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

皇民化運動是日本殖民者統治台灣期間,將台灣人等居民改造為對天皇與日本國家保有高度忠誠\心的強制教化政策。更廣義上講,皇民化運動也適用於日本殖民地朝鮮、琉球、北海道與滿洲國等地。

 
背景
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調整對台政策,並且在台灣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日本在台灣的皇民化運\動開始於1937年9月30日在台北市公會堂召開的“國民精神總動員講演會”;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當局成立“皇民奉公會”,“皇民化運動”轉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
而朝鮮半島也在不久後開始推動創氏改名與要求市民朗讀皇國臣民之誓詞的運動。
措施
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限制對原本語言的使用,推動所謂“國語家庭”。
更改姓氏運動: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輝改名為“-{岩里政男}-”。
要求一般人民對日之丸國旗的敬愛,並要求齊唱君之代國歌。
建立神道教的象徵物神社。
基於教育敕語的國家教育。
各種的意見與批評
推動皇民化運動的最基本目的在於「拉近外地與內地的距離」,贊成者以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單一民族構成民族國家的理想國家價值觀是很普遍的,推動同化政策是一個形塑單一民族國家的必要過程。反對者以為皇民化運\動是漠視傳統文化與破壞傳統文化。
影響
和皇民化運動相關的研究書目
陳小波,1991,1937-1945年台灣皇民化運動論述,見陳孔立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陳映真,1998,台灣鄉土文學‧皇民文學的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
Ching, Leo T. S. 2001. ''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ou, Wan-yao. 1991. The Kominka Movement: Taiwan under Wartime Japan, 1937-1945.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Fix, Douglas Lane. 1993. Taiwa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Late Colonial Context.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何義麟,1986,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之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中國文化大學日研所碩士論文。
李文卿,2001,殖民地作家書寫策略研究:以皇民化運動時期《決戰台灣小說集》為中心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瑞明,1996,騷動的靈魂:決戰時期的台灣作家與皇民文學,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203-32。台北:玉山社。
楊建成,1995,台灣士紳皇民化個案研究:日治時期450位台灣士紳改換日本姓氏之個案統計分析。台北縣板橋市:龍文。
周婉窈,1996,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頁161-201。台北:玉山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