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中文名:黑枕王鶲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鶲科→黑枕王鶲屬
拉丁名:Hypothymisazurea
英文名:Black-napedMonarchFlycatcher
屬中文名:黑枕王鶲屬
俗名:黑領藍鶲
雀形目>鴉科>黑枕王鶲屬
PASSERIFORMES>Corvidae>Hypothymisazurea
描述
體型:體重♂11-14g,♀8-11g;體長♂141-165mm,♀144-15Omm;嘴峰♂10-14mm,♀10-14mm;翅♂67-75mm,♀69-72mm;尾♂65-79mm,♀67-77mm;跗蹠♂14-8mm,♀14-18mm。
形 態:雄鳥額基黑色,枕部有一絨黑色斑,其餘額、枕、後頸、頭側和頸側輝青藍色,尤以頭頂較鮮亮。背、肩、腰至尾上覆羽以及兩翅和尾表面概青藍色或深藍色,兩翅和尾暗褐色,外翈羽緣藍色。眼先、頰、耳羽、頭側與頭頂相似。下體須黑色,喉、胸和上體相似亦為青藍色,下喉和上胸之間有一半月形黑色環帶;腹及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淡灰藍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雌鳥前額基部和頰尖黑色,其餘頭部和頸暗青藍色或深藍色,到背、肩等上體變為褐色或淡灰褐色,兩翅和尾暗褐色,翅上覆羽和飛羽羽緣沾青藍色;尾羽外翈羽緣亦沾藍色,枕無黑斑。額、喉為暗青藍色或灰藍色,胸暗藍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沾淡藍灰色。虹膜藍色或暗褐色,嘴鈷藍色或黑色,腳鉛藍色或黑褐色。
叫 聲:鳴聲為清脆的pwee-pwee-pwee-pwee聲,聯絡叫聲為粗啞的chee,chweet聲。
遷 徙
黑枕王鶲在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等地為留鳥,部分繁殖在四川和貴州
生 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中,尤以溝谷與河流沿岸疏林灌叢較喜歡,有時也出入於農田等開闊地區的稀疏樹叢、竹叢和灌叢中。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國內分布於四川西南部西昌,貴州南部冊亨和望謨,雲南西北部麗江、西部騰衝、盈沖、耿馬、潞西、雙江、景東、南部西雙版納、東南部蒙自、河口、富寧,廣西柳州、瑤山,福建,台灣,廣東,香港和海南島;其中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和台灣為留鳥,四川、貴州為夏候鳥,香港、福建為冬候鳥。
國外分布: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越南、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種群與保護
黑枕王鶲在我國雲南、海南島和台灣地區種群數量較豐富,容易見到;而在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則較為稀少,不常見。近來種群數量更趨減少,或許與環境條件惡化和人為捕獵有關,應注意保護。
食 性
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習 性
常單獨活動,機警,行動敏捷,在樹枝和灌叢間來回飛翔,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或停息於樹枝或灌木頂端,當空中有昆蟲出現,則立刻飛去捕獵,也在樹枝和林下灌木枝葉間跳躍覓食,邊跳邊叫,叫聲似‘幾喲,幾喲,幾喲……’,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
繁 殖
黑枕王鶲繁殖期4-7月間。營巢於樹和竹的枝杈上。巢呈深杯狀,主要由細草莖和草葉、樹皮纖維和苔蘚等構成,再用蜘蛛網將它們網織在一起,結構精美,巢壁很薄,距地高1.2-1.2m。除在茂密的森林中營巢外,也在林緣疏林、次生林和開闊地區的樹叢中背巢,有時也在果園和農田地區的孤樹上營巢,營巢環境的選擇不甚嚴格。巢的大小為巢口直徑5cm,巢深3cm。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5枚,卵淡乳黃色、粉黃色或粉白色,被有淡棕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9-19.0mm×12.1-14.1mm。
野外鑑別
小型鳥類,體長14-16cm。雄鳥除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外,通體包括兩翅和尾表面幾全為青藍色,頭頂天藍色,額基黑色,枕有一黑色塊斑,胸具一半月形黑色胸帶。雌鳥頭頸暗青藍色,背灰藍褐色,枕無黑斑,胸亦無黑色環帶,其餘似雄鳥。特徵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我國還未見有與之相似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