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腳鷸

紅腳鷸

紅腳鷸紅腳鷸中等體型(28厘米),腿橙紅色,嘴基半部為紅色。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比紅腳的鶴鷸體型小,矮胖,嘴紅腳鷸較短較厚,嘴基紅色較多。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虹膜-褐色;嘴-基部紅色,端黑;腳-橙紅色。

基本信息

基本特徵

(圖)紅腳鷸紅腳鷸

中等體型(28厘米),腿橙紅色,嘴基半部為紅色。上體褐灰,下體白色,胸具褐色縱紋。比紅腳的鶴鷸體型小,矮胖,嘴紅腳鷸較短較厚,嘴基紅色較多。飛時腰部白色明顯,次級飛羽具明顯白色外緣。尾上具黑白色細斑。 虹膜-褐色;嘴-基部紅色,端黑;腳-橙紅色。

夏季上體銹褐色,羽軸黑褐色。下體白色並密布黑褐色縱紋。嘴和腳橙紅色,嘴端黑色。飛行時白腰和翼內側後緣寬闊的白色帶明顯。冬羽顏色較淡。

叫聲:多有聲響。飛行時發出降調的悅耳哨音teu hu-hu,在地面時作單音teyuu。

基本習性

棲息于海濱、江河、泥灘、河岸邊、沼澤地,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昆蟲等為食。通常結小群活動,也與其他水鳥混群。繁殖期5~7月,在水域附近的乾燥地面營巢,每窩產卵4枚。

繁殖於中國西北、青藏高原、內蒙古東部、遷徙途經華南、華東,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台灣、海南越冬。種群數量較多。

分布範圍

紅腳鷸分布範圍:繁殖於非洲及古北界;冬季南移遠及蘇拉威西、東帝汶及澳大利亞。

分布狀況:常見。根據鄭作新(1994),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西北、青藏高原及內蒙古東部。大群鳥途經華南及華東,越冬鳥留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海南島、台灣。然而Hale(1971)認為中國有幾個亞種。如此,亞種ussuriensis在中國為過境鳥,terrignotae於中國的東北及華東,craggi繁殖於新疆西北,eurhinus於中國西部。

藥用價值

藥 名:紅腳鷸(yu)

(圖)紅腳鷸紅腳鷸

來 源:為鷸科動物紅腳鷸的肉。

功 效:溫中健脾。

主 治:用於久病虛損、胃寒瀉泄者。

性味歸經:甘鹹,溫。入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適量。

別 名:赤足鷸、東方紅腿(《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繁殖在新疆西部、甘肅、西藏南部、青海、東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島、廣東、台灣等地越冬。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獲後,去毛、除去內臟,鮮肉入藥。

拉丁名:Tringa totanus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