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國宋代城邑防禦的專著。南宋初陳規、湯璹(shou)撰。
陳規(1072~1141)字元則,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先後任安陸令、知德安府(今湖北安陸)、知順昌府、樞密院直學士及知廬州兼淮西安撫使等職,在德安、順昌時以善於守城聞名於世。湯璹字君寶,瀏陽(今屬湖南)人,淳熙十四年 (1187)進士,曾任德安府教授。
正文
湯字君寶,瀏陽(今屬湖南)人,淳熙十四年(1187)進士,曾任德安府教授。《守城錄》全書由陳規的《靖康朝野僉言後序》、《守城機要》和湯的《建炎德安守御錄》三部分組成,原各自成帙,寧宗以後合為一書,刊行於世。現存清乾隆四十年(1775)抄本及嘉慶、道光時刻本,共四卷,約 17800字。該書根據攻城武器的發展和實戰經驗,著重闡述了守城戰法的改革。它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無攻,而要“守中有攻”,要注意溝通城內外道路,便利隨時乘隙出擊。它主張改革城門、城牆、城廓舊制,如收縮易受炮擊的四方城角,拆除馬面牆(城門兩側城牆上的突出部分)上的附樓,另“築高厚牆”等。由原來的一城一壕代之以“重城重壕”的新城防體系,以增強城邑防禦能力。並具體闡述了炮在守城中新的使用方法,即由配置城頭變為暗設城裡,由城上觀察目標,糾正射向和彈著點。此書還記載了陳規於紹興二年(1132)研製成長竹竿火槍20餘支及其在守城作戰中發揮的作用。這種火槍是最早的管形火器,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宋孝宗幹道八年(1172)曾詔刻《守城機要》為《德安守城錄》,頒行天下,令各地守城將領效法,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
四庫提要記載
《守城錄》·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右正議大夫陳規在德安禦寇事跡也。規字元則,密州安邱人。中明法科。靖康末,金兵南下,荊、湖諸郡,所在盜起。規以安陸令攝守事,連敗劇寇。建炎元年,除知德安府,擢鎮撫使。群盜先後來攻,隨機捍禦,皆摧破去。尋召赴行在,又出知順昌,與劉錡同卻金兵。又移知廬州,兼淮西安撫使,卒。幹道中追封忠利智敏侯,立廟德安。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凡分三種。首為規所撰《靖康朝野僉言後序》,《朝野僉言》本夏少曾作,備載靖康時金人攻汴始末。規在順昌見之,痛當日大臣將帥捍禦失策,因條列應變之術,附於各條下,謂之後序。徐夢莘嘗采入《北盟會編》一百三十九卷中。然其文與此大同小異,疑傳錄者有所刪潤也。次曰《守城機要》,亦規所作,皆論城郭樓櫓制度,及攻城備御之方。《宋史》本傳載規有《攻守方略》傳世,疑即此書。次曰《建炎德安守御錄》,乃瀏陽湯璹所作。璹,淳熙十四年進士,官德安教授。尋訪規守城遺事,作為此書。紹熙四年除太學錄,乃表上之。案規本傳,載幹道八年詔刻規德安守城錄頒天下,為諸守將法。《藝文志》亦別有劉荀《建炎德安守御錄》三卷,而無璹書之名,疑荀所撰者即幹道所頒之本。璹書上於紹熙時,距幹道已二十餘年,或又據荀書而重加增定歟?三書本各自為帙,不知何人始並為一編。觀書末識語,則寧宗以後人所輯矣。宋自靖康板蕩,宇內淪胥。規獨能支拄經年,不可謂非善於備御。然此僅足為守一城乘一障者應變之圖,而不足為有國有家者固圉之本。當時編為程式,原欲令沿邊肄習,蘄保殘疆,然至元師南下,直破臨安,復為東京之續,卒未聞有一人登陴以抗敵者。豈非本根先撥,雖有守御之術,亦無所用歟?伏讀睿題,闡晰精微,抉汴梁喪敗之由,申守在四夷之訓,然後知保邦諶命,自有常經。區區輸攻墨守之技,固其末務矣。謹錄存是帙,以不沒規一事之長。並恭錄宸翰,弁於簡端,俾天下萬世知聖人之所見者大也。
配圖
盤點中國古今經典兵書
兵書在哲學、科學史、天文學、氣象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都有相當高的價值,對今日充滿競爭的政治、外交、選才用人、商場角逐、為人處世等,都有著不容低估的指導意義。所以,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日益喜愛和重視我國歷代兵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