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僕寺旗

太僕寺旗

太僕寺旗位於自治區中部,錫盟最南端,與河北省交界,距北京350公里。總面積3415平方公里,現轄4個鎮、1個蘇木、1個鄉,174個行政村和14個居委會。總人口20.3萬,其中農業人口16.4萬人、非農業人口3.9萬人,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旗縣。太僕寺旗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米-1800米,屬中溫帶亞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無霜期110天左右。全旗現有耕地81.3萬畝,其中水澆地17.6萬畝。草場300萬畝,其中農區194萬畝、牧區106萬畝。林地113萬畝。地上水資源貧乏,沒有可開發利用的河流;地下水淨儲量24億立方米,年可開採8312萬噸。礦產資源十分匱乏。

基本信息

簡介

“太僕寺”一名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就有掌管皇室御馬和馬政的“太僕”官,時為九卿之一。北齊時稱“太僕寺卿”,歷代沿置不變,清統一全國後仍沿用此名。順治元年(1644 )設掌管牧馬事務的機關——太僕寺,初布專署,附設在兵部的武庫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辦事。太僕寺內部機構分左右二司與主簿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僕寺所掌事務併入陸軍部,太僕寺所屬邊外牧場有太僕寺左翼和太僕寺右翼兩牧群(場)。

由此看來,太僕寺是從朝庭官職到朝庭機關而後變為地方名稱。太僕寺在清朝初是專為皇宮提供御馬和專管肉食品的所在。據文獻記載,早在漢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漢代屬上谷郡此境為匈奴所在地。三國時期屬魏匈奴,隋、唐時代屬鮮卑,金代屬昌州,之初隸屬宣德府。公元 1262年(中位三年)屬上都路,置鹽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為寶昌州。明代為蒙古牧地,清代屬太僕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設招墾局,開始發展農業生產。公元1925年(民國14年)設寶昌縣、由於歷史的原因,太僕寺旗就有了從察哈爾左翼四旗、正蘭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聚集而來的蒙古族和從山西、河北遷至的大批漢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爾特點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為特點的漢族文化,並隨著歷史的變遷,各自在文化特點上又有了獨特之處,形成了蒙漢交融的文化特色。太僕寺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遠古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這裡歷兵秣馬,休養生息。貢寶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馬場,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選中的正是太僕寺旗水草豐美,物華天寶。太僕寺旗東南有遼代蕭銀宗建造的梳妝檯,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橫貫東西。

概述

太僕寺旗西北與正鑲白旗接壤,東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河北省沽源縣交界,西與河北省康保縣毗鄰,背靠錫林郭勒大草原,面對經濟發達的京津張地區,總面積為3414.74平方公里。全旗地處陰山山脈東段的低山丘陵區,海拔1325—1828米,地勢起伏不平,坡緩而谷寬。

太僕寺旗太僕寺旗
全旗轄16個農業鄉、1個蘇木、1個鎮、159個村委會、19個嘎查、14個居委會。1995年底,人口為21.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5.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人。

太僕寺旗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這裡設察哈爾左翼牧群,專為皇宮提供馭馬和肉食等畜產品。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在太僕寺左翼牧群的區域內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僕寺牧群改為太僕寺左旗。1956年太僕寺左旗與寶昌縣合併為現在的太僕寺旗,旗政府設在寶昌鎮。

全旗草牧場面積達1922公頃。其中貢寶拉嘎草原是歷史悠久的天然牧場,牧草種類達40科,123屬、178種,多為禾本科,豆科、菊科牧草。飼養的主要畜種有:蒙古馬、蒙古牛、草原紅牛、北京黑白花、內蒙古細毛羊、北京黑豬、呼白豬等。全年日照2937小時,年均風速每秒4米;年降水量350—431毫米,且集中於七、八、九月,因而雨熱同季,全旗年均經流量為3264.46萬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采儲量2959.15萬立方米。

太旗屬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經濟類型區。2005年全旗播種面積8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6.2萬畝,油料12.3萬畝,蔬菜15萬畝,馬鈴薯18.1萬畝,高產飼草料14.8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52.7萬頭只,其中奶牛10984頭,寒羊22萬隻;年末出欄33.3萬頭只。

全旗現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涉及水泥、磚瓦、釀酒油脂、飼料、肉食品加工、供水、供電、牧業機械製造等行業。工業總體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缺少大企業支撐,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比較低。2005年,全旗實現工業增加值2.3億元,僅占整個地區生產總值的17%。

全旗現有批發零售商業網點1360家,餐飲業215家,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億元;草原特色旅遊業開始起步,年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2005年,全旗交通運輸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3億元,公路客貨運周轉量5億噸公里,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300萬元。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1億元,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960萬元。

全旗現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高中、職業中學和完全中學各1所,國中8所,國小36所,在校生18109人。有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病床181張。2005年,人口出生率為7.2‰、人口自然增長率2.2‰。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9006人,退休職工參保424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6649人。

2005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23億元,其中一產4.91億元,二產4.07億元,三產4.25億元,三次產業的比重為37:31:32。財政收入完成682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46萬元,財政支出2.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72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17元和2983元。

近年來,太僕寺旗經濟社會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總體上還比較落後,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比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人口多,土地面積小。全旗農業人口占全盟農牧業總人口的31%,人均耕地只有4畝;農牧業基礎建設滯後,水澆地僅為現有耕地面積的1/5,產業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帶動效果還不明顯,農業增收難度比較大。二是礦產資源十分匱乏。2004、2005兩年累計投入地勘資金2383萬元,先後對多金屬礦金礦花崗岩石英石、煤等進行了勘探,目前看,除花崗岩外,其他礦藏均不具備開採價值,工業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城鎮建設歷史欠帳多,改造建設難度大,總體處於比較落後的狀況。旗所在地寶昌鎮目前建成區面積為7.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28.6%,供水普及率96%、供熱普及率1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5.6%,人均道路鋪裝面積8平方米,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尚屬空白。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功能不全,缺乏聚焦產業及對人口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四是地方財力嚴重不足,財政收支矛盾突出。2005年當年實際總財力1.26億元,個人支出部分9510萬元,剔除專項和定項支出後,個人部分占財政支出的72%;財政供養人員7096人,人均財力18000元,比全盟平均水平低7000元。

歷史沿革

太僕寺旗在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清朝初期在這裡設察哈爾左翼牧群,專為皇宮提供馭馬和肉食等畜產品。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在太僕寺左翼牧群的區域內成立寶昌縣,1936年太僕寺牧群改為太僕寺左旗。1956年太僕寺左旗與寶昌縣合併為現在的太僕寺旗,旗政府設在寶昌鎮。

“太僕寺”一名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就有掌管皇室御馬和馬政的“太僕”官、秦、漢時為九卿之一。北齊時稱“太僕寺卿”,歷代沿置不變,清統一全國後仍沿用此名。順治元年(1644 )設掌管牧馬事務的機關——太僕寺,初布專署,附設在兵部的武庫司,雍正三年(1725)才另建衙署辦事。太僕寺內部機構分左右二司與主簿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革官制,裁撤太僕寺所掌事務併入陸軍部,太僕寺所屬邊外牧場有太僕寺左翼和太僕寺右翼兩牧群(場)。

由此看來,太僕寺是從朝庭官職到朝庭機關而後變為地方名稱。太僕寺在清朝初是專為皇宮提供御馬和專管肉食品的所在。據文獻記載,早在漢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漢代屬上谷郡此境為匈奴所在地。三國時期屬魏匈奴,隋、唐時代屬鮮卑金代昌州,之初隸屬宣德府。公元 1262年(中位三年)屬上都路,置鹽使司。1319年(延佑六年)改為寶昌州。明代為蒙古牧地,清代屬太僕寺左翼牧群,公元1918年設招墾局,開始發展農業生產。公元1925年(民國14年)設寶昌縣、由於歷史的原因,太僕寺旗就有了從察哈爾左翼四旗正蘭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聚集而來的蒙古族和從山西、河北遷至的大批漢族,因此就形成了具有察哈爾特點的蒙古族文化和以山西。河北等地為特點的漢族文化,並隨著歷史的變遷,各自在文化特點上又有了獨特之處,形成了蒙漢交融的文化特色。太僕寺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遠古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這裡歷兵秣馬,休養生息。貢寶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馬場,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選中的正是太僕寺旗水草豐美,物華天寶。太僕寺旗東南有遼代蕭銀宗建造的梳妝檯,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橫貫東西。

每逢夏秋之際,太僕寺旗自然形成錯季之美感。清風習習,帶著奶茶的馨香、綠草的柔情、鮮花的芬芳、百靈的細語,領略不盡“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羊肥”的草原風光。潔白的氈房,點綴著綠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風光和著古樸淳厚的察哈爾風情,不失為塞外旅遊避暑的理想天地。

太僕寺旗具有久遠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之花。本世紀初,這裡還是茫茫草原,人煙稀少,人們大都過著遊牧生活。放墾以來,人口漸增,多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來漢族與蒙古族人民融合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文化資源人文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繁榮和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開放形象,發揮文化對經濟建設巨大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行政區劃

太僕寺旗轄4個鎮、1個鄉、1個蘇木寶昌鎮千斤溝鎮紅旗鎮、駱駝山鎮、幸福鄉貢寶拉格蘇木

太僕寺系蒙古族古代養馬官名。清置大仆寺左、右兩旗,1956年改今名。

2000年,太僕寺旗轄1個鎮、16個鄉、1個蘇木:寶昌鎮、貢寶拉格蘇木紅旗鄉、沙溝鄉、萬壽灘鄉、頭支箭鄉、永豐鄉、中河鄉、紅山子鄉、五面井鄉、駱駝山鄉、城郊鄉、千斤溝鄉、馬坊子鄉、興盛鄉、小營盤鄉、幸福鄉、東井子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7026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寶昌鎮 31655 幸福鄉 6403 東井子鄉 4784 五面井鄉 8869 紅山子鄉 10561 紅旗鄉 7885 沙溝鄉 6713 萬壽灘鄉 8087 頭支箭鄉 7816 中河鄉 7592 駱駝山鄉 11217 千斤溝鄉 15269 永豐鄉 9760 城郊鄉 10222 馬坊子鄉 9116 興盛鄉 8993 小營盤鄉 1614 貢寶拉格蘇木 3072 萬壽灘良種場虛擬鄉 633 

太僕寺旗太僕寺旗

太僕寺旗轄4個鎮、7個鄉、1個蘇木。(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寶昌鎮:轄 新興、新華、國防、廣場東、廣場西、建南、建北、東郊、西郊、北郊、南郊、太平、河沿、建西14個居委會;菜園、東明、西坡、宏大、城北、大山溝、黃土坑、東紅、小邊牆、宏勝、保勝、地房子12個村委會。
千斤溝鎮:轄 七號、六號、葫蘆峪、意合、溝門、西坡、頭號、二聯、十號、六面井、馬蹄溝、獾子溝、上游、台頭溝、四聯、牧場16個村委會。

永豐鎮:轄 三永、上皮坊、下皮坊、河西、田興元、五間房、光木山鏝頭溝、山岔口、幸福、元山、馬坊子、水井子、邊牆、平川、臨灘、興隆溝、建國、鄉馬溝19個村委會。

頭支箭鎮:轄 後坊子、前坊子、水泉溝、四合莊、頭支箭、三道溝、小河套、車道溝、愛國、新中、新建、建中、和平、礦山、東溝、平地、馬連溝、北尖廟18個村委會。
幸福鄉:轄 重光、進展、永茂、永久、永旺、大勝、茂盛、永盛、共慶、共富、永紅、躍踴、紅民、新德、光明、七一、永合17個村委會。
五面井鄉:轄 五福、友誼、向陽、團結、五井、勝利、復興、曙光、繁茂、慶豐、三勝、雙勝、宏勝、東光、紅井、恆榮、躍進、民主、豐勝19個村委會。
紅旗鄉:轄 紅旗、永勝、大山、水泉、友誼、前勇、互愛、朝陽、五亮9個村委會。
沙溝鄉:轄 衛國、紅衛、紅喜、新合、雙喜、光榮、雙聯、紅義、雙合9個村委會。
中河鄉:轄 中河、邊牆、巴音寶拉格、營盤溝、黑山廟、官馬溝、楚魯烏蘇黑區山、南梁9個村委會。
駱駝山鄉:轄 駱駝山、二道木、六面井、帳房山、紅星、東河沿、四角灘、後水泉、西河沿、後山椅10個村委會。
興盛鄉:轄 三結、察布淖、民眾、太平溝、德勝溝、大圪洞、西大井、畢家溝、常勝、東灘、後店、舊營盤、東圪梁、紅革、淖沿、小營盤、南地坊17個村委會。
貢寶拉格蘇木:轄 吉林烏蘇、五旗敖包、德日森恩艾力、道海、額蒙瓦窖、海圖瓦窖、敦達烏蘇、毛敦蘇莫、烏蘭淖爾、海日圖、莫日齊克、格日勒圖、新寶力格、沙巴爾圖、包恩本、包日浩特、布格丁敖包阿夏圖、賽汗淖爾19個嘎查。

2005年,太僕寺旗轄4個鎮、7個鄉、1個蘇木:寶昌鎮、千斤溝鎮、永豐鎮、頭支箭鎮、幸福鄉、五面井鄉、紅旗鄉、沙溝鄉、中河鄉、駱駝山鄉、興盛鄉、貢寶拉格蘇木

2006年,太旗將原有的12個蘇木鄉鎮調整為6個,即寶昌鎮、千斤溝鎮、紅旗鎮、駱駝山鎮和貢寶拉格蘇木及幸福鄉。

自然地理

太僕寺旗太僕寺旗
太僕寺旗地處陰山北麓,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海拔1300米-1800米,屬中溫帶亞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6℃,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無霜期110天左右。

全旗現有耕地81.3萬畝,其中水澆地17.6萬畝。草場300萬畝,其中農區194萬畝、牧區106萬畝。林地113萬畝。地上水資源貧乏,沒有可開發利用的河流;地下水淨儲量24億立方米,年可開採8312萬噸。礦產資源十分匱乏。

太旗屬農牧結合、以農為主的經濟類型區。2005年全旗播種面積81.3萬畝,其中糧食作物36.2萬畝,油料12.3萬畝,蔬菜15萬畝,馬鈴薯18.1萬畝,高產飼草料14.8萬畝。牧業年度牲畜存欄52.7萬頭只,其中奶牛10984頭,寒羊22萬隻;年末出欄33.3萬頭只。

資源

太僕寺旗太僕寺旗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除已開發的黃金螢石、石灰石等外,進一步探明待開發的金屬礦有:銀、銅、錫、等;非金屬礦類有矽石、鉀長石、大理石、白雲母氟石瑪瑙、天青石、雕刻用玉石等。初步探測鎢的儲量為16000噸,矽石儲量為200萬噸,珍珠岩儲量為9000萬噸,螢石儲量為15萬噸,黃金儲量437公斤.
境內野生動物有:野兔、狼、野雞、狐狸獾子狍子及近百種鳥類;野生植物有黃芪、防風、甘草、柴胡、蘑菇、知母、百合、地皮菜(髮菜)、山韭菜、旱蔥等。
太僕寺旗國民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城鎮工業占有一定比例的經濟類型。該旗是錫林郭勒盟的主要糧食產區,是自治區的油料生產基地和全國細毛羊商品的基地建設旗。全旗有耕地11.7萬公頃,土壤為淡黑鈣土、栗鈣土、草甸土三個土類,有機質含量為1.5%—4.5%。適宜種植的糧油作物有小麥、莜麥、馬鈴薯、蠶豆豌豆、大麥、胡麻、菜籽等。 近幾年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經濟建設出現了可喜的勢頭。農業連續六年獲得豐收,1995年糧油總產量達到1.15億公斤,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為32.16萬頭(只);林業生產發展較快,全旗現有人工林面積27.13萬畝,森林覆蓋率5.6%,活林木蓄積量達到16.5萬立方米;工業生產初具規模。目前擁有電力、礦山採掘、釀酒、糧油加工、服裝制帽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機械加工、建材業等工業企業。

名優特產

“貢寶”西芹
有句話說:“南有壽光,北有寶昌”。太僕寺旗還是“綠色西芹之鄉”,是“京北蔬菜第一旗”,是北京的重要蔬菜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和努力,太僕寺旗蔬菜已經在國家註冊了“貢寶”商標,被自治區命名為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和無公害蔬菜批發市場,蔬菜產業從基地到市場到品牌,已經形成了無公害生產體系。

現在全旗蔬菜產業已形成種植區域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產銷一體化的產業新格局,蔬菜遠銷北京、天津、山東湖北上海廣州等十幾個省、市,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

目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育和規範中介組織,研究市場,重點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推進蔬菜種植業的標準化、產業化和信息化,組建蔬菜協會和經紀人協會,完成國家綠色食品認定工作,組建產地批發市場信息網,爭取到2005年把太僕寺旗建成北方地區重要的錯季節蔬菜生產加工基地和批發配送區。

草原酒業

太僕寺旗太僕寺旗
太僕寺旗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現代化城鎮。草原酒業是全旗的支柱產業,其釀酒歷史已有300多年,固定資產2000多萬元,年生產能力3000噸。過去草原白酒素有“蒙倒驢”之稱,現在草原王酒品種豐富,不同規格、不同檔次、不同包裝的花色品種20餘種,產品遠銷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海南等地,全國銷售網達80多個。

其中高級健身牛鞭酒採用內蒙特產“中國草原紅牛”金牛鞭為主料,配入名貴藥材,經科學提取釀製而成,味道醇厚,有健身延年之效。

草原白酒自1979年被命名為第一批“優質產品”以來,其榮譽稱號一直保持至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曾親筆題詞“草原美酒香,賽外佳釀醇”。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7026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寶昌鎮31655、幸福鄉6406、東井子鄉4784、五面井鄉8869、紅山子鄉10561、紅旗鄉7885、沙溝鄉6713、萬壽灘鄉8087、頭支箭鄉7816、中河鄉7592、駱駝山鄉11217、千斤溝鄉15269、永豐鄉9760、城郊鄉10222、馬坊子鄉9116、興盛鄉8993、小營盤鄉1614、貢寶拉格蘇木3072、萬壽灘良種場虛擬鄉633。

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侖春等民族。
太僕寺旗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和蒙古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但太僕寺旗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屬於晉語錫林郭勒片方言。

社會事業

全旗現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高中、職業中學和完全中學各1所,國中8所,國小36所,在校生18109人。有表演團體2個,文化館、圖書館各1個。有醫療衛生機構17個,病床181張。2005年,人口出生率為7.2‰、人口自然增長率2.2‰。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9006人,退休職工參保424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6649人。

太僕寺旗經濟社會雖然有了必定的發展,但總體上還比較落伍,面臨的艱苦和問題比擬多,歸納起來重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業人口多,土地面積小。全旗農業人口占全盟農牧業總人口的31%,人均耕地只有4畝;農牧業基本建設滯後,水澆地僅為現有耕地面積的1/5,產業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帶動後果還不顯著,農業增收難度比擬大。二是礦產資源十分匱乏。2004、2005兩年累計投入地勘資金2383萬元,先後對多金屬礦、金礦、花崗岩、石英石、煤等進行了勘察,除花崗岩外,其他礦藏均不具備開採價值,工業發展受到制約。三是城鎮建設歷史欠帳多,改革建設難度大,總體處於比擬落伍的狀態。旗所在地寶昌鎮建成區面積為7.3平方公里,城鎮化率28.6%,供水普及率96%、供熱普及率17%、建成區綠化籠罩率5.6%,人均途徑鋪裝面積8平方米,污水處置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尚屬空白。市政基本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功效不全,缺少聚焦產業及對人口的吸引力和凝集力。四是處所財力嚴重不足,財政收支牴觸突出。2005年當年實際總財力1.26億元,個人支出部分9510萬元,剔除專項和定項支出後,個人部分占財政支出的72%;財政贍養人員7096人,人均財力18000元,比全盟平均程度低7000元。

太僕寺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遠古的匈奴、烏桓、鮮卑契丹,直到蒙古,都在這裡歷兵秣馬,休養生息。貢寶拉格草原曾是清朝皇室的御馬場,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選中的正是太僕寺旗水草豐美,物華天寶。太僕寺旗東南有遼代蕭銀宗建造的梳妝台,西南有神秘的古代石人像,金界壕橫貫東西。

每逢夏秋之際,太僕寺旗自然形成錯季之美感。清風習習,帶著奶茶的馨香、綠草的柔情、鮮花的芬芳、百靈的細語,領略不盡“紫菊花開香滿衣,地椒生處乳羊肥”的草原風光。潔白的氈房,點綴著綠色的原野,多彩多姿的草原風光和著古樸淳厚的察哈爾風情,不失為塞外旅遊避暑的理想天地。

太僕寺旗具有久遠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之花。21世紀初,這裡還是茫茫草原,人煙稀少,人們大都過著遊牧生活。放墾以來,人口漸增,多為河北、山西客籍,多少年來漢族蒙古族人民融合相處,共同發展,形成了本地區特有的民情風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文化資源人文資源。充分發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對繁榮和建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樹立開放形象,發揮文化對經濟建設巨大推動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而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公路交通

太僕寺旗交通以公路為主,縱貫太僕寺旗境內的207國道為二級公路,是錫林郭勒盟與河北北京等地連線的主要通道。寶昌鎮距張家口市149公里,距北京350公里,距錫林浩特市260公里。

美食

烤全羊
蒙古族傳統名菜,為招待貴賓或舉行重大慶典時的盛宴特製的佳肴。一般選用草原上膘肥、體重40斤左右的綿羊宰殺後,去毛帶皮腹內加蔥、姜、椒、鹽等佐料整體烤制而成。此菜羊體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盤內,色澤金紅,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奶茶
蒙古民族傳統的熱飲料。由磚茶水加鮮奶熬製成。喝時通常要加少許鹽,還可以加黃油,泡炒米和奶製品食用。可終日飲用。有暖胃、解渴、充飢、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湯下飯,又可待客。

手扒肉
內蒙古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歡、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地方風味之一。製作和吃法別具一格:將羊按各關節帶骨分割成數塊,放入不加鹽和其它佐料的白水鍋內,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已變色,即可食用。肉鮮而不膻,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馬奶酒
蒙語稱作“乞戈”或“艾日戈”。用馬奶釀製的一種酒精含量頗小的飲料,製法是將鮮馬奶裝入生皮囊中,掛在向陽處,用一根特製的木棍每日攪拌數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時,即成為馬奶酒。

奶皮子
把鮮牛奶倒入鍋中微火慢熬,待其表面凝結一層臘狀脂肪,用筷子挑起掛在通風處晾乾,即為奶皮子。製法與製作腐竹相似。奶皮子屬奶食品中的精品。味道純香、營養豐富。

內蒙古城市

在外面很久了,時常想念家裡,想念我呆了20年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那裡風景優美。空氣也很清新,草原,牛羊,是多么美麗。每每想起風吹草地現牛羊的畫面。所以很想把我的家鄉介紹大家,讓大家能夠進一步認識它,能夠喜歡上它。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