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西點高材生
1880年1月2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郊外30公里一個軍人的家庭。父親阿瑟·麥克阿瑟二世最高曾擔任美國陸軍三星中將,他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
1899年,麥克阿瑟考入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在校期間既刻苦攻讀,又注重體育鍛鍊。4年之後以98.43分的成績畢業,創下西點軍校的畢業分數記錄(此記錄至今無人打破),被委任為工程技術兵團少尉;1904年4月23日,晉升為工程兵中尉。
1905年,麥克阿瑟追隨父親從事情報工作;1906年,成為美國陸軍工兵學校學員,兼任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軍事副官;1908年,調任工兵營連長,因訓練有方而晉升為營部副官,稍後成為騎兵學校教官1911年晉升為上尉,次年調入陸軍參謀部任職;1912年9月5日,老阿瑟·麥克阿瑟二世因心肌梗塞去世,為了紀念父親,麥克阿瑟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為阿瑟·麥克阿瑟三世;1914年,被部隊派遣到墨西哥的韋拉克魯斯;1915年晉升為少校;1916年,調任陸軍部長貝克的副官,負責與新聞界的聯絡事務。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從各州國民警衛隊抽調人員組成第42步兵師,麥克阿瑟出任第42步兵師參謀長,晉升為上校,赴法國參加世界大戰,他聲稱這個師人員來自美國各地,猶如跨越長空的彩虹,所以也叫“彩虹師”;1918年,因作戰勇敢和指揮有方,數次獲得勳章並升任第84旅準將旅長;6月26日,得到晉升,臨時軍銜為美國陸軍準將;11月,在大戰結束後擔任彩虹師代師長。戰爭時期,他與遠征軍總司令部人員結有怨恨。
陸軍參謀長
1919年6月,39歲的麥克阿瑟被任命為西點軍校校長,成為西點自創校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他時刻把“責任—榮譽—國家”作為治校的座右銘。學校體育館的上方,放著一塊匾,上面鐫刻著他的一句話:今天,在友好場地上播撒下的種子,明天,一定會在戰場上收穫勝利的果實!
1922年2月,與路易絲·布魯克斯結婚,但因妻子威脅到麥克阿瑟鍾愛的軍事事業,所以,他毅然離婚。年底赴菲律賓任馬尼拉軍區司令。
1925年,麥克阿瑟晉升為少將,先後在亞特蘭大和巴爾的摩任軍長。同年,麥克阿瑟在米切爾準將(主張建立獨立的空軍)案件中奉命擔任審判官,以至後來不得不在回憶錄中為自己辯解。
麥克阿瑟1927年秋出任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率美國代表隊參加1928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並獲得冠軍。陸軍參謀長為此致電祝賀:“你不僅獲得了美國人決不撤退的美譽,而且獲得了美國人深知如何獲勝的光榮。”此後,麥克阿瑟調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
1930年8月,麥克阿瑟收到陸軍部長來電,得知胡佛總統決定讓他出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考慮到當時在世界經濟危機之際,和平主義思潮高漲,軍費開支必將縮減,怕出力不討好,有辭職的意思。母親勸他接受,聲稱“如果你表現出怯懦,你父親也會為此感到羞恥。”
1930年11月,麥克阿瑟接受陸軍四星上將的臨時軍銜,宣誓就任美國陸軍參謀長。任內用機械化裝備代替馬匹,提高了部隊的機動能力和速度,制定戰爭總動員計畫;為諸兵種建立統一的採購制度以減少浪費,建立航空隊司令部以提高地空部隊的協調效率;反對國會因經濟原因而欲裁減陸軍機構的企圖;反對削減軍官隊伍,聲稱“一支陸軍可以缺乏口糧,可以衣住簡陋,甚至可以裝備破舊,但如缺少訓練有素及指揮有方的軍官,則在戰時注定會被殲滅。勝利與失敗的不同,全在有無幹練而有效率的軍官隊伍”;每年都成功地阻止削減陸軍員額的議案,並為陸軍的戰備辯護。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為陸軍參謀長的麥克阿瑟在1932年甚至親自指揮鎮壓華盛頓的美國退伍軍人“退伍金進軍”,史稱華盛頓慘案。1933年羅斯福出任總統後,麥克阿瑟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期屆滿,以少將軍銜調任菲律賓政府總統奎松的軍事顧問。
1936年8月,獲得菲律賓元帥軍銜。
1937年,從美國陸軍退役。4月30日,與瓊·費爾克洛思結婚;12月31日,出任菲律賓陸軍總司令,開始組建菲律賓陸軍。
戰區指揮官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被徵召回到軍中,擔任美國遠東軍總司令,指揮美國軍隊在西南太平洋戰場進行“跳島戰術”,有選擇地攻占對美軍推進有重要意義的島嶼;6月,美國軍方採納“彩虹5號”計畫,決定一開始與軸心國作戰就把重點放在歐洲;7月,華盛頓下令將菲律賓陸軍與駐菲美軍合併,將麥克阿瑟轉服現役,晉升為中將,任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下轄溫賴特指揮的第1軍和帕克指揮的第2軍;12月8日, 日軍繼偷襲珍珠港之後,對菲律賓發動進攻。由於麥克阿瑟判斷錯誤和處置失當,駐菲律賓的美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大部被毀,空中防禦能力喪失殆盡,再加上美菲軍兵力有限,裝備低劣而缺乏訓練,無法抵擋日軍的進攻,麥克阿瑟幾乎要拿父親留下的手槍自殺,與菲律賓人民共存亡。
1942年1月,日軍進占馬尼拉。日軍隨後多次進攻巴丹半島,但未能成功。當日本廣播電台的“東京玫瑰”嘲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時候,麥克阿瑟要求陸軍部派遣飛機飛越菲律賓上空以打擊“敵人宣傳的氣焰”,穩定守軍士氣,然而這種要求沒有也不可能得到滿足;2月8日,羅斯福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及其家屬撤離菲律賓;2月22日和23日,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讓其撤離,並允諾讓麥克阿瑟到澳大利亞指揮盟軍反攻;3月,得到增援的日軍向孤立無援的巴丹半島等地的美菲軍發起攻勢,美國政府為避免麥克阿瑟成為俘虜,命令他將指揮權轉交溫賴特並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指揮該區盟軍作戰;3月11日晚,麥克阿瑟無奈撤離,所有部隊從馬尼拉撤往巴丹半島固守,宣布馬尼拉為不設防城市;4月9日,巴丹美軍及菲律賓軍約75000人被迫向日軍投降;5月6日,巴丹陷落後轉移到哥黎希律島指揮作戰的溫賴特被迫請求投降,並在5月7日通過馬尼拉廣播電台命令所有美菲軍隊投降。
抵達澳大利亞後,麥克阿瑟率參謀長薩瑟蘭先將司令部設在布里斯班,後又前移至莫爾斯比港,旨在穩住莫爾斯比,與日軍在歐文·斯坦尼山那邊決戰。西南太平洋盟軍的陸軍司令為布萊梅爵士,空軍司令先為布雷特,後為肯尼(所轄空中力量後來改編為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海軍司令為利里。後來隸屬麥克阿瑟指揮的還有美國海軍第艦隊。美國陸軍部隊先後有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艾克爾伯格的第8集團軍和巴克納的第10集團軍(後由史迪威指揮)。鑒於另設有以海軍的尼米茲為司令的太平洋戰區,麥克阿瑟認為:“在有關這場戰爭的所有錯誤決定中,最莫名其妙的恐怕是沒有建立太平洋的統一指揮。”經過1942年的中途島戰役和1943年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盟軍開始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1942年12月24日,麥克阿瑟晉升為上將。
中途島戰役之後,日軍陳兵紐幾內亞,企圖通過直接攻擊而奪占米恩灣,通過側翼運動而攻克莫爾斯比港。麥克阿瑟對此作有正確判斷,並制定出相應的作戰計畫。
1943年,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盟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他在1943年的最後進攻計畫,構想從瓜達卡納爾和巴布亞同時發動進攻,保衛紐幾內亞東北部和索羅門群島,集中力量收復拉包爾。盟軍採用麥克阿瑟的越島戰術,基本實現上述作戰計畫。麥克阿瑟稱越島戰術“這種戰爭方式的實際套用,就是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的攻擊,就是避開日軍據點;切斷補給線,使他們無所作為;就是孤立他們的軍隊,使他們在戰場上餓死。這就是我調動部隊與擬定作戰計畫的指導思想。”
1943年,共和黨政客有意讓麥克阿瑟成為1944年大選的總統候選人。但是,1944年某些州的預選表明麥克阿瑟得票並不多。因而,麥克阿瑟只好聲明無意參加總統競選。
1944年春夏,盟軍攻克阿留申群島,吉爾貝特群島,索羅門群島,新不列顛島,紐幾內亞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在此期間,麥克阿瑟與尼米茲就太平洋戰爭的戰略問題發生重大分歧,前者主張先發起以紐幾內亞一哈爾馬赫拉一棉蘭老為軸心的戰役,進而解放菲律賓;後者主張先奪取棉蘭老空軍基地,孤立呂宋,再進攻台灣和中國沿海,進而打擊日本本土以縮短戰爭進程。二者分別得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和海軍作戰部長金的支持。最後,羅斯福表示支持前者。
菲律賓群島戰役是以麥克阿瑟所部盟軍1944年9月的摩羅泰島和帛琉群島登入作戰為先導的。10月,盟軍以登入萊特島開始從棉蘭老島到呂宋島的躍進,並始終得到美國陸軍航空隊和美國海軍第3艦隊的支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部在萊特島登入之後,在菲律賓總統的陪同下,在雨中發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講:“菲律賓人民,我回來了!”
日本受降
1944年12月,麥克阿瑟晉升為陸軍五星上將。
1945年1月,盟軍在10日開始在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灣登入,29日在巴丹半島登入,夾擊日軍山下奉文部;2月5日,麥克阿瑟履行誓言,光復馬尼拉;直到3月,盟軍才經激戰而攻克馬尼拉,占領巴丹半島,收復科雷吉多爾;3月2日,麥克阿瑟.乘坐魚雷艇象徵性地回到科雷吉多爾;山下奉文頑抗至9月才率部投降。4月,受命指揮太平洋地區所有美國陸軍部隊的作戰行動;7月8日,出任韓戰中聯合國軍總司令;8月12日,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總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被日本人視為太上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則被杜魯門總統任命為駐日盟軍最高司令,負責對日軍事占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9月2日,盟國在“密蘇里號”軍艦舉行受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方簽署投降書。麥克阿瑟出場代表盟國簽字受降,中美英蘇等盟國代表也先後簽字受降;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準備了5支派克金筆用作簽字。他用第一支筆簽了“道格”兩字,送給站在身後的美軍中將溫賴特;第二支筆接著寫了“拉斯”,然後送給英軍司令珀西瓦爾;第三支寫了“麥克阿瑟”就收起來,送給美國政府檔案館;第四支筆簽了職務“盟軍最高統帥”,送給美國西點軍校;第五支筆簽了年月日後,送給愛妻瓊妮。
聯軍總司令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發動了波及朝鮮全境的戰爭,南韓首府漢城(首爾)在6月28日被攻陷,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支援南韓的作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韓戰,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戰爭期間,麥克阿瑟組織策劃仁川登入將朝鮮人民軍攔腰切斷,戰爭形勢被完全逆轉。毛澤東接受金日成的請求,以志願軍的正當名義出兵朝鮮,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
1950年7月31日,訪問台灣,並與蔣介石達成同台美外交關係;9月15日,策劃仁川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10月15日,由於麥克阿瑟告知白宮自己太忙不能回華盛頓之後,他在威克島會見美國總統哈利·S·杜魯門,杜魯門只讓他打一場有限的戰爭;10月19日,美軍攻占平壤,此時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分三路秘密進入朝鮮進攻聯合國軍;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經過三次戰役,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麥克阿瑟將軍率領的“聯合國軍”由鴨綠江邊擊退回三八線附近。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主張對中國在東北的軍事目標進行打擊,必要時動用核武器;杜魯門恐此舉會導致蘇聯參戰而不同意,麥克阿瑟公開反對杜魯門的決定,派偵察飛機飛入中國領空。志願軍入朝後的前三次戰役,聯合國軍遭到失敗,第四次戰役旗鼓相當;麥克阿瑟缺乏統一朝鮮半島有效手段,在李奇微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並開始扭轉戰局後,麥克阿瑟越來越令美國軍政當局不滿。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藉口撤了他的職,由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接任。
老兵永不死
麥克阿瑟回到美國後,在華盛頓受到了萬人空巷的英雄式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遊行示威活動,杜魯門支持率下降到了26%。四個州的議會通過了決議,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命令。
1951年4月19日,在國會會議之前的告別演說中,發表演說—— 《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我即將結束五十二年的軍旅生涯。我從軍是在本世紀開始之前,而這是我童年的希望與夢想的實現。自從我在西點軍校的教練場上宣誓以來,這個世界已經過多次變化,而我的希望與夢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記著當時最流行的一首軍歌詞,極為自豪地宣示‘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
1951年6月25日,美國國會為了表彰他的功績,破例通過一個決議,批准為他專門製造一枚金質特殊榮譽勳章,這面勳章上面鐫刻著他的肖像和以下文字:“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
1962年5月2日,82歲高齡的麥克阿瑟回到母校——西點軍校,接受軍校最高獎勵——西爾維納斯·塞耶榮譽勳章。在授勳儀式上,他即興發表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也是最感人的一次演講《責任—榮譽—國家》:“我的生命已近黃昏,暮色已經降臨。我過去的音調和色彩已經消失,它們已經隨著往事的夢境模糊地溜走了。往日的回憶是非常美好的,是以淚水洗滌,以昨天的微笑撫慰的。我渴望但徒然地聆聽著遠處那微弱而迷人的起床號聲和那咚咚作響的軍鼓聲。在夢境裡,我又聽到隆隆的炮聲,噼啪的步槍射擊聲,戰場上古怪而悲傷的低語聲。然而,在我黃昏的記憶中,我總是來到西點,耳邊始終迴響著:責任—榮譽—國家。”
1964年4月5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里德陸軍醫院(美國陸軍醫療中心)因膽結石去世,享年84歲。
主要成就
重建日本
1945年8月30日,麥克阿瑟向他的幕僚們談起了他統治日本的構想,歸納為兩個要點:第一點:剷除日本文化和行為中對外侵略的因素;第二點:促進民主在日本成長。
麥克阿瑟抵達日本後,下令釋放了被日本政府長期關押的包括許多共產黨人在內的政治犯,一貫反共的美國人解放了身陷囹圄的共產主義者。1945年10月,這些出獄的共產主義者合法地組建了日本共產黨。
1945年8月25日,美國占領軍允許日本女性建立自己的組織;9月,公布了給予日本女性選舉地位的法案;12月17日,日本女性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選舉權。
1945年10月11日,麥克阿瑟發布公告,解除了對報紙的禁令,日本實現了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麥克阿瑟在公告中還特別指出:要實現憲政體制自由化,要解放女性,鼓勵成立勞工組織,學校實行更自由的教育,實行經濟制度民主化。
1945年12月22日,頒布了《工會法》,工人階級真正地擁有了自己的組織。1946年9月27日,頒布《勞動關係調整法》,其中包括禁止企業開除或歧視罷工工人的條款。1947年9月1日,頒布了《勞動基準法》,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和最長勞動時間。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國家派出的占領者們卻真正地從法律上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保障了工人階級的利益。
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在麥克阿瑟建議下發表自我否認神格的聲明,即《人間宣言》,詔書後半部分否定了天皇作為“現代人世間的神”的地位,宣告天皇也是僅具有人性的普通人,從某種意義上減弱了長久以來存在日本國民腦中的忠君思想。
1946年2月3日,麥克阿瑟指示盟軍總部起草日本憲法樣本。美國政府早在1945年9月給麥克阿瑟下達的制定憲法的準則是:日本政府必須絕對由全體選民授權並對全體選民負責。5月3日盟軍提交了憲法草案。10月7日,日本國會通過了憲法。11月3日,日本頒布新憲法。這是一個由占領者由外國人由敵人由西方人按照西方的價值觀按照西方那一套強加給習慣於東方這一套的被占領者的憲法,但卻是給被征服民族被占領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民主自由法治的憲法,帶來了和平繁榮昌盛的憲法,帶來了幸福的憲法。
“麥克阿瑟”憲法強調了日本人的基本公民權利,把這些權利視為“天賦而不可剝奪的權利”加以保障。這些權利包括:選舉權;集會與出版自由;沒有律師的即時介入,任何人都不得被逮捕定罪;保障人民居住安全,禁止無端的搜查與剝奪等。當時,除了日本共產黨,所有的日本政黨都贊成新憲法。
1946年10月21日,國會通過《土地改革法案》。日本政府購買了所有外在地主的土地和在鄉地主的多餘土地,再把土地轉賣給沒有土地的農民。對沒有錢買地的農民,政府給予抵押貸款。一夜之間,不流一滴血,不殺一個人,所有的無地農民都獲得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
1947 年3月31日,頒布了《教育基本法》。宣布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尊重個人尊嚴,努力培養人們熱愛真理與和平。”教育的另一個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文明的國家,為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作出貢獻。”日本的學校不再被政府所控制,而是由公眾選舉的教育委員會管理。選擇教師、課本和設定課程完全由民間自主決定。
1952年美國占領軍當局還政日本政府。
親屬成員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生在軍人家庭,他的父親阿瑟·麥克阿瑟二世最高曾擔任美國陸軍三星中將,是啟發麥克阿瑟成為軍人的人。
人物關係 | 姓名 |
父親 | 阿瑟·麥克阿瑟 |
母親 | 瑪麗·平克妮·哈迪 |
妻子 | 路易斯·布魯克斯 |
瓊·費爾克洛斯 | |
兒子 | 阿瑟·麥克阿瑟三世 |
兄弟 | 馬爾科姆·麥克阿瑟 |
人物評價
麥克阿瑟是美國歷史上傑出的、也是頗有爭議的將領,他所受到的讚譽和非議都超過了其他美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耀眼的將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那樣平易近人,也不像巴頓那樣熱情豪放,更不像馬歇爾那樣公正無私。他是一個個性極其複雜而多彩的人,崇拜他的人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個自高自大、徒有虛名的五星上將。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不同於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一位將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中最年輕的準將,後來又成為美軍中最年輕的少將和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他是惟一一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的美國將軍。同時,他也是對太平洋地區影響最深的美國人。他生在軍營,長在軍營,學在軍營,志在軍營。得天獨厚的天資和與眾不同的家教,養成了他勇敢、堅強、自信、高傲的性格。無論在哪裡,他都非要表現得出人頭地,爭個我高你低不行。作為西點軍校畢業生,他獲得過學員隊最高軍階,並以最優成績畢業。從那以後,他又為自己在事業上爭得了許多第一。他先是有幸到陸軍參謀部任職,在墨西哥勇敢地表現了一次;後是有幸作為"彩虹師"參謀長又到法國勇敢地表現了一番,成為當時美軍中最年輕的準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更是平步青云:1919年成為最年輕的西點軍校校長,使墨守成規、面臨垮台的西點獲得新生;1925年成為最年輕的陸軍少將,先後出任國內第3軍區司令和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成為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為美軍建設出了大力。在任菲律賓軍事顧問期間,他曾一度退出美軍現役,但卻成為唯一被外國授予元帥稱號的美國人。
如果說麥克阿瑟在戰場上是位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那么他在政壇上則是位雷厲風行的改革大師,儘管羅斯福曾說他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儘管他三次競選總統皆告慘敗。研究他的人大都認為,他留給後人的最大業績,是他成功地使日本從封建軍國主義走向現代民主主義。在占領日本期間,他把天皇的權威轉到自己手中,使用專制獨裁的手段使日本永遠擺脫封建專制獨裁。在這一點上,麥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遠矚的英雄,他把資產階級民主強加於日本人,從而造就了戰後的新日本。他也成功地鎮壓了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眾運動,致力於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壩”。
這種反共意識最突出地反映在他對韓戰的態度上,而這態度自始至終左右了他的思維和行動。他把韓戰看作是"擊退共產主義浪潮"的一場大決戰,關係到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命運,關係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死存亡,因此只能勝利而不能失敗。基於這一認識,他積極地促成對朝鮮內戰進行干涉,急切地調兵遣將發動一系列攻勢,並極力地叫囂把戰火燒到中國。他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秘訪台灣,為蔣介石撐腰打氣,引來軒然大波;他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力主登入仁川,取得極大成功,引來一片讚譽;他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向北推進,遭到志願軍的痛擊,引來一片責難;他在接連失利的情況下把責任推給華盛頓,拒不承認自己有錯,引來一片憤怒;他在明令禁止的情況下擅自發表聲明,與杜魯門唱對台戲,引來苦果一枚。
最終,他像古希臘悲劇中的人物一樣從權力的頂峰跌落下來,捲起他的鋪蓋回到他闊別十幾年的祖國。他在國內受到史無前例的英雄凱鏇般的歡迎,並在國會山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告別演說“老兵不死”。那以後,他雖然為重現光彩而又折騰了一陣子,但畢竟已是黃昏落日,其餘輝在漸漸消逝,最終為黑暗所吞沒。
人物爭議
包庇戰犯
日本與德國同是發起法西斯侵略戰爭的國家,戰後德國歷屆政府都對 當年希特勒的罪行表示懺悔,並且堅決禁止、取締新法西斯主義活動。德國政府這種明確立場,使其與當年被侵略的國家得以盡釋前嫌,和平相處。而日本則相反,投降後的日本由美國實行單獨占領,而不是像德國那樣由蘇、美、英、法四大盟國分區實行軍事占領,盟國管制委員會行使德政府職能,納粹制度徹底被剷除。對日本敗降的處置,主要是由美國政府控制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在麥克阿瑟一手壟斷下進行的。“冷戰”開始後,美國在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過程中,採取兩面政策,在打擊限制的同時,又部分保護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有朝一日日本為美國的附庸工具埋下了“伏筆”。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可以說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罪行的最輕微的部分清算,既不完全,又不徹底。1948年12月23日,東條英機等7名甲級日本戰犯執行絞刑,荒木貞夫、橋本欣五郎等16名被告,包括天皇的顧問木戶幸一被判無期徒刑。被盟國起訴的日本各類戰犯約5700餘人,被判刑者約4300人,其中920人被處死刑。在獄中的絕大多數日本戰犯先後被麥克阿瑟赦免釋放了。
1948年12月24日即對7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的次日,麥克阿瑟總部宣布,釋放仍在巢鴨監獄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級戰犯嫌疑犯。1949年1月26日,蔣介石國民黨釋放了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岡村寧次為首的260多名在押戰犯,並將他們送回日本。1949年10月19日,又宣布對乙、丙級戰犯結束審判,不再逮捕、搜查戰犯嫌疑犯。1950年3月7日,悍然頒布“第五號指令”,規定所有根據判決書仍在日本服刑的戰犯都可以刑滿前按所謂“宣誓釋放制度”予以釋放,這實際上完全破壞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予起訴。1950年11月21日,麥克阿瑟又非法釋放判刑已太輕而且刑期未滿的重光葵,他不久就當上了外務大臣和副首相,荒木貞夫、田俊六等也被釋放,賀屋興宣甚至重新回到政界。到1958年4月7日,所有日本戰犯未服滿刑期都最後得到了赦免。從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吉田茂政府先後為18萬左右的軍國主義分子解除“整肅”,重返政壇,竊據要職。這些人不僅自己堅持軍國主義思想,而且還對日本社會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岸信介等一大批日本戰犯的赦免,並重新走上政壇,為重演過去的歷史埋下了禍根。
影視形象
作品名稱 | 作品年份 | 飾演麥克阿瑟的演員 |
對比利·米切爾的軍事審判 | 1955 | 代頓·盧米斯 |
碰撞過程:杜魯門vs麥克阿瑟 | 1976 | 亨利·方達 |
麥克阿瑟傳 | 1977 | 格利高里·派克 |
仁川 | 1981 | 勞倫斯·奧利弗 |
再見國王 | 1989 | 約翰·貝內特·派瑞 |
追求榮耀 | 1995 | 傑姆斯·B·錫克金 |
杜魯門 | 1995 | 丹尼爾·馮·巴根 |
太陽 | 2005 | 羅伯特·道森 |
東京審判 | 2006 | 麥可·艾恩塞德 |
天皇 | 2013 | 湯米·李·瓊斯 |
仁川登入作戰 | 2016 | 連姆·尼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