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胡林人遺址

東胡林人遺址

東胡林人遺址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東胡林村西,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二級階地的馬蘭黃土上,高出河床29米。這處遺址是1966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同學在門頭溝區實習期間發現的。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進行了清理,初步認為是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墓內人骨有輕微石化,屬於三個個體,一個為16歲左右的少女,另兩個為成年男性個體。他們被命名為“東胡林人”。因墓葬位於全新世黃土底部、馬蘭黃土頂部,故研究者將其定為新石器時代早期。1985年東胡林人遺址被公布為門頭溝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述

東胡林人遺址東胡林人遺骸
東胡林人遺址區海拔高度為390—400米,高出現在河床25米以上。清水河永定河峽區內最大的支流,發源於靈山、百花山,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為535平方公里,於清白口注入永定河。河谷較窄,兩側分布著河漫灘和階地。第三級階地分布於清水河主谷中,底部為礫石層,上部覆蓋著全新世黃土,現為山區的主要農耕區。受降水季節性分布的影響,清水河在一年中有九個月是乾涸的,河床礫石裸露;而到夏季汛期,河水有時猛漲,導致洪水暴發。由於長期以來被洪水沖刷,以及修築梯田、挖窖穴和取土等活動,遺址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東胡林人遺址的中部形成了一條寬約20米、最深處達6~7米的大沖溝。遺址所在的階地現已闢為梯田,遺址區被分割為三個台地,由下往上分別為大大堰、條子堰和二大堰。現存面積約三千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大沖溝兩側。
1966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的學生在東胡林村參加勞動時,在遺址上發現了古代人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聞訊後進行了清理,共發現大致代表三個個體的殘存人骨以及螺殼項鍊、骨鐲、石片等古代文化遺物。因人骨發現在馬蘭黃土之上,處於全新世黃土的底部,推斷其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遺存。2001年到2006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由考古環境地質及科技考古等多學科人員參加的東胡林考古隊在多次調查的基礎上,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正式發掘。發掘區集中在大沖溝西側,即遺址的西南部。揭露面積二百餘平方米。發掘時在三個台地上分別開挖探方或探溝,其中以位於條子堰及其西側斜坡上的探方(溝)中發現的遺蹟和遺物最為豐富。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出土豐富的文化遺物外,還發現有墓葬、灰坑、火塘等遺蹟,為研究“東胡林人”的文化以及環境背景、人地關係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

遺蹟與遺物

東胡林人遺址東胡林人遺址
東胡林人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有遺蹟和遺物。遺蹟有墓葬、火塘、灰坑等。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葬式分仰身直肢和與仰身屈肢兩種。例如2005年發掘的M2,墓坑呈圓角長方形,長1.2米、寬0.45米、深0.25米。墓中人骨頭向東北,仰身屈肢;在身體附近發現隨葬的磨光小石斧,胸腹部散落有多枚穿孔螺殼,應為死者生前佩戴的項鍊飾物。火塘已發現十餘座,平面多呈不規則的圓形,直徑一般為0.5—1米、深0.2—0.3米。火塘內一般堆積有大小不等的石塊、動物骨骼及灰燼。例如2001年發現的火塘,平面呈不規則圓形,最大直徑0.8米、深0.3米。火塘上部覆蓋有石塊、獸骨和灰燼。火塘內堆積有大量獸骨、礫石及石塊,有的獸骨和石塊有明顯的火燒痕跡;中心部位則保存著大量黑色灰燼。從出土情況看,此火塘上部的石塊堆放較亂:而底部四周的石塊似經過排列,比較整齊,大致堆積成大半個圓圈,應是有意為之,中間為黃土地面。初步推測這應是季節性活動使用的火塘,廢棄後上部的石塊倒塌或用石塊滅火,使整個上部堆積顯得較雜亂。出土的遺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蚌器,以及數量較多的石塊和崩片、動物骨骼、植物果殼、螺蚌殼等。石器包括有打制石器、磨製石器與細石器等,以打制石器居多,其次是細石器,磨製石器的數量很少。所用石料多取自河灘礫石,質地有凝灰岩砂岩頁岩花崗岩脈石英燧石等。
打制石器的器類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大多加工比較簡單,有的稍加打制即成;少數製作較精細,採用兩面加工方法,刃部較鋒利。細石器的種類有石核、石片、石葉等,多用燧石製成,加工較為精細。磨製石器的數量較少,僅見小型斧、錛類器。一般只是局部磨光,器身仍保留著打擊疤痕;僅個別小型器物通體磨光,製作較精細。如唐制小石器,通體磨製,但器表仍留有明顯的磨蝕痕跡,長5.96厘米。遺物中有多件琢磨而成的石磨盤、磨棒。磨盤一般平面近橢圓形。磨棒分為兩種,一種剖面呈近圓角方形,另一種剖面呈圓形,後者比前者製作更為細緻。除上述石製品外,還出土有石臼和用於研磨赤鐵礦顏料的石研磨器,以及部分赤鐵礦石。陶器皆為殘片,總計六十餘件。多數為器物的腹部殘片,也有口沿和器底。均夾砂陶,有夾粗砂和夾細砂之分;其中夾粗砂者占多數,器表多不光滑。陶片表面一般為紅褐色或灰褐色,因燒制火候不高,大多顏色斑駁,質地也比較鬆軟。陶片大多為素麵,少數飾有附加堆紋、壓印紋。從斷面觀察,有的陶器採用了泥條法築成;有的陶片則呈片狀脫落,該器是否採用泥片貼築法製成還需進一步研究。從發現的器底觀察,一般為平底器,未見圜底器。陶器的器形主要有平底直腹盆(或稱盂形器),有的可能屬罐、碗等類器。陶器殘片可以復原為平底直腹盆,灰褐色陶,唇部加厚並飾有壓印紋飾,口徑40厘米、高18厘米。骨器的種類主要有錐、笄、魚鏢、骨梗石刃刀等,皆用動物肢骨製成,加工較精細,磨製光滑。為殘斷的骨梗石刃刀,殘長11.4厘米,骨梗上部刻有花紋,發現時尚有一枚石刃片嵌在槽中。發現的蚌器主要是用蚌殼或螺殼製作的裝飾品,一般在一端或兩端穿孔,可供系掛,可能用作項鍊或墜飾。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數量較多,為研究“東胡林人”的生活環境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經初步鑑定,以鹿類骨骼居多,另有等動物的骨骼及牙齒;軟體動物如蝸牛等的殼也發現很多,且種類豐富,最大的蚌殼直徑可達二十多厘米以上。

年代及生活環境

東胡林人遺址東胡林人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對東胡林人遺址採集的木炭、人骨、獸骨、陶片等多種標本進行了年代測定,目前取得的測年數據已有二十餘個。經過初步分析,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與地層堆積所反映出的時代先後基本吻合。根據對幾十個測年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東胡林人”生活的年代大致在距今11000—9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5000年前至9000年前後,在考古學上是從舊石器時代末期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時期。對這個時期的人類及其文化與環境背景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考古、歷史、生物、地理、氣候、環境等領域)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
正是在這個過渡時期,石器磨製技術得到套用並逐步推廣。發明了陶器。產生了原始農業與家畜飼養業。在一些地區,人類的經濟方式由完全以採集、狩獵為生轉變為開始經營農業並飼養家畜,生活方式也開始發生重要變化。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全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開始顯著變暖,冰期氣候漸漸逝去,冰川大規模後退,海平面持續上升,全球環境由寒冷乾燥的末次冰期進人了相對溫暖濕潤的冰後期。人類社會的大變化與全球環境的大變化幾乎同時出現,這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學者明確提出,關於更新世——全新世轉變時期環境劇變與食物生產、人類文化對環境的再適應等問題的探討,已成為考古學人類學環境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許多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有的學者還對這個轉變時期人類適應的模式做出了理論性的分析。國際第四紀聯合會專門下設了“更新世——全新世過渡之考古專業委員會”,以加強並推動這方面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包含有這個時期遺存的重要古代遺址則受到學術界的格外重視。

意義

東胡林人遺址遺址現場
目前.在中國已發現的屬於這個時期的古代遺址為數不多,華北地區已經發現並經發掘的屬於此過渡階段的遺址僅有河北徐水南莊頭、陽原於家溝,北京門頭溝東胡林、懷柔轉年,山西吉縣柿子灘等幾處,其年代大致在距今13000—9000年間。
據有關資料報導,柿子灘遺址發現了打制石器、細石器、穀物加工工具及燒火遺蹟,但尚未發現早期陶器、墓葬等文化遺存。南莊頭遺址發現了打制石器、穀物加工工具及早期陶片,但未見火塘、墓葬等遺存。於家溝及轉年遺址發現了打制石器、細石器、穀物加工工具及早期陶器,但也未發現火塘、墓葬等遺存。而在東胡林人遺址,既發現有打制石器、細石器、磨製石器、穀物加工工具、陶器等文化遺物,又發現有火塘、墓葬等遺存,不僅對全面了解新石器時代早期“東胡林人”的生活方式、埋葬習俗及生產方式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於探討農業的起源、陶器的起源與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另外,在此遺址中出土了比較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包括浮選採集標本),為復原距今一萬年前後“東胡林人”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生存環境,探討農業、家畜的起源和發展以及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人地關係等,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實物資料。北京地區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田園洞人”化石的發現為研究北京乃至華北地區古人類的發展演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但是,自山頂洞人和田園洞人(距今一萬年和三萬年)以後直至新石器時代中期,北京乃至華北地區的古人類是如何演變的,尚缺乏更多實物資料。特別是距今一萬年前後的古人類正處於晚期智人向現代人演變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古人類體質狀況、食物結構及其譜系等都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
保存完好的“東胡林人”遺骸的發現和研究(包括體質人類學研究、古病理學及遺傳學研究),不僅能為了解“北京人”——“山頂洞人”——現代人的演化進程及其譜系提供科學依據,而且對於認識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的經濟方式、食物結構及環境變化對人類自身發展演化產生的影響也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東胡林人遺址中連續的地層堆積厚達二米以上,包括了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多層堆積。既有人類活動形成的文化堆積,又有因風沙、水流影響形成的自然堆積。對典型地層剖面進行高密度取樣及系統的實驗分析(包括孢粉與植矽石分析、磁化率分析、黏土礦物分析、化學分析等)和精確的地層年齡測定,以及相關的地貌水文研究,可為探討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晚更新世以來的環境變遷及人地關係提供重要的科學資料。
總之,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為考古學、人類學、第四紀地質學、古環境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資料。充分利用這些發掘資料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能夠在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及其文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等方面,提出一些有益的見解,取得一些新的成果。因此,東胡林人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