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三星堆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位於中國 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是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布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 三星堆遺址群規模巨大,範圍廣闊,古文化遺存大多分布在鴨子河南岸的馬牧河南北兩岸的高台地上,遺址群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梯形,沿河一帶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2~3千米,總面積約1200公頃,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處古文化遺存。已確定的古文化遺存分布點達30多個,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灣”、“真武宮”,北部的“西泉坎”,東部的“獅子堰”,西部的“橫樑子”,以及向西延續的“仁勝村”、“大堰村”等遺址最為重要。三星堆遺址群的年代範圍前後延續 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銅器、金器,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徵,自成一個文化體系,已被中國考古學者命名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遺址區保護規劃圖三星堆遺址區保護規劃圖
三星堆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世界青銅文明的重要代表,對研究早期國家的進程及宗教意識的發展有重要價值,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國西南地區一處具有區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已消逝的古蜀國提供了獨特的物證,把四川地區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千古未解之謎

三星堆遺址 青銅人像

出四川廣漢約三四公里,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黃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1929年春,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挖水溝時,發現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開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從本月起,四川省考古人員對三星堆遺址500平方米範圍內的20個探方實施發掘,預計明年3月結束。此次發掘,將提供更為翔實的資料,成為下個世紀大規模研究的前奏。

未解之謎一:文明起源何方

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

三星堆文化來自何方?這裡數量龐大的青銅人像、動物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器上沒有留下一個文字,簡直讓人不可思議。

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不像中國人倒像是“老外”。四川省文物考古所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三星堆人有可能來自其他大陸,三星堆文明可能是“雜交文明”。

未解之謎二:消失的古都

古蜀國的繁榮持續了1500多年,然後又像它的出現一樣突然地消失了。歷史再一次銜接上時,中間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關於古蜀國的滅亡,人們假想了種種原因,但都因證據不足始終停留在假設上。

水患說。三星堆遺址北臨鴨子河,馬牧河從城中穿過,因此有學者認為是洪水肆虐的結果。但考古學家並未在遺址中發現洪水留下的沉積層。

戰爭說。遺址中發現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壞或燒焦,似乎也應證了這一解釋。但後來人們發現,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數百年。

遷徙說。這種說法無需太多考證,但它實際上仍沒有回答根本問題:人們為什麼要遷徙?

成都平原物產豐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用災難說解釋似乎難以自圓其說。那么,古蜀國消失在歷史長河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未解之謎三:神秘的器具

三星堆遺址 青銅人像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國的原始宗教體系已比較完整。這些祭祀用品帶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點,特別是青銅雕像、金杖等,與世界上著名的瑪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張繼忠認為,大量帶有不同地域特徵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聖中心。

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貝,經鑑定來自印度洋。有人說這些海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匯,而有的人則說這是朝聖者帶來的祭祀品。還有60多根象牙則引起了學者們“土著象牙”與“外來象牙”的爭議。“不與秦塞通人煙”的古蜀國,居然已經有了“海外投資”,不可思議。

未解之謎四:文字或圖畫

在祭祀坑中發現了一件價值連城的瑰寶———世界最早的金杖。其權杖之說早已被學術界認同,但所刻的魚、箭頭等圖案卻引起了一場風波。

一個民族必備的文明要素,三星堆都已具備,只缺文字。學者們對此的爭論已有些歷史,《蜀王本紀》認為古蜀人“不曉文字,未有禮樂”,《華陽國志》則說蜀人“多斑彩文章”。

至於金杖上的圖案是圖是文,仁智各見。有的已在試圖破譯,另一些專家則認為刻畫的符號基本上單個存在,不能表達語言。不過如果能解讀這些圖案,必將極大促進三星堆之謎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問號,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未解之謎五:何時能揭密

三星堆博物館裡展出的文物,是長達70年考古發掘的成果。現在正緊張進行的發掘工作是第13次大規模發掘。

三星堆工作站站長陳德安告訴記者,本次發掘集中在古城中心位置,將極有可能發現古蜀國的宮殿。目前,已發掘出了涉及數十個朝代的碎陶片。12月17日,中央電視台將現場直播發掘工作,考古學家們笑著說:“17日,17日就都知道了。”

結果如何,目前還是一個謎。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三星堆的神秘面紗不會就這么輕易被揭開,在12平方公里的文化重點保護範圍內,已發掘的僅有7000平方米。余秋雨看過三星堆後說:“偉大的文明就應該有點神秘,中國文化記錄過於清晰,幸好有個三星堆。”

發掘現場

偶然發現

發掘三星堆遺址 發掘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當地農民燕道誠於1929年淘溝時偶然發現的一坑玉石器。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篤宜聽到這個訊息後,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還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美國人開辦的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根據董篤宜提供的線索,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和助理林名鈞於1934年春天組成考古隊,由廣漢縣縣長羅雨倉主持,在燕氏發現玉石器的附近進行了為期十天的發掘。發掘收穫豐富,根據這些材料,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遺憾的是,三星堆遺址自1934年首次發掘以後,發掘就長期停滯。

深入發掘

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
發掘三星堆遺址 發掘三星堆遺址
20世紀5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又恢復了在三星堆的考古工作。當時還沒有認識到三星堆遺址的巨大規模,所以將三星堆遺址北部的月亮灣地點和南部的三星堆地點各自當作一個遺址,分別命名為“橫樑子遺址”和“三星堆遺址”。1963年,由馮漢驥領隊,四川省博物館、四川大學歷史系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了三星堆遺址的月亮灣等地點,展現了三星堆遺址和文化的基本面貌。當時,馮漢驥教授曾認識到,三星堆“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的一個中心都邑”。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三星堆遺址迎來了大規模連續發掘時期,前後長達20年。1980~1981年的發掘,清理出成片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遺蹟,出土標本上萬件,還發現了具有分期意義的地層迭壓關係。這次發掘的發掘報告《廣漢三星堆遺址》中指出,三星堆是“一種在四川地區分布較廣的、具有鮮明特徵的,有別於其它任何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古文化”,已經具備了夏鼐提出的命名考古學文化的三個條件,建議命名為“三星堆文化”。1982年和1984年,考古工作者分別在三星堆地點西南和西泉坎地點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三星堆遺址最晚期的遺存。1986年出土了大量遺物和複雜的地層迭壓關係,根據這年的發掘材料,一些考古研究者開始了三星堆遺址分期的嘗試。也正是在1986年,兩處埋藏有豐寶藏的長方形器物坑被意外揭露出來,其包含的大量金屬器的出土,引起了海內外學術界對位於中國西南的古蜀文明的重視。在三星堆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同時,1985~1987年對成都市區的十二橋遺址進行了發掘,該遺址最下層的文化面貌與三星堆遺址最晚期遺存相同,為三星堆文化的去向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1990年開始,對三星堆文化和文明的探索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和陝南地區。由於早於三星堆文化的四川盆地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初步揭示,並且有多處龍山時代的古城遺址和若干處具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向三星堆文化過渡階段遺存的發現,為三星堆文明研究的深入進行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

主要特點

廣漢市三星堆遺址是古代蜀國的都城之一,70多年來,那裡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標。1986年7~9月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兩坑上千件蜀國珍貴文物面世,頓時轟動中國,震驚了世界。據學者研究,兩個大型祭祀坑內的文物,大部分都是古蜀國王室的宗廟重器,可能是遭遇改朝換代,新王朝將前代王室的宗廟重器全部焚毀,在舉行祭祀儀式後而埋入坑中的。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

器形高大、造型生動、結構複雜是三星堆青銅器重要特點。二號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達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頭戴獸面形高冠,身著衣服三層,最外層衣服近似“燕尾服”,兩臂平抬,兩手呈持物獻祭狀(圖31)。這樣高大的青銅鑄像在商代青銅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同坑出土的大型獸面具寬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極度誇張,方形的臉看起來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角尺形的大耳高聳,長長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猙獰、怪誕,可謂青銅藝術中的極品。青銅神樹高384厘米,樹上九枝,枝上立鳥栖息,枝下碩果勾垂,樹桿旁有一龍援樹而下,十分生動、神秘,它把有關古代扶桑神話形象具體地反映出來了。

三星堆青銅器以大量的人物、禽、獸、蟲蛇、植物造型為其特徵。青銅的人頭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靈;青銅的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則代表祭祀祈禱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銅獸面具和扁平的青銅獸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為造型特點的青銅神樹,則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識。以祖先崇拜和動、植物等自然神靈崇拜為主體的宗教觀念,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

兩坑出土的這些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餘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徵,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現人“眼睛”的文物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這些文物本身珍貴、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極度誇張,瞳孔部分呈圓柱狀向前突出,長達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銅面具,雙目突出的圓柱長9厘米。此外,還有數十對“眼形銅飾件”,包括菱形、勾雲形、圓泡形等十多種形式,周邊均有榫孔,可以組裝或單獨懸掛、舉奉,表現了對眼睛特有的重視。

古蜀人為什麼如此重視刻畫眼睛?銅面具眼睛瞳孔部分為什麼要作圓柱狀呢?原來,這與古蜀人崇拜祖先有關。前面提到,《華陽國志》記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其墓葬稱為“縱目人冢”。據學者研究,所謂“縱目”,即是指這種銅面具眼睛上凸起的圓柱,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銅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蠶叢的神像。

據史書記載,蜀王蠶叢原來居住於四川西北岷山上游的汶山郡。而這一地方“有鹼石,煎之得鹽。土地剛鹵,不宜五穀。”直到近代,此地仍是嚴重缺碘、甲亢病流行的地區。我們知道,甲亢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眼睛凸出。因此,蜀王蠶叢很可能是一個嚴重的甲亢病患者,生前眼睛格外凸出。而他的後人在塑造蠶叢神像時,抓住了這一特點並進一步 “神化”,這就是蜀王蠶叢神像被刻畫成“縱目”的原因。

出土文物

1986年7月至9月發掘的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銅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

其中金杖長142厘米,重780克,全用純金皮包卷而成。杖上刻有人像高181厘米,座基79厘米,總高度達260厘米,重約300餘斤。它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的一件青銅器。青銅神樹高350厘米,樹上掛有許多飛禽走獸、鈴和各種果實,是古代巫師們專用的神器。另外還出土有青銅頭像40餘種,面具10餘件。三星堆這批前所未有的珍貴文物的發現把古蜀國的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500年,因此在世界考古學界引起了轟動。

三星堆遺址出土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鳥頭形把勺為基本組合定式,其中還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細頸項,圓平底,很像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用來燙酒的陶瓷酒瓶,與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極為相似。陶在遺址也有較多發現,頗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為三隻袋狀足,中間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認為它是用來溫酒器物,其玉石器則以祭天禮日的璧、璋為多,尤其是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其殘長達159厘米,厚1.8厘米,寬22厘米,其加工精美,稜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紋飾,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中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

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總計80多枚象牙,它的來源和作用在學術界有多種觀點,有的認為是通過貿易而來,有的認為在遠古川內的生態環境適合大象的生存,其證物主要是在當地發現大量的半化石狀烏木,單體巨大。但無論其來源怎樣,都可以認為它是統治者財富的象徵。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有造型各異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看來我們的先人很愛美的。 除了這些青銅造像外,還有許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態各異的各種動植物造型,其中被譽為寫實主義傑作的青銅雞、有在中國範圍內首次出土的青銅太陽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們皆與中原文化有顯著區別,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長江上游的一個古代文明中心,從而再次雄辯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體的。

三星堆文物還填補了中國考古學、美學,歷史學等諸領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需重新評價,三星堆文物中,高達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種神樹功能於一身的青銅神樹,其共分三層,有九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鳥,而是一種代表太陽的神鳥。被譽為銅像之王的青銅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譽、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紋飾,兩隻相向的鳥,兩背相對的魚,並在魚的頭部和鳥的頸部壓一隻箭狀物,同時有充滿神秘笑容的人頭像。器身滿飾圖案的玉邊璋以及數十件與真人頭部大小相似的青銅人頭像,俱是前所未見的。

重要遺蹟

西城牆

西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鴨子河與馬牧河之間的高台地上,呈東北—西南走向,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00米,頂寬約10~30米,底寬約35~50米,高約3~6米。在城牆的中部和北部各有一寬約20餘米的缺口,將西城牆分為北、中、南3段,其中中段南端在缺口處向東拐折延伸約40米,與中段北段略成垂直相接。根據局部試掘情況結合從北端鴨子河和南端馬牧河沖刷暴露出的城牆剖面及夯土內包含物分析,西城牆的結構、體量、夯築方法和年代與南城牆及東城牆相近。

月亮灣城牆

月亮灣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中北部的月亮灣台地東緣,按走向可分南北兩段,北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南段略向東折,基本上呈正南北走向,整條城牆與西城牆北段基本平行。城牆地面現存部分總長約650米,頂寬約20米左右,高2.4~5米。北端底寬約30~45米,中段有拐折,夾角為148度,北端為32度,南端成正南北走向。城牆南段較高,被農耕平整較甚,寬度達80米。城牆東(外)側有壕溝,壕溝寬度40~55米。在發掘的斷面處,壕溝距地表深3.5米,壕溝溝口距溝底深2.95米。

祭祀坑

祭祀坑 祭祀坑
著名的一、二號祭祀坑位於三星堆城牆東南50餘米,兩坑相距25米,是三星堆遺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兩坑坑室走向一致,均為東北——西南走向,坑口呈長方形,口大底小,坑壁整齊,填土經夯打。

一號坑坑口長4.5~4.64米,寬3.3~3.48米,深1.46~1.64米,坑口三面各有一條寬約1米,長0.34(殘)~3.85米的坑道,呈對稱布局向外延伸。二號坑不帶坑道,坑口長5.3米,寬2.2~2.3米,深1.4~1.68米。坑室內器物均分層放置,埋藏現象前所未見,大多數器物埋藏時或埋葬前明顯經過有意的焚燒和破壞,或燒焦、發黑、崩裂、變形、發泡甚至熔化,或殘損、斷裂甚至碎成數塊(段)而散落在坑中不同位置,部分青銅器、頭像及面具有的口部塗朱、眼部描黑現象。一號坑共出土各類器物567件,其中青銅製品178件,黃金製品4件,玉器129件,石器70件,象牙13根,海貝124件,骨器10件(雕雲雷紋),完整陶器39件以及約3立方米左右的燒骨碎渣。

二號坑共出土各類遺物6095件(合殘片和殘件可識別出的個體),其中青銅製品736件,黃金製品61件(片),玉器486件,石器15件,綠松石3件,象牙67件,象牙珠120件,象牙器4件,虎牙3件,海貝4600枚。

兩坑出土器物的種類,除部分中原地區夏商時期常見的青銅容器、玉石器和巴蜀文化遺址常見的陶器外,大多是過去從未發現過的新器物,如青銅群像、青銅神樹群、青銅太陽形器、青銅眼形器、金杖、金面罩等。兩坑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巨大,種類豐富,文化面貌複雜、新穎、神秘,而且造型奇特,規格極高,製作精美絕倫,充分反映了商代蜀國高度發達的青銅鑄造技術、黃金冶煉加工技術、玉石器加工技術以及獨特的審美意識和宗教信仰。一、二號祭祀坑既是整個三星堆遺址的精華所在,同時又代表了古蜀文明之最高成就。它們的發現,對研究中國巴蜀地區青銅時代的歷史提供了罕見的實物資料,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對於商代四川盆地社會發展水平的傳統認識,必將引起人們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歷程的重新審視,在中國考古學研究課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星堆城牆

三星堆城牆 三星堆城牆
根據城牆基礎可知,三星堆城牆長度為260米,基礎寬度為42米。城牆南側有壕溝,寬度30~35米,壕溝距地表深2.84米,壕溝深2.4米。城牆上開有兩個缺口,形成“三堆”,缺口的年代不會早於明代。因此,三星堆是一條內城牆。一些學者將三星堆說成是祭壇,或直接將三星堆說成土壇,應予糾正。

城牆位於三星堆遺址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西北端地面現存部分長約40米,東南端臨馬牧河岸緣僅存少許夯土邊緣,原城牆分布情況基本依稀可見。根據解剖及調查資料,三星堆城牆殘存部分高約6米,頂寬5~7米,底寬40~45米。結構、築法、體量及城牆內的包含物與東、西、南城牆基本一致,唯頂部寬度不及其它城牆。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

仁勝村墓地位於三星堆遺址西北部(西城牆外)的仁勝村,系首次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成片分布的公共墓地,也是首次在古城以外發現重要文化遺蹟。僅在約900平方米的範圍內就發掘29座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和狹長形豎穴土坑墓葬。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墓向基本一致,墓室加工較為考究,絕大多數墓葬有一具人骨架,葬式均為仰身直肢葬。共有17座墓葬出土有玉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幾類隨葬品,其中玉石器大多是三星堆遺址首次發現的新器形,如玉錐形器、玉牙璧形器、玉泡形器、黑曜石珠等,其中玉牙璧形器極為罕見,玉錐形器則明顯地具有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風格,引人矚目。另有1件玉牙璧形器表面鑽有9個圓孔,可能與古代占卜術有關。學者認為這29座墓葬的下葬年代基本一致,約相當於中原的夏王朝時期。仁勝村墓地的發現,對於進一步摸清三星堆古城的布局,了解三星堆文化的喪葬習俗及占卜禮儀,以及與其它地區考古學文化的聯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
青關山遺址位於鴨子河南岸的台地上。經考古發掘,發現大型紅燒土房屋基址一座。從現場揭露部分推測其平面呈長方形,西北——東南走向,現能觀察到的面積約為100m2。

西北——東南列殘長50米,寬14米。房基寬0.35米-1.5米,均系紅燒土夯築,夾雜大量卵石。基槽寬3-4.5米。推測其修築方法為先挖基槽,然後夯築房基。在房基內外兩側(距離房基邊緣0.5米—1米),均發現成排的檐柱遺蹟——紅燒土塊。紅燒土塊一般為長方形,長為0.45米—0.6米不等,寬0.25米—0.35米。兩排檐柱之間可能為廊道。

由於發掘面積有限且未對其進行解剖,該房屋基址的實際面積、修築方法、殘存高度、進深開間眼下尚不清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但如此規模的房屋基址在三星堆遺址中是從未遇到的,其功能已遠遠超過一般居室的需要。推測其極有可能是宮殿性質的建築,年代為商代。

歷史價值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逕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歷史學界一向認為,與中原地區相比,古代巴蜀地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與中原文明沒有關聯或很少有交往。而三星堆遺址證明,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驗證了古代文獻中對古蜀國記載的真實性。

以前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然後漸漸的傳播到全中國。而三星堆的發現將古蜀國的歷史推前到5000年前,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地區存在過不亞於黃河流域地區的古文明。

兩個祭祀坑坑出土的青銅器,除青銅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長江中游地區的青銅文化風格外,其餘的器物種類和造型都具有極為強烈的本地特徵,它們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國青銅文明的高度發達和獨具一格的面貌。在青銅器冶鑄方面,范鑄法和分鑄法的使用,以鉛錫銅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煉,表明在商周時期,三星堆古蜀國即已有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有力地駁斥了傳統史學關於中原周邊文化滯後的謬誤。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文物,屬世界文化遺產範疇。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
三星堆遺址依託鴨子河,橫跨馬牧河,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優越,形成了經東、西、南三面城牆及北側鴨子河為防禦體系的古城。古城由一道外郭城(大城)和若干個內城(小城)組成,古城內外可分作祭祀區、居住區、作坊區、墓葬區,並有三星堆、月亮灣等重要夯土建築遺蹟,體現出高度繁榮,布局嚴整的古代王國的都城氣象,是不同於中原夏、商都城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古城。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製品、玉石製品以及黃金製品,造型奇特、製作精美,表現出濃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獨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是極為罕見的人類上古史奇珍,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三星堆遺址所見古蜀國的手工業甚為發達,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三星堆遺址豐富的文化遺存填補了中華文明演進序列重要文物的缺環,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國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於探索人類早期政治組織及社會形態演化的進程。

截至2009年,三星堆創造和打破了許多的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其中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世界上最早、樹株最高的青銅神樹。高384公分,三簇樹枝,每簇三枝、共九枝,上有27果九鳥,樹側有一龍緣樹逶迤而下。具推斷可能為古神話傳說中扶桑樹。

世界上最早的金杖。長142公分,直徑2.3公分,重700多克,上有刻劃的人頭、魚鳥紋飾。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通高262公分,重逾180公斤,被稱為銅像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縱目人像。高64.5公分,兩耳間相距138.5公分。

世界上一次性出土最多的青銅人頭像,面具。達50多件。

申遺工作

2017年5月,成都市文廣新局報請審定《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送審稿)》透露,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如若金沙遺址和三星堆聯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這將是四川考古遺產類世界文化遺產的第一份。

對於申遺工作,目前三星堆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當中,已經進入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中。“申遺”工作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金沙和三星堆本來就是世界級的文化遺產,申遺成功將得到業界的認可和尊重,也可以更好地對中華文明尤其是古蜀文明進行傳承和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