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淇濱區位於鶴壁市中部,原為鶴壁市郊區,200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鶴壁市淇濱區,是鶴壁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省級文明單位。淇濱區現轄大河澗鄉、上峪鄉、大賚店鎮、金山辦事處,73個行政村,總人口1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1萬人;總面積286平方公里。全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四季分明,無霜期220天,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適於農、林、牧、漁綜合發展。2007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4.29億元;畜牧業產值完成1.78億元;林業產值完成1.3億元。優質農作物面積達到5萬畝,蔬菜、山藥、小雜糧等特色種植達到6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43%。交通運輸
淇濱區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齊備。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以及即將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縱貫南北,壺台公路、濮鶴高速、大海線、沿淇公路橫貫東西,省重點水利工程——盤石頭水庫位於大河澗鄉境內。
自然資源
淇濱區資源豐富,有較強的經濟發展潛力。主要有煤炭、水泥灰岩、白雲岩、玄武岩、大理石、紫砂頁岩等礦產。冬凌草、淇河鯽魚、纏絲鴨蛋被譽為淇河“三珍”。2003年以來,該區先後規劃建設金山、東楊兩個工業區,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目前已經形成了金屬鎂深加工、機械製造、食品加工、汽摩配、節能建材、通訊器材等優勢產業。2007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31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34.5億元;限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1億元;招商引資完成16.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3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70元。
歷史沿革
2000年,郊區轄2個鎮、2個鄉:龐村鎮、大賚店鎮、大河澗鄉、上峪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15476人,其中:大賚店鎮68935龐村鎮13964上峪鄉9048大河澗鄉23529
2001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將鶴壁市郊區更名為淇濱區。
2005年12月26日,龐村鎮人民政府更名為淇濱區金山辦事處,並舉行了揭牌儀式。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淇濱區轄1個街道、1個鎮、2個鄉:金山街道(新增);大賚店鎮;上峪鄉、大河澗鄉。
地質地貌
地處太行山東麓和華北平原過渡地帶,基本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降低趨勢,海拔在63.8-1019米之間。地貌由山地、丘陵、平原、泊窪四類,山地集中在太行山東麓低山地帶,約33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15.2%;丘陵集中在太行山東麓與東部平原交接過渡地帶,約646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9.6%;平原集中在淇河平原、衛河平原和黃河平原,約11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52.8%;泊窪集中在淇縣良相滯洪區,約52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4%。氣象氣候
鶴壁市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半大陸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春溫暖多風,夏炎熱多雨,秋濕潤高爽,冬寒冷多雪。年平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42.3℃,最低氣溫-15.5℃。一年中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達31.9℃,元月份最冷,平均氣溫達-2℃。多年平均降水量664.9毫米,降水量年際相差懸殊,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六、七、八、九4個月。總體上西部降水量大於東部降水量,年平均蒸發量為1919毫米,屬內陸性半乾旱區。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年平均風速2.3米/秒。年無霜期平均220天左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331.6小時。
旅遊資源
淇河在鶴壁市淇濱區境內全長約44公里。淇河古稱淇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一條史河、詩河、文化河,被列入鶴壁市“一河兩山”(淇河、大伾山、雲夢山)重點旅遊發展戰略。淇河曾是商朝和春秋戰國時衛國的京畿之河;描寫淇河及淇河流域的古詩在1000首以上,其中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收錄有39首,占《詩經》收錄總數305首的128%;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都曾提到淇河。《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一回中,賈政的門客在為大觀園中一景題匾時用了“淇水遺風”。
《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中,曹操因作戰需要,下令“遏淇水入白溝,以通糧道,然後進兵”。《西遊記》第六十五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中有詩:“淇澳園中樂聖王,渭川千畝任分揚”。有專家考證,羅貫中晚年隱居許溝村完成了《水滸傳》的創作,《水滸傳》中更有多處對淇河沿岸及其場景的描寫。第一節淇河淇河兩岸風光優美,自然景觀豐富,是中國北方污染最輕的河流之一,水質達到國家二級直接飲用水標準,有“北國灕江”之美譽。淇河已被列入鶴壁市“一河兩山”重點旅遊發展戰略。主要旅遊觀光河段有盤石頭旅遊景區(正在興建盤石頭水庫)、白龍廟旅遊景區、天然太極圖旅遊景區、金山寺旅遊景區等。
源流淇河: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方腦嶺棋子山,流經山西省陵川縣、壺關縣,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鶴壁市淇濱區、淇縣、濬縣,在濬縣劉莊與共產主義渠交匯入衛河,全長161公里,流域面積2248平方公里,屬海河流域。淇河水含沙量小,水流清洌,水味甘甜,水質常年保持在國家二類標準以上,是中國北方污染最輕的河流之一。淇河古時曾為黃河支流,屬黃河水系。古淇河並未注入衛河,而是流至濬縣申店(古宿胥口處)後,折向東北流,經官店、同山、白祀山、枉人山、瓮城、蔣村,再向前行注入古黃河。公元前494年,即晉定公十八年,因黃河改道,淇河南注,申店以下淇河故道斷流。公元204年,即東漢漢獻帝建安九年,曹操率軍遏淇水(即淇河)入白溝(即今衛河),淇河成為衛河支流。淇河最大流量歷史上記載是在1892年,達到7080立方米/秒;據辛村水文站測量,1963年水量為5590立方米/秒。淇河自大河澗鄉將軍墓村西入鶴壁市淇濱區境,曲折彎轉向東南流至大賚店鎮堡上村出境,境內全長約44公里,流域面積超過1255平方公里,河面自然落差近120米。淇河鶴壁市郊區段正處於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的重要河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歷史上兩岸茂林修竹,至今仍有竹園、桑園等村名。
淇河風光
:1、峽谷淇河大峽谷:位於大河澗鄉境內,全長約5公里,峽谷內河床寬10米~100米,河谷深15米~60米,河床呈“U”型,坡度大,淺灘與深槽交替出現,峽谷兩側岩壁較陡,有些近於直立。其中七里溝段景色秀麗,正進行旅遊開發。2、河灘1仙鶴灘:位於七里溝景區。七里溝景區東灣至淇河原始大峽谷一段大約百畝之大的沙石灘,即為仙鶴灘。仙鶴灘以大小各異的鵝卵石鋪墊,天然乳白的、血紅的、湖藍的、翠綠的等色彩斑斕、光怪陸離、呈千姿百態各種形象的淇河石,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是愛好奇石收藏的人們遊玩觀賞的好去處。
2雷鳴灘:位於上峪鄉白龍廟村,該灘磐石密布,且大小不一。每逢雨季來臨,洶湧咆哮的淇河水流經此地時聲響如雷,且緩急無常,灘中奇石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傳說為白龍所居之地。
3金沙灘:位於大賚店鎮劉莊村南,又叫南河灘、南河灣,是悠悠淇河千萬年來沖刷淤積形成的大河灘、寬彎道。河岸灘頭,陽光普照,金光閃爍,光輝耀眼,金沙灘故而得名。這裡有公雞潭、金沙寨、鱉蓋石(又名斷壁石)、鷹嘴岩、石門口、豎石溝、神仙洞、和尚墳、溫水泉、上房屋(又名母子洞)、孤石潭等景點。金沙灘淇水蕩蕩,怪石嶙峋,樹木參天,楊柳依依,風景優美。民諺曰:“東至官道西至崗,淇河流水響叮噹,豎石溝內有溫泉,金沙灘前古戰場。”
4、跌水白龍廟瀑布:位於上峪鄉白龍廟村,長達130米的攔河大壩,使這裡形成了蓄水量達95萬立方米、蓄水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寬闊水面,每逢雨季來臨,奔騰洶湧的淇河水越壩而過,形成了飛珠濺玉的白龍廟瀑布,景色蔚為壯觀。
5、沼澤濕地淇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淇河中下游,以龐村鎮許溝村為中心,面積約20平方公里。這一段淇河河水流向隨山勢由西向東呈反“S”狀彎曲,河床開闊,水位較深,水溫恆定,水草豐盛,浮游生物較多,著名的“淇河三珍”之一的淇河纏絲鴨蛋只出產在這裡。河兩岸植被基礎良好,樹木婆娑。
淇濱區 |
沿淇山地景觀
牟山:位於大河澗鄉西部,距淇濱新區25公里,乘車沿壺台公路可直達山底。牟山山勢奇特雄偉,高聳入雲,主峰海撥763.5米,為鶴壁第一高峰。四周景色各異,群山拱岱,眾山若丘,連綿起伏,其山勢酷似東岳泰山,山路險要陡峭,自然風光雄奇壯觀,有“小泰山”之稱。牟山南臨淇水,西依太行,是鶴壁市與林州市的分水嶺。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25年,趙國國都從山西晉陽遷於牟山附近,由此,牟山又成為古代的軍事要地。同時,牟山還擁有大量的白雲岩礦藏,層厚150米左右,質量純,儲量大,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雞冠山:位於大河澗鄉西南,盤石頭水庫庫區。雞冠山以山峰形似雞冠而得名。山上綠樹成蔭,四周峭壁直立如刀削一般,素有“小華山”之稱。雞冠山自然形成的奇特山峰長期以來不斷吸引著大批遊人前往遊覽。
九龍戲鳳:位於鶴壁市淇河段七里溝與弓家莊的交匯處。淇河北岸,山峰陡峭,山勢峻拔,並排直立的九道山樑,酷似九條昂首的蒼龍。淇河南岸一座山峰如展翅高飛的鳳凰。中間淇河內有八個似縮頭縮尾的石鱉,水勢小時探出水面,水勢大時,沒入水中,時隱時現,時沉時浮,給人一種神幽莫測之感覺。飛翔的仙鶴,時常棲息在石鱉身上覓食戲水。相傳古時被玉皇大帝打入凡間的九個天神化為九條龍,正值被貶到人間化作鳳凰的仙女,他們相遇相戲相約,永世立在山峰頂端,祈求人間平安。
饅頭山:位於鶴壁市七里溝景區河口村之西。山峰按一字兒排開四個山包,遠看像四個碩大饅頭,近看似四座穹頂帳篷,站在山包上看像個天然圓頂大糧庫,當地人稱饅頭山。四個饅頭山並不高,卻雄渾古樸,頗具雄、奇、幽、秀之北國氣魄。相傳饅頭山是信陽雞公山上的雞公大仙為淇河岸邊的雞冠大仙叼來的四個大饅頭,後來四個饅頭化成了四個山包,即現在的饅頭山。
馬家嶺:位於大河澗鄉境內淇河南岸。淇河南岸有一道山嶺,挺拔俊秀、怪石林立、千姿百態、綿亘蜿蜒,當地人稱馬家嶺。嶺上有個村莊,亦以嶺名命之。嶺上各種原生草木叢生,蒼松翠柏遮天蔽日,山草野花五顏六色,奇岩異石琳琅滿目,各種鳥類穿梭其中,鳥鳴歡唱輕歌曼舞。站在東灣淇河西岸遠遠望去,馬家嶺上煙霧繚繞,時而如萬馬奔騰,時而似單騎靜臥,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神奇變幻,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組成的山水畫卷,再加之眾多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使遊人猶入瑤台仙境,踟躇徘徊,駐足忘返。馬家嶺稱謂有兩說,其一是說春秋時期晉國趙衰戰馬葬於此,趙衰賜馬夫馬姓留守此地代其伴馬。其二是說唐僧西天取經回國後,其坐騎白龍馬因慕淇河優美而安居於此,此處故稱馬家嶺。
盤龍山:位於上峪鄉竹園村,因該山猶如頭東尾西、盤山繞嶺的玉龍,故人稱盤龍山。該山原生林木交織覆蓋,野花滿山,煙霧繚繞,蔥蔥鬱郁,青翠盈目,山巔似走龍蛇,洞穴窈然,香菸裊裊,臨河山體懸崖絕壁,如斧劈刀斬。山體北峰有一粗碩石岩,酷似一持缽化緣的和尚,當地人稱“和尚頭”。相傳北海龍王的兒子小青龍赴白龍廟拜會東海龍王之子小白龍途經此地,戀此淇河山水景色,便盤繞於此,與山融為一體,享受人間煙火。
八駿嶺:位於鶴壁市淇河段柏尖山下,山高壁陡,林木遮蓋,滿目清翠,懸崖峭壁上突出八道山樑,站在淇河灘向上仰望,猶如八匹桀驁不馴的天馬,仰天長嘯,奮蹄欲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躍然壁上,故而人稱八駿嶺。
天然太極圖:位於東經114度10分、北緯35度49分的上峪鄉境內淇河南山段,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天然太極圖。秀麗的淇河水在這裡由東向西形成鮮明的反“S”形流向,兩岸山地形成了兩條鮮活明亮的陰魚陽魚,酷似一幅神奇的陰陽太極圖。整個天然太極圖縱橫坎離,渾然天成:蕩蕩淇河水呈反S型環繞陰陽二魚,陰魚昂首向西,甩尾東北,陽魚仰面向東,擺尾西南;陰魚青岩裸露,捧擁圓地,陽魚沃土成田,稼禾蔥鬱。
將相柱:位於大河澗鄉弓家莊前淇河段南方。東南岸山腳下,矗立著兩根高約數丈的石柱,東邊的石柱酷似古代文官,西邊的石柱極像古代武將,人稱將相柱。兩柱中間,夾一十分隱蔽的山洞,洞口樹環藤繞,草木遮掩,霧氣氤氳,幽深靜謐,酷暑盛夏,人們站立洞口,習習涼風,迎面撲來,令人神清氣爽,燠熱頓消,當地人稱之為娘娘洞。
飛來石:位於大河澗鄉弓家莊東南淇河中。此石為較規則的立方體,上可容納數十人站立。石下有一深不可測的水潭。潭水清冽,深不見底,四季不涸。晨曦時分,潭上雲霧氤氳而起,若美女縹緲起舞,故得“美女潭”芳名。
淇濱區 |
青龍洞:位於上峪鄉竹園村西盤龍山上,青龍洞洞高4米許,深百米餘,可容納數百人,洞壁峭立,直上直下,自然天成,鬼斧神工。洞頂遍布鍾乳,兩側天鑿似猛獸圖案,如犬似狼若豹,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洞口西壁上方有明萬曆年間碑文,記載此洞名青龍洞,道士胡復林曾於此修煉。
白龍洞:位於上峪鄉白龍廟村,上至絕頂,下探淇水,曲折深邃,且洞中有洞,洞窄處僅容一人側身通過,洞寬處豁然開朗,可納百人。循洞而過,如入仙境,形成了河、潭、山、林、洞俱佳的獨特景觀。
白蛇洞:位於上峪鄉南山村南,也稱“白衣娘娘洞”、“無底洞”,洞口位於青岩絕峭壁岩縫中,洞深百餘米,洞底可與淇河相通,洞內幽曲奇險,鍾乳眾多,景觀奇異。
火山地幔視窗:位於上峪鄉境內,是中國迄今發現的3個“地幔視窗”之一。“地幔”物質是地球的地殼與地核之間2900公里厚的固體圈層,一般距地表70公里~80公里。地幔物質一般不易為人們所見,但此地幔視窗卻將地球深處的奧秘完整地展現在人們面前。此處是一個距今已有300多萬年的古火山口,地幔物質裸露地表,地幔現象暴露較為完整。這裡不僅有各種橄欖岩類的深厚包體,而且數千年的物質也隨處可見,從這裡不僅可看到上地幔、下地幔到地表大約幾百公里到2900公里的地幔物質,還可以看到從地幔到地表各個地層物質,有被熔岩漿包圍的石灰岩,有被燒酥變成的石灰,還可看出各種顏色的寶石,是一座天然的地幔物質博物館,是地質教學、旅遊觀光、採集標本的理想之地。
黑山:又名金山,位於龐村鎮蔡莊村和後小屯村西。黑山因山上的玄武岩呈灰黑色而得名。主要由岩漿岩、火山等灰堆積而成,曾是一個較大的火山口。黑山動物化石較多,被地質學家稱之為“熱帶動物化石寶庫”。
古樹名木千年古檀:位於大河澗鄉弓家莊村。弓家莊村前高坡石岸上,長著一棵樹幹兩人合抱不過來的千年古檀。檀樹一般生長於南方,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十分罕見。而這棵古檀,雖逾千年,卻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旅遊景區景點秀麗的淇河風光、壯美的山地景觀和分布其中的人文景觀一道,形成了眾多的沿淇旅遊景點,密集一處的旅遊景點又形成了旅遊景區。
旅遊景點
盤石頭:主要有雞冠山、雙塔寺、塔灣,盤石頭水庫正在修建中,建成後,水庫水位高度262米,庫容679億立方米,聚水面積13平方公里,成為風光秀麗的河中大湖泊,是規劃中的鶴壁市重點旅遊風景區。塔灣位於鶴壁市雙塔寺山岩下淇河轉彎處。塔灣因山上雙塔寺而得名。雙塔寺上依懸崖峭壁,下臨淇水碧波,隔岸遠眺雞冠山、楊家寨,山水相映,別有情趣。有人在雙塔寺前擬一對聯:玲瓏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潭中月月常圓圓似鏡鏡照萬國九州。這裡是鶴壁旅遊勝地之一。自元代起,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當地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自發集資舉辦廟會,在塔灣搭起戲台,連唱三四天大戲。有的戲班為能於此為佛祖唱戲,一進臘月就來此占地塔台,正月初五就擊鼓鳴鑼開唱,一唱好多天,場場劇目不重。據說正月里能於塔灣唱戲者,戲班一年生意紅火。人們每聽完戲後,便不約而同地上雙塔寺進香。廟會人山人海,比肩接踵,進香者川流不息,絡繹不絕。這已成為當地一大習俗,傳沿至今,長盛不衰。塔灣因此聲名大噪,遐邇聞名。
七里溝;位於大河澗鄉境內,即從牛橫嶺西至河口村淇河段一段溝谷。該溝溝深林密,草木豐盛,在歷史上曾是山西通往華北平原兵家調兵運糧、商家馬幫馱夫行走的一條古棧道,因全長七華里而名之。七里溝秀峰群立,粗獷雄峻,山岩溶洞,神奇幽深,藏奧納秀,溪泉山瀑,綺麗多姿。河水清澈見底,兩岸千峰競秀,萬壑崢嶸,有屏風山、老人峰、求子洞、八戒峰、寶靈寺遺址、掛溝世外桃源、橋頂山、靜心洞、盤龍山等22處人文和自然景觀,形成獨特的淇河風光,既有“野渡舟自橫,楊柳綠蔭濃”的清新淡雅;也有“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的寂寥幽冷;還有“水天清,影湛波平”的寧靜安閒。
白龍廟:位於上峪鄉白龍廟村的淇河之濱,因村北山岡上有一座白龍廟而得名。相傳,很久以前有兩條白龍降落於此,出現兩條升空的白氣,後人就在此建廟開荒居住,故取名白龍廟。景區的特色可以突出地概括為“秀”、“俗”兩個字。“秀”字突出的是自然風光。白龍廟地區環境優美、地貌奇特。過壩可濯足,平湖可映月,遠眺有蒼山綠林,近觀有奇石溶洞,古廟飛檐臨於半山之上,碧水澄澈迴旋於方圓之間,遊人到此,心境無不為之一爽。“俗”字突出的是民俗景觀。白龍廟名稱的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中國土生土長的民俗味道,而從景區中廟宇的建築風格,從現存年代久遠的古戲樓,從古色古香的石頭老屋和村莊等各個方面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一點。白龍廟前有一戲樓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四年,青磚台基,迎面寬62米,進深86米,檐下四根石方柱上刻有“世務總空何必以虛為實”、“人情無定不妨借假作真”、“盍往觀乎父老閒來消白晝”、“亦既見止兒童歸去話黃昏”的對聯詩句。
天然太極圖:位於東經114度10分、北緯35度49分的上峪鄉境內淇河南山段,占地200萬平方米,太極圖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天然太極圖。天然太極圖背依西北群山,放眼東南平原,依山順勢,朝陽避風,夏可消暑,冬可避寒,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且貴在萬石一土(陽魚為眾石山環繞的一座土山),河水倒流,民間相傳佳話:“倒流水,斷頭山,不藏貴人藏金磚。”民間傳說周文王曾細觀此圖並深受啟發,而後被拘羑里而演《周易》。有關專家也推斷此處是太極文化的發源地。景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岩絕千佛洞,有北魏群佛石雕,紹聖摩崖留筆,元代參天古柏,明代玲瓏石塔,清代古寺樓閣等,是養身健體,陶冶情操,休閒旅遊的絕佳勝地。
金山:位於龐村鎮西北金山(黑山)一帶,金山經過多年綠化建設,成為一處風景優美的旅遊勝地。有專家考證,《白蛇傳》的故事源於鶴壁金山。雷峰塔遺址、金山寺、與之相距不足5公里的淇河、許家溝村、青岩絕白蛇洞構成了傳說所需的相關要素,至今在周圍村莊流傳著白蛇鬧許仙的美麗傳說。坐落於此的金山嘉祐禪寺是一座佛教文化濃重的千年古剎,據傳說及記載,金山寺興盛時期,高僧雲集,僧眾數百,廟產千頃,寺內有被譽為豫北第一的大雄寶殿、獨具特色的臥佛殿以及其他建築群。寺外有甘苦並存、常年不竭的“三步兩眼井”。《九州要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創始人墨子曾在金(黑)山居住多年,因常食山中的伏苓草,活至500歲,依然面若童顏。美麗的淇河繞金山而過,留下了無數美麗動人的傳說。金山名勝遊覽區與鶴壁市其他景區相距咫尺,又有高山相隔,各具特色,各顯風韻,雖不在一地,卻因《白蛇傳》的一線相連,使各個景區連帶上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點點似相見,處處各不同,更會增添人們的遊覽興致。
寒坡洞:位於鶴壁市淇濱區龐村鎮西南2公里處,西臨淇河,東靠大白線公路,占地6000多平方米。這裡悠悠淇水,碧波粼粼,是鶴壁市新區水源地。岸上青松翠柏,存有各種建築18間,景色別致。此處是遊玩及垂釣的好去處。
水上樂園:位於鶴壁市新區淇河大橋兩側,是天賚渠渠首所在地。這裡河面寬闊,遊船眾多,兩岸綠樹成蔭,又緊鄰市區,是市民休閒遊玩的極佳場所。第二節淇河古詩據不完全統計,1840年之前人們所作描寫淇河及其流域的詩詞有1000餘首,詠淇詩人多達數百人,許多著名詩人詞人,如許穆夫人、李白、杜甫、王維、蘇軾、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等都作有詠誦淇河的詩歌。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產生於春秋時期,收錄描寫淇河及淇河流域的詩歌39首,其中《泉水》、《桑中》、《淇奧》、《氓》、《竹竿》、《有狐》共6首直接描寫淇河,“淇”字出現18次,僅次於黃河在《詩經》中出現的次數。
地方特色
淇河三珍:
1、淇河鯽魚屬於罕見的三倍體魚類,普通鯽魚為二倍體。淇河鯽魚最大的特點是體寬厚,含肉量高,為一般鯽魚的1~2倍。《詩經》記載:淇河鯽魚曾為古代貢品,早在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商代,即有“商殷王喜食淇鯽”的記載。古詩曰:以其食魚,唯淇之鯽。化驗表明:淇河鯽魚蛋白質含量比普通鯽魚高6%,脂肪含量為174%~185%,大大低於普通鯽魚26%~475%的脂肪含量。2、纏絲鴨蛋主產於龐村鎮許家溝溫泉河段。該溫泉每小時湧水量達300噸,泉水恆溫19℃,內含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元素。在此段淇河中養鴨,所產鴨蛋與其他地方鴨蛋有明顯區別,蛋黃顏色有黃、有紅、有紫,並層次分明,名為淇河纏絲鴨蛋,是歷代貢品,其營養價值比其他地方所產鴨蛋高出很多。
3、冬凌草冬凌草盛產於西部山區,具有抗癌作用,長期服用沒有任何副作用。研究表明:冬凌草甲素和冬凌草乙素對體外培養的人肝癌細胞有較強的殺傷作用,對治療早期食管癌有一定療效。冬凌草保健茶、速溶茶為鶴壁特產。
特色文化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人類在進步,人們對社會事物的認識逐步在升華。於是,在意識形態里,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如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等。特別是以地區人文景觀定名的地方文化,更能反映當地的綜合發展水平。淇河是鶴壁人民的母親河,也是鶴壁地區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特徵。因此,大力發展淇河文化,已成為鶴壁人民的共同心聲。淇河流域的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的淇河文化特指精神財富,如哲學、史學、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文化特點
特定的區域範圍:淇河文化有一個特定的區域範圍,只有在淇河流域這個特定的區域範圍內發展的文化才稱得上是淇河文化。也就是說,不管歷史上如何對這一區域進行分封變革(如商紂時改沫邑為朝歌,西漢時置朝歌縣、黎陽縣,五代時改黎陽縣為濬州,元時置淇州,明時改淇州為淇縣、濬州為濬縣等等),也不管當今社會如何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如1954年8月,淇縣併入湯陰縣,1957年3月,國務院批准鶴壁建市等等),只要是在淇河流域範圍內發源或者得以發展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均屬於淇河文化。
豐富的文化內涵:淇河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可謂包羅萬象。但總體上講,它主要包括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兩大類。其中物質財富包括人類為了發展生產而開墾的土地、興修的水利和開發利用的礦藏資源;也包括為了提高勞動效率而製造或使用的各種農具、機器設備和電腦、計算機等現代化的勞動工具;還包括為了改善工作、生活條件而積蓄的貨幣資金和生產的食品、服裝及各式各樣的公共設施與住宅,等等。精神財富的範疇更寬,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和人類的哲學思想觀念等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研究發現的各種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人類創作完成的戲劇、詩歌、小說、散文和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影視、歌曲、曲藝等文學藝術作品。同時包括人類為管理社會而制定的法律、法規和行為規範以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各種風俗習慣等。
悠久的發展歷史:據有關史料介紹,約公元前50世紀,先民已在淇河沿岸繁衍生息(今淇縣花窩村有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後進入仰韶文化期(今淇濱區劉莊有仰韶文化遺址)。到約前28世紀至約前23世紀,居住在淇河沿岸的先民已進入龍山文化期(今淇濱區辛村有龍山文化遺址)。到約前22世紀時,堯命鯀治水,無功。鯀子禹奉命治平洪水。《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氵內,至於大伾。”這裡述及的大伾,即今濬縣境內的大伾山。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記載淇河兒女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最早史料。到約前21世紀時,黃河流域部落間商品交換已具一定規模。《尸子》載:舜“頓丘買貴,於是販於頓丘;傳虛賣賤,於是債於傳虛。”這裡所述的頓丘,其位置約在今濬縣屯子鄉的蔣村附近。到約前17至前11世紀時,商帝武丁曾建都於沫,後遷到北蒙(今安陽市小屯)。帝武乙復遷於沫,歷四世至紂。至帝紂時,改沫邑為朝歌。這裡所述的“沫”與“朝歌”,其位置就在今淇縣境內。關於這一點,《辭海》已作出了明確解釋。由此可見,富庶的淇河兩岸,不但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而且曾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儘管後人多把紂王列為暴君之列,但他對歷史的貢獻是抹殺不掉的。正像《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中所說:“商朝為什麼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的……”
時代特徵
縱觀淇河文化的發展史,儘管在不同時期內文化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但悉心考究,就會發現每一時期的文化都具鮮明的時代特徵,並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為研究方便起見,本人特將其分為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等三個歷史階段。
古代文化:特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文化。在這一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創造出不少優秀歷史文化成果。例如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創作的《詩經》,堪稱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光輝開端。春秋末期孫武創作的《孫子兵法》,世稱天下最早之“兵經”。其中《詩經》中的《邶風》、《衛風》等多部作品,大多采自淇河一帶的民歌。特別是自西漢以後,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影響下,更加確立了《四書五經》(包括《詩經》在內)在思想領域中的統治地位。學人以此作為獵取功名利祿的標準,百姓以此作為“修身養性”的教條。它不僅對我國封建社會的鞏固、發展和延續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滲透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史學、藝術、民俗等文化思想領域,從而構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塑造了華夏民族的基本精神風貌。而這些物質和精神,至今還沉澱在不少人的深層意識中。此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明初著名小說家羅貫中,隱居許家溝村創作完成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水滸全傳》,能夠與《紅樓夢》、《西遊記》並稱“四大名著”享譽海內外,這同時說明淇河兒女也曾為豐富世界文化作出過突出貢獻。
近代文化:特指鴉片戰爭以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的文化。在這一時期內,淇河兒女在變法維新、三民主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進步思潮的影響下,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反帝反封運動,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勳,湧現出許逸塵、朱自謹、曹書貴、孫保平、成珍、李三等一大批革命英雄人物。在這裡,特別值得追憶和稱傾的是濬縣城關人張宗周、淇縣北關人馮金堂和淇濱區譚峪村廉氏二兄弟等革命先烈。其中張宗周於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在沁陽組織革命武裝並多次襲擊清軍。1912年當選為省議員,國民黨河南支部成立後任副評議長。1917年赴廣州參加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失敗後跟隨孫中山到上海,1917年,他奉命在南陽開展工作時,因被人泄密被敵人殺害。馮金堂出身於礦工世家,9歲即在焦作下窯。1925年,在上海“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影響下,他率公司200名中國雇員舉行罷工,聲討英、日帝國主義者的血腥罪行,從而維護了礦工的利益,他也因此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擔任中共焦作特委支部書記、河南省委常委,負責領導豫北地下黨組織和焦作工人運動。1932年,他在發動和組織焦作中原煤礦工人罷工鬥爭中被捕,後英勇就義。廉瑞芳於1938年參加河北民軍,1943年任太行軍區三十四團連長。根據組織決定,回到家鄉盤石頭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組建抗日游擊隊,後在一次反奸反叛鬥爭中被敵人殺害。其弟廉瑞山在哥哥的影響下,16歲就參加了革命隊伍,後任太行軍區五十團排長。在打通林州和輝縣兩解放區的盤下戰役中,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類似的感人事跡數不勝數,這裡不再贅述。
現代文化: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會地位、物質生活和文化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從而進一步確立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思想領域中的領導地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促進了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廣大幹部民眾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自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膽創新,銳意改革,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概括起來講,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建設蒸蒸日上。全市糧食、林果、畜禽等農牧產品和煤炭、金屬鎂、電力等工業品產量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商業、運輸、飲食、金融等服務業快速發展;鐵路、公路四通八達;盤石頭水庫、電廠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信息、旅遊正在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與舊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全市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農業新技術推廣套用步伐加快;高新技術新產品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家庭正逐步實現辦公或通訊現代化。三是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兩縣三區”城市化水平明顯提高,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特別是淇濱區建設,集現代藝術、現代技術、現代風格、現代文明於一體,正在成為一座新興的園林化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四是文化教育欣欣向榮。全市人民為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入世”的發展要求,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中國小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成績斐然;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社會科學研究碩果纍纍。特別是文化界名流以歌頌祖國建設和黨的豐功偉績為主題,以頌揚優秀模範人物為題材創作編寫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文學藝術作品,極大地豐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展示了新一代淇河兒女的精神風貌。上述四大特點,相輔相成,有機統一,構成了淇河文化的基本風貌。於是,我們可以說,淇河文化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過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它是經濟、政治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因此,深刻把握淇河文化的內涵與構成,對於探討新時期文化發展的規律,正確處理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關係,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生態區建設
鶴壁市淇濱區地處鶴壁市新老城區之間,下轄兩鄉一鎮和一個辦事處,淇河穿境而過,山區、丘陵、平原依次分布,屬於典型的太行山山區,通過連續幾年的造林綠化,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0.8%,人均林地面積達到1.1畝。2003年,淇濱區被評為全國太行山綠化先進單位;2007年初,淇濱區又被評為全省第一批林業生態縣(區),豫北地區唯一,也是全省9個林業生態縣(區)中唯一的城區。今年以來,該區緊抓林業生態省建設的機遇,再鼓勁、再加壓,突出抓好改善自然生態環境、提高人居環境品位、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和創新造林機制等四項重點工作,科學規劃,全民動員,精心植造民心林、經濟林和生態林,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加快太行山和淇河生態綠化,改善自然生態環境。該區高標準實施荒山綠化造林工程,通過冬、春季多級提灌抗旱造林、雨季搶墒造林、秋季補植補造和實施封山育林等形式,已完成荒山造林面積7.6萬畝,高質量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項目建設,使太行山原來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初步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見綠的自然生態屏障。今年春季,該區又新完成生態能源林植樹1.5萬畝,水土保持林0.8萬畝,荒山配套造林1萬畝。鑒於淇河貫穿淇濱區全境,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旅遊資源,該區著力打造以觀光旅遊為主的淇河綠色生態長廊,在淇河兩岸大力發展風景林、水源涵養林,營造綠色景觀,已完成淇河綠化16.5公里,綠化面積18500畝,建成了百花園、桑園、寒坡濕地等8個綠化景點,絕跡多年的灰鶴、白鷺等生物種群逐漸增多,濕地植被有所恢復,形成了春、夏有花,夏、秋有果,深秋紅葉,冬季顯綠,鳥語花香的綠色生態河、旅遊景觀河,水質常年保持在二級飲用水以上,被譽為“北國灕江”,吸引了眾多省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旅遊。今年春季,該區新完成沿淇人行步道綠化12公里,重點對道路兩側行道樹進行了補植補造。針對境內公路縱橫交錯的特點,該區積極構建綠色通道,已完成綠化道路277.5公里,道路綠化率達95%以上,形成了層次分明、景隨路移、環境優美、風格各異的道路綠化格局。今年春季,該區新完成廊道綠化0.17萬畝,重點搞好了新老市區快速通道、濮鶴高速、盤石頭水庫進場公路和107國道的綠化及補植補造工作,建成了高標準的生態路,形成了看不透、多色彩、大組團的景觀效果。
打造新老市區連線帶綠色生態走廊,提高人居環境品位。鑒於大部分區域位於鶴壁市城鄉結合部和新老區連線帶,該區著眼生態,科學布局和規劃,高標準營造圍城防護林16公里,綠化面積1500畝,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森林圍城。將新老市區連線帶綠化工程作為興區富民、造福後代的重大舉措,完成綠化面積1.987萬畝,初步形成了新老區連線帶綠色生態走廊。今年春季,該區新完成新老區連線帶綠化0.42萬畝。不斷加快金山生態經濟示範園和兩個工業區以及農村綠化進度,工業區綠化面積達到1.05萬畝,綠地覆蓋率達到4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9.9平方米,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100%,基本形成了點成景、線成蔭、面成林的綠化景觀和帶、片、網相結合的綠化體系。積極推進林業產業村建設,加快林業產業化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淇濱區以緊鄰新市區的蔡莊村為試點,大力實施林業產業村計畫。在蔡莊村發展107速生楊2700畝,核桃、桃樹等經濟林300畝,成為全市首個無糧村和林業產業村。為充分發揮林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該區積極推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行以林養農,以農促林,協調發展,先後建成了千畝香椿基地、千畝花椒基地、千畝核桃基地、千畝柿樹基地和千畝大棗基地,經濟林總面積達到2.3萬畝,果品年產量實現1.15萬噸,年均產值2300萬元,山區農民人均林果收入突破1200元。林業產業的不斷壯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很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今年春季,該區新完成村鎮綠化造林0.23萬畝,高標準完成兩個鄉鎮鎮區和16個重點村莊的示範綠化。同時,重點搞好圍村林及街道、庭院、空閒綠地、街心公園和鄉村道路綠化,因地制宜發展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風景林等,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努力構建新農村森林景觀和生態林業體系。
推進造林機制創新,確保造林綠化質量。該區在淇河綠化、快速通道綠化等工程造林中,創新機制和模式,加大科技投入,使用保水劑、GPR生根粉等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增加苗木營養,樹苗全部進行蘸泥漿栽植。並改變過去單一的植苗造林模式,大力實施工程造林、承包造林和專業隊造林,形成點播、飛播和植苗造林的多元化造林方式。區林業部門與專業隊簽訂契約,提供造林規劃,進行技術指導,嚴格檢查驗收並實行“五卡”兌現保成活制度。同時,加快宜林“四荒”開發步伐,鼓勵企業、個體投資承包,先後吸引了鄭州紫晨公司等企業和一批承包大戶的加盟合作,累計完成“四荒”拍賣8.4萬畝。加強林木管護,全區建立護林組織35個,專職護林員121人,瞭望台3座。實行掛牌負責制,設立管護明示牌,建立完善護林員責任制,出台了林木管護、封山育林、護林防火、牛羊禁牧的通告和規定。由於措施得力,杜絕了人畜損壞和山林火災的發生,連續3年無亂砍濫伐、隨意侵占、破壞林地現象,無重大森林病蟲害發生,各類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實現較大提高,都達到了95%以上,有效鞏固了生態建設成果。中國縣市三
中國的耕地不到美國的1/3,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以上,人多地少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口對應的就是城市的規劃問題,了解中國的城市區劃,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