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
天保七年(556年)五月初五日,高緯出生於晉陽長廣王府邸。高緯容貌俊美,其父長廣王高湛對他特別愛寵,封他為長廣王世子。皇建二年(561年),高湛即皇帝位,是為武成帝。太寧二年(562年)正月十四日,武成帝冊立高緯為皇太子。
皇建二年(561年),高湛即皇帝位,是為武成帝。太寧二年(562年)正月十四日,武成帝冊立高緯為皇太子。
繼位為帝
河清元年(565年)三月,因有彗星出現,太史官奏稱是除舊布新之象,當有新帝出現。高湛為了“應天象”,於四月二十四日,派太宰段韶兼任太尉,持節奉皇帝璽綬傳位於皇太子高緯,高緯在晉陽宮即位,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統,尊父高湛為太上皇,軍國大事全部向其奏報。
天統四年十二月初十(569年1月13日),武成帝高湛逝世。十五日,高緯大赦天下。九州凡有做官的人,全都各升一級官職,朝廷內外百官都各升兩級。十七日,給太上皇后上尊號為皇太后。二十三日,高緯下令所有從事密探的事物以及各地百餘工技全部罷除。又令宮廷、晉陽、中山宮等處的宮人,以及鄴城、并州兩地的太官官府內所有被發配來充當奴隸的罪人家屬,其年紀六十歲以上的,以及有衰老患病的,命令主管官員將他們選擇釋放。二十九日,高緯下令天保七年(556年)以來,凡是家庭因受到牽連而獲罪被流配的,各地應該讓他們返回家鄉。
執政時期
武平元年(570年)六月二十二日,因為皇子高恆出生的緣故,大赦天下,朝廷內外百官,都進升二級官職。九州有職位的人,普遍進升四級。九月乙巳,立皇子高恆為皇太子。
武平二年(571年)秋七月二十五日,琅琊王高儼假託詔令在南台殺死錄尚書事和士開,當日還殺領軍大將軍厙狄伏連、書侍御史王子宣等人,尚書右僕射馮子琮被賜死在殿中。九月二十五日,高緯殺死琅琊王高儼。
武平三年(572年)春正月二十六日,高緯在南郊祭祀。初八,追贈已故的琅琊王高儼為楚皇帝。秋七月二十八日,高緯誅殺左丞相斛律光和他的弟弟斛律羨。八月二十一日,廢斛律光的女兒斛律氏皇后為庶人。
武平四年(573年)夏四月二十三日,高緯任命蘭陵王高長恭為太保,南陽王高綽為大司馬,太尉衛菩薩為大將軍,司徒、安德王高延宗為太尉,武興王高普為司徒,開府儀同三司、宜陽王趙彥深為司空。十八日,高緯在皇祠祈禱。祭壇上設立束茅的地方忽然發現有車輪壓過的痕跡,可是檢查以後旁邊並沒有發現人的蹤跡,也不知車子是從什麼地方推過來的。二十日,高緯把它當作是大的喜事,布告天下。二十四日,北周遣使來訪。五月,高緯斬殺蘭陵王高長恭。
武平五年(574年)春正月初四,高緯設定左、右娥英各一人。二月初五,高緯從晉陽返回。南安王高思好謀反。十一日,高緯巡行到晉陽。尚書令唐邕等人大敗高思好,高思好投水溺死,之後唐邕將他的屍體撈起焚燒。十七日,高緯從晉陽返回。二十四日,任命尚書令唐邕為錄尚書事。
國滅身死
武平六年(575年)八月十五日,冀、定、趙、幽、滄、瀛六州發大洪災。這個月,北周軍隊進入洛川,屯兵於芒山,逼近洛城,高緯派火船焚燒黃河上的浮橋,以阻斷道路。閏八月己丑,派右丞相高阿那肱從晉陽前往抵禦北周軍隊,軍隊此時駐紮在河陽,北周軍趁夜退走。
武平七年(576年)冬十月十一,高緯在祁連池大舉狩獵。北周軍攻打晉州。十八日,高緯返回晉陽。十九日,出兵,軍隊全部集合於晉祠。二十五日,高緯從晉陽出發。二十八日,高緯率軍佇列陣前進,上雞棲原,和北周齊王宇文憲相互對陣,直到夜晚都不交戰,北周軍收縮營陣而退走。十一月,北周武帝宇文邕退回長安,留下側翼的軍隊鎮守晉州,高阿那肱等人包圍晉州城。十二月初四,宇文邕前來救援晉州。初六,雙方在城南交戰,北齊軍隊大敗。高緯丟下軍隊先返回。初九,高緯進入晉陽,想逃去北朔州。便留下安德王高延宗、廣寧王高孝珩等人守衛晉陽。如果晉陽守不住,就投奔突厥。十二日,高緯到城南軍營里犒勞將士,當夜準備逃走,將士們不依從。
十三日,高緯大赦天下,改武平七年為隆化元年。這一天,穆提婆投降北周。高緯命令受任高延宗為相國,委任他進行防禦。高延宗流著淚接受委命。高緯便在深夜斬開五龍門出城,準備奔往突厥,隨從官員大多散去。領軍梅勝郎勒住馬進諫,高緯轉身返回鄴城。當時只有高阿那肱等十多騎人,後來廣寧王孝珩、襄城王彥道陸續趕到,共幾十人同行。
十五日,高延宗在晉陽稱帝,改隆化為德昌元年。十六日,高緯進入鄴城。十七日,高延宗和北周軍在晉陽交戰,戰敗,被北周軍俘虜。二十日,高緯傳位給高恆。稱皇太后為太皇太后,高緯為太上皇帝,皇后為太上皇后。這時,薛道衡、陳德信等人勸高緯到黃河以南地區招兵,再做打算,如果不能成功,就投靠南陳。高緯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初三,太皇太后、太上皇后從鄴城先往濟州。北周朝軍隊逐漸逼近。初九,高恆又從鄴城往東走。十五日,北周軍到達紫陌橋。十九日,放火燒了城西門,高緯帶一百多騎向東逃走。二十一日,渡過黃河進入濟州。當天,高恆禪位給大丞相、任城王高湝。讓斛律孝卿送禪讓的冊文和玉璽到瀛州。斛律孝卿便帶著這些東西投降了北周。他們又替任城王起草詔書,尊稱高緯為無上皇,高恆為守國天王。留下太皇太后住在濟州,派高阿那肱留守濟州。高緯和皇后帶著高恆跑到青州。
高緯達青州以後,準備投靠南陳。而高阿那肱卻派人去請北周軍趕快前來,並約定活捉高緯獻上以邀功。同時,他又幾次派人告訴高緯,說北周兵還在很遠的地方,自己已經派人燒了沿路的大橋,挖斷了道路。高緯聽說之後便不急於南奔。突然間,北周軍到達青州,高緯急迫不已,準備逃到南陳去。便把金袋放在馬鞍後面,和長鸞、淑妃等十幾騎人馬奔落荒而逃,到青州以南的鄧村時,被北周朝將領尉遲綱遇見抓獲,送往鄴城。北周武帝宇文邕以賓主的禮節和他見面,把他和太后、高恆、各親王,都送往長安。封高緯為溫國公。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高緯被誣告與宜州刺史穆提婆謀反,高緯與高延宗數十人,不分老少全部刺死。到大象末年,陽休之、陳德信等人稟告大丞相楊堅,請求收葬他們。楊堅聽從他們的意見,把高緯等埋葬在長安北原的洪瀆川。
為政舉措
高緯言語遲鈍,不喜歡與朝士見面。除非是十分親近的侍人或愛寵者,他是不輕易與人交談的。高緯性情極為懦弱,別人多看他幾眼,馬上就會發怒斥責。向他奏事,即使是三公令錄,也不能抬頭看他,都是述說一個大概,趕忙連逃帶跑地退出。每逢遭受災害變異、寇賊強盜、洪水旱災,不行賑濟,只在宮中設齋戒,以此為修德。相信巫覡,祈禱無方。
高緯即位後,封乳母陸令萱為女侍中。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佞幸小人把持朝政,勾引親黨、賄賂公行、獄訟不公、官爵濫施。一時之間,奴婢、太監、娼優等人都被封官晉爵。天下開府一職的官員達到一千多人,儀同官職難以計數。僅領軍就增加到二十人,由於人員龐雜、職權不明,結果中央下達的詔令、文書,二十個領軍都是在文書上照葫蘆畫瓢寫個“依”字便扔到一邊,沒人執行。
歷史評價
李百藥《北齊書》:“後主以中庸之姿,懷易染之性,永言先訓,教匪義方。始自襁褓,至於傳位,隔以正人,閉其善道。養德所履,異乎春誦夏弦;過庭所聞,莫非不軌不物。輔之以中宮你媼,屬之以麗色淫聲,縱韝紲之娛,恣朋淫之好。語曰‘從惡若崩’,蓋言其易。武平在御,彌見淪胥,罕接朝士,不親政事,一日萬機,委諸凶族。內侍帷幄,外吐絲綸,威厲風霜,志回天日,虐人害物,搏噬無厭,賣獄鬻官,溪壑難滿。重以名將貽禍,忠臣顯戮,始見浸弱之萌,俄觀土崩之勢,周武因機,遂混區夏,悲夫!蓋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自然之理矣。”
魏徵:“武成即位,雅道陵遲,昭、襄之風,漼焉已墜。洎乎後主,外內崩離,眾潰於平陽,身離於青土。天道深遠,或未易談,吉凶由人,抑可揚榷。觀夫有齊全盛,控帶遐阻,西苞汾、晉,南極江、淮,東盡海隅,北漸沙漠,六國之地,我獲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料甲兵之眾寡,校帑藏之虛實,折衝千里之將,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優劣,無等級以寄言。然其太行、長城之固自若也,江淮、汾晉之險不移也,帑藏輸稅之賦未虧也,士庶甲兵之眾不缺也;然而前王用之而有餘,後主守之而不足,其故何哉?前王之御時也,沐雨櫛風,拯其溺而救其焚,信賞必罰,安而利之,既與共其存亡,故得同其生死。後主則不然,以人從欲,損物益己。雕牆峻宇,甘酒嗜音,廛肆遍於宮園,禽色荒於外內,俾晝作夜,罔水行舟,所欲必成,所求必得。既不軌不物,又暗於聽受,忠信不聞,萋斐必入,視人如草芥,從惡如順流。佞閹處當軸之權,婢媼擅回天之力,賣官鬻獄,亂政淫刑,刳剒被於忠良,祿位加於犬馬,讒邪並進,法令多聞,持瓢者非止百人,搖樹者不只一手,於是土崩瓦解,眾叛親離,顧瞻周道,鹹有西歸之志,方更盛其宮觀,窮極荒淫,謂黔首之可誣,指白日以自保。馳倒戈之旅,抗前歌之師,五世崇基,一舉而滅,豈非鐫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歟?抑又聞之: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齊自河清之後,逮於武平之末,土木之功不息,嬪嬙之選無已,徵稅盡,人力殫,物產無以給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所謂火既熾矣,更負薪以足之,數既窮矣,又為惡以促之,欲求大廈不燔,延期過歷,不亦難乎!由此言之,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
盧思道:“後主自生宮闈,長於尼媼。不接端士,不見正人。朝夕咨諏,罕聞調護之客。便煩左右,莫匪刀鋸之餘。飛鷹走狗,盪其心慮。麗色淫聲,亂其耳目。論功德者,雲羲軒無以尚;述欽明者,稱堯舜不能逾。才智之士,棄而不任。假有名級,備員而已。憲章綱紀,蕩然無餘。魚爛土崩,以俟?寇。周武大捷平陽,乘虛除入。將有降心,士無鬥志。前世耿賈之雄,俯眉頓顙;先朝貔虎之銳,斂氣重足。舉晉陽如拾芥,攻鄴宮猶振槁。萬里百城,交臂屈膝。南極江淮,北盡砂塞,西界函谷,東至滄溟,府帑粟帛之饒,兵革士民之眾,齊之所畜,盡為周有。不亦哀哉!”
朱敬則:“若乃投井求生,橫奔畏死,面縛請罪,膝行待刑,是其謀也。馬上唱無愁之歌,侍宴索達摩之曲,劉禪不思隴蜀,叔寶絕無心肝,對賈充以不忠之詞,和晉帝以鄰國之詠,是其才也。縱黃皓,嬖岑昏,寵高壤,狎江總,是其任也。剝面鑿眼,孫皓之刑;棄親即讎,高緯之志。其餘細故,不可殫論。聽吾子之懸衡,任夫人之明鏡。”
虞世南:“齊人鼎足之時,世宅中土,東逾海岱,西距華山,南極江淮,北臨沙漠,燕弧冀馬之勁,漁陽上谷之兵,負海貢其魚鹽,清漳瀉其腴潤,國富兵強,二方所不及也。至如斛律驍勇,將帥之雄傑;蘭陵忠肅,宗王之英武。信臣精卒,距險乘邊,若使中才之君,承斯舊業,守而勿失,鎮之以靜,縱不能跨彼邊疆,振盪宇內,自可保全四境,式固宗祧。而緯狂愚悖亂,毀道敗德,任用群小,誅戮諫臣,嬖孽□□圖,羯堅含天憲,宋鵲有乘軒之寵,的盧蒙玉食之尊,驕淫昏暴,宜其亡也。比諸天元,可為兄弟之國。”
軼事典故
太陽降生
高緯的母親胡皇后,有一天夢見自己座著一隻玉盆在海上漂浮,之後太陽進了她的裙子下,便懷了孕。
高末之語
河清末年,高湛夢見大刺蝟攻破了鄴城,因而大索境內的刺蝟,想絕滅這種動物。有的人認為高緯的名字“緯”與“蝟”同音,是亡齊的徵兆。婦人又都喜歡剪掉頭髮戴上假髻,而假髻的形狀似飛鳥,面朝南方時,髻心卻指著正西。從宮中傳出之後,一直在境內流行,好像天意在說:“元首剪落,危難之時當跑入西邊。”又打制刀子的人都喜歡把刃口打得又狹又細,還名之為“盡勢”。兒童遊戲時愛用雙手握著繩子,繩子落地時雙腳跳起,一邊跳一邊唱“高末”。高末之語,大概指的是高氏的世運快要結束了。
窮奢極欲
北齊皇宮中有五百個宮女,高緯把每個宮女都封為郡官,每個宮女都賞賜給一條價值萬金的裙子和價值連城的鏡台。除在鄴都大興土木工程外,又在晉陽廣建十二座宮殿,丹青雕刻,巧奪天工,比鄴城的更為華麗。宮內的珍寶往往是早上愛不釋手,晚上便視如敝履,隨意扔棄。高緯曾在晉陽的兩座山上鑿兩座大佛,叫工匠們夜以繼日,晚上則用油作燃料,一夜之間數萬盒油同時燃燒,幾十里內光照如晝。高緯的牛馬狗雞的地位和大臣們一樣,他的愛馬封為赤彪儀同、逍遙郡君、凌霄郡君。鬥雞的爵號有開府鬥雞、郡君鬥雞等。
高緯還在華林園建貧窮村莊,自己親自穿著破衣裝扮成乞丐住在裡面。又設定窮人市場,專門跑去進行買賣交易。還仿照西部邊境城邑的樣式築造一些城池,讓衛士穿著黑衣扮成羌兵,擺成陣勢,吶喊著進攻,表演攻城,高緯則親自率領近侍“抵禦”,有時真的用箭射人。還經常從晉陽出發往東巡幸,一個人單馬驅馳,敞開胸懷、披散頭髮而歸。
傷天害理
高緯在位期間,有人告發其同父異母兄弟南陽王高綽的暴行:“高綽在定州任上恣情淫暴,見一婦女抱小孩在路上走,上前奪掉婦人懷中小孩,丟在地上餵他養的波斯狗。婦女號哭,高綽大怒,縱狗咬婦人,狗剛吃飽小孩,不去咬,他就把小孩身上的血塗抹於婦人身上,眾狗一撲而上,把婦人撒裂食盡。”兩位兄弟見面,高緯馬上就為高綽去掉枷鎖,詢問他在定州時有什麼事最開心。高綽說:“把蠍子和蛆混在一起觀看互相齧咬最開心。”高緯派人連夜搜尋蠍子,早晨時獲得兩三升蠍子,放進一個大浴盆,綁縛個人放進去,一同看那個人被蜇得號叫翻轉。高緯大喜,埋怨高綽:“這么高興的事,為什麼不早派人告訴我知道。”於是拜高綽為大將軍,早晚一起遊玩淫暴。這事後來惹起高緯親信韓長鸞等人的嫉妒,認為高綽搶了他們的風頭,就誣告高綽謀反。高緯一聽高綽要奪自己的位,頓下殺心,但還是不忍明誅,就讓自己寵信的胡人何猥薩與高綽玩相撲遊戲,摔倒後把高綽掐死,埋在一座佛寺地下。“相撲”一詞最早現於此處。
親屬成員
祖父母
祖父:北齊神武帝高歡
祖母:北齊武明皇后婁昭君
父母
父親:北齊武成帝高湛
母親:北齊武成皇后胡氏(胡皇后)
兄弟姐妹
兄弟
南陽王高綽(高仁盛)
高平王高仁英
淮南王高仁光
西河王高仁幾
樂平王高仁邕
潁川王高仁儉
安樂王高仁雅
丹陽王高仁直
東海王高仁謙
姐妹
永昌公主、東安公主
后妃
皇后斛律氏(斛律皇后):左丞相斛律光之女,被廢。
皇后胡氏(胡皇后):隴東王胡長仁之女,被廢。
皇后穆邪利:北齊亡後淪為妓女。
淑妃馮小憐:高緯最寵愛的女人,北齊滅亡後成為北周代王的妾,自殺。
左娥英李氏:李祖欽之女。
右娥英裴氏。
曹昭儀:寵妃之一,後被賜死。
曹氏:曹昭儀的姐姐,被剝去麵皮趕出宮。
董昭儀:寵妃之一,穆皇后為了打擊她而將自己的婢女馮小憐獻給高緯。
毛夫人:寵妃之一,善彈琵琶的著名伶人,藝名高張。由和士開進獻給高緯。受寵,弟弟毛思安因此一度顯赫。
彭夫人:寵妃之一,善長音樂的著名伶人。不久死於晉陽,高緯哀傷不已,專為她造佛寺以紀念。
王夫人
小王夫人
李夫人
兒子
長子幼主高恆
次子東平王高恪
三子高善德
四子高買德
五子高質錢
女兒
某公主(封號不祥),生母斛律皇后。
史書記載
李百藥《北齊書》卷八:帝紀第八
李延壽《北史》卷八:齊本紀下第八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九至一百七十三:陳紀三至陳紀七
影視形象
2013年電視劇《蘭陵王》翟天臨飾演高緯2015年電視劇《拐個皇帝回現代》高凡飾演高緯
中國歷代皇帝之北朝皇帝
王朝 | 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年號 | 統治時間 |
---|---|---|---|---|---|
北魏 | 太祖 (初謚烈祖) | 道武皇帝 | 拓跋圭 | 登國 皇始 天興 天賜 | 386年—409年 |
太宗 | 明元皇帝 | 拓跋嗣 | 永興 神瑞 泰常 | 409年—423年 | |
世祖 | 太武皇帝 | 拓跋燾 | 始光 神麚 延和 太延 太平真君 正平 | 424年—452年 | |
— | 南安隱王 | 拓跋余 | 承平 | 452年 | |
高宗 | 文成皇帝 | 拓跋濬 | 興安 興光 太安 和平 | 452年—465年 | |
顯祖 | 獻文皇帝 | 拓跋弘 | 天安 皇興 | 466年—471年 | |
高祖 | 孝文皇帝 | 元宏 | 延興 承明 太和 | 471年—499年 | |
世宗 | 宣武皇帝 | 元恪 | 景明 正始 永平 延昌 | 500年—515年 | |
肅宗 | 孝明皇帝 | 元詡 | 熙平 神龜 正光 孝昌 武泰 | 516年—528年 | |
— | — | 元釗 | 建義 | 528年 | |
敬宗 |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 元子攸 | 建義 永安 | 528年—530年 | |
— | 長廣王 | 元曄 | 建明 | 530年—531年 | |
— | 節閔皇帝 | 元恭 | 普泰 | 531年—532年 | |
— | 安定王 | 元朗 | 中興 | 531年—532年 |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 元修 | 太昌 永興 永熙 | 532年—534年 | |
東魏 | — | 孝靜皇帝 | 元善見 | 天平 元象 興和 武定 | 534年—550年 |
北齊 | 顯祖 (初謚高祖) | 文宣皇帝 | 高洋 | 天保 | 550年—559年 |
— | 濟南閔悼王 | 高殷 | 乾明 | 559年—560年 | |
— | 孝昭皇帝 | 高演 | 皇健 | 560年—561年 | |
世祖 | 武成皇帝 | 高湛 | 大寧 河清 | 561年—565年 | |
— | — | 高緯 | 天統 武平 隆化 | 565年—577年 | |
— | — | 高延宗 | 德昌 | 576年 | |
— | — | 高恆 | 承光 | 577年 | |
西魏 | — | 文皇帝 | 元寶炬 | 大統 | 535年—551年 |
— | 廢帝 | 元欽 | — | 551年—554年 | |
— | 恭皇帝 | 拓跋廓 | — | 554年—556年 | |
北周 | — | 孝閔皇帝 | 宇文覺 | — | 557年 |
世宗 | 明皇帝 | 宇文毓 | 武成 | 557年—560年 | |
高祖 | 武皇帝 | 宇文邕 | 保定 天和 建德 宣政 | 561年—578年 | |
— | 宣皇帝 | 宇文贇 | 大成 | 579年 | |
— | 靜皇帝 | 宇文衍 | 大象 大定 | 579年—581年 |
南北朝君主陵墓
君主 | 陵墓 | 地點 |
宋孝穆帝—劉翹 | 興寧陵 | 江蘇省丹陽丹徒區 |
宋武帝—劉裕 | 初寧陵 | 江蘇省南京市麒麟門外 |
宋少帝—劉義符 | 江蘇省南京市 | |
宋文帝—劉義隆 | 長寧陵 | 江蘇省江寧蔣山 |
宋孝武帝—劉駿 | 景寧陵 | 江蘇省江寧岩山 |
宋前廢帝—劉子業 | 江蘇省江寧龍山 | |
宋明帝—劉彧 | 高寧陵 | 江蘇省江寧幕府山 |
宋後廢帝—劉昱 | 蒼梧王墓 | 江蘇省江寧壇西 |
宋順帝—劉準[南宋皇帝] | 遂寧陵 | 江蘇省江寧 |
齊宣帝—蕭承之 | 萬安陵 |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
齊高帝—蕭道成 | 泰安陵 |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
齊武帝—蕭賾 | 景安陵 | 江蘇省丹陽建山鄉 |
齊文帝—蕭長懋 | 崇安陵 | 江蘇省江寧金牛山 |
鬱林王—蕭昭業 | 鬱林王墓 | 江蘇省丹陽 |
海陵王—蕭昭文 | 海陵王墓 | 江蘇省丹陽 |
齊景帝—蕭道生 | 修安陵 | 江蘇省丹陽胡橋鄉 |
齊明帝—蕭鸞 | 興安陵 |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
東昏侯—蕭寶卷 | 東昏侯墓 | 江蘇省丹陽 |
齊和帝—蕭寶融 | 恭安陵 | 江蘇省南京黃山 |
梁文帝—蕭順之 | 建陵[南梁] |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
梁武帝—蕭衍 | 修陵 | 江蘇省丹陽荊林鄉 |
梁簡文帝—蕭綱 | 莊陵 | 江蘇省丹陽蕭梁河 |
梁昭明帝—蕭統 | 安陵 | 江蘇省南京市 |
梁元帝—蕭繹 | 江蘇省江寧 | |
梁宣帝—蕭察 | 平陵 | 湖北省江陵紀山 |
梁孝明帝—蕭巋 | 顯陵[西梁] | 湖北省江陵紀山 |
陳景帝—陳文贊 | 瑞陵 | |
陳武帝—陳霸先 | 萬安陵 | 江蘇省江寧上坊鎮 |
陳文帝—陳蒨 | 永寧陵 | 江蘇省南京市甘家巷 |
陳廢帝—陳伯宗 | 臨海王墓 | |
陳宣帝—陳頊 | 顯寧陵 | 江蘇省南京市西善橋 |
陳後主—陳叔寶 |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 |
魏道武帝—拓跋珪 | 金陵 | 內蒙古托克托縣 |
魏明元帝—拓跋嗣 | 金陵 | 內蒙古托克托縣 |
魏太武帝—拓跋燾 | 金陵 | 內蒙古托克托縣 |
魏文成帝—拓跋浚 | 金陵 | 內蒙古托克托縣 |
魏獻文帝—拓跋弘 | 金陵 | 內蒙古托克托縣 |
魏孝文帝—元宏 | 長陵[北魏] | 河南省孟津邙山 |
魏宣武帝—元恪 | 景陵[北魏] |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
魏孝明帝—元詡 | 定陵[北魏] | 河南省登封嵩山 |
魏孝莊帝—元子攸 | 靜陵 | 河南省洛陽市邙山 |
安定王—元朗 | 河南省安陽野馬崗 | |
魏孝武帝—元修 | 雲陵 | 陝西省富平 |
魏孝靜帝—元善見 | 河南省安陽漳水 | |
魏文帝—元寶炬 | 永陵[西魏] | 陝西省富平 |
齊神武帝—高歡 | 義平陵 | 河南省臨漳漳水 |
齊文襄帝—高澄 | 武寧陵 | 河南省臨漳南鼓山 |
齊孝昭帝—高洋 | 文靖陵 | |
齊武成帝—高演 | 永平陵 | |
齊後主—高湛 | 陝西省安康 | |
周文帝—高緯 | 成陵 | 陝西省富平宮裡鄉 |
周閔帝—宇文泰 | 靜陵 | 陝西省富平 |
周閔帝—宇文覺 | 昭陵 | |
周武帝—宇文邕 | 孝陵[北周] | 陝西省鹹陽底張鎮 |
周宣帝—宇文贇 | 定陵[北周] | |
周靜帝—宇文闡 | 恭陵 |
中國歷史上的15位太上皇
太上皇帝的分布,北朝五人、唐朝四人、南宋四人、明朝一人、清朝一人,總計15人。這在中國歷史上332個皇帝中,畢竟是少數。但它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卻值得研究者重視。 >>>進入歷史百科 | |||||
呂光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帝。 | ||||
拓跋弘 | 北朝時期,後魏獻文帝拓跋弘,12歲即帝位。 | ||||
高湛 | 北齊武成帝高湛於大寧元年(公元561年)即皇帝位。 | ||||
高緯 | 北齊後主高緯,隆化二年(公元577年),21歲。自晉陽戰敗回鄴,以周師漸逼,乃傳位年僅八歲的太子高恆,改隆化二年為承光元年,尊后主為“太上皇帝”。 | ||||
宇文贇 | 北周宣帝宇文贇,大象元年(公元579年),21歲,傳位給年方七歲的皇太子衍於是,自稱“天元皇帝”,所居稱天台,皇帝衍稱正陽宮。朝廷政事,乃由宣帝宇文贇處分,翌年死。 | ||||
李淵 | 唐高祖李淵,於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興唐代隋,即皇帝位於長安太極殿。 | ||||
李旦 |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李旦傳位於皇太子,自稱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於太極殿,自稱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並自決之,其處分事稱誥、令。皇帝每日受朝於武德殿,自稱曰予,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並令決之。其處分事稱制、敕《舊唐書》卷7《睿宗紀》。 | ||||
李隆基 |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玄宗入御宣政殿,授肅宗傳國受命寶及符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肅宗又上玄宗尊號曰“聖皇帝”。 | ||||
李誦 | 唐順宗李誦,是唐德宗長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皇太子身份即皇帝位。但自即位後,積疾不復,乃立廣陵王李純為皇太子,下詔令皇太子全權處理軍國政事。 | ||||
趙佶 | 宋徽宗趙佶在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以金兵之逼,先命皇太子趙桓為開封牧。鏇又下詔“內禪”;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自稱道君皇帝。 | ||||
趙構 | 至淳熙十四年(1187 年),高宗死,終年81歲,凡為太上皇帝者24年,孝宗行三年之喪。 | ||||
趙眘 | 宋孝宗趙眘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因為高宗服喪,下詔自今御內殿,令皇太子趙惇侍立。明年二月,下詔傳位太子。 | ||||
趙惇 | 宋光宗趙惇自紹熙四年(1193年)七月以後,因病不能朝重華宮。明年孝宗疾甚,光宗仍不能朝。孝宗死後,亦不能過宮行喪,乃立子嘉王趙擴為皇太子。趙汝愚密請太皇太后,於禫祭日命皇太子即位,尊光宗為太上皇。 | ||||
朱祁鎮 | 明英宗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的“土木之變“中,被瓦剌部也先所俘。皇太后命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明史》卷10《英宗前紀》。命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後議者謂時方多難,宜立長君。皇太后也遣太監金英傳旨,郕王宜早成大位。九月,郕王朱祁鈺即帝位,是為景帝。景帝“ 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 ||||
弘曆 |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舉行授受大典,太子侍乾隆皇帝詣奉先殿堂子行禮,遣官祭太廟後殿。乾隆皇帝御太和殿,親自將皇帝寶授予太子顒琰,太子跪受寶,即位受賀,是為清仁宗,即嘉慶皇帝。嘉慶帝奉太上傳位詔書,頒行天下,尊乾隆皇帝為“太上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