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陰符經》全名《黃帝陰符經》。這是道家闡述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著作。如參透此書,則既不會“聽天由命”,也不會再天真的認為“人定勝天”。
釋文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鏈,謂之聖人。 |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 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勝。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 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入封甲子,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
中心思想
《陰符經》之名,據李筌《黃帝陰符經疏》稱:陰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機暗合於行事之機,故稱陰符。
任照一在《陰符經》的註解中也認為:明天道與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謂之陰符。蓋皆謂人事必須暗合天機,不違自然之道。這是此書所闡述的中心思想。
章次
《陰符經》本無章次,李筌本將其分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國安人演法章》、《強兵戰勝演術章》三章。
上章
上章主要講天道陰陽之理,讓人握其機宜,修身煉行以成聖人。強調“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又把傳統的五行說成“五賊”,突出了五行相剋的一面,指出“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進一步證明按天道行事的必要性。
中章
中章主要說明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存在相“盜”的關係,只有三盜相“宜”,天地人才能相“安”。所謂“盜”指竊取,人依靠竊取萬物以資身,必須知其機宜,合乎自然之理,才能安身立命。
下章
下章從用兵之道說起,批評“愚人以天地文理聖”,讚賞“我以時物文理哲”,最終仍歸結到順應天道,隨時應物,天人合一。
深遠影響
《陰符經》具有比較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首先,它比較充分地說明天道(即自然之道)的客觀性。指出天道“無恩”(即“無情”),必定要按自身的規律發展,人的意志無法加以改變。因而強調人在天道面前,只能“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即只能認識它、掌握它,而不能違背它。指出:“天人合發,萬變定基。”即人的認識和行動必須與之相符合,才有成功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又強調,人本身也是天的一部分,不卑不亢,發揮“主觀能動性”,才可與道合真。文中說:“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即在認識自然之道的基礎上,學會順應、駕馭它的本領。又說:“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此外,又以較大篇幅,論述相生相剋的道理,強調只有相剋才能相生。這些思想,不僅在道教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
此書對後世道教有很大的影響。大約在唐宋以後,一般道教內、外丹家,皆將它和《老子》一起看作煉丹之祖經,用它的思想指導丹術修煉。它對社會的影響也較大,許多儒家學者皆為之作注,注家之多,除《老子》外,道教書中只有《周易參同契》才能與之相比。唐以後,各家注代有所出。宋《通志·藝文略》即著錄各家注三十九部,五十四卷。今《正統道藏》留存注本二十餘種,其中李筌注有較大影響。不過據劉師培考證,題名李筌的《黃帝陰符經疏》,只有注文的作者是李筌,而“疏”則不是。
關於作者
舊題黃帝撰,當為假託。其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學者看法不一。邵雍、程頤、梁啓超等認為是戰國時書;姚際恆、全祖望等認為是北魏寇謙之所作;朱熹認為是唐李筌所作;今人余嘉錫認為是楊羲、許謐所作;今人王明認為成書年代的上限為公元531年之後,下限為唐初,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位久經世變的隱者。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