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區

東勝區

東勝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中部偏東。東勝城區位於市境中東部羊場嚎鄉,即北緯39度49分和東徑110度00分交匯點附近。自東勝起,東106公里至準格爾旗沙吃堵;西南39公里至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西139公里至杭錦旗錫尼;北83公里至達拉特旗樹林召,105公里至包頭;東北257公里至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包頭一西安公路(210國道)、呼和浩特一烏海公路(109國道)、包頭一府谷公路以及包頭一神木大柳塔鐵路交匯於東勝。境內平均海拔高度1460米,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在巴音敖包鄉的布日嘎斯太村,海拔1615米,最低點在塔拉嚎鄉的紅泥塔村,海拔1269米。東勝是伊克昭盟行政公署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2006年,全區總人口237319人,有蒙古、漢、滿、回、達斡爾、朝鮮、藏、鄂溫克、彝、壯、白、土家、苗等13個民族,其中漢族214911人,蒙古族20095人,滿族1529人,回族524人,其它少數民族268人。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東勝區東勝區東勝區
東勝區東勝區境在夏代熏育部落活動的地區。商代為舌方、鬼方等部族的遊牧之地。到西周時成為1嚴猶之牧境。春秋初期被林胡等部族占據。秦昭王三十五年後(公元前272年後),為防禦北方民族的南侵,秦國修築了從臨挑(今甘肅由民縣)經今市境潮腦梁鄉中部到榆中(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的長城,今市境長城以東為秦國上郡,長城以西屬樓煩、自羊遊牧之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派大將蒙恬領兵30萬,北擊匈奴,占據河南地,今區境全部屬秦上郡。秦末,匈奴又復南下,今區境為匈奴駐牧地。

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將軍衛青李息等擊敗奴、樓煩牡羊等部族,今區境歸漢所轄。漢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漢設西河郡,今區境屬西河郡轄地。東漢建武五年(公元29年),盧芳占據五原、朔方、雲中、定襄雁門等郡,今區境屬其所轄。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盧芳北逃匈奴,今區境復歸東漢西河郡。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南匈奴投靠漢王朝,並進入西河郡。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郡治所由平定遷至離石,今區境成為南匈奴牧地。晉元康五年(公元295年),鮮卑族拓跋猜盧出兵擊敗匈奴,今區境被拓跋部所據。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鐵弗劉虎部由晉北遷居境內,並歸附漢(前趙),今區境成為前趙轄地。後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今區境屬後趙朔州地;但由於後趙勢力較弱,經常遭到前趙的攻打襲擊,境內便成為前趙和後趙征戰的戰場。秦(前秦)甘露元年後〈公元359年後),鐵弗部酋長劉衛辰即位後,向晉、前秦分別稱臣。前秦建元元年(公元365年),秦荷堅封劉衛辰為夏陽公,今市境為前秦所轄。

北魏登國六年(公元391年),今區境歸北魏所轄,後為後秦轄地。夏龍升元年(公元407年),今區境為赫連勃勃大夏幽州代來城轄地。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魏太武帝拓跋燾發兵攻克大夏國,

今區境復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北魏置夏州,今區歸北魏統轄。北境屬夏州化政郡。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今區境屬西魏夏州化政郡。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西魏被北周取代,今區境屬北周夏州弘化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置榆關總管,境內屬其管轄。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隋設定榆林縣,今區境東部為雲州榆林縣轄地。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隋又設定富昌縣,今區境為雲州富昌縣所轄。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隋劃雲州的榆林、富昌、金河3縣設定勝州,今區境屬勝州富昌縣。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隋改勝州為榆林郡,今區境屬榆林郡富昌縣。隋義寧元年至唐貞觀二年(公元617~628年),今區境先後為郭予和、梁師都所據。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唐王朝打敗梁師都後,仍置勝州,今區境大部屬勝州,西部一小部屬夏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將勝州改為榆林郡,轄榆林、河濱2縣,今區境屬河濱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唐將榆林郡復改為勝州,今區境屬勝州河濱縣。契丹(遼)神冊元年(公元916年),契丹打敗振武軍,將勝州居民遷往黃河以東,勝州被廢棄,今區境東部歸契丹所有。同時,在黃河東岸今托克托縣大皇城地設州治,因治所在原勝州以東,故名東勝州.隸西京道,“東勝”之名遂始於此,但今區境當時不屬東勝州。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平夏部党項族首領李德明與宋和好,被宋真宗趙恆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今區境西部屬於党項領有的夏州。遼重熙十八年(公元1049年),遼征西夏,設立河清軍,今區境東部隸屬於遼,西部隸屬於西夏。西夏元德八年(公元1126年),今區境全部為西夏所據。 蒙古(元)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親自率軍征伐西夏,今區境為蒙古轄地。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改國號為元,今區境屬元中書省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大同路東勝州。明朝取代元朝後,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廢東勝州置東勝衛,隸大同行都指使司。東勝衛領5個千戶所,今區境屬五花城千戶所。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後5衛,次年二月並5衛為左、右2衛,今區境為東勝右衛轄地。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今區境被蒙古部所據,東勝右衛城遷至遵化縣。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今區境復為明所轄。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九月,明復置東勝衛。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至明崇禎年間,蒙古鞍扭字來、毛里孩、阿羅出、火篩、鄂爾多斯等部先後駐牧今區境。後金(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鄂爾多斯濟農額磷臣與後金訂立盟約,歸順後金,今區境為後金藩屬地。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廷分鄂爾多斯部為6旗,自成1盟,為伊克昭盟。今區境大部屬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旗)牧地,添爾漫梁、塔拉壤兩鄉的北部及潮腦梁鄉屬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達拉特旗)牧地。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後,牧地大多放墾,陝西山西漢民大量遷居境內。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三月,清廷批准設定管理郡王、札薩克兩旗墾地漢民事務的東勝廳,為口外十二廳之一,隸山西歸綏道。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正月,東勝廳設立撫民理事府,寄治於包頭鎮,同年九月在境內罕台廟設立公所二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年底,辛亥革命暴發後,山西革命軍占領包頭鎮,將包頭鎮、東勝廳、五原廳合為包東州,不久又重新分設。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5月,東勝廳改置東勝縣,隸山西歸綏觀察使,縣治寄包頭文曲巷廣生店。境內蒙古族仍歸原屬各旗管理,這種蒙不歸縣漢不屬旗的政策一直沿續到1949年。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晉綏分治,建綏遠特別行政區,東勝縣歸其所轄。民國4年(公元1915年),縣治由包頭移駐境內羊場嚎所建衙署(今東勝城區蒙醫研究所附近),因土匪的侵擾,於民國5年(公元1916年)縣治再度寄設於包頭。民國17年(公元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綏遠省,東勝縣歸綏遠省直轄。民國19年(公元1930年),縣治由包頭移駐縣境陶油坊(今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鄉境內)。民國20年(公元1931年),在羊場嚎舊衙署處建成縣城,縣治移駐城內。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東勝縣隸屬綏遠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隨綏遠“九•一九”起義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東勝縣由綏遠省直轄縣改歸綏遠省伊克昭盟所轄。1954年,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勝縣屬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領導。1958年3月,東勝縣雞蓋溝鄉的紅旗、新勝、民勝3個高級社劃歸達拉特旗。至此形成東勝市境域現狀。其所轄地域為:東至潮腦梁鄉的店溝與準格爾旗暖水鄉搭界;東南到塔拉壤鄉的舊廟溝與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鄉相鄰;南至布日都梁鄉的灶火壤與伊金霍洛旗哈巴格希鄉毗鄰;西南到漫賴鄉的高家灣與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蘇木相連;西至巴音敖包鄉的韓家渠與杭錦旗塔然高勒鄉接壤;西北到柴登鄉的苗家吃台與達拉特旗青達門鄉相接;北至添爾漫梁鄉的毛匠渠與達拉特旗耳字壤鄉交界;東北到塔拉嚎鄉的紅泥塔與達拉特旗敖包梁鄉連線。東西長106公里,南北最寬處35公里,總面積2200平方公里。1983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東勝縣,設立東勝市(縣級),仍歸伊克昭盟領導。1984年1月1日正式撤縣設市,2000年撤市設區。

2006年,全區轄泊爾江海子鎮、罕台鎮、塔拉壕鎮3個鎮,下設46個行政村;東勝城區設交通、建設、林蔭、公園、富興、天驕、哈巴格希、訶額倫、巴音孟克9個街道辦事處,下轄46個居民委員會。

行政劃分
東勝區東勝區

東勝區轄9個街道、3個鎮、1個鄉:交通街街道、公園路街道林蔭路街道、建設街街道、富興路街道、天驕路街道、哈巴格希街道巴音門克街道訶額倫街道、泊爾江海子鎮、罕台鎮、塔拉壕鎮。

交通街道
總面積約5.5平方千米,總人口76980人,其中流動人口23923人。轄4個社區、1個村委會。

公園路街道 
東至那日松路,西至杭錦北路,南至鄂爾多斯大街,北與塔拉壕鎮為界。是市、區兩級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轄區總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65406人。轄1個村(碾盤梁,由7個社構成,有常住村民1846人)、4個社區(育才、園林、民生、紅波,共有18個居民小組)。

林蔭街道
位於東勝區中南部。東與富興街道辦事處搭界;西至杭錦南路,與建設街道辦事處毗鄰;北至鄂爾多斯大街,與公園街道相連;南至109國道。總面積4.8平方千米,總人口61964人。轄5個社區(絨紡、便民、技工、文苑、益民)

建設街道
辦事處成立於1984年。位於杭錦南路以西,鄂爾多斯市西街以南,109國道(以原至天驕街道辦事處與原布日都鎮界限為準)以北,天驕路以東。總面積5.5平方千米,總人口50284人,其中農業人口2450人,流動暫住人口15770人。轄5個社區(利民社區、育英社區、新巷社區、新豐社區橋西社區)、1個村委會(郝家圪卜村),42個居民小組。辦事處駐杭錦南路30號街坊。

富興街道
辦事處成立於2001年。位於市區東郊,總面積9.12平方千米,總人口35460人,其中農業人口780人,流動人口有17020人。

天驕街道
位於東勝區城郊,天驕路以西、舊210國道(團結路)以東,伊煤路至民族街(舊109國道)及鐵路以南、109國道(原天驕街道與布日都鎮界線)以北。總面積8.2平方千米,總人口31666人,其中常住人口20752人,流動人口10914人。轄1個村(大廟梁村)、4個社區(大橋、鐵路、鐵西、天驕)。

巴音門克街道
位於東勝城區西部,東和天驕辦事處以舊210國道為界,南與原布日都鎮毗鄰,西與罕台鎮接壤,北與訶額倫辦事處以鐵路為界。總面積17平方千米,總人口2362人,其中常住人口2133人,轄2個村,7個居民小組。

哈巴格希街道
位於東勝區與伊旗阿鎮之間,距離伊旗阿鎮2千米,距離東勝區23千米。總面積371.5平方千米,總人口7514人,其中農牧業人口7287人,蒙古族208人。轄8個村委會,56個村民小組和4個移民小區。

鄂爾多斯市的政治、金融和文化中心——康巴什新區座落於此,新區規劃控制面積155平方千米,建設面積32平方千米。

訶額倫街道
成立於2005年11月,位於東勝市區北部,東至杭錦路延伸(區五中西牆);

南至伊煤路民族街;西至包神鐵路;北至北出口立交,北環城線。總面積18平方千米,總人口27937人,轄3個社區(陳家渠社區、伊煤社區、賽罕社區)和1個村(營盤壕村)。

泊江海子鎮
位於市區西50千米,東與東勝區罕台鎮毗鄰,南與伊金霍洛旗接壤,西與杭錦旗相連,北臨達拉特旗。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海拔1371米—1615米。總面積105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74人,轄20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

塔拉壕鎮
位於東勝區東北部,距市區6千米。2005年11月,由原銅川鎮和萬利鎮合併而成,是東勝區唯一中心鎮。總面積600平方千米,總人口1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2600人,轄13個行政村,103個村民小組。

罕台鎮
位於東勝區的西部,距市區9千米,南與伊金霍洛旗毗鄰,北與達拉特旗接壤,西與泊江海子鎮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09度39分23秒-109度56分16秒、北緯39度43分23秒-39度55分37秒。總面積562.5平方千米,總人口18425人,轄13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
2004年,東勝區轄6個街道、6個鎮、1個鄉:交通街街道、公園路街道、林蔭路街道、建設街街道、富興路街道、天驕路街道、泊爾江海子鎮、柴登鎮、罕台鎮、萬利鎮、銅川鎮、布日都鎮、哈巴格希鄉,以及東勝經濟技術開發區、康巴什新區。共有61個村委會、37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26.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0.55萬人,農村人口5.98萬人。(數據來源《鄂爾多斯市2005年鑑》)
2005年行政區劃調整:銅川鎮和萬利鎮合併為塔拉壕鎮;設立巴音門克街道、哈巴格希街道、訶額倫街道等。

自然特點

地質地貌
1、構造

東勝區東勝區

東勝區地處鄂爾多斯地台向斜北部的伊陝斜坡上,北鄰烏蘭格爾隆起。總體構造形態為一南向西傾斜的緩傾單斜層。地質傾角一般為3~5度。基地為太古界古老變質岩系。元古代下古代處於隆起狀態,從上古代的中晚石炭紀開始接受沉積,沉積覆蓋層包括華力系構造層、印支構造層、燕山構造層和喜山構造層。

2、地貌
東勝區的地勢西高東低。最高點在西部巴音傲包廂布日嘎斯泰村,海拔1615米,最低點在東部塔拉壕鄉紅泥塔村,海拔1269米。

按地貌特徵,全市可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個區域。發柴登鄉的城梁村至漫賴鄉的海子灣村一線為界,東部為丘陵溝壑區,西部為波狀高原區。

氣候
東勝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大陸度65.7~70.3,主要受西北環流與極地冷空氣的影響,氣候特徵為:春季乾旱,夏季溫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季度更替明顯,冬長夏短,四季分明。

春季長溫快,降水量少,大風多,蒸發量大,氣候乾燥。春季是過渡性季節,蒙古高壓減退,太平洋副高壓加強北上,氣溫迅速回長,5月中下旬春霜結束。由於長溫快,降水少,風大,土壤中水分蒸發強烈,氣候乾燥,土地乾松,春旱嚴重,沙化加劇。

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氣候濕潤。該季雖然短促,氣候變化卻很明顯。
秋季降溫快,氣候涼爽,霜凍嚴重,冰雹多,氣候變化明顯,多數年份,天高氣爽,光照充沛,是農牧草成熟的大好季節。該季節內冷空氣活動頻繁,多出現雷陣雨並伴有冰雹、大風天氣。“二、八月龍口奪食”,就是說該期容易出現冰雹,僅8、9月的冰雹幾率占全年的28%~32%。

冬季漫長而寒冷,寒潮天氣多。該季節是季風極盛期,盛行西北風,蒙古高壓勢強,冷空氣不斷暴發南下,受極地冷氣團的影響,冬季長達6個月,季平均氣溫零下11攝氏度。受西北風帶高空低壓槽的東移影響,寒潮天氣頻繁發生,並伴有降雪、大風天氣。

災害性天氣
1、乾旱

東勝區乾旱

境內受旱災影響面廣,持續時間長,為全市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一般年份春季均受乾旱影響,夏旱和秋旱次之,受災率在30%以上。每年從6月後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旱情仍不能緩解。冬季降雪很少,土壤水分蒸發強烈,濕潤係數小,使春旱加劇。故有“十年九旱”之稱。

2、風
境內大風的形成主要受大氣環流和周圍地形的影響,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5月,由於蒙古冷高壓所控制,每當寒潮到來便形成大風。特別是在春季的3~5月份,由於氣溫回升快,天氣系統過境頻繁,產生的大風次數更多。境內大於等於每秒17米的大風日數28.1~47.7天。沙暴日數19.3~26.6天,最多年份達70天。大風吹蝕著沒有植被或很少植被的疏鬆土壤表層,土壤中的粘粒物質和各種養分逐漸減少,流沙順風吹揚,埋壓農田、草場、道路、村莊,給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

3、雹
境內有80%的年份出現冰雹,年冰雹日數東部地區最多11天,西部地區最多7天;最早出現在3月,最晚出現在10月。其危害又輕有重,輕則損壞禾苗,造成糧食減產,重則造成糧食絕收、傷害人畜等。雹災一般範圍不廣,對農業的危害終於牧業。

4、霜凍
霜凍對農業生產危害極大,境內初霜凍(秋霜凍)出現機率較多,終霜凍(春霜凍)出現機率較少。泊爾江海子及附近地區,因地勢低洼,初霜凍比相鄰地區早10天左右,終霜凍也比相鄰地區晚10天左右,而且每次危害非常嚴重,成為全市生長期最短,霜凍強度最大的地區,號稱“存霜圪卜”。

5、寒潮

秋、冬、春季因受北路和西路冷空氣影響,形成寒潮大風等惡劣天氣。冬前寒潮直接影響農牧業生產,使大田作物被凍,牧草提前枯黃,體弱母畜流產,引起人畜疫病等。冬、春的寒潮會影響牲畜保膘、保胎、接羔保育、配種剪毛,增加老弱病畜的死亡率,凍死禾苗等。如果出現伴有大風雪的寒潮天氣,帶來的損失會更大。

6、洪澇
因市境東部屬丘陵溝壑地區,溝壑縱橫,西部為波狀高原地區,是毛烏素沙地的延伸地帶,地形較為平緩,所以,遭受洪澇災害的程度東部較為嚴重。

7、雪
由於境內冬季降雪只占年降水量的0.1%~0.2%,所以降雪造成災害的機率較少,但個別年份降雪較多,給牧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

自然資源

東勝區所處地質構造位置是一長期穩定發展的大型沉積盆地,境內自上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地層發育齊全,構造簡單,無岩漿活動,礦產均為沉積礦產。儲量最多的是,其次有油頁岩、天然氣黃鐵礦泥炭軟質耐火粘土石英砂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種30多種,共有礦床、礦點24處。


東勝區位於“煤海”之上,煤炭資源在境內無論儲量、規模、勘探程度還是發展遠景,均居礦產資源之首,屬國家重點開發的東勝煤田的一部分。煤炭為弱粘結煤二號至褐煤,多為不粘結煤,有部分長煙煤。煤中、腐殖酸含量均低。除用作民用燃料外,亦可用於發電或氣化,以獲得二次能源和化工原料。作為一般工業鍋爐用煤,發熱量和灰熔點略低。從煤灰中可回收分散元素。

油頁岩
境內油頁岩儲量遜於煤炭,但在蘊藏層為上,它往往與煤層互變,含油變化較大,並伴有鍺、鎵等稀有元素。

天然氣
天然氣是境內新型能源和化工原料資源。1976年,國家地質總局第三

普查勘探大隊在巴音敖包鄉十股壕打成伊探已耗氣靜,發現了藏於二疊系石盒子組的5個含油氣層。在測試中,第一個含油氣層日噴氣8000多立方米,第二層日噴氣9000多立方米,兩個氣層中均伴有少量輕質油。進行放噴點火時,聲如雷明,火焰直衝夜空,距現場10公里也可聞聲見光。

黃鐵礦
黃鐵礦分布於潮腦梁鄉境內,礦體含礦岩石橫向變化極大,礦體規模小,尚未構成工業礦床,但作為零星分散資源,可用於制流及硫酸

泥炭
境內西南部漫賴、撖家塔和南部吉勞慶、灶火壕及東部潮腦梁新生界第四系表層有10~30厘米的泥炭層,有望發現泥炭礦床。泥炭除可制農業有機肥料外,還可以用於工業製取腐殖酸、煤氣、水煤氣和甲醇等原料。

軟質耐火粘土
軟脂耐火黏土主要分布在罕台廟鄉東部的罕台川、添而漫梁鄉的東南部、羊場壕鄉的東北部、塔拉壕鄉的西北部。境內軟質耐火粘土質量好,規模可觀,埋藏淺,易開採。可用於冶煉爐的爐壁、爐襯用的耐火磚、堵火口泥和作鉗鍋摻和料,也可作造型粘土、高級衛生陶瓷配料,有的還可作紙、橡膠顏料油漆塑膠的製作填充劑。其二氧化鋁和塑性指數均合格,三氧化鐵、二氧化鈦含量略超標。由於粘土氧化鈣含量低,不能作水泥配料。

石英砂
境內石英砂主要分布於東部塔拉壕鄉、潮腦梁鄉,儲量待探。石英砂可用作鋼鑄件的造型用砂,高爐鑄池的流道砂及酸性平爐操作時用的爐腐砂,也可用於玻璃製造,還可當作桂磚、矽鐵、矽鋁、結晶矽的製作原料矽石使用,但需補充測定五氧化二磷的含量。

石灰石
境內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羊場壕、添爾漫梁、塔拉壕、潮腦梁等鄉,儲量約10億噸。經過燒制,用作建築材料。

卵石
卵石在境內分布極廣,東部6個鄉更甚。主要用作建築材料。

河沙
河沙廣泛分布於境內大小河川,是當地主要的建築材料之一。

旅遊文化

恩格貝旅遊區

東勝區恩格貝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平均年降雨量僅250毫米左右。風狂沙漫,植被稀疏,被成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
恩格貝,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地處庫布齊沙漠中段。歷史上曾綠草如茵,牲畜成群,召廟香火繚繞,是蒙古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人類掠奪性的開墾、過牧,加上戰爭因素,作用於此地脆弱的生態環境,這裡逐漸地被夷為沙海。土地資源喪失,人民被迫遷徙他鄉。
1989年以來,一批批開發沙漠志願者放棄城市生活,進駐恩格貝。原始式的油燈點燃了希望之光,狂風沙暴中孕育出了綠色。從此,三十萬畝土地開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1989年,中德兩國在恩格貝合作實施風力發電項目。
1990年,日本沙漠綠化實踐會會長,世界著名沙漠專家遠山正瑛教授紮根恩格貝。至今,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發動日本國民數千人次,荷鍬背苗,扶老攜幼,遠度重洋,傳情播綠,植樹已逾二百萬棵。

恩格貝的事業,託付著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憂患與希冀。所以,得到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得到各國各界人士的鼎立相助。各地志願者伸出真誠的手,在沙漠中留下了珍貴的綠色。創業的十年時間裡,恩格貝的農業、林業、牧業、水利、漁業、旅遊業從無到有,漸上台階;科研、工業、貿易、種植、養殖、加工力爭上遊。使這塊曾被人類放棄的土地,重新發出光彩。人類共有一個地球,恩格貝的事業屬於全人類。讓我們在沙漠裡,共同創建一個社會文明,人們富裕,生活祥和的開發示範區。

庫布齊沙漠曾被稱為不可治理的沙漠,經過恩格貝建設者不懈的艱苦努力,沙漠治理已初見成效。在開發治理過程中,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各部委、自治區、市有關廳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經常深入恩格貝進行指導,並從各方面給以援助。

恩格貝的事業是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僅吸引著各界的有識之士,也吸引著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遠山正瑛先生。他為恩格貝投資、獻策、全身心投入,號召日本國民關心恩格貝沙漠的改造事業。

幾年來,已有數千名日本朋友組織起來,自己出路費,來到恩格貝,種下一棵棵象徵中日友誼之樹,如今,數百萬株樹,已在恩格貝紮下了根,茁壯成長。

鄂爾多斯博物館
鄂爾多斯博物館是集鄂爾多斯地區歷史與文化的收藏、陳列及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始建於1963年(其前身為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館建於1989年完成,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2600平方米,館藏文物約7000餘件(套),以著名的“河套人及其文化”、烏仁都希岩畫、“朱開溝文化”、“鄂爾多斯青銅器”——匈奴文化,以及鮮卑党項蒙古等中國北方民族文化最具特徵。尤以中生代恐龍足跡印痕化石、河套人與薩拉烏素動物群、烏仁都希山岩畫朱開溝文化鄂爾多斯青銅器西夏文化以及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等蜚聲海內外。鄂爾多斯博物館的常規展覽有《鄂爾多斯文物珍品展》、《鄂爾多斯草原文化展》、《鄂爾多斯青銅器展》等,它們分別以精美的展品和新穎的陳列手段,向世人展示了鄂爾多斯地區,從36億年前的遠古時期以來的歷史滄桑變幻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守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近800年的、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歷史和文化精髓;以及享譽海內外的鄂爾多斯青銅器的發展歷程和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突出貢獻。鄂爾多斯博物館的藏品多次赴北京上海台灣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展覽,受到中外廣大學者和觀眾的讚譽和青睞。鄂爾多斯博物館在自治區文博系統中首家開通“鄂爾多斯博物館網站”,網際網路上向世界展示鄂爾多斯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本地區文博事業的發展概況,加強館際間的信息傳遞和學術交流。鄂爾多斯博物館也是自治區盟(市)級博物館中首家開展館藏文物微機化管理的單位,並正在積極籌備“鄂爾多斯文物資料庫”的建立工作,力爭在最短時間內,使鄂爾多斯地區的文物管理數據化工作,步入國內先進水平的行列。

秦直道
秦直道指的是秦始皇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修築的一條軍事交通大道。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除以國都鹹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向原六國首都的馳道外,還命大將蒙恬由距鹹陽不遠的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的雲陽林光宮(秦始皇的軍事指揮中心),沿陝西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榆林進入內蒙古繼續北行,經伊金霍洛旗西11公里的紅海子鄉掌崗兔村、東勝市西南45公里的漫賴鄉海子灣以東的二傾半村和達拉特旗西南50多公里的青達門鄉到高窯頭鄉交界處,越過黃河通向包頭西的九原郡遺址(今包頭市郊麻池古城),修起一條長1800里(約今1400里)的直道。由於是“直道”,所以遇山開山,遇溝填溝。這樣浩大的工程竟以兩年半的時間便迅速全部竣工。這條大道的築成,在當時曾使秦始皇的騎兵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之下,出擊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見這項重大的國防工程對剛剛建立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生存,意義十分重大。

一條古道平直向前,遇有山頭,便破山而過,在山頭上留下一個槽形的凹痕。東勝區漫賴海子鄉二傾半村,發現了修築秦直道時的“堙谷”痕跡。當年砂岩粘土填築,至今路高1.5米到2米的遺址斷層歷歷在目。登上東勝地區制高點城樑上遠眺,南北城梁,宏偉的古道遺蹟躍然其上,人工開鑿的四個山嶺豁口舊址寬約50米,遙遙相對,連成一線。

直道的修築遇溝壑則以紅沙石土填平。伊金霍洛旗掌崗兔村為草原地帶,這裡修的直道從斷面上看,為夯築土砂石層,上下共8層,1——7層,每層厚25——80厘米,最上一層厚1.2米。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和物質條件來衡量這歷史記載中的“塹山工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在荒無人煙之處,可以並排行駛四輛馬車。長達幾十里的秦時大道,由於年深月久,野草叢生,極目遠眺,宛若一條綠色的巨蟒,伸向遼闊的內蒙古草原,其壯闊之勢,非親眼目睹者是難以想像的。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這項直道工程始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九月以前完工。秦始皇死後的轀涼車就由直道回到鹹陽。公元前110年,司馬遷在山東泰山參加了漢武帝的封禪大典後,沿蒙恬興建的直道回到長安。司馬遷沿著直道穿行鄂爾多斯千里之地,見到了秦築長城、直道、亭障,領略了鄂爾多斯的美麗風光.

鄂爾多斯世珍園旅遊區

鄂爾多斯世珍園旅遊區位於泊江海子鎮與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蘇木境內,距東勝50公里,是由鄂爾多斯市勝達有限責任公司以世界重要保護濕地、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託投資興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建設為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區。

保護區內湖泊、島嶼眾多,水濕地、沙地、草地、草場遍布,是典型的高原荒漠、半荒漠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內的泊江海呈駝峰狀,水域面積近1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米最深處超過12米,是 鄂爾多斯高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湖內主要島嶼有5個,中南部的2個島嶼上,棲息著世界珍稀動物、國家以及保護動物——遺鷗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天鵝鴻雁棕頭鷗等83種候鳥,其中繁殖鳥17種,夏候鳥15種、旅鳥41種,占 鄂爾多斯已知濕地鳥種的90%以上。遺鷗最多時達到7000多隻,占全球已知總數的75%以上。

九城宮生態園
九城宮生態園坐落在東勝區罕台鎮九成功村,占地1800畝,園區在興建中本著旅遊規劃與景觀生態建設相結合,在景觀生態建設環境中構築現代旅遊區的發展模式,園區在布局中由生態莊園、客房部、休閒娛樂區、工業園區四大功能區組成,生態莊園包括生態餐廳、菜籃子生產基地、豬、羊、雞、魚等肉食品養殖基地三部分組成,生態餐廳可容納500餘人同時就餐,全部飲食來自莊園菜籃子基地及養殖基地提供的具有農村風味無污染、純天然的綠色蔬菜和肉食品;客房部設有別具農家特色的豪華別墅、標準客房和普通客房;休閒娛樂區設有水上樂園,(三處大型水庫可供遊人游泳、觀光、划船、垂釣)兒童戲水園、體育健身區、農耕博物展示園、野生動物觀賞園,同時園區夜間還為遊客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篝火晚會、民間樂隊等表演助興節目。

城市建設

近年來,東勝區委、政府高度重視城市改造建設工作,形成和確立了“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思想,堅持“城市建設與發展經濟並重”的發展理念,按照“拉大與補欠齊抓,新建與改造同步,擴容與提質並舉”的工

作思路,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在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上,積極構築三城(舊城區、鐵西高新技術開發區、康巴什開發區)四星(銅川鎮萬利鎮罕台鎮布日都鎮)組團式的城市空間布局,逐步形成“三城”互相輝映、“四星”相得益彰,功能布局合理的城市格局;在城市建設的目標上,堅持以建設暢通城、文化城、生態城為方向,舉全區之力、集全民之智、大手筆規劃、大氣魄建設、大力度管理,使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同時積極倡導人本精神,提升城市品位,最佳化城市環境,努力把東勝建設成為人居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優良、創業環境優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城市建設項目安排上,“十一五”期間,我區累計投入城市建設資金近90億元,重點實施了“四大工程”,即:以加快水、暖、氣、電等項目為主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以打通主次幹道、改造小街小巷為主的城市交通暢通工程;以提高城市品位、樹立城市形象為切入點的景觀亮化美化工程;以改善人居條件為主的房地產開發工程。通過幾年的努力,城市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環境日趨最佳化,城市的整體功能得到較大提升,為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打下堅實的基礎,並為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的改善創造了良好的城市環境。

交通網路不斷完善,城市空間不斷擴大
實施了以打通斷頭路,延伸城市主次幹道,改造小街小巷為主的交通暢通工程,完成了民生市場和金元城拆遷,延伸寶日陶亥西街至伊化路,延伸杭錦北路至伊煤路,延伸烏審西街至天驕南路,將天驕南北路打通至東康快速通道和新包府路,拓寬改造了伊金街,並新建了鐵西區道路和城市外環線、東康快速通道,治理小街小巷80條50萬平方米,完成鄂爾多斯大街等城市主街路的人行道鋪裝30萬平方米,目前,我區城市道路總長度達160公里,人均道路面積達16.4平方米。同時,啟動開發了東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康巴什新區,使我區建成區面積達35.1平方公里。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整體功能不斷提升

東勝區東勝區夜景

“十五”期間,我區加大了城區改造力度,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完成了引黃入東一期工程、天燃氣入城工程;進行了城區供水管網、污水管網和防洪設施的大力度新建和改造;完成了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垃圾填埋和無害化處理工程;加快了城區水沖式公廁和旱廁及垃圾轉運站的新建和改建步伐,使我區日供水能力達5.5萬噸,人均日生活供水量112升;污水處理率為87%,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95%以上,集中供熱率達52%,用氣普及率達85%,其中天燃氣普及率為22.8%,公廁服務人口為662人/座,基礎設施覆蓋率提高到88.2%,城市的整體功能得到了較大提升。

大力實施景觀綠化亮化工程,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十五”期間,大力實施了以綠化為主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通過“集中建綠、規劃增綠、拆舊補綠、拆牆透綠”等措施,完成了城市出入口、道路、廣場、公園等綠化工程,使我區城市綠化面積達到35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為12.4%,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至6.4平方米。同時,按照“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重點對舊城區的“三街一路”、城區四大出入口及鐵西新區進行了街景改造和亮化設計,形成了主要街道整體設計、統一規劃,以道路和臨街建築物為組團的光點、光團和光帶相呼應的城市新景觀。

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居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
“十五”期間,我區累計開發各類房地產建築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同時新建廉租房10000平方米,重點加大了鐵西新區和城區“三街一路”兩側的開發力度,並與舊城區改造相結合,成片開發,規模建設,使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25.5平方米。

加強城市管理,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檔次和水平

“十五”期間,我區在加大城市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城市管理。實行了“一支隊伍,雙重管理”的管理模式,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重心下移、屬地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機制,實行城市管理協管員制度,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鄉鎮的管理職能,明確各方職責、職能及工作目標,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了各街道辦事處、社區、單位協管員主動參與城市管理的新局面,從而不斷推進我區城市建設管理逐步邁向規範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建築業改革進一步深化,工程建設市場管理進一步規範
“十五”期間,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了《建築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和《招投標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建築市場日漸形成。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工程質量監督體制,使工程質量有大幅度提高,優良率達30%以上,合格率達100%。

通過幾年來城市道路建設及城市給排水、電力、通訊等管網的大力改造、污水淨化站的啟用、引黃入東工程、天燃氣入城工程、城市給水應急工程、路燈更新改造、主要街道街景改造、人行道鋪裝、小街小巷硬化、水廁、垃圾轉運站的建設等一系列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工程的改造與建設,以及城區四大出口綠帶的建設,高標準、高檔次居住小區建設等,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提高了城市人居環境。良好的城市環境吸引了四海賓朋、八方客商來東勝共謀發展,共興大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帶給東勝的不僅是日新月異的市容環境,更是“環境也是生產力”的真實寫照。

經濟發展

東勝區經濟發展水平位居自治區前列,實力雄厚,勢頭強勁,與首府呼和浩特、鋼城包頭構成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金三角”,特別是“十五”以來,東勝區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充分構築絨紡、煤炭、建材、林沙為主的工業體系,呈現出經濟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整體推進、

結構調整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日趨完善、生態建設成效顯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態勢,經濟實力始終保持在自治區101個旗縣(區)前列,2006年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全國縣域排名,東勝區綜合排名由2005年的56位上升到第25位,是自治區連續兩年唯一入圍全國縣域百強的旗區。2007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億元,增長34.2%;財政收入完成65.1億元,增長29%,繼續列居自治區101個旗縣區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545元、6287元,增長24.5%和15.8%;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88億元,增長70.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500噸,萬元GDP能耗下降5%。

東勝區始終堅持“工業立區、生態綠區、三產強區”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符合東勝實際、獨具東勝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子。“工業立區”是讓園區經濟坐正席,唱主角,充分依託城市和資源優勢,以引進大項目、好項目為突破口,建設了一批如富興羊絨、鄂絨紡織、康巴什煤化工、萬利建材、銅川沙棘、罕台機械製造等專題園區,堅持“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節能環保”要求,促使園區經濟走上持續快速發展軌道。2006年,東勝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5億元,煤炭、紡織、電力燃氣等支柱產業帶動作用更加明顯,伊泰股份、神華萬利煤礦、鄂爾多斯電力、鄂絨股份、蒙泰煤電、萬正集團等重點企業增加值均超過億元。工業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已開始顯現,發展後勁增強,為東勝工業持續發展、工業化水平提升,產業鏈條延伸、資源深加工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生態綠區”是以退耕還林為主導,積極實施“雙退雙還”、“雙禁雙推”工程,截止目前東勝區有林面積達到151萬畝,退耕還林面積達到32.9萬畝,退牧還草面積達到190萬畝,草原面積達到304萬畝,植被覆蓋率達到85%,森林覆蓋率達到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2000年的0.6平方米增加到20平方米。“三產強區”是以城市化為載體,全面打造文化教育、旅遊消費、

物流配送和金融商貿四大中心,不斷提升三產檔次和水平。目前東勝區各類商品市場和商業網點總數達到8000個,經營商品種類達到3萬餘種,銷售總額達到8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財政收入34.5億元,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占到了60%,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突破。

東勝區不斷深化城市發展思路,確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理念,經濟發展在城市建設中得到有力體現,城市建設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實施“拉大、補欠、崛起”戰略,東勝區已形成比較合理的城鎮發展體系,提高了對經濟發展的集聚、輻射帶動力,增強了對項目和資金的吸引力,城市化使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化又促使第三產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城市環境的改善,使東勝區就業、消費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2007年,東勝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87元,每百戶家庭擁有轎車17輛,行動電話255部,家用電腦43台。圍繞“一市兩區、三個組團”的全市整體城市規劃來規劃東勝區城市建設,2008年,東勝區計畫投資70億元用於城市建設,重點要統籌新、舊城區協調發展,東勝區經濟建設實現了從“城鄉一體化”到“依託城市發展東勝”到“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歷史性跨越。

知名企業

鄂爾多斯市東勝蒙西水泥有限公司
鄂爾多斯市東勝蒙西水泥有限公司位於鄂爾多斯市東勝區,是由內蒙古蒙西水泥有限公司控股,蒙泰煤電集團及

自然人共同投資組建的水泥粉磨生產企業。公司註冊資本5000萬元,員工100人。公司設備先進,工藝。環保一流。

公司年產50萬噸水泥粉磨工程2006年10月19日開工建設,目前正處於建設期,計畫2007年6月正式投產。

作為蒙西水泥整體戰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勝蒙西水泥有限公司將依託蒙西水泥的品牌優勢,藉助蒙西成熟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充分利用公司本部優質熟料和蒙泰煤電集團公司發電後產生的粉煤灰樓.爐渣等原料製造優質水泥,在本地區推廣散裝水泥,進一步提升蒙西水泥在當地的市場占有率。投產後,公司每年可生產水泥50萬噸,實現產值15000萬,利稅1600萬元,淨利潤超過1000萬元/年。

華泰汽車集團鄂爾多斯公司
榮成華泰汽車有限公司鄂爾多斯市分公司是華泰汽車集團旗下有一個重要汽

東勝區華泰汽車集團
車生產基地,公司成立於2005年6月。公司現有職工600餘人,其中80%人員有大中專以上學歷。公司主要生產華泰特拉卡.聖達菲SUV乘用車,同時,2008年將下線小型轎車。公司一期項目(先導工程)於2005年8月開工建設,投資10.3億元,設計建設年產5萬輛SUV乘用車,於2007年2月底投產:二期建設年產25萬輛整車;三期建設年產20萬輛整車,最終公司將建成年產50萬輛整車,全部建設投產後,屆時我公司最終將達到150億員投資規模,實現銷售收入近千億,創稅收近百億。
華泰汽車集團將以鄂爾多斯分公司為主體,立志打造一個集汽車製造於銷售.零部件生產.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把華泰汽車打造成為中國最具有競爭力的汽車品牌,在10年內進入中國汽車行業前10名,使鄂爾多斯成為我國有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

鄂爾多斯市巨力高科技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鄂爾多斯市巨力高科技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民營股份制企業,隸屬內蒙古巨力實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本公司生產經營項目以新能源開發為主。公司註冊資金1300萬元。現有員工110人。

公司組建以來,回響國家能源產業政策,為加快醇基燃料生產,推廣使用步伐,節約石油資源的消耗,促進煤炭天然氣資源的轉化利用,經過較充分的考察論證,決定在近幾年內建成年產150萬噸車用甲醇汽油甲醇柴油新能源開發生產項目。本項目計畫分三期完成。一期工程總投資1300萬元。二期工程正在前期可研論證中,預計在2008年投產。三期工程重點要在促進煤炭深加工上,促進煤能源的轉化。

本公司年產150萬噸車用清潔甲醇汽油、柴油項目是與南開大學高分子物理研究所合作,並以內蒙古石油化工檢測所產品數據檢測為依據,向有關部門早報的專利項目。該項目的產品屬有機化合過程,主要是通過將甲醇分子的有極現象,利用添加劑將其變為電平衡無極可溶分子,並利用輔助劑使其與石油的半成品混合物形成新型的醇基燃料,替代車用燃油。它的各項指標均可達到能源部關於車用燃油的各項指標。

鄂爾多斯市天驕食品有限公司
鄂爾多斯市天驕食品有限公司是由北京王致和集團與鄂爾多斯市天驕資源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共同投資創辦的合資企業,該企業是在雙方本著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真誠共贏的原則下創辦的。公司計畫投資5500萬元建設萬噸沙棘醋、醬油生產線,其中一期工程投資2000萬元,工程總占地面積50畝,新建廠房34000平方米,年產沙棘原汁2000噸,沙棘葉茶50噸,沙棘醋5000噸,沙棘醬油5000噸。項目達產後,銷售“天驕牌”沙棘醋5000噸,每噸4600元;銷售沙棘醬油5000噸,每噸3300元,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900萬元,利稅1138萬元,利潤總額751萬元。

鄂爾多斯購物中心
創建於1999年的鄂爾多斯購物中心,是華研公司應東勝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的要求,建設經營的一處東勝地區最早、也是迄今為止經營規模最大、經營範圍最廣的綜合性購物場所之一,不斷創造著傲人的經營業績。本著創新求變謀發展的原則,購物中心人通過不斷建設與發展,已擁有總營業面積6萬多平方米,經營品種數萬餘種,日客流量達1萬人次,擁有會員10萬餘人,年營業額約2億元,先後安置下崗職工2000多人,累計實現銷售額10億元,在2003年,年銷售額已突破2億元大關,上繳稅金達2000萬元,創造了歷史新高。繼往開來,購物中心將繼續發揮現有管理、人才優勢,不斷推陳出新,加快自身發展,向打造鄂爾多斯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現代化多功能商業中心邁進。

內蒙古的旗縣區

想了解內蒙古的各個旗縣區嗎?來這裡看一下吧!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