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
《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
釋文:“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賓士,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歷史
千年去國
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謂鑒真和尚東渡時帶去。《喪亂帖》八行,同《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於一紙。上有梁徐僧權、姚懷珍籤押和日本恆武天王延曆(782~805)年號三郎。此三帖內容均為書簡,摹填精良。《喪亂帖》反映了喪亂時期痛苦不安的情緒,因無意於書,故書法越見自然。用筆結字與《蘭亭序》比較,略帶古意,有些專家推斷此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所以成為研究王羲之書風的重要材料。
專家考證認為,在《喪亂帖》的右方紙縫間,有三方“延曆勅定”朱文印記,昭示了其作為延曆御府秘藏的文物地位。
正是這方印記奠定了它和《孔侍中帖》在王氏作品中最受推崇的地位。“延曆”為日本桓武帝的年號,日本學者曾考證它們曾被《東大寺獻物賬》著錄,而這本書是日本聖武皇帝駕崩後皇后將其遺物供佛的賬目。聖武皇帝卒於公元729年,由此可以判定,《喪亂帖》東渡日本的時間應該在公元729年以前。
百年翹首
由於《二謝帖》和《得示帖》與它同為一種紙(可能是白麻紙),有縱向條紋,流入日本的時間與《喪亂帖》相當,將這三個作品共裱一紙。
由於去日久遠,千餘年來國內書法家對此三帖一無所知。直到100年前,任駐日欽使隨員的楊守敬蒐集散出的書籍字畫並將《喪亂帖》摹成書跡,國內學界才大開眼界,沒想到世上還有勾摹如此精良的王氏墨跡。
三年斡鏇
為這個展覽在日本奔波協調的是東京國立博物館,該館副館長西岡康宏表示,早在2002年自己來參加“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的學術研討會時,上博就提出了借展《喪亂帖》等重要書法作品的建議。
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從1984年到2003年間共到日本十次,雖都沒能一睹《喪亂帖》原貌,卻看到不少中國古代珍貴書法。
十日歸省
2006年年3月,《喪亂帖》在上海博物館與觀眾見面,漂泊日本1300多年的《喪亂帖》首次回到故鄉“省親”。
特點
《喪亂帖》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此帖有四大特點:
第一,字帖本身就是一篇優秀的雜文;
第二,此帖字勢雄強,是右軍(王羲之的字)真面目;
第三,《喪亂帖》兼備雄強和慘澹之美;
第四,此帖表現了中國書法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
因此,《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遠勝《神龍蘭亭》。
真跡摹本之爭
《喪亂帖》全文共8行62字,反映了喪亂時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緒。因作者無意於書法,故字跡越見自然,有些專家推斷這種體式的字應更近王羲之書法的本來面貌。
現在學界普遍認為,此《喪亂帖》為唐代摹本,其依據是《喪亂帖》首行最後兩字“之極”二字右側有“僧權”二字的左半邊,一些中日書法界專家由此判定,此帖應是根據梁代徐僧權的押縫原樣摹本摹填。8行62字通篇筆法跌宕,氣勢雄奇,與《蘭亭序》有近似之處,其原作應是王羲之五十歲以後的作品。
相傳王羲之的字在唐朝時還有“三千紙”,但都已隨時代而消逝。在王氏的各種摹本中,臨摹時間與王羲之所處時代越接近的,就有更多機會看到原作,也就更接近原作風格。因為這件唐代摹本《喪亂帖》惟妙惟肖、最接近“書聖”風格,所以也被簡稱為王羲之《喪亂帖》。
“吾師徐森玉先生當時就極為讚美此帖,認為是王羲之至精至美的墨跡。我想,世間如果真要有王羲之墨本真跡的話,《喪亂帖》就應該是唯一的墨寶了。”原上博副館長汪慶正生前曾這樣表示。
文學記載
《倚天屠龍記》第四章:字作喪亂意彷徨
張翠山滿懷傷痛惱怒,難以發泄,在床上躺了一個多時辰,悄悄起身,決意去打都大錦一頓出口氣。他生怕大師兄、四師兄干預,不敢發出聲息,將到大廳時,只見大廳上一人背負著雙手,不停步地走來走去。
黑暗朦朧中見這人身長背厚,步履凝重,正是師父。張翠山藏身柱後,不敢走動,心知即令立刻回房,也必為師父知覺,他查問起來,自當實言相告,不免招一場訓斥。只見張三豐走了一會,仰視庭除,忽然伸出右手,在空中一筆一划的寫起字來。張三豐文武兼資,吟詩寫字,弟子們司空見慣,也不以為異。張翠山順著他手指的筆劃瞧去,原來寫的是“喪亂”兩字,連寫了幾遍,跟著又寫“荼毒”兩字。張翠山心中一動:“師父是在空臨‘喪亂帖’。”他外號叫做“銀鉤鐵劃”,原是因他左手使爛銀虎頭鉤、右手使鑌鐵判官筆而起,他自得了這外號後,深恐名不副實,為文士所笑,於是潛心學書,真草隸篆,一一遍習。這時師父指書的筆致無垂不收,無往不復,正是王羲之“喪亂帖”的筆意。這“喪亂帖”張翠山兩年前也曾臨過,雖覺其用筆縱逸,清剛峭拔,總覺不及“蘭亭詩序帖”、“十七帖”各帖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這時他在柱後見師父以手指臨空連書“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這十八個字,一筆一划之中充滿了拂郁悲憤之氣,登時領悟了王羲之當年書寫這“喪亂帖”時的心情。
王羲之是東晉時人,其時中原板蕩,淪於異族,王謝高門,南下避寇,於喪亂之餘,先人墳墓慘遭毒手,自是說不出滿腔傷痛,這股深沉的心情,盡數隱藏在“喪亂帖”中。張翠山翩翩年少,無牽無慮,從前怎能領略到帖中的深意?這時身遭師兄存亡莫測的大禍,方懂得了“喪亂”兩字、“荼毒”兩字、“追惟酷甚”四字。
評價
啟功先生在評價王羲之《喪亂貼》時,據貼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之語,便在詩中發出“大地將沉萬國魚”的感慨,而此時正值神州淪陷的抗戰之際,啟功先生的一片愛國之心便躍然紙上。
王羲之書法作品
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闢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長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 中國書史上推崇王羲之為“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 | |||
《快雪時晴帖》 《遠宦帖》 《奉桔帖》 《平安帖》 《何如帖》 《喪亂帖》 《十七帖》 《七月都下帖》 《妹至帖》 《唐懷仁集聖教序》 | 《二謝帖》 《得示帖》 《孔侍中帖》 《頻有哀禍帖》 《游目帖》 《雨後帖》 《小楷樂毅論》 《乾嘔帖》 《漢時帖》 《唐集興福寺半截碑》 | 《姨母帖》 《初月帖》 《萬歲通天帖》 《寒切帖》 《行穰帖》 《遠宦帖》 《寒切帖》 《長風帖》 《其書帖》 《瞻近龍保帖》 | 《草書平安帖》 《蘭亭序》 《樂毅論》 《黃庭經》 《禊帖》 《上虞帖》 《袁生帖》 《大道帖》 《旃罽胡桃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