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收益

經濟收益

百科名片經濟收益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在經濟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收益是指他在保持期末與期初同樣富有的情況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包括了已實現的收益和未實現的收益。經濟收益是指一個企業要真正盈利,其利潤不僅要彌補企業的經營成本,還要彌補其資本成本。經濟收益是通過比較某一會計期間期末期初淨資本(即所有者權益)計算出來的。

計算公式

經濟收益經濟收益
經濟收益=預期未來現金流入現值-淨投資的現值

經濟收益是在業績評價期內由於生產經營、培訓職工、提高工作效率等使企業增加的價值。

經濟收益與市場增加值有區別。經濟收益的計量不依賴股票價格,而是根據現金流量估計的。只有在預期未來業績沒有變化,而且加權平均的資本成本在年度內始終不變的情況下,市場增加值才等於經濟利潤。

與會計收益的區別

經濟收益

香港迪士尼創造1480億港元經濟收益香港迪士尼創造1480億港元經濟收益

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實際生產能力即原始資本的價值不變,超過所有者投入的實際生產能力的部分形成經濟學“收益”。經濟收益的計量與資產的計價密切相關,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淨資產現值的差異,它體現了企業的實際收益。這種認識在理論上看邏輯

推理嚴密、令人信服,能全面地反映資產收益的真實狀況。但是“經濟收益”屬收益的定性範疇,實踐中收益的確認、計量的操作性卻不易解決。因為資本所有者投入的原始資本(資產)與一定時期後的期末所有者權益資本(淨資產)價值的計量都是按未來預期現金流的折現來計算的。也就是說,收益是原始投入資本與期末所有者權益資本所帶來的未來現金流折現價值的差額,而未來的現金流折現具有不確定因素(現金流及折現率的確定),且人們對未來事項的估計各不相同。在此意義上,美國學者愛德華茲和貝爾將經濟收益稱為“主觀收益”。意指經濟學上的收益雖然更加真實,但現階段人們的計量方法、計算能力受到局限、不能滿足現實需要,故只能在理論上行得通。儘管如此,多年來人們仍一直孜孜以求,把是否接近經濟收益作為衡量收益確認真實的標準,尋找經濟收益的確認、計量方法。

會計收益

會計收益是會計核算在四大假設(會計主體、會計期間、持續經營、貨幣計量)的基礎之上,按照權責發生制和收入與成本費用相配比的原則,運用會計的專業方法,確定的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實際經濟交易的結果。其特徵為“三位一體”,即歷史成本原則、實現——配比原則和謹慎原則。相對於經濟學上的收益理論來說,會計收益的套用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更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會計收益得到廣泛接受。實證研究的結果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1968年,美國的鮑爾和布朗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會計收益具有信息含量;1989年,利弗再次證明收益變動與股價變動之間具有正相關關係。會計收益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人們對企業收益信息的需求,隨著對會計收益計量、確認和分析的深入,人們在加深對收益理解的同時,也從另一角度認識到了會計收益所存在的缺陷。

區別

經濟收益經濟收益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金融市場一體化、資本

流動全球化、企業經營活動的複雜多樣化,企業收益信息的及時獲得變得十分重要,而傳統的會計收益理論局限於對企業某一會計期間已經實現的收益進行“事後”報告,滯後於經濟事項的實際發生時間,此外,會計學上的收益概念還面臨著更多新挑戰。主要表現在:

首先,西方國家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嚴重影響了歷史成本收益的可靠性和真實性。而會計收益是基於實際的交易和歷史成本計價方法,對於那些因價格或預測的變動而產生的價值變動,只要沒有發生實際的交易,就不予進行收益的確認和計量。這就導致企業出現生產耗費不能得到足額補償、收入成本的計量屬性不一致等問題。

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興起和快速發展,過於保守的實現原則不利於對經營業績進行評價和資產風險的足夠認識,歷史成本模式又無法體現資產的本質屬性。

再次,企業經營活動日趨多樣複雜,高科技日新月異,使得企業的專有技術、專用商標、商譽等無形資產的確認和計量拘於“三位一體”原則而無法入賬。

再者,儘管會計收益強調謹慎原則,但會計收益的計算仍然有一定的主觀操作空間。在當今全社會的誠信意識有待加強時,人為操縱利潤的事件屢見不鮮。種種現實弊端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會計收益理論。

財務管理術語3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了解一下吧。

財務管理術語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投資,資本的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活動
財務關係
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籌資
融資租憑
資金成本
成本習性
資金結構
證券投資組合
營運資金
固定預算
彈性預算
增量預算
定期預算
滾動預算
現金預算
投資中心
責任預算
責任報告
業績考核
內部轉移價格
營運能力
比例合併
半成品成本
保留盈餘
本利比
並行審計技術
標準成本中心
百分率法
本金
補償性餘額
標準工資
標準工資率
部門預算
保證
撥備
不合理保留利潤
邊際資金成本
保證債權
部門邊際貢獻
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體系
產值最大化
成本費用利潤率
產權比率
長期債務

財務管理
財務風險
財政赤字
財務預測
財務協同效應
財務困境
財務預算
財務政策
存貨
財務估價修正
籌資風險
財政管理體制
財政監督
成本分配
長期償債能力
超額利潤
財務檢查財務總監
出資違約責任
財務診斷
存貨舞弊
差別財務報告
財務總監委派制
財務流動性風險
財務危機成本
財務資源
財務風險管理
財務公司
財務欺詐
存貨投資
成本企劃
籌資渠道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財務結構
財務集中控制
財務支撐力
財務運行機制
財務異化
財務信息
財務管理環境
財務契約
財務預警
現金浮游量
產權比率
財務治理
充分就業預算
財務情況說明書

存貨損失
獨立董事
定額成本制度
定價成本
短期償債能力
電子預算
企業對外投資
單位成本彈性預算
獨立財務報告
單獨財務報表
定金
遞延年金
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非財務信息
非財務指標
負債結構
非經常性損益
非經營性資產
複合財務係數
法定資本制
過度資本化
固定資產折舊
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投資
股東財富最大化
固定資產租賃
公司公積金
工會資產
固定資產經濟壽命
股權投資差額
固定資產原價
固定資金
股權收購
國庫單一賬戶
工資成本
股權重組
關聯方占款
股權出資
公司清算
固有風險
匯率風險
匯率
獲利能力
財務諮詢
財務流程
會計報表

貨幣資金
合併價差
互補性資本
或有會計事項
或有支出
貨幣空間價值
經營槓桿
借貸資本
借款費用
經濟利潤
淨利潤
基準收益率
經營活動現金淨流量
經濟收益
精細化財務管理
借款管理
集成化財務管理
經營性資產
給付
拒絕履行
金融資產轉移
技術入股
會計成本
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欺詐
庫存現金管理
會計信息化
會計對象
會計本質
利息資本化
零營運資金管理
利潤庫
利潤質量
流動資產投資
利潤質
綠色財務管理
利潤計畫輪盤
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管理
利潤預算管理財務彈性
赤字財政
初始現金流量
存貨形態
存貨清查
COSO報告
次級債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