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為書法大家顏真卿所著,真跡現藏國立故宮博物院,被後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

基本信息

簡介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塗抹字30餘個)。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祭侄文稿》書成於公元758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唐,史稱安史之亂。時任平原(今山東境內)太守的顏真卿與其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分別在山東、河北起兵討伐叛賊,杲卿幼子季明往來於平原、常山之間進行聯絡。叛軍攻陷常山後,杲卿父子不幸被俘而遭殺害;杲卿被刑時,至死罵不絕口。顏氏家庭,可謂一門忠烈。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尋訪杲卿及家人下落,結果只從常山攜回季明首骨。面對為國捐軀的侄子首櫬,顏真卿一時百感交結,兄弟誼,叔侄情,家國痛,賊子恨,激情所至,文思書意進發而出,揮筆寫下了《祭侄文稿》。

釋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庭階蘭玉,敏尉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凶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書法特點

《祭侄文稿》一如楷書,呈現典型的顏體特點。其一,渴筆枯墨,燥而無潤。這一方面反映出作者當時思如泉湧,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筆不足以表達其激憤之情,同時也體現出作者凝重練達的品格。其二,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斷竹一頓,如“歲、戊、戌、賊、我、蹙、殘、哉”諸字,這正是顏字內放外收的典型之處。其三,縱列豎,尤其是相對邊豎,變傳統的內弧相背形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楊、開國、)蘭、圖、開、門、圍、關、同”等,此為顏體行書的創新之所在,亦是顏體闊達大度的結構特點之表現。其四,本篇作品,純用中鋒行筆,一改中側並用的傳統用筆方法。書家行語日:“正鋒取勁,側鋒取妍”;將筆畫一改靈巧而為剛勁,使這篇書法作品與其表現的英雄精神更趨統一。其五,一改筆畫“貴瘦硬”(杜甫語)為尚肥壯。總而言之,《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不泥古,不乖今,大膽創新,終成大家的典範之作。

歷史背景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 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一時河北諸郡迅速瓦解,惟顏真卿的平原郡高舉義旗,起兵討叛,被推為義軍首領。時顏真卿的從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派其第三子顏季明與真卿聯繫,聯合反叛。顏杲卿與長史袁履謙設計殺死安祿山黨羽、鎮守土門(今河北井涇)要塞的李欽湊,奪回土門。一時形勢好轉。顏杲卿派長子顏泉明押送俘虜到長安報捷群請求救兵。不料路經太原時為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截留。王想冒功,擁兵不救。安祿山聞河北有變,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顏杲卿孤軍奮戰,苦戰三日,糧盡矢絕,城破被俘。顏季明等被殺頭,顏氏家族死者三十餘人。顏杲卿被押解至洛陽,英勇不屈,先被斷一足,凌遲處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顏杲卿才被朝廷追贈太子太保,溢“忠節”。顏真卿時任蒲州太守,聽到這個訊息以後,即派杲卿長於顏泉明到常山、洛陽尋找季明、杲卿遺骸。只得到季明頭部和杲卿部分屍骨,為了暫時安葬這些屍骨,顏真卿寫下了這篇祭侄文草稿。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可以說,《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至為寶貴。

字跡鑑賞

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 每行30字。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 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 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 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 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 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 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評價

《祭侄文稿》《祭侄文稿》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當屬國寶級的文物,它絕對具有無可質疑的惟一性,不可能有其第二件出現在世上。就是笨想想,一個書家不可能寫出兩件筆畫完全一致的書作。至於鄭國說的“完全一致,連塗改處都一樣”說法,我是不能苟同的,在《文稿》第15行第6字,經塗抹後,仍有明顯的差異。再則,唐代的書家不可能在書作的前首為清代皇帝留出鈐印的地方。《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草稿,有塗抹,有添加,信筆而就,屬於不經意之作。論書者有“無意於書書方佳”的說法,但“無意於書”是指沒有明顯的創作意圖,非謂書藝不受意識的支配,並且恰恰相反。中國書法是抽象的藝術,其基本的藝術要素是線條(筆畫)。書法的線條表現什麼?它表現的不是具象,而是人的主體精神。《祭侄文稿》就是體現主體精神和書藝技巧完美結合的巔峰之作。試細觀《文稿》,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猶可感受到作者悼念亡侄時的情感波動和思緒起伏。《文稿》首句,按祭文體例,記祭悼的時日和祭者的身份,此時作者情緒尚屬平穩,行筆稍緩,行字中間有楷字,情態肅穆。接下來是對季明的贊語:“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方期戩穀。”此處全用規範的行書,一字一頓,讚譽之情,缺憾之感,融於毫末。至“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一段,心情已至激憤。“父陷子死”四字,如高空墜石,使人感到如當空霹靂,轟腦塞胸;其餘諸字如飛沙走石,那種失卻臂膀之痛楚,天何以補人何以堪之無奈,溢於言表。再至“撫念摧切,震悼心顏”八字,更如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大痛大憤之情噴涌而出。結尾處之“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則直如長江之水,一瀉萬里,不知其止矣。通觀《文稿》全篇,行文如泣如訴,如控如檄,而裂膚之痛,悲憤之氣,躍然於字裡行間,誠為充溢浩然正氣之書作也。

台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 | 毛公鼎 | 散氏盤 | 《祭侄文稿》 | 《寒食帖》 | 江行初雪圖 | 溪山行旅圖 | 富春山居圖 | 天青無紋水仙盆 | 汝窯蓮花溫碗

108幅中國古代書法名品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它經過近三千年的發展和創新,已成為中國藝術寶庫中一項重要財富。其中不乏許多作品給人以書法藝術美之享受,它們是我國古代文明藝術的結晶,堪稱“國之瑰寶”。
《泰山刻石》
《雲夢睡虎秦簡》
《馬王堆帛書》
《西狹頌》
《埔閣頌》
《張遷碑》
《鮮于璜碑》
《禮器碑》
《曹全碑》
《史晨碑》
《乙瑛碑》
《石門頌》
《衡方碑》
《宣示表》
《薦季直表》
《樂毅論》
《黃庭經》
《蘭亭序》
《快雪時晴帖》
《孔侍中帖》
《喪亂帖》
《十七帖》
《洛神賦十三行》
《鴨頭丸帖》
《真草千字文》
《自敘帖》
《玄秘塔碑》
《韭花帖》
《神仙起居法帖》
《溫泉銘》
《晉祠銘》
《上陽台帖》
《蔡襄尺牘》
《郊燔帖》
《蒙惠帖》
《陶生帖》
《黃州寒食詩帖》
《羅池廟碑》
《赤壁賦》
《豐樂亭記碑》
《花氣熏人帖》
《黃州寒食詩卷跋》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鄭文公碑》
《始平公造像記》
《張猛龍碑》
《孔子廟堂碑》
《汝南公主墓誌》
《倪寬贊》
《雁塔聖教序》
《陰符經》
《伯遠帖》
《神策軍碑》
《李白憶舊遊詩卷》
《蜀素帖》
《紫金硯帖》
《多景樓詩冊》
《珊瑚帖》
《研山銘帖》
《向太后輓詞》
《寒光帖》
《米芾三帖卷》
《汲黯傳》
《洛神賦》
《福神觀記》
《蘭亭帖十三跋》
《草書尺牘》
《唐詩草書卷》
《龍藏寺碑》
《化度寺碑》
《九成宮醴泉銘》
《虞恭公碑》
《張翰思鱸帖》
《皇甫誕碑》
《夢奠帖》
《肚痛帖》
《郎官石拄記》
《古詩四貼》
《終年帖》
《中秋帖》
《臨神仙起居帖》
《白居易琵琶行》
《草書宋詞卷》
《煙江疊嶂圖跋》
《文徵明草書七絕》
《奉天殿早朝詩》
《大行書七言詩軸》
《唐寅落花詩》
《前後赤壁賦卷》
《行書七律詩軸》
《滕王閣序》
《送友生游茅山詩》
《後赤壁賦》
《唐宋詩卷》
《急就章》
《十五日帖》
《東方朔畫像贊》
《多寶塔感應碑》
《顏勤禮碑》
《祭侄文稿》
《中興頌》
《麻姑仙壇記》
《顏家廟碑》
《爭座位稿》
《自書告身》
《論書帖》
《聖母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