脈大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像條條巨龍蜿蜓起伏,自東北至西南伏臥在台灣島上,合稱台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由於台灣地形以山地為主,落差大,而本身面積不大,所以河流多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能資源較豐富。 台灣平原和盆地數量不多,面積較小,僅占全島面積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與台東縱谷平原。此外,台灣島北部沿海還有一些面積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沖積平原、苗栗沖積平原和彰化平原等。台灣的盆地較平原面積更小,數量也少。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與埔里盆地群。台灣雖然平原與盆地面積有限,但一向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和居民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全省約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與盆地。氣候
北回歸線通過台灣中南部,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與處於同一緯度的雲南、廣西和廣東省相似。台灣四面環海,受海洋性季風調節,終年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樹木蔥蘢,百花芬芳,全年氣溫偏高,平均氣溫在22℃左右,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但在合歡山、玉山、雪山等山區地帶由 於地勢相當高,故冬季仍然有降雪的機會。台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是我國降雨量最豐沛的地區之一,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000毫米,折合水量達900億立方米,是世界平均降水量的3倍,隨著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隨之變化。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受到台灣山脈的阻擋,東部地區在迎風坡上而降水較多,西部地區在背風坡上而降水較少,因此台灣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其中我國的“雨極”火燒寮就在台灣的東北部。台灣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 台灣冬季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東北季風盛行,但受太平洋北赤道暖流制約。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西南季風盛行,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受到高峻的中央山脈阻擋。 台灣是受颱風影響最多的省份。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台灣。颱風為台灣提供了豐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水文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布。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布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大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
台灣的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米,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米。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
生物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以及大陸與海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台灣利於生物生存,台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擋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流經菲律賓、台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
台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米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米是闊葉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則是針葉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真菌的棲息地。台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與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少數區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濕地與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恆春半島,至今仍存有熱帶季風林與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分布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
人文地理
人口與民族
台灣總人口約23,332,705人(2013年3月統計),可分為三大民族四大族群:高山族、漢族閩民系閩南人、漢族客家民系、外省人(即1949年前、“123自由日”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士包含少數民族及漢族『占絕大部分』)。在台灣活動已有約8,000年之久的高山族約占總人口2.25%(52萬6148人),其餘大多為漢族。客家人主要分布於北部的桃竹苗、南部的高屏六堆客家地區,閩南人則平均分布在台灣各縣市。
行政區劃
省虛級化以前
民國34年(1945年)10月,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開始在台灣運作,初分為9市、8縣。1949年8月,析置1管理局。1950年8月,全台劃分為5市、16縣及1管理局。以後台北、高雄2市改制;新置新竹、嘉義2市及梨山1管理局(1973年升格,1981年降級)。至1998年台灣省虛級化前,全省轄有5市、16縣:
台灣省 | |||||||
---|---|---|---|---|---|---|---|
行政督察區 | 專署駐地 | 代碼 | 縣等級 | 縣/市/局 | 治所 | 日治時期州域 | 沿革 |
省直轄地區 | 10001 | 未定 | 台北縣 | 台北市城中區樺山(今台北市中正區),民國35年(1946年)底遷板橋鎮(板橋市,今新北市板橋區) | 台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北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台北縣。 | |
10002 | 未定 | 宜蘭縣 | 今宜蘭縣宜蘭市 | 台北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台北縣宜蘭、羅東、蘇澳3區及北峰區南澳、太平2鄉置縣。因清代設宜蘭縣於此,故名。 | ||
10003 | 未定 | 桃園縣 | 桃園鎮(今桃園縣桃園市) | 新竹州 | 日治時期為新竹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新竹縣,民國39年(1950年)8月改名桃園縣。因縣駐地而得名。 | ||
10004 | 未定 | 新竹縣 | 新竹市(今新竹市東區原新竹市役所),民國78年(1989年)5月遷竹北鄉(今新竹縣竹北市) | 新竹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縣新竹、竹東2區及新峰區尖石、五峰2鄉,與新竹市合併改制,仍稱新竹縣。 | ||
10005 | 未定 | 苗栗縣 | 苗栗鎮(今苗栗縣苗栗市) | 新竹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新竹縣苗栗、竹南、大湖3區及新峰區大安鄉置縣。因清代設苗栗縣於此,故名。 | ||
10006 | 未定 | 台中縣 | 治員林鎮(今彰化縣員林鎮);民國39年(1950年)遷治豐原鎮(豐原市,今台中市豐原區) | 台中州 | 日治時期為台中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台中縣。 | ||
10007 | 未定 | 彰化縣 | 今彰化縣彰化市 | 台中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台中縣彰化、員林、北斗3區,與彰化市合併置彰化縣。因清代設彰化縣於此,故名。 | ||
10008 | 未定 | 南投縣 | 南投鎮(今南投縣南投市) | 台中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台中縣南投、竹山、能高、玉山4區及中峰區信義、仁愛2鄉置縣。因縣治設南投鎮而得名。 | ||
10009 | 未定 | 雲林縣 | 斗六鎮(今雲林縣斗六市) | 台南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台南縣斗六、虎尾、北港3區置縣。因清代設雲林縣於此,故名。 | ||
10010 | 未定 | 嘉義縣 | 嘉義市(今嘉義市東區原嘉義郡役所),民國80年(1991年)11月遷治今嘉義縣太保市 | 台南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台南縣嘉義、東石2區,與嘉義市合併置嘉義縣。因清代設嘉義縣於此,故名。 | ||
10011 | 未定 | 台南縣 | 新營鎮(新營市,今台南市新營區) | 台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南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台南縣。 | ||
10012 | 未定 | 高雄縣 | 初治今高雄市三民區高雄中學,民國35年(1946年)4月1日遷治鳳山鎮(鳳山市,今高雄市鳳山區) | 高雄州 | 日治時期為高雄州,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高雄縣。 | ||
10013 | 未定 | 屏東縣 | 今屏東縣屏東市 | 高雄州 | 民國39年(1950年)8月析高雄縣屏東、潮州、東港、恆春、高峰5區及雄峰區霧台、瑪家、三地3鄉,與屏東市合併置屏東縣。因縣治設屏東市而得名。 | ||
10014 | 未定 | 台東縣 | 台東鎮(今台東縣台東市) | 台東廳 | 日治時期為台東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台東縣。 | ||
10015 | 未定 | 花蓮縣 | 今花蓮縣花蓮市 | 花蓮港廳 | 日治時期為花蓮港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花蓮縣。 | ||
10016 | 未定 | 澎湖縣 | 馬公鎮(今澎湖縣馬公市) | 澎湖廳 | 日治時期為澎湖廳,民國34年(1945年)10月改稱澎湖縣。 | ||
10017 | 不適用 | 基隆市 | 今基隆市中正區 | 台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 | ||
10018 | 不適用 | 新竹市 | 民國39年(1950年)前治今新竹市東區原新竹市役所;民國71年(1982年)後治今新竹市北區 | 新竹州 | 日治時期為新竹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為新竹縣轄市。民國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為省轄市。 | ||
10019 | 不適用 | 台中市 | 今台中市西區原台中州廳 | 台中州 | 日治時期為台中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 | ||
10020 | 不適用 | 嘉義市 | 今嘉義市東區 | 台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撤銷設新東、新西、新南、新北4鎮。民國40年(1951年)11月合併4鎮為嘉義縣轄市。民國71年(1982年)7月1日再升格為省轄市。 | ||
10021 | 不適用 | 台南市 | 中區(今台南市中西區原台南州廳),民國86年(1997年)10月1日遷今台南市安平區 | 台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 | ||
己裁撤、 或改制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彰化市 | 彰南區(今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政府大樓) | 台中州 | 日治時期為台中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格為彰化縣轄市。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屏東市 | 中區(今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政府大樓) | 高雄州 | 日治時期為高雄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39年(1950年)8月降格為屏東縣轄市。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台北市 | 建成區(今台北市大同區台北市政府舊廈) | 台北州 | 日治時期為台北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56年(1967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高雄市 | 治今高雄市鹽埕區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高雄州 | 日治時期為高雄州轄市,民國34年(1945年)10月升格為省轄市。民國68年(1979年)7月1日改制為直轄市。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陽明山管理局 | 北投鎮(今台北市北投區建國街) | 台北州 | 民國38年(1949年)8月劃台北縣北投、士林二鎮獨立直屬於草山管理局,民國39年(1950年)4月26日改名陽明山管理局。民國57年(1968年)7月1日起劃入台北市。 |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梨山建設管理局 | 和平鄉梨山村(今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梨山賓館) | 台中州 | 民國60年(1971年)5月15日,台灣省政府析台中縣和平鄉的梨山、平等2村置梨山管理局(後改稱梨山建設管理局)。民國62年(1973年)2月19日,台灣省政府向行政院正式發出改制公文,行政院於2月22日正式核准。7月1日正式升格,直轄於台灣省政府。民國70年(1981年)3月1日降編為梨山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改隸於台灣省交通處之下。 |
現今
台灣為中華民國政府的一級行政區,實際管轄範圍包括了台灣的部分區域(不含台北、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五都)與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群島。全省共劃分為12縣 、3市(原依據省縣自治法稱“省轄市”,1999年地方制度法通過後,回歸憲法條文規定稱為市)。
省會
國民黨政府於民國38年(1949年)底遷台後,中央政府駐地及台灣省省會都設在台北市。為防範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轟炸台北而直接癱瘓行政中樞,中央政府於民國45年(1956年)著手疏遷計畫,規劃將台灣省政府、台灣省議會與故宮遷移至台中縣霧峰鄉坑口村(今台中市霧峰區坑口裡),興建辦公及宿舍群,作為戰時指揮中樞,並命名為光復新村。
因土地徵收作業未趕上中央疏遷的期限,政府改在南投縣南投市虎山山麓營盤口莊建設,民國46年(1957年)建造完成,占地約200公頃,命名為中興新村,6月30日,省府正式遷南投縣中興新村;在台中市亦有黎明辦公區(精省後,改為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園區)。
行政區劃年表
台灣省行政區劃年表 | ||||||
說明:“?”表示不能確定其發生年份或月份,故放於最有可能的一年內,詳見注釋 | ||||||
西元 | 民國紀元 | 縣 | 市 | 局 | 其他 | 行政區劃變更 |
---|---|---|---|---|---|---|
1945年 | 民國34年 | 8 | 9 |
| ||
1946年 | 民國35年 | 8 | 9 | |||
1947年 | 民國36年 | 8 | 9 | |||
1948年 | 民國37年 | 8 | 9 | |||
1949年 | 民國38年 | 8 | 9 | 1 |
| |
1950年 | 16 | 5 | 1 |
| ||
1951年 | 16 | 5 | 1 | |||
1952年 | 16 | 5 | 1 | |||
1953年 | 16 | 5 | 1 | |||
1954年 | 16 | 5 | 1 | |||
1955年 | 16 | 5 | 1 | |||
1956年 | 16 | 5 | 1 | |||
1957年 | 16 | 5 | 1 | |||
1958年 | 16 | 5 | 1 | |||
1959年 | 16 | 5 | 1 | |||
1960年 | 16 | 5 | 1 | |||
1961年 | 16 | 5 | 1 | |||
1962年 | 16 | 5 | 1 | |||
1963年 | 16 | 5 | 1 | |||
1964年 | 16 | 5 | 1 | |||
1965年 | 16 | 5 | 1 | |||
1966年 | 16 | 5 | 1 | |||
1967年 | 16 | 4 | 1 |
| ||
1968年 | 16 | 4 |
| |||
1969年 | 16 | 4 | ||||
1970年 | 16 | 4 | ||||
1971年 | 16 | 4 | ||||
1972年 | 16 | 4 | ||||
1973年 | 16 | 4 | 1 |
| ||
1974年 | 16 | 4 | 1 | |||
1975年 | 16 | 4 | 1 | |||
1976年 | 16 | 4 | 1 | |||
1977年 | 16 | 4 | 1 | |||
1978年 | 16 | 4 | 1 | |||
1979年 | 16 | 3 | 1 |
| ||
1980年 | 16 | 3 | 1 | |||
1981年 | 16 | 3 |
| |||
1982年 | 16 | 5 |
| |||
1983年 | 16 | 5 | ||||
1984年 | 16 | 5 | ||||
1985年 | 16 | 5 | ||||
1986年 | 16 | 5 | ||||
1987年 | 16 | 5 | ||||
1988年 | 16 | 5 | ||||
1989年 | 16 | 5 | ||||
1990年 | 16 | 5 | ||||
1991年 | 16 | 5 | ||||
1992年 | 16 | 5 | ||||
1993年 | 16 | 5 | ||||
1994年 | 16 | 5 | ||||
1995年 | 16 | 5 | ||||
1996年 | 16 | 5 | ||||
1997年 | 16 | 5 | ||||
1998年 | 16 | 5 |
| |||
1999年 | 16 | 5 | ||||
2000年 | 16 | 5 | ||||
2001年 | 16 | 5 | ||||
2002年 | 16 | 5 | ||||
2003年 | 16 | 5 | ||||
2004年 | 16 | 5 | ||||
2005年 | 16 | 5 | ||||
2006年 | 16 | 5 | ||||
2007年 | 16 | 5 | ||||
2008年 | 16 | 5 | ||||
2009年 | 16 | 5 | ||||
2010年 | 12 | 3 |
| |||
2011年 | 12 | 3 | ||||
2012年 | 12 | 3 | ||||
2013年 | 12 | 3 | ||||
2014年 | 11 | 3 |
|
宗教
台灣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儒教、一貫道與伊斯蘭教等。就信仰人口而言,佛教與道教(包含民間信仰)為台灣兩大宗教,大部分漢人同時信仰佛教、道教與儒教混合的信仰。基督教於16世紀傳入台灣,後發展為第三大宗教。而如天主教、伊斯蘭教、儒教、一貫道等皆有具規模之教友。此外,新興宗教、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教信仰,在台灣也各有不少信徒,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教活動。此外,原住民部落以信仰基督教者居多。而儒教所規範的禮儀與思想,則被台灣人視為是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之基礎觀念,從古至今傳承下來。每年在全國各大文廟舉行著世界僅存完整的儒家釋奠典禮。
教育
台灣現行學制為國民國小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的義務教育,高級中學3年制(含高級職業學校)、一般大學4年制,部份大學建築系所、獸醫學係為5年制,牙醫係為6年制,醫學係為7年制。技職教育體制有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二技)與四年制的普通大學、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四技),大學可設定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
藝術
台灣的美術在1950年代,畫壇主流以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為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
戲劇方面在二戰之後,由於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京劇等中國劇種在台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台灣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美食
台灣飲食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台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台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麵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旅遊景點
清代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里山雲海、雙潭秋月、玉山積雲、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谷幽峽、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霧社。
台灣文物資源豐富,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雲林北港媽祖廟、台北與台南孔廟等。高山族人口達30餘萬,又分為阿美、泰雅、排灣、賽夏、布農、曹、魯凱、卑南、雅美等9個族群。雅美族的甩髮舞與雕船本領,阿美族的對位唱法與多姿的舞蹈,排灣族的刺繡與雕刻,布農族的打耳祭與成年祭大典,賽夏族的矮靈祭與佩鈴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繡衣與播種節,卑南族的剎猴祭與狩獵祭等五彩繽紛,為旅遊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
經濟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闢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台灣的旅遊業也相當發達,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係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係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交通
鐵路
台鐵的路線主要包括西部幹線、北迴鐵路、南迴鐵路、東部幹線。合計環島一周。主要的列車型號包括負責長途客運的自強號和莒光號,以及負責城際通勤運輸的區間車等。大台北地區交通樞紐—台北車站在台北都會區,捷運也是主要的鐵路運輸。第一條捷運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柵線,至今已經形成密集路網。高雄捷運紅線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車,高雄捷運橘線則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車營運。
公路
台灣有縱貫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福爾摩沙高速公路,以及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高速公路等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布全島,許多客運公司專門經營台灣各大都市間的公路客運運輸,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台灣汽車客運公司負責。長途運輸方面,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為號召,大量搶占原本由台汽一家獨占的市場地位。為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台汽民營化,並更名為國光汽車客運。
航空
台灣有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2個主要國際機場及台北松山機場、台中清泉崗機場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多數離島地區亦設有機場。台灣本島內的各大都市間、以及和各離島之間,皆有常
台灣原住民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台灣最主要的航空業者是中華航空公司及長榮航空公司。除此之外,還有復興、遠航、立榮、華信、德安等航空公司。
海運
台灣主要的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蓮港與蘇澳港。另外還有1990年代開闢的台北港和歷史悠久的台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負責台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櫃裝卸。在台灣與澎湖、金門等離島之間,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政府體制
清治時期台灣省歷任巡撫
主條目:福建台灣巡撫
中法戰爭(台灣民間俗稱為“西仔反”)期間,由於法國海軍屢次在台灣淡水、基隆附近海域大敗大清水軍,清廷終於認識到台灣的重要性,始在台灣建省。另外,由於當時指揮清軍對法作戰英勇,劉銘傳升任第一任台灣巡撫。
台灣民主國大總統
主條目:台灣民主國
1895年,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5月25日,共和國政體的“台灣民主國”成立,原台灣巡撫唐景嵩擔任大總統。不久,唐景嵩渡回中國大陸。同年6月,民主國在台南擁立原大將軍劉永福為第二任大總統。10月19日,劉永福亦兵敗內渡;兩日後台南陷落,台灣民主國因而滅亡,存在時間僅150天。
日治時期台灣歷任總督
主條目:台灣總督
台灣被納為大日本帝國領土後,與1910年後的朝鮮均被視為有別於內地之外地,置總督府,但並無“省”之類的行政層級名稱。
台灣省歷任最高首長
主條目:台灣省行政長官和台灣省政府主席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委由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代表盟軍接管。不同於中華民國其他省份,國民政府當時以“台灣省行政長官”作為台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前福建省主席陳儀出任。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台灣人對政府怨聲載道,5月16日,台灣省政府正式成立,台灣省政府主席(簡稱省主席)取代台灣省行政長官成為台灣省的最高行政首長,由魏道明出任首任主席。
台灣省政府主席在1991年以前一直負責台灣省內事務,由台灣政府任命省府委員,並舉派其中一員任職主席。1994年,首次舉行台灣省省長直接民選,由宋楚瑜當選。1997年台灣憲法修正後,台灣省政府進行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通稱“精省”或“凍省”),省長職務再度改為省主席,由總統指派。因《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精簡台灣省的行政組織與功能。
2006年1月24日,因立法院未批准台灣省主席、副主席、及省府委員的預算,行政院長蘇貞昌據此宣布停止任命台灣省相關公職,持續向精省、政府架構精簡化的方向努力。1月25日由鄭培富以台灣省政府秘書長兼任代理台灣省政府主席。2007年12月7日發布總統令任命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錫耀兼任台灣省主席。2008年5月20日發布總統令任命政務委員蔡勛雄兼任台灣省主席;政務委員兼任省主席漸成慣例。2009年9月10日任命政務委員張進福兼任台灣省主席;2010年2月26日起政務委員林政則兼任台灣省主席。
現在的省政組織架構
省政府
·首長:主席、秘書長、副秘書長(二人)
·省府委員:共九人(含主席,實際上無任命其他委員)
·行政組室:人事室、主計室、政風室
·業務組室:民政衛環組、教文及資料組、財經教法組、行政組
務編組:台灣省教師申訴評議委員會
省咨議會
·設咨議長一人、咨議會議員二十一人至二十九人(含咨議長)
·業務編組:議事組、研究組
·行政編組:行政組、人事室、會計室
·特殊單位:
姊妹省、州
最新新聞
台灣自由行兩年多來已經開放26個城市,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大陸海旅會、台灣台旅會預定農曆馬年春節後協商計畫再增加台灣自由行的城市,原則上有直航班機的城市都在開放之列,最快今年上半年就可成行。根據過去的經驗,副省級、省會、有直航、兩岸關係密切、經濟規模、有組團旅行社等都為新增台灣自由行開放城市考量點。,以哈爾濱、大連、太原、南昌、徐州、鹽城、無錫、溫州、蘭州等經濟實力與消費能力都相當強的九大城市,呼聲最高。台灣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兩岸直航的城市計有54個,但開放自由行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等僅26個,台方認為有直航班機的城市,交通便利性極高,且很多人口多達六、七百萬,其經濟實力、消費能力都相當強,這類的城市應可解禁。
根據赴台自由行現行政策,市民自由行依然要通過旅行社辦理簽注,並且要求行程須綁定酒店,只是沒有導遊隨行,飲食可自行安排。同時,自由行執行雙審查制,必須先取得大陸赴台證,再向台灣申請入台證,簽注有效期為3個月,每次最多停留15天,且必須提供諸如房產、存款證明等財力證明。
發生6.2級地震
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2014年12月11日05時03分在台灣新北市附近海域(北緯25.6度,東經122.4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60千米。 據台灣“東森新聞雲”報導,12月11日清晨5點05分左右,台灣發生芮氏規模6.8級有感地震,震中在基隆市府東北方76.6公里(位於台灣北部海域),震源深度280.3公里,從花蓮、宜蘭到合歡山,幾乎都有3級震度,其他包含台北與新北市等地都感到明顯震動,還有不少人被搖晃驚醒,在臉書上互問是否真的有地震。另據台灣TVBS網站報導,台灣北部海域發生規模6.8級地震,震源深度280km,宜蘭3級、花蓮3級、南投3級、桃園2級、苗栗2級、台中2級、台北2級、雲林2級、新竹2級、嘉義2級、彰化1級、台東1級、高雄1級、台南1級、屏東1級。
台灣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台灣本島和澎湖共設7市、16縣,其中台北市和高雄市為“院轄市”,直屬“行政院”,其餘屬台灣省;市下設區,縣下設市(縣轄市)、鎮、鄉,合稱區市鎮鄉。 | |
台北市 | 中正區 | 大同區 | 中山區 | 松山區 | 大安區 | 萬華區 | 信義區 | 士林區 | 北投區 | 內湖區 | 南港區 | 文山區 |
高雄市 | 新興區 |前金區 | 芩雅區 | 鹽埕區 | 鼓山區 | 旗津區 | 前鎮區 | 三民區 | 左營區 | 楠梓區 | 小港區 |
基隆市 | 仁愛區 |信義區 | 中正區 | 中山區 |安樂區 | 暖暖區 | 七堵區 |
基隆市 | 中區 | 東區 | 南區 | 西區 | 北區 | 北屯區 | 西屯區 |南屯區 |
台南市 | 中西區 | 東區 | 南區 | 北區 |安平區 | 安南區 |
新竹市 | 東區 | 北區 | 香山區 |
嘉義市 | 東區 | 西區 |
縣級市 | 台北縣 | 宜蘭縣 | 新竹縣 | 桃園縣 | 苗栗縣 | 台中縣 | 彰化縣 | 南投縣 | 嘉義縣 | 雲林縣 | 台南縣 |高雄縣 | 屏東縣 | 台東縣 | 花蓮縣 | 澎湖縣 |
備註 | 金門、馬祖各設一縣,屬福建省,馬祖因原來即是大陸的連江縣的一部分,因此仍叫連江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