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張旭《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縱28.8厘米,橫192.3厘米。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無款,明董其昌定為張旭書。
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今人郭子緒云:“《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的精華,永恆美的象徵。”(《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
賞析
《古詩四帖》屬狂草。特點是較過去更為狂放,整體氣勢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急風驟雨,所以在草書發展史上是新突破。它打破了魏晉時期拘謹的草書風格。把草書在原有的基礎結構上,將上下兩字的筆畫緊密相連,所謂“連綿還繞”,有時兩個字看起來象一個字,有時一個字看起來卻象兩個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懸殊很大。在書寫上,也一反魏晉“匆匆不及草書”的四平八穩的傳統書寫速度,而採取了奔放、寫意的抒情形式。
此幅草書,筆法奔放不羈,如驚電激雷, 倏忽萬里,而又不離規矩。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董其昌評說:“有懸崖墜,急雨鏇風之勢。”
《古詩四帖》,張旭自己並未書款,說它是張旭作品是根據董其昌鑑定, 後人多沿此說,但也頗有爭議。
作者簡介
張旭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字伯高,江蘇蘇州人。曾為官金吾長史,一說率府長史,人稱“張長史”。工詩文,擅真、草,又以草書最為知名。世號張顛,亦稱草聖。陸東之子彥遠之甥,其書得舅父家風,追根溯源,也來自王羲之、智永與虞、歐。文宗時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並稱三絕。
張旭的草書以雄渾奔放的氣概、縱橫捭闔的筆姿和恣肆浪漫的勢態而為世人看重。 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
研究
《古詩四帖》從北宋入藏宮廷並收錄於《宣和書譜》中,再經明代著名學者、收藏家項元汴、豐坊、董其昌的鑑定,後又被清宮收藏並收錄於《石渠寶笈》中。一千年來,關於它的作者說法紛紜,北宋時認為它出自謝靈運手筆,後經豐坊考證,否定了“謝靈運真跡”之說。董其昌根據《古詩四帖》的藝術風格首創“張旭真跡”之說,但乾隆時期的《石渠寶笈》還是將其定為“偽張旭書法”。由於張旭並沒有其他的傳世草書真跡可供比勘,所以,這一直是一個懸案!
當代書法研究界也一直對它的作者問題爭論不休。說它是張旭的真跡的,以著名鑑藏家楊仁凱為代表,他在1978年《書法》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題為《試談張旭的書法風貌和關於〈古詩四帖〉的初步探索》一文,力主張旭真跡說,他的觀點被大學課本和國家書刊所採用;而著名鑑藏家、書法家啟功則不同意這一說法,在《啟功叢稿》中論文《舊題張旭草書古詩帖辨》和《論書絕句》第56首都認為是北宋真宗時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