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蘇省淮劇團坐落蘇北鹽城鹽都新區乾坤路,行政區號:320902。地方戲淮劇這個古老劇種的文藝演出團體的代表性團體。始建於1956年,是江蘇省地方戲重點實驗團體之一,也是淮劇藝術繼承和發展的“領頭雁”。江蘇省淮劇團擁有一批在淮劇屆有影響、有成就的藝術表演人才。半個多世紀以來,江蘇省淮劇團排演了一系列在全國和全省產生重大影響的優秀劇目。沿革
淮劇的興起,約兩百年前,鹽阜一帶民間流傳的習俗做香火,做香火時,由僮子們演唱的“香火戲”或“僮子戲”,又與民間流傳的“門嘆詞”結合後定名為淮劇。淮劇藝人多是建湖、鹽城、阜寧人。清末,藝人們為謀生將淮戲帶到了寧、滬等地,廣泛傳唱。舞台上呈現出“京夾淮”的特殊演出格局,這種京劇與淮劇同台演出的形式,使得兩個劇種相互融合,也使得許多京、徽戲的藝人們加入了淮戲的行列,淮劇也逐漸走向成熟和興盛。1940年10月10日在鹽城市白駒鎮獅子口南下的八路軍與東進的新四軍勝利會師,駐鹽城,開闢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不久為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時任新四軍代軍長的陳毅及其他領導人,在以鹽城為中心的新四軍駐地領導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蘇北新文化運動,號召根據地軍民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也拿起文化的武器打擊日本帝國主義及其他反動勢力。當時在根據地曾頒布實施了《鹽阜區文教法令》、《鹽阜區財經法令》等一系列新文化建設的法令。那時的新四軍和蘇北根據地匯集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英:賀綠汀、阿英等,他們編演新戲,以地方人民喜聞樂見的淮劇的形式演出,大受歡迎。鹽城成了一座文化城,湧現出許多的淮劇演出團體。
那時他們編寫了大型淮劇《照減不誤》劇本,由阿英同志編審修改定稿。《照減不誤》首先由阜寧縣文工團演出。首演時黃克誠同年志觀看了演出,演出很成功一炮打響,新四軍有文工團,各縣還有許多業餘劇團。劇目也有《心同死生》、《翻身記》、《白毛女》《新夫妻》創演的新劇目達600餘部。鹽阜一帶的淮劇原就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以鹽城為中心的蘇北新文化運動,無論在演唱形式及劇目的編排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在鹽城為淮劇這個古老的傳統戲培養造就了大批的藝術人才。如先後陳(玉清)家班、雙盛班、謝家班、1943年由嵇佳芝在鹽城組織的新雙盛班等。
至1952年來自滬上張雲良、李步才、董桂英、趙艷秋等人到鹽城組建起了鹽城群義淮劇團,1953年改為鹽城專區實驗淮劇團,這就是後來江蘇省淮劇團的前身,當時鹽城專區實驗淮劇團指導員是鹽城專署文教處文藝科長的王春友(現已離休,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1956年12月7日江蘇省淮劇團在南京成立,駐鹽城。
1959年,江蘇省淮劇團調至南京,次年易名為江蘇省地方戲劇院淮劇團,主要演員張雲良、方素琴、華美琴、楊桂芳等。其間,創作、整理演出了《贊貂嬋》、《大廟會》、《舍妻審妻》等,頗受觀眾歡迎。
1959年,鎮江市聯誼淮劇團劃歸鹽城專區領導,命名為江蘇省淮劇二團,主要演員蒯雲霞、李少林、林雲霆、王鳳仙等。同年10月,赴新疆慰問演出《大過關》、《對舌》、《郭華買胭脂》、 《告御狀》 、《御河橋》等。
1964年,江蘇省淮劇一團、二團同時參加江蘇省戲曲會演,1969年,江蘇省淮劇一、二兩團合併,更名為鹽城地區淮劇團。
1975年,恢復江蘇省淮劇團名稱,並以劉少峰等主演的《紅燈記》中《刑場鬥爭》(參見插圖)一折,赴京參加文化部舉辦的部分省、市、自治區文藝調演。
機構設定
團部、辦公室、藝委會、創作室、演出隊、樂隊、舞美隊。
代表劇、優秀演職人員
1954年以來,張雲良與欒玉華合演的《南訪》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好評。1955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四師政治部文工隊部分轉業幹部充實劇團,編演了《活人塘》、《范公堤》、《金水橋》、《蔡金蓮》、《一家人》等劇目。
江蘇省淮劇團一貫重視劇本創作、劇本內容的新穎、舞台上賦有魅力的真情感人表演,努力挖掘傳統老戲的同時,不斷改編創作新戲,為淮劇這朵祖國藝術殿堂的奇奇葩保持藝術的常春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省淮還充分發揚淮劇在唱功見長的傳統特色,其音樂創作不同凡響,長期以來省淮吸引培養和造就了大批淮劇表演藝術家。主要編劇導演有曹耀南、欒正第、鄧小秋、吳寄塵、何鶴、夏鷹等,早年張雲良與欒玉華合演的《南訪》及其他優秀淮劇,在華良玉、華美琴、李少林、朱菁華等老一輩淮劇表演藝術家的推動下,使省淮在淮劇藝術領域走在了前列,音樂作曲有著名的花派琴王居樂、張銓、戴玉升、王蘇軍、張維俊、劉華明、宋吉華、戴寶雨等。
改革開放以來,1978~1981年金淑琪金淑琪執導,劉少峰、周海臣、省淮演出的《金色的教鞭》被江蘇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1981年創作排演的現代戲《打碗記》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戲曲現代戲匯報演出,獲得好評,江蘇省淮劇團的優秀劇目多次進京調演(參見插圖),至1981年11月,劇團被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吸收為團體會員,同時也為鹽城贏得了小戲之鄉的美譽。
1985年省淮根據小說《太陽》改編排演的現代戲《奇婚記》由戴玉升、劉華明、王蘇軍音樂創作,劉少峰與呂輔國、王宗珍、梁國英等淮劇名家聯袂登台,珠聯璧合共同演繹了淮劇《奇婚記》,以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中一舉奪得12個獎項(劇本、演出、音樂設計、主演(2個)、配演(2個)7個一等獎,3個二等獎,2個單項獎,共12個獎項);
省淮還先後編演了《一家人》、《紅岩》、《烈火紅心》、《王傑》、《紅色的道路》、《田園新歌》、 《金色的教鞭》 、《雙送鞋》、《拆牆》、《打碗記》、《喬遷之喜》、《炊煙裊裊》、《父母心》、《離婚記》、《春從心上來》、《鐵公雞外傳》等百餘個大、中、小型現代戲。
根據張興華的劇本《孟麗君》改編,由陳芳主演的淮劇《孟麗君》2004年由揚州揚子江音像有限公司出品vcd,深受觀眾喜愛,被摯愛陳端生《再生緣》孟麗君的戲迷們稱做是最理想的孟麗君,數年來銷售和關注一直居於同類產品榜首,也因此劇使得許多人由此認識淮劇,開始關注淮劇直至深愛淮劇;由呂輔國、梁國英主演的音樂民俗戲劇《小豆莊風情》被拍成電影;由劉少峰、周海臣、《金色的教鞭》真情感人也被江蘇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
21世紀以來,省淮努力挖掘傳統戲劇,再次將深受淮劇戲淮迷們喜愛的淮劇經典《牙痕記》 、《半把剪刀》、《打金枝》《恩仇記》、《嫁衣血案》(又名《九件衣》)、《慈母淚》(又名《母子情仇》)搬上舞台,將這些這些淮劇經典的傳統的劇目再次呈現給觀眾,梁國英、陳芳、邱小祥、劉正陽、崔成華、王萍等眾多省淮名家的精湛表演把淮劇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2008年6月淮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淮淮劇著名表演藝術家張雲良、裔小萍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淮劇傳承人。
近年來,省淮這個以創作改編新戲聞名的藝術力量雄厚的淮劇團,不斷推出有深度、高質量、唱做俱佳、引起強烈反響的如梁國英、陳芳等主演的淮劇現代戲《太陽花》入選國家精品工程;淮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列為江蘇省精品工程,根據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改編清宮戲淮劇《藍齊格格》多次獲得省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