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
阿拉善地區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據考古證實,舊石器時代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就有人類存在。舊、新石器過渡的代表—細石器文化的賦存和發現,進一步證明古居延地區是東、西石器文化的連線點。新石器、青銅、鐵器時代,歷代北方遊牧民族在賀蘭山、曼德拉山、龍首山等處刻制了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成為研究古代遊牧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和經濟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和珍貴的文化遺產。
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商周時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跡。
古代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今阿拉善地區東北部始設北地郡。漢代,阿拉善地區分屬北地、武威、張掖三郡管轄。
公元前102年(西漢太初三年),徵發兵卒18萬到河西戍邊屯田,北置居延、休奢兩縣。
公元前73年(西漢本始元年),居延縣隸屬張掖郡管理。
公元25年(東漢元年),改置“張掖居延屬國”。
公元195年(東漢興平二年),設西海郡,轄居延一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魏國和西晉續設西海郡。北魏時,阿拉善地區為涼州所轄,公元386年(北魏登國元年),氐族人呂光建立後涼政權,領居延縣。
公元521年(北魏正光二年),居延古都屬柔然婆羅門領地。
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區屬甘州、肅州,也曾為突厥貴族所據。公元686年(唐朝垂拱二年),唐王朝一度曾將“安北都護府”從漠北遷至漠南,都護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額濟納旗境內。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唐王朝設寧寇軍,統領居延軍務。“安史之亂”時,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斷,居延地區成為長安通往西域的“草原絲綢北道”。之後,居延地區先後為吐蕃、回鶻、契丹所部占據。
公元1038年(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建國時設12監軍司,賀蘭山堅軍駐守賀蘭山沿線,守軍5萬人。在居延地區設定“黑山威福軍司”,治所為今額濟納旗東南黑城。
元朝設亦集乃路,屬甘肅行中書省管轄,管理軍政事務,總管府駐哈拉浩特(黑城)。
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明軍西路軍5萬騎出塞,兵鋒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將卜顏帖木爾降明,黑城廢棄。明朝時期,北元和瓦刺勢力先後占據阿拉善地區,明中期以後為蒙古達延汗屬部的遊牧地。
清朝初年,蒙古鄂爾多斯部額琳沁、固魯岱青遊牧阿拉善地區,1649年因大札木蘇叛亂,所部移牧河套地區。公元167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衛拉特準噶爾部部長噶爾丹擊敗和碩特部鄂齊爾圖汗。1677年,顧實汗孫和羅理率和碩特餘部廬帳萬餘,自新疆遷徙,途經青海大草灘,移牧阿拉善地區。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設旗編佐,正式設定阿拉善和碩特旗。
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徙牧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納扎爾瑪穆特之子阿喇布珠爾,率部西藏禮佛,歸路被阻,請求內附,清廷賜牧黨河、色爾騰地方。1729年阿喇布珠爾之子丹忠晉封多羅貝勒。1731年(雍正九年)以後移牧額濟納河流域。1753年(乾隆十八年),設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兩旗上不設盟,直屬清廷理藩院管轄。
近現代時期
民國時期,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直屬北洋政府蒙藏院和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管轄,寧夏護軍使和寧夏省兼管兩旗徒具虛名。期間,原屬阿拉善旗的磴口巴格(鄉)設縣級建置。
1949年9月23日和1949年9月27日,阿拉善旗和額濟納旗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府。
1954年4月,成立寧夏省蒙古自治區,轄阿拉善旗和磴口縣,為專區級地方政權,隸屬寧夏省管轄。同年10月,因寧夏省建制撤銷併入甘肅省,寧夏省蒙古自治區易名甘肅省蒙古自治區。1955年3月,甘肅省蒙古自治區改稱甘肅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11月,甘肅省蒙古自治州易名甘肅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1956年2月,設立巴彥淖爾盟,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隸屬內蒙古自治區領導。
1958年4月,巴彥淖爾盟與河套行政區合併,為自治區派出機構,盟府遷三盛公;同年8月,巴彥浩特市撤銷,恢復鎮級建置。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
1969年7月,中共中央變更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阿拉善左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額濟納旗劃歸甘肅酒泉地區管轄,阿拉善右旗劃歸甘肅省武威地區管轄,歷時10年。
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重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
1980年4月,成立阿拉善盟,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為專區級建制,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盟府駐巴彥浩特。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地形呈南高北低狀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類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灘地等,土壤受地 貌及生物氣候條件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特徵,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區有鹽鹼土和沼澤土。著名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面積約7.8萬平方公里,占全盟總面積的29%,居世界第四位,國內第二位。巴丹吉林沙漠以高陡著稱,絕大部分為複合沙山。相對高度從外緣的5-20米,向內逐漸增高到200-400米,最高達500米。高大沙山互不連線,峻峭陡立,巍巍壯觀。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多為新月形流動或半流動沙丘鏈,一般高10--200米。沙漠中分布有500多個鹹、淡水湖泊或鹽鹼草湖,其中較大的有古日乃湖、拐子湖、沙日布日都、頭道湖、查乾高勒、敦德高勒、輝圖高勒、巴彥霍勒、烏日圖霍勒、圖蘭太湖、通古勒格淖爾、英格田、特莫圖、通湖音高勒、樹貴湖、浩木肯高勒、伊和吉格德等。北部戈壁分布較廣,面積約9萬多平方公里,占全盟總面積的33.7%。陰山余脈與大片沙漠、起伏灘地、剝蝕殘丘相間分布,東南部和西南部有賀蘭山、合黎山、龍首山、馬鬃山連綿環繞,雅布賴山自東北向西南延伸,把盟境大體分為兩大塊。賀蘭山呈南北走向,長250公里,寬10--50公里,平均海拔2 700米。主峰達郎浩繞和巴彥筍布日,海拔分別為3 556米、3 207米。賀蘭山巍峨陡峻,猶如天然屏障,阻擋騰格里沙漠的東移,削弱來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與內流域的分水嶺。氣候
阿拉善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為內陸高原,遠離海洋,周圍群山環抱,屬典型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冬寒夏熱,四季氣候特徵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攝氏6--8.5℃,1月平均氣溫-9--14℃。極端最低氣溫-36.4℃; 7月平均氣溫22--26.4℃,極端最高氣溫41.7℃。年平均無霜期130--165天。由於受東南季風影響,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從東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遞減至40毫米以下;而蒸發量則由東南部的2 400毫米向西北部遞增到4 200毫米。年日照時數達2 600 - 3 5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風,年均風速4.3米/秒,年均風日70天左右,是全國光熱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水文
黃河流經阿拉善左旗的烏索圖、巴彥木仁蘇木,在境內流程達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億立方米。額濟納河是盟內唯一的季節性內陸河流,發源於祁連山北麓,流至巴彥寶格德水閘分二支。西為木仁高勒(西河),注入嘎順淖爾(亦稱西居延海);東為鄂木訥高勒(東河),下記分數支,注入蘇泊淖爾(亦稱東居廷海)、京斯田淖爾(又稱古居廷海、天鵝湖)和沙日淖爾。額濟納河在盟境內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lO億立方米。賀蘭山、雅布賴山,龍首山等山區許多衝溝中一般有潛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個,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積1.07萬平方公里,集水湖面積400多平方公里。這裡綠草如茵,湖水蕩漾,被稱為沙漠中的綠洲,是良好的牧場。
自然氣候
氣候概況
阿盟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為內陸高原,遠離海洋,周圍群山環抱,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冬寒夏熱,四季氣候特徵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攝氏6--8.5℃,1月平均氣溫-9--14℃。極端最低氣溫-36.4℃;7月平均氣溫22--26.4℃,極端最高氣溫41.7℃。年平均無霜期130--165天。由於受東南季風影響,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從東南部的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遞減至40毫米以下;而蒸發量則由東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遞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時數達2600-35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風,平均風速每秒2.9--5米,年均風日70天左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藏有86種(占自治區發現礦種的71.67%),產地總計416處。其中有開發利用價值的54種,現已開採40種。分布規律為:東煤炭,西螢石,南多磷,北富鐵,中部建材石墨鹽鹼硝。礦產以湖鹽煤炭、石油、芒硝、石膏、螢石、花崗岩、大理石、白雲岩、鐵、冰洲石、石墨、寶玉石為主,形成明顯的礦產優勢,其中無煙煤、湖鹽、花崗岩、冰洲石儲量居內蒙古自治區第一位。阿盟境內有大小鹽湖53個,主要是吉蘭泰、雅布賴等,湖鹽探明儲量達1.62億噸;天然鹼產地10處,總儲量57.76萬噸;硝產地30處,總儲量1億噸。阿盟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煤質優良,主要分布在賀蘭山、長山子、西戈壁灘三大含煤區,礦區16處,探明煤炭儲量達13.9億噸,其中無煙煤探明儲量4億噸。古拉本無煙煤(又稱太西煤)以其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高塊煤率、高機械化強度、高化學活性、高精煤產率等“三低六高”優勢,走俏國際市場,出口10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20多萬噸,被譽為“煤中之王”、“黑寶石”,可與越南的鴻基煤相媲美。
土地資源
阿盟屬典型的生態經濟型土地利用區域,有宜耕土地300萬畝,其中現有水澆地33萬畝,播種面積28.6萬畝;全盟草場總面積2.6億畝,可利用面積1.5億畝;全盟森林總面積1336.6萬畝,其中:賀蘭山青海雲杉為主的天然次生林36萬畝;額濟納天然胡楊林45萬畝;天然梭梭林1000餘萬畝。全盟森林復蓋率為3.27%。
生物資源
阿拉善雙峰駝和白絨山羊是阿拉善兩大優勢畜種,素有“駱駝之鄉”的美稱,所產駝絨曾獲美國“阿米卡駝毛獎”;羊絨曾獲義大利“國家柴格那獎”,被譽為“軟黃金”;絨、毛產量相當可觀,其中:有白絨山羊92萬隻,年產絨145噸;綿羊毛產量為680噸;駱駝毛產量為506噸;羊皮年產量為34.5萬張;全盟現有絨毛企業十數家。境內有各類野生動物180餘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7種,如蒙古野驢、野駱駝、馬鹿、盤羊、天鵝、藍馬雞等;境內有野生植物600多種,其中肉蓯蓉、麻黃、甘草、瑣陽、苦豆子、山沉香等屬野生名貴中藥材,其中:馳名中外的阿拉善肉蓯蓉肉質肥厚,芸油性大,保健療效強,面積632萬畝,年貯藏量20萬公斤;作為蒙藥、藏藥主藥之一的山沉香,全國唯阿拉善獨有,貯藏量80萬公斤。
行政區劃
2005年,阿拉善盟轄3旗。
阿拉善盟面積267574平方千米,人口18萬(2004年)。
阿拉善左旗面積80412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750306。旗人民政府駐巴彥浩特鎮。
阿拉善右旗面積72556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737300。旗人民政府駐額肯呼都格鎮。
額濟納旗面積114606平方千米,人口2萬。郵政編碼735400。旗人民政府駐達來呼布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交通
截止2007年,全盟已有公路74條,總里程5630公里,其中:國道6.88公里(110國道),由交通廳授權烏海市代管;省道8條、2211公里;縣道17條、1285公里;鄉道26條、1014公里;專用線17條、407公里;邊防線6條、706公里。全盟共有高速公路45公里,一級公路85公里,二級公路286公里,三級公路1937公里,四級公路1893公里,等外路453公里,自然路931公里。其中:黑色路面里程達2780公里,占全盟公路總里程的49%,較“九五”末增長2087公里。全盟23個蘇木鎮中有19個通上了油路,190個嘎查(含巴彥桃來農場8個生產隊)中有138個通上了公路,通路率達72.6%。一個疏密有序、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網初步形成。
隨著公路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有力促進了道路運輸業的發展。
截止2007年,全盟營運汽車達9571輛,其中載客汽車1205輛,載貨汽車8366輛。較“九五”末增長208%。共有4個二級客運站和11個四級客運站,客運班線72條,每天傳送230個班次。蘇木鎮、嘎查村通班車率分別達到87%和62%。登記註冊的計程車公司8個,共有登記在冊的計程車1179輛(左旗932輛,包括巴彥浩特的755輛、烏斯太的131輛和吉蘭泰的46輛;右旗127輛;額旗120輛)。
社會
文體衛生
2010年擁有廣播電台3座,電視轉播發射台37座,調頻轉播發射台10座,廣播電視衛星收轉站10799座,微波站31個。廣播復蓋人口20.89萬人,復蓋率達93.30%,電視復蓋人口21.35萬人,復蓋率95.36%,有線廣播電視用戶48985戶。擁有公共圖書館4個,民眾藝術館及文化館4個,文化站23個,圖書館藏書19.12萬冊。全年出版報紙200.2萬份。
2010年全盟共有衛生機構163個,其中:醫院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8個,衛生院3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73個,婦幼保健機構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個,衛生監督所4個,採血機構1個。醫療衛生單位擁有病床815張,衛生技術人員1614人,執業醫師657人,執業助理醫師146人,註冊護士411人。擁有嘎查、村衛生室171所,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24人。
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2010年全盟共舉辦各類民眾性體育活動40餘次,近10萬人次參與了活動。常年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達8.07萬人,體育人口比例達43.71%。全盟體育健兒參加全區體育比賽獲獎牌68枚,其中:金牌13枚,銀牌9枚,銅牌5枚,其他獎牌41枚。
環境保護
全盟確定的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6個,旗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303.8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9.40萬公頃。全盟二氧化硫排放量5萬噸,化學需氧量6800噸。擁有工業廢氣治理設施176套,工業廢氣排放量572.77億標立方,工業粉塵排放量10501.82噸;擁有工業廢水治理設施39套,工業廢水處理量448.95萬噸。全年巴彥浩特空氣品質達優良以上天數348天。
初步核算,我盟能源消費總量335.82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9.37%。規上工業企業煤炭消費量增長8.21%;規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費量下降6.68%。全盟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5.56%。
社會保障
2010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11元,比上年增加2507元,增長15.10%。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2661元,人均經營淨收入3371元,人均轉移性收入5092元,分別增長15.11%、22.45%和9.6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7369元,增長23.16%。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7836元,比上年增加1015元,增長14.87%。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778元,人均家庭經營性收入4392元,人均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2666元,分別增長16.66%、7.57%和28.69%。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城鎮為32.12%,農牧區為32%。城鎮居民每百戶接入網際網路的行動電話15.22部,接入有線電視網路的電視機98.46台,接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44.44台。城鄉居民每百戶耐用品擁有量有不同程度增長。
2010年全盟參加基本養老保險46201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41826人,享受救濟金人數95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58420人,比上年增加6717人,增長4.43%。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64244人,比上年增加1927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34216人,比上年增加3398人;新農合參合人數59960人,比上年增加1392人。年內全盟城鎮低保戶3081戶5271人,發放低保資金1833.5萬元。農牧區低保戶2039戶4199人,發放低保資金1033.7萬元。各類優撫對象532人。年內我盟搬遷轉移安置農牧民200戶647人,解決貧困人口溫飽2412人。
2010年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4個,床位217張,收養人數121人,福利企業9家,安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65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119萬元。
政治
盟委領導
(截至2012年11月)
盟委書記:雲喜順
盟委副書記、盟長:馮玉臻
盟委副書記:杜雋世
盟委委員、紀委書記:喇軍
盟委委員、組織部部長:閆鵬
盟委委員、政法委書記:周岩
盟委委員、軍分區政委:薛成友
盟委委員、副盟長:魏國權
盟委委員、宣傳部部長:薩仁圖雅
盟委委員、統戰部部長:靳生瑞
盟委委員、秘書長:張殿生
行署領導
(截至2012年11月)
盟長:馮玉臻
副盟長:魏國權
黨組成員、副盟長:李中亞
黨組成員、副盟長:田德志
副盟長:徐景春
黨組成員、副盟長:周岩
黨組成員、副盟長:趙占軍
副巡視員:王玉寶
經濟
綜合
2012年,全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4.76億元,同比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7億元,同比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377.65億元,同比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66.34億元,同比增長9.0%。第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0.81%,第二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8.87%,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10.33%。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由上年的3:82:15調整為2:83:1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91841元,比上年增長11.8%,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30390美元。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4%。從構成居民消費價格的八大類指數來看全部呈現上漲態勢,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3.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漲2.5%,居住類上漲2.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上漲2.1%。
年末全盟就業人員171260人,比上年末增加30895人,增長22.01%。其中:城鎮就業人員126813人,比上年末增加29165人,增長29.87%;農牧區就業人員44447人,比上年末增加1730人,增長4.05%。第一產業就業人員42694人,增加3309人;第二產業就業人員47209人,增加6965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81357人,增加2062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44%,比上年末下降0.38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60.70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94億元,同比增長20.6%;上劃中央稅收收入20.88億元,同比增長5.3%;上劃自治區稅收收入3.88億元,同比增長5.9%。全年全盟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累計完成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7.1%。2012年,公共與民生領域仍是支出的重點。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2.41億元,增長25.7%;教育支出6.41億元,增長0.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9.89億元,增長51.9%;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17億元,增長23.1%。
農業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1850.67公頃,比上年減少467.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028.67公頃,比上年增加94.67公頃,增長0.5%。糧食總產量179011噸,比上年增產5001噸,增長2.87%;油料產量22949噸,增產90噸,增長0.39%;棉花產量1550噸,減產775噸,下降33.33%;蔬菜產量13963噸,減產1691噸,下降10.80%。
牧業年度全盟牲畜存欄170.1萬頭(只),比上年同期增長0.38%;牲畜出欄58.94萬頭(只),出欄率34.65%;牲畜總增65.48萬頭(只),總增率達38.50%;良種及改良牲畜總頭數126.43萬頭(只),占存欄總頭數的74.33%。全年肉類總產量15542噸,比上年同期下降0.98%。其中,豬牛羊肉產量分別達到2099.9噸、544噸和11390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3.30%、3.21%和2.93%。牛奶產量2580噸,下降5.39%;羊毛產量728噸,增長3.96%;山羊絨產量295噸,下降1.34%。
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面積46979公頃,比上年增加13146公頃,增長38.86%。其中:人工造林面積20513公頃,飛播造林面積14667公頃,無林地和疏林地新封面積11799公頃。全年完成封山育林面積35.18萬公頃,完成退耕還林面積4萬畝,完成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造林面積39.12萬畝,完成“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面積15萬畝。年末全盟森林面積206.43萬公頃,其中:有林地6.84萬公頃,灌木林地199.59萬公頃。森林復蓋率達7.65%。年末農牧業機械總動力28.81萬千瓦,增長5.53%;本年有效灌溉面積達66.9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60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達22.2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2.53千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0.88千公頃;農牧區用電量15769萬千萬小時,增長0.85%;農用化肥適用量(折純)18884噸,增長10.37%。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359.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8%,
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5.9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16.4%。
從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看,全盟原煤產量達1547.40萬噸,增長42.6%;原鹽產量達253.46萬噸,同比下降13.6%。與上年相比,增幅較高的有石墨及碳素製品、洗煤、鐵精粉和無煙煤等,分別增長210.6%、90.0%、46.4%和42.8%,其他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降,詳見下表。
2012年,全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423.51億元,比上年下降2.63%。實現利潤-8.85億元,比上年下降150.09%,虧損企業虧損額19.24億元,比上年增長229.52%。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18.38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全盟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建築施工企業25個;建築業總產值達98.52億元,比上年下降13.49%。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41.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08%。其中:城鄉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40.47億元,增長23.20%。從建設性質看,新建投資162.85億元,增長74.16%;擴建投資43.71億元,下降29.29%;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18.04億元,下降9.69%。按構成分,建築工程投資191.57億元,增長24.48%;安裝工程投資40.41億元,增長25.50%;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2.83億元,下降55.88%。
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6.00億元,增長34.47%;第二產業投資166.03億元,增長38.43%,其中:工業投資156.82億元,增長46.94%;第三產業投資69.44億元,下降3.29%。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5.69億元,下降19.69%。
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5.27%。按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74億元,增長16.3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40億元,增長5.34%。按行業統計,批發業商品銷售額23.69億元,零售業商品銷售額54.56億元,分別增長25.14%和17.04%。住宿業營業額3.58億元,餐飲業營業額12.59億元,分別增長15.07%和14.13%.
對外經濟
全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6108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進口額55282萬美元,出口額5803萬美元,分別比上年下降5.0%和15.1%.策克口岸過貨量903萬噸,比上年下降12.7%,其中:進口原煤873萬噸,下降14.1%。全盟實際利用外資729萬美元,增長1.3%。
郵電和旅遊業
全年交通運輸業、倉儲及郵電業實現增加值9.70億元,比上年增長10.1%。盈利性公路客運量206萬人,貨運量307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5.08%和22.12%;客運周轉量39151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1117983萬噸公里,分別增長32.34%和22.13%。年末鐵路總里程達1348.4公里。公路總里程達8121公里。其中:等級公路7846公里,等外公路275公里。在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114公里,一級公路191公里,二級公路375公里。年末全盟機動車保有量達6.97萬輛;駕駛員擁有量達10.58萬人。
文化藝術
非遺文化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牛羊肉烹製技藝(烤全羊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類別,序號951。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地毯織造技藝(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傳統手工技藝)項目類別,序號893。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蒙古族象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項目類別,序號792。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沙力搏爾式摔跤”,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雜技與競技)項目類別,序號794。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查瑪內”,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舞蹈項目類別,序號654。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申報的“蒙古族養駝習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俗項目類別,序號999。
民族文化
文化淵源
阿拉善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漢族、回族、滿族、藏族組成,在阿拉善蒙古族最具本民族特色。阿拉善旗蒙古族源於衛拉特(也稱額魯特)之一的和碩特部,系元太祖之弟哈布圖哈薩爾後裔,姓博爾濟吉特氏。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按四十九旗之例設阿拉善和碩特旗,從此形成了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
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歷史上主要有喇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5教。從建旗開始,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歷代相傳,阿拉善左旗喇嘛廟頗多。建國前,全旗共有寺廟、教堂46座,其中喇嘛廟37座、清真寺7座、漢佛寺1座。喇嘛廟的建造規模宏大、設計精緻。
蒙古族
飲食:阿拉善旗與額濟納旗牧區蒙民的日常飲食品種及食法大至相同。蒙民的飲食品,以牛羊肉、奶製品為主,另有炒米、青顆炒麵及米、面。城鎮居民食俗與漢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麵、米,一日三餐。平時宴請以手抓羊肉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
奶製品:牛羊駝乳待奶擠完後用鍋煮之,取其上面凝結的脂肪皮,余乳移置缸內,把取出的乳皮貯藏起來。稱之為“奶皮子”。將鮮奶盛於木桶中使之發酵,用一木棒(下端釘一木板,略小於木桶),放入桶內,手持木棒不時地上下衝擊,奶起泡沫後奶油分離,奶油漸漸浮於上層,即可取出,稱之為“白油”。用白油炸制“酥油”。把桶內發酵的奶稱為“優酪乳”,用火熬煮或置於日光下,蒸發水分,使之成凍豆腐形,製成“酪蛋子”,貯藏以供冬季食用。把熬煮後的奶子兌入熬好的茶水中,熬成奶茶。阿拉善蒙古族無論男女老幼,都酷嗜飲茶。
用馬奶或牛奶釀出的酒,稱為“奶酒”。用蒸餾法或發酵法製成,奶酒似清水,無色透明,味酸,多飲可醉人。奶食品為牧區平時主要食品。
食糧主要是白面、大米、炒米、糌粑。用白面做面片、炸油餅、包餃子。用大米做米飯或在煮了“手抓肉”、“羊背子”的湯里下米,熬米湯,再兌些優酪乳味道極好吃。
炒米是由糜米舂淨炒熟加工製成。把炒米泡在奶茶中,再加酥油、酪蛋、糖,邊喝邊吃,香甜可口。炒米耐飢抗餓,故牧民特別愛吃。
阿拉善蒙占族還食用青稞炒麵製成的糌粑。在羊油內炒熟大米,然後再加奶茶,稱“米茶”。
進入21世紀,由於交通方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鎮牧區蒙民的飲食品種及食法都有了大的變化。能吃到各種新鮮蔬菜,在吃“羊背”前有涼拌菜、炒熱菜。不過牧區蒙民最愛吃的還是長在沙漠裡的“沙蔥”和“沙蓋”,入冬前大多數家庭醃製“沙蔥”和“沙蓋”。
服飾: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男女的裝束打扮有其獨特之處。男子身著左右下擺開岔的蒙古袍,腰間束綢帶,外套坎肩,腰帶前系一繡花褡褳,內裝鼻煙壺等珍貴日常用品,腰後系銀鞘,內插蒙古刀和象牙筷,右邊別有旱菸袋與煙管。冬季戴皮帽或氈帽,夏季戴禮帽,現在喜歡戴前進帽。腳穿長筒式、黑色或棕色皮靴,靴子前端帶鉤兒。手指帶金、銀、銅製成的戒指,年歲大點的脖子帶一串經珠。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少數人穿蒙古袍,或遇喜慶日才穿蒙古袍,多喜歡穿制服及其他時髦服裝。
阿拉善地區蒙古族婦女的打扮既華麗又整潔。身著不開岔的蒙古袍,已婚婦 女上套開襟坎肩,未婚婦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帶,女靴樣式與男靴無大區別。婦女的頭飾很有講究。頭蓄兩條長髮辮,裝入發套,分垂兩側,從坎肩的袖輪里塞進,把下面露出來。發頂分岐處帶兩顆大珊瑚,額上系銀飾帶,上面鑲有翡翠、瑪瑙、珠寶,稱“達拉魯格”。耳懸金銀環,手戴銀鐲子,指上帶金銀戒指。這些多是王公貴族及有錢人家夫人的妝飾之物。以前姑娘們分辮好多小辮,後來只辮一條辮子,為掩藏沒有裝飾的頭髮,頭上繞有各種綢絲頭巾,戴小耳環。
阿拉善地區蒙古族人民的衣著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天穿單褂,春秋穿夾袍與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長毛羔皮大衣。
起居: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牧民為了便於遊牧生活,選擇水草適宜之地。隨即搭起蒙古包、簡易蒙古包、帳逢等,遊牧生活中最舒適,最常用的是蒙古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城鎮蒙古族人民多住土木結構房屋。
蒙古包:蒙語稱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四、六、八至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觀,結構複雜。包壁為圓形,高約四、五尺,圍壁由幾部分交叉連線的細木棍和駝毛繩紮成,蒙語叫“哈那”。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數的多少而定,哈那數多,蒙古包就大,反之則小,一般有4個、6個、8個、乃至12個哈那。外用氈子裹起來,包頂為傘形,它是在已搭好的包壁上固定起一個架,固定方法是在每個哈那上配17個桿子,蒙語即“烏尼”,然後用氈子復蓋。包頂中留一圓形天窗,蒙語為“哈拉查”或“陶高努”,可通氣透光,也可作煙囪之用,可蓋可開。從地面到包頂高約十三四尺。蒙古包的門高三尺余、寬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向東南,掛有氈門帘,內用各種擺設裝飾而成。
除蒙古包外,還住無哈那的簡易蒙古包,蒙語稱為“車金格日”。還有用布或帆布製成的帳蓬,即“麥汗”。這兩種居室搭拆簡捷,便於遷移,適應遊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大牧民多數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結構乃至磚木結構的房屋,只有少數牧民在遊動放牧時搭設蒙古包等簡易屋室居住。
婚嫁:阿拉善蒙古族的婚嫁禮節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
媒妁—昔日青年男女的婚姻由父母決定,今日蒙古族青年自己決定終身大事,但須徵得家長的同意,尚可成婚。由男方請一媒人帶著禮品及哈達前往女方家,徵求女方家長意見,如同意,再由男方的父母親自與女方父母商量結婚事宜。
定親——男方邀請4~8人,攜帶哈達、酒、禮品等,到女方家,問安行禮後,說明來意,給女方敬酒,並給父母、親戚、兄弟、姐妹每人送一份禮物。雙方各唱三支歌,娛樂片刻,由女方擺羊背子款待客人。待與婚禮有關的事議商定後,定親之人即返回。
婚前準備——雙方家長商定後,由男方家去廟上請喇嘛選一結婚吉日,再去告知女方。雙方開始做婚前準備,為新人製做衣服、被褥、家具等;手持鼻煙壺或香菸,邀請客人,帶著磚茶、哈達,敬請主婚人(阿哈拉其)、嫂子(胡日木音孛兒根)和廚師等。迎娶——男方以8—12人組成迎親隊伍(一般娶親所去人為單數,娶回新娘成為雙數,以圖吉利)前去女方家接新娘,阿拉善蒙古族稱“沙蓋圖”。必須在婚日前一天的日落時分到女方家,既不能早、也不能遲,日頭一落就到。如遲到時,女方佯作閉門不納之狀,男方誦門詞,遞哈達,女方才開門讓眾人進宴房,男方主婚人持鼻煙壺向大家問候後,就座。新郎及伴郎向女方父母、主婚人及長輩一一問候。女方獻上飄有紅棗的奶茶。喝完茶後,男方主婚人拿出鼻煙壺請安問候說明來意,向女方賓朋敬酒,並向每人贈送一份禮物。行禮後,雙方各唱三支歌,喝喜茶。然後女方設宴招待客人,大家喝酒、唱歌,至到天亮。
送親——待嫁妝準備就序後,新娘打扮好,蒙上頭紗,由嫂子領著進設宴房,新郎新娘品嘗羊背子。之後,新郎叩見岳父岳母,岳父母送給女兒,女婿禮物,女兒就要開始告別父母、親戚、朋友,唱《離別苦》、《辭行歌》時,迎親嫂子替母親唱《嫁女歌》,歌聲一落,迎親的人們一起出來,相互敬酒準備出發。送親的人們帶著新娘的嫁妝及陪嫁牲畜,繞蒙古包一周,先在前策馬疾行,此時新郎等急出門上馬追逐,馳至男方家。
迎接新娘——迎親、送親隊伍到之前,男方派人在路上迎接女方。待客人到時,先端出一壺潔白的奶食品,讓客人一一品嘗。送親人們到後,直接進設宴房,向在座的人們請安問候,喝茶。新郎、新娘及雙方的嫂子拉著馱有嫁妝的牲畜到新房門口。女方嫂子到設宴房,手持鼻煙壺請新娘的公公婆婆到新房,公公婆婆到新房,點燃火後又退出。在新房門口鋪好氈子,面朝東方跪拜天地。
新房禮——拜過天地後,嫂子們要領新娘進設宴房,新娘頭上蒙有紅紗巾,而且被二人拉展的彩帳遮住,女方的和力莫爾其(婚禮詩人)走在前頭,其他送親人跟在後面。欲入門時,兩個男孩閉門不讓進,這時雙方要進行問答對詞,亦經雙方和力莫爾其的再三爭問對答後,方給開門,迎新娘進屋。新娘隔著彩帳,借嫂子的手遞鼻煙壺問候並跪拜公公婆婆及其他長輩。然後敬酒獻哈達,行過禮後,新娘返回新房。雙方各唱三支歌,相互敬酒。大家喝過茶後,男方亦設整羊席款待雙方客人。喝酒唱歌,氣氛非常熱鬧。這時,兩位新人已由嫂子領著到新房歇息了。
新房之茶——次日早晨太陽一升起,嫂子請兩家客人到新房喝茶。父母、親戚、朋友均帶禮物到新房。新郎新娘向來者一一問安敬酒,來者給兩位新人送禮物並祝福他們,然後在新房擺設羊背子以款待,喝酒、唱歌,極為熱鬧。待新房宴席過後,客人返回設宴房。
客人返回設宴房後,女方主婚人當眾宣讀嫁妝書(記有陪嫁物品及牲畜),然後交給男方主婚人,男方主婚人接過後再交給新郎。最後,每人都要吃滿滿一碗特做的“肉粥”,阿拉善蒙語為“夏布爾布達”。吃過後女方客人要辭行告別,這時男方父母送給每人一份禮物,為報答母親養育之恩,送新娘母親一峰駱駝或一匹馬。
女方客人走後,男方重新設宴款待客人和幫了忙的一些人並回送禮物,表示謝意。女方待送親隊伍返回後,也要設宴,送禮,致謝幫忙的人們。客散後,婚禮告終。
阿拉善婚禮按以上程式進行。阿拉善北部和西南部婚禮習俗,內容及程式基本相同。
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執行,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權,阿拉善蒙古族傳統而古老的婚姻習俗在逐漸改變,叩頭跪拜天地改為向主婚人、父母及來賓三鞠躬,趕著陪嫁牲畜去送親等繁瑣的舊俗和項目也日益減少,現在城鎮、蘇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著定親、成親以及其它一些歡樂而有趣的婚禮儀程。
喪葬:阿拉善蒙古族的喪葬儀式極為簡單,貴族、喇嘛及平民的喪葬也有所不同。
王公貴族去逝後,把遺體裝入木棺,在家中放置7天,焚香念經,不停地奏哀樂。待出靈之時,有80人抬著前去安葬,死者的子孫全身著白孝服前去。若有一達官貴人去逝後,他以下的官員及平民百姓都要戴孝致哀。喇嘛及貴族死後多行火葬。
平民的父母,長輩去逝後,從廟上請來喇嘛念經超度數日,擇安葬之地,定出靈之時。遺體在家中放置3至7天后,經窗戶抬出(不能經門抬出),馱在駝背上,由子女們步行牽著駱駝送到安葬之地,以扎格(梭梭)引火,焚化遺體,直至完全燒盡為止,焚後由拾骸人拾其遺骸裝入小罐,隨地掩埋或送廟上匿葬。也行土葬或野葬。待安葬遺體的人們返回時,留在家裡的人在離家遠點的地方,點起兩堆火讓他們從中走過來後,端來一碗奶食,讓每人嘗一下。送給念經喇嘛一峰駱駝或一匹馬,送拾骸人一峰二歲駝或一匹二歲馬,以表謝意。
阿拉善蒙古族在父母、長輩去世後,子女們要守孝49天或100天。在這期間,見客人不行禮,不參加婚禮和宴請,不能剃頭刮須和梳理頭髮,更不能宰殺牲畜。
葬法有三種:一是土葬,即死者躺於木棺或坐於木棺中,挖一深坑,進行埋 葬。二是火葬,把遺體移置曠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將死者的遺體棄之人跡不到的荒野,數日後家人前去視看,若遺體被獸禽食盡,為大吉,否則還要請喇嘛念經另想辦法滅屍,這種葬法很少用。
祭祀:阿拉善蒙古族除在家中敬佛、祭佛外,每逢廟會必要參加。傳統的祭祀禮儀中,最為隆重的是祭敖包活動。在很早以前,蒙古族人民的祖先在打仗出征前要祭敖包,在敖包上獻上酥油、鮮奶等最珍貴的物品,以祈禱能打勝仗,馬到成功。至今,阿拉善蒙古族人民還保持著這一傳統的禮儀。
敖包系用石塊堆積的圓形物,沙漠中無石,就用樹枝、梭梭(扎乾)在沙灘高處堆成堆。在敖包正中插一木桿,上懸藏經文旗幟。敖包大小不等,高者有一丈多。祭敖包的含義最初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後來演變成祭祀家鄉的標誌,以後又成為牧民民眾集會、遊藝、祈禱風調雨順、迎盼豐收的活動場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蘇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標敖包多為牧民自行壘起,做為遊牧地界或標誌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則不祭。據建國初不完全統計,阿拉善旗有145個敖包(其中不包括有些寺廟祭祀的敖包或做為地標的敖包),較為有名的有阿拉善旗的諾顏敖包(王爺),將軍敖包(延福寺),巴音筍布爾敖包(南寺)。額濟納旗則有巴音寶格德等8個敖包。
祭敖包的時間一般為每年農曆的五、六月份,牧草近青時節,有的為春秋雨季。祭敖包時,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參加。祭祀時,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誦經。參加祭祀的人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在敖包上插柏枝、獻哈達、掛彩旗,在木架上拴掛各類牲畜連繩、串起來的羔羊耳記等。然後開始祭祀儀式,先由頭人代表部落獻牲灑血,稱血祭。喇嘛誦經吹海螺,眾人從左向右繞敖包三圈。繞圈時,將帶來的鮮奶,酥油、奶茶、食品等灑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風調雨順,牲畜興旺。
祭禮儀式結束後,開始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民族棋類等比賽娛樂活動。大家象過年一樣高興,男子盡情喝酒作樂,女子則唱起民歌助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阿拉善蒙古族人民還進行祭敖包活動,不但保留傳統體育項目,還增加了賽詩、賽歌、放電影、物資交流等內容。
禮節:阿拉善蒙古族素以熱情好客著稱。凡來客,不論相識與否,全家老少皆出門迎接。賓主互相問候“塔賽音白努?”,“賽音、賽音、塔賽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隨後,主人熱情謙讓客人進蒙古包。進蒙古包後坐在右邊,上首即北面,多為尊長者所坐。賓主各取出鼻煙壺(蒙語為“胡壺熱”),鞠躬互換,舉到鼻端之後互還,同時還念念有詞地互相問候片刻。如拜見父母、長輩或逢喜慶場合時,均以哈達相獻,以表示敬重之意,現在仍保留著這些傳統禮節。
在寒暄的同時,主人擺好奶食及饃饃,獻上奶茶,請客人食用,客人則用右手接過奶茶,對主人的敬獻不可推讓。喝過茶後,主人要給客人敬酒,客人用雙手接過喝畢後,還要給主人回敬。
如果尊貴的客人或遠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過夜或住上幾天時,主人將用“手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間唱歌,相互勸酒、敬酒。
客人告別時,常常是舉家相送,並道別“賽音雅巴賴,巴依爾太(再見)”,客人道:“賽音薩特吉白!”
阿拉善蒙古族有一種“阿卜該拉呼”(稱尊號)和“綽勒拉呼”(稱綽號)的習慣,每個人一般都有名字尊號,人們喜歡叫尊號,而不叫原名。
禁忌:在阿拉善蒙古族的習俗中,諱忌較多。比如:稱呼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為“您”(蒙語為“塔”)忌稱“你”(蒙語為“其”);忌叫長輩的原名,或用其它記號代替,或稱尊號;蒙古族視火為最神聖,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諱忌從火、鍋蓋、盆子上跨過;騎馬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輕騎慢行,進蒙古包時要把馬鞭放在門外,入蒙古包後坐右邊;有客來時,忌手持空具或端著垃圾迎面而去;離蒙古包時,要等主人回去後才上車或上馬;吃肉時刀尖不能對著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給人刀或剪刀時,忌把刀尖遞給對方;見到門前或門上掛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不能進去;忌吃自死動物肉和驢肉、狗肉、馬肉;在祭過灶後的三天裡,忌從家裡借給或送給別人東西;給客人敬酒行禮時,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還忌浪費五穀糧食。鹽、蔥、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過手,否則會結仇。
現在,在日常生活中阿拉善蒙古族還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歲大的人們,不但自己注意,還時常要求和提醒晚輩注意。有些禁忌在不斷的改變和消失著。
祭灶:阿拉善地區蒙古族人民每年陰曆12月23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火神,即“祭灶”。在祭灶之前掃除屋裡的灰塵,把屋裡屋外掃得千乾淨淨,把灶火整修好。祭灶時,要準備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葉及各色綢緞頭兒,五色絲線等。
到夜晚,滿天星斗時,開始祭灶。把火爐燒旺或在灶火上點一小堆柴,待火著時,在其左方或前方鋪一氈或毯子,放一張桌,然後把準備好的祭品擺在桌上。擺法是有講究的,在木盤上或銅盤裡把煮好的胸叉(綿羊、山羊、黃羊都可以)面朝上擺好,用五色絲線纏繞幾層,在盤裡盛滿五穀、油果子、酥油、乳酪、奶皮、核桃、柿餅、棗子、冰糖、茶葉和各色綢緞頭兒,最上面放一條哈達,主人高舉胸叉,給火神上供。此時外邊兒放鞭炮,屋裡的人們從主人開始給火神供糖、油果子、酒等,給火神叩拜、祈禱,祈禱來年一切順利平安。
祭過灶後,全家人圍坐在火堆旁,喝祭灶剩下的茶,品嘗所剩祭品。晚輩向長輩敬酒,父母分給孩子們糖果等,有的人家年三十還要祭灶。人們最喜歡吃的是“嘎林布達”(祭灶飯),它是在煮了胸又的肉湯里下些米,放入紅糖、棗子、葡萄乾、核桃仁等,煮之粘粥形,即可食用,其味道與人們吃的“八寶飯”相似,但吃時有油膩感。
春節:阿拉善蒙古族稱春節為“查乾薩日”。每年到臘月中旬時,就開始作過節準備。掃除房屋灰塵,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祭過灶後,家家戶戶開始做過年饃饃。蒙古族多做油炸果子。阿拉善各地蒙古族做饃饃的方法,樣式和擺法都有不一樣。阿拉善北部一帶由於交通不便,多住蒙古包,沒有發酵面的條件,就放些蘇打或鹼把面和好後,做成各式各樣,直接用油炸。準備過年饃饃及其它食物,這表示今後一年過得富富有裕。
除夕,蒙語為“畢圖乃蘇尼”。在佛象前獻上哈達,擺好五穀種子、糖果等供品,祭供佛祖,油燈點通夜直到天明。晚上祭灶表示迎接火神回來,但沒有二十三祭灶那么繁瑣,極簡單。三十晚上,家家都要包餃子吃,在蒸煮餃子時都要放鞭炮。在包餃子時,餃子裡包上銀戒指或銅錢,如果誰吃著了表示他來年有財可得。三十晚上忌串門,晚上睡得很晚,甚至能熬天亮,老人們喜歡講故事,年輕孩子們則玩羊踝、猜迷語等。
大年初一早上,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穿上節日盛裝,在離家近的小山坡上點起火堆,獻上饃饃、糖果、灑等,並向阿拉善山脈叩拜,獻祭酒,祈禱自己來年一切順利。從老年別小孩,每人都要放一顆鞭炮。在祭完天地後回到屋裡,晚輩手捧哈達,向長輩及兄長拜年問候:“塔賽音新納勒布?”長輩回問後,大家坐在—起喝新年茶。喝過茶,晚輩要向長輩敬酒,長輩分給孩子們糖果。敬酒時,先往火灶里滴杯酒,說是給灶王爺敬酒,再向天神敬杯酒。然後帶著哈達和磚茶、酒等禮物給鄰居鄉親拜年。從正月初三開始家家都選好日子,宴請親朋好友和鄰居。整個正月充滿著節日的氣氛。最忌正月初二串門。
剪髮:阿拉善蒙古族在小孩子出生後,給孩子蓄髮到3至5歲時,宴請親戚朋友,舉行剪髮儀式。(阿拉善蒙語為“西木格海其拉呼”或“達克塔日胡”)。這是阿拉善、額濟納一古老而相傳的民俗。
剪髮時,也要選擇良辰吉日,事先要請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須在所定的日辰舉行。先準備一個盛有五穀糧食、棗子、果子,奶食的盤子,上面放一條哈達和一把剪子。剪髮儀式開始時,小孩端著盤於或大人抱著孩子,手端盤子請一客群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為孩子誦祝頌詞,誦畢,先由他給小孩剪髮,然後到每個客人面前,讓客人一一剪髮,若是男孩從右邊,若是女孩從左邊剪,在剪一小撮頭髮放置盤裡的同時,還要許諾給孩子牲畜或錢物等。剪下的頭髮不能亂扔,用東西包好,放在高處或山頂上。剪髮儀式過後,擺上奶食和饃饃,向客人獻奶茶。然後擺羊背子,招待客人,唱歌、喝酒,歡宴一整天。沒有來得及參加剪髮儀式的親戚,無論什麼時候,隨到隨手給小孩剪髮、送禮,孩子的家長也要熱情款待客人。
事過以後,小孩的家長帶一瓶酒、哈達,前去答應給小孩牲畜的人家牽牲畜。向答應給牲畜的人敬酒、獻哈達時,此人要給一牲畜讓牽回。
祝壽:阿拉善蒙古族老年人從60歲(多為70歲)開始,每逢十便過壽,主要由兒女們張羅著為父母過壽。請占卜者占定祝壽吉日,待祝壽日期定後,邀請親戚、朋友,作設宴準備。
祝壽之日,待客人到齊後,開始舉行賀壽儀式。先客人、後兒孫一一為老人拜壽,敬酒,獻哈達,端壽禮,壽禮一般有牲畜、錢物等。拜壽後,主人向客人獻奶茶,爾後敬酒、唱歌、招待客人,最後擺羊背子款待客人。
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習俗:阿拉善地區還有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俗稱“蒙古回回”。他們語言、文字、生產生活方式同於蒙古族,信仰習俗同於回族。相遇時,有時用阿拉伯語互致“色蘭”(意為平安)問候語。少數辭彙如爺爺、爸爸、嫂子、姐姐等,還用突厥語稱呼。
阿拉善“蒙古回回”除過伊斯蘭教三大節日外,還過春節、元旦、中秋節等節日。
他們在服飾上面大有改變,服裝除了個別人以外,都同於蒙古族,但裝飾方面有些不同於蒙古族。男子純屬蒙古族打扮。“蒙古回回”女子,兩條髮辮披於後背,左右兩鬢各垂三條珍珠串鏈,前額上方嵌有一金屬製作的方形八角宗教圖案,其中橫排鑲有三顆大紅珊瑚珠子。
飲食一般要求很嚴,只吃由阿訇宰殺的駝、牛、羊、雞、兔、魚肉,不吃豬肉、死畜肉,不吃各種牲畜的腦子、血等。到異教徒家中一般不吃東西,不亂用食具。他們與當地其他蒙古族一樣,食用奶食品。
以前居住蒙古包,現在多住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房屋。日常所用坐騎、用具等與蒙古族相同。
阿拉善“蒙古回回”的婚禮基本上和當地蒙古族一樣,不過要由阿訇主持婚禮,還有少量伊斯蘭教程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他們一般不和異教蒙古族、漢族通婚,如有通婚者,必有一方要改變宗教信仰。總之,不許兩教同處一家,一般要求對方加入伊斯蘭教。同回族通婚不受約束,但由於地理、生活環境和生產方式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同,兩族通婚者也不多。
“蒙古回回”的葬禮純系伊斯蘭教習俗。由阿訇念經、洗屍、白布裹屍、採用土葬。
回族
阿拉善地區回族的風俗習慣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基本相同。
滿族
居住在阿拉善地區的滿族人民,風俗習慣和民族特點,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受和碩特蒙古族習俗的影響,形成了滿蒙相混的生活方式,還有一部分滿族已成為蒙古族。阿拉善滿族是從北京而來,所以他們的生活習俗中也摻夾著北京漢族的生活方式及習慣。
城市教育
教育機構
2010年全盟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8所,招生9740人,在校學生34205人,畢業生9042人。其中:普通中學17所(含九年一貫制6所),招生3884人,在校學生11747人,畢業生3782人;國小18所,招生1959人,在校學生13026人,畢業生2498人;幼稚園17所(民辦6所),招生2244人,在校學生5164人,畢業生1803人。全盟義務教育輟學率:國小為0,國中為0.2%,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年有1782人參加各類聯考,錄取1591人,其中:各類本科錄取930人,錄取率為52.19%;專科錄取661人,錄取率為37.09%。全盟總錄取率為89.28%,比2009年提高7.21個百分點,本科錄取人數首次高於專科錄取人數。年內對全盟學前教育幼兒實施了免保教費政策,共有3746名幼兒享受了此項政策,免保教費資金達337.14萬元。全盟4294名高中階段在校生享受了免學費政策,免學費資金858.8萬元。
科研成果
全盟表彰獎勵17項科技成果。全年專利申請量7項,受理5項,科技發展計畫項目34項,年內簽訂項目技術契約成交金額11077萬元,推廣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23項。
旅遊
旅遊概述
阿拉善奇異的大漠風光、秀美的賀蘭山神韻、神秘的西夏古韻、雄渾的戈壁奇觀、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風情、悠遠的絲綢文明,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自然旅遊資源主體。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道橋自治區級胡楊林保護區以及旗級梭梭林保護區等集中了阿拉善盟生態系統和自然景觀中的精華;巴丹吉林沙漠(世界最高沙丘、最大響沙區、最密沙漠湖群)和騰格里沙漠世界著名;以歷史悠久的曼德拉山岩畫為代表的岩畫是國內古岩畫分布最廣泛、最富集、數量最多的地區;境內的“東風航天城”威名遠揚,多顆衛星、“神舟”1號、2號、3號飛船均在這裡成功發射;壯觀的吉蘭泰鹽湖、久負盛名的黑城遺址和古色古香的八大寺廟等,為開發阿拉善的觀光旅遊、科學旅遊、探險旅遊和生態旅遊區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旅遊景點
阿拉善左旗:騰格里通湖草原旅遊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
區)、延福寺、營盤山景觀公園、阿拉善博物館、廣宗寺(南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騰格里達來月亮湖(國家4A級旅遊景區)、敖倫布拉格大峽谷、吉蘭泰鹽池、福因寺(北寺)、哈布茨蓋怪石林、母門洞、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格里沙漠天鵝湖、賀蘭山國家狩獵場
額濟納旗:東風航天城、額濟納胡楊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神樹、黑城遺址、居延海、額濟納河、怪樹林、策克口岸、居延文化遺址
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國家沙漠地質公園巴丹吉林園區、曼德拉山岩畫、雅布賴山、海森楚魯怪石城、紅墩子峽谷
美麗的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現在讓我帶大家認識一下美麗的內蒙古吧! |
阿拉善盟著名旅遊景點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 | 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
呼和浩特市 | 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
包頭市 | 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
烏海市 | 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
赤峰市 | 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
通遼市 | 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
鄂爾多斯市 | 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
呼倫貝爾市 | 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
巴彥淖爾市 | 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
烏蘭察布市 | 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
錫林郭勒盟 | 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
興安盟 | 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
阿拉善盟 | 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