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濟納旗

額濟納旗

額濟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是自治區重點扶持的19個邊境旗(縣、市)之一。因境內額濟納河而得名。位於阿拉善盟西部。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514公里,全旗總面積11.46萬平方公里。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為主,生存條件較好的沖積平原約占20%。全旗轄7個蘇木鎮、1個農場,居住著蒙古族為主體的9個民族2.5萬人口(含3個基地非現役軍人),其中城鄉居民1.6萬人(蒙古族占29.8%)。額濟納歷史文化悠久,有史可稽的就有大禹治水、霍光守邊、漢武置縣、西夏築城、元代設路等。額濟納,與馬可波羅元朝時記錄的亦集乃同義,現標準的土爾扈特蒙古語中還是稱其為亦集乃當地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語稱為先祖之地,也被國外一些歷史研究專家稱為匈奴最早的首都。2013年,額濟納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7.1億元。

基本信息

地方概述

額濟納旗胡楊林額濟納旗胡楊林
額濟納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轄下的一個旗,面積為114606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多為無人居住的沙漠區域。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位於該旗,以胡楊林著稱。地勢南高北低,西和西南部屬馬鬃山山地,海拔1200-1600米,東部為巴丹吉林沙漠,戈壁分布較廣。黑河發源於祁連山麓,下游分為弱水和額濟納河,分別注入嘎順淖爾和蘇古淖爾,為自治區最大的季節性河流。嘎順淖爾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為自治區8大湖泊之一。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草原面積1.2萬平方公里,1990年末有牲畜15.8萬頭(只),其中羊12.7萬隻。耕地3萬餘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梁等。1990年農業總產值1458.6萬元。土特產有大芸鎖陽蓯蓉等名貴藥材。野生動物種類也很多。礦產主要有鐵、銅、水晶、鋁、錳、金、煤等20餘種,已建立起採礦、發電、地毯、梳毛、農機修造等企業。1989年工業總產值1241.8萬元。境內有黑城遺址和大量的出土文物。地名:額濟納,與馬可波羅元朝時記錄的“亦集乃”同義,現標準的土爾扈特蒙古語中還是稱其為“亦集乃”當地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語稱為“先祖之地”,也被國外一些歷史研究專家稱為最早匈奴的首都;(參考:喬治瓦特《消失的姆大陸》,北邊是蒙古國諾顏烏拉,出土有大量匈奴單于的墳墓和歷史遺物,約為4000——6000年前)
歷史地名:弱水流沙、居延(乞顏),亦集乃,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
轄區:2005年,額濟納旗轄3個蘇木、3個鎮、1個國營農場及13個嘎查、1個社區、4個居民委員會、8個生產連隊。
面積:總面積11.46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最大的一個旗。
海拔: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額濟納旗-人口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2232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達來呼布鎮11278;賽漢陶來蘇木1237;蘇泊淖爾蘇木877;吉日嘎郎圖蘇木1466;巴彥寶格德蘇木619;溫圖高勒蘇木381;古日乃蘇木436;馬鬃山蘇木447;東風場區虛擬鎮5585。
民族:額濟納旗是一個以蒙古族為
主體多民族聚居的邊境旗。有土爾扈特、阿拉善和碩特、哈拉哈蒙古三個部落,少數的布里亞特蒙古族,總人口16874人。其中男性8602人,女性8272
人。非農牧業人口11286人。有蒙古、漢、回、滿、、土家等10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188人,其中蒙古族4891人、回族190人、滿族55人、藏族8人、土族16人,其他民族28人。
郵政編碼:735400
電話:0483(+86)
汽車牌照:蒙M
旗政府所在地:達來庫布鎮
氣候:額濟納旗屬於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乾旱、極乾旱荒漠草原氣候額濟納旗風光(20張),四季分明。河流:黑河(弱水)
湖泊:西居延海(嘎順淖爾)東居延海(蘇泊淖爾)
沼澤:古日乃湖、拐子湖。
地區位置:額濟納旗地處祖國北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最西端。地理位置東經97°10'~103°7',北緯39°52'~42°47'。東與阿拉善右旗毗鄰,西南與甘肅省酒泉市交界,北與蒙古國接壤,國境線全長507.147公里。相對中心城鎮達來呼布鎮和東風鎮。達來呼布鎮距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1398公里,距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640公里,距甘肅省酒泉市396公里。
耕地狀況:旗境東西最長488.59公里,南北最寬處324.22公里。總面積11.46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47人。2005年,耕地總面積0.291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0.57公頃。宜耕地0.166萬公頃,草場面積697.05萬公頃,可利用草場面積253.6萬公頃,林地面積38.6738萬公頃,戈壁面積6.48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積1.55萬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額濟納旗額濟納風景

達來呼布鎮東風鎮蘇泊淖爾蘇木賽漢陶來蘇木馬鬃山蘇木
達來呼布鎮:轄吉日嘎郎圖路、居延路、蘇泊淖爾路、新村、賽漢陶來路5個居委會,那仁寶勒格、查乾波日格、烏蘇榮貴、烏蘭格日勒4個嘎查。
賽漢陶來蘇木:轄賽漢陶來、賽漢淖爾、巴音塔拉、孟格圖、藏查乾4個嘎查。
巴彥寶格德蘇木:轄寶日烏拉、額很查乾、珠斯冷陶來、查乾淖爾4個嘎查。
溫圖高勒蘇木:轄巴音高勒、格日勒圖2個嘎查。
古日乃蘇木:轄烏蘭淖爾、烏力吉圖2個嘎查。
馬鬃山蘇木:轄烏蘭烏拉、蘇海圖布拉格2個嘎查。
蘇泊淖爾蘇木:轄巴彥布拉格、布日格德、烏蘭圖格、伊布圖、策克、巴彥吉格德6個嘎查。

2006年,額旗將原有的8個蘇木鎮調整為5個蘇木鎮,撤銷合併蘇木鎮3個。其中,將溫圖高勒蘇木併入達來呼布鎮;撤銷古日乃蘇木和巴彥寶格德蘇木併入新建的東風鎮達來呼布鎮,此外,原蘇泊淖爾蘇木賽漢桃來蘇木馬鬃山蘇木保留,行政區域不變。2009年,新增設了哈日布日格德音烏拉鎮黑鷹山鎮),隸屬於額濟納旗人民政府管轄。總面積為1.8萬平方公里。下設1個嘎查(原烏蘭烏拉嘎查),1個居委會,協助政府管理居民集聚地區的社會事務、衛生、計生、治安等工作。轄3個鎮3個蘇木,1個農牧業示範園區,6個社區居委會,13個嘎查,總面積11.4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6萬多人。3個蘇木蘇泊淖爾蘇木賽漢桃來蘇木馬鬃山蘇木。

人口概況

人口

截至2010年,額濟納旗常住人口為32410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2326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084人,增長45.17%。年平均增長率為3.8%。
截至2010年,額濟納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7748人,占54.76%;女性人口為14662人,占45.24%。
截至2010年,額濟納旗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801人,占14.81%;15-64歲人口為26077人,占80.4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32人,占4.73%。

民族

額濟納旗境內居住有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藏族、土族、裕固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壯族、黎族等少數民族。截至2010年,額濟納旗旗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6542人,占81.89%;蒙古族人口為5217人,占16.1%;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651人,占2.0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9637人,增長57.01%;蒙古族人口增加148人,增長2.92%;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99人,增長84.94%。

氣候介紹

額濟納旗地處北溫帶超乾旱荒漠區,氣候條件惡劣,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頻繁。年平均氣溫8℃,平均降水量37毫米左右,蒸發量卻高達3700—4000毫米,無霜期130天。

植被面積

神樹神樹
發源於祁連山黑河入旗後形成3.2萬平方公里沖積三角洲。其中綠洲面積由建國初期的0.69萬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0.33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旗總面積的2.9%。綠洲內主要林草植物有胡楊林和胡楊沙棗混生林44萬畝、檉柳林126萬畝、梭梭林278萬畝;林下伴生植物有苦豆子、甘草、芨芨、蘆葦等,面積約100多萬畝。這片面臨危機的天然綠洲是額濟納人民唯一可依賴的生存條件。胡楊
到了額濟納河岸,便到了胡楊的王國。這裡綠樹濃蔭,掩映牧舍羊群,曲折綿延數十萬畝,生機橫發,成為大漠裡的桃源盛境。胡楊林是居延綠洲的主體,是生態的基本條件。可以說,沒有胡楊林,就沒有綠洲;沒有綠洲,這片“地熱、多沙、冬大寒”的漠土就不會有人類的生存發展。胡楊林同這裡的生命息息相關,胡楊倍受人們的珍愛。百歲胡楊,在這裡比比皆是。最長者當屬“神樹”,已逾300年了。令人驚奇的是,這株300多年高齡的“胡楊王”,至今長勢繁茂,挺拔翠綠,具有繁殖力,它周邊的世代子孫仍在笑傲風沙,茁壯生長。:“神樹”為生長千年的胡楊樹。樹高23m,主幹直徑2.6m,需6人拉手才能合抱。“神樹”雖千年,但卻依然挺拔旺盛。從其發達的根系中,又分櫱出5棵粗壯的胡楊樹,所以又稱其為“母子樹”。“神樹”家族聳立於沙丘之間,遠遠望去頗為壯觀。每年初春,牧民們虔誠的為“神樹”獻上哈達,祈求風調雨順。

歷史沿革

弱水河弱水河
額濟納的歷史源遠流長。距今35000年,這裡是東西新石器文化的連線點,遠古居民的遺址和遺物與東北、內蒙古、青海、寧夏、甘肅等地的遠古居民所使用的細石器具有共同特點,是中國細石器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遠在夏、商、周時屬烏孫;秦朝為大月氏領地;西漢初年為匈奴牧地。先秦時這兒稱“流沙”或“弱水流沙”,漢初易名為“居延”意即幽隱。
西漢和東漢的300多年是居延地區的發展時期。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二都尉。
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8年),居延地區歸屬西夏,進入了又一個繁榮時期。到了元代,由於疆域的空前擴大,使較邊遠的居延地區變成中原通往西域、漠北的交通樞紐,其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了發展。由於居延的特殊地理和軍事位置,歷朝政府均在此修築了大量的峰天遂、關隘,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肩水金關黑城子、紅城子、綠城子等。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清政府正式設定了“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建制,援扎薩克印,直屬理藩院
1698年(康熙37年)土爾扈特汗國阿玉奇汗派阿拉布珠爾率部眾5000人,以禮佛之名,從伏爾加河流域啟程,前往西藏拜見達賴喇嘛。翌年,便派人進京謁見康熙皇帝。
1704年(康熙43年)清政府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賜牧於黨色爾騰。
1731年(雍正9年)獲準內徙,定牧於額濟納河流域。
1753年(乾隆18年)清政府將其編為獨立旗。
1949年9月27日,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扎薩克郡王,防守司令部司令塔旺嘉布致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宣布接受中國人民政府領導,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獲得和平解放,由甘肅省酒泉專署代管,1951年1月,改稱額濟納旗自治區。額濟納旗隸屬幾經變更,從1979年7月1日起額濟納旗復歸內蒙古自治區轄區,1980年5月1日即屬阿拉善盟轄屬至今。
1950年設旗。得自元代路名。額濟納,為蒙古語“主人”"先祖之地"之意。據《寧夏紀要》:“‘額濟納’蒙古語為‘幽隱與沙漠’之意,其語源一說為‘亦集乃’之音轉,以該旗境內有大海,漢人稱為居延海或居延澤;故元代以前,史冊均稱居延海或居延澤;所置縣郡,亦以‘居延’名之。”
1998年,是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300周年,為緬懷土爾扈特部先輩們毅然萬里回歸祖國的英雄壯舉,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額濟納旗旗委政府在塔王府東側建造了回歸紀念碑。
2000年,額濟納旗轄1個鎮、7個蘇木:達來呼布鎮、賽漢陶來蘇木、馬鬃山蘇木、溫圖高勒蘇木、蘇泊淖爾蘇木、古日乃蘇木、吉日嘎郎圖蘇木、巴彥寶格德蘇木。
2002年,額濟納旗轄1個鎮、6個蘇木:達來呼布鎮、賽漢陶來蘇木、巴彥寶格德蘇木、溫圖高勒蘇木、古日乃蘇木、馬鬃山蘇木、蘇泊淖爾蘇木;巴彥陶來農場
2006年,額旗將原有的8個蘇木鎮調整為5個蘇木鎮,撤銷合併蘇木鎮3個。其中,將溫圖高勒蘇木併入達來呼布鎮;撤銷古日乃蘇木和巴彥寶格德蘇木併入新建的東風鎮。此外,原蘇泊淖爾蘇木、賽漢桃來蘇木、馬鬃山蘇木保留,行政區域不變。
數百年來,豐富多彩的漢代居延文化,絢麗輝煌的西夏古代文明和英勇頑強的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的不朽傳奇,在中華民族輝煌的史冊上譜寫了燦爛的華章。數千年的滄桑變遷,古老的額濟納孕育了燦爛的人類文明,但自然環境也在日復一日的風沙和人為破壞中變得異常脆弱,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變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民族宗教

額濟納旗查乾蘇魯克大祭
宗教與一個民族歷代沿襲而成的風俗和習尚不同,但它卻無不滲透於每一種風俗習尚之中,並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幾經演變的。
土爾扈特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不例外,他們最早信仰天,崇拜圖騰。原始社會後期,開始信奉薩滿教。唐朝時期,僧人連化生,把印度佛教中的密宗教派傳達室入西藏,與西藏的風俗習慣相結合,形成了佛教中的一個新興教派喇嘛教。明朝蒙古部落的阿拉坦汗遣使到西藏迎接三世達賴喇嘛到其駐地傳播喇嘛教新派黃教教義。故,衛生拉特四部之一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也皈依了黃教。喇嘛內部,因地位、權力、學識和財富的不同,其等級和稱號也各異,大體分為十六個等級,地位最高者為活佛。解放初期,額濟納旗所有的喇嘛還在每年的正月、五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一月,分別雲集當時規模較大、香火興盛的東廟、西廟和哈爾哈廟進行法事活動。在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動是比較普遍的。傳統的祭祀禮儀,分祭天、祭祖、祭灶、祭火、祭神樹和祭敖包等。
額濟納旗敖包
由於蒙古族牧民各地區的風俗習慣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異,一般都是在夏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時,非常隆重、熱烈,幾十里、上百里遠的牧民們都要坐著勒勒車,騎馬或乘汽車、拖拉機帶著祭品趕來。有條件的地方,還要請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點火、誦經。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並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祭典儀式結束後,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體活動。有的青年男女則偷偷從人群中溜出,登山遊玩,傾訴衷腸,談情說愛,相約再見的時日。這就是所謂的“敖包相會”了。

民族禮俗

民族禮俗

額濟納旗額濟納旗
額濟納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如路遇長者、親友、熟人或逢年過節、走訪親友均有注重禮節的傳統。在民間還流傳著“寧可折骨也不能失禮”的古訓。
問候
來客互相問好。如路遇長輩,若是乘馬騎駝,須先下馬(駝)後再向長輩請安,以示尊敬。晚輩在長輩面前說話和氣,以尊稱呼之,不直呼其名。入蒙古包後,先向主人請安,問全家平安、牲畜興旺、牧草豐美之後再道來意。
待客
額濟納牧民雖深居草原、戈壁,卻具有熱情好客的民風。凡客臨門,主人不管是否相識、遠近,也不問訊與家人有什麼關係或來自何方,即使是陌生人也均以禮相待。
獻哈達
此儀是額濟納蒙古族迎送賓客、饋贈禮品、相互拜年時常行禮儀之一。為渲染獻哈達的氣氛,有時還吟唱吉祥如意的贊視歌。
敬鼻煙壺
額濟納蒙古族有相互敬鼻煙壺的傳統習俗,意似今日見面時握手問好之習。
那達慕
那達慕蒙古語為“娛樂”或“遊戲”之意,是蒙古族傳統的民眾性集會。“那達慕”大會的規模範圍有大有小,有自治區、盟、旗舉辦,有鄉鎮、蘇木、嘎查和家庭舉辦的。多在草原的黃金季節,夏、秋季舉行。以摔跤、射箭、賽馬為基本內容的競技比賽在那達慕中占有較大比重,幾乎貫穿到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各方面。春季打馬鬃,剽悍的騎手調教暴烈的生個子兒馬。祭敖包儀式之中,婚禮進行途中,都會展開規模不等、趣味迥異的各種比賽。

禁忌

風俗習尚中,禁忌占有重要的內容,非萬不得已,人們是不會觸犯禁忌的。
稱呼忌諱
額濟納蒙古族很講究輩份,晚輩稱長輩或比自己年長的人為“您”,忌直呼長者其名。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門忌
客人入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忽必烈大汗在宴請貴族時,每道門兩邊都有兩名手執棍棒的侍衛,目的在於防止人們的腳踏在門坎上。如有偶犯禁例者,便遭受皮肉之苦。
客忌
進蒙古包時不得攜帶刀、槍等器械。客人席地而坐時,男性為盤腿坐地,女性為跪腿坐地。因故不能盤腿或跪腿,可將腿朝門的方向伸展。閒談之中,不能用煙、刀、剪、筷子等物品指向人的頭部,並忌諱生人用手觸摸小孩的頭。外出大小便,不能正對著包內的佛龕方向,也不許在牲畜圈內。否則主人就會認為客人不尊重民族習慣。
火忌
禁忌在火爐旁烤鞋暖腳,也不得在爐灶上磕煙、摔東西、扔髒物或用刀挑火。
禮忌
蒙古民族喜雙忌單,客人到主人家作客,見面禮最好是成雙成對。在客人起身告辭時,一般主人要在客人的手提包里,放一些土特產等食品,以免客人攜帶空包而歸。
水忌
額濟納蒙古族忌諱在河水中沐浴、扔垃圾。牧民有節約用水和注意保持河水、泉水清潔的習慣,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服飾

額濟納旗額濟納旗
額濟納土爾特蒙古族由於歷史、自然、地理、氣候等方面原因,與其它地區蒙古族民眾在服飾上不盡相同,另有特色。
額濟納蒙古族所穿蒙古袍,一般袍襟右側系扣、身肥、小馬蹄袖,腰間束以各色綢帶,領子、馬蹄袖均用庫錦製作,男女蒙古袍略有區別。穿戴時,有一定的講究並有明顯的季節調配(春、秋、冬季多穿袍、綿羊、老山羊皮袍等,夏季穿單袍)。額濟納土爾扈特服裝與阿拉善、哈拉哈蒙古基本上區別不大,但它有獨特之處。如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袍馬蹄袖小,而哈拉哈袍馬蹄袖大,阿拉善蒙古袍則無馬蹄袖;額濟納男式袍兩側開小衩,而阿拉善男式袍左右下擺開大衩;額濟納男式袍鑲沿單式寬邊,哈拉哈男式袍則鑲有雙邊(一細一寬);阿拉善蒙古族袍緊身合體,額濟納土爾扈特蒙古袍則寬暢肥大;額濟納土爾特婦女不可穿坎肩,阿拉善婦女則能穿等區別。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除婚禮、節日、慶典活動外平時不多穿蒙古袍,平時多喜歡穿西裝和其他時髦服飾。

特色餐飲

額濟納旗烤全羊

烤全羊
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是宴席上的一道最講究的傳統名菜,其形、色、味俱佳,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只有在隆重的宴會或祭奠時,才能品嘗到烤全羊這道蒙古民族飲膳食俗的代表大菜。

羊背子
羊背子,蒙古語稱“烏查”或“秀斯”,是蒙古族居民最喜歡、最名貴的佳肴。只有在祭祀、婚嫁喜事、老人過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能見到,其做法和吃法都很講究。

手扒肉
手扒肉是額濟納居民傳統風味肉食品,更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食用手扒肉時,不用筷子,用蒙古刀剝、刮、剔、手扒著吃。牧民十分珍惜勞動成果,因此一定要把骨頭上的肉刮下吃淨。

奶酒
當您在額濟納草原,作為尊貴的客人,應邀參加重大的節日活動,禮儀唱著動人的祝酒歌,敬獻上銀碗裝滿的美酒時,不要猶豫更無需自愧酒量的不足,一定要將這千杯萬盞也不醉人的美酒飲不。因為,這就是草原是最享有盛名的奶酒,這是就是裝潢蒙古民族情深似海的奶酒。釀製奶酒的歷史由來已久,也是蒙古族的拿手技藝。它醇香濃烈,營養豐富,飲之興奮不易醉,可謂酒中之絕品。

特色風景

胡楊秋色

額濟納旗胡楊和蒙古包
胡楊是最為古老的一種楊樹,是楊柳科屬中唯一能在極其乾旱的沙漠上紮下根的樹種。額濟納的胡楊林是現今世界上僅存的三大原始胡楊林之一,也是世界上存活面積最大的一片綠洲。胡楊樹的生命力極其頑強,其根部非常發達,可以根植於地下五十多米,充分吸取地下水,並將其儲存於自己體內。胡楊樹還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一棵樹上長著三種葉子,有柳樹的葉子,楊樹的葉子,還有榆樹的葉子。
額濟納的胡楊秋色,是人間美景。春風吹綠了一樹胡楊,又沐浴了夏雨的洗禮,更加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當秋風吹過漠野荒原,胡楊便脫去了一身夏裝,搖身以靚麗的金黃展現在了大自然的面前,或成片成片的,或孤身守侯,高高低低,斑斑斕斕的鋪瀉在了大地。漫際天涯的金黃,匯成了浩瀚的海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靚麗清新,真是一道獨具風韻的大漠奇景。
額濟納旗胡楊
額濟納夕陽下的胡楊,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如血的夕陽,把胡楊染成了金紅色,高大的胡楊樹冠枝頭,金光點點,在晚風中搖曳。這時,牧人家的羊群歸牧了,羊群踩踏起的塵土,在夕陽下,如雲似霧,飄飄渺渺。氈房上空飄起了縷縷炊煙,空氣里瀰漫著奶茶的芳香和草地的混合氣息。羊群的叫聲和老阿媽的呼喚聲交融成一章和諧的牧歸曲。
在額濟納四十多萬畝天然胡楊林中,有一棵被當地人稱為“神樹”的胡楊,樹高達23米,主幹直徑2.07米,胸圍6.5米,要6個人手拉手才能圍住。相傳,三百年前,土爾扈特人來到額濟納綠洲,這裡胡楊密集,縱橫交錯,駱駝和馬匹這樣大的牲畜無法入內採食,土爾扈特人便分片放火燒林。幾年後,當他們遊牧又來到這裡時,發現許多胡楊樹已成為一片灰燼,周邊都是茂密的牧草。但惟有一棵胡楊樹依然枝蘩葉茂,豪無損傷的痕跡。土爾扈特人深信這是神靈在保佑,於是,他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將這棵胡楊供奉為“神樹”。
這棵已經有著近900年的神樹,在周圍30多米的範圍內,從它發達的根系中,又櫱生出五棵出茁壯的胡楊。“神樹”的家族茁壯茂盛,巍然聳立在沙丘紅柳間。遠遠望去,這棵威嚴高大的“神樹”,猶如是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向來人們敘說著額濟納古老的歷史,敘說著土爾扈特人三百年滄桑的往事。神樹下,人頭攢動,經幡獵獵。牧人們把風調雨順、牛羊肥壯的祈禱寄託於它,遊人們在默默的祝福家人、親人平安健康。

景區介紹

黑城遺址

額濟納旗黑城遺址

黑城位於達來呼布鎮東南約2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始建於西夏時期,當時西夏王朝在此設定“黑水鎮燕軍司”。公元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擴建此城,並設“亦集乃路總管府”。黑城東西長470米,南北寬384米,總面積18.05萬平方米。雖歷經700多年,黑城仍不失當年的高大宏偉。傳說中的藏寶井為後人留下了無盡遐想,黑將軍突圍時的城牆掘洞像一張永遠無法閉合的嘴巴,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城的興衰成敗和人世滄桑。它是“古絲綢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這裡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時期的《番漢合時掌中珠》、彩繪雙頭佛和元代紙幣等舉世無雙。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納入居延遺址保護區。

居延海

東居延海位於達來呼布鎮北55公里處,與西居延海遙遙相對。歷史上,東西居延海水域相連,後因注入水量減少,逐漸形成兩個湖泊。1962年,西居延海乾涸,東居延海也於1992年徹底乾涸。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懷下,2002年東居延海迎來了生命之水,其水域面積已恢復到38平方公里左右,再現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觀。

七道橋胡楊林

楊蒙古語稱為“陶來”,是落葉喬木,木質纖細柔軟,樹葉闊大清杳。耐旱百澇,生命頑強,是自然界稀有的樹種之一。額濟納胡楊林區是世界僅存三處之一,且保護最為完整。現有數百年的胡楊,仍枝繁葉茂,領盡大漠瀚海風騷,是大自然獨鐘的奇蹟。
天鵝湖

額濟納旗天鵝湖

天鵝湖位於達來呼布鎮以東約40公里處,是古居延湖泊的所在之處,由於環境、氣候等原因,現水域面積已經很小,每到春夏之季,常有天鵝成群飛來嬉戲,景觀很是迷人。天鵝湖分南北兩湖,其中南湖水域面積最大,景色由為怡人。

東風航天城位於額濟納旗境內,達來呼布鎮西南150公里處,是中國第一個飛彈、衛星綜合性試驗發射基地。1958年,為支援國防建設,額濟納旗人民三移旗府,讓出水草豐美的牧場和耕地,向北部荒漠地區遷移了140多公里,為中國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五十年來,東風航天城已在中國航天史上創造出13個“第一”。2003年和2005年,“神舟”五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先後從額濟納旗境內成功發射,中國人就是在這裡實現了千年的飛天夢想。

廣地侯官

廣地侯官位於弱水河進入額濟納境內的中游東岸,西南臨橐他塞,東北接卅井塞,在相距約60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17個烽和2座城郭

大同城

大同城遺址位於達來呼布鎮東南約19公里外,由內外兩道城牆組成。因多圈馬群套捉坐騎而又稱"馬圈城"。此城建於唐朝中期,前身是北周宇文邕的大同城舊址,也是隋唐大同城鎮和安北都護尉的治所所在地。唐朝開寶二年(公元734年)在設定"寧寇軍",以統轄該地軍務。
居延城

居延城位於弱水下游涸河床西岸,在北緯四十二度之南,東經一百零一度三十分之西。距離額濟納旗巴彥陶來農牧場四隊東南約十五公里處。其規模、形狀與其西側十公里處的一所大城相似,但四邊長度不一,南一百二十七米,西一百二十二米,北一百二十六米,東一百三十一米。牆基厚四米,殘高一點七米,版築也有可能是土坯作。門在南牆的中部。四角各有伸出之墩台。方向大致為南北向。城內有房屋的殘跡。土坯似屬於漢代的,但稍厚一些。城內外採集到的有五銖錢十五枚,“大泉五十”一枚,還有銅鏃、鐵器、陶器等器物,另一件鄂爾多斯式銅器
塔王府

塔王府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2公里處,是第十二代王爺塔旺嘉布官邸,始建於1938年,總面積1900平方米。塔王府院落建築坐西向東,殿堂布局嚴謹,建築風格獨特,景色宜人,被譽為森林中的“小白宮”。它曾是抗日戰爭和國內戰爭時期革命前輩塔旺嘉布蘇劍嘯周仁山高博澤布等人物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此外它還是共產國際、蘇蒙紅色政權援助中國革命的秘密通道和聯絡點。1949年9月27日,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和平解放,從此額濟納各族人民真正獲得了新生,塔王府還是和平起義通電發表的秘密會址。

門票價格

黑水城——50元 大同城——20元 五塔寺——10元 二塔寺——10元
紅城子——10元 甲渠塞——20元 塔王府——10元 神樹——10元

食宿

額濟納旗額濟納賓館

居延餐館——位於古日乃路28號,點地面積485平方米。內高雅間10個,每間可容納10—12人就餐,一樓大廳可同時容納80人就餐,二樓大廳可容納120人就餐。
宴賓酒——位於公園路白馬東側30米,占地面積480平方米,雅間6個,雅間最大可容納40人就餐。大廳可同時容納80人就餐。

天龍賓館——地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居延路中心地帶,占地面積3700平方米,標準客房25間,豪華標準客房2套、客房47間。內有停車場。

額濟納賓館——地址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團結路西5號,占地面積11834平方米,停車場,綠化面積4955平方米。賓館客房有總統套房1套,豪華套房1套,特色套房4套,豪華單人間6間,標準雙人間52間。

文化遺產

額濟納旗德德瑪
最常見的是民歌、舞蹈、讚頌詞和馬頭琴陶布秀日以及摔跤、賽馬、賽駝、射箭等競技文體活動。額濟納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先後收集、整理土爾扈特民歌2526首(其中長調民歌1162首、短調民歌307首、哈拉哈民歌1057首),謎語120條,民間故事6個,收集生活用品30多種,駝具用品34種,馬具用品10餘種。此外還收集整理了民間傳說、歌謠、諺語、格言、史詩、曲藝等。2006年以來,旗政府確定申報自治區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5個,包括土爾扈特婚禮、駝具製作工藝、紅柳灸療法、土爾扈特服飾和民間音樂(長調民歌)。斯日古楞蘇日娜兩位藝人在2006年底被自治區文化廳評選為自治區首批“蒙古族服飾藝術傳承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體現了額濟納土爾扈特先民們超人的智慧和頑強的精神,是額濟納旗獨特文化的重要標誌。

民歌
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數量浩瀚,形式多樣,尤以長調最為特色。長調民歌多為兩句式,音調優美舒緩,極富於情感的表達。演唱者可根據現場的氣氛即興抒發,其調式可長可短,使人聽來格外生動、親切。最擅長演唱額濟納土爾扈特長調民歌的是從額濟納草原走向全國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瑪

行業動態

額濟納旗《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節目組一行赴額旗,就演出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進行實地考察。
《同一首歌——走進額濟納》節目由康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出資贊助,演出將在2008年九月中下旬、胡楊節期間舉行。
2008年7月30日,節目組一行首先考察了演出場地——胡楊節主會場的硬體條件,隨後,又考察了額旗的市政建設情況。節目組一行還到策克口岸、居延海、神樹、黑城考察風采,實地感受了額旗經濟發展、生態恢復取得的可喜成果,被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節目組負責人說,額濟納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心靈震撼,這裡既是“神舟”號升起的地方,又是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的地方;既有開放的生機活力,又有傳統的歷史文明;既有大漠戈壁的浩瀚蒼芒,又有生態綠洲的神奇壯美。尤其是額濟納的的胡楊精神和為了祖國國防事業建設“三易旗府”的奉獻精神是我們倍加感動,額濟納完全具備主辦《同一首歌》這樣大型活動的資格和條件,我們一定要為額濟納人民獻上一台高質量的演藝盛會。
《同一首歌》是央視打造的精品娛樂欄目,演出陣容強大,高科技聲、光、電效果美侖美奐。《同一首歌》赴額濟納,必將進一步提高額濟納的知名度,促進全旗經濟社會發展。

自然地理

(一)地形地貌
地質上屬於天山、陰山地槽。位於華北陸台海西褶皺帶內蒙古地槽西部邊緣。北接蒙古國阿爾泰地槽,西界與北山北部斷塊相連,東與東南為阿拉善活化台塊,南與祁連山地槽北部連線。是一個介於阿拉善活化台塊與北山斷塊帶之間的呈北—北東走向的斷裂凹陷盆地。地形呈扇狀,總勢西南高,北邊低,呈中間低平狀。地域大部海拔高度1200~1400米之間,相對高度50~150米之間,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低900米,最低點西居延海,海拔820米。主要山脈、山峰為馬鬃山,海拔高度1600米。

(二)氣候
地處中亞荒漠東南部,西、西南、北三面環山,屬內陸乾燥氣候。具有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日照充足,溫差較大,風沙多等氣候特點。年均氣溫8.3℃,1月平均氣溫-11.6℃,極端低溫-36.4℃,7月平均氣溫26.6℃,極端高溫42.5℃,年日均氣溫8.6℃。無霜期天數最短179天,最長227天。日均氣溫0℃以上持續時期為3月中旬~10月下旬。年均降水量37毫米,年極端最大降水量103.0毫米,最小降水量7.0毫米。年均蒸發量3841.51毫米,濕潤度0.01毫米。常見天氣現象多風。春、冬季各月發生較多,尤以春季為甚。年均≥8級以上大風日數44天。大風常伴隨沙塵暴,年均沙塵暴次數14次。

(三)水文
[水系]地表水主要為黑河,古稱弱水。為發源於祁連山北麓的季節性河流。因水道淺寬且多沙,當地人不慣造船,用皮筏擺渡,古人往往以為水弱不勝舟楫,故稱“弱水”。黑河入境後稱額濟納河,流程250多公里,河道平均寬150米左右,正常水位1.5米左右,平均流量200~300立方米/秒之間。額濟納河過狼心山分水閘後分為東、西河,進入額濟納三角洲又分支19條。境內河網總長度為647公里,流域面積7.07萬平方公里,平均河網密度為0.0092公里/平方公里。地下水主要靠黑河補給,水力坡度在1/1000~1/2000之間。地下水位變化受入境水量制約而上升或回落。地下水總補給量為4.49億立方米/年,可開採量為3.39萬立方米/年,占總補給量的75.5%。在可開採的資源中,適宜灌溉的淡水為3.23萬立方米/年,占可開採資源95.3%。沿河地區潛水含水層為中更新統及全新統沉積層,潛水埋深1~3米,上部潛水單井最大湧水量大於500t/d,水質較好,礦化度小於3g/L,可作人畜飲水及灌溉草場用水。下部承壓水最大單井湧水量大於1000t/d,水質較好,礦化度小於0.6g/L,符合國家用水標準,開採深度100~150米,宜打深井。[湖泊]嘎順淖爾(西居延海),蒙古語,意為“苦海子”。位於達來呼布鎮西北52公里,西河集水地。原有水域面積60餘平方公里。由於中游地區用水量增多,於1961年乾涸。湖水鹽、鹼等礦化度過高。水域附近5公里的泥灘不生草木,人畜難入。蘇泊淖爾(東居延海),蒙古語,意為“水獺湖”。位於達來呼布鎮北40公里,是東居延海集水地。因河水銳減,面積萎縮到30平方公里左右。1973年、1980年和1986年間3次乾涸,變成間歇性湖泊。湖泊水質清淡,有蓄水時,水深1~2米之間,1927年水深2.9米。湖周邊牧草茂密,沿岸蘆葦、水草連天。居延澤(金斯圖淖爾或天鵝湖)位於達來呼布鎮東30公里,臨近巴丹吉林沙漠北部邊緣,是古弱水徑流和現稱班巴嘎日河水集水地。史前是西北大型內陸湖泊之一,位於三角洲下游,自古就是黑河末端集水區。漢至隋唐稱居延澤,元代在居延澤西北出現嘎順淖爾,明朝以後有蘇泊淖爾,此後居延澤漸趨萎縮。豐水年份,水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左右。微型湖系有水時水域面積在0.5~12平方公里的間歇性小湖。分別是東風鎮境內的沙日淖爾、希勃音淖爾、烏蘭淖爾;達來呼布鎮境內的毛胡日淖爾、亞布日音淖爾、昂茨音淖爾;賽漢陶來蘇木境內的巴嘎淖爾。這些小湖巴嘎淖爾為鹹水湖,其它系淡水湖。

[沼澤]兩大湖沼是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北麓的古日乃湖、拐子湖。其間分布著數10處泉水小沼,湖中蘆葦密布,湖周圍梭梭林高大密集,是全旗最大的梭梭林地。此外還有分布在木吉湖和戈壁間的多處零星小澤,面積大小各異,小沼周圍生長蘆草、梭梭等。全旗共有濕地面積11.83萬公頃。其中,蘇泊淖爾為0.0356萬公頃,溫圖高勒為2.570萬公頃,古日乃為8.329萬公頃,巴彥寶格德為0.314萬公頃,吉日嘎郎圖為0.580萬公頃。因水量銳減,逐漸乾涸。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額濟納大地構造位置特殊,成礦條件比較優越。經過漫長地質演變及岩漿構造活動,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成礦地區有柳園~天倉銅、鉛、鋅成礦亞區;公婆泉~三道明水銅礦成礦亞區;三道明水~黑鷹山鐵礦區;天鵝湖~古日乃湖鹽、鹼、硝礦帶。礦床、礦點主要分布在黑鷹山、東七一山、老硐溝、梭梭井、甜水井、洗腸井、紅柳大泉、西沙坡泉及古日乃、溫圖高勒等地。截止2005年,共發現礦種50餘種,礦床(點)270餘處。其中,鎂礦石品位19~24%,儲量為48億噸。鐵礦石品位為45~50%,最高達65.29%。探明總儲量1億噸。鉻礦石品位為35.9~55.98%。煤炭遠景儲量1.3億噸以上。均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採選等特點。

[野生植物資源]現有植物33科152種,大多數為飼用植物,還有一些具有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的野生植物。天然喬木有胡楊、沙棗,主要分布於沿河。灌木有紅柳、梭梭、沙拐棗等。牧草有芨芨、苜蓿、駱駝刺、沙蓬、鹼蓬、沙蒿、檸條、沙米等88種,優質牧草20餘種。野生藥材有甘草、蓯蓉、鎖陽、苦豆、麻黃等50餘種,其中鎖陽、苦豆籽暢銷,肉蓯蓉、紫花甘草馳名區內外。

[野生動物資源]額濟納旗生態動物種群屬溫帶荒漠、半荒漠動物群,種群結構簡單。境內現有類、類、爬行類兩棲類野生動物40餘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野驢、野駱駝、盤羊、天鵝、雕等10餘種。

自然災害

額濟納旗主要自然災害是旱災、風(塵暴)災、凍害、乾熱風和病蟲害災。嚴重乾旱是全旗第一大災害,俗語有“十年九旱一大旱”。由於連年乾旱,草原森林發生大面積蟲災,胡楊沙棗混交林、檉柳林連遭紅裳夜蛾、天幕毛蟲、捲葉蛾、檉柳金花甲侵害。額濟納旗是沙塵暴的沙源地之一。1950~1990年以前平均1~2年發生一次強沙塵暴,1990年後由於生態環境極度惡化,年均發生14次,年均大風天數44天。

[極端災害記錄]1959年特大旱災導致牲畜死亡1.6萬頭只,死亡率占9.3%;1962年發生特大旱災,受災草場2500平方公里,占萆場總面積的50.4%,乏死牲畜0.98萬頭只,死亡率占14%。1959~1963年,持續乾旱誘發大面積草原蟲災,受災面積合計達3.5萬公頃;1972年,額濟納綠洲7.8萬公頃天然次生林發生蟲災,導致30%胡楊枯梢,枯死胡楊占胡楊總面積的10%;1984年因持續乾旱,4.2萬公頃胡楊沙棗混交林、檉柳林遭受嚴重蟲災,2萬公頃檉柳林死亡。2001年4月5~6日,遭強沙塵暴襲擊,全旗受災草場面積23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3.94萬元;2002年3月21日,遭受特大沙塵暴侵襲。沙塵暴持續10小時,平均風速23米/秒,風力7~9級,能見度不足50米,全旗受災草場面積達20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41.7萬元;2004年4月8日,遭強沙塵暴襲擊。風速26米/秒,能見度不足100米,沙塵暴持續9小時,直接經濟損失達507萬元。2005年3~5月,發生4次強沙塵暴,受災農牧民5100人,受災牲畜13.2萬頭(只),直接經濟損失670萬元。

經濟發展

(一)發展概況

歷史上,居延地區水草豐茂,曾經是北方遊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清至民國,作為經濟主體的畜牧業生產處於原始遊牧狀態,經濟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得以穩步發展。“九五”時期,確立發展經濟的“南依(依託東風航天基地空陸交通、科技人才、領先信息優勢)、北開(開放面增大、同蒙古國發展多渠道貿易)、西聯(與酒泉、嘉峪關等地聯辦企業)、東靠(依靠上級在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的優惠和支持)”戰略,發揚“搶抓機遇、團結拼搏、自加壓力、負重前進”的額濟納精神,超額完成計畫。初步形成了以農牧業為基礎、工礦業為支柱、加工業迅速發展的格局。到2000年底,國內生產總值1.4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52萬元,財政總收入140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6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765元。進入21世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興邊富民”計畫,加大西部開發和邊疆建設事業的支持力度,為額濟納旗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全旗樹立並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轉移發展戰略”,創造性地提出“生態立旗、國防建旗、工業強旗、旅遊興旗”戰略,切實加大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推進全旗工業化、城鎮化、產業化進程,全面完成“十五”計畫,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走進全盟前列。2005年,全旗生產總值達到13.5億元,是“九五”末的9.4倍,年均遞增56.4%。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九五”末的29:30:41調整為4:36:60。財政收入連續3年翻番,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31億元,是“九五”末的13倍,年均遞增64.2%,躋身於全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百強縣行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165元,比“九五”末增加3929元,年遞增11.8%;農牧民純收入達4444元,比“九五”末增加1679元,年遞增10%。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9億元,是“九五”期間投資總和的28倍。

(二)農業
[種植業]兩漢至夏元,居延地區大興種植業。新中國成立後,興起種植業生產,推廣普及農業新科技,先後建成查乾陶海和巴彥陶來等機電水渠路配套的國營農場,種植業穩步發展。1983年,農牧區逐步實行大包乾生產責任制。進入21世紀,貫徹“轉移發展戰略”,通過培育養殖業、溫棚種植業、沙草產業等新型產業,加快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立足當地自然區位優勢,確立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託,效益為中心的指導方針,先後引進推廣棉花、蜜瓜、籽瓜等特色農作物。棉花、蜜瓜成為兩大特色經濟作物。糧、經、草比重調整為2:68:30,種植業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2004年實行免徵農業稅、糧食最低保護價和發放糧食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種植積極性。2005年棉花種植面積1.457萬公頃,籽棉產量600.6萬公斤;蜜瓜種植面積達398公頃,產量1408.6萬公斤。

棉花旗境適宜種植棉花。棉花以纖維長、衣分高、色澤白、水分低、雜質少、無污染而聞名棉紡界。主要品種有新陸早8號、新陸早7號、新陸早6號、酒棉2號。均具有出苗快,前期生長穩健,後期不早衰,植株結鈴性強,抗逆性強,吐絮暢,含絮力強,高抗病等特點。經農業部纖維檢測中心採用HVI900測定,纖維跨長28.9毫米,整齊度50.4%,生長裂比強度19.6CN/LLX,伸長度7.4%,馬克隆值3.8,環紗縷強124IBF,氣紗品質1853。2001年11月,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漠洲棉花”商標得到批准。

蜜瓜額濟納綠洲地處戈壁深處,蜜瓜生長不受污染,病蟲害少,是理想的綠色食品。因乾旱少雨,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居延蜜瓜除個大、形美、色艷外,尤以含糖高、口味純、果肉脆甜而著稱。產品遠銷大江南北,以優良品質贏得消費者親徠。2005年種植333公頃,生產商品瓜600萬噸。主要品種有新蜜雜7號(8601)、86—1、伽師瓜。均屬中晚熟品種,生長勢強,適應性廣,果型美觀,肉質酥脆,糖度高,單產高等特點。2001年12月,向國家商標局申請註冊“居延蜜瓜”商標得到批准。

[畜牧業]先秦時期,大月氏及匈奴民族均以畜牧為生。兩漢至夏元,種植業與畜牧業相輔並行。清、民國時期為純牧業地區。1949~1980年,傳統畜牧業是當地經濟的基礎產業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落實黨在農牧區的各項政策,畜牧業得到持續、穩步、健康發展。1983年,推行牲畜草場雙承包生產責任制。1987年,進一步調整生產結構,致力於發展草庫倫、推廣良種畜、開展園田化建設,逐步走向種植、養殖、加工相結合,農業、牧業、貿易一體化的路子。“十五”以來,以農牧民增收節支為主題,深入實施“轉移發展”戰略,以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舍飼、半舍飼方式。最佳化畜牧業經濟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加大產業化經營步伐。截止2005年6月末,牲畜存欄達到14.1萬頭(只)。

駱駝額濟納雙峰駝屬阿拉善雙峰駝品種,分為戈壁(山地)駱駝和湖沼(沙漠)駱駝。均具有體質結實、抗逆性強、抗病力強、耐粗飼、耐饑渴、耐寒暑等粗放管理特點。具有絨肉乳役等各方面用途和價值,是當地農牧民不可缺少的生產生活資源。1949年駱駝總數為3945峰,1983年發展到38813峰,為新中國成立後歷史最高水平。因受草場退化、市場行情和飼養成本增大影響,1990年,駱駝總數降至26158峰。進入21世紀,為保護和拯救額濟納雙峰駝,建立雙峰駝保護區,養駝業出現恢復狀態。2005年,駱駝存欄1.36萬峰。

羊是額濟納旗主體畜種之一,可分為白絨山羊和蒙古綿羊兩大類。均具有抗逆性強、抗病力強、耐粗放管理等特點,適應荒漠草場飼養,具有絨毛肉乳皮等多種用途。白絨山羊屬阿拉善白絨山羊品種,數量居全旗牲畜之首。2005年106433隻,占牲畜總數的75.6%。經過長期選育,已成為優良地方品種。因深居內陸,肉質鮮美,無污染,為綠色食品,2003年被指定為航天員專用食用肉羊。

[林業]天然林有胡楊、沙棗、紅柳和梭梭等;人工林有楊樹、柳樹、榆樹、杏樹、梨樹、蘋果樹等。漢至夏元,居延人已注意保護林木。正因如此,居延地區豐美的水草、茂密的森林,極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使居延成為絲綢之路北道而扼居南北交通咽喉。明初,由於河水改道,大面積原始森林逐漸枯死。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大規模采植樹種、人工育苗和植樹造林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20世紀80年代以後,實行封灘育林、人工造林、採種育苗、蟲害防治、退耕還林等措施。禁止亂砍濫伐林木,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至1990年,林業用地達到34.7014萬公頃。種群以胡楊、檉柳、梭梭為優勢,森林植被覆蓋率為2.9%。至2005年,胡楊林面積2.937萬公頃,梭梭林面積18.456萬公頃,沙棗混交林面積3.99萬公頃。

(三)工業經濟
1949年以後,工業經濟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得到較大發展。“五五”、“六五”時期,相繼建立電力、煤炭、礦產、建材製造等國有中小型企業。到“七五”期間,逐步調整工業布局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集體和蘇木鎮企業,初步形成以煤炭、建材、採掘、電力、機械修理和農牧產品加工為主的多門類工業結構。2000~2005年,在“工業強旗”戰略指導下,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作為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抓住招商引資、引進項目這一著力點,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資源,努力培育礦產採掘、原料加工等優勢企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工業經濟總量得到較快發展,2000~2004年,工業總產值為87048萬元,工業增加值達到40505萬元。2005年,工業總產值完成59968萬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0559萬元,全旗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94.74,對財政的貢獻率從2001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80%,有力地推動了全旗經濟的發展步伐。

工業結構、企業職工人數]“六五”末,全旗工業企業有16個,其中絕大部分企業屬集體所有小型企業,輕重工業比為25:75,工業總產值為440.3萬元。“十五”以來,工業經濟得以較快發展,第二產業經濟總量逐步超過第一產業,並於2004年超過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出現“二、三、一”格局,開始步入工業經濟為主的國民經濟發展新階段。到2005年,已初步形成以採掘、原料加工、冶金、建材為優勢的地方工業門類。“六五”末,全旗國有、集體企業16戶,職工人數2077餘人,工業企業固定資產154萬元。“九五”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全旗加大國有企業改組、破產、兼併力度,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私營和其他經濟成份互補的工業體系。進入“十五”期間,加大企業改革、轉制工作力度,形成了以私營和其他經濟成份互補的工業體系。到2005年底,各類工業企業43戶,企業職工人數1499人。

重點產品]“九五”以來,額濟納旗依託資源優勢,不斷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逐步實現從資源開發輸出向原料加工的轉變。產品結構以基本原料、礦產品為主。主要工業產品有鉬精粉、鉛鋅粉、鐵礦石、鐵精粉、無煙煤、有煙煤、黃金、芒硝、天然鹼、螢石等10餘種。
[骨幹企業]“十五”期間,額濟納旗堅持“工業強旗”戰略,通過招商引資和重點項目建設,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領軍企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底,全旗規模以上企業8家。

那林蘇海特煤礦中蒙聯營企業,露天煤炭開採煤礦。位於蒙古國南戈壁省古爾班特斯縣境內,距策克口岸70公里。2003年1月,做為阿拉善盟首家“走出去”的中國內蒙古慶華集團公司與蒙古之金公司聯合組建馬克·慶華公司,成立董事會,共同開發那林蘇海特煤礦。那林蘇海特煤礦煤質為無煙煤,各類煤炭總儲量為1.25519億噸。2003年從蒙古國進口原煤41.5萬噸。2003~2005年10月底,慶華公司累計進口原煤353萬噸。其中,2005年,進口原煤達到188.83萬噸。

慶華集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屬民營企業,位於馬鬃山蘇木境內。主要生產鐵礦石,年產鐵礦石80萬噸,鐵精粉60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28400.6萬元,上繳稅金3000多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00萬元。

康達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屬民營企業,位於馬鬃山蘇木境內。主要生產鐵礦石,年產鐵礦石60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13860萬元,上繳稅金2624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企業職工人數1686人。

鐵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屬民營企業,位於東風鎮境內。主要生產鐵礦石,年產鐵礦石5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2788萬元,上繳稅金200萬元,企業職工人數200人。

生利冶煉有限責任公司屬民營企業,位於賽漢陶來蘇木境內。主要生產生鐵,年產鐵2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1530萬元,上繳稅金12.63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萬元。

梭梭井選礦廠屬民營企業,位於東風鎮境內。主要生產鐵精粉,年產鐵精粉10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3455萬元,上繳稅金681.65萬元,企業職工人數105人。

鵬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屬民營企業,位於賽漢陶來蘇木境內。主要生產原煤、螢石,年產原煤10萬噸、螢石7萬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1995.5萬元,上繳稅金354.5萬元,企業職工人數543人。

額濟納旗農電有限責任公司屬國有企業,位於達來呼布鎮境內。主要生產電力,年供電能力1500萬度。2005年工業總產值1030.9萬元,上繳稅金133.5萬元,企業職工人數68人。

巴彥陶來農場棉花加工廠屬民營企業,位於巴彥陶來農場境內。主要生產皮棉,年產皮棉1000噸。2005年工業總產值1254.8萬元,上繳稅金13.99萬元。

(四)電力
1959年,使用柴油發電機組,供應鎮區機關、企業和居民生產生活用電。1980年10月,建成總裝機容量3000~4500千瓦火力發電廠。2003年4月,甘肅省劉家峽~額濟納旗110千伏輸變電線路成功聯網,線路接入西北電網,火力發電終止。同年,建設達來呼布~策克口岸35KV輸變電工程。2005年6月,實施巴彥諾爾公~達來呼布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線路接入蒙西電網,各類用戶6544餘戶。蒙西電網基本覆蓋旗境,初步形成以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為主幹、110千伏、35千伏為支線的電網框架,基本滿足全旗電力供應,供電狀況明顯改善,打破了多年來困擾額濟納旗發展的“瓶頸”,全旗經濟得以快速發展。2004年供電量996.5萬度。2005年1257萬度。此外,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解決偏遠農牧區近900戶農牧民家庭基本生活用電問題,大力推廣套用新能源風光能發電技術。2003年後,隨著西北電網的開通延伸,除3個蘇木未通網電,使用風光能供電外,其他各蘇木鎮均使用網電。

(五)交通運輸
[公路]1933年,綏新駝道改為簡易汽車道路,全程2917公里,旗境內長達400餘公里。1945年,河西警備司令部修建酒建(酒泉~建國營)公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大規模建設簡易公路。60年代初,加強達酒、巴達公路等重點線路的養護工作。70年代,重點建設疙瘩井~建國營段旗、省級公路。1996年10月,旗境內第一條黑色路面(達來呼布 ~賽漢陶來)投入使用。2002年10月,巴達公路黑色路面全線通車。至此,進一步解決困擾額濟納旗經濟發展多年的“梗阻”問題。截止2005年底,已有公路45條,公路密度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總里程2288公里。其中,省幹線公路2條381公里,分別為達酒線(S312)和達銀線(S315);縣道4條506公里,鄉村道26條619.3公里,邊防公路4條488公里,專用公路9條293.5公里。到2005年末,公路客運周轉量達5336萬人公里;公路貨運周轉量達103356萬噸公里;鐵路貨運周轉量達1560萬噸公里。

[鐵路]1968年,南起蘭新鐵路清水車站,北至額濟納旗賽漢陶來,縱貫古居延南道的國防工程專用鐵路投入運營。20世紀80年代,隨著軍隊建設的戰略性轉移,東風試驗基地(89720部隊、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也稱20試驗基地,簡稱20基地)至賽漢陶來車站的91公里鐵路的軍用物資基本停運,民用物資運輸量顯著增加。1985年7月,在旗視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作出“鐵路不要拆”的重要指示,20基地司令員張孝德當即表示“這條鐵路我們無償給你們(額濟納旗)。”1988年5月,進行了鐵路交接儀式。20基地移交的鐵路統稱賽哈鐵路,鐵路長度為65.383公里。自1988年移交以來,累計貨運量達115.42萬噸,是移交前的57.71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自治區“走出去”戰略,2004年4月,嘉峪關~策克口岸專用鐵路線建設工程破土動工,鐵路全長正線為457.545公里,便線12.55公里。建成後的鐵路近期貨運量400萬噸,遠期800萬噸。2005年10月,臨河~策克鐵路線建設工程舉行奠基儀式,計畫2006年底或2007年初建成通車。

[航空]境內有軍用機場1處,航線為專線,直飛北京,約1600公里。每周3個班次,分別為周二、四、六往返。專為部隊服務,2000年以後,地方人員也可搭乘前往北京。

(六)郵政
漢武帝太初三年,建立以亭障、烽隧為傳遞信息的通訊線路。隋唐時期,居延古道進一步發揮了通訊作用。唐天寶(公元742-756年)之後,吐蕃領主切斷西域與唐朝聯繫後,居延道路成為溝通西域與長安的捷徑。元朝為加強嶺北行省與中原地區聯繫,設定3條驛道,亦集乃路納林道即為其一。清代,設定旗王府~甘肅王子莊之間信報驛站。民國時期,交通部在旗境設郵政代辦所和交通電台。1950年3月,恢復達來呼布~鼎新段郵運。1958年7月起,進出郵件從酒泉地區郵電局接發。1985年8月以後,郵路為達來呼布鎮~東風基地27支局。從1952年起,開通蘇木郵遞業務。1998年10月,郵電分營,分別辦理額濟納旗郵政、電信業務。截止2005年,全旗設郵政局1個、郵政委託代辦所6個,平均服務人口0.24萬人。2005年營業業務收入112.37萬元。

(七)電訊
1928年,交通部設二里子河電報局,為額濟納旗電訊業務之始。1935年4月,綏新公路烏蘭艾力根汽車分站開辦電報業務。1956年,首次實現異地用戶直接通話。1958年6月,建成農牧區有線電報、電話通訊網。1992年1月,達來呼布~酒泉半自動長話線路開通。1993年8月,無線尋呼系統投入運營,9月,實現長途電話直撥。1995年8月,長途電話正式併入全國網,開通國際長話業務。1997年,達來呼布開通模擬移動通訊業務,次年開通數字移動通訊業務。2002年,中國聯通業務開通。至2005年,已有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等運營商開辦固定電話、移動通訊、小靈通以及國際網際網路業務。全旗擁有固定電話3800戶,公用電話153部。電話普及率(含行動電話)88部/百人。行動電話用戶達到6400戶。國際網際網路用戶超過690戶。

(八)商業外貿
[商業]歷史上,居延地區就是商業貿易通道。綏新、達酒和達庫駝道進一步開通後,旅蒙商以策克、建國營為中心,向周邊牧區輻射經營諸如布匹、茶酒、米麵及日雜用品。1956年以後,隨著公私商業合營及商貿服務餐飲業的國有化改造,商貿服務業逐漸發展起來。1990~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598萬元增長到2669萬元,年均增長5.8%。“八五”、“九五”期間,國有商貿服務業經過改制、重組、拍賣,逐步退出國有序列,個體私營商貿服務業得以蓬勃發展,非國有經濟占全部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3%。2000~2004年,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長,居民消費逐漸由富足向小康邁進,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824萬元增長到24120萬元,年均增長58.4%,商貿流通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13%。200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7790萬元,全旗商貿企業63家,個體經營戶810戶,擁有集貿市場1處。

[外貿]歷史上,居延地區就是各民族友好往來、外貿通商的口岸關市。黑水城出土大批具有中原風格的文物,更證明各民族商貿往來史實。元納林道的開闢,中原地區商品可以暢達嶺北各省。清至民國,額濟納旗畜產品通過旅蒙商遠銷京津,又通過本地區向外藩蒙古各部出口生產和生活用品。1949年後,外貿業務由供銷合作商業及國營商業管理。1984年,設外貿公司,為對外貿易專業機構。2000~2005年,全旗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主要出口建材、日用品。2005年,對外貿易總額為15029.97萬元,其中進口額12694.73萬元,出口額2335.24萬元。

[策克口岸]策克,系蒙古族土爾扈特部方言,意為河灣,位於蘇泊淖爾蘇木北端,歷史上就是商貿口岸關市。1993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策克—蒙古國西伯庫倫口岸首次開放,2005年6月,升級為常年開放陸路口岸,成為內蒙古自治區12個一類口岸之一。策克口岸是我國第七大陸路口岸,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大陸路口岸,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唯一對外開放的國際通道。策克口岸的開通,為額濟納旗與周邊國家進行友好往來、物資交流、繁榮經濟帶來便利。其輻射蒙古國南戈壁、巴彥洪格爾、戈壁阿爾泰、前杭蓋、後杭蓋5省區,帶動內蒙古、陝、甘、寧、冀、青等省區商貿。2005年完成口岸國門公路、口岸監管區出入境通道硬化、監管區綠化、策克~那林蘇海特煤田35千伏輸變電、口岸貿易服務區建設、口岸電子報關係統建設工程及邊檢計算機網路、程控電話交換系統,完成嘉峪關~策克鐵路建設工程。1992~2000年,開關過貨量12201.9萬噸。對外貿易額15644.4萬元。進口產品主要為畜產品,出口產品主要為日用品。2001~2004年,開關過貨量1986685.04萬噸,對外貿易總值35338.49萬元。2005年,對外貿易總額15029.97萬元。其中,進口額12694.73萬元,出口額2335.24萬元。進口產品主要為原煤和畜產品,出口產品主要為建材、日用品

(九)旅遊
額濟納旗,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厚重的各民族聚居區,還是一個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居延,這個璀璨奪目的名字,自古就以交通要道著稱。戈壁綠洲、瀚海沙漠、古郡重鎮、關市口岸、居延漢簡、黑城文書……這一切構成了額濟納地區豐富多彩、威武雄壯的歷史畫卷,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地理風貌引人注目,成為旅遊探秘者的朝聖之地。進入21世紀,額濟納旗提出“旅遊興旗”戰略,以旅遊為契機,擴大知名度,促進招商引資工作,發展社會經濟事業,相繼推出金秋胡楊節和駱駝節,投入資金開發建設4條旅遊線路,旅遊產業蓬勃發展。2000年,旅遊人數3.8萬人次,旅遊收入212.8萬元;2005年,旅遊人數19.3萬人,旅遊收入4922萬元。

(十)財政金融

[財政]1950~1952年,額濟納旗財政實行“自收自支、需差撥補、實領實報”的管理體制。1953~1957年,財政管理體制實行“統收統支”(收入全部上繳,支出由上級撥付),納入國家正式預算。1958~1980年,中央將地方固定收入、企業分成收入劃入民族地方收入,不足部分由上級財政補助,總體實行“定收定支、收支掛鈎、不足補助”的財政預算管理體制。1950~1958年,全旗累計完成財政收入72.643萬元,支出331.22萬元。財政收入以農牧業稅、工商稅及國有和集體企業收入類為主;支出主要用於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教科文衛事業和經濟建設。“六五”以後,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乾、分灶吃飯”的財政管理體制,超收部分留旗使用,上級財政以年均10%的速度對旗定額補助。1981~1993年累計完成財政收入1745.5萬元,支出19983萬元。財政收入以工商類稅、農牧業稅為主。支出維持行政事業機關正常運轉,有相當部分用於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國防建設必需財力,又兼顧各方面財政需求。1996~2000年,全旗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財政收入年均遞增10.08%,2000年達到1402萬元。“九五”期間累計完成財政收入4386萬元,支出16144萬元。稅種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工商類稅收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稅比重不斷降低。財政支出中用於基本建設和公共財政方面比重有所增加。進入“十五”時期,全旗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發展。2005年,生產總值達到13.5億元,是“九五”末的9.4倍,財政收入連續3年翻番,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31億元,是“九五”末的13倍。“十五”以來,累計完成財政收入25770萬元,支出65379萬元,收支結構得到進一步最佳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9億元,是“九五”期間投資總和的28倍。此間,落實農牧業稅減免政策,2004年全部免除農牧業稅,共減免財政收入近20萬元。“十五”期間累計用於社會保障、科學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公益事業和“三農”等公共財政方面支出達22425萬元,進一步增強了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

[金融]1955年,中國人民銀行額濟納旗支行成立。此後因行政區劃多次變更,金融機構隸屬關係隨之變更。1951~1979年,人民銀行既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又經辦商業銀行業務。1980~1989年,逐步發展為以人民銀行為領導、各專業銀行、保險公司、農村信用合作社協作的金融體系。1990~2000年,旗級金融機構歷經合併、撤銷、組建等過程,到2005年,僅有額濟納旗農村信用聯合社,轄4家分社。2000~2004年,居民各項存款累計餘額110432萬元,各項貸款累計餘額41423萬元。2005年,各項存款餘額42313萬元,年末貸款餘額39990萬元。

(十一)土特產品

蓯蓉]又名大芸、寸雲。列當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本草綱目》載:“大芸同羊肉煮食,可治五勞七傷,腹中寒痛,強陰益精髓”。額濟納肉蓯蓉肉質肥大、油性足、鱗片清晰,是肉蓯蓉中罕見的品種,藥用價值極高,被稱為油蓯蓉,素有“沙漠人參”美譽。盛產於溫圖高勒和古日乃湖約25.2萬公頃的梭梭林,年產量約10萬公斤。

[鎖陽]別名地毛球、鐵棒錘。系鎖陽科,肉質寄生草本植物。生長於草地及沙漠地帶,多寄生在白刺草根部,高10~100厘米,莖圓柱形,暗紅色,無葉綠素,肉質肥厚,皮色紫紅。盛產於古日乃、溫圖高勒及沿河地區,年采量5萬公斤。鎖陽性味甘溫,功能與蓯蓉相同,能夠補腎壯陽,潤腸通便。臨床常用於治療各種癱瘓。

甘草]別名國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菸草等行業。甘草性味甘平,可入十二經,經配百藥,故有國老及“藥中之王”美稱。具有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氣虛血少、痰嗽咳喘、心悸、腹痛痙攣以及瘡瘍腫毒功效。主要盛產河泛地、湖盆低地、沼澤草甸草場。平均覆蓋度為30~40%。年產甘草數約10萬公斤。

[苦豆]豆科。灌木,枝多成帚狀。籽含有26種苦參鹼,具有治療常見婦科病、消炎、平喘止咳、心血管、抗過敏、止痢疾等功效。對癌細胞有明顯仰製作用。現有苦豆面積1.69萬公頃,年收購苦豆籽1000噸以上。

環境保護

(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
20世紀50年代以後,額濟納綠洲生態環境開始惡化。1990年全旗大小湖泊、泉眼、沼澤地全部乾涸。綠洲面積急劇減少,近35萬公頃濕地和林草地變為沙漠和鹽鹼灘。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乾旱導致植被嚴重退化,草場植被覆蓋度降低。每年沙漠化土地面積達0.866萬公頃,形成新的沙源地。過度乾旱頻繁引發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尤其90年代以後,“沙起額濟納”,強沙塵暴次數愈發增多,波及範圍愈加廣泛,危害程度更為嚴重,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風沙源之一。

(二)生態建設
“十五”以來,額濟納旗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確立“生態立旗”戰略方針,把生態建設作為國計民生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以恢復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根本任務,開展了胡楊林自然保護區、馬鬃山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梭梭林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建設工作以及黑河分水和治理工作。遵循“搬得出、穩得住、富起來”原則,有計畫、分步驟、按階段實施移民搬遷,全面退牧還草,自然恢復草場植被。通過實施天然林封育、退牧還草、易地搬遷扶貧、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旗)、澳援項目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累計退牧、禁牧天然草場48萬公頃,搬遷安置移民713戶、2216人。

[生態建設工作]2003年1月,額濟納胡楊林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29.87萬公頃。2001年設立“額濟納旗馬鬃山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蹟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將保護區建成一個集保護、科研、宣傳教育、科普旅遊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地質遺蹟自然保護區。為有效保護及合理利用梭梭林自然保護區,嚴格執行管理制度,遏止亂采濫挖。自設立保護區以來,區域內退化的森林得到休養生息,有了一定的復壯更新效果。

[重點建設項目]為遏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治理和保護西部生態環境,1992年12月國家計委批准“九二”黑河分水方案。1997年12月,水利部批准“九七”分水方案。2000年,取得首次黑河分水成功。2000年5月,國務院總理朱?F基指示:“黑河的問題很嚴重必須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嚴格水資源管理。治沙、治水、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大開發的第一位任務,開發利用水資源要把生態環境用水放在第一位”。2001年2月,國務院安排近5億元治理額濟納旗生態環境。額濟納綠洲黑河治理工程分為生態工程、水利工程和綠洲灌溉配套工程3大部分。到2005年,完成2001年~2003年生態工程建設和2001~2003年水利工程建設。黑河流域近期綜合治理工程內蒙古段建設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保護建設成效]通過2001~2005年黑河流域調水,累計調水總量21.34億立方米,灌溉綠洲面積12.72萬公頃。東居延海蓄水量達3080萬立方米,湖水面積33.5平方公里。數種絕跡近10年的候鳥故地重遊,黑河尾閭特有的鱈魚(大頭魚)開始復活。乾涸多年的東居延海,逐漸向多種動植物物種為主的生態系統恢復。2005年地下水位比分水前11年平均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整體上遏制了地下水位不斷下降趨勢。沿河植被覆蓋度較2000年提高了18~28%,,達到58%~68%。2.6萬公頃圍欄封育胡楊林得以復壯更新,林下植被覆蓋度較封育前提高25%,達到30%。植物種類增加10餘種,生物多樣性逐漸增加,黑河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三)環境保護
“十五”以來,隨著“工業強旗”戰略的確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地區經濟得以較快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凸現。為確保鎮區及沿河蘇木空氣品質達到二級、三級標準,堅持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三統一原則,逐年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在達來呼布鎮實施了集中供熱工程,搬遷鎮內污染嚴重的鹼廠;在賽漢陶來等工業園區,責令企業限期安裝除塵設備。2001~2005年監測數據顯示,達來呼布鎮空氣品質為良,基本達到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級標準。2001~2005年監測數據表明,達來呼布鎮7眼井水源地水質各項常規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

資源開發

(一)礦產資源
額濟納旗地質構造複雜,地層發育良好,礦產資源豐富。至2005年,已發現礦產50餘種,礦床(點)270餘處。其中,金、銀、銅、鐵、鉬、煤炭、螢石等礦藏,儲量規模很大,開發前景廣闊。潛在優勢礦產有石油天然氣、天然鹼、芒硝、花崗岩、石灰岩、鎢、鎳、鉻、鈉鹽等,發展潛力大,有巨大的開發前景。

[有色金屬礦產]有金、鉛、鉬、鎂等礦產地34處。金礦主要布於老硐溝、甜水井等地,品位為9.24克/噸,探明黃金儲量0.19719噸。鉛礦分布於梭梭井等地,品位為2.82 ~10.69%。鎢礦分于于鷹嘴紅山、兒駝山等地,品位為5~13.51%。鎂礦主要分布於大王山、巴潤海爾汗、小黑山等地。礦石品位19~24%,儲量為48億噸。鉬主要礦產地為流沙山,探明儲量2.5萬噸,儲量中型。具有儲量大、品位高、易採選等特點。已建設500噸選礦廠,進行規模化開發。

黑色金屬礦產]有鐵、鉻等礦產地117處。鐵礦主要布於黑鷹山、小黑山、旱山等地,品位為45~50%,最高達65.29%。探明總儲量1億噸。鉻礦主要布於百合山、洗腸井等地,品位為35.9~55.98%。

[燃料礦產]以煤炭為主,煤種為有煙煤,煤質優良。截止2005年,累計探明儲量5000萬噸,預計遠景儲量1.3億噸以上。探明煤礦產地8處,礦產地3處。主要布於希熱哈達、甜水井、西沙坡泉等地。

[非金屬礦產]食鹽已探明儲量1000萬噸,品位為92~97%。分布於吉格德、古日乃、哈敦呼舒等地。芒硝分為固體硝、冰硝和天然風化硝3種類型。已探明儲量1800萬噸,品位為33~97%。分布於古日乃、吉格德、哈敦呼舒等地。天然鹼分為冰鹼和土鹼兩種類型。已探明儲量6000萬噸,品位為17~86%。分布於古日乃、寶日川吉等地。矽石已探明規模在100萬噸以上矽石礦產地11處。其中,已探明儲量礦產地6處,探明可供開發利用礦產地8處。已探明矽石資源量2.2億噸,遠景地質儲量5億噸以上。截止2004年,開發建設矽石礦山3家,礦石產量2.4萬噸。石膏二水硫酸鈣品位40.6~97.46%。分布於平台山、黑鷹山等地。大理石硬度為3~4摩氏度。分布於梭梭井、雅乾和芨芨台等地。

(二)資源開發前景

2005年,額濟納旗各類礦山企業34家。其中,煤炭開發企業1家(1個開採區),年產原煤7.1萬噸;金屬開發企業9家,年處理黃金礦石0.5萬噸、矽石礦石2.4萬噸、鐵礦石150萬噸、鉬500噸;非金屬開發企業25家。

今後5年,將繼續實施“工業強旗”戰略,發揮特色資源和日益便捷的交通優勢,加快發展和培育一批生產專業化、經營規模化、產業特色化、技術創新化的加工業企業,力爭把額濟納旗建設成為全盟重要的加工業基地之一。2010年前,計畫年生產煤炭150萬噸、洗精煤和加工超低灰無煙煤100萬噸;年生產工業矽20萬噸、碳化矽5萬噸;年生產煤化工焦炭200萬噸、煤焦油10萬噸、聚氯乙烯10萬噸、電石20萬噸、硫化鹼10萬噸;年生產鐵礦石350萬噸、鐵精粉100萬噸、生鐵20萬噸、銅精粉10萬噸和鉬精粉0.5萬噸;年生產螢石20萬噸、螢石精粉5萬噸。加速重點區域勘探工作,儘快開發利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社會發展

(一)文化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傳統民族文化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豐富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旗文化藝術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城鄉文化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觀,各蘇木鎮建立健全了文化體育服務中心,一些蘇木、嘎查還不定期舉辦農牧民文化活動。全旗擁有10餘支業餘文藝團體及3個晨練點,民眾文化活動極為活躍。生態園廣場文娛活動豐富多彩,文化市場日益繁榮興旺。2004年,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旗”發展思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遺產,努力打造額濟納民歌長調、胡楊文化、居延文化、駱駝文化和戈壁奇石文化等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開創了額濟納旗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藝術團體]1961年,烏蘭牧騎成立,是全旗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1980~2005年,共演出1755場,觀眾累計達41.4萬人(次)。1975年被評為甘肅省酒泉地區優秀烏蘭牧騎。1997年5月在第五屆全盟文藝匯演中獲集體精神文明獎,代表阿拉善盟參加自治區50周年暨自治區第二屆烏蘭牧騎文藝匯演。舞蹈《牧童與駝羔》進京演出。2000年底,烏蘭牧騎被自治區文化廳評為一類烏蘭牧騎。歌唱家德德瑪,表演藝術家江布拉,青年歌手孟根其其格等數10人都是從這裡登上藝壇。

[電影放映]2005年,有影劇院1座,電影放映隊7支,11個放映點,年均放映電影120場(次)。

[文化圖書]額濟納旗文化館建築面積2230平方米,活動面積420平方米。主要從事全旗美術、攝影、舞蹈、聲樂、器樂培訓工作及輔導工作。1982年,實現以旗文化館為龍頭,蘇木(鎮)文化站為樞紐,嘎查文化室為前沿,小康文化示範戶為補充的4級文化網路。1989年,在全區邊境旗縣文化工作經驗會上,獲自治區“金牛獎”。1993年被評為全國標準文化館。1991~2005年,舉辦大中小型民眾文化活動200餘次,舉辦各類展覽16次,培訓人員800人次。蒐集整理土爾扈特長調民歌1098首,哈拉哈長調民歌998首,短調民歌307首。額濟納旗圖書館建築面積為827平方米。是一所綜合性旗(縣)級公共圖書館。擁有藏書1.23萬冊,其中特藏圖書1000多冊。1966年8月,駐軍0029部隊投資4萬元援建額濟納旗展覽館。建築面積399平方米,展廳總面積165平方米。展覽館分旗情展廳和文物展廳,旗情展廳面積119平方米。內容分“神奇的地方”、“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輝煌的成就”和“光輝的前景”5部分。文物展廳面積46平方米,展出從原始社會到清末民初的歷史文物近百件,特別是居延漢簡、西夏文書和彩塑泥佛引人注目。

[文藝創作成果]2001年,那木爾創作的歌曲《黑駿馬》在全國第二屆草原杯蒙古族長調歌曲大獎賽中榮獲業餘組優秀獎;舞蹈《聖火》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表現突出獎;2005年歌曲《額日敦王的馬駒》在第二屆內蒙古長調歌曲演唱大賽中榮獲職業組一等獎。

(二)居延文化
新石器時代,居延大地已有人類生息繁衍。上古時期,黃帝孕育、大禹治水、穆王西征、老子成仙等神人仙蹤屢屢踏上弱水流沙。進入兩漢,驃騎揚威、伏波築城、李陵北征、耿夔凱鏇;隋唐時期,國家鼎盛,居延再度成為關市口岸;時至夏元,建設了黑水軍城和亦集乃城,進一步拓展延伸了北方草原的絲綢之路;明初,馮勝北伐、宋晟大捷,演衍了黑將軍孤城堅守、盡忠自刎的悲壯故事……在這片浩瀚的大地上,既烙下了刀光劍影的戰爭創痍;也描繪過揚鞭牧歌的和平景色;更有那歸心似箭、遊子回家的舊土爾扈特人萬里東歸的壯烈史事;特別是神舟5號從額濟納大地的成功發射,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千百年來,額濟納人在征服自然、創建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年的英雄史實,散見於典籍史冊;現存的文物古蹟,遍布於旗境大地。特別是居延漢簡、黑城文書,“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居延,這一光彩奪目的名字,早已走出國門,成為聯繫各國人民友誼的紐帶與橋樑;由此而產生的居延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居延文化融匯了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精華,包涵了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與古今西方各國文明的精粹,是西北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交流融合的光榮歷史和精神財富的集大成者。

(三)民族風情
遼闊的草原和遊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民族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性格。他們依戀草原,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的未來,以特有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情感,表達豐富多彩的思想情趣。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額濟納土爾扈特人形成了濃都風格的民族文化風情。最常見的是民歌、舞蹈、讚頌詞、馬頭琴、陶布秀日以及摔跤、賽馬、賽駝、射箭等文娛活動。

(四)教育
1936年6月,設旗立國小。使用蒙古語言文字授課。1943年4月,設國立國小(實為原旗立國小的充實,並未另立)。1958年,在旗國小附設蒙、漢語授課的國中班。1960年10月,成立中學。1962年9月,分設蒙漢國小。1980年,成立蒙古族中學。同年,組織不同學科的職工業校和農牧民科普學習班。1983年,職業教育納入系統化教育。1996年10月,通過自治區“兩基”(掃除青壯年文盲和義務教育)達標驗收,成為自治區唯一率先實現“兩基”達標的牧區旗縣。2005年,全面實施學校布局調整、教育資源整合及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全旗教育事業邁上一個新台階。有111名考生被各高校錄取,全盟普通聯考文理科狀元均出自額濟納旗,其中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實現了額濟納旗聯考清華錄取零的突破。本著“優先重點”原則,發展民族教育事業,實施“兩免一補”制度,全部免除農牧區家庭困難學生的課本費和雜費,並補助住宿生住宿費。全旗兩所蒙授課學校實行“三語”(蒙古語、漢語、英語)教育。2005年,全旗有中國小6所。其中,民族中學1所,普通漢文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蒙文完全國小1所,漢文完全國小2所。全旗各級各類在校生2892人。時年,國小入學率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7.7%。

(五)科技
20世紀90年代,確立“科技興旗”戰略,全旗科技事業發展迅速。科技服務始終面向旗情、面向經濟建設,把科技興農、興牧、興林作為主攻方向,圍繞技術推廣、技術項目承包、普及科技3方面開展工作。進行科研項目研究和成果推廣、轉化,大力引進推廣實用技術的套用與普及。其中,推廣科技成果8項;推廣塑膠羊用暖棚、五配套草庫倫、日光溫室、塑膠大棚種植、病蟲統防統治、覆膜栽培、“四位一體”沼氣系統、甘草人工種植、優質牧草種植和青貯技術等實用技術50項;良種畜比重達78%、良種小麥引進率90.5%、玉米98%、棉花100%。發展各類科技示範戶155戶、科普蘇木2個、科普示範嘎查9個。85%的蘇木建起科普服務站,42%的蘇木成立農牧民科普協會。培訓農牧民2315人次、有308人獲得綠色證書,基本形成科技示範戶、科技服務站、科普協會為補充的科技示範、推廣、培訓、服務體系,並逐年健全、擴大和延伸。至2000年底,累計完成盟、旗兩級科研課題項目19項,其中近河戈壁人工綠洲生態建設試驗研究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實施人工種植管花蓯蓉示範項目,填補了自治區這一領域空白。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廣率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廣大民眾切實感受到科技進步給發展生產帶來的巨大變化。截止2005年底,全旗已有自然科學科技人員111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8人,工程師級121人,助理工程師340人,技術員641人。

(六)醫療衛生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全旗人民健康。各級醫療機構逐步健全,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隨著全旗衛生體制改革,醫療、預防保健、中蒙醫藥、地方病防治、衛生監督、愛國衛生等項衛生事業發展成效顯著,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預防控制重大疫情能力得以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2002年,實行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當年覆蓋面達90%以上。2005年推行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牧民參加率87%,當年兌付門診和住院費15.22萬元。截止2005年,擁有旗直醫療機構2所,蘇木鎮衛生院7所,私立醫院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旗直醫療機構中,綜合醫院1所(二級乙等),中蒙醫院1所。共有醫務人員132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擁有病床15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91.85張,每萬人擁有醫務人員78.22名。

(七)廣播電視
[廣播]1956年10月,達來呼布地區開通有線廣播專線。1969年,建起以旗為中心,社為基礎,聯絡生產隊的廣播網路。到1990年,廣播覆蓋率85%以上。截止2005年,全旗廣播服務機構3個,廣播覆蓋面100%以上。

[電視]1982年9月,在達來呼布鎮落成第一個電視插轉台。1986年除夕之夜正式開通巴彥浩特~達來呼布276.2公里的微波幹線。同年,先後在古日乃蘇木、溫圖高勒蘇木、賽漢陶來工業園區及煤礦建起由蘇木或廠礦管理的衛星地面接收站或插轉台。至此,除遠離蘇木駐地深居戈壁、山區放牧點外,全旗90%以上的民眾都能收視到電視節目。1994年5月,在達來呼布鎮開通有線電視。

(八)體育
[體育設施]2004年有各類體育場地設施46個。其中,籃球場22個,排球場12個,田徑場2個,小運動場3個,健身房1個,桌球室3個,門球場1個,室外輪滑場1個,體育場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口7787人,占全旗總人口數的48%以上。

[體育活動]自土爾扈特人遊牧於額濟納河後,繼承了別具特色的賽馬、賽駝、摔餃、蒙古象棋、拋查乾毛道、擲沙蓋、玩包格等體育活動。利用“烏日斯”、祭敖包、趕廟會等民眾集會之機一試身手。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體育活動得到蓬勃發展。1986~1990年全旗共舉辦單項體育競賽35次,先後組隊參加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省區的體育競賽。

[民眾體育]1976年,各人民公社組織民眾進行賽馬、賽駝、摔跤等活動。1985年,吉日嘎郎圖蘇木舉辦那達慕,活躍了民眾體育活動。1989年全區民眾體育工作會議上,吉日嘎郎圖蘇木被自治區體委評為“全區體育先進蘇木”。為展示宣傳全旗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以及兩個文明建設風貌,1955~1991年的30多年,共舉辦九屆(次)那達慕盛會。1986~1990年,先後組織參加寧夏、甘肅、內蒙古舉辦的民眾體育競賽。1996~2000年,構建了青少年體育以學校為重點,農牧區體育以蘇木鎮為重點,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的體育服務體系,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

(九)社會保障
2000年以後,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由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5大保險組成。2005年實施農牧民養老保險制度。到2005年底,全旗城鎮養老保險覆蓋率達100%,養老保險金社會化發放率100%;醫療保險覆蓋率達100%;工傷保險覆蓋率達40%;失業保險覆蓋率達100%。2005年,各項社會保險費支出1758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

[最低生活保障]2005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為152元/月,有79戶178人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照全額、高標準、低標準三類,對低保對象進行分類,建立健全分類施保檔案。發放《再就業優惠證》,安排下崗人員再就業,減免工商、衛生、稅金10萬餘元,累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31萬元。為“4050”人員支付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費補貼達20.9萬元。全年發放城鎮低保金73.9萬元。

[養老保險制度]2005年全面落實農牧民養老保險、新型合作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三項社會保障制度。全旗21周歲以

上農牧民全部參加社會養老保險,56周歲以上的農牧民按月領到養老金,年滿71周歲以上的農牧民不必繳納任何費用就可領取100%養老金。87%的農牧民參加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將農牧區188家低保戶、347人納入城鎮低保體系,將年人均收入低於660元的農牧民全部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在全盟率先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初步實現了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基本生活有保障,解除了農牧民的後顧之憂。1999年8月修建敬老院,共3棟952平米。種植1300平方米的綠草坪和各種美化樹種。

七、城鎮建設
居延城為漢晉時期居延都尉、西海郡太守治所。馬圈城為北周同城、隋朝同城鎮、唐初為安北都護府治所,後為寧寇軍駐地。黑水城為西夏黑水鎮燕軍司治所、元亦集乃路總管府駐地。清代旗王府駐地多次遷移。1943年旗王府所在地達來呼布。1960年6月,達來呼布建鎮。2005年1月,建東風鎮。

“十五”以來,在大力推進“三化”進程中,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理的建設方針,投入建設資金3100萬元,建設現代化住宅小區,改善了城鎮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建成胡楊村主會場、生態園,為民眾休閒、文娛活動提供了理想場所;實施了集中供熱、供水、污水處理管網改造和主街道美化、綠化、硬化、亮化改造;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一)達來呼布鎮
達來呼布,蒙古語,意為大海般的深潭。位於旗境中部偏北,地勢平坦。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北緯41°57′。城鎮規劃區面積6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73平方公里。為額濟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圖布登加木蘇從外藩蒙古返藏,途經額濟納旗。當時,香客千餘相隨,從大河邊的一處深潭取水飲用,因其水源豐富,故有此名。1959年,因國防建設需要,旗人民政府遷址達來呼布。經過40餘年建設,已基本形成社會經濟較為發達,基礎與社會服務體系比較完善,商貿服務相對集中,以行政事業機構為主,並有一定數量小型企業的產業體系。至2005年底,全鎮人口總戶數4158戶,人口總數12035人,有蒙、漢、回、藏等10個民族構成。轄1個社區、4個居委會、3個嘎查。駐有旗、鎮行政單位事業單位133個、中介機構2所、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10個。

[住宅建設]1949年~1982年,建築面積5.3萬平方米。1980年~1989年,鎮區統一建設住宅,建築面積1.58萬平方米。2003年以後,依據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預算、統一安排施工的“三統一”原則,新型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得很大發展。正在開發的團結、梅苑、政法和教育住宅小區,建築面積達到83800萬平方米。住房產權結構發生重大轉變,居民私有住房率為100%。人均居住面積由1990年的7.02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9.17平方米。

城鎮道路]已形成“三橫兩縱環城”的鎮區道路格局,黑色道路總長7.7公里,實有道路面積5.68萬平方米,占全鎮總道路長度的1/3,實有人行道面積2.2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4.85平方米,道路網密度15%。2005年建成環城路,總長6.8公里。

[給水排水]1978年始建自來水系統。1980年~1989年底,初步建成鎮區自來水系統。1988年,供水主管線實現聯網。截止2005年底,建成主管網,為兩個獨立的樹枝狀管網,供水管道長89.23公里,日綜合供水能力0.6萬立方米,供水半徑2公里,人均日用水量60升,供水普及率為90%。1988年以前,鎮區未建排水系統,每日排污量達1000~1200立方米,污染地下水源。2002年,建成南北向主幹道排污管道,總長4.3公里,管道總長占全鎮排污系統的1/4。2005年進行二期工程建設,建成排污主管網14.7公里,2個提升泵站和近500個檢查井。排污工程覆蓋鎮區主街道。

[供電供熱]2003年後,擁有220千伏、110千伏輸變電所各一座,供電充足,質量穩定。1984~1994年,鎮區設鍋爐房18處,供熱面積達6.65萬平方米。2005年,根據“一年小變,兩年中變,三年大變”城鎮建設目標,開發建設鎮區集中供熱系統,供熱面積達30萬平方米,供熱管道長度89.3公里,輻射半徑達1.5公里,居民住宅小區納入集中供熱網路。

[園林綠化]1960~1990年,鎮區綠化面積累計達到19.92公頃。2000年後,有公園1處,面積18.8公頃。建成生態園1處,面積5.8公頃。綠化道路8條,面積1.5公頃。防護林帶3公頃。建成區綠地率10.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12.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7.6平方米。

城鎮燃氣]鎮區儲氣能力為42立方米,供氣能力為90噸,銷售量為90噸/年。居民用氣普及率75%。

(二)東風航天城
1958年2月,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就我國飛彈試驗靶場建設工作分別作出批示。至此,中國第一個飛彈綜合試驗靶場在額濟納旗宣告成立。深明大義的額濟納人無怨無悔支持國防建設事業,1958年5~9月,三移旗政府,搬遷幹部農牧民民眾260戶、1112人,70381頭(只)牲畜,讓出額濟納旗3.8萬平方公里水草最為豐茂的草原,搬遷到下游林草稀疏、條件較差的地區。聶榮臻元帥生前曾深有感觸地說:“額濟納旗人民為國防建設作出了巨大犧牲,我們在適當時候要給予回報”。飛彈試驗基地基地司令部駐地布格,在大漠深處與三總部建立了指揮通訊系統。為確保秘密,編擬了一個通訊單位名稱代號。因當時全國正處於“趕英超美”、“東風壓倒西風”的年代,通訊部門覺得“東風”一詞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又有一種特殊意義,於是報請總參通訊兵部批准,開始使用“東風”這一通訊代號。後經總部批准,基地正式使用“東風”稱謂。1992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蒞臨基地視察,親筆題寫“東風航天城”,進一步確立東風航天基地在中國航天事業中的崇高地位。2005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臨東風航天城,為中華飛天第一人楊力偉壯行。在黨和國家四代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在全體中國人包括額濟納人的不懈支持下,從1960年10月~2005年10月,有33顆國產衛星從額濟納大地起飛,遨遊太空。東風航天基地先後創造了我國航天史上十一個“第一”。特別是“神舟號”系列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圓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其創建規模和高科技水平,為我國三大航天航空基地之首,被譽為“中國航天第一港”。

(三)東風鎮
為進一步實施“國防建旗”和“走出去”戰略,依託東風航天基地空陸交通、科技人才、領先信息的優勢發展全旗經濟,2005年1月設立東風鎮。管轄範圍為原古日乃、巴彥寶格德蘇木地域,鎮區總面積3.4088萬平方公里。東風鎮人民政府駐地布格,布格,系蒙古語,意為蔥鬱。歷史上境內草木茂盛濃蔭蔽日,故名。地處額濟納旗南部,座落於著名的東風航天城內,面積5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00°13′,北緯40°59′。

重要人物

(一)歷代人物

霍去病西漢名將、軍事家。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軍乘勝對河西匈奴發起了第二次進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餘精銳騎兵部隊,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與環縣之間)出發,越雞鹿塞,跋涉千里,到達居延,大敗匈奴居延部落,轉進長驅小月氏,攻打了祁連山一帶的匈奴部隊,獲得全勝。迫使匈奴4萬餘人於次年投降漢王朝,完成了對匈奴右方勢力最沉重的打擊,奪占了河西走廊及居延地區,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23歲。

路博德西漢將領,西河平州(今山西離石)人。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王朝置居延都尉府。由於其戰略地位重要,漢武帝擢用路博德為居延強弩都尉,築遮虜障,構築漢長城(習慣稱塞牆),建立要塞、烽燧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屯戍居延,後死於此地。

阿喇布珠爾系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阿玉奇汗之侄。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阿喇布珠爾以及500餘部眾從伏爾加河流域赴藏禮佛。因歸路被阻,阿喇布珠爾乞請內附。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冊封為固山貝子,賜牧嘉峪關以外的黨河、色爾騰等地。由此,固山貝子阿喇布珠爾成為額濟納旗土爾扈人始祖。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6年),清王朝為防備策妄阿拉布坦而整軍備戰,命阿喇布珠爾率500兵丁從軍效勞,駐防噶斯。不久阿喇布珠爾去世

(二)現代人物
塔旺嘉布蒙古族。1900年生於額濟納旗。1938年9月,繼任額濟納旗扎薩克郡王位,兼任旗防守司令部少將司令(後晉升為中將司令)。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下工作者周仁山先後兩次到旗與塔旺嘉布接觸,結合形勢向塔旺嘉布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策略和民族政策,促使塔王由一名封建王公轉變為傾向和同情人民解放事業的開明人士。塔王積極支持周仁山、蘇劍嘯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為確保周、蘇二人的人身安全,塔王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暗中保護,使中共在額濟納扎薩克旗的地下活動未受任何損失。

1949年9月27日,塔旺嘉布召集旗軍政要員會議,通過了脫離廣州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決議,通電宣布起義。

1949年9月到1958年,塔旺嘉布擔任旗人民政府主席。積極配合旗工委書記郭全德開展工作,認真穩妥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區域政策,誠懇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動員親屬入股組建公私合營牧場。為了國防現代化建設需要,遵照上級黨和政府指示,塔旺嘉布與旗委領導將額濟納旗人民政府駐地遷至達來呼布,無代價地讓出額濟納旗最豐美的草場,積極支援國防現代化建設。

1960年7月20日,塔旺嘉布因病去世,終年60歲。

郭全德漢族,1905年4月出生。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人。1936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1年2月,中共寧夏省委組建中共額濟納旗自治區工作委員會,郭全德任書記。

郭全德正確地執行黨在牧區的各項政策,帶領全旗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僅用5年時間裡,全旗牲畜就從1949年的“畜不滿三萬”增加到1956年的99971頭只,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求真務實的精神以及改善和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意願。在工作中,為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郭全德帶領工委一班人深入牧區,積極組織醫療隊伍,為廣大牧民無償送醫送藥。廣大牧民從內心發出“共產黨好”、“郭書記好”的呼聲。郭全德廣泛團結民族進步人士,努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贏得了蒙古族同胞的尊重和信賴。在開展肅清敵特工作中,謹慎開展挖肅工作,沒有造成冤假錯案,在歷次落實政策中,唯獨郭全德任內所辦案件無人要求重審。

1956年12月,郭全德調任中共巴彥淖爾盟委員會副書記、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副盟長。1973年7月病逝,終年68歲。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