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起因
俄國占領中國東北全境
19世紀末期,興起於歐洲東部、後向西亞、巴爾幹和亞洲北部擴張的沙皇俄國的領土已經擴張到2280萬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陸地面積17%。據俄國1904年所作的人口調查,總人口約為1.4l億人。19世紀後半期,各資本主義列強最後瓜分世界的鬥爭加劇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沙皇俄國為了打破孤立,乃利用德法矛盾,轉而加強與法國的關係,但同時,它並沒有放棄緩和與德、奧的矛盾的一切機會。1897年,俄國和奧匈帝國達成維持原屬於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擴張的原奧斯曼帝國(1299~1922)的巴爾幹半島現狀的協定。後來又多次同奧匈帝國簽訂關於巴爾幹問題的其他協定。1895年,俄國通過劃定與中亞國家阿富汗(此時已淪為英俄兩國的半殖民地)的邊界線,暫時緩和了英俄在這一地區的衝突。總之,這個時期對俄國來說,歐洲處於相對平靜之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俄國把注意力轉向了遠東。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各個帝國主義國家瘋狂地爭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對已經瓜分完畢的世界進行重新分割。中國是各列強掠奪的主要對象之一。在此期間,沙皇俄國對中國的侵略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特別是在東北方向,俄國妄圖併吞整個東北地區,並且在沿海尋覓常年不凍港。尼古拉二世公然聲稱:“俄國無疑必須領有終年通行無阻的港口,此一港口應在大陸上(朝鮮東南部),並且必須與我們以前領有的地帶相連。”沙皇俄國侵占中國領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條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是90年代初期經亞歷山大三世批准修築的,並派皇太子(即尼古拉二世)到海參崴主持開工典禮(1891年)。俄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說:這條鐵路修成後,將使“俄國能在任何時間內在最短的路上把自己的軍事力量運至海參崴並集中於滿洲、黃海海岸及離中國首都的近距離處”。
1894年7月,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慫恿下,發動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打敗了中國軍隊。清政府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割讓與日本,這同俄國圖謀獨占我整個東北的侵略計畫水火不相容。訊息傳出,俄國統治集團大嘩,不惜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他們認為這樣一來,中國就會把俄國當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為了對日本施加壓力,沙皇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當天)夥同德法兩國,共同對日干涉。演出了一場“三國干涉還遼”的鬧劇。當時日本經過甲午戰爭的消耗,一時無力進行新的戰爭,在三國壓力下,被迫“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實際上是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向日本“贖回”遼東半島)。這樣,俄國就成了戰勝國的戰勝國。
嗣後,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對清政府敲詐勒索。1896年,誘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約》,隨即索取了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1897年底,俄國艦隊擅自闖進中國旅順口;翌年3月,沙皇政府以軍事壓力為後盾,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個遼東半島,從而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1900年,中國爆發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及其走狗。俄、德、英、美、法、意、奧、日8個帝國主義國家互相勾結,決定出兵鎮壓。8月初,八國聯軍1.8萬餘人進犯北京。與此同時俄國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A.H.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徵調13.5萬餘官兵,編成四個軍,大舉入侵我東北地區,其目的是獨吞我東北三省。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嚷:“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這場戰爭被稱為“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當時清廷京畿危急,對沙俄入侵東北持妥協求和方針;東北全境兵力僅9萬餘人,三地區的主官又和戰分歧,不能統一部署抗敵。1900年10月1日,俄軍占領奉天(今瀋陽),4日占領錦州,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各戰略要地均為俄軍所控制。
當參加八國聯軍的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軍撤出北京後,占領中國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圖謀永遠獨霸我東北,實現其所謂“黃俄羅斯計畫”。俄國的陰謀引起中國東北和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英日等帝國主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也堅決反對。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不得不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1年半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國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實際上把我東北當成了俄國領土,接著又重占奉天。這樣,俄國擺出一副獨占中國東北並且不惜為此一戰的架勢。
對俄戰爭準備
日本自從19世紀後半葉“明治維新”以來,打破了封建的閉關鎖國的狀態,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使日本較快地擺脫了半殖民地化的危機,建成了當時亞洲唯一獨立自主的資產階級國家。然而,日本在國家制度和社會生活中仍然保留著大量封建因素,特別是軍國主義。這種情況決定了明治維新以後的政權具有特殊的侵略性。這個政權對內殘酷剝削和鎮壓勞動人民,對外積極擴張掠奪,走上了類似沙皇俄國那樣的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道路。早在明治政權成立之初,日本統治集團就確定以侵略擴張為其最高國策,集中體現為把矛頭首先指向中國和朝鮮的所謂“大陸政策”。19世紀70年代,日本政府繼侵占琉球和台灣之後,即著手侵略朝鮮,從1876至1884年間,先後脅迫朝鮮簽訂多項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90年代初,日本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國內各種矛盾十分尖銳,當時的伊藤博文內閣企圖從侵華戰爭中謀求擺脫危機之路。1894年日本政府利用朝鮮反封建、反西方列強和日本入侵的東學黨起義,悍然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甲午戰爭”。1895年4月日本脅迫中國簽訂上文提到的《馬關條約》。該約除規定承認日本控制朝鮮外,還要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以及同意日本享受其它特權。特別是關於割讓遼東半島的規定,激怒了俄國,於是演出上文所說“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修改《馬關條約》的事件。日俄在遠東的利害衝突進一步激化。此後,日本立即加緊對俄戰爭準備。1895年它從中國掠奪的賠款白銀2.3億兩,大部用於戰備方面。日本的國家開支在1893~1894年為8400萬日元,到1897年增至2.4億多日元,其中軍費大幅度增加。甲午戰後,日本通過一項陸海軍軍備計畫和鐵路建設計畫,所需款項總額達5.16億日元,這項計畫到1900~1901年時基本完成。這標誌著已經作好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武士集團和大資本家的聯盟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儘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日本最為有利。日本國內的進步人士也曾開展過反對日本統治集團侵略和戰爭政策的鬥爭,但是他們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於是,日俄戰爭已不可避免。
戰前的形勢
英國歷來把俄國看作同它爭奪中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日本阻止俄國南下同它爭奪中國長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俄國。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中國東北,都被俄國拒之門外。為了打破俄國對我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國一邊。英美兩國對於日本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為日本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法國仍然忠於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兩國在彼得堡發表宣旨,聲稱兩國對於將來遠東或中國發生變化時,為保護兩國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動的餘地。這是把法俄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矛頭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國並不希望俄國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因此對俄國遠東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國繼續執行其推動俄國東進的政策。它希望由於俄國占領東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國調開西部邊境的俄軍,間接削弱俄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因此,德國對俄國1901~1904年間的遠東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戰爭爆發以後,德國繼續推行這種政策。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東調時,德國表示願為它加煤。後來甚至醞釀俄德“結盟”)。
這樣,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問題上形成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後盾;另一個是法俄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在遠東則支持俄國。至此,日俄戰爭的國際條件已經形成。
在俄國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在對日戰爭問題上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但在同日本爭奪中國和朝鮮等基本的方面這兩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對遠東的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俄國在國內和國際上(包括在歐洲和遠東)困難重重,建議不要輕易發動對日戰爭,而應作出某些讓步,同時加強對中國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爾加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旅順及其外圍要塞竣工,再伺機決戰。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亞歷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他們過低估計日本的力量,認為蕞爾小邦,不堪一擊,“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俄國“需要一場小小的勝利的戰爭,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了解,俄國準備捍衛自己在滿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訴諸武力’,才能夠指望談判獲得成功”,因此主張對日強硬。國內革命高潮愈是逼近,這一幫人愈是想從戰爭尋找出路。
俄國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戰爭的罪魁禍首,但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他凌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俄國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俄國最好的盟友”,“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但是,他確信推遲戰爭的最好辦法是採取強硬政策,而“讓步總是引起新的讓步”。這樣,他實際上支持了別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張。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維特對遠東事務的干預,重用別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謂“新方針”。與此相呼應,在全俄國掀起一片戰爭叫囂,呼籲人民“流血、犧牲”,“保衛祖國”,大造戰爭空氣。但是,俄國實際的戰爭準備進展緩慢。
另一方面,日本統治集團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俄國取勝的機會”,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緊備戰,同時對俄國展開外交攻勢。在日俄談判過程中,日方不斷提高要價,始則要求俄國承認其對朝鮮的“保護”,繼而要求打入“南滿”,最後又要求在“北滿”及其他地區的權利。儘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談判,以爭取時間,但日本統治集團決心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和俄國準備不足的致命弱點,於1904年2月6日正式與俄國斷交,2月8日夜間不宣而戰。從此爆發了日俄兩國統治集團長期準備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日俄戰爭主要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腐朽透頂的清政府,竟置國家主權和人民生命財產於不顧,聽任日俄兩國鐵蹄踐踏我東北錦繡河山。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無恥宣布“局外中立”,劃遼河以東地區為日俄兩軍“交戰區”,並嚴令地方軍政長官對人民民眾“加意嚴防”,“切實彈壓”。但是,飽受外敵蹂躪的東北人民,自發地開展反侵略、反官府的鬥爭,給帝國主義強盜造成了巨大困難。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
實力計畫
雙方實力對比
戰爭前夕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1904年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其中將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區,在遠東只有正規陸軍部隊9.8萬餘人(148門炮、8挺機槍),同時,俄國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其中太平洋分艦隊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19.2萬多噸)。整個戰爭期間進行過9次動員,先後徵召近120萬人入伍。有線電報電話只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一律採用徒步或乘馬通信。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每晝夜只能開兩三列軍車,從歐洲到中國東北將近6星期行程。後勤保障情況的混亂驚人,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箱一車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空前猛烈的條件下,俄軍主導的軍事思想卻特彆強調刺刀白刃戰,崇尚約100年前庫圖佐夫和拿破崙的作戰方法。對俄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旅順要塞工程遠未完成,海軍10年擴軍計畫也未完成。東北戰場俄國陸軍統帥庫羅帕特金是一個缺乏實踐經驗的典型的軍事官僚,做事優柔寡斷,決而不行。率領歐洲艦隊增援太平洋方向的統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只具有帆船時代的作戰經驗,不懂鋼甲戰艦時代的海軍戰術。再加上俄國陸海軍統帥機構和指揮系統的內部矛盾和混亂局面,包括彼得堡派來的皇親國戚的插手干預,決定了俄軍必然慘敗的命運。日本可動員軍隊
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可動員200餘萬後備兵員(實際上動員了118.5萬人)。戰爭初期,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1140門炮),其中2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火炮中37%為山炮,適於東北戰場的地形特點。機槍147挺。海軍是日本建軍的重點。戰爭前夕日本海軍有戰艦約80艘(26萬多噸),多數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艦隻,性能良好,規格統一。
日本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岩日軍兵役制度比較嚴密,後備力量動員準備的程度較高。官兵受軍國主義、沙文主義和“武士道”的毒害甚深。陸軍以師為最大的戰術單位,一般由2個旅,加上騎兵團和炮團等單位組成。戰時兩三個師編為1個軍。全軍有統一的作戰思想,基本上是學習德國名將毛奇的理論。核心是強調進攻;進攻的主要樣式是翼側迂迴,力避正面進攻,以減少傷亡。對刺刀白刃戰並不完全排斥,但更加重視火力,特別是交叉火力。衝擊前通常要進行火力準備。步兵基本的戰鬥隊形是散兵線。日軍不少軍官曾到德國留學。部隊和院校也僱請了許多德國教官,按德軍條令進行訓練。東北戰場日軍統帥大山岩元帥就是毛奇的信徒。普法戰爭期間,他在普軍中親自觀察毛奇軍事思想的運用。他總想在日俄戰爭中打出一個“色當”來。他的指揮藝術比俄軍高明。日本海軍的作戰思想,同陸軍一樣強調進攻。“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曾在英國學習。他積極求戰,但重視準備,行動謹慎而詭詐。就總體而言,俄國人口和陸海軍數量都大大超過日本。但具體到遠東戰場,則日本的實力超過俄國。加上其他有利條件,如後方近,訓練和裝備較好,指揮能力較強,對中國東北情況熟悉等等,則日本的優勢更為明顯。
雙方作戰計畫
沙皇政府歷來把遠東看作次要戰場,俄軍總參謀部遲遲沒有制訂統一的對日作戰計畫。最早的計畫是由黑龍江沿岸軍區和俄國駐遼東地面部隊的參謀部制訂的,1901年經沙皇批准,1903年訪問日本以後,俄國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作出結論:“一個俄國兵可以對付三個日本兵,而我們只需要14天的時間就能夠在滿洲集結40萬大軍,這已經是擊敗日本陸軍所需數量的三倍了。所以說將來要發生的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一場軍事散步更為合適”。雖然他認為一個俄國士兵能夠對付三個日本士兵,但他還是計畫採用三倍於日本陸軍的兵力,雖然他認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只是一次“軍事散步”,可他的作戰計畫卻是以現有兵力堅持6個月的防禦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後進行反攻,在日本登入,擊潰其本土部隊,平定人民的反抗,占領都城,生擒日皇”。
太平洋海軍作戰計畫是由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的參謀部制訂的。計畫規定俄國海軍在遠東的主要任務是:依託旅順,控制黃海和朝鮮海峽;不允許日本陸軍在朝鮮西海岸登入;轉移日本海軍部分兵力對主戰場的注意,並從海參崴方向採取輔助作戰行動,藉以防止日軍在黑龍江口沿岸登入。計畫強調一切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儘可能持久保存海軍力量,無論如何不採取冒險行動”。這也是一個消極保守的計畫,而且與地面作戰計畫沒有聯繫。
日軍作戰計畫的基本精神,是利用俄方準備不足,以突然襲擊首先殲滅太平洋艦隊,奪取制海權,保障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入,並占領旅順口。爾後集中地面部隊主力,力爭在俄國增援部隊到達遠東之前,殲滅俄軍於遼陽、奉天地區。這是一個積極進攻、速戰速決的計畫,但具有一定的冒險性。
戰爭經過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瘋狂推行其侵略中國、吞併朝鮮的“大陸政策”。這樣,就同沙皇俄國推行的侵略中國、吞併朝鮮、獨占亞洲、稱霸太平洋的“遠東政策”發生了尖銳矛盾。《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滿,沙俄為獲得不凍港旅順,控制我國東北地區,聯合法、德對日施壓,最後中國給日本白銀3000萬兩作為“贖遼費”贖回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干涉還遼”。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復。逼日還遼不久,沙皇俄國便以“還遼有功”為藉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後來,又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而日本經過10年備戰,實力大增,決心在東北地區捲土重來,建立霸權,取代俄國在東北的地位。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沙俄乘機出兵占領東北全境,企圖據為己有,遭到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世界輿論的指責。日本藉機與英國訂立反俄軍事同盟,要求俄國撤出在中國東北的占領軍,雙方談判沒有結果。日本便依仗英國的軍事支持和英美等國的經濟援助,於1904年2月8日派遣海軍偷襲停泊在旅順港外的沙俄太平洋艦隊,並擊沉在朝鮮仁川的俄國軍艦。日俄兩國遂於2月10日同時宣戰。
歷史背景
19世紀末﹐日本和沙皇俄國競相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1894年﹐日本出兵侵入朝鮮﹐對中國發動戰爭(即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從中國割取遼東半島﹐並將朝鮮納入其勢力範圍。日本的擴張觸犯了妄圖獨吞中國東北的俄國的利益。俄國串通德﹑法兩國﹐始則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中國﹐繼而藉口“還遼有功”和“共同防日”﹐誘使中國清政府簽訂密約﹐攫取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的權利。1898年﹐又強行租借旅順口和大連﹐攫取修築中東鐵路支線(哈爾濱至大連)的特權。1900年﹐俄國在參加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同時﹐以“保護鐵路”為名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嗣後﹐不僅拒不撤兵﹐反加緊向朝鮮滲透。日本一直不甘心退出遼東半島﹐積極擴軍備戰﹐準備以武力迫使俄國讓步。1902年﹐日本與英國結盟﹐並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在此前後﹐日俄兩國雖就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問題一再談判﹐但始終未能達成妥協。1904年2月6日﹐兩國終於斷絕外交關係。
戰前雙方態勢和企圖日本陸軍有常備軍近20萬人﹑預備役3.5萬人﹑後備役20萬人﹐主要部署在本州﹑九州地區﹔海軍有作戰艦艇80餘艘﹐26萬餘噸﹐主要基地在佐世保﹑吳港﹑對馬。日軍的作戰企圖是﹕以海軍殲滅俄太平洋分艦隊﹐奪取制海權﹔以陸軍一部登入朝鮮﹐向鴨綠江推進﹐實施鉗製作戰﹔主力在遼東半島登入﹐攻占旅順口﹐爾後北進﹐殲俄軍主力於遼陽﹑奉天(今瀋陽)一帶。
俄國陸軍有常備軍113.5萬人﹑預備役350萬人﹐主要部署在西部﹔遠東地區僅10萬人﹐分散在中國東北﹑濱海邊區和外貝加爾地區。海軍有4個艦隊﹐主力部署在波羅的海和黑海。太平洋第1分艦隊轄作戰艦艇63艘﹐19萬噸﹐主要基地在旅順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俄國總兵力雖超過日本﹐但遠東戰場的優勢卻在日本方面。俄軍的作戰計畫是﹕以海軍阻止日軍登入﹐以陸軍一部守旅順口和烏蘇里江﹐另一部兵力在鴨綠江岸遲滯日軍進攻﹔主力在海城﹑遼陽地區集中﹐待增援部隊到達後轉入反攻﹐先將日軍逐出東北﹑朝鮮﹐後在日本本土登入。
作戰經過
對旅順突襲
旅順是俄國在遠東攫取的唯一的不凍港,是太平洋分艦隊的主要基地。整個日俄戰爭期間,始終貫穿著雙方對這一戰略要地的爭奪,實質上是爭奪對戰爭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制海權。旅順港的內港較狹窄,水淺,只有一個出入口。大型戰艦隻能在漲潮時出入內港,而且要有拖船牽引。俄方制訂的要塞設防計畫,原定到1909年完成。戰爭爆發時,守軍(地面部隊)只有1.21萬人,炮116門(計畫規定418門)。太平洋分艦隊主力常駐該地,很少出海訓練,艦炮和要塞從未進行過聯合演習。港內沒有艦艇維修設施。1904年2月5日,日方決定同俄國斷交同時,日本天皇即指示開始軍事行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於2月6日0時召集下屬指揮官,傳達天皇的決定,並且命令全艦隊開赴黃海,分別攻擊停泊在旅順和仁川(濟物浦)的俄艦。
在這個關鍵時刻,俄國官兵仍處於和平麻痹狀態。太平洋分艦隊停泊在旅順外港,艦艇警戒仍執行“平時規定”,已經決定採取加強警戒的補充措施,但要到1904年2月10日才開始執行。夜間不打開防雷網,卻以軍艦上的探照燈把內港的出入口照得通明。總督阿列克塞耶夫及其親信知道日俄談判破裂的訊息,但沒有採取應變措施。直到日軍偷襲旅順前幾小時,艦隊參謀長威特赫夫特將軍還說“戰爭打不起來”。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為東鄉平八郎海軍中將)突然襲擊泊於旅順口外的俄國太平洋第1分艦隊(司令為..斯塔爾克海軍中將)﹐揭開日俄戰爭序幕﹔9日﹐又擊沉停泊在朝鮮仁川的2艘俄艦。以後﹐日艦隊通過不斷攻擊和封鎖旅順口﹐限制俄艦隊的行動﹐為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入創造了條件。2~3月﹐日陸軍第1集團軍(司令為黑木為楨上將)先後在仁川和鎮南浦登入﹐4月末至5月初﹐渡過鴨綠江﹐擊潰俄東滿支隊(司令為..扎蘇利奇中將)﹐占領九連城﹑鳳凰城﹐前出太子河﹐威脅遼陽俄軍的側後。5月5日﹐日第2集團軍(司令為奧保鞏上將)開始在遼東半島貔子窩登入﹐26日占領金州﹐29日﹐日第3集團軍(司令為乃木希典上將)在大連登入﹐進逼旅順口。6月﹐第2集團軍回師北上﹐在得利寺擊退南下救援旅順口的俄軍南滿支隊(司令為..什塔克爾別爾格中將)﹐然後乘勝追擊﹐沿鐵路向遼陽進攻。5月19日﹐日獨立第10師在遼東半島大孤山登入。6月﹐占領岫巖﹐7月﹐與第2集團軍1個師合編為第4集團軍(司令為野津道貫上將)﹐占領析木城﹐前出海城。至此﹐日軍3個集團軍形成了合圍遼陽的態勢。
遼東登入
戰爭爆發後,俄國加速向遠東增兵。為防日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沿岸登入,俄軍作如下部署:“東滿”支隊(近2萬人)在鴨綠江右岸占領陣地;“南滿”支隊(約2.2萬人)配置在營口一大石橋一海城地區;關東支隊(近3萬人)部署在遼東半島和旅順地區。主力(近3萬人)集結於遼陽一奉天地區。此外,在南烏蘇里和海參崴還有近3萬人集結待命。從俄國腹地調來的增援部隊正陸續開到(戰爭頭半年每月約2萬人)。在俄日雙方爭奪制海權的同時,日本陸軍開始登入。1904年3月21日,日第1軍(約3萬人,100餘門炮,由黑木為楨大將指揮)首先在朝鮮鎮南浦登入北進。1904年4月中旬,日軍未遇抵抗就抵達鴨綠江左岸。在對岸防守的是俄軍“東滿”支隊,由扎蘇利奇中將指揮。扎蘇利奇擁有近2萬人、62門炮,占領陣地已經1個半月,但沒有加強防禦工事。部隊分散配置在寬大的正面上,對敵人可能進攻的方向胸中無數。只構築一道綿長的塹壕,並且幾乎不加偽裝。占總兵力約半數的預備隊配置在10公里以外。炮兵陣地完全暴露。1904年4月30日夜間,日軍發動進攻,企圖迂迴俄軍左翼。1904年5月1日在九連城展開激戰。俄軍以炮火和反突擊抵抗日軍的進攻。但日軍兵力占優勢,其火炮從隱蔽陣地上發射,壓制了俄軍炮火。扎蘇利奇害怕被包圍,下令向遼陽撤退。東西伯利亞第11步兵團被陷入優勢日軍的包圍圈,經替戰突圍,傷亡慘重。這是俄軍在地面作戰中首次失利。扎蘇利奇部隊的撤退,為日軍進入東北打開了大門。日第1軍立即前出鳳凰城地區,準備向遼陽方向進軍。
與此同時,日第2軍(4個師,約4萬人,216門炮,由奧保鞏大將指揮)於5月初在遼東半島東南貔子窩登入,企圖從北面攻占旅順。1904年5月底,第2軍進抵金州。在該地區擔任防禦的是俄軍第4步兵師,負責掩護旅順以北的接近地。這個師共1.8萬人(131門炮,由福克將軍指揮),但只派出1個團(3800人)在陣地上,其餘都作為預備隊,距前沿10——12公里以外。日第2軍以3個師投入進攻,兵力10倍於敵,火力5倍於敵,並可得到艦炮支援。在眾寡懸殊的戰鬥中,俄國艦隊主力按兵不動,只出動了兩三艘艦艇加強俄軍的右翼。遼東半島俄軍司令斯捷塞爾命令福克師放棄大連,徑向旅順撤退。日軍隨即占領金州和大連,並向旅順逼進。(俄日金州南山之戰)由於旅順地面部隊司令康得拉欽科堅持利用旅順外圍有利地形設防,日軍才被阻於旅順以北25——30公里一線。日軍各路登入得手後,於1904年6月20日建立“滿洲軍總司令部”,以大山岩元帥任總司令,統一指揮各部日軍。
旅順爭奪戰
只要旅順繼續掌握在俄國手中,它的艦隊就隨時可威脅在“南滿”登入的日軍的海上交通線。不占領旅順,日軍無法在東北進行大規模的地面作戰。因此,在將近1個月的時間內,日方積極準備對旅順的第2次進攻,專門編組了執行這項任務的第3軍(第2軍已奉命北上),任命乃木希典為軍長。此人甲午戰爭時擔任旅長,曾一舉攻克旅順。第3軍所配備的火炮大部分是攻城炮。與此同時,尼古拉二世也指示遠東俄國陸軍總司令庫羅帕特金髮動攻勢,責成他“對旅順的命運負責”。彼得堡警告庫羅帕特金說:如丟掉旅順,“將是新的最沉重的打擊,不僅有損於俄國在遠東的政治軍事威望,而且有損於在近東、中亞和歐洲的政治軍事威望。
無疑,俄國的敵人將利用這一點儘可能使我們為難,而朋友則將把俄國視為軟弱的同盟者而加以拋棄。”在沙皇政府的壓力下,庫羅帕特金勉強派出1個軍(施塔克爾堡指揮的西伯利亞第1軍)南下支援旅順。1904年6月14——15日,該軍在得利寺、瓦房店地區與日第2軍遭遇,俄軍一敗塗地,狼狽退卻。從此旅順與東北俄軍主力的聯繫被完全切斷。日軍為進攻旅順,必須確保第3軍後方的安全,使它不致遭到集結於遼陽以南地區俄軍的打擊。因此,1904年6月下旬,第1、第2、第4(從大孤山登入)3個軍開始向遼陽方向移動,企圖牽制俄軍於該地。1904年6月26日起,日軍恢復了遼東半島上的軍事行動。但占領了橫山等制高點以後,又轉入防禦,等待增援。1個月後,日第3軍恢復對旅順的攻勢。此時,防守旅順外圍各隘口的俄軍第44、第7兩個師,兵力約1.6萬人,火炮70門,另有戰艦支援。但在斯捷塞爾指揮下,節節敗退。1904年7月30日,俄軍放棄旅順外圍最後一道天然屏障——狼山,福克師在該處一共只堅守了半天。當日,俄軍開始撤進要塞。甚至連日本人也沒有估計到俄軍退卻如此之快。
從戰爭爆發到1904年7月底近半年中,旅順要塞的防禦有所加強。守軍增到4萬人,炮646門,機槍62挺。海軍有戰艦38艘。但物資儲備不足以應付長期圍困。例如炮彈,平均每門炮只有400發。防禦工事不堅固,偽裝不嚴密。特別是指揮無能。負責旅順防務的斯捷塞爾是個常敗將軍,他從金州失守開始,就主張放棄旅順外圍一切要地,退入要塞,等待增援。甚至庫羅帕特金也感到此人不宜繼續擔任指揮,曾命令他將指揮權交給斯米爾諾夫將軍。但斯捷塞爾對斯米爾諾夫隱瞞了電報,以致後者直到戰爭結束以後才知道對自己的“任命”。艦隊司令威特赫夫特也強調敵強己弱,拒絕出海,始終龜縮在港內。
包圍旅順的日軍兵力達6萬人,火炮400門(其中攻城炮198門),機槍72挺。同時,日方以艦隊(52艘戰艦)封鎖了港口。
1904年8月7日,日軍發動進攻。首次攻占要塞外圍前沿制高點——大孤山和小孤山。日軍以12個營對俄軍3個營。雙方為爭奪這兩個戰術要點激戰了4天。最後高地落入日軍之手。1904年8月10日,俄國艦隊奉阿列克塞耶夫之命,試圖突破封鎖,開往海參崴。但由於威特赫夫特準備不周,指揮失當,與日艦隊遭遇,當場戰死,其餘艦隻被迫縮回基地;部分艦隻逃到中立國港口,被解除武裝(日俄黃海海戰)。1904年8月12日,俄海參崴分艦隊在蔚山海戰中被日軍上村彥之丞的第二艦隊摧毀,1904年8月19日,日軍對要塞發動首次強攻,晝夜突擊,雙方激戰到8月24日。日軍奪占了一些前沿工事,但傷亡約2萬人(占總兵力1/3),士氣低落,自傷者大有其人。俄軍也傷亡3500人。至此,日軍放棄了迅速攻占旅順的打算,改取長圍久困之計。
遼陽之戰
遼陽是中國東北南部的戰略要地﹐6月20日﹐日軍成立“滿洲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大山岩上將﹐統一指揮各集團軍﹐準備進攻遼陽。俄滿洲陸軍由總司令..庫羅帕特金上將直接負責指揮。日軍參戰兵力為3個集團軍﹐13.5萬人﹐火炮474門﹔俄軍為2個集群﹐15.2萬人﹐火炮606門。8月下旬開始﹐日軍第1集團軍首先向俄軍左翼迂迴﹐第2﹑第4集團軍繼而從正面進攻。經過10天激戰﹐庫羅帕特金擔心被圍﹐於9月初下令全線退至沙河﹐日軍乘勢占領遼陽。此戰日軍傷亡2.4萬人﹐俄軍傷亡近2萬人。
沙河之戰
9月末﹐俄軍兵力增至21萬餘人﹐火炮758門。日軍為12萬人﹐火炮488門。俄軍恃兵力優勢﹐從10月初開始向日軍進攻﹐日軍積極反擊﹐雙方在沙河地區展開激戰。10月中旬﹐雙方均因喪失進攻能力而轉入防禦﹐形成隔河對峙局面。此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俄軍傷亡4萬餘人。
旅順口之戰
8月19日﹐日軍第3集團軍對旅順口要塞發動總攻。最初採用強攻﹐久攻不克﹐付出重大代價﹔爾後改用圍攻﹐實施坑道爆破。12月5日﹐日軍攻占瞰制港灣的203高地﹐並在高地上設立炮兵觀測站﹐擊毀港內突圍未成的俄海軍主力艦隻。1905年元旦﹐俄守軍(司令為..斯特塞爾中將)投降。此戰日軍累計兵力約13萬人﹐火炮400門﹔俄軍兵力約5萬人﹐火炮646門。日軍傷亡近6萬人﹐俄軍被俘3.2萬人。
奉天之戰
日軍占領旅順口﹐使日俄戰爭發生重大轉折。日第3集團軍所轄第11師得以擴編為鴨綠江集團軍(司令為川村景明上將)﹐轉進奉天東南賽馬集﹐其餘各師相繼北上﹐參加奉天之戰。1905年2月中旬﹐日軍於沙河一線集結5個集團軍﹐25萬人﹐火炮992門﹐完成了進攻準備。俄軍在奉天周圍集結3個集團軍﹐約30萬人﹐火炮1494門﹐準備與日軍決戰。2月20日﹐日軍全線發起攻擊。鴨綠江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向俄軍左﹑右兩翼迂迴﹐第1﹑第2﹑第4集團軍從正面鉗制俄軍﹐主攻指向俄軍右翼。由於俄軍統帥庫羅帕特金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有誤﹐對總預備隊運用不當﹐俄軍遭到失敗。3月9日夜間﹐俄軍撤退。此戰日軍傷亡7萬人﹔俄軍傷亡﹑被俘9萬人。奉天之戰後﹐俄軍退守四平一線。對馬海戰
當俄國太平洋第1分艦隊部分被殲﹐其餘艦艇被封鎖在旅順口港內時﹐俄國調波羅的海艦隊主力38艘艦艇編成太平洋第2﹑第3分艦隊(由..羅熱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統一指揮)﹐一路經蘇伊士運河﹐一路繞非洲好望角﹐駛往遠東增援。於1905年5月27日﹐在對馬海峽遭到日本99艘艦艇的截擊。日艦隊以多對少﹐以逸待勞﹐發揮艦艇的火力﹑速度優勢﹐機動作戰。結果﹐俄艦隊大敗﹐被擊沉19艘﹐被俘5艘﹐死亡5000人﹐被俘6000人(內有艦隊司令)﹔日艦隊僅損失水雷艇3艘﹐傷亡700人。此戰決定了俄國在日俄戰爭中的敗局。對馬海戰以後﹐6月下旬﹐日朝鮮集團軍(司令為長谷川好道上將)在朝鮮元山登入﹐進取會寧。7月﹐日第13師在薩哈林島(庫頁島)登入﹐8月1日﹐俄守軍投降。至此﹐日俄兩軍的作戰行動結束。
戰爭結局
戰爭結局日俄戰爭歷時19個月﹐日軍參戰總兵力約110萬人﹔俄軍參戰總兵力約120萬人。戰爭中﹐日軍傷亡﹑被俘約21萬人﹐損失艦船91艘﹐支出軍費17.2億日元。俄軍傷亡﹑被俘約27萬人﹐損失艦船98艘﹐支出軍費20億盧布。日軍在戰場上雖然節節勝利﹐但人力﹑財力消耗殆盡﹔俄國接連失利﹐國內醞釀著革命危機。雙方均不願將戰爭繼續下去。美國乘機出面調停。1905年8月﹐日俄在美國朴次茅斯談判。9月5日簽訂《朴次茅斯和約》。戰後﹐俄國退守中國東北北部﹐朝鮮和中國東北南部則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
日本戰勝俄國的主要原因是﹕戰前準備充分﹐1895年開始的十年擴軍計畫至戰爭爆發時已經完成,軍隊以師為基本戰術單位﹔適於在山地作戰﹔官兵訓練有素﹔戰爭初期實施突然襲擊﹐掌握了制海權。而俄國低估日本的實力﹐對戰爭準備不足﹔戰場遠離國家中心地區﹐僅有的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運輸能力低﹐兵員和物資的補充不能滿足需要﹔軍隊的編制裝備不適於山地作戰﹔官兵厭戰﹐士氣低落﹔軍隊缺乏訓練﹐軍事素質差﹔統帥部執行消極防禦戰略﹐指揮失當。..列寧的結論是:“不是俄國人民﹐而是專制制度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戰爭期間﹐日俄兩國都動員了龐大兵力﹐陸軍較廣泛地使用彈倉步槍﹑機槍﹑速射炮等新式武器﹐海軍裝備了比較新式的軍艦。作戰行動有了更大規模﹐幾個集團軍展開在百餘公里的正面上﹐縱深達到數十公里。戰術發生了新的變化﹐迂迴和包圍成為進攻作戰的主要戰術手段。由於防禦一方加強了火力﹐進攻一方必須善於利用地形﹐實施近迫作業﹐採用更加稀疏的散兵隊形﹐並發展了夜戰。炮兵已能從遮蔽發射陣地進行射擊。防禦陣地構築的方的重要。在戰爭中陸海軍協同動作顯示了重大作用。
當時俄國因國內爆發俄國1905年革命,無心再戰;日本由於戰爭消耗,已筋疲力盡,也急欲結束戰爭。美國擔心日本過分強大,就從中調停。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約》,背著中國,擅自在中國東北劃分“勢力範圍”。根據條約,俄國將過去所霸占我國的庫頁島南半部(北緯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島嶼割讓給日本,將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讓給日本,俄國還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條約簽訂後,日、俄兩國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給與承認。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壓力下,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約》中的所有規定外,還額外給日本以某些權益。
附:《朴次茅斯和約》主要內容:俄國承認日本得以“監理”名義處置朝鮮事務,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及該租借地內的一切權益、公產等轉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間的鐵路連同支路、利權、煤礦等無償轉讓給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及附近島嶼割予日本。另外在附約中雙方規定在東北各自的鐵路線內每公里駐護路兵十五名。自此中國東北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出現從一國獨占變為兩國分據南北的局面。日俄訂約後,日本又強迫清政府承認《朴茨茅斯和約》中有關中國的各項規定,並取得經營安(東)奉(天)路、修築長春到吉林的鐵路以及在鴨綠江右岸伐木等權利,又開放東三省十六處為商埠。戰後,日本加強對朝鮮的控制,至1910年(宣統二年)兼併朝鮮。
中國影響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不義之戰,是交戰雙方站在對立的立場同時侵略中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爭奪利權的戰爭。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東北三省能以外地區嚴守中立,讓出東北地區作戰場,坐視日俄兩國在中國境內為爭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而廝殺。腐敗至極的清政府無力約束交戰雙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倖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老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這場戰爭不僅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結局影響
1906年6月7日,明治天皇敕令在中國東北設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它是一個十分特殊的行業,機構龐大,管理著鐵路之外的礦山、港口、行政區域、文化和科研機構及情報組織,“佯裝出經營鐵道之假面,暗裡則建立百般之設施”。日本還把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把駐紮在東北的日軍命名為“關東軍”,設立殖民統治機構“關東都督府”,總理軍政並監督“滿鐵業務”,成為對中國東北南部進行殖民統治的“大腦”。日本為長遠的目標作了準備。
此外,這次戰爭很大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是留日知識分子的神經,讓他們從中看出專制國(俄國)永遠無法戰勝立憲國(日本)的道理,從而促進了中國的立憲民權運動,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日俄戰爭的戰場是在清朝領土滿洲(今中國東北)上進行。清朝政府宣布中立,還為這場戰爭專門劃出了一塊交戰區。滿洲人民無辜被捲入戰爭之中,造成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亦顯示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日俄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日本對南滿(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旅順、大連)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後來的南滿鐵路)均改屬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開始駐紮。日本成為第一個近代通過大規模戰爭打敗白種人殖民者的黃種人,從此走上軍國主義的不歸路。停戰5年之後,日本迫使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吞併朝鮮。停戰23年之後,關東軍在瀋陽郊區皇姑屯炸死了東北軍閥張作霖。又過了3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占領中國東北。
俄國的失敗使其放棄在遠東的擴張計畫,集中精力在歐洲發展,與多國結盟,最終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至1917年經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蘇聯。
英國為其全球利益驅使,鼓動結盟的日本,成功的擊退俄國的擴張企圖。10年後,又再次鼓動日本趕走占據膠州灣的德國人。致使日本在遠東的勢力坐大,最終威脅到英國本身的利益。1920-1930年代,英國在遠東的霸主地位急劇衰落,最終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逐出遠東。
清政府對於這場在自己領土上的戰爭表示中立,而戰爭中大量中國東北地區平民遇難,這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進一步看清政府的無能,決心變法或革命。日俄戰爭6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中國的反清革命領導人孫中山曾致電稱頌日本戰勝俄國。
戰爭遺址
目前,在旅順地區仍保留眾多的日俄戰爭遺蹟開放觀光。
白玉山表忠塔
203高地——日語取其音稱爾靈山
老鐵山炮台
東雞冠山北堡壘
遺址介紹:
東雞冠山日俄戰爭遺址包括東雞冠山北堡壘、日俄戰爭陳列館、望台炮台和二龍山堡壘四個景點。東雞冠山北堡壘是沙俄1898年3月侵占旅順後修建的東部防線中一座重要的功守兼備的堡壘,是日俄戰爭中雙方爭奪的重要戰場之一。1900年1月由沙俄始建,採用混凝土和鵝卵石灌制而成。外部覆蓋有2米厚的沙袋和泥土;內部結構複雜,由指揮部、士兵宿舍、彈藥庫、暗堡、側防暗堡、暗道、炮陣地、雷道、樓梯井等組成。堡壘呈不規則的五角形,周長496米,面積9900平方米。堡壘四周挖有6米深、8米寬的護壘壕,壕外山坡架設高壓電網。1904年日俄戰爭中,日軍為攻此堡壘,曾傷亡900多人。這裡不僅保存了較完整的戰爭遺址,而且還有新建的全國唯一的日俄戰爭陳列館,館內採用講解、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以豐富詳實的資料,深刻的揭露了帝國主義侵華罪行。望台炮台是日俄爭奪旅順的最後戰場。因遺留山上的兩門俄軍殘炮而被當地人稱名為“兩桿炮”。這兩桿炮是1899年俄國彼得堡奧卜霍夫鋼鐵廠鑄造的,射程約10千米。1905年元旦,日軍攻占望台炮台,宣告日俄旅順陸戰結束。二龍山堡壘是清政府建於甲午戰爭前所建,先後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戰火。1894年在中日甲午戰爭旅順保衛戰中,清軍統領薑桂題率4營兵力防守,在此指揮清軍英勇抵抗日軍的侵略而青史留名。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軍將堡壘擴大面積為3萬平方米,備50門炮,由沙俄一個加強營駐守,日、俄在此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激烈戰鬥,並終以日軍攻克該堡壘而告終。戰爭年表
1904年
2.6——日本對俄羅斯發布最後通牒
2.8——日本陸軍,仁川開始登入
2.8——日本海軍夜襲旅順港外的俄羅斯艦隊
2.9——仁川海上海戰
2.10——互相宣戰
2.24——第一次旅順口閉塞作戰
3.27——第二次旅順口閉塞作戰
5.1——鴨綠江會戰
5.8——日本陸軍在遼東半島開始登入
8.10——黃海海戰
8.14——蔚山海上海戰
8.19——第三次第一次旅順總攻擊
8.30——遼陽會戰
9.19——第二次旅順總攻擊
10.9——沙河會戰
10.15——俄國波羅的海艦隊起航
11.26——第三次旅順總攻擊
12.5——日本軍占領旅順口203高地
12.31——第四次旅順總攻擊
1905年
1.1——旅順開城投降
1.25——黑溝台會戰
3.1——奉天會戰
5.27——日本海海戰
9.1——日俄兩國簽署休戰議定書(休戰)
9.5——日俄兩國締結日俄講和條約(朴茨茅斯和約)(戰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