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北宋米芾的書法作品]

蜀素帖[北宋米芾的書法作品]

《蜀素帖》,為北宋書法家米芾的墨寶。寫於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以行書寫成。今藏於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蜀素帖》縱長27.8厘米,橫長270.8厘米。“蜀素”指的是這卷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在四川東方所織造的名貴絹。卷上的烏絲欄也是織出來的,可見是專供書寫用的。

基本信息

簡介

蜀素帖 《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天下十大行書之一,排第八。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

原文

《擬古》

青鬆勁挺姿,凌霄恥屈盤。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

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

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吳江垂虹亭作》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薴,垂虹秋色滿東南。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常娥稱客星。時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

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

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喔。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

《重九會郡樓》

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

杜郎閒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里。震澤乃一水,所占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雲形大地。

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

幽操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飆。暮返光浮袂。

雲盲有風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

紛紛夸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

《送王渙之彥舟》

集英春殿鳴捎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璧湖山兩清照。

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

淫朋嬖黨初相慕。濯發灑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

邇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徑資。取捨殊塗莫回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保存

湖州郡守林希寶存家中二十餘年,至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裝裱成卷。當時許多書法家只敢在蜀素上書寫少許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寫的滿滿的八首詩句。此作可說是米芾早年的力作,董其昌以“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來形容。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結體偏縱長傾側,表現靈動。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書風完全顯露出米芾“不偶於俗”的人格特質。

《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風格

整體風貌

此《蜀素帖》為墨跡絹本;蜀素上書有米芾自作各體詩八首,(為當時的遊記和送行之作)計71行658字,卷末款屬“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按米芾落款,以“黻”、“芾”別早晚)。《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結字也俯仰斜正,變化極大並以欹側為主,表現了動態的美感。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互動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行書是動靜結合的書體,其筆畫、偏旁部首,結構等都有一定的規範,但是又不囿於規範,頗具變化的特點。所以,行書能夠做到雅俗共賞,使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寫行書的人很多,留下來的行書遺蹟也很多,風格差異也很大,可供後人學習選擇的餘地也很大。但是,有些行書字帖字數較少,有些拓片又漫漶不清,不適合初學。基於這種考慮,這套《歷代名家行書臨習教程》選擇了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唐代懷仁《集王書聖教序》和宋代米芾的《蜀素帖》三本。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此帖寫在絲織品上,因為絲織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筆又快,所以線條顯得枯渴自然,最能體現米芾刷字的意味。臨習此帖,用墨宜乾不宜濕,行筆宜快中見澀,凡出鋒處應具回鋒的意味,做到筆短意長。

作者米芾

蜀素帖 米芾像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又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本山西太原人,遷居襄陽,後又居住在江蘇鎮江等地,是聲名顯赫的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作品傳世較多,但畫跡已蕩然無存。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的程度。傳世書法墨跡有:《向太后輓詞》、《蜀素帖》、《苕溪詩帖》、《拜中嶽命帖》、《虹縣詩卷》、《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等。著《山林集》已佚。其書畫理論見於所著《書史》、《畫史》、《寶章待訪錄》等書中。

米芾自幼愛好讀詩書,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資聰慧,六歲時能背詩百首,八歲學書法,十歲摹寫碑刻,小獲聲譽。十八歲時,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從此開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於任。米芾一生官階不高,這與他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有關。米芾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善官場逢迎。使他贏得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玩石賞硯鑽研書畫藝術,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別人眼裡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詩一首:“柴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平生。”他就是這樣一個把書畫藝術看得高於一切的恃才傲物之人。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傑出代表。

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夸,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氏書法成功的來由。根據米芾自述,在聽從蘇東坡學習晉書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響最深: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沈傳師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筆法,如“門”字右角的圓轉、豎鉤的陡起以及蟹爪鉤等,都集自顏之行書;外形竦削的體勢,當來自歐字的模仿,並保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沈傳師的行書面目或與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學段季展,“獨有四面”、“刷字”也許來源於此;褚遂良的用筆最富變化,結體也最為生動,合米芾的脾胃,曾贊其字,“如熟馭陣馬,舉動隨人,而別有一種驕色”。

元豐五年(1082)以後,他開始尋訪晉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這先入為主的大令帖,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總覺得右軍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羈的米芾並不滿足於小王,早在紹聖年間就喊出了“老厭奴書不換鵝”,“一洗二王惡札”。米芾據說學過羊欣李之儀說,“海岳仙人不我期……筆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學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後的事情了。

儘管如此,米書並沒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書寫的《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寫於一個半月之內,風格卻有較大的差異,還沒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門檻。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何以為主”時才最後完成了自己風格的確立,大概在五十歲以後。

米芾的成功在於通過某種墨戲的態度和母題選擇達到了他認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識到改變傳統的繪畫程式和技術標準來達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個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鑑定家,對歷代繪畫的優劣得失瞭然於胸,更多考慮的是繪畫本體的內容;而蘇軾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後才以業餘愛好者的身份來發表他的繪畫觀,較多地以詩(文學)的標準來衡量、要求繪畫,固然不乏真知灼見,但終究與畫隔了一層。

所以後人多是把米芾當作畫家,把蘇軾當作美術理論家來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蘇軾的畫論,而手中實踐的卻是米家雲山,儘管蘇軾有畫傳世而米芾一無所有。作為歷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術思想遠比蘇軾超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

其子米友仁書法繼承家風,亦為一代書家。

作品賞析

蜀素帖 《蜀素帖》局部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互動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

《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