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情概況
巴林右旗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北部,地處西拉沐淪河北岸,大興安嶺南段山地,東經118°15′--120°05′,北緯43°12′--44°27′。全旗總面積10256平方公里,旗境東西長154公里,南北寬139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由西北700米向東南400米逐漸傾斜,北部為山地,中部為丘陵,南部為平原區。旗北界與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接壤,南以西拉沐淪河為界與翁牛特旗相望,東與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毗鄰,西與林西縣相連。全旗轄3個蘇木、5個鎮、162個嘎查村、583個獨貴龍(組),1個街道辦事處、10個社區,總人口18.1萬人,居住著漢、蒙古、回、滿、朝鮮、達斡爾、俄羅斯、白、黎、錫伯、維吾爾、壯、鄂溫克、鄂侖春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6萬人,占人口總數的48%,是一個多民族和睦共處的民族聚居地區。巴林右旗歷史文化悠久。遠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這裡是遼代的故土,契丹族的發祥地,是紅山文化和遼文化的重要發源地。1634年巴林部落定居於此,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建巴林右翼旗。先後有康熙的姑姑固倫淑慧公主、康熙的女兒固倫榮憲公主下嫁巴林,康熙帝也曾親自巡獵於此。近幾年巴林右旗先後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和“中國好來寶之鄉”。
巴林右旗自然條件優越。地處中溫帶型大陸性氣候區,四季變化明顯,雨熱同季。根據多年來的氣象資料計算,年平均氣溫4.9℃,日照3000—3200小時,10℃有效積溫為2400℃,無霜期為125天,年降雨量為350毫米左右,年大風日數63天,最高達103天。
巴林右旗區位交通優勢明顯。巴林右旗距赤峰市180公里,距北京650公里,距瀋陽670公里,距承德400公里。現已形成了集寧--通遼、赤峰--大板--白音華、巴彥--新丘三條鐵路交匯的區位優勢,大板區域性鐵路樞紐站已經進入建設階段,省際大通道、赤大高速公路,國道303線、305線,省道205線在境內縱橫交錯,縣級以上公路好路率達85%以上,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已初步構建了連線東北、華北、內蒙古北部和環渤海海發達地區的交通樞紐。2009年,全旗公路貨運量達到 102萬噸,貨運周轉量達到10736萬噸公里,客運量達到 98.6 萬人,客運周轉量達到9829萬人公里,隨著赤大高速公路,赤大白鐵路、巴新鐵路的建成,全旗將形成三條鐵路、五條國省幹線公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路格局,交通樞紐作用將充分顯現。特別是三條鐵路的中間區段站都位於旗政府所在地,這在全國旗縣區尚屬少見。
巴林右旗資源豐富。現已發現有色金屬和非金屬礦藏27種,礦點、礦化床106處。全旗有色金屬礦石日採選能力達到5550噸。巴林石已經成為巴林右旗名牌,有“物華天寶”之稱。巴林石中以雞血石最為名貴,有“世界雞血石在中國,中國雞血石在巴林”的美譽。
全旗共有水庫11座,大小河流26條,大小灌區35處,水資源總量5.62億方,人均水資源3100立方米。全旗水庫庫容總量將達到19949萬方。
巴林草原是科爾沁草原組成部分,地域組合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廣闊的草原和山地上生長著150多種藥用植物和數十種野生動物。藥用植物貯量較大的有甘草、麻黃、知母、黃芪。珍貴野生動物有鹿、狍、黃羊、猞猁、獾、雉雞、杜鵑、百靈等。土特產資源有山杏、蘑菇、木耳、蕨菜、黃花等。
全旗林地面積356.5萬畝,森林復蓋率為23.6%,活立木蓄積量354萬立方米。有西拉沐淪河流域百萬畝楊樹防護用材林基地66萬畝,規劃建設面積100萬畝。
全旗草牧場面積1206萬畝,牲畜總頭數達183萬頭只年產肉類31699萬噸、絨毛2165噸、皮張60萬張。
巴林右旗旅遊資源獨特。旅遊資源集自然生態、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於一體,主要景點有巴彥塔拉草原、麻斯塔拉草原旅遊景區、海日其格溝(榮生)十八景旅遊景區,以遼代慶陵、慶州白塔為中心的人文旅遊景區。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的賽罕罕烏拉為中心的遼代黑山、黑河(今查乾沐淪河)自然旅遊景區,以薈福寺、康熙行宮和巴林郡王府為代表的清代古建築景區。以巴林石礦山公園、巴林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主的巴林石文化旅遊景區。規劃了德日蘇寶冷水庫旅遊度假區。現有國家2A級旅遊景點3處。
巴林右旗工業發展強勢。大板電廠一期2×60萬千瓦機組已經竣工,二期2×100萬千瓦機組已經進入規劃階段。年加工轉化3000萬噸一期400萬噸煤炭物流中心項目、年產220萬噸一期120萬噸煤基甲醇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分別計畫於2010年和2011年建成投產。總庫容9882萬立方米的德日蘇寶冷水庫將於年內建成,能夠確保為大板電廠、煤化工等系列項目提供水源保證。5萬千瓦翁根山風電場已經開工建設。巴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將於年內竣工投入使用,為發展經濟提供重要的“通道保障”。年產16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已經具備開工條件。規劃的總面積56平方公里一期10平方公里工業集中區已經具備了企業入駐條件。現有規模以上企業16戶。
巴林右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多年來,巴林右旗深入實施“生態立旗、工業強旗、開放興旗”發展戰略,2009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9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17.2億元,增長33.4%;第三產業增加值11.6億元,增長11.3%;財政收入實現3.01億元,增長16%。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12.7億元,增長3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6億元,增長40.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7億元,增長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536元。
歷史行政區劃
歷史行政區劃
後金天聰八年(1634 年),清太宗皇太極在征服察哈爾後劃分蒙古諸部牧地。將巴林部駐牧之地定於西拉沐淪河中游北岸,與鑲黃蒙古以扈拉琥、瑚呼布里都、克里葉哈達、瑚濟爾阿達克為界。據《蒙古遊牧記》記載,巴林部牧地的位置在古北口東北 780 里,至京師 960 里,東西 25l 里,南 233 里(清代每庹 5 尺,兩庹為 1 丈, 180 丈為 1 里,下同)。略呈長方形狀。東至阿魯科爾沁界,西至克什克騰界,南至翁牛特界,北至烏珠穆沁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 ,巴林部向清朝理藩院呈報遊牧圖時,曾明確標繪巴林部與交邊接境部旗的界點, 及這些界點與境內山峰,古遺址至兩翼札薩克共同居地濟爾哈郎圖河之間的距離。據《蒙古遊牧記》載,巴林部的四至八界定為:東至鄂拜山,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160 里,接阿魯科爾沁界。在這一方向, 70 里有石雞山,蒙古名 " 伊韜圖 " ; 90 里有太保山,蒙古名 " 滿扎爾 " 。南至巴爾達木哈喇山,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60 里,接翁牛特左翼界,在這一方向 30 里有勃突山,蒙古名 " 巴爾當 " 。
北至哈達圖吉魯克,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170 里,接烏珠穆沁界,在這一方向 50 里有方山,蒙古名 " 喀喇台 " 。除此而外還有遼祖州城遺址。 東南至瑪達虎沙地,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165 里,接阿魯科爾沁界,在這一方向, 65 里有特墨車戶山, 150 里有伊克哈爾台山, 160 里有蛇山,蒙古名 " 漠惠圖 " ,還有扈拉琥山.
西南至邁拉索圖哈達圖哈其克,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81 里,接克什克騰界。
東北至巴彥烏蘭嶺,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205 里,接烏珠穆沁界。在這一方向, 85 里有僧機圖山; 120 里有慶雲山,蒙古名 " 吉爾巴 " ; 150 里有錫伯圖山; 90 里有布雅鼐河,源出於僧機圖山,東南流向,匯入烏爾圖綽農河。 190 里有烏爾圖綽農河,源出於巴彥烏蘭嶺,東南流向。
西北至阿嚕亥喇漢山,距巴林部兩翼札薩克駐地 142 里,接克什克騰界,在這一方向,130里有遼慶州城遺址;70 里有伊瑪圖峰;150 里有浩泊都山。
後金天聰八年(1634 年)劃定巴林部駐牧之地的同時,確定了巴林部所轄戶口,當時分給巴林部首領色特爾 800 戶,台吉滿珠習禮 800 戶。至清朝順治五年(1648 年)建旗制編佐領時,始將巴林部分為左右翼二旗,命色特爾之子色布騰為札薩克掌右翼:命滿珠習禮為札薩克掌左翼.但仍未詳劃牧地、明確界點。這種狀態經清朝 9 帝 260 餘年。
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清政府派肅親王善耆、理藩院左承姚錫光等人來巴林調查蒙情,開始籌劃移民墾荒,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熱河都統廷傑派知縣王順存為巴林墾務總辦,在烏力雅蘇台地方的蘇布敦廟 ( 同仁寺 ) 設定 " 辦理熱河巴林旗荒墾務行局 " ,開始指界開繩丈量荒地。當時報墾的主要地段為巴彥查乾溝、英圖坤兌、枕頭溝、哈拉蓋溝 4 處,此後在勘丈過程中,熱河都統廷傑又協迫巴林左翼旗札薩克色丹那木吉勒旺寶將以上 4 處地段的中間荒地一併 " 報效 " 。墾務總辦王順存遂將哈拉蘇台、蘇布敦廟、老正溝、英圖和碩填入原報 4 段之內。
當年 5 月李錟接任巴林墾務總辦,以先所報地段大都在山間溝谷,難設縣治為理由,令巴林右翼旗再擇寬闊平坦之地續報,遂又報阿歸他拉及靠近查乾沐淪河等處。至此,南至翁牛特旗,北至烏珠穆沁右旗,東至查乾沐淪河,西至克什克騰旗的廣闊地段劃為墾區。墾區除去高山、河流、湖泡外,可墾之地 5000 余頃 ( 熱河都統廷傑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初七奏摺)。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 五月,張文灝接任巴林墾務總辦,開始規定荒價,招民墾荒,定縣名巴西縣( ( 後改為林西縣),設衙署。巴林右翼旗西部遂正式劃出,旗地縮小近半。 1912 年(民國元年) 墾務收束時,墾務局在同旗方會勒報效荒地邊界時,右旗又將東川圖坤兌牧場移請墾務局一併放墾。前後放墾總數為 8000 余頃。同年八月,巴林墾務局歸併林西縣衙署,墾務總辦張文灝督派墾務人員會同巴林二旗委派的梅林特古蘇、趙福海共同勘校荒地的邊界,於邊界處一律堆立敖包以為標誌。巴林右翼旗與林西縣的邊界遂以墾地為界。
1921 年( 民國十年),巴林左翼旗與巴林右翼旗東部放墾,設定林東墾務局,墾區 21.6 萬頃,其中有巴林右翼旗的 2.6 萬頃,從 1924 年到 1931 年墾荒 2600 余頃。 由於右旗西部和東部放墾,墾區的原巴林右、左二旗千餘牧戶,擠向旗的中部,牲畜增多,草原狹窄,牧場爭端之事屢有發生,兩翼旗都有明確旗界的要求。 1915 年 6 月,巴林左翼旗札薩克色丹那木吉勒旺寶上書蒙藏院,要求與右翼旗劃清旗界,蒙藏院遂於同年 10 月任命劃界委員。 1917 年,兩翼札薩克在北京商談,在地圖上再三協定,並派委員到當地製圖,確定了兩旗界線.據蒙藏院《行政概要·巴林劃界案》一文載,兩旗界線由北而南的界點是:巴拉珠爾、遜布阿固拉山、十二家子、清格勒、巴爾嘎斯台、阿馬圖山、烏業爾吐、阿其套拉、老道板努以色、王音翁根、慧圓寺、哈爾巴阿古拉、古爾本和碩、排因不頭。 1921 年正式劃定,界點是:北起烏牛台,經清毛力格爾、阿達爾山諸山分水嶺東南向經烏泥根吐、滿扎爾等山,曲折到索貝山與阿魯科爾沁接界處。此線以西為巴林右翼旗,以東為巴林左翼旗.
1924年(民國十三年),於旗東部巴林右左兩翼旗放墾地區建林東縣。原屬巴林右翼旗的巴彥包特、烏蘭套海劃出歸林東縣。1933年,日偽建興安西分省時,撤銷林東縣,將巴彥包特、烏蘭套海仍劃歸巴林右翼旗。建國後,1952年昭烏達盟人民政府發出命令,將巴林右翼旗隆昌區劃歸巴林左翼旗,巴彥包特區劃歸阿魯科爾沁旗.同年,昭烏達盟人民政府發出命令,將巴林左翼旗敖日蓋努圖克,包括努圖克公所在內的床金廟嘎查、海拉斯阿木嘎查、敖日蓋嘎查、阿力木圖嘎查、烏蘇依很嘎查,索博日嘎努圖克所轄全部嘎查村,劃歸巴林右翼旗。同一命令,將巴林右翼旗查乾沐淪努圖克的九連莊村、太平莊村、溫都和碩村、興隆莊村、上大馬金自然村,巴彥漢努圖克的八家溝村、黑山頭村劃歸林西縣。此後巴林右翼旗轄域穩定,至今未變。 巴林右旗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考古發現,旗內有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存。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為東胡地。秦漢為烏桓、鮮卑地。唐時為契丹族的發祥地,旗內有歸誠州,屬饒樂郡督轄。公元10世紀遼王朝建立以後,旗內全境為上京道,置慶州、懷州。金代屬北京路,境內設有奉州。元代屬中書省全寧路,為魯王分地。明清屬全寧衛地,後為兀良哈北境,屬諾顏衛。後金天聰八年(1634 年)朝廷劃分蒙古諸部牧地,巴林部始定居於此。清順治五年(1648 年)建巴林右翼旗,迄今350多年,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先後有固倫淑慧公主、固倫榮憲公主、和碩和婉公主下嫁巴林,康熙帝也曾親自巡獵巴林。1957年,巴林右翼旗改名為巴林右旗。
歷史沿革
順治五年(1648 年) ,清政府設理藩院,統管邊疆地區,在蒙古建旗制,編佐領。將巴林部分為巴林右翼旗和巴林左翼旗,旗下設佐領,亦稱箭或蘇木。初為軍事單位,每佐領 150 丁( 亦稱箭丁),全由 18 歲至 60 歲男子充當。巴林右翼旗初設 16 個佐領(蘇木)。順治年間,原喀爾喀五部之一的弘吉刺惕部部分屬民,移居巴林右翼旗東部歸右旗所轄,編為 8 個佐領;又公主嫁到巴林所帶的 " 燕支 (陪房)編為兩個佐領,全旗共 26 個佐領。這些佐領(蘇木)分屬參領(扎蘭) 管轄。每個參領所轄佐領 4 個至 5 個不等。佐領(蘇木)之下稱坤都(驍騎校),坤都下轄博什格。旗以上設盟,巴林右翼旗屬昭烏達盟,巴林部與扎魯特,喀爾喀左翼,奈曼,敖漢,翁牛特,阿魯科爾沁,克什克騰部旗會盟。清中葉,隨著戰爭逐步停息,佐領(蘇木)的軍事作用逐漸減小,地方租稅、差役、丁籍等項政務增加。旗下又並行嘎查制,共分 24 個嘎查。嘎查按地域劃分,設嘎查達辦理地方政務。嘎查下設十戶長,稱達爾嘎。這種建制一直延至民國初年。清康熙以後,清政府為了削弱蒙古貴族的勢力,雍正初年(1723 年)置熱河廳,雍正十一年(1733 年)改稱承德府,下設八溝理事同知廳。右旗歸屬承德府八溝理事同知廳。乾隆三年(1738 年)建烏蘭哈達通判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建熱河道,改烏蘭哈達廳為赤峰縣,巴林右翼旗又屬熱河道赤峰縣。
1931年 " 九·一八 " 事變後,1932年日本侵略者擁戴愛新覺羅·溥儀建立偽滿洲國。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熱河省,同年侵占包括右旗在內的內蒙古東部地區。偽 " 滿洲國 " ,以開魯為所在地建偽興安西分省,巴林右翼旗屬偽興安西分省,以後偽興安西分省改稱興安西省,巴林右翼旗屬興安西省。1933 年7月,偽興安西分省在大板設工作辦事處,將札薩克衙門改為偽巴林右翼旗公署,旗下設區,區下設鎮,巴林右翼旗共設5個區,為大板區、大同區、沙巴爾台區、巴彥漢區、德樂區。
1939 年改區鎮為村屯建制,旗內共建 11 個村,為大板村,巴彥琥碩村,查乾沐淪村,胡勒斯台村,巴彥塔拉村,巴彥漢村,查乾諾爾村,他本溝村,翁根村,德樂村,烏蘭套海村,下轄 79 個屯。此建制隨著日偽政權垮台而廢止。
" 八.一五 " 光復後, 1945 年 9 月,巴林右翼旗成立以趙化民為首的維持會,維持地方秩序。 1946 年初,東蒙自治政府派員來巴林右翼旗,遂成立了旗政府。
1946 年 3 月成立昭烏達省時,巴林右翼旗屬昭烏達省。 946 年 " 四三 " 會議以後,熱北專署遷往林東, 5 月成立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昭烏達盟分會, 6 月 5 日 ,熱河省政府對熱北地區的行政機構進行調整,撤銷熱北專署,成立昭烏達盟臨時行政委員會,巴林右翼旗建旗支會。巴林右翼旗與克什克騰旗、巴林左翼旗、阿魯科爾沁旗、扎魯特旗、經棚縣、林西縣、開魯縣屬昭盟臨時行政委員會轄。 1947 年 5 月 1 日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昭烏 達盟臨時行政委員會改建為昭烏達盟人民政府,巴林右翼旗建立旗人民政府,旗下建 5 個努圖克、 2 個區, 102 個嘎查、村,歸熱河省昭烏達盟人民政府轄。 1949 年,熱河省政府將昭烏達盟移交給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翼旗歸內蒙古自治區領導。 1952 年 6 月,巴林右翼旗隆昌區劃歸巴林左翼旗、巴彥包特區劃歸阿魯科爾沁旗。
同年 8 月,巴林左翼旗敖日蓋努圖克、索博日嘎努圖克劃歸巴林右翼旗。區域變更後,巴林右翼旗轄 7 個努圖克, 38 個嘎查, 18 個村.這些努圖克嘎查村為:大板努圖克,轄 1 個鎮、 4 個嘎查、 2 個村 , 為大板鎮, 古日古勒台嘎查,他本板嘎查,老道板嘎查,伊遜毛都嘎查,烏蘭海村,吉布吐村,努圖克公所駐大板東廟。 巴彥漢努圖克,轄 10 個嘎查、 2 個村 , 為和布特哈達嘎查,哈拉毛都嘎查,巴日嘎斯台嘎查,烏蘭哈達嘎查,歸勒斯台嘎查,胡斯台嘎查,十家子嘎查,西拉沐淪嘎查,德日蘇嘎查 , 那斯台嘎查,達冷村,巴彥爾燈村。努圖克公所駐西大廟。 查乾沐淪努圖克,轄 4 個嘎查、 2 個村。為沙巴爾台嘎查,胡斯包冷嘎查,他本花嘎查,吉林嘎查,樹林子村,巴彥琥碩村,努圖克公所駐沙巴爾台廟。 查乾諾爾努圖克,轄 4 個嘎查、 4 個村。為查乾諾爾嘎查,樓子嘎查,翁根毛都嘎查,查布嘎嘎查,昭胡都格村,羊場村,福山村,石匠山村。努圖克公所駐樓子。翁根努圖克,轄 9 個嘎查、 3 個村。為益和諾爾嘎查,沙布嘎嘎查,希熱嘎查,達林台嘎查,敖包吐嘎查,哈魯嘎查,巴彥查乾嘎查,白音花嘎查,布敦花嘎查,馬鬃山村,會廟村,迫毛都村.努圖克公所駐寶日勿蘇。索博日嘎努圖克,轄 3 個嘎查、 3 個村,為索博日嘎嘎查,琥碩芒哈嘎查,阿爾山嘎查,黑山頭村,太本廟村,輝騰河村。努圖克公所駐索博日嘎。敖日蓋努圖克,轄 4 個嘎查、 2 個村。為敖日蓋嘎查,海勒斯阿木嘎查,查乾。
人口民族
截至2010年11月1 日零時。巴林右旗常住人口為17.55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7.83萬人相比,十年共減少0.28萬人,下降1.57%,年平均下降0.16%。
巴林右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9.12萬人,占 51.97%;女性人口為8.43萬人,占48.03%。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3.80上升為108.09。
巴林右旗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59萬人,占14.76%;15-64歲人口為13.92萬人,占79.32 %;65歲及以上人口為1.04萬人,占5.9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2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26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3個百分點。
巴林右旗居住著回、滿、達斡爾、朝鮮、土家、苗、壯、鄂溫克等民族,漢族人口為9.66萬人,占55.04 %;蒙古族人口為7.65萬人,占43.5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 0.24萬人,占1.3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0.36萬人,上升2.86%;蒙古族人口減少0.58萬人,下降2.53%;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0.06萬人,下降0.33%。
經濟
綜述
2012年巴林右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10819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775萬元,增長6.6% ;第二產業增加值346453萬元,增長18.4% ;第三產業增加值167591萬元,同比增長7.5%。
2013年巴林右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72000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7321萬元,增長4.9% ;第二產業增加值380561萬元,增長11.6% ;第三產業增加值184118萬元,同比增長7.0%。
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比例由2012年的15.9∶56.7∶27.4調整為16.0∶56.6∶27.4,第一產業比重上升0.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與上年持平。從增長速度看,第二產業達到11.6%,居三次產業之首,分別高於一、三產業6.7和4.6個百分點;從貢獻情況看,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9%、67.9%和20.2%,第一、三產業較上年上升5.3和6.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2.1個百分點;從拉動經濟成長情況看,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74、6.72和1.89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分別高於第一產業5.98和1.15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全旗耕地面積133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96.2萬畝,比上年增長0.7%,其中:糧豆播種面積72.3萬畝,比上年增長0.7%。糧食總產量達1520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22.0%。
2013年,巴林右旗耕地面積133.6萬畝,糧豆播種面積72.6萬畝,與上年持平。糧食總產量達1750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5.1%。
2013年巴林右旗牲畜總頭數達1928002頭只,比上年同期增長17.9%。其中:大小畜1889236頭只,比上年增長18.3%。年末家畜存欄886690頭只,比上年增長1.3%。初步統計,2013年肉類總產量27707噸,其中:豬肉產量2827噸、牛肉產量9035噸、羊肉產量13500噸、禽肉產量1422噸。牛奶19247噸;禽蛋2100噸;綿羊毛3310噸;山羊絨441噸。
2013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積39.0萬畝,比上年下降4.2%。其中人工造林20.0萬畝,封山(沙)育林9.0萬畝。
2013年水產品產量1900噸,比上年同期增長6.7%。
第二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7999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0%。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鋅選礦產品含鋅量45335噸,同比增長7.7%;鉛選礦產品含鉛量39462噸,同比增長12.9%;銅選礦產品含銅量13197噸,同比增長18.8%;原煤157476噸,同比下降43.0%。
2013年,巴林右旗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308057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火力發電量172343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34.2倍;白酒(折65度,商品量)2554噸,同比增長23.4%;服裝15.7萬件,同比增長23.0%;風力發電量12197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3.8%;瓦楞紙箱4528噸,同比增長8.1%;鉛金屬含量42284噸,同比增長7.2%;鋅金屬含量48438噸,同比增長6.8%;包裝飲用水1733噸,同比增長3.8%;銅金屬含量13494噸,同比增長2.3%;水泥960747噸,同比增長0.8%,配合飼料9721噸,同比下降3.4%;鐵礦石原礦213314噸,同比下降41.9%。
第三產業
2012年巴林右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65014萬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2969萬元,同比增長14.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2054萬元,同比增長14.5%。
2013年巴林右旗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1374萬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00萬元,比上年增長2.7%,郵政業務總量674萬元,比上年增長2.7%移動通訊業務總量7000萬元,聯合網路通訊業務總量3200萬元。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2.8萬戶,計算機網際網路用戶達到1.5萬戶。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185971萬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7384萬元,同比增長1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8587萬元,同比增長10.5%。
2013年末巴林右旗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09866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44859萬元,比上年增長23.6%。各項貸款餘額322445萬元,比上年增長61.8%。
2013年巴林右旗財產保險保費收入2027萬元,比上年增長94.6%,賠款支出512萬元,比上年增長63.7%;人壽保險保費收入3432萬元,比上年增長10.3%,人身險賠付金額80萬元,比上年下降了12.1%。
社會
科技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組織開展申報專利4項,鑑定科技成果2項,推廣套用科技項目32項。財政用於科技投入383萬元。
教育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共有普通中國小27所,在校生總人數19263人。其中高中3760人,國中5384人,國小10119人,專任教師2174人。
文化事業
2013年巴林右旗建有電視差轉台1處,電視綜合復蓋人口達16.1萬人,廣播綜合復蓋人口達16.92萬人。
社會保障
2013年巴林右旗共有288個企事業、機關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7474人,其中:城鎮職工19576人,城鎮居民27898人,巴林右旗共有195個企事業單位參加了養老保險,參加統籌人員達到17429人。
巴林文化
巴林右旗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考古發現旗內有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文化遺存。目前,已探明這個旗境內古代文化遺址20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自治區級保護單位1處,市級保護單位7處。目前,已經被確認的館藏文物有:國寶文物4件,占內蒙古全區國寶文物的30%,國家一級文物262件,占全區一級文物的41%。各時代古錢幣8萬餘枚,遼代錢幣多種,“天祿通寶”現為世上珍品。其中館藏的紅山玉器、遼代文物具有獨特的史學研究價值,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巴林右旗文物基本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遼文物”;第二部分為“史前文化文物”;第三部分為“民族民俗文物”。
“遼文物”:通過遼代州城遺址、皇陵及契丹貴族墓葬出土的精品文物,展示了遼契丹皇室及貴族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喪葬習俗等遼文化。陳列中以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的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精美的瓷器、各種絲織品;遼慶陵陪葬陵出土的“太叔祖哀冊文”、“宋魏國妃墓志銘”等契丹文、漢文六合墓誌等珍貴文物為亮點。
“史前文化精品文物”:通過那日斯台等史前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玉器、石器,展現出新石器時代的西拉沐淪河流域遠古先民們的識玉、制玉、尚玉,以玉為尊的神秘習俗和精堪的制玉工藝。
“民族民俗文物”:陳列了巴林王服裝、康熙龍袍 ;蒙古貴族服飾;清代瓷器;蒙古族生活用品等珍貴文物。充分展示了巴林歷史文化。
玉龍:1975年羊場額爾根勿蘇徵集。玉顏炙墨綠色。通高16.8、寬11.5、厚2.8厘米。龍體呈似橢圓形,首尾蜷曲一體狀,相連處有一個三角豁口,內環處相連,中間為圓形環狀。龍首獸形,額頂雙耳尖突高聳,嘴部上端陰刻圓形眼。頸部鑽有一個對穿孔。內緣直壁,外部磨成圓潤。
玉 鴞:1980年出土於大板鎮(原巴彥漢蘇木)那日斯台遺址。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高6.1、寬6、厚1.8厘米。黃綠色玉。頭頂有直立半圓形雙耳,耳下端淺浮雕一對圓眼。喙為三角弧形突起。雙翅展開與肩平齊,兩翅正面各雕刻二道凸棱紋。雙爪呈半圓形外凸,攀附在三角形狀並且淺雕三道斜向凸棱紋。尾部平齊,雕刻四道凸棱紋。胸腹微鼓,背面頭部和兩翼脅下三組對穿孔。
勾雲形玉佩:巴彥塔拉蘇木蘇達勒出土。碧玉。採用琢磨工藝製作。長12.7、寬11.7、厚0.8厘米。佩體呈方形扁片狀,雙面雕琢紋飾。四角向左右兩側延伸翻卷四個勾形狀,兩側雕琢對稱獸面形紋飾,中央鏤雕一彎曲勾形狀。上端中間有一對圓孔,
可繫繩佩戴。
玉蠶:1982年7月,巴彥漢那日斯台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共為兩式4件。為軟玉雕琢,呈淺黃綠色,有少許黃褐斑點。兩式玉蠶形狀均呈圓柱體,大小不同。一式,額部陰刻“八”字紋,兩隻圓眼靠近外緣,兩眼間有一圓形透孔直通尾端。面部的下緣,飾一一對稱凸狀紋。頸和背部上方飾有四條平行凸線紋。頸部一方有一橫穿透孔,尾端微翹起。二式,頭部表面微鼓,圓尖向上翹起,兩眼中上方陰刻似人字眉狀紋,兩眼的下部,亦有一雙對稱的乳凸狀紋。頸部飾有半圓形凸紋。背部飾有兩道平行的凸線紋。頸部側面,橫穿一對透孔。
琥珀觀世音菩薩立像:1989年出土於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通高19、像高7厘米由木雕復蓮、筒狀薄壁像座和立像組成。佛像由紫紅色琥珀雕制,身修長,赤足,雙手捧蓮蕾於胸前,額中鑲嵌一顆珍珠,雕琢工藝精湛。柏木像座外表雕飾行龍一條環繞一周,座為復蓮紋。內藏紙本雕印經咒一卷。
鳳銜珠銀鎏金法舍利塔: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相輪樘中室出土。遼代。通高42,底徑10.8厘米。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剎組成。製作方法分段插揲 、鏨刻及鉚固,焊接後插接而成。塔座圓形重台式,鏨荷葉復蓮紋飾,上焊有六邊形勾欄, 鏨刻纏枝卷草、祥雲紋。塔身為六邊形。正面刻飾塔門,門楣上祥雲繚繞。兩側四面對稱鏨刻供養人、侍女各二。背面一赤足力士。塔檐、塔頂復缽聯體,塔剎與其連線鉚固。檐出瓦當排列有序,滴水線條鏨飾顯示,瓦壟脊飾細微。塔剎為仰復蓮台作剎座,上置露盤剎桿串以三珠三蓋。剎頂飾一昂首展翅、雙爪著於華蓋之上的鳳凰。喙銜24顆珍珠編綴的瓔珞。自第一華蓋下分6根剎鏈與塔檐6角垂脊前端相連。華蓋、塔檐轉角、剎鏈上懸系32個方形風鐸。塔座前單獨嵌置一鍍金立像,右手扶杖,左手托缽。該塔內盛有“無垢淨光大陀羅尼經”一卷,鎏金銀板,長102.5、寬9厘米。自左向右,單面豎行,鐫刻經文93行。卷尾發願文54字,其中有“重熙十八年孟秋月上京善友等記”字樣。
醬釉蓮池四魚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出土於索博日嘎鎮(原索博日嘎蘇木)遼慶州古城內。遼代。高6.2、口徑16.1 底徑5.5厘米。圓唇、薄壁、圈足。碗復燒時留有芒口。質地為白瓷胎,內外滿施醬釉,碗壁內飾工整的四魚蓮花主體紋和水波紋。盛開的蓮花,翻卷的荷葉蔓莖纏繞,又有三葉三花互生於蓮莖,間以飄蕩的浮萍;水波翻滾中三條鯉魚自由遊蕩;一條娃娃魚盤鏇在碗底,構成魚水相融。空隙間飾以輔紋壓印水波紋。花紋線條流暢,纖細柔和,絕大部分顯現凸起紋。外壁光素無紋。
白釉牡丹花長頸瓶:1985年,原巴彥爾燈蘇木和布特哈達遼墓出土。遼代。通高52.8、口徑13.8、底徑10厘米。杯形盤口,長頸有一道弦紋,圓肩,腹部斜收,底部外侈,圈足。腹部採用剔地法刻出一對牡丹花圖案,施白釉。胎質為粗白瓷。是遼白瓷中精品。
彩繪十方佛法舍利塔: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剎座內出土。遼代。柏木質。通高45,底徑13厘米。由塔座、塔身、塔檐及塔剎對口插接而成。塔身呈圓筒形,內置小字雕版印經《妙法蓮華經》一卷。因霉朽嚴重,不能展讀。包裹佛經的白絹帙上有墨書“法花經一部全身舍利在此塔中”字樣。塔身外壁淺刻十尊佛像,正中刻“十方佛”三個字。十尊佛像靜姿端坐於仰蓮台上,藍色螺發。塔表除佛像為原木本色外,余皆平塗橙、紅、藍、灰等顏色。
金板陀羅尼咒: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遼代。長16.7、寬9.6厘米。長方形薄板。單面橫書五行。雙勾鐫刻梵文陀羅尼咒77字。左側豎鐫刻漢字“相輪樘中陀羅尼咒”8字。
銀板陀羅尼咒: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出土。
遼代。長21.2、寬11.6厘米。長方形薄板。銘文單面豎鐫刻漢字12行103字,所載內容為“相輪樘中陀羅尼咒”安置勸世說教的“功能法”。
橙色羅地聯珠雲龍紋繡巾: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相輪樘出土。遼代。長80、寬59厘米。主體圖案為龍紋和祥雲。中心為四窠聯珠團龍。左上兩窠龍首右向,右下兩窠龍首左向。龍身蟠曲,龍頭較扁,頸部細長帶叉,額繡黑色“王”字。龍背和龍腹以不同絲線勾繡,並以不同色塊相間填繡。龍足為三爪,龍尾粗圓,龍嘴戲一火焰寶珠。底邊處為對稱行龍各一。圖案空隙點綴黃白山及靈芝雲畫面,填補空白之處。左右下三緣由白色
聯珠勾邊,呈馬鞍形。
紅羅地聯珠人物繡經袱:1989年,遼慶州釋迦佛舍利塔相輪樘出土。遼代。長27.5、寬28厘米。正面為紅色羅,背面用白絹作夾層,一角有絹帶,為包裹時打結用。正中團窠聯珠環,窠內繡一騎馬人物。人側騎正視,戴皮棉帽,披鎧甲袍,著棕色皮靴。面形方正,體魄壯實,黃色鬍鬚兩邊翹起,雙手高擎鷹鶻兩隻。馬身上披掛鎧甲,馬尾結紮成花狀,作奔跑狀,空隙處繡犀牛角、雙錢、法輪、珊瑚等雜寶紋飾。上下兩端各有直條帶作邊。
內蒙古地名
我家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很想在這裡介紹一下家鄉的人文,地理,讓大家能夠進一步了解它。 |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 | 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
呼和浩特市 | 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
包頭市 | 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
烏海市 | 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
赤峰市 | 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
通遼市 | 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
鄂爾多斯市 | 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
呼倫貝爾市 | 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
巴彥淖爾市 | 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
烏蘭察布市 | 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
錫林郭勒盟 | 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
興安盟 | 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
阿拉善盟 | 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