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的一個旗,簡稱察右前旗,察哈爾為蒙古語,邊的意思,因地處邊外而得蒙古族部落名旗名從部落名。察哈爾右翼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烏蘭察布市中南部。東接興和縣,南鄰豐鎮市,西鄰卓資縣,北連察哈爾右翼中旗,中間環繞集寧市。總面積2734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2010年),蒙古族0.53萬人,其他少數民族0.1萬人。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

明末清初為蒙古族察哈爾部落遊牧之地。

清天聰年間編為察哈爾正黃旗。

民國年間隸屬綏遠省。

1948年,綏東四旗相繼解放,成立了綏東蒙旗辦事處。

1949年建立了新的正黃旗,旗政府設在八蘇木的印上(現巴音塔拉鄉駐地)。

1950年成立中心旗,正紅,正黃,鑲紅,鑲藍合署組成聯合旗,隸屬於中心旗。

1954年以正黃旗為基礎新組成並定名為察哈爾右翼前旗,旗政府亦由印上遷至官村(1956年改名土貴烏拉)。

1957年撤銷集寧縣,改為市,原屬集寧縣的大部分地區劃入察右前旗。

行政區劃

察哈爾右翼前旗轄4個鎮、8個鄉:土貴烏拉鎮、平地泉鎮、玫瑰營鎮、巴音塔拉鎮、、呼和烏素鄉、烏拉哈烏拉鄉、黃茂營鄉、高宏店鄉、賽漢塔拉鄉、煤窯鄉、三岔口鄉。

?年,察哈爾右翼前旗行政區劃一覽:(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土貴烏拉鎮:轄 紅衛、安全、新華、解放、向陽、躍進、光明、土貴山8個居委會;南河渠、新建2個行政村。

平地泉鎮:轄 四號、花村、第三、第一、南村、第二、老羊圈、沈家、來家地、三號地、紅房、十號、八印灘、蘇集、郝家、泉腦、土城17個行政村。

玫瑰營鎮:轄 聖家營、富貴、十二股、趙家、龐家、古營盤、紅旗、王貴溝、玫瑰營9個行政村。

白海子鎮:轄 紅海子、喬家、土城子、黃土場、白海子、章蓋營、南界、泉玉林8個行政村。

巴音塔拉鎮:轄 八蘇木、吉慶、土城子、大哈拉、老泉、李英、小淖爾、查乾、大淖爾、南窯、岱青、井子溝、西營13個行政村。

土貴烏拉鄉:轄 大納令、小納令、天豐、七股半、溝口子、東勝利、西勝利、南營8個行政村。

呼和烏素鄉:轄 廟溝、種地槽、毛虎溝、呼和烏素、口子、烏爾圖、烏蘭忽囤、大卜子、溫井梁、察汗賁賁10個行政村。

烏拉哈烏拉鄉:轄 保豐、十三號、牧業、八台溝、聯豐、東小河、青山、集豐、海豐、慶豐、新豐11個行政村。

黃茂營鄉:轄 南號、西河、甘草、五號、壕塹、紅勝6個行政村。

高宏店鄉:轄 六號、袈裟廟、老官路、張三溝、高宏店、九股泉、天和永、全生局、趙油房9個行政村。

黃家村鄉:轄 大河灣、七蘇木、哈伊爾、黃家、小東號、南窪、哈拉溝、泉腦、麻蓋、章毛、望愛、馬連渠、頭道溝、磨子山、弓溝15個行政村。

賽漢塔拉鄉:轄 六蘇木、大喇嘛營、沙泉、紅富、水泉、賽漢、哈畢格、禮拜寺、南店、腦包溝、鹼灘、谷力腦包12個行政村。

煤窯鄉:轄 喇嘛囗囗、煤窯、李家、十四號、小土城、五里坡、十二洲、西南河、東南河、韓慶壩、南六洲、大土城、白塔溝、新灣子、大三號、義和堂、三城局、四股泉、六號渠、合義永、師家、大十號、三股泉22個行政村。

三岔口鄉:轄 三岔口、察汗營、十八台、白石頭、民生、三股泉、吉豐、布宏岱、沙渠、浩齊德、富河11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察哈爾右翼前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中南部。東接興和縣,南鄰豐鎮市,西鄰卓資縣,北連察哈爾右翼中旗,中間環繞烏蘭察布市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8′~113°40′,北緯40°41′~41°13′。旗政府所在地土貴烏拉鎮東距北京380公里,南到山西大同103公里,西到呼和浩特170公里,北上330公里直達二連浩特。

地形地貌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地貌為盆地,屬淺山丘陵區,東、西、南三面多山,丘陵起伏連綿,中為遼闊的沖積平原。主要山脈有傷青山、大腦包山、灰騰梁、琵琶梁等。丘陵山區占總面積的51%;平原灘川區占45%,察哈爾右翼前旗沙化面積15萬畝,占總面積的3.6%。察哈爾右翼前旗分布最廣的是栗鈣土,草甸土和沼澤土,鹽土和黑鈣土面積較小。

氣候

察哈爾右翼前旗多寒乾燥,風多雨少,晝夜溫差大,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冬季長達五個月之久,年均氣溫為4.5°C。最高氣溫為39.7°C。(出現在1965年05月22日),最低氣溫-34.4°C。年降水量376.1㎜,且多集中在7~8月上旬。年均無霜期131天。早霜一般在9月10日左右出現,晚霜(因山,灘區氣候不同)在3月23日~5月30日之間。風向多為偏西風。

水文

河流分為內陸河黃旗海水系和外陸河水定河水系,主要內陸河有霸王河。黃旗海水約14萬畝,是內蒙古自治區8大湖泊之一黃旗海是察哈爾右翼前旗最大的湖泊,東西長約20㎞,南北寬約9㎞,面積達110平方公里,占察哈爾右翼前旗總面積的4%。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08年,察右前旗已發現礦藏18種,開發利用的9種,主要有雲母,大理石,矽砂,方解石,高嶺粘土,褐煤,浮石,石英沙等,並已探明儲量,開發利用。

土地資源

察哈爾右翼前旗土壤屬於半乾旱草原栗鈣土地帶中的暗栗鈣土帶。

察哈爾右翼前旗天然牧場達176.6萬畝。可利用草場達130萬畝。主要草場類型為:山地乾草原草場;丘陵乾草原草場;低溫草甸草場。大部分為優良牧草。森林面積小,復蓋率低。

植物資源

察哈爾右翼前旗有林地139396畝:灌木林6571畝,幼林地189514畝。林地復蓋率3.79%。野生中草藥主要有黨參,黃芪,黃苓,知母,銀柴胡,茵陳,甘草等40多種。

漁業資源

察哈爾右翼前旗境內水產資源除有黃旗海外,大淖爾海,小淖爾海,泉玉林水庫是魚類主要產地。有青海湟魚,鯉魚,鯽魚,草魚等。

水資源

截止到2008年,察哈爾右翼前旗淺層水位埋深約2m~5m之間,主要分布在黃旗海周圍和馬連灘盆地。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察哈爾右翼前旗總人口為16萬。

民族

察哈爾右翼前旗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侖春等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察哈爾右翼前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0億元,增長15.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億元(實際完成92億元),增長13.7 %;財政收入完成5.2億元,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0.5億元,增長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3億元,增長1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222元和6816元,增長10.4%和13%。

第一產業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農作物以小麥、莜麥、穀子、馬鈴薯為主,經濟作物以甜菜、胡麻為主。

2013年,察哈爾右翼前旗新增膜下滴灌面積4萬畝,累計達到23萬畝;新建日光溫室、大棚1800座,累計達到13420座;規劃建設的50平方公里冷涼蔬菜產業園區啟動實施,巴音鎮水泉村建設的高標準日光溫室,每座年均收入3.5萬元,成為全市設施蔬菜產業的典型。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5億斤,蔬菜產量達到2.6億斤,甜菜產量達到17.5萬噸

2013年,察哈爾右翼前旗新建、擴建生豬、肉雞、肉牛、肉羊、奶牛規模化養殖場35處,扶持培育了年出欄5萬口的朋誠種豬繁育場、2萬口的察哈爾大地種豬繁育場和年存欄2000頭奶牛的瑞田生態牧場,以及年出欄百萬羽的豐業油雞養殖場等一批規模化養殖典型。2013年肉類總產量達到4.5萬噸,鮮奶總產量達到17.5萬噸。

第二產業

2013年,察哈爾右翼前旗年實施重點工業項目39個,其中新建 21個、續建18個;現有7個項目建成投產、9個項目主體竣工,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家。察哈爾右翼前旗新增用電負荷38萬千瓦,最高峰達到60萬千瓦;新增就業2400人,累計達到5600人。

第三產業

2013年,察哈爾右翼前旗實施各類商貿物流項目18個,總投資120億元,已完成投資32億元。察哈爾汽貿城累計完成投資23億元,道路框架、配套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察哈爾右翼前旗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5.8億元,增長6%;貸款餘額18.3億元,增長23%。

社會事業

科教文衛

2007年末察哈爾右翼前旗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60人,全年科技經費支出181萬元。

2007年末普通中學7所,在校學生6798人;國小校64所,在校人數12791人。初、高中入學率100%,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2007年末擁有藝術團體1個,文化館、文管所、圖書館各1所,電視插轉台2座,節目收視率復蓋面進一步擴大。

2007年末擁有衛生機構26個,其中:醫院21個,醫療衛生單位病床208張,衛生技術人員328名。

社會保障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右前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75元,比上年增加1275元,增長15.1%;察哈爾右翼前旗農民人均純收入3774元,比上年增加419元,增長12.5%。

2007年末察哈爾右翼前旗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7963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154萬元;參加養老保險13525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3980人;

200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2.5萬人,參合率達到85.3%。

歷史文化

傳統文藝

鼓匠
花燈
剪紙
刺繡
牆圍畫
面雕

方言俚語

察右前旗歷史文化 察右前旗歷史文化

察哈爾右翼前旗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國語和蒙古語,使用於正式場合。

但察哈爾右翼前旗的漢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為晉語,屬於晉語烏蘭察布方言。

民俗風情

敖包節
蒙古禮帽
套馬
鹿棋
博克
馬術

名優特產

蒙古火鍋
沙蔥包子
灌腸
肉腸
血腸
面腸
油腸
肝腸
蕎面

古蹟

漢長城

漢長城在察右前旗境內有兩段。

一段由豐鎮市麻迷圖進入旗境呼和烏素察汗賁賁村西,沿山溝南坡東行,至黑溝村南穿越山溝,在黑溝村東山樑上向東延伸,直至口子村山坡中段,全長約15公里。這段長城在黑溝村南山坡有2㎞地段為夯築土牆,殘高1m~1.5m,寬約3m,其餘地段為土坯混築牆體,水土流失後,地表僅見坯壠(石塊堆),殘高0.5m~1m,寬2m~3m。黑溝村南山坡的牆體上加築有烽燧道1座,殘高約4m。呼和烏素口子村東南1公里築有漢代障城(屯兵處所)1座,邊長230m,殘牆高約3m金、元兩代沿用。

另一段西起平地泉邊牆村,向東北經南界、大趙家村南、四號村北、段家村、巴音塔拉牛明村,然後轉向東南,經二台溝、班家村,向東至八大傾。這段長城34㎞,夯土構築,寬6m右,東、西兩端找不到銜接處。其中大趙家村的西長城的土沙已被建築單位挖走,面目全非,只有個別地段還能看到遺址;大趙家村至牛明村的已成自然公路;牛明村至八大傾的已成110國道部分。

趙北長城(察右前旗段)

由興和縣官子店向西進入察右前旗境內的趙北長城,經黃茂營鄉所在地(古營盤)、黃家村、翁家村,向西北到喜紅梁村,向北越過山樑,北行至黑溝岩村西折向西行,經星火成村南至河岸中段。這段長城遺存在黑溝岩村南見有縱向剖面,夯層厚約8厘米,土質不純,內含有石礫。向西又經玫瑰營四喜村、十二股、高家地、弓溝望愛村、半哈拉溝南;折向西北,經哈拉溝村北、侯家村南、三成局西二道窪村北、頂興局、三股泉北、高鳳英村北;轉向西,經煤窯十六號、十八號、小土城北;又轉向西南李家村,經大土城北六洲、九洲、十一洲村南、北六洲村南、西五洲村南,至1520高地卓資縣境。這段長城遺址一般殘高1.5~2米,寬1~4米,夯層厚8~10厘米。

察右前旗境內的趙北長城是最古老的長城,全長約38公里。其中緊依牆體內側設定有5個用於屯兵用的障址。障址一般邊長30~40米,夯土構築。

大壩溝遺址(仰韶中晚期)

遺址位於察右前旗土貴烏拉鄉溝口子村南0.5公里的山坡上,由Ⅰ、Ⅱ區組成。經考古發掘,Ⅰ區發現房址36座、灰坑110座;

Ⅱ區發現房址9座、灰坑19座,外側圍有環壕,環壕口部寬1.5~2.1米,深1.7~1.9米。

遺址內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其形制有間寬大於進深和進深大於間寬兩種。房中央多設雙灶,單灶以圓形為主,有少量的方形灶,灶邊和半地穴牆壁內側均有柱洞,數量少的3~4個,多則7~8個。居住面由黃粘土與料礓石碎面混合鋪墊而成,厚2~4厘米,表面呈黃白色,內呈灰白色,為堅硬的片狀結構。居住面下墊有厚約8~10厘米的黑花土。門道均朝東或東南方向。灰坑多分布在房址的周圍,個別置於房內一角,形制多為方形,少量的為圓形,坑壁加工整齊,坑底平整。

遺址出土遺物較多,以陶器、石器為主,有少量的骨、角器。陶器多為生活用具,主要有 罐、平口罐、筒形罐,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褐陶為主,少量的彩陶和黑陶。有小口雙耳壺、雙耳罐、斂口曲(折)腹缽等。有用於生產活動的陶刀和紡輪裝飾的陶環等。石器多為磨製石器,少量的為琢制石器。生產工具有斧、刀、鑿、磨盤、磨棒等。骨器均經磨製,有錐、簪等。

遺址形成的年代與廟子溝古聚落遺址大體相當,距今約5000年~5500年左右。

廟子溝新石器遺址

遺址位於察右前旗今烏拉哈鄉廟子溝村南山坡上,揭露面積1萬餘平方米,該遺址內房屋排列有序,各類窖穴分布其間,出土遺物非常豐富,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具遺留於房址和窖穴內,同時發現了70多具人骨材料,對於復原當時的社會組織形態和生活情境是極有價值的。廟子溝遺址是內蒙古中南部仰韶階段晚期重要遺存,對於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原始文化有重要意義。

土城東聚落(北魏)

位於察右前旗今平地泉鎮土城子村東北約750m,面積約3萬平方米,系北魏聚落遺址。採集有灰陶喇叭口瓶、寬沿盆殘片及幾何紋、忍冬花紋、蓮花紋陶片。

古部落(村落)——廟子溝聚落遺址(仰韶中晚期)

遺址位於察右前旗今烏拉哈鄉廟子溝村南的西坡上,南依豐鎮丘陵,北臨黃旗海。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5年~1987年對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發掘,共清理出房址51座,墓葬43座,窖穴(灰坑)132個,出土陶、石、骨等文物1000餘件。

房址為半地穴式建築,大致為面東背西,南北成排分布,平面呈圓角長方形,進深大於間寬,多數為木骨泥牆構造。居住面用黃白色草拌泥抹成,堅硬平整。室內正中近門處,設有1個圓形或圓角方形灶坑,牆內側一般設5個~9個柱洞,門道有斜坡式或階梯式兩種。

墓葬交錯散布於房址周圍。墓坑分為長方形土坑豎式穴和圓形袋狀穴兩種,多為單人側身曲肢葬,特別是袋形穴與灶坑內未成年的個體幾乎摺疊在一起。合葬墓中人骨較為零亂,隨葬品不等,多者10餘件,少則僅幾塊陶片,幼兒和女性有的佩帶有環飾或螺蚌類裝飾品。

陶器中陶質有夾砂、泥質、砂質三大類。陶色以紅褐陶數量最多,灰陶和紅陶次之,黑陶極少。紋飾以繩紋為主,其次是附加堆紋,還有少量的彩陶、戳印紋、劃紋和方格紋等。彩繪有紅彩、黑彩、紫彩,有的使用復彩和內彩,彩繪圖案是由格線、三角、魚鱗和平行曲線組成的幾何紋圖案,製法皆為平制。器形有罐、缽、盆、漏斗、碗、器蓋、環、紡輪等。

石器多經磨製,少數的為琢制的細石器,主要有長方形穿孔石鏟和窄首窄刃石斧、長方形穿孔石刀、梯形石錛、石鑿、磨盤、磨棒、璧、紡輪、環鏃等。

骨器皆用動物骨骼加工而成,有骨柄石刃刀、槽形錐狀器、錐、簪、骨片等。

該遺址到目前為止,是內蒙古自治區發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最多的一處古聚落遺址,其出土器物具有中原半坡期的文化特徵,故應為仰韶文化階段,距今大約5000年~5500年(仰韶中晚期階段)左右,被命名為“廟子溝文化”。

傳統文藝

表演 察右前旗境內傳統的文藝表演形式有多種,如東路二人台、快板書、順口溜、抬擱腦擱、舞龍、舞獅、跑毛驢、擔花籃、扭秧歌、威風鑼鼓、安塞腰鼓等。旗境內老圈溝察汗賁賁(今屬呼和烏素鄉)的跑圈秧歌別具一格。這一形式的民間社火活動,是在地攤的中央點燃一堆炭火或柴火,表演者圍著火堆邊轉邊舞,表演人數不限,舞姿基本統一,有領舞,有群舞,民眾圍在表演隊伍的四周觀賞。上世紀80年代初,旗里還選調該跑圈秧歌隊,在政府禮堂門前進行過表演。當時的演員都是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年輕人不會跳,如今這一民間傳統藝術已失傳。

鼓匠 民間吹奏和打擊樂藝術。每班由六、七人組成。樂器有嗩吶、笙管、胡琴以及鼓、鑼、鑔等。婚嫁、喪葬時雇用。所奏樂主要是地方戲曲和民間小調。當代除保留過去傳統的曲調外,還吹奏一些流行歌曲、戲劇片斷等。有的還自編自演一些貼近現實生活的曲目。

花燈 用竹棍、鐵絲綁紮和彩紙或彩綢裱糊的燈籠。式樣有多種,如瓜菜類、十二生肖類等,其中不乏創意之作。每年春節、元宵節掛於門庭戶外,供人觀賞。現代花燈式樣不斷翻新。旗政府所在地舉辦一年一度的元宵燈展及評比活動。

剪紙 察右前旗民間手工藝術之一。一般是用彩色紙剪成花卉、鳥獸、喜字等各種圖案,貼於窗戶、玻璃、牆壁上,作為裝飾美化品。農村家庭婦女多擅長此作,只是剪紙的圖案較為簡單。

刺繡 用不同顏色的線(五色線),在布底上刺繡各種圖案,一般是手工製作,城鄉都流行。舊時,農村婦女多在腰爪爪、煙荷包、錢包、鞋幫、鞋墊上刺繡。上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改用縫紉機在門帘、枕套、電視機外套、洗衣機外套、被罩和衣服上繡圖。吉祥圖案常見的有“丹鳳朝陽”、“鴛鴦戲水”、“喜鵲登梅”、“嫦娥奔月”、“熊貓和竹”、“松鶴迎客”,以及其它活靈活現的動植物等。

牆圍畫 是繪在火炕牆壁上的一種裝飾畫。高約0.6m~0.8m一般用淡綠色或淺黃色作底色,間畫戲劇人物、山水花鳥、瓜果桃李等主圖,鑲以“花草”、“富貴”、“竹節”等花邊。舊時,僅個別富戶人家畫有。

面雕 民間習俗技藝。主要是在清明節和農曆七月十五這兩個時節製作。一是用小麥麵塑成形態各異的鳥雀,熟制,點紅,再用樹枝一個個紮上,插於屋內高處,俗稱“寒燕兒”。二是用同樣方法製成面人、面兔、面魚、花環等,俗稱“面人人”,供擺在櫃檯上。農村婦女中多有面雕能手。

地方小戲。始稱秧歌,後為了區別於社火中的跑圈子秧歌,改稱大秧歌。據老藝人憶述,約在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移民走西口帶到內蒙古。起初只是農民自娛演唱,同治年間以後(公元1862-1894年)開始出現班社,白口用本地土語,多取材於通俗故事。樂器與大戲略同,唯多一笛。音樂既有大戲的板腔體,也有小戲的曲聯體。文場樂器主要有板胡和三弦,還有二胡、嗩吶、月琴、笙、琵琶等;武場樂器有手板、鼓板、戰鼓、大鑼、手鑼、梆子等。由於受到內蒙古民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唱腔高亢,富於草原氣息。表演上有生、旦、淨、末、醜等行當,還有唱、做、念、打等程式。

民間小戲。早期表演角色只有一醜一旦,道具為手絹、摺扇和霸王鞭;樂器只有笛、四胡、揚琴等。演唱內容多屬五更、四季、十二月一類,舞蹈身段和秧歌相似。

辛亥革命後,演出形式由化妝演唱逐步發展為以第一人稱進行表演的小戲。戲中除旦角扮演固定人物外,其他人物由丑角一人串演,謂之摸帽戲。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劇團,由流動賣藝進入劇場演出。五十年代初期,新文藝工作者深入劇團進行戲改工作,與老藝人合作整理改編傳統劇目和創作新劇目。《打金錢》、《走西口》、《打鞦韆》、《打櫻桃》等劇目經過多次加工整理,曾多次參加全區和全國的會演,並灌制唱片和拍成電影。五十年代還大量移植歌劇和其他劇種的劇目,如《劉胡蘭》、《白毛女》、《赤葉河》、《王貴與李香香》、《茶瓶計》、《小二黑結婚》、《小女婿》、《梁山伯與祝英台》等,二人台成了“多人台”。同時還創作了大批現代戲,如《二板頭進城》、《巧巧和亮亮》、《楊柳青青》、《接婆婆》等。音樂也有了新的發展,由一戲一曲,專曲專用逐漸變為一戲多曲,多曲多用,唱腔板式更加豐富。舞台美術、服裝道具、表演導演等方面也有長足進步。

民俗風情

敖包節

敖包節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當草原上鮮花怒放、氣候宜人之時,選擇吉日祭敖包,喜慶豐收、祭奠英雄並祈福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吉祥。

06月27日,水草豐美的格根塔拉旅遊點,我旗的蒙古族民眾歡聚一堂 ,共度蒙古族傳統的節日“敖包節”每人撿起一塊石頭,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3圈,然後把石頭丟到敖包上,用最虔誠的心,為廣袤的大草原祈福。悠揚的馬頭琴聲、歡快的蒙古族舞蹈、動聽的女聲唱調把敖包節氣氛推向了高潮。

蒙古禮帽

蒙古禮帽一般用精緻呢料製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帶禮帽,顯得文雅美觀。

男子夏季頭系綢圍或戴仿清代紅纓涼帽、圓錐形,會客或宴席上戴禮帽。冬季在家戴卷邊紅纓暖帽,出門戴大耳羊皮尖頂風帽,本地亦稱羊尾巴皮帽。

女性多以彩綢、彩紗包頭,男性多戴呢質禮帽,女性出門探親訪友或遇重大節日和禮儀場合,也著禮帽,多以棕色為主。冬季戴羊皮尖頂風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套馬

馬鬃、套馬、馴馬是草原牧區的一項重要生產活動,一般在春夏之交進行。屆時,馴馬手先把烈馬套住,其他人一涌而上,迅速地打馬鬃、馬尾,之後就有人騎在馬背上奔跑,直到把烈馬馴服為止。每逢此時,勇敢的騎手都要在這裡大顯身手,以博得眾人特別是姑娘的青睞。

套馬用的工具叫套馬桿,是一根很長的木桿,一頭拴著用皮繩做的活套.也叫套馬桿子,一般以用濕牛糞捂過的白樺木製成,是牧民們木馬時必備的工具,也可以用於套狼。

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的傳統娛樂項目,起源於七八世紀以前。在古老的陰山岩畫中發現了有鹿棋棋盤。據當代岩畫學者蓋山林考證:“古代遊牧人的娛樂活動,除了賽馬、斗駱駝和舞蹈之外,還有鹿棋等娛樂活動。在陰山蘇木圖溝畔和烏蘭察布草原上,都發現了西夏至元代的鹿棋岩畫,其形象與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林城出土的鹿棋十分相似,而與今天的鹿棋稍異。”

岩畫上的棋盤呈正方形,縱橫線各五條,斜線六條,交叉成二十五個點。在中心縱線的兩端各有一座山(蒙語烏拉),一個呈尖頂形,一個為平頂形,內畫十字線,也構成幾個交叉點。兩人對弈時,一方執二子,稱作包哥(即鹿);另一方執二十四棋子,稱作腦頭(即狗)。

鹿棋是以牛羊髕骨做成,狗棋可以銅錢和小石子代替。在對弈前,先擺棋盤,鹿棋擺在兩個山口,狗擺在棋盤內成四角的八個點上。剩餘的十六個棋子備用。下棋的規則是:鹿可以在整個棋盤內走,而狗只能在大正大正方形的區域活動。鹿先走,如隔著一隻狗,就算吃一狗,隔兩隻狗則不能吃,每走一次,狗可以加一棋子,執狗的一方努力使兩狗相連,阻止鹿吃狗,如果最後兩隻鹿的位置在棋盤中心或山口上,鹿就處於自由的位置,則鹿勝狗負,反之,鹿被狗圍到死角里,沒有左右移動的餘地的時候,則狗勝鹿負。棋盤縱橫交錯,變化無窮,所以一千多年來,這種遊戲一直盛行不衰,後演變為“狼吃羊”的遊戲。

鹿棋是“鹿吃狗”到“狼吃羊”的演變,表現出了遊牧民族與牲畜的密切關係,人能夠征服和馴化動物。

博克

“博克”蒙古語摔跤一詞的譯音,因蒙古族的摔跤方法不同於其它民族的摔跤方法,漢語稱之為蒙古式摔跤。

按蒙古族傳統,摔跤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製成的“著德格”袖臂蓋背,邊沿鑲有銅釘或銀釘。腰系“來布爾”(即圍巾),下身穿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褲),是用三十二尺或十六尺白布製作的專用摔跤褲,外套有花色的套褲,腳蹬蒙古靴或馬靴。頸套五色綢穗製成的“景嘎”,標誌著獲勝次數,名次越多,彩條依次增加。在悠揚激情的摔跤“烏日雅”讚歌聲中,摔跤手揮舞著壯實的雙臂,跳著獅子舞步、鹿舞步或鷹舞步入場。跳躍是蒙古族摔跤比賽的一個民族特色,出場退場,雙方跤手都要跳躍,出場跳躍高而快,時間也長,這是激戰前的準備活動。退場跳躍基本上是慢跑回原地,是放鬆活動。

凡參加摔跤比賽的摔跤手都有獎。歷史上盛大的“那達慕”大會摔跤冠軍,可獲“九九八十一”份獎品,即駱駝九峰,駿馬九匹,黃牛九頭,綿羊九隻,山羊九隻,馬鞍九套,以及磚茶九塊等九種物品。到了近代,“那達慕”摔跤冠軍的獎品,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變化。有的獎駱駝、馬、牛、羊,有的獎毛毯、收音機甚至電視機,雖無一定之規,但均比較重,對前八名予以重獎。此外,與一般體育比賽不同,博克比賽對失敗者發鼓勵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自治區各級體育部門和民族體育工作者,按照改革、開放、搞活的總方針,對博克比賽的規則進行了全面地改革。一九八六年由自治區體委審定頒布了《蒙古式摔跤比賽暫行規則》,對於“競賽性質”、“競賽制度”等都作了較合理的修改和規定,並確定了女子參加蒙古式摔跤的具體辦法,破除了“只有男子才能摔跤”的陳規,為女子參加廣泛的體育鍛鍊開闢了廣闊道路。經過自治區四十年大慶前夕的“蒙古式摔跤研討會”和第一屆全國博克邀請賽,對蒙古式摔跤及其暫行《規則》再次進行了深入地研討和修改,於一九八八年,自治區體委正式審定頒布了《博克競賽規則》,為博克運動的廣泛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博克運動是少數民族強身健體、賴以生存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它將以旺盛的生命力展現在其中。

馬術

蒙古族的馬術表演非常精彩,有很多項目。“跨越障礙”是在運動場跑道上每隔幾十米設定一個高一米的跨欄。跑道終端立著一個直徑約2米的火圈,矯健的馬從起跑線踏蹄起跑,越過跨欄,鑽過火圈直達終點。

“乘馬斬劈”是在200m~250m距離之間樹立起十幾個目標。騎手們手持馬刀,疾馳如飛,經過一個個目標時舉刀劈砍,刀起目標落。

“馬上技巧”是由運動員們在飛馳的馬背上做出各種造型動作。運動員一般八九歲就要在馬術隊里接受嚴格的訓練。技巧表演可分單項和多項,其中又分別包括單人單馬、單人雙馬、雙人雙馬和多人多馬。一匹飛奔的馬經過騎手身邊,騎手可以突然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又會突然下馬腳尖點地再躍上馬背。

其他技巧還有在馬背上“空翻倒立”、“側方隱蔽”、“鐙里藏身”以及驚險的馬上疊羅漢等表演。

名吃特產

蒙古火鍋

火鍋,古稱“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唐代白居易的《問列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當時食火鍋的情景。到宋代,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元代,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代,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我國的火鍋花色紛呈,百鍋千味。著名的如內蒙的羔羊火鍋,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廣東的海鮮火鍋,食而不膩,味美無窮;蘇杭一帶的菊花火鍋,清香爽神,風味獨特;雲南的滇味火鍋,鮮嫩香辣,饒有風味;湘西的狗肉火鍋,享有“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之美譽;重慶的毛肚火鍋,麻辣醇香,名揚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鍋風味別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鮮火鍋”、湖北的“野味火鍋”、東北的“白肉火鍋”、香港的“牛肉火鍋”、上海的“什錦火鍋” 等,也風味別具,誘人饞涎,堪稱為寒冬里的“席上春風”,為食客們所津津樂道。

火鍋不僅是美食,而且蘊含著不少飲食文化的內涵,為人們品嘗時倍添雅趣。如東北人招待貴客時,火鍋里的菜擺法頗有規矩:前飛後走,左魚右蝦,四周輕撒菜花。即飛禽類肉放在火鍋對爐口的前方,走獸類肉放於火鍋後邊,左邊是魚類,右邊是蝦類,各種菜絲稍許放一些。若對待不速之客,則把兩個特大肉丸子放在火鍋前邊,後邊是走獸類肉,示意你離去。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有七樣菜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蔥、芫菜、韭菜、魚、肉,這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有餘、富足。”

蒙古火鍋,其製作方法與什錦火鍋有不同之處。蒙古火鍋把用的木耳、黃花、丸子、海帶及肉片等原料都用肥肉片隔成四五格,看時美觀,吃時味道極好。內蒙古涮羊肉多選大尾綿羊的外脊、後腿、羊尾等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火鍋沸湯中輕涮;再取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韭菜花、蔥花、薑絲、蝦油等作佐料,肉片鮮嫩可口,不膻不膩,邊涮邊吃。

現今內蒙古各地的飯店、餐廳幾乎都經營涮羊肉項目,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飲文化的交流,火鍋的原料也由單一的羊肉擴展到牛肉、魚肉、雞肉等,而且融匯了南方火鍋製作的特點,加入了食療滋補的功能,火鍋有多種,銅質、鐵質、不鏽鋼等,有多人合用和單人使用兩種,燃料也分木炭、液化氣、酒精、電等數種。現今包頭市的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就以涮火鍋而馳名,其連鎖店遍布全國,已形成品牌效應和獨特的“火鍋文化”。

沙蔥包子

在烏蘭察布的荒漠草原上,生長著一種名叫沙蔥的植物。

沙蔥其實也就是野蔥,它有蔥的形狀,有蔥的辛辣,還有家蔥所不具有的獨特的芳香。沙蔥高不過半尺,蔥葉尖而細。烏蘭察布草原雨水極少,一年之中能有一至兩場大雨那就算不錯的了。然而生長在乾旱草原的沙蔥卻神奇般鮮嫩,只要你輕輕地一折蔥身,斷口處便會流出鮮汁和油花來,折一小段放入口中,似蔥、似韭、似香草,同時還夾含有一種油香、一絲微甜,其鮮香嫩美,妙不可言。沙蔥在草原最簡單的吃法是將採摘來新鮮的沙蔥放入罐頭瓶內,撒上一點鹽,兩日後就成了美味小菜了。

在烏蘭察布草原上,主人用採摘來的新鮮沙蔥和剛宰殺的大尾羊肉所做的沙蔥包子招待客人,是與手扒肉、烤羊腿一樣最好的待客佳肴。凡是來到烏蘭察布草原的客人們,嘗過那用沙蔥、羊肉做餡的蒙古包子後,無不為其鮮香而稱好叫絕。

沙蔥開的花雖然小,但那略呈粉白色的花卻是牧民們離不開的上好調料。人們將蔥花採摘回來,用鹽醃上或晾曬乾,做湯煮肉時往鍋里放上一把蔥花,那湯那肉就四溢飄香。沙蔥的營養很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況且它又生長在無任何污染的大漠草原上,因此是絕好的天然綠色食品。

灌腸

灌腸是遊牧民族發明的一道美食,是在新鮮羊、豬、牛等動物的腸子裡灌注不同湯料,煮或蒸熟後汆食、煎食的一種食物。

因原料不同,灌腸分三腸、五腸。灌注羊血的叫血腸;填裝碎肉丁的叫肉腸;裝以麵糊和油混合品的叫面腸;以羊油為主料加拌肉丁的叫油腸;填裝切碎肝臟丁的叫肝腸等。灌注血腸時,拌入食鹽,有的加點蔥末,在開水鍋中翻滾十餘分鐘,即可撈出切段而食。裝肉腸的肉丁切得比較粗,並加鹽、花椒粉、生薑末等佐料,煮熟切段,食時肉嫩味鮮,不膩不塞牙,味道絕美。面腸以豆面為主(也有用白面的),加一些羊油、蔥末,調以鹽、姜粉,煮熟後切—段放在火上反覆烘烤,等到皮黃脆硬時吃,餡香皮脆,十分可口。油腸以肥膩見長;肝腸以嫩軟取勝。

肉腸

用切碎的肉丁、炒熟的麵粉、腸油和蔥花、鹽、花椒麵、姜面等調料拌和後,裝入洗淨的腸子,慢火煮熟即是。漢族、土族和農業區藏族農民殺豬時用豬肉、豬腸製作,稱為“起碼”(藏語音譯,意為肉腸)。回族、撒拉族民眾則用羊肉、羊腸製作。

血腸

在宰豬殺牛、羊時,用乾淨容器盛接的新鮮乾淨血液中加入鹽等調料,攪勻,灌入洗淨的腸子,煮熟即為可食用。

面腸

將豌豆麵粉和蔥花、鹽、花椒粉、姜粉等調料和勻調成糊狀,灌入洗淨的牛、羊、豬腸子,煮熟即可食用。

油腸

新鮮羊油為主料加拌肉丁的灌羊腸。特點是突出肥膩。用剛屠宰的新鮮肥羊肉或羊油加肉丁,調入鹽、花椒粉、姜粉、蔥末、蒜苗、野蔥末等,用沖洗乾淨的羊腸灌裝,投進鍋里煮幾滾,即可出鍋享用。具有很濃的草原風味和野外風味。

肝腸

將羊肝切成丁,加適量羊油和調料,然後灌羊腸,煮熟。

五腸五味,各有千秋,吃後定讓您大飽口福,回味無窮。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蕎面

盛夏時節,漫步在烏蘭察布的山坡上、平川里,連阡接陌,叢叢簇簇,那嫩綠的葉、紅艷艷的桿,襯托著粉紅色的花,爛漫多嬌,香氣撲鼻,招惹的蜂兒嗡翁,蝶兒翩翩。這便是蕎麥。

蕎麥,起源於中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蕎麥已被認為是21世紀的健康主食,那是因為蕎麥營養價值高。

蕎麥粉的營養價值高於小麥粉。蕎麥粉中含有其他穀類作物所沒有的蘆丁,苦蕎麥粉中的蘆丁含量最高(20.3mg/100g)是普通蕎麥粉的 2~4倍。

蕎麥營養豐富,其麵粉含蛋白質13.5%, 脂肪2.5%,均明顯高於大米、白面和小米;含碳水化合物72.2%,高於高粱和玉米。蕎麥粉的蛋白質由19種胺基酸組成,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比例合理,接近雞蛋蛋白的組成,也是一般穀物所不及的。特別是賴氨酸的含量,高達0.67%~1.17%,是白面的 3倍。

國外營養專家研究表明,蕎麥蛋白質的營養效價指數高達80%~90%(大米70%,小麥59%),是糧食中蛋白質、胺基酸種類最全面、營養最豐富的糧種。以蕎麥為原料的各種飲食在世界上可謂豐富多彩,在義大利和瑞士,蕎麥麵條被稱作“皮草齊瑞”,法國的蕎麥麵食品“加勒太”,俄羅斯的尼煎餅,德國、奧地利的蕎麥餅等,都有悠久的歷史。我國西安的蕎麥烙餅,山西的貓耳朵、灌腸更是享譽世界。

陰山山地陰濕涼爽,適宜於蕎麥生長,且蕎麥又屬晚秋作物,利於倒茬歇地,還可彌補夏田受災後的損失,固爾歷來受到山區民眾的喜愛。蕎麵條條、蕎面餄餎、蕎面攪團、蕎面揉揉、蕎面涼粉等,都是人們鍾情的食物,也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的食物。

選用內蒙古產陰山蕎麥、苦蕎麥為主料,加入一定量的小麥粉經過特殊磨製成超細麵粉,把蕎麥、苦蕎麥所特有的營養成份完全包容到麵條內,形成全營養麵條,易熟煮不斷,好吃營養全,是難得一見的人間美味。

近年來,隨著食品營養科學的發展,人類食品營養結構的不斷改善,對蕎麥生產及其研究利用有了新的發展,“蕎麥速食麵”、“蕎麥掛麵”的相繼問世就是很好的例證。

內蒙古城市

在外面很久了,時常想念家裡,想念我呆了20年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那裡風景優美。空氣也很清新,草原,牛羊,是多么美麗。每每想起風吹草地現牛羊的畫面。所以很想把我的家鄉介紹大家,讓大家能夠進一步認識它,能夠喜歡上它。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 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