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鶺鴒

山鶺鴒

山鶺鴒(學名:Dendronanthus indicus)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17厘米,上體灰褐,眉紋白;兩翼具黑白色的粗顯斑紋;下體白色。上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野外停棲時,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停棲時,尾輕輕往兩側擺動,不似其他鶺鴒尾上下擺動。飛行時為典型鶺鴒類的波浪式飛行。甚馴服,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鳴叫聲音像拉鋸一樣,略似“嘎滋-嘎滋……”。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山鶺鴒山鶺鴒

山鶺鴒是中等體型的林鶺鴒,體長約17厘米,主要羽色為褐色及黑白色。頭部和上體橄欖褐色,眉紋白色,從嘴基直達耳羽上方,下體白色,胸部具有兩道黑色橫斑紋,下面的橫斑紋有時不連續。兩翼黑褐色,具有2條白色翅斑。尾羽褐色,最外側1對尾羽白色。下體白色,胸上具兩道黑色的橫斑紋,較下的一道橫紋有時不完整。虹膜-灰色;嘴-角質褐色,下嘴較淡;腳-偏粉色。

分布範圍

山鶺鴒山鶺鴒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

繁殖在中國東北部、北部、中部及東部。越冬在中國南部、東南部及西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高至海拔1200米處。地方性常見。

生活習性

山鶺鴒山鶺鴒

單獨或成對在開闊森林地面穿行。停棲時,尾輕輕往兩側擺動,不似其他鶺鴒尾上下擺動。飛行時為典型鶺鴒類的波浪式飛行。甚馴服,受驚時作波狀低飛僅至前方幾米處停下。山鶺鴒在林間捕食,以昆蟲為主,有直翅目的蝗蟲、鱗翅目的蝶類、蛾類和幼蟲、雙翅目的虻類、膜翅目的蟻類、鞘翅目的昆蟲,也吃小蝸牛等。

叫聲:常作響亮的吱吱聲。飛行時發出短促的tsep叫聲。

繁殖

山鶺鴒山鶺鴒

山鶺鴒在林間捕食,以昆蟲為主,有直翅目的蝗蟲、鱗翅目的蝶類、蛾類和幼蟲、雙翅目的虻類、膜翅目的蟻類、鞘翅目的昆蟲,也吃小蝸牛等。營巢在樹的水平枝芽上,巢以細樹根、苔蘚,草莖構成,並編入大量羽毛和獸毛,在巢外纏以蛛絲,編成極為柔軟而有彈性的巢窩,大小與一般雀類的巢近似。每窩產卵4~5枚,卵殼灰綠色,有稀疏的紫灰色斑點,卵的平均大小為18×14.6毫米。繁殖於東北、河北和華中各省,遷徙時在華南一帶可以見到。是消滅大量森林害蟲的益鳥。

保護級別

山鶺鴒山鶺鴒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