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花蓮縣位於東部海岸的狹長地帶,東邊瀕臨浩瀚的太平洋,西部是聳列的中央山脈。花蓮夾在高山與大海之間,縣境東西寬僅27~43公里,南北卻長達142公里,為台灣僅次於台東的第二"長"縣。花蓮縣面積4628平方公里,人口36萬。
大山大水,使得花蓮深具自然原始之美,由北而南,橫跨太魯閣公園、東海岸風景區、花東縱谷風景區、玉山公園四大觀光資源。秀姑巒溪則是名聞遐邇的泛舟水域;其間,點綴著碧玉般的鯉魚潭、生態豐富的富源森林遊樂區、茶園溢香的舞鶴台地等觀光點,瑞穗溫泉、紅葉溫泉、安通溫泉則如山中清泉般洗去旅人塵埃。而休閒農業日漸發展,未來將成為縱谷區的觀光主力。
族群色彩豐富是花蓮縣最大的人文特色,主要原住民阿美族為台灣九族中的最大族,據說是2000年前移居而來的馬來人繁衍而生;每年7、8月,各部落豐年祭吸引眾多人潮前來觀賞,是花蓮最重要的人文盛事。此外,早期的定居者還有泰雅族、平埔族和布農族,各族傳統上過著穴居與漁獵生活。後逐漸漢化。
由於開發較晚,花蓮至今仍具原始風光:崇山峻岭中隱藏壯麗氣象,縱谷田園則可見雲影飛行,已有越來越多的花蓮人慾以實際行動守護這片"台灣最後的淨土"。
歷史沿革
1945年10月台灣正式歸還。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考慮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將日本統治時期的五州三廳,改為八縣,並將日本統治時期的11市改為9省轄市、2縣轄市。其中:花蓮縣管轄區域:東為花蓮區大濁水溪河口,位於東經121°46′16″;西為玉里區雲峰東部,位於東經120°58′48″;南為玉里區富里鄉,位於北緯23°5′26″;北為花蓮區大濁水南澳右岸,位於北緯24°22′23″。東臨太平洋,西隔中央山脈與台中、高雄二縣為界,南鄰台東縣,北以大濁水南溪與台北縣為界。面積滿潮時為4628.5713平方千米,人口174919人。管轄縣轄市花蓮市及花蓮、鳳林、玉里等3區,共11鄉鎮(2鎮、9鄉)。縣政府於1946年1月12日正式成立,縣政府設於花蓮市中山路。
1946年4月,花蓮區的壽鄉更名為壽豐鄉、研海鄉更名為新城鄉;鳳林區的西新社鄉更名為豐濱鄉。1946年7月31日,撤銷花蓮區。1946年9月16日,玉里區的太平鄉更名為卓溪鄉。1946年10月1日,士林鄉更名為秀林鄉。1947年3月6日,鳳林區設立光復鄉,由鳳林鎮及瑞穗鄉各劃一部分增設。1948年1月1日,吉野鄉更名為吉安鄉。1948年1月15日,撤銷鳳林區。1950年,太平鄉改稱為卓溪鄉。
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花蓮縣行政區域照舊。花蓮縣管轄區域:東為秀林鄉大濁水溪河口,位於東經121°46′16″;西為卓溪鄉雲峰東部,位於東經120°58′48″;南為富里鄉永豐村南方,位於北緯23°5′26″;北為秀林鄉大濁水溪右岸,位於北緯24°22′23″。東臨太平洋,西隔中央山脈與台中、南投、高雄等縣接連,南鄰台東縣,北接宜蘭縣。管轄花蓮市及鳳林、玉里二鎮,及新城、吉安、壽豐、光復、豐濱、瑞穗、富里、秀林、萬里、卓溪等10鄉,合計1市12鄉鎮。人口163428人,面積4628.5714平方千米。縣政府設於花蓮市。
1958年6月1日,萬里鄉更名為萬榮鄉。
旅遊資訊
白楊瀑布位於三棧溪切入塔次基里溪(立霧溪)的河口處,由於塔次基里溪侵蝕度遠遠大過三棧溪,河床間形成明顯落差,才造就了如此壯觀的大瀑布。這裡原名“達歐拉斯”,意即高聳的斷崖。在塔次基里溪的劇烈侵蝕下,形成了深峻的地勢,地質學家以“掘鑿曲流”稱之,更有人把這個景致美麗的地方,賦予“外太魯閣幽峽”的稱號,白楊瀑布便是當中可及性最高的一處勝景。
穿過鏇轉門,幽長的隧道暗示著精彩可期的白楊之旅正要開始。步道鑿開堅硬的山壁,一路伴著溪谷而行,崩崖、深峽的景觀不斷交錯出現,隧道更是一個接著一個,其中第二處和第五處隧道並有太陽能照明裝置,遊客只需在隧道入口按下按鈕,便能啟動隧道內的照明設施。
不待過完第六隧座道,轟隆的水聲便已震撼登場,洞口外,白楊瀑布自高大崖壁上分段瀉下,由遠而近,最後傾入塔次基里溪中。“太管處”在此建有一座吊橋,讓遊客登上賞景平台。由此不但可以看到白楊瀑布懸掛的身影,更能體會塔次基里溪滔滔怒流的威力。
由入口至白楊瀑布約需40分鐘,若再前行,約5分鐘即可再抵一處隧道,豐沛的泉水從隧道頂挹注而下,形成水簾洞的奇景。
東方夏威夷位於花蓮水源地、娑婆礑溪畔的東方夏威夷,占地約20公頃,是東台灣最大的人工遊樂園區,除了眾多水上旅遊設施之外,更有洋溢著南太平洋般的熱帶水鄉造景,在婆娑椰影的掩映下,散布著歡樂和熱情。
來到東方夏威夷,一入大門便可見到兩幢醒目的貝殼狀建築,讓人恍如置身於澳洲的悉尼,原來這是“娑婆礑劇場”的觀眾席。劇場每天定時演出南太平洋原住民歌舞秀,舞者盛裝劃著名小船,登上水面舞台,大溪地、夏威夷、薩摩亞、紐西蘭的舞蹈一一熱情登場,野性奔放的節奏與舞蹈,讓全場心緒為之沸騰。
園區內的遊樂設施以輕鬆適意的水上活動為主。園區內有幾項相當別致的造景,例如千獅噴泉水為一高聳拱橋,橋身上布滿132個獅頭,時間一到,水柱齊自獅口射出,形成曼妙的水簾;錦繡河山則為一氣魄雄健的山水庭園,一柱柱黝黑的奇岩聳立其中,環繞著飛瀑流水,行走其間,還有涼亭可供小憩。另外,還有仿阿美、雅美、卑南、泰雅、魯凱等台灣原住民族的房舍、器物,營選出有別於江南水鄉的另番純樸。
鯉魚潭風景區:鯉魚潭靜臥壽豐鄉西側鯉魚山下,面積達104公頃,是花蓮縣境內最大的湖泊,據說因湖畔山形遠眺像鯉魚而得名,而潭中也盛產鯉魚,縣府每年都會在此放養魚苗,成為名副其實的“鯉魚潭”。潭水來自湖心的湧泉,清澈無比,漣漣波光倒映著群山綠意,更顯明媚深邃。
湖潭水位終年平穩,水邊泊有色彩繽紛的湖上遊艇、水上腳踏車、划船、徜徉於碧波浮動間,任清風佛面,無限快意。湖畔垂柳清曳,大片如茵綠地為露營的好所在,可容納1500人以上,夜裡更可靜觀螢火蟲的熒熒孤光;木質觀景台、涼亭點綴其間,更添幽靜秀麗,踏青賞景悠然自得。沿著鯉魚山腳而築的環湖道,則是漫步、騎腳踏車的好地方。
若體力充足,還可挑戰海拔601公尺的鯉魚山,來回約2小時的步程,幾乎都在林間穿梭,待登頂後,放眼瞭望,鯉魚潭就在腳下,木瓜溪與花蓮溪匯流入海的景象浩瀚壯闊,而花東縱谷的阡陌縱橫更是一覽無遺。常有飛行傘由山上起飛,迎風翱翔,令人欽羨。
由於鯉魚潭盛產鯉魚、鰱魚、福壽魚、小蝦,湖畔成排林立的餐廳便提供活魚、活跳蝦、土雞特產,其中活跳蝦更是鯉魚潭一大特色,家家必備。
九曲洞·錐麓大斷崖:九曲洞為中橫公路的一大奇觀,常常令中外遊客嘆為觀止。公路在此穿山鑿洞而建,奇岩怪石,尖峰絕壁,道路曲折穿行於堅硬的岩壁中,為人力開鑿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結合。
九曲洞並不是只有九個彎,而是有數不盡的迴廊,這些都是當年開鑿中橫公路的人們一斧一錘鑿出來的。這裡處處山洞,步步斷崖。九曲洞上有奇岩峭立,下為深谷急流;暴雨過後,逕流形成無數“時雨瀑”,自峽谷轟然落下,蔚為奇觀。此路段已實施人車分流,遊客至此莫不捨車就步,一路讚嘆大自然劈山的威力,並為當年開路的艱辛而驚悚。
立霧溪左、燕子口至慈母橋間,即著名的錐麓大斷崖。斷崖最高處達1666公尺,以近乎垂直的角度插入溪谷,光潔的崖壁上鑿有一條小徑供人通行,即合歡越嶺古道的錐麓段,一般稱為錐麓古道。
錐麓古道全長約16公里,其兩端分別在巴達岡和合流口(慈母橋)附近,攀登時多從靳珩橋附近下切至谷底,強渡立霧溪,上抵巴達岡的入口,並由此展開驚險的橫斷之路。由近800公尺的高處俯瞰深峽,渺如細線的中橫公路斷續穿系在立霧溪谷間,帶來莫大的視覺震撼。由於大理石不易受風化的特質,便得古道在斷崖的部分保持得相當好,但由於出入口處崩塌嚴重,路徑又分歧,一般遊客甚難抵達,僅能從靳珩橋到流芳橋間的公路上,仰望古道一線橫空,並體會“虎口線天”的懾人氣勢。
民俗習慣
因應著四時的運轉和作物收成,傳統的阿美族人一年到頭,都有相應的祭典,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祭典已大幅精簡,但屬於阿美人精神的血脈,仍在歌舞、捕魚中代代相傳。
阿美族世居於台灣東部的平原和海濱地帶,為原住民九族中的最大族群,現有人口約13萬人,分布在花蓮、台東縣,另有零星族人居住在恆春半島上。根據學者研究,阿美族屬於南島語族,其祖先可能系自菲律賓或馬來半島一帶遷徙來台;而依照族人自己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原本居住在遠方,後來家鄉遭遇大洪水,一對兄妹跳上了木筏漂流得救,並在東台灣繁衍子孫。
在阿美族傳統中,財產繼承大權操在女性手上,婚姻也是采招贅制,子女一律從母姓,可說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然而另一方面,以部落為單位,一切公共事務則是由男性來擔當,祭祀活動更以男性為主體,女子若非被排除在外,便是僅具陪襯角色,巧妙地平衡了男女間的權力。
在阿美族部落里,成年的男子均被納編入年齡階級的體制中。年長者負責決策、發號命令,中壯年負責執行及督導下一代,而體力勞動、跑腿等雜役,則由青年組擔任。每至豐年祭,青年組都要聚集到“青年會所”,接受團體訓練,類似於兵役制度;而每隔3~8年不等,各部落會替年輕男性舉行成年儀式,通常併入豐年祭活動一併舉行。
儘管急劇的社會變遷正衝擊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倫理,但祖先精神仍透過祭典、儀禮、歌舞活動等代代相傳,牽繫著族人的向心力。
歡慶小米豐收的豐年祭
阿美族的傳統祭典很多,但以一年一度的豐年祭規模最大,這是族人為了歡慶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所舉行的祭典,並負有教育男子成年、承傳薪火的慎重意義;部分部落並借著遞送檳榔、“牽手禮”等活動,撮合適婚男女。從前阿美族人的主食是小米,祭典的時機也配合小米的收成;如今則改以稻米的收割季節,台東地區約在7月份,花蓮地區則多在8月舉行。
一個完整的豐年祭包含了“迎靈”、“宴靈”和“送靈”三個階段,之前之後都要舉行捕魚儀式;不過在基督教傳入及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的衝擊下,縮短日期、簡化宗教儀式已成了共同的趨勢,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相撲、拔河等競技,甚至結合木雕、工藝的展示及美食巡禮,成為上下同歡的歌舞“嘉年華”,也是外人認識阿美文化的視窗。
改良過後的豐年祭,由於深具節慶性質,因此更適合一般遊客參觀、同樂。每個部落舉辦的豐年祭各有特色,短則1天,長則7天;之前的準備布置工作讓部落里的人都忙了起來,家家戶戶釀製小米酒、糯米酒以饗賓客,並在社區活動中心或學校運動場架起守望台;活動期間,除了各項祭典、歌舞活動外,甚至融入拔河、賽跑、相撲、射箭等競技比賽,整個部落為之沸騰。
歌舞活動是豐年祭重要的一環,也是時代演變下,族人無論如何不會廢去的項目,因為它不但具有祭儀的意義,更是族人同歡同樂的社交活動。阿美族豐年祭歌舞有分男性專屬、女性專屬及男女合舞,各運用在不同場合;其中年輕男子擔綱的“勇士舞”,是以大幅度肢體擺盪,表現出齊一的戰鬥性,非常具有震撼性。
其歌唱由長者發音,眾人應和,如此不斷反覆,而眾人也手牽著手圍成圓圈,面向圓心作逆時針的進行。各部落均有其獨特傳唱歌舞,然而由於平時不得練唱,又禁止向其他部落學習,因此流失情形相當嚴重,目前以大港口、宜灣、奇美、馬蘭、都蘭等地的歌舞保存較為完整。
也有若干部落,至今仍堅持傳統儀式,並按“年齡階級”運作不輟。這些部落大多位在沿海或山區,如豐濱、大港口、膽曼、白桑安、宜灣、奇美等,由於地理較孤立,反而成為維繫阿美文化的中流砥柱。
以奇美為例,豐年祭一共持續5天,旅居外地的族人均會返回部落,共襄盛會。頭兩天可以算是準備期,首日要向外“報信息”,宣告活動開始;接著第二天,青年們上山採回黃藤等野菜,準備成豐盛的午餐,邀全村男性一起享用,而長輩也藉此機會,教育年輕人團結合作的重要。第三天晚上,全村男子共舞迎靈,祭典正式揭幕,一般來說,迎靈的活動比較嚴肅,外人也較不便參與;之後兩天的白天,青年組的組員將前往級友家“巡訪”,夜間舉行的宴靈、送靈歌舞,亦加入了女性的歌舞,歡樂氣氛逐漸展開。尤其最後一天更是年祭的高潮,族人熱情邀請賓客加入圓圈共舞,傍晚時會舉行盛大的“辦桌”,用檳榔葉鞘盛滿豐富菜色,所有來賓皆可與族人共享美酒佳肴。
遙拜祖先與亡靈—捕魚祭舟祭
捕魚祭是阿美族另一項重要的儀式,起源於阿美祖先乃從海上漂流到東海岸,為感謝海神一路護佑、並得以繁衍子孫而舉行。這項盛典多於6、7月收割季來臨前舉行,祭拜海神、祖先與海上亡魂,並祈求漁貨豐收;而豐年祭的活動,往往也以捕魚作為開始和結束。
捕魚是男人的責任,對阿美族人來說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重要的儀式和文化傳承。以年齡劃分階級的阿美族人,從捕魚一事中建立長幼生活經驗傳遞,並教導少輩了解及尊重自然生物,男性也從中強化自身對家庭的責任。
捕魚祭傳統上多選擇望日舉行,因為在月光照耀下,捕魚工作進行較順利;如今祭典多改到白天,並且為了提高族人參與率,通常會安排在周末假期。捕魚祭限男性參與,開始時先以巫師用酒噴過的檳榔葉鎮邪驅魔,並進行拔河比賽,接著進行漁撈;男子們帶著漁網、漁具及祭品,居住在海濱者駕著船筏下水,內陸地的族人則將溪流圍堵起來;待漁獲上岸後便在岸邊就地烹煮,並與賓客一起分享。
隨著台灣溪流魚類逐漸減少,捕魚祭有的改成兩年一次,有的到市場購買放進水中因應祭典,儘管如此,阿美族人至今對捕魚一事仍然虔誠。
除了豐年祭、捕魚祭外,位於吉安鄉的東昌部落(里漏社)則有一項獨特的“舟祭”。部落里保存著據說是阿美族始祖登入上岸時所搭乘的獨木舟板,為紀念祖先渡海來台,每隔8年,村民都會舉行一次獨木舟下水祭。在此之前,部落會為屆齡的青年男子舉辦成年儀式,通過為期約2周的技能訓練、禮儀學習,最後再經過“馬龍龍”(3000公尺長跑)的考驗,之後正式步入成年,成為被族人許可的勇士,並參加下一階段的獨木舟下水祭。
交通資訊
花蓮機場屬一級機場,地處台灣島東海岸,位於花蓮北約5千米,可容納噴氣式戰鬥機150架,是台灣空軍戰鬥機機場之一,現為軍民兩用機場;地理坐標為北緯24度01.5分、東經121度36.6分,占地面積約3.5平方千米,標高12.8米,分別距大陸福建省福州市和泉州市325、319千米。1983年4月22日,李大維駕駛U—6A型機起義,就是由該機場起飛的。機場周圍多山,地形複雜,2千米以內地勢較平坦,東距海岸線約2千米,南有花蓮市和米侖山,西側有縱貫東部鐵、公路幹線,5千米以外為高1000米以上的綿亘山,北面為狹小的沖積平原。 機場跑道長2750米、寬45米。方向30度—210度,水泥混凝土質,東北端有警戒停機坪。滑行道現有2條,東滑行道為空軍使用,瀝青混凝土質,寬30米,可作為臨時跑道;西滑行道為民航使用,瀝青混凝土質,主要用於連線民用停機坪與跑道。整個東滑行道的東側,共分布著飛機機堡30多個,在附近山區還築有飛機洞庫。其中,普通土機堡10多個,四聯飛機機堡20多個。機場內建有結構堅固的地下作戰指揮所和5座地下油庫.駐有的主要兵力也是近50架美國的F—5E/F戰鬥機,周圍還部署了40毫米防炮營一個。駐該機場的飛行部隊是第八飛行大隊,成立於1982年6月。
鐵路:以花蓮站為中心,以北有北迴線經宜蘭、台北通往西部,以南則為花東線鐵路,直迄台東,並與南迴鐵路接軌。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富里為境內主要車站。
海運:基隆港至花蓮港間有金航輪往返,每周五或周六自基隆出發,周日返航。聯絡電話:基隆(02)2425-1562、花蓮(03)833-5669。
公路:除花、東間有頻繁的花蓮、鼎東客運往返外,花蓮市及台中市間亦有花蓮、豐原客運對開,惟車班甚少。花蓮客運以花蓮市為中心,分北線(崇德、天祥等地)、海線及南線(山線、花東縱谷)三路駛出;客運總站位於中山路的花蓮舊火車站原址旁,除經明池往壽豐、銅門線的班車外,其餘均經過花蓮火車站。
美食推薦
杜侖
杜侖亦被稱為阿美麻糬,但不論作法和用料都和麻糬不太相同。先要將小米煮成小米飯,再放入臼中不斷搗打,由於富含粘性,小米飯很快會凝結成塊狀,成為又粘又韌的杜侖。除小米外,如今亦有以紅糯米、白糯米製作的杜侖。
希撈(醃肉)
阿美族人稱醃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髒,吃不完便加以醃製保存。製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並加以搓揉,幾天后置入陶罐中,並倒入一些小米酒,封存一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的上品。
阿里碰碰
阿里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將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乾蒸。由於有林投葉的薰陶,食用起來別具一股芳香。
購物指南
花蓮石雕
千萬年前的造山運動,為花蓮立下恆古不移的地基,而人們開山掘石,用巧手與慧心,叮叮咚咚,去掉雜蕪、發現隱藏在石原深處的美,同時為花蓮的城市性格立下標竿。
花蓮除了有大山大水的雄奇外,更是眾多奇石美玉的原鄉。由於花蓮地層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地殼板塊活躍,而孕育出種類繁多的石頭,各種山石經大小溪流搬運、琢磨,而堆積在河床上、海岸邊,成為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美石。
石材經開採、加工處理後,大者可作為美化環境的建材、家具,小巧者則適合握在手中把玩;豐富的石材為花蓮贏得了“石頭之鄉”的美譽,也為花蓮打造出不一樣的城市景觀。
得天獨厚的環境,吸引不少石雕家位定居於此,創作者一釘一槌的打鑿,讓堅重的頑石脫胎出豐富的質感,宛如被賦予了新的生命;比諸其他藝術創作,石雕耕費體力甚鉅,更能考驗創作者的能耐與意志力。
不僅石雕家聚集,各種石雕作品在花蓮展出的空間也相當多元:藝廊、文化中心固然提供密集的展覽,觀光飯店、醫院、辦公機構亦多以石雕裝飾,甚至配合展出;火車站、街道及庭院公園更是大型石雕、石藝造景伸展的舞台。
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更開啟了花蓮石雕的國際視野。如今,花蓮可以說已從早年靠產量打響的“石頭之鄉”,脫胎為以質感取勝的“石藝之鄉”了 。
娛樂信息
秀姑巒溪泛舟
秀姑巒溪源於中央山脈的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附近,全長90多公里,流入平原後,沿花東縱谷北上,在瑞穗鄉奇美村東折,橫斷海岸山脈,由大港口出海。自瑞穗大橋至大港口這一段22公里的峽谷流域,激流、險灘處處,峽谷雄偉、奇石林立,是泛舟者的天堂。
秀姑巒溪泛舟水道僅有22公里,卻擁有23處的激流,其中瑞穗大橋到奇美就有7處激流,又以第7道激流最為驚險。沿途經過呼拉灘、猴子走坡、猴跳灘、咬牙灘、崑崙灘、丟狗灘、姑奶奶灘、獸吼灘幾處砂石灘,及謝德武台地、萬物象、長虹橋等三處景觀。
泛舟之旅由瑞穗大橋啟航,初時兩岸溪床開闊,砂灘遍布。過第一處激流後,溪床明顯轉彎,右側為謝德武台地,溪床高地呈河階式隆起,溪岸為砂石灘,水清石多,是理想的露營地。泛行約2小時,陸續通過幾處激流後,迎面而來的是最驚險的第7處激流,通過這一關考驗,便可來到奇美休息站,暫時停泊休息。此地為一片廣大砂灘地,隊伍多在此用餐休息。
奇美過後,為標準的峽谷地形,水域潭深水闊,兩岸峭壁聳翠,一連串的鏇渦與險灘,此時才真正進入秀姑巒溪泛舟的高潮。待長虹橋祥和的身影展現在眼前時,激流、險灘已成過去,秀姑巒溪之旅亦在此畫上休止符。全程約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