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國土資源有廣義與狹義之分:(一)從廣義角度看,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領土主權範圍內所有自然資源、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總稱。
1、對自然資源有多種定義,一般可以這樣理解,即認為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的總稱,如:土地資源、礦藏資源、水利資源、生物資源、海洋資源等。應該認識到,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自然資源的理解範圍會不斷擴大,過去被認為不能利用的自然環境因素,也會變為有一定經濟利用價值的自然資源;
2、經濟資源是指在一定生產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經濟意義的各種固定資產,如:工業資源、農業資源、建築資源等;
3、社會資源主要指人力資源以及為人力資源服務的教育、文化、科技等基礎設施。
(二)狹義的國土資源是一個主權國家管轄範圍內的全部疆域的總稱,包括領土、領海和領空。國土資源是一個國家人民生活的場所和生產基地,是國家和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認為國土資源是指一個國家主權管理地域內一切自然資源的總稱,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水、氣候、生物和礦產資源。國土資源與自然資源最大區別之處在於國土資源有一定的空間地域的限定,也就是主權範圍內的自然資源即為狹義的國土資源。
國土資源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由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組成的物質實體。
背景
中國是世界資源大國和資源性產品生產大國之一。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中國的資源開發,成功地實現了發展經濟的目標。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依靠礦產資源為全社會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80%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正在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但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污染嚴重,又是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礦產品的階段性過剩和結構性短缺與礦產資源中長期供應不足並存。確保糧食安全生產所需的耕地資源,確保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特點
國土資源具有整體性、區域性、有限性和變動性等特點。特性
其特性為:①數量上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有些資源屬於可持續不斷地開發利用的可再生資源,如太陽輻射能、風、水力、潮汐能及地熱等;有些屬於數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資源,如幾乎全部礦物資源;有些資源現有數量雖有限,但可在短期內繁殖、再生和發展,稱可更新資源,如動植物、地下水、勞動力等;
②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因受多種因素影響,資源的地理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③開發利用上的可變性。有些資源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其開發利用程度差異較大。中國國土資源絕對數量大,種類齊全,其中有不少在世界上居優勢地位。但因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分類
國土資源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按存在形式分類,可分為七大類:
①土地資源(農地、林地、牧地、城市用地和自然土地等);
②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等);
③礦物資源(固體礦物、液體礦物等);
④生物資源(作為勞動對象和科學研究對象的生物資源);
⑤海洋資源(灘涂、海岸帶、大陸架、海洋經濟區以及區域中的生物與礦物等);
⑥氣候資源(日光能、平均氣溫、積溫,以及自然降水等);
⑦其他基礎設施(道路、港灣、水庫等)和風景勝地、重要古蹟等。
按恢復的條件分類,可分為三大類:
①根據當前的技術和經濟條件,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可再生的資源,如礦藏;
②可再生的資源,如日光能和各種用途的土地;
③可循環使用的資源,如水和空氣中的氮、氧、碳等。
按功用分類,可分為兩大類:
①作為勞動對象的各種礦產和動植物等物料資源;
②作為勞動手段的耕地、道路、水庫等和人類生活空間的環境資源。
國土資源的各類之間及其各個層次之間,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從而成為一個整體。
按傳統分類,資源由自然資源、經濟資源與人力資源構成。也有人把經濟資源與人力資源合稱為社會資源。對於國土資源是否包括人力資源,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國土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它指的是一個主權國家管轄範圍內的各種資源,因而與國家資源的概念相同。另一種意見認為人口和人力資源問題,是國土經濟研究和國土整治中時刻都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它不屬於國土資源的特定的內涵。
保護措施
最佳化利用土地資源的五大戰略一、耕地保護戰略。有效保護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提高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未來我國人口增長和戰略發展對耕地的需要,實現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目標,是我們未來土地資源最佳化利用必須首先考慮的戰略問題。
二、土地整理戰略。土地整理是補充耕地的重要途徑,可以有效緩解用地矛盾,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戰略的必然選擇。
三、“三個集中”戰略。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農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
“三個集中”有利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促進集約高效用地。
四、生態保護和建設戰略。土地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又是自然環境的主體,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是我們土地資源最佳化利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土地市場建設戰略。在國家巨觀調控引導下,充分發揮市場對土地資源的配置作用,是土地資源最佳化利用的基礎。
節約集約用地五途徑
一、實行鼓勵節約和集約用地政策。
二、推進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
三、制定和實施新的土地使用標準。
四、嚴禁閒置土地。
五、完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收繳辦法。
作用
一個國家主權管轄內的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環境和天然物料,以及依附於國土的基礎設施。它是一個國家和居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國土包括一國的土地、山川、領海、大陸架以及它們上面的大氣圈、生物圈和下面的岩石圈。它是國家管轄下包蘊著各種資源的全部空間。國土作為一個國家和居民立足的自然環境,既是生活場所,又是生產基地。資源是一個包羅種類很廣泛的概念,自然資源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能夠產生某些效能,以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自然條件,是一個國家和居民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促進社會進步的物質源泉。
相關法規
三、相關法律法規摘選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第三條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 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
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十九條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
1、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
4、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5、占用耕地與開發復墾耕地相平衡。
第三十一條 國家保護耕地,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國家實行占用耕地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開墾耕地計畫,監督占用耕地的單位按照計畫開墾耕地或者按照計畫組織開墾耕地,並進行驗收。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第三條 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地表或者地下的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不同而改變。
國家保障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礦產資源。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礦產資源的保護工作。勘查、開採礦產資源,必須依法分別申請、經批准取得探礦權、採礦權,並辦理登記;但是,已經依法申請取得採礦權的礦山企業在劃定的礦區範圍內為本企業的生產而進行的勘查除外。國家保護探礦權和採礦權不受侵犯,保障礦區和勘查作業區的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不受影響和破壞。從事礦產資源勘查和開採的,必須符合規定的資質條件。
第三十二條 開採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開採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採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採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開採礦產資源給他人生產、生活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責賠償,並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採礦許可證擅自採礦的,擅自進入國家規劃礦區、對國民經濟具有重要價值的礦區範圍採礦的,擅自開採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的,責令停止開採、賠償損失,沒收采出的礦產品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拒不停止開採,造成礦產資源破壞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六條的規定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中國國土資源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西岸。
其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是世界上第三大國。
中國領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龍江江心(北緯53°30′),南到南沙群島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緯4°),跨緯度49度多;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匯合處(東經135°05′),西到帕米爾高原(東經73°40′),跨經度60多度。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距離都在5000公里以上。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約1.8萬公里。海岸地勢平坦,多優良港灣,且大部分為終年不凍港。中國大陸的東部與南部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域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渤海為中國的內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其中最大為台灣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3.4萬平方公里。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面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散布在南海上的島嶼、礁、灘總稱南海諸島,為中國最南的島嶼群,依照位置不同稱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一)土地基本國情
土地資源總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後備資源少(即“一多三少”)——是我國土地的基本國情。
我國國土總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國土面積僅為11.65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國耕地面積還在繼續減少,人均耕地面積1.40畝,相當於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37%左右,給為加拿大的1/18,俄羅斯的1/10,美國的1/8,印度的1/2。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173.52萬公頃(18.26億畝),園地1181.31萬公頃(1.77億畝),林地23611.74萬公頃(35.42億畝),牧草地26186.46萬公頃(39.28億畝),其他農用地2549.11萬公頃(3.82億畝),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64.72萬公頃(4.00億畝),交通運輸用地244.43萬公頃(0.37億畝),水利設施用地362.86萬公頃(0.54億畝),其餘為未利用地。與2006年相比,耕地減少0.03%,園地減少0.04%,林地減少0.002%,牧草地減少0.03%,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增加2.05%,水利設施用地增加0.37%。
1、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①土地總量大,人均占有少。我國的國土總面積雖居世界第三位,與整個歐洲面積差不多。但是,我國有13億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積12畝,只及世界人均數的1/3,僅相當於加拿大的1/47,美國的1/4。從土地利用結構看,耕地、林地、牧草地比重少,人均面積少。世界總土地面積中,農、林、牧用地占63.3%,而我國只占47.8%。世界人均耕地為4.52畝,林地為13.6畝,牧地為10.37畝;我國人均耕地為1.41畝,林地1.8畝。這表明,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均土地資源十分貧乏。
②山地多於平地,耕地比例小。山地、高原、丘陵約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69%,平原和盆地僅占31%。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74個國家的1986年統計資料表明:我國人均耕地和永久性農作物用地,只占世界人均擁有量的30%,在世界各國中居第67位。在全世界26個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國家中,我國人均耕地數量僅高於日本、孟加拉國,居第24位。我國以占世界6.8%的耕地,養育著占世界21.8%的人口。這說明我國農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說明我國耕地的人口承載力已逼近極限。
③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衡。我國90%以上的耕地和內陸水域分布在東南部地區,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東北部和西南部地區,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半乾旱地區。這決定了我國不同地區土地的人口承載力相差很大。土地承載力大的我國東南部,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人地矛盾更緊張。
④後備土地資源有限。我國農墾歷史悠久,質量好的土地資源絕大多數已被開發利用,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小。在我國現有的土地後備資源中,宜墾地約為5億畝,其中質量較好的宜農土地只有2億畝,近期最多只能開墾出1億畝耕地,難以改變我國人均耕地少的現狀。
⑤水土資源不平衡。我國人均水資源只相當於世界人均的1/4,列第88位。長江、珠江和浙、閩、台及西南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國總水量的82.3%。而這些雨量豐裕的地區,耕地僅占全國的36%,黃河、淮河及其他北方諸河流域水量約占全國總水量的17%,而其流域地區的耕地卻占全國耕地的63.7%。我國處於季雨地帶,由於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衡,使季節性和地區性缺水更趨尖銳。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國土地利用受水土資源不平衡因素制約。
2、我國耕地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耕地資源人均數量少質量低。一是人均耕地在世界上處於低水平。全國已有666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有463個縣(區)低於0.5畝。二是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低。全國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高原地區的占66%,在平原、盆地僅占34%。現有耕地中,有9100萬畝坡度在25度以上,長期耕作不利於水土保持。耕地的自然分布存在缺陷,全國耕地中74.5%是旱地,只有25.5%是水田。三是耕地退化嚴重。受荒漠化影響,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耕地的40%不同程度退化,全國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危害。
②近年來耕地大量減少。導致耕地減少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災害損毀。1986—1995年,農業結構調整占用和災害損毀的耕地有7000多萬畝。二是非農建設占用,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1997—2003年,統計的非農業建設占用耕地達1億畝。由於客觀原因,上述數字低於實際占用耕地的數量。當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受“地大物博”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保護耕地的意識還不夠,對耕地減少帶來的危機感、緊迫感還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地方的領導不能正確認識發展經濟與保護耕地的關係,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重工輕農,以犧牲耕地去追求暫時經濟發展的問題,以致使多開發建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人地矛盾日趨嚴重。我國要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定的糧食和主要經濟作物的生產目標,必須確保耕地總量平衡。據對交通、鐵道、水利、民航、地礦、煤炭、石油、電力等部門的調查,預計今後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需占用耕地約3000萬畝。而且耕地減少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區域性人地矛盾也更為尖銳。
(二)礦產基本國情
截至2007年初,全國已發現171種礦產,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59種,其中能源礦產10種,金屬礦產54種,非金屬礦產92種,水氣礦產3種。如按亞礦種計,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總數達到224種,除鈾、釷、地下水、礦泉水及新上表的1種(亞)礦產外,其餘219種(亞)礦產與上年度相比,查明資源儲量有所增加的有108種,有所減少的70種,沒有變化的41種,分別占49%、32%和19%。
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208處,其中,能源礦產地50處,金屬礦產地73處,非金屬礦產地82處,水氣礦產地3處。77種礦產有新增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12.11億噸,天然氣6974億立方米,原煤406.25億噸。石油新探明冀東南堡、大慶古龍、長慶姬塬等3個億噸級大油田;天然氣新探明吉林長嶺、長慶神木、四川廣安、塔里木大北、北方淞南等5處300億立方米大氣田。
中國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支柱性礦產(如石油、天然氣、富鐵礦等)後備儲量不足,部分用量不大的礦產儲量較多;中小礦床多、大型特大型礦床少,支柱性礦產貧礦和難選礦多、富礦少,開採利用難度很大;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匹配。
相關期刊
期刊簡介《國土資源》雜誌是一本面向國土資源部門、礦山企業、房地產開發商,以及關心國土資源事業的廣大社會公眾的全彩綜合性期刊。追求權威的工作導向,以高品位的學術理論、最新的科技信息、濃郁的市場特色、豐富的科普知識和廣泛的國際交流為主題,以新穎的編排風格宣傳報導當代國土資源及相關領域的重大選題,為國土資源工作提供優秀輿論服務。
期刊信息
期刊名稱:國土資源
主辦單位:遼寧省國土資源調查規劃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遼寧省瀋陽市
語言種類:中文
開本尺寸: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1904
國內刊號:21-1460/P
郵發代號:8-245
歷史沿革:
現用刊名:國土資源
曾用刊名:遼寧地質學報;遼寧地質
創刊時間: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