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鳶屬

黑翅鳶屬

黑翅鳶屬(學名:)是一類中型猛禽,外表很酷,具有高超的飛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懸停的絕技更是鷹科中獨一無二。特徵是有黑白分明的羽毛,明亮的紅眼睛,腿部黃色。主要以田間的鼠類、昆蟲、小鳥、野兔、昆蟲和爬行動物等為食。白天常見停息在大樹樹梢或電線桿上,當有小鳥和昆蟲飛過時,才突然猛衝過去撲食。飛翔的高度較低,採用盤旋、翱翔等方式,有時也進行鼓翼飛翔。在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地面上的獵物時突然直撲而下。一般單獨活動,多在白天的早晨和黃昏進行。其中紋翅鳶是唯一夜間捕食的鳶。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白尾鳶 白尾鳶

黑翅鳶屬共有4種,代表物種黑翅鳶,身長35-38厘米,翼展80-95厘米,體重197-343克,兩性相似。眼先和眼上有黑斑,前額白色,到頭頂逐漸變為灰色。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藍灰色。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黑色,大覆羽後緣,次級和初級覆羽藍灰色,初級飛羽暗灰色,外側7枚具黑色尖端。中央尾羽灰色,尖端綴有沙皮黃色,兩側尾羽灰白色,尖端綴有皮黃色,其餘具暗灰色羽軸。整個下體和翅下覆羽白色,但初級飛羽下表面黑色,次級飛羽灰色,具淡色尖端。跗蹠前面一半被羽,一半裸露。平尾,中間稍凹,呈淺叉狀。

幼鳥頭頂褐色,具寬的白色羽緣。上體更褐,亦具寬闊的白色羽緣;翅覆羽黑灰色,亦具白色羽緣;胸部羽毛具窄的褐色羽軸紋,羽緣綴有茶褐色或灰色,其餘似成鳥。

虹膜成鳥血紅色,幼鳥黃色或黃褐色,嘴黑色,蠟膜和口角淡黃色,腳和趾深黃色,爪黑色。

分布範圍

紋翅鳶 紋翅鳶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達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瓜地馬拉、伯里茲、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露西亞、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好望角、馬達加斯加,阿富汗、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也見於葡萄牙、匈牙利、德國等歐洲南部國家。

中國雲南、廣西浙江、河北等省。

棲息環境

黑翅鳶屬分布圖 黑翅鳶屬分布圖

棲息於有樹木和灌木的開闊原野、農田、疏林和草原地區,從平原到4000米多的高山均見有蹤影。

生活習性

黑肩鳶 黑肩鳶

主要以田間鼠類、昆蟲、小鳥、野兔和爬行類為食。覓食方式主要通過守候在電線桿上和高大樹木頂端,等候過往小鳥和昆蟲,然後突然俯衝而下捕之;另一種方式是通過無聲無息地在天空長時間地盤旋、滑翔、觀察地面動靜,並不時地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滑翔。間或也鼓翼飛翔,兩翅扇動較輕,顯得相當輕盈,發現獵物再俯衝而下抓取。常單獨在早晨和黃昏活動。其中紋翅鳶是該屬種類中唯一夜間捕食的鳥類。

繁殖方式

春季於4-5月到達繁殖地,秋季於10-11月離開繁殖地。巢於平原或山地丘陵地區的樹上或高的灌木上。巢較鬆散而簡陋,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有時放有細草根和草莖,或根本無任何內墊物。每窩產卵3-5枚,白色或淡黃色、具深紅色或紅褐色斑,呈卵圓形。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和育雛,孵化期25-28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30-35天的餵養,雛鳥即可飛翔離巢。

黑翅鳶卵 黑翅鳶卵
黑翅鳶 黑翅鳶

該屬種類

黑翅鳶屬(4種)
中文名稱學名
1黑翅鳶
Elanus caeruleus
2黑肩鳶
Elanus axillaris
3白尾鳶
Elanus leucurus
4紋翅鳶
Elanus scriptus

保護級別

黑翅鳶 黑翅鳶

全部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生效年代:1997。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中國物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19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