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

台灣總督府,是甲午戰爭後,1895年(明治28年)日本設定的統治台灣的機構,最初總督只限於陸海軍大將或中將擔任,全權管理民政、軍政和軍令,1918年(大正8年)開始廢除武官總督制,開始任命文官為總督,另設台灣軍司令一職管理軍隊。在這期間,日本的基本方針是鎮壓台灣人民的反抗,採取同化政策,把日本的習俗和法制滲透到台灣居民中間去,另一方面,使台灣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的殖民地,使之成為一個製糖中心並保證供給日本的大米、樟腦、木材等。不允許台灣居民請願成立議會,1945年(昭和20年)日本戰敗,該機構廢除。

簡介

台灣總督府,設於1895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其首長是台灣總督。台灣總督府的辦公處所位於今日台北市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該建物自1912年6月1日開工,於1919年3月完工,歷時8年,耗費281萬日圓﹔現今仍是中華民國的國定古蹟。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總督府的組織特色為‘總督專制’,身為總督府主官的台灣總督,總攬行政立法司法等大權,形成總督專制的政體。不管1896年發布的六三法及後來1906年三一法或1921年法三號,大日本帝國台灣地方政體皆采委任立法制度,總督府為當然中央機關。而一般政策形成過程,通常是由總督府內的技術官僚制定法律政策後即授權台灣總督以‘總督府令’命其中央機關、所轄官署或地方政府執行政策。也因此,總督府轄下機關,尤其是地方行政機關的政策實行深具人治色彩,所有行政官員皆只以執行法律及管理行政為主要事務,各級地方行政機關缺乏自主。
另外,地方行政基層系以警察為中心。除了一般治安維護業務外,舉凡政治思想、結婚生子、戶口管理,還有鴉片管理、公共衛生、徵收稅金、物資分配、地政調查等等,統統都是警察的業務。

台灣總督府成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在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丙之助為副總督一職,他也是50年日治時期唯一的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經歷1898年、1901年、1919年三次修訂總督府官制後,就成形不再變更。而不管怎樣變動,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中央行政、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沿革

台灣總督府成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在乙未戰爭期間,曾短暫命高島丙之助為副總督一職,他也是50年日治時期唯一的副總督。)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經歷1898年、1901年、1919年三次修訂總督府官制後,就成形不再變更。而不管怎樣變動,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中央行政、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中央行政

以1945年來作說明,中央行政方面:總督之下有其左右手,在1919年之前,稱為民政長官(或稱民政局長官),1919年之後稱為總務長官。另外,中央行政部門編制有總督官房與五局二部等機關。

台灣總督

日本攻台主將、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日本攻台主將、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

台灣總督是指台灣受大日本帝國統治時,由日本政府所指派的總督。大清帝國因為甲午戰爭戰敗,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日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日本放棄對台統治,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在1895年到1945年之間的半個世紀當中,日本政府共派任了19個總督,可以依其對台統治原則來劃分為以下三個時代:“前期武官總督”、“文官總督時代”、以及“後期武官總督”。
實際上,無論是前期以軍人為主的武官總督,或是大正及昭和年代初期來台的文官總督,還是後期軍人當政的日本內閣所派任的總督,一般來說,當時在台灣,台灣總督就是擁有行政權、軍事力量、和立法權的絕對權力者。透過台灣總督府官署系統,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幾乎掌控所有行政資源。此外,總督尚可隨意任命和左右法官、檢察官並鎮壓島內反對力量。雖說是以殖民心態經營台灣,但歷任總督或總督府官署系統中,仍出現不少稱職的技術官僚。因此大日本帝國統治台灣的五十年之間,對於台灣整體環境,仍有一定的改善。
台灣於1945年10月25日舉行受降典禮,並歸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統治,但台灣總督府的官制至1946年5月31日方正式廢止。

日治時期駐台灣總督

武官總督時期(1895年5月--1919年10月)

總督 出身地 軍階/政黨 出生 逝世 到任 離任
樺山資紀 鹿兒島 海軍大將 1837年12月9日 1922年2月8日 1895年5月10日 1896年6月2日
桂太郎 山口 陸軍中將 1848年1月4日 1913年10月12日 1896年6月2日 1896年10月14日
乃木希典 山口 陸軍中將 1849年12月25日 1912年9月13日 1896年10月14日 1898年2月26日
兒玉源太郎 山口 陸軍中將 1852年4月14日 1906年7月23日 1898年2月26日 1906年4月11日
佐久間左馬太 山口 陸軍大將 1844年11月19日 1915年8月5日 1906年4月11日 1915年5月1日
安東貞美 長野 陸軍大將 1853年10月20日 1932年8月29日 1915年5月1日 1918年6月6日
明石元二郎 福岡 陸軍中將 1864年9月1日 1919年10月26日 1918年6月6日 1919年10月24日

文官總督時期(1919年10月--1936年9月)

總督 出身地 政黨 出生 逝世 到任 離任
田健治郎 兵庫 政友會 1855年3月25日 1930年11月16日 1919年10月29日 1923年9月2日
內田嘉吉 東京 政友會 1866年 1933年 1923年9月6日 1924年9月1日
伊澤多喜男 長野 憲政會 1869年12月26日 1949年8月13日 1924年9月1日 1926年7月16日
上山滿之進 山口 憲政會 1869年 1938年 1926年7月16日 1928年6月16日
川村竹治 秋田 政友會 1871年9月1日 1955年9月8日 1928年6月16日 1929年7月30日
石冢英藏 福島 民政黨 1866年 1942年 1929年7月30日 1931年1月16日
太田政弘 山形 民政黨 1871年 1951年 1931年1月16日 1932年3月2日
南弘 富山 政友會 1869年11月13日 1946年2月8日 1932年3月2日 1932年5月26日
中川健藏 新潟 民政黨 1875年 1944年 1932年5月27日 1936年9月2日
後武官總督時期(1936年9月--1945年10月)
總督 出身地 軍階 出生 逝世 到任 離任
小林躋造 廣島 預役海軍大將 1877年10月1日 1962年7月4日 1936年9月2日 1940年11月27日
長谷川清 福井 海軍大將 1883年5月7日 1970年9月2日 1940年11月27日 1944年12月30日
安藤利吉 宮城 陸軍大將 1884年4月13日 1946年4月19日 1944年12月30日 1945年10月25日

註:注1:石冢英藏因處理霧社事件不當,於1931年1月引咎辭職。
注2:高島之助曾任唯一一任台灣副總督,副總督一職於1895年設定,1896年廢止。

總務長官

初名為民政長官,1918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總督府各項政策的實際執行者,1919年8月20日改名為總務長官。

其他總督府職稱官職
總督府評議會(諮詢機構)
總督官房
秘書官室、審議室、人室課、文書課、地方監察課、情報課
警務局
庶務系、警務課、經濟警察課、兵事課、防空課、警備課、保全課、衛生課(含鴉片癮者矯正所)
農務局
庶務系、農務課、耕地課、山林課、水產課、商政課、食糧部、獸液血清製造所
財務局
庶務系、主計課、稅務課、金融課、會計課、營繕課
文教局
庶務系、教學課(含博物館、台灣神社臨時營造事務局)、救援局、國民精神研修所
礦工局
總務系、國民動員課、工業課、礦務課、電力課、土木課、地質調查所
外事部
法務部

所轄官署

所轄官署則有高等法院(名稱為總督府高等法院,以下正式名稱均如此例冠上“台灣總督府”)、地方法院、專賣局、港務局、交通局、林業試驗所、 評議會……。其“局會所”轄下又設“部”、“分局”,“分所”等,屬下機關。(例如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高等法院 - 地方法院
高等法院檢察局 - 地方法院檢察局
供托局 - 出張所
交通局 - 總務課
鐵道部 - 列車課、自動車課、施設課等
港務局 - 基隆港務局、高雄港務局
專賣局 - 食鹽樟腦課、菸草課、酒課、各工廠等
氣象台
台北帝國大學(含各研究所)、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台中農林專門學校、台北高等學校、台北工業學校、師範學校(含附屬國民學校)
圖書館

台灣總督府台灣總督府

少年救護院
醫院
刑務所分所
農業試驗所
林業試驗所
工業試驗所
糖業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
天然瓦斯研究所
警、獄官訓練所
其他機關
地方廳
州 - 知事官房、總務部、產業部、警察部、其他
廳 - 總務課、勤業課、警務課、稅務課、其他

地方行政

地方行政則設州與廳,州廳以下置市、郡、支廳。 請參看“台灣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大事記

日本末任台灣總督安藤利吉遞交投降書日本末任台灣總督安藤利吉遞交投降書

1895年6月17日,總督府在台北舉行“始政式”。因台灣各地仍有抵抗,日本中央政府之內閣總理於7月18日宣布台灣仍實行軍政,8月6日格局陸軍省命令,台灣總督府改組為軍事官衙。1896年4月復歸民政,以《台灣總督府條例》規定:於台灣置台灣總督,管轄台灣及澎湖列島;總督由日本天皇親自任命,以陸軍大將或中將充任,在日本內閣拓殖大臣監督下統理政務;總督之下設民政、軍務二局。民政局分總務、內務、殖產、財政、法務、學務、通信7部。1897年10月,總督府內部除設陸軍幕僚、海軍幕僚之外,設,民政局與財務局。
1898年兒玉源太郎總督蒞任,6月總督府改組,廢除民政局與財務局,改設民政部,掌行政、司法,首長為民政長官,另設審議、立案之參事官長,後藤新平、石冢英藏分別擔任民政長官和參事官長。1901年民政部改組,設警察本署及總務、財務、通信、殖產、本土5局、1905年廢參事官長專任制,改以總務局兼任參事官長。
1919年(大正8年),總督府官制進行重大調整,將總督由武官人用的條件廢除,另設台灣軍司令官專責軍事,台灣總督府專理民政。1945年(昭和20年),除總督府官房外,共有文教局、財務局、礦工局、農商局、法務部、外事部。

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儀式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儀式

1942年,基於日台行政一體化,規定日本內閣內務大臣為監督台灣總督府,對台灣總督擁有指示權。內閣總理大臣及各省大臣也得以就具體事務進行指導。
日治時期共任命19位台灣總督,前期(1895年-1919年)以爐具或海軍中將、上將擔任,稱為武官總督,包括樺山 資紀、桂太郎、乃木 希典、兒玉 源太郎、佐久間 左馬太、安東 貞美、明石 元二郎共7位;中期(1919年-1936年)以出身政友會、憲政會、民政會等政黨的文人出任,稱為文官總督,包括田 健治郎、內田 嘉吉、伊沢 多喜男、上山 滿之進、川村 竹治、石冢 英藏、太田 政弘、南 弘、中川 健藏共9位;後期(1936年-1945年)因時局需要而改任武官總督,包括小林 躋造、長谷川 清、安藤 利吉共3位。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總督府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陳儀、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的監管下,執行交接與善後工作,完成日軍與日人的遣送、日產移交處理等任務,1946年5月30日,總督府正式廢除。

參考書目

黃昭堂著,台灣總督府,2003年。台北市:鴻儒堂出版社。
莊永明著,台北老街,1991年。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宮澤繁著,台灣終戰秘史,1984年。
緒方武歲著,台灣大年表,1943年,台灣文化出版社。
又吉盛清著,台灣今昔之旅,1997年,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武內貞義著,台灣,1929,台灣刊行會。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注委員會,日本近現代史辭典,1990,東洋經濟新報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