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玉函經》為脈學著作。又名《廣成先生玉函經》。三卷(一作1卷)。原題唐·杜光庭撰(或認為是託名著作)。本書論述脈理,編為“生死歌訣”上、中、下三篇。重點闡析脈證關係以及脈象的生理、病理情況。後世的流通本,一般認為是宋·崔嘉彥引述古典醫籍結合個人見解的注釋本。但近年來已有人提出不同見解。認為崔嘉彥雖於脈學頗多貢獻,但卻與《玉函經》無涉。鎮樓之寶
鐵琴銅劍樓鎮樓之寶宋刻《廣成先生玉函經》,清藏書家積學齋徐乃昌請清名工陶子麟仿宋精寫刻,大開本全品相,極初印,泛紅光墨丁尚存,全書共30葉60面線裝一冊全。內有版畫兩幅,後有黃丕烈長跋述此書源流,對研究此書有一定幫助。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的常熟鐵琴銅劍樓,有三件名聞天下的珍寶:一為鐵琴;二為銅劍;這第三,就是這部鎮樓之寶宋刻《廣成先生玉函經》。據著名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黃丕烈先生考證,《廣成先生玉函經》是稀世罕見的醫學古籍。它初由蘇州沈之文收藏,後流於浙江錢塘何元昌夢華館。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黃丕烈與何元昌交換藏書,此書回到蘇州,藏於黃氏士禮居。士禮居流散後,始歸瞿氏。
陶子麟
湖北黃岡陶子麟是清末民初四大名刻工之首,尤善刻仿宋體,其精妙之極為世之珍寶。聚散源流
《廣成先生玉函經》聚散源流1860年春天,太平天國攻克蘇州。為避兵災,鐵琴銅劍樓兄弟倆將古籍輾轉遷移了7次!含辛茹苦、顛沛流離之際,他們還重金搜求異書。這樣一來,江浙藏書家流散出來的舊藏精本歸於鐵琴銅劍樓名下的不在少數。但萬沒想到,鎮樓之寶宋刻《廣成先生玉函經》居然和另幾部書一起,被太倉鹿河一趁人之危的小人以收購棉花的舊帳冊偷換並鏇即逃往上海出售。秉淵、秉清兄弟為此悔恨、心痛了一生,直至臨終還遺命子孫:“如遇舊物,雖破產贖之不為過也!”
1901年的一個夏日,啟甲之師陸楣川先生來信說:“在城中書肆看到《玉函經》一卷,好像瞿家舊物。”28歲的啟甲立刻撐舟入城尋到寶書,並將它重金購回。啟甲感慨不已:這部書從蘇州到杭州,又從杭州到蘇州,一個循環往復長達三百餘年!而從黃氏散失到重歸瞿氏,又經過七八十年!《玉函經》啊《玉函經》,啟甲手捧《玉函經》仰天長嘯:你可知道,因為失去你,父親秉清晚年一直鬱鬱寡歡,以至死而有憾!你可知道,為了找尋你,兄長啟文和啟科十餘年間訪遍滬上,幾乎耗盡心血!現在,你終於回到了鐵琴銅劍樓。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祥和的象徵啊!現藏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這部海內孤本正享受著國寶級的待遇。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