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泉州市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區劃,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泉州是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獲得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擁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泉州最早開發於周秦兩漢,公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是僑鄉和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落戶泉州。2018年9月,泉州入選2018城市文旅新引力排行榜,排名第64位。2017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548.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經濟總量連續19年保持全省第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上古先秦

上古為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三國

泉州古城 泉州古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隋唐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東西塔、清淨寺、開元寺、天后宮、關帝廟 東西塔、清淨寺、開元寺、天后宮、關帝廟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遊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衙前辟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里(今廈門)屬泉州。

五代十國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兩宋元明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總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跨海大橋、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 跨海大橋、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台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年~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晉江大橋 晉江大橋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定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台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那些年泉州人的異國風情 那些年泉州人的異國風情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定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台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史民國

清承明制,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清設興泉永道,轄泉州府、興化府之莆田縣、仙遊縣、永春直隸州和廈門。

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南路道。

民國三年(1914年),廢除清制,置興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隸州、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思明府改名廈門道,廈門成立思明縣,金門隸屬思明縣,派分治員駐金門。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八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轄莆田泉州,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但轄縣不變,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區點陣圖 泉州區點陣圖

泉州於1949年9月解放(金門除外),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莆田、仙遊、同安、安溪、金門(待統一)。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

1950年3月,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劃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

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

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

1956年5月,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到晉江專區。

1958年,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

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泰歸福州。

1963年4月,析大田歸三明。

泉州版趣味歪脖子 泉州版趣味歪脖子

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

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

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

1983年4月,撤銷莆田地區,將莆田、仙遊2縣劃回晉江地區,9月劃莆田、仙遊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

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   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制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泉州行政區圖 泉州行政區圖

1985年5月,泉州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

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祥芝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

1996年,經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龍、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

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

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泉州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代管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   ,市政府位於東海街道海星街泉州市行政服務中心。

行政區劃名稱面積(平方公里)人口數量(萬人)街道辦事處
市轄區鯉城區53.7438.5開元、鯉中、海濱、臨江、江南、浮橋、金龍、常泰
豐澤區10855.6豐澤、東湖、泉秀、華大、清源、東海、城東、北峰
洛江區381.7420.8萬安、雙陽河市、馬甲、羅溪
泉港區306.0332.4山腰前黃、後龍、峰尾、 南埔、界山、塗嶺
轄縣級市晉江市642.36206.5青陽、梅嶺、西園、羅山、新塘、靈源安海、磁灶、陳埭、 東石、深滬、金井、池店、內坑、龍湖、永和、英林、紫帽、西濱
石獅市159.967.6湖濱、鳳里靈秀、寶蓋、蚶江、 永寧、祥芝、鴻山、錦尚
南安市1984.98146.5溪美、柳城、美林侖蒼、英都、金淘、 詩山、碼頭、羅東、梅山、洪瀨、康美、豐州、官橋、水頭、 石井、東田、翔雲、蓬華、九都、洪梅、省新、霞美、樂峰
轄縣惠安縣481.274.1螺城、崇武、東嶺、輞川、塗寨、螺陽、黃塘、山霞、淨峰、東橋、紫山、小鳥
安溪縣3057.2899.8鳳城、湖頭、蓬萊、 官橋、劍斗、城廂、魁斗、金谷、龍門、西坪、虎邱、感德、蘆田
永春縣1456.8745.5桃城、下洋、蓬壺、五里街、岵山、湖洋、一都、坑仔口、 玉斗、錦斗、達埔、吾峰、石鼓、東平、東關、桂洋、蘇坑、仙夾
德化縣223228.2潯中、龍潯、三班、龍門灘、雷峰、南埕、水口、赤水、上涌、葛坑、蓋德、美湖
金門縣(待統一)151.613.1
國家級台商投資區泉州台商投資區190.924.3張坂、洛陽、東園
國家級開發區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54.2
泉州高新技術開發區
國家級保稅區泉州綜合保稅區
國家級出口加工區泉州出口加工區
省級開發區洛江經濟開發區、晉江經濟開發區、南安經濟開發區、安溪經濟開發區、永春經濟開發區、德化陶瓷產業園區、惠安經濟開發區城南工業園區、惠安惠東工業園區、泉港石化工業區、泉惠石化工業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泉州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南臨台灣海峽,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157公里,地處閩東山地中段和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19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541公里,島嶼207個。  

氣候

泉州地處低緯度,東臨海洋,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氣候資源豐富。  

水文

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里,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億立方米,水電蘊蓄量達43萬千瓦。晉江為泉州市第一大河,發源於戴雲山東南麓,流經永春、安溪、南安、鯉城、晉江注入泉州灣,水系河流全長404.8公里,流域面積5629平方公里。此外,泉州地下水資源有10億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0.76億立方米。  

土壤

泉州土壤類型多樣,分布最廣的土壤為紅壤,次為水稻土及磚紅壤性紅壤。耕地多屬一、二級,土壤較肥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泉州灣海岸港口 泉州灣海岸港口

截至2014年,泉州市土地總面積110.1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40.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4.24%;園地面積12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7.67%;林地面積789.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46.81%;牧草地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05%;其它農用地面積88.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5.26%;居民點及工礦用地面積161.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9.56%;交通用地12.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74%;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1.2萬畝,占土地總面積0.66%;未利用土地面積25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5.01%;人均耕地為0.33畝。  

礦產資源

泉州礦產資源圖片 泉州礦產資源圖片

截至2014年,泉州已探明或基本探明有一定地質儲量的礦產地130多處,其中大型礦產地8處,主要礦產資源30多種,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等。  

海洋資源

泉州城建 泉州城建

泉州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長達541公里,大小島嶼208個,有泉州灣、湄洲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的深水泊位123個,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罕見的天然良港。

泉州是福建省主要產魚區,主要水產生物有50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貝、藻類200多種。  

林業資源

2014年,泉州森林面積70.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8.7%,活立木總蓄積量1960萬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1902萬立方米;泉州擁有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81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55%;泉州擁有森林公園34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16個;森林公園總面積3.9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61%。

動物資源

泉州城建 泉州城建

泉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野生動物資源有30目85科385種,分別為兩棲類2目7科32種;爬行類3目13科61種;鳥類19目51科260種;獸類6目14科32種。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黿、蟒蛇、黑鸛、黃腹角雉、雲豹、華南虎、金斑喙鳳蝶、中華白海豚、中華鱘、紅珊瑚等11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虎紋蛙、黃嘴白鷺、鴛鴦、鳶、鹰鵰、蛇雕、花田雞、穿山甲、豺、黑熊、蘇門羚等57種。  

植物資源

泉州森林植物種類達174科,599屬,1127種(或變種),主要包括亞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次生植被等。亞熱帶雨林有上層優質樹種如紅栲、米楮、黃杞、阿丁楓、紅豆樹等樹種;常綠闊葉林有栲樹、丁楓、黃杞、樟樹、楠木等。次生植被以馬尾松、木荷、楓香等樹種為主;山頂常綠矮林為主,上層優質樹種以台海松為主;海岸植被以秋茄、白骨址為主。  

人口民族

人口

泉州美景 泉州美景

根據《泉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數據,全市常住人口為8128530人(不含金門縣)。其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4749845人,占58.4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378685人,占41.57%,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占1.8%。

2014年末,泉州市常住人口844萬人。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  

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1%。人口出生率為14.2‰,死亡率為6.6‰,自然增長率為7.6‰。全市城鎮化水平為64.5%。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3%。人口出生率為14.8‰,死亡率為6.6‰,自然增長率為8.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7%。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42.33萬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9.7%。  

民族

惠安女 惠安女

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除漢族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這48個少數民族是回、蒙、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水、拉祜、東鄉、納西、景頗、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毛南、仡佬、錫伯、普米、怒、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漢族占總人口的97.8%,少數民族占2.2%,主要以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晉江陳埭、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塗嶺等地。  

經濟

綜述

2015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137.74億元,比2014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28億元,比2014年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3742.33億元,比2014年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2217.13億元,比2014年增長9.3%。  

201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646.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748億元、外貿進出口1652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62%、75%、145%和48%;經濟總量連續18年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8萬元;三次產業比重由3.6∶61.5∶34.9調整為3∶58.7∶38.3。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材家居五大千億產業集群,擁有上市公司101家、中國馳名商標152枚。  

2017年泉州經濟運行穩步回升,金融風險有效化解,產業格局更加最佳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33億元、增長8.3%(預計)。   2017年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排名第38   。

第一產業

東湖公園、西湖公園、芳草園 東湖公園、西湖公園、芳草園

2015年,林業產值4.17億元,同比下降1.1%;牧業產值58.41億元,同比下降8.6%;   2015年,泉州市肉蛋奶總產量20.44萬噸,比2014年下降16.1%,其中,肉類總產量15.84萬噸,同比下降20.9%;禽蛋3.64萬噸,同比增長6.9%;肉豬出欄數147.98萬頭,同比下降29.2%,年末生豬存欄數90.77萬頭,同比下降18.3%。

第二產業

鄭成功公園、筍江公園、泉州森林公園 鄭成功公園、筍江公園、泉州森林公園

2015年,泉州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345.09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8.7%,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5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2.86億元,同比增長8.9%。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0964.78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出口交貨值1804.66億元,同比增長6.4%。擁有超億元企業2167家,同比增加105家,其中超10億元企業163家,同比增加28家。

2015年,泉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71.15,同比2014年上升22.56個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0.10%,提升3.20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6.41%,提升0.1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84.56億元,同比增長18.1%。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24.18億元,減虧7.96億元。

2015年,泉州市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99.4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0.3%。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有564個,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285.87億元,同比增長11.3%。全市建築房屋施工面積9606.17萬平方米,實行投標承包面積6303.81萬平方米,招投標率達65.6%。房屋竣工面積3048.9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0.6%。

“十二五”期間,泉州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5%,建築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2%。

第三產業

濱海公園、釋雅山公園、刺桐公園 濱海公園、釋雅山公園、刺桐公園

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快遞業務量同比增長47%,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服務業實現增加值573億元,同比增長13.8%,對第三產業的貢獻達36.5%,貢獻率居三產各行業首位,拉動第三產業增長3.4個百分點。  

2015年,泉州市全市貨物運輸量24120.49萬噸,同比增長14.6%,貨物周轉量1574.66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7.8%;客運量9582.67萬人次,同比下降3.5%,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241.21萬噸,同比增長9.3%,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379.07萬噸,同比增長9.0%;貨櫃吞吐量201.51萬標箱,同比增長6.9%。

2015年,泉州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64.54億元,同比增長27.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9.66億元,同比增長46.3%;電信業務總量184.87億元,同比增長21.2%。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泉州輝煌歲月 泉州輝煌歲月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功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

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2013年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泉州以88.92分的最高分當選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泉州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1351個,其中醫院122個,衛生院126個,預防保健機構(含婦幼所、院)36個。2015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7208人,其中醫生14108人,護師、護士15809人。衛生機構擁有編制病床30494張,開放床位33169張。全市農村100%有醫療點,鄉村醫生5482人。

醫院等級名稱
三級甲等解放軍第180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泉州市第一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東海院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正骨醫院
三級醫院泉州市第三醫院、泉州市中醫院、晉江市醫院、晉江市中醫院、南安市醫院、石獅市華僑醫院、安溪縣醫院
二級甲等泉州市婦幼保健院、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院、德化縣醫院、晉江市安海醫院、泉州市光前醫院、泉州市眼科醫院、泉州兒童醫院、泉港醫院等

體育事業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0醫院

截至2015年,泉州市獲批國家體育產業聯繫點城市,圓滿完成第一屆全國青運會泉州賽區各項工作,成功舉辦市第十屆運動會。全年全市運動員取得3項6人次世界冠軍,2項3人次亞洲冠軍。全市共部署“全民健身工程”點60個,成功舉辦泉州市第十屆全民健身節。全年省、市兩級共投入1730萬元,建設各類型體育場地105個,占地面積49244平方米。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5.78億元。

教育事業

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

截至2015年,泉州擁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5所,

獨立學院1所,高職高專12所。研究生在校生3803人。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2.41萬人。全市中等職業學校48所(含技工學校7所),普通高中107所。高中階段在校生21.7萬人,中等專業學校3.3萬人、技工學校947人。全市普通國中214所,國中在校生24.91萬人,招生8.43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1萬人。全市國小1340所,在校學生68.82萬人,招生13.15萬人,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5萬人。全市幼稚園1424所,在園幼兒36.16萬人,招生13.39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97.44%。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1所,特殊教育在校生5013人。在泉就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35.42萬人。

• 基礎教育

重點國小一級達標中學
泉州市實驗國小、泉州晉光國小、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國小、西隅中心國小、通政中心國小、鯉城區實驗國小、豐澤區第二中心國小、豐澤區第二實驗國小、豐澤區實驗國小等泉州一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泉州培元中學、泉州城東中學、泉港一中、泉州九中、晉江養正中學、晉江季延中學、南安一中、南安國光中學、惠安一中、惠安高級中學、石獅石光中學、石獅一中、安溪一中、永春一中、德化一中等

• 高等教育

院校名稱 層次 創辦時間 備註
華僑大學 本科 1960 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大學,國務院僑辦直屬大學,是中國僑生的兩所最高學府之一,CUBA傳統強校。
仰恩大學 本科 1987 全國第1所具有頒發本科學歷證書與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 本科 1958 全國新建本科高校首批通過教育部優秀評估的三所學校之一。
閩南理工學院 本科 1998 以光電技術為優勢、具有獨立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本科高等學校。
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 本科 2013 福州大學、泉港區政府、福建石化集團共同創建,培養石化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
福州大學晉江校區本科2016包括福州大學晉江研究生院、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分園、福州大學大學生創業教育園、福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本科 2012 福建農林大學與泉州安溪縣政府合作,福建農林大學綜合性二級學院,中國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本科茶業院校。
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本科 2001 福建最早的獨立學院之一,福建師大與福建東方實業公司聯合辦學,隸屬福建師範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福建分院本科2016從事外國留學生招生及管理工作,招生對象為面向全球持有外國護照的華僑子弟。 
黎明職業大學 專科 1984 前身為創辦於1929年的黎明高中。
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1984 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舉辦,福建省教育廳和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共同管理。
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專科 2001 原名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專科 2004 前身為1934年由英國教會駐泉代表創辦的惠世高級護校。
泉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專科 2005 前身是泉州培英女校,創辦於1890年,1938年抗戰時停辦,1947年復校,1965年撤銷,在1981年復校。
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2001 由1964年創辦的泉州商校和1979年創辦的泉州供校合併。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 專科 2008 原泉州泰山航海職業學院。
泉州信息職業學院 專科 2007 福建示範性高職院校,已列入《福建省高等學校設定“十二五”規劃》中設定本科學校規劃,正全面推進升格本科工作。
泉州理工職業學院 專科 1987 正在申辦成為本科院校。
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專科 2006 由安踏、恆安、金龍、潯興、艾派五大實力集團出資創辦
泉州華光學院 專科 2002 中國第一所攝影藝術高校
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 專科 2005 福建唯一具有頒發國家高等教育大專文憑的紡織服裝專業院校。
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專科2013引進台灣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大華科技大學將選派教師任教。

科技事業

泉州鄭成功金馬像 泉州鄭成功金馬像

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62項,契約金額3025.34萬元。

社會保障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截至2015年,泉州市已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00.59萬人,比2014年新增5.72萬人;其中: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62.75萬人,比2014年減少0.63萬人。

截至2015年,泉州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382個,床位數14247張,年末在院人數5671人;其中城鎮老年福利機構28個,床位4343張。全市社區服務機構1733處。城市有19471人、農村有108077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2.45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9960萬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9767.81萬元。

交通

航空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機場位於泉州市晉江市,北距泉州中心市區12公里,與周圍的火車站、汽車站、港口相銜接。機場於1996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2012年,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人次,201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63.56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3萬噸,換算吞吐量411.38萬人次。  

泉州大港灣國際機場(建設中):近期規劃用地面積為10924畝,總投資約為38億元。新機場規劃定性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幹線機場,新機場的建設規模近期(2025年)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30萬噸   。

陸路

• 高速公路: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網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網

324國道、泉州內環路、泉州二環路

泉南高速公路:指泉州至南寧高速公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為G72,途經福建、江西、湖南、廣西,全程1635公里。(泉三高速公路,泉州到三明,西接至江西的高速公路)

福泉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幹道沈海線的組成部分。福泉高速公路擴建工程項目路線全長142.37公里,由原來4車道擴建為8車道。

泉廈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公路全長81.898公里,設計概算為27.86億元,擴建後,泉廈、福泉高速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到8車道。

泉州動車站 泉州動車站

廈沙高速公路:是省域高速公路,由廈門到沙縣,途經安溪、永春、德化。

莆永高速公路:是省域高速公路,由永定到莆田,直通廣東梅州,途經泉州、永春、安溪。

福詔高速公路:即沈海複線,由福鼎到詔安,直通浙江、廣東,途經洛江、南安、安溪。

泉州環城高速公路:為大泉州核心區的外環環線,途經南安、豐澤、洛江、惠安、石獅、晉江、鯉城,並與斗尾。

• 鐵路:

鷹廈鐵路漳泉線:漳泉肖鐵路、福廈鐵路湄州灣南岸支線(在建)、興泉鐵路(在建)、長泉快速鐵路(規劃)。

• 站點:

泉州地區:泉州站、泉州西站、泉州東站、晉江站、晉江南站(在建)、泉州南站(在建)、格口站——小舟站——福德站——感德站——劍斗站——長基站(天湖山線至下洋)——湖頭站——金谷站——安溪站——侖倉站——南安站——石礱站——泉州西站——泉州東站——(泉肖線)原惠安站(惠安南站)——前黃站——肖厝站——施厝站、新惠安站等火車站。

• 軌道交通:

泉州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廈漳泉城際軌道交通(規劃)。

輕軌

泉州輕軌1號線(在建):

泉州有軌電車一號線路線圖 泉州有軌電車一號線路線圖

起點位於泉州動車站,經普賢路、泉山路、少林路、溫陵路、泉秀街、通港西街、東海大街、大興街、府東路、海星街、沿海大通道(豐海路),終點至後渚港。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  

泉州輕軌2號線(規劃中):

漳泉肖鐵路南安站—漳泉肖鐵路洛陽站,總長50.7公里,由漳泉肖鐵路南安站,經南安市中心區、霞美、浮橋、江南沿筍江大橋跨晉江,沿新門街—塗門街—津淮街—泉秀東街—東濱大道至東海新行政中心,跨洛陽江,沿洛沙大道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

泉州有軌電車經溫陵路效果圖 泉州有軌電車經溫陵路效果圖

泉州輕軌4號線(規劃中):

城鐵洛秀站—石井,支線:城東—河市。主線由城鐵洛秀站,經規劃白沙產業服務中心,跨洛陽江至城東組團的華僑大學,利用漳泉肖鐵路部分路段後,沿萬安西路—東湖路—溫陵路,跨晉江後至展覽城,之後經清濛開發區,向南接世紀大道,經晉江市中心區、五里安海、水頭鎮,終於石井,長66.2公里。支線主線安吉路站起,沿萬虹公路經雙陽,終於河市,長為14.8公里,4號線總長為81公里,其中利用漳泉肖鐵路既有線為5公里。  

港口

泉州港海岸線總長541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泉州港轄有四灣五個港區十六個個作業區: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

在湄洲灣的:西岸肖厝港區,南岸斗尾港區等;

在泉州灣的:崇武港,秀塗港、蚶江港、石湖港、內港港、後渚港、華錦港等;

在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等;

在圍頭灣的:圍頭港、水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

文化發展

綜述

泉州是多元宗教文化寶庫 泉州是多元宗教文化寶庫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省級96處   。

西晉年間,安史之亂(280年左右)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晉江、洛陽江兩岸,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民俗

泉州戲曲 泉州戲曲

泉州素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唐朝中期以來,中原人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

宋、元時代,泉州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

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較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園戲和“提線木偶”。

語言

通用語言為國語,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並存莆仙話、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泉州當地的語言是閩南語。  

宗教

空中看泉州 空中看泉州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

建築

古民居

中國閩台博物館 中國閩台博物館

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尤其是貴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畫家,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形式講究,其造型、格局、技藝、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

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縱向住宅,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吊腳樓”(木樓),他們就地取材,十分簡樸,卻獨具風格。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洋樓、番仔樓”。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楊阿苗故居、黃宗漢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古寺廟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 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代表地:開元寺、承天寺、清淨寺、天后宮、草庵等。

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狀元街、西街等。  

文物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團抵達泉州港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團抵達泉州港

泉州境內有包括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伊斯蘭教博物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

此外,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分別是安平橋(五里橋)、清淨寺、開元寺、鄭成功墓、崇武城牆、洛陽橋、泉州天后宮、清源山石造像、九日山摩崖石刻、屈斗宮德化窯遺址、伊斯蘭教聖墓、草庵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築群、泉州府文廟、磁灶窯址、德濟門遺址、泉州港古建築、陳埭丁氏宗祠、安溪文廟、施琅宅、祠和墓、庵山沙丘遺址、五塔岩石塔、惠安青山宮、安海龍山寺、清水岩寺、亭店楊氏民居、南安林氏民居、南安中憲第、李光地宅和祠、西資寺石佛造像、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泉州歷史文物(部分列出)
名稱 年代 地址 地位
伊斯蘭教聖墓 豐澤區靈山 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
千年古桑 鯉城區開元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老君造像 清源山老君岩 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清淨寺 鯉城區塗門街 中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祈風石刻群 南安豐州九日山 中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
洛陽橋 惠安洛陽 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天后宮 鯉城區天后路 中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媽祖廟
安平橋 安海、水頭交界 中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
東西塔 鯉城區開元寺 中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草庵摩尼教寺 晉江羅山華表山 中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
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清源山碧霄岩 中國現存最早,保護最好的“三世佛”石雕造像
崇武古城 惠安崇武 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花崗岩濱海石城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現代 豐澤區東湖街 中國現有唯一反映古代中外海上交通史的專門博物館

城市名片

市徽

泉州市市徽 泉州市市徽

三朵揚起的浪花,則取形於泉州刺桐花瓣,意指泉州市花刺桐花,暗喻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刺桐港,象徵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歷史。浪花也可視為祥雲,通過它表達東亞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賞和祝福。標誌上半部分的“船頭”圖形結合閩南泉州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構件“燕尾脊”元素,體現著一種鮮明的地域性文化。標誌的配色也有著濃郁的閩南風情,配色上採用惠安女傳統特色服飾的配色方式。整個色彩體系可分別對應著紅磚文化、海洋文化,體現著一種活力和熱情。  

市歌

谷建芬譜曲,陳日升作詞的《藍藍泉州灣》。

刺桐花 刺桐花

市花

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市樹

刺桐樹,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成為泉州一大特徵。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城雕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繞著圓形水池,在市中心溫陵南路與泉秀街交叉口。  

主要特產

特色主食

鹹飯, 蘿蔔飯,芥菜飯,花菜飯,滷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滷麵,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麵,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蔔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

洪瀨雞爪,崇武魚卷,西街田螺,薑母鴨,鰻魚乾燉豬腳,燜豬肘,烘豬腳,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鮪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蟶,炒大頭螺,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綠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龜,碗糕,花生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四果湯等。  

旅遊資源

概況

700多年前被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為“ 光明之城”的泉州,在中世紀有著400多年的輝煌,素有“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名。  

景點

泉州市 泉州市 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淨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台、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
安平橋 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南安蔡氏古民居 南安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府文廟 府文廟 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學,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開元末,北宋太平興國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壯麗,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為東南地區最大的文廟建築群,建築風格在全國現存孔廟中罕見。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初名蓮花道場,武周天授三年(692年)為興教寺,唐神龍元年(705年)改額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宋代有支院百餘所,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瀕臨台灣海峽,亦稱“蓮島”,始建於1387年,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好的明代石頭城,也是中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 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在洛陽江口,距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被稱為:“北有趙州橋,南有洛陽橋。”
永春牛姆林 永春牛姆林 永春牛姆林,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距縣城70公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
安溪清水岩 安溪清水岩 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 清源山 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俗稱“北山”;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峰巒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是天然勝景。清源山海拔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姿百態,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是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該宮是我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占地6000畝,海岸線12公里,與台灣隔海相望。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 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總占地面積100公頃,水域面積82.28公頃,陸地面積17.72公頃。1999年以來,市政府先後投資2.3億元人民幣,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
深滬灣 深滬灣 深滬灣,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滬灣全長6公里,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仙公山 仙公山 仙公山,又名“雙髻山”、“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公里。南北朝時期,因祀“何氏九仙”而得名“仙公山”。其主峰海拔758.5米,總面積25平方公里。是集宗教朝聖、遊覽觀光、休閒娛樂、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泉州十八景,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 岱仙瀑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我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雪山岩 雪山岩 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為閩南地區最高、建築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廟。
戴雲山 戴雲山 戴雲山,又名迎雪山,海拔1856米,雄奇險峻,氣勢磅礴,有“閩中屋脊”之稱,是福建省境內的第二高峰,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

歷史名人

古代
人物名稱 生活年代 朝代 籍貫 主要成就 備註
歐陽詹 755~800年 晉江潘湖歐厝人 國子監四門助教
俞大猷 1503~1580年 泉州河市人 著名愛國將領 抗倭民族英雄
李贄 1503~1580年 泉州晉江人 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溫陵居士
何朝宗 1522~1573年 德化縣隆泰鄉人 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擅木雕、彩塑,精瓷塑
何喬遠 1557~1633年 晉江人 明末史學家
洪承疇 1593~1665年 明末清初 南安英都人 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原明朝重臣
鄭成功 1624~1662年 明末清初 南安石井 收復台灣 民族英雄
施琅 1621~1697年 明末清初 晉江衙口人 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愛國將領
李光地 1624~1662年 清初 安溪湖頭人 平定“三藩”、收復台灣 治理河患政績顯著,貢獻巨大
潘承家1659~1719年清朝南安樂峰人清朝總兵 台灣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康熙帝浩贈龍袍,加封“四代一品”
近現代
人物名稱 生活年代 籍貫 主要成就 備註
莊長恭1894~1962年泉州鯉城人著名化學家中科院學部委員
李光前1893~1967年南安梅山鎮人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教育家
張文裕1910~1992年泉州惠安人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子芳1910~1942年晉江永寧人愛國烈士
司馬文森1916~1968年泉州鯉城東街人著名的文學家
葉飛1914.~1999年泉州南安人軍事家、政治家上將軍銜
謝希德1921~2000年泉州人物理學家、教育學家
潘明繼1933~2012年泉州南安人著名抗癌專家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蔡英挺1954年~泉州晉江人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上將軍銜
張高麗1946年~泉州晉江人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國務院常務副總理

(參考資料  )

城市榮譽

泉州城市名片——城市榮譽
全國著名僑鄉 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八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全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中國品牌之都 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強市 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獲獎城市 中國十大品牌城市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共和國60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
中國外貿100強城市 全國人防先進城市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國家森林城市   
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2017年中國最安全城市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暢遊中國100城  2018年城市產業競爭力全國排名第21  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城市

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以“和諧之旅”為主題,以“點燃激情 傳遞夢想”為口號,前往五大洲(國家、地區)的21個城市,並在境內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傳遞,還將抵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傳遞時間為130天,傳遞總里程約13.7萬公里。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將是奧運史上傳遞路線最長、傳遞範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將在奧林匹克運動史上譜寫輝煌的篇章...... 

福建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