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區

石拐區

石拐區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一個市轄區,石拐是蒙古語“喜桂圖”的音譯,其意為“有森林的地方”,位於包頭城區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0°37′~40°45′;東經110°14′~110°28′,西南與九原區毗連,南與東河區相鄰,西與青山區接壤。被評為第一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地區。石拐區總面積761平方公里,轄1個鎮、6個街道、1個蘇木,人口共3.6萬人(2010年)。2013年,石拐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9.49億元。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石拐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倡導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修築的趙長城貫穿全境。清朝以前為蒙古族烏拉特部游特草原,水草豐美,森林茂密,清朝乾隆年間,部分地域屬五當召膳召地,稱為召地,歸綏遠將軍監理;一部分屬烏拉特東公旗,一部分歸薩拉齊廳管轄。一九一三年晉西鎮守使國民軍第九師師長孔庚發起創辦了漠南礦業有限公司,石拐煤炭生產、銷售形成一定規模,石拐也伴著她地下寶藏的開發而名馳塞北

一九五0年七月二十日,五當召直屬區人民政府成立,隸屬烏蘭察布盟,統管石拐地區的煤炭開採、管理和農牧業生產,一九五一年改稱為烏蘭察布盟石拐溝礦區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由五當召遷往石拐大發。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一日劃是發包頭市管轄,成立石拐礦區人民政府。一九五七年政府駐地遷石拐鎮(現舊石拐河北村),轄兩個區包括11個鄉、1個鎮、面積630平方公里,一九五八年石拐鎮被特大山洪沖毀,區政府所在地遷至新石拐(現址)。 石拐礦區的歷史與大青山煤田的開發史緊密相連。清同治年間,本地居民掘煤燃火揭開石拐--即大青山煤田開採的歷史,人口開始聚焦,清光緒年間土默特煤厘局設卡徵稅,石拐煤炭開始批量交易,煤炭產業形成。

民國初年(即一九一三年)隨著綏遠境內第一個煤炭產業--漠南礦業有限公司的創建,石拐煤炭生產、銷售形成一定規模。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對這塊煤田進行了掠奪性開採,煤田遭到破壞。解放後,飽經苦難歷程的礦山回到人民的懷抱。

一九五六年包頭礦務局前身--包頭煤礦籌備處成立,作為與包鋼配套建設的“一五”國家重點項目--大青山煤田的開發和建設如火如荼拉開了序幕。經過四十年的艱苦創業,大青山煤田已經形成年產500萬噸原煤的生產能力,成為包頭市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為包頭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行政區劃

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民發22號)將包頭市石拐礦區更名為石拐區。

2000年,石拐區轄5個街道、1個蘇木、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5033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石拐街道 11819 大發街道4668 大磁街道 4810 五當溝街道 8427 白狐溝街道 8085 國慶鄉 8157 吉忽倫圖蘇木 4371

石拐區行政區劃一覽:(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資料。根據當時《內蒙古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石拐街道

轄 環行路第一、環行路第二、包頭礦務局第一、包頭礦務局第二、包頭礦務局第三、工人村、東梁第一、東梁第二、河西、水磨灘10個居委會。

大發街道

轄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個居委會。

大磁街道

轄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5個居委會。

五當溝街道

轄 五當溝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8個居委會。

白狐溝街道

轄 包鋼粘土礦、二工地、土建、紅房子、河灘溝、東風井、新村、八千米8個居委會。

國慶鄉

轄 缸房地、白草溝、新曙光、五當溝、廠漢溝、腦包溝6個村委會。

吉忽倫圖蘇木

轄 牧業、白菜溝、紹卜亥、白彥塄、三岔口、爬榆樹、官牛犋、後壩8個嘎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拐區石拐區

石拐區位於內蒙古陰山山脈大青山腹地,地處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地帶。地理坐標為北緯40°37′~40°45′;東經110°14′~110°28′,總面積761平方公里。南部與東河區沙爾沁鎮相鄰,北部接固陽縣,東部與土默特右旗耳沁堯鄉接壤,西部與九原區白音席勒街道和青山區興勝鎮接壤。

新城區南北長約5.5公里,東西寬約4.1公里,規劃面積14.64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0.7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石拐區境內屬山丘地帶,四面環山,中部為溝壑相間的黃土山丘。境內最高山峰海拔1856米,最低點1 150米。地勢北緩南陡,地域狹長。

氣候

石拐區氣候石拐區氣候

石拐區屬溫帶大陸乾燥氣候。氣候特徵冬長而寒,夏短而熱,降水集中,小氣候為迎風多雨區,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為包頭市多雨區。四季溫差明顯,晝夜溫差大,乾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風沙影響。夏短炎熱,受東南季風影響。秋季涼爽,雨後濃霧。冬長寒冷,受西北季風影響。日照長,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5.2℃。

水文

水文水文

石拐區境內河流屬季節性河流,大多數為乾涸河溝,平時無水,大雨後山洪暴發。主要河溝有:石拐西溝、五當召溝、後五當溝、李家溝。石拐區各河(溝)的洪水都匯入五當溝而南流出沙爾沁,注入黃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極端最大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石拐區五當召石拐區五當召

石拐區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炭石灰石、硬質粘土、白雲岩、油頁岩、石英石棉雲母、冰洲石、鈮、鉭等。截至2007年,石拐區煤炭探明儲量7.2億噸,工業可采儲量3.4億噸。

生物資源

石拐區石拐區

石拐區境內主要植物有針松側柏、柞、桑、山杏、山黃芪甘草、柴胡、秦艽、百合、地黃、遠志、黃芩、狼毒、麻黃和各種灌木。

石拐區境內主要動物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雞、松鼠、腹蛇、山鷹、鷂子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0年,石拐區總人口為3.6萬人。

民族

石拐區境內居住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滿族、達斡爾族、羌族、錫伯族10個民族。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石拐區境內共有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小1所,幼稚園1所。

文體事業

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職工歌詠比賽、消夏文藝會演、專題文藝活動等多項文化藝術活動。2007年,石拐區舉辦了羽毛球比賽、迎奧運長跑比賽等多項體育賽事。截至2007年,石拐區境內共有10多家不同行業的協會和文藝表演隊。參加各類協會的人員達300餘人。2007年,石拐區在主要街道的路口、廣場以及中心地帶安裝了20餘套體育設施。

社會保障

2013年,石拐區建成普惠區、棚戶二期、廉租房、公租房153棟7191戶。城鄉居民參加養老保險20983人,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增資186元、平均水平2068元。

交通

石拐區緊鄰110國道、210國道和京藏高速公路,境內有包石公路貫通。

歷史文化

地方風俗

服飾

蒙古族男女常年穿蒙古袍。袍子用綢、緞、絹、棉布、皮張等縫製。顏色多為紅、綠、淺藍、赭紅色(老年人用),忌諱全身穿黑色衣服。為陪襯衣服色調,常常套穿黑馬褂坎肩

飲食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三大類,即肉食、奶食和糧食。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乾伊德”,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牛,綿羊,其次是山羊。

住宿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1層或2層復蓋。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方言俚語

石拐區方言屬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方言-晉語。石拐區方言與晉北地區方言較接近,但夾雜著蒙古語音譯語言。

名優特產

手扒羊肉是蒙古族傳統食品。做法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水中清,待水沸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人們執蒙古刀大塊大塊的割著吃。

民族文化

那達慕大會又稱蒙古遊戲節,每年七、八月份舉行。那達慕是蒙古語,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除了文體娛樂活動外,那達慕又是農牧物資交流會,買賣牛肉、羊肉及其熏乾製品、乳酪、奶乾、奶油、奶豆腐、奶疙瘩、優酪乳等飲食。

馬奶節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以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

燃燈節於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晚上舉行,家家點酥油燈以示歡慶。燃燈節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民間舞蹈。

祭敖包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舉行,周邊數十里的牧民攜帶祭品摸黑進山,在太陽沒有升起之前登上海拔2060米的敖包山,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放著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乳酪等。

風景名勝

戰國趙長城遺址戰國趙長城遺址
五當召(巴達噶爾蘇木)位於大青山深處,AAAA級旅 游景區。五當召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抗卜楞寺齊名。

阿善遺址位於包頭市東15公里阿善溝門東,北依大青山,南瀕黃河,在圪膝蓋東西兩側台地上,東台地是新石器時代遺存,西台地除有新石器時代遺存外,還有少量青銅時代及更晚時期的遺存。

庚毗召寺廟建築群位於五當召東溝3公里處,庚毗(藏語)意為"增福",是五當召各學部高僧靜修之地,也是活佛的避暑住地。

戰國趙長城遺址:石拐區境內的戰國趙長城全長約14.5公里,為夯土結構,始建於公元前306年,為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2001年,趙長城遺址被列入第五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主要遺址處在包石公路地段。

大青山山巒地帶:平均海拔1450米,林草復蓋率56%,高於包頭市平均水平。

馬鞍山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區的最高峰,海撥1856米。

旅遊資源

五當召

石拐區有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有待開發。全國三大藏傳佛教寺廟之一的“五當召”,乾隆飲筆御賜“廣覺寺”,是包頭市的重要旅遊區。驅車前往22公里的里程,便進入這片大青山深處的淨地。在這裡旅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蒼松,翠柏和潺潺的溪流,松濤泉的沁人心脾,進入殿區便見一座座雄宏的藏式建築佇立山間,古松、古剎、經輪、法器透著威嚴和神密,錦繡的山川和絡驛的遊人

石拐區石拐區

、精美的商阜構成獨特的風景線。在這雄偉的大殿內有彩畫維妙的壁畫、栩栩栩如生的銅塑鎦金大佛、虔誠的信徒焚香頌經、頂禮摸拜。若在這裡駐足,炒米奶茶、手扒肉的甘美、醇芳和蒙古族特有的熱情禮儀會讓你留戀。

敖包山

敖包山屬蒙漢合名,敖包是蒙古語,山是漢語,因山頂有一敖包而得名,是有待開發的絕好的去處。沿五當召的河川北上約4華時,隨著河谷的升高,山間便出現了茂盛的原始森林,敖包山腳下森林茂密、百鳥歡唱、山花遍地,在陡峭的山崖之上便是敖包山頂峰、如果在這裡建纜車索道登峰遠航五當溝及周邊權落河道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馬鞍山

馬鞍山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區的最高峰,海撥1856米,馬鞍山下森林茂密,山巒起伏,登峰遠航,蜿蜒的黃河和土默川的綠浪收入眼底。收目鳥瞰,一覽眾山,層戀疊翠,大青山如一條巨龍騰海起波,“石浪”滾滾。 石門山是石拐出山的原始通道,經此可直抵山前沙爾沁、東園,是舊時山前北上經商的重要通道。在這裡河谷幽深,狹窄,兩岸為刀劈絕壁,山峰雋秀,平日水滾嘩嘩如樂,鳥鳴山靜。夏秀洪水經過,整個山川隆隆作響,地動山搖,這石門山不但山色峻美,而且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

六道溝冰洞

在石拐李家溝深處六道溝的冰洞,有很高的旅遊開發價值、盛夏,洞外處處烈日炎炎,樹木茂盛,花繁葉茂,而進入洞中卻是寒氣逼人,景氣全無,堅硬厚實的冰層晶瑩剔透,是包頭市境內少有的消暑佳境。

石拐區石拐區

趙長城

戰國時代趙國所築的長城。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為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衰的後代,和魏、韓一起,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為諸侯。建都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前386年遷都邯鄲(今屬河北省)。疆域擁有今山西省中部、陝西省東北角、河北省西南部。戰國時代, 各諸侯國之間戰爭連年不斷,加之趙國北方的東胡族勢力逐強大,控制了趙、秦、燕三國邊境地帶。為了保衛邊境的安全,趙國於肅侯在位時代開始修築長城。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肅侯十七年為公元前333年,是年趙國因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派軍攻魏,包圍魏北部軍事重鎮(河南內黃西),久攻不下,被迫撤軍。為防禦魏、齊兩國的報復,趙在南、北邊境、漳水和滏水之間修築一道長城。漳水、滏水在今河北、河南省交界之地,從趙敬侯四年到肅侯十七年這五十一年間,趙、魏之間大小戰爭達13次之多,趙敗了九次。這十三次戰爭都發生在漳水北岸,所以趙選擇此處修築長城,其目的是非常明顯的。這道長城在今河北磁縣、臨漳,內蒙古包頭一帶(圖片所繪的是包頭一帶的趙長城),至今尚有遺蹟可尋。

除肅侯時所築長城之外,趙武靈王在位時也築了一道長城。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繼承王位之後,為了富國強兵,進行一系列改革,"變俗胡服,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雲中、雁門、代郡。"按《史記。趙世家》所說,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前300)攻打中山國,攘地北至 燕、代,西至雲中、九原。二十七年(前299)武靈王把王位傳給兒子,自號主父,身穿胡服,帶領將士從雲中、就原向南攻秦地。據此推斷,趙武靈王築長城的時間當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299年。這道長城的走向分南北兩列,北列西起高闕,即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沿陰山南麓東去,經五原、固陽縣北境,至呼和浩特西北大青山北麓:南列西起烏拉特前旗黃河東岸,傍大青山南麓逶迤東去,經包頭、呼和浩特、卓資北境,向南折入察右前旗。

經歷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這條趙國北部長城只保存下局部遺蹟,而以在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腳下的這段較為清楚。這段趙長城大部分是用土夯築的,在一些土壤不多的山谷口多是用石塊壘砌的。呼和浩特市西北方的烏素圖召後面保存的一段長城,殘高3米左右,雖還不是保存最好地段,但以其交通方便,在遊覽召廟之後就可登臨趙長城,東西瞭望猶如長纓縛住陰山,遠處茫茫蒼蒼,壯麗景色盡收眼底。據考古專家鑑定,這是我國趙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段落。此外,固陽縣、達茂旗境內還有漢長城遺蹟。

經濟發展

2002年,石拐區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9 195萬元,同比增長30.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 416萬元,同比增長15.2%;第二產業完成19 319萬元,同比增長38.6%;第三產業完成8 460萬元,同比增長18.1%;限額以上工業綜合效益指數達98.48%,同比增長1.33個百分點;鄉街企業入庫稅金1 102.3萬元,同比增長34.3%;利用自治區外資金10 700萬元,同比增長52倍;利用境外資金86.48萬美元,同比增長110.9%;對外貿易出口完成87萬美元,同比增長1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7 642萬元,同比增長5.7%;財政收入完成3 697萬元,同比增長4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 800元,同比增長17.9%;農牧區人均純收入1 837元,同比增長14.8%;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25億元,同比增長129.2%。

工業發展

2002年石拐區高載能工業園區已經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為繼烏海市之後的第二個享受自治區同等優惠政策的工業園區。同時出台和完善自我配套政策體系,為全區高載能工業可持續發展取得決定性優勢。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至2002年底,工業園區共與24家客商簽訂正式契約文本,契約負荷量67.9萬KVA,具備生產60萬噸矽鐵系列產品的規模,為打造世界級工業矽生產基地奠定堅實基礎。2002年工業園區企業固定資產投入1.2億元,成為外來投資的亮點。入園企業在產品上檔升級和多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工業園區入園企業除主要生產矽鐵系列產品外,還具備生產2萬噸粗銅,30萬噸水泥,4萬噸硫酸規模和高純矽、電石及其下游產品的能力,形成特色。工業矽成為全市構築的十五大產業基地之一。園區建設軟環境創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出台《關於進一步改善投資軟環境的決定》等規範性檔案,提出為企業服務“五度四全”服務承諾,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生存發展空間,增強入園企業的投資信心。1號工業園區基本建成,負荷量穩步增長。2號工業園區建設前期準備工作充分到位。投資近300萬元的入園公路基本建成,護園堤壩系統完工,部分企業已入園基建。園區核心工程220KVA輸變電站已經自治區計委、電力集團公司批准立項,項目設計已經評審通過,2003年4月開工建設。

2002年石拐區原煤產量突破250萬噸大關,煤炭產業工人年收入接近9 000元。建材行業基本完成鹿茵陶瓷三期擴規技改,鹿茵牆磚生產規模接近260萬平方米。鹿城水泥擴規技改完成,生產規模達10萬噸,拉動建材原料生產企業的發展。加快改革和重組步伐,電子、機械化工、輕工企業轉制後輕裝上陣。熔斷電阻器生產達3 000萬支、膨脹石墨生產達500噸。白酒和泡花鹼產銷兩旺,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2002年鄉鎮辦事處建立鄉街財政,全年入庫稅金1 102.3萬元,其中地稅507.5萬元,國稅594.8萬元,基本上達到自養有餘的預期目標。

農牧業發展

2002年,播種面積3.4萬畝,糧經飼結構比例由上年的60∶24∶16調整為30∶30∶40。畜牧業完成飼料種植面積14 400畝,建成飼草料加工廠3處,推廣秸稈青貯技術和舍飼圈養,至年底,全區牲畜存欄3萬(頭)只;奶業富民工程發展勢頭良好,全區新增奶牛683頭,成為拉動農牧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林業生態建設完成造林面積3.43萬畝,成活率達87%;繼續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全年水利工程建設開工23處,完工21處,新增水保面積4.27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5萬畝,積極開展農村水利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繼續組織實施世行二期貸款項目、退耕還草還林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水保國債項目和農村牧區飲水解困等重點工程項目,這些項目投資力度大,工程進展快,質量高,效益明顯,成為保護和改善全區生態環境,提高全區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抵禦自然災害能力的主導工程;繼續加大千村扶貧工程開發力度,編制完成8個嘎查村的村級開發規劃,5個嘎查村的開發規劃被批准實施,部分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帶動效果明顯。

城市建設

2002年石拐區多方籌集資金完成大橋至化工廠近7公里的道路改造,9月底建成通車。開通包頭電視節日微波傳輸工程。全面改造石拐區供暖鍋爐,提高了供暖水平。投資900萬元建設完成大發、河灘溝和楊圪楞移動手機工作站,提高移動信號復蓋率。投資290萬元完成進入工業園區砂石公路部分工程,緩減了入園企業的運輸壓力。建成並啟用環衛職工生活區,改善環衛職工的生活工作環境,按照政府補助、辦事處自建的原則改造和修繕公廁28座,改善了城鎮居民的衛生條件。

四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經過九六年“五.三”地震重建家園項目的建設,石拐區已經成為規劃科學、布局合理、市容、市貌整潔、優美的包頭遠郊城區,這裡環城路寬闊平坦,盤曲而上,如游龍、如錦帶纏繞在高樓林立、綠樹成萌的新石拐山川之間。入區盤山而上,丁字街綠染兩畔、整潔優雅、道路兩旁黨政、經濟、商業、供電、電機、文化、金融等各種功能的高樓佇立其間,並發揮金如土著越來越完善的城市功能。 全區擁有各種樹木14萬株,綠化面積1.2平方公里,綠化復蓋率8%,人均綠地面積200平方米。

2002年石拐制定並組織實施《石拐區技術創新方案》,積極爭取科技扶持項目, 3個項目列入市級扶持計畫。加強科普宣傳力度,科技致富、科技興區思想深入人心。

繼續堅持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教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師待遇逐年提高。加強職工教育和培訓,全區勞動者基本素質有較大提高。結合地區實際組織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文化藝術、全民健身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人民民眾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以預防為重點,防治相結合,全區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農村醫療改革穩步推進,城鎮醫療保險開始啟動。開展送醫送藥下鄉活動,農村牧區就醫難問題得到改善。加強疫病預防和地病防治及食品衛生監督工作,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財政稅收

2002年石拐區財政收入3 697萬元,同比增長40.4%,有力地保障石拐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加強了財政預算管理,加大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力度,進一步加強政府採購制度,規範政府大宗商品的採購行為。合理調節支出結構,確保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工資的如期全額發放和社保、低保、失業保險金的支付。全年完成財政支出5 151萬元,剔除專款補貼完成預算96.05%,實現收支平衡略有結餘。

啟動十處煤田火區治理工作

石拐區將投資30餘萬元治理煤田火區,10處面積約46萬平方米的火區將得到治理。

本月20日,石拐區舉行了煤田火區治理開工儀式,標誌著該項目的正式啟動。據了解,該項目投資約31675.08萬元,確定的10處火區分別是李家溝火區、井子溝火區、毛忽太火區、公忽洞火區、同盛茂火區、白狐溝東火區、大炭壕黃合窯灣火區、二道溝火區、五當溝火區、白草溝火區,火區面積合計約為46萬平方米。其中李家溝火區、井子溝火區、公忽洞火區3處火區自治區已勘察、設計完成,先行開工治理由神華建築安裝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其餘7處待勘察設計完成後,由中標單位施工。

石拐區是自治區較早進行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礦區之一,煤礦數量一度達到170餘處。近年來,隨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的調整,地採煤礦相繼關閉,特別是神包礦業公司相繼關閉了各對主力礦井後,廢棄礦井和地表沉陷區內殘留煤柱以及露頭煤層經過多年氧化發生自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煤田火區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內蒙古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盟市轄區、縣級市、縣、旗、自治旗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 | 玉泉區 | 新城區 | 賽罕區 | 托克托縣 | 清水河縣 | 武川縣 | 和林格爾縣 | 土默特左旗
包頭市昆都侖區 | 青山區 | 東河區 | 九原區| 石拐區 | 白雲礦區 | 固陽縣 | 土默特右旗 |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達區 | 海南區
赤峰市紅山區 | 元寶山區 | 松山區 | 寧城縣 | 林西縣 | 喀喇沁旗 | 巴林左旗 | 敖漢旗 | 阿魯科爾沁旗 | 翁牛特旗 | 克什克騰旗 | 巴林右旗
通遼市科爾沁區 | 霍林郭勒市 | 開魯縣 | 科爾沁左翼中旗 | 科爾沁左翼後旗 | 庫倫旗 | 奈曼旗 |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東勝區 | 準格爾旗 | 烏審旗 | 伊金霍洛旗 | 鄂托克旗 | 鄂托克前旗 | 杭錦旗 | 達拉特旗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 | 滿洲里市 | 牙克石市 | 扎蘭屯市 | 根河市 | 額爾古納市 | 陳巴爾虎旗 | 阿榮旗 | 新巴爾虎左旗 | 新巴爾虎右旗 | 鄂倫春自治旗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鄂溫克族自治旗
巴彥淖爾市臨河區 | 五原縣 | 磴口縣 | 杭錦後旗 | 烏拉特中旗 | 烏拉特前旗 | 烏拉特後旗
烏蘭察布市集寧區 | 豐鎮市 | 興和縣 | 卓資縣 | 商都縣 | 涼城縣 | 化德縣 | 四子王旗 | 察哈爾右翼前旗 | 察哈爾右翼中旗 | 察哈爾右翼後旗
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 | 二連浩特市 | 多倫縣 | 阿巴嘎旗 | 西烏珠穆沁旗 | 東烏珠穆沁旗 | 蘇尼特左旗 | 蘇尼特右旗 | 太僕寺旗 | 正鑲白旗 | 正藍旗 | 鑲黃旗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 | 阿爾山市 | 突泉縣 | 扎賚特旗 | 科爾沁右翼前旗 | 科爾沁右翼中旗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阿拉善右旗 | 額濟納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