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園、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鳥,品種繁多,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86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虎皮鸚鵡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

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喜歡的寵物鳥之一,野生種群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虎皮鸚鵡原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後來經過人工培育,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籠養鳥。全國都有飼養,我國是在19世紀40年代傳入的。它的鳴叫聲雖不悅耳動聽,但羽毛十分艷麗,全身羽毛由黃、黑、綠、藍、青等七種不同的顏色組成,給人一種鮮而不艷,美而不俗的舒適感。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翅膀花紋較多,毛色和條紋猶如老虎的花紋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天真可愛、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原始種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復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復羽為

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或肉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那般羽色。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未成年雄鳥鼻膜為桃紅色(根據品種的不一樣而鼻膜不一樣),雌鳥為白色帶一點點藍色(根據品種的不同鼻膜而不一樣)。

成年鳥頭頂較圓平,嘴殼較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復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藍色,雌鳥蠟膜為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野外生活

環境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並以植物種子等為食。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

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1月)又聚集到南方。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習性

黃臉藍蛋白石黃臉藍蛋白石

它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常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遊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目前狀況

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是熱帶鳥,在中國野外生存能力較差。很多不能存活。特別是不會過冬。請不要放生。

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隻,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86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人工飼養

成長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五六月開始發情,完全發情時就可以繁殖了,公鳥會給母鳥餵食,母鳥可能主動提出踩背,也可能公鳥主動搭上腳在母鳥背上要求踩背。

繁殖

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10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儘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10年。

養殖須知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所以不能用竹籠,必須要用鐵籠飼養。作為休閒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定有棲槓、吊環,供鸚鵡玩耍。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5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豎式的更好,可以模擬野外的生存環境),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繁殖籠儘量使用鍍鋅籠.避免使用塗漆.噴塑籠.減少化學品的危害.側邊開有掛窩門.酷夏歇窩時將窩門關閉。

剪羽散養時,應有固定的場地,讓鳥兒可以分辨出哪裡是散養區,否則會導致到處亂跑。應在天快要變暗時將所有不繁殖的母鳥和公鳥收回籠,否則他們會一直躲藏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發現,甚至無法發現。同時應注意鼠蛇作惡。

溫度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

注意事項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鸚鵡,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定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野生鸚鵡它們的巢穴選在枯樹上,咬出個巢繁殖後代,鸚鵡用的是暗巢人工飼養條件下,暗巢當然越暗越好啦。鳥在巢最暗的地方產蛋,孵化時越暗鳥才沒那么容易受驚,繁殖成功率就高啦。鳥一受驚就亂踩的,鳥窩設計不夠高會出現踩蛋或踩到小鳥情況容易踩死小鳥,不夠寬鳥會出現咬箱子,也就是築巢行為。築巢行為一直保留到今天,有條件的飼養者仍可提供大小適宜的木頭,供鳥自行築巢,橫豎皆可。

飼料及年齡

虎皮鸚鵡黃臉原始藍虎皮鸚鵡黃臉原始藍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餵多種小型鸚鵡,喜歡吃白菜,油菜,另外加餵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長25CM,寬13CM,高13CM;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

虎皮不能吃的食物:

菠菜、梨子、洋蔥、櫻桃、薔薇科植物種子(蘋果果肉之類可以吃)、苦瓜、蘑菇、桃子、李子、蔥、氯化鈉(鹽不可攝入過多)、昆蟲外殼如蝦皮蟹殼、酸模(野菠菜)、酢漿草、常青藤。義大利餅、義大利粉都有洋蔥、蘑菇之類的,不能吃。

虎皮鸚鵡喜歡的植物:香料植物如羅勒、紫蘇等。

能夠經常找到的用作零食的草:稗子、早熟禾、牛筋草、薺菜等。

保護級別

國家2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同時,虎皮鸚鵡還是野生種群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顏色品系

虎皮鸚鵡一般成長到5個月左右即可繁殖,顏色從淺到深有:白,乳白,黃,亮綠,深綠,橄欖綠,灰綠,天空藍,鈷藍,深藍,淺紫羅蘭,紫羅蘭,灰,炭黑14大類。

虎皮鸚鵡的品種可以分成20大類:

原始種

原始種(Base Color),最常見的虎皮鸚鵡品種。

蛋白石種

蛋白石種(Opaline)花紋變異,蛋白石種和原始種主要的區別在於背部的斑紋羽毛,藍白色系(包括天空藍、鈷藍、紫羅蘭、白)帶了蛋白石的背羽外圍顏色為藍色,不帶為白色。黃綠色系(包括亮綠、深綠、橄欖綠、檸檬黃)帶了蛋白石的為綠色,不帶為黃色。灰色系(包括灰、炭黑)帶了蛋白石的為灰色,不帶為白色。特點:背部有倒三角純色區域,每根翅羽毛末端顯現與身體本色一致的顏色。

灰翅種

灰翅種(Grewing/Clearwing/Dilution)顏色變異,灰翅種的前兩個英文譯名分別是“灰翅”(指的是花紋從黑變灰)和“亮翅”(指的是翅膀的顏色從以黑色為基調的暗色變為以淺色為基調的亮色)這都是從翅膀上來說的。而“稀釋”指的是翅膀花紋,連同身體顏色一起被稀釋變淡的過程。灰翅總的來說就是花紋從原本的黑色被稀釋為不同程度的灰色,身上的藍色綠色同時也被稀釋到不同程度上的淺綠和淺藍。特點:相對於原始種而言,身上黑色符紋的地方都被淡化為灰色。

肉桂翅種

肉桂翅種(Cinnamon)顏色變異它和“灰翅種”類似,是翅膀顏色的改變,但不同的是灰翅的翅膀是被稀釋灰色,而肉桂翅則是被稀釋成接近於咖啡色的“肉桂色”。特點:相對於原始種而言,身上黑色符紋的地方都被淡化為咖啡色。

黃/白化種

黃/白化種(黃/白紅眼)(Lutino)顏色變異黃化種是顏色的變異類型,就是綠色鳥體身上所有的符號全部消失,黑色素被完全取代,綠色被沖淡成為黃色。眼睛的虹膜也從黑色變成紅色,是為數不多的幾種虹膜顏色也發生了變異的品種。白化種和黃化種相似,白化是黃化的鳥再經過一次藍化而形成的。特徵和黃化相似,只不過不同的是全身雪白。特點:紅眼睛,純黃/純白羽毛。

魚鱗種

魚鱗種(Spangle)魚鱗種實際就是翅膀的顏色結構完全和原始種的結構反過來,原始種該是黑色的區域在魚鱗種身上是白色,在原始種身上是白的地方魚鱗種又是黑色的。因為黑色變成了外面的圈圈的顏色,所以相比起原始種翅膀黑色區域的大面積分布,魚鱗種的黑色少的多。特點:每片羽毛邊緣為黑色,其它地方為純色,與色系對應。

派特種

派特種(Dominant Pied、Recessive Pied、Clearflight Pied)花紋變異分為三大類:

顯性派特——遺傳類型:顯性遺傳,父母雙方只要有一方帶顯性基因,後代就會出現相同或相似性狀的後代。特點:兩片大翅膀為純色,成年後有白眼圈。

隱性派特——遺傳類型:隱性遺傳,父母雙方必須同時帶有同種隱性基因,才會把隱性遺傳的性狀遺傳至後代。特點:身上黑色符紋無規則並且模糊,成年後無白眼圈。

亮飛行羽派特只有翅膀末端的飛行羽全部褪色成純白或者純黃。身體出現的斑點和塊也相對較小,通常還會有些清楚的身體羽毛顏色在脖子上出現。也有清楚的羽毛補丁在頭的後面。

黃臉種

黃臉種(Yellowface)顏色變異正常情況下綠色系的鳥(亮綠、深綠、墨綠、灰綠、黃色…)面部是黃色的,而藍色系的鳥(天空藍、深藍、紫羅蘭、墨富、淺紫、灰色、白色…)面部是白色的。當藍色系白臉被黃臉取代的時候。這類鳥叫做黃臉種。

特點:身體為藍系鳥,臉部為黃色。

冠羽種

冠羽種(Crested )毛型變異冠羽是屬於毛型的變化,基本上可以大抵分為3種類型:“簇狀冠羽、半圓冠羽、圓冠羽(全冠)”三種。同時日本還有過伴隨著卷背出現的冠羽品種,稱之為冠羽卷背。冠羽的特色就在於頭頂羽毛的形狀,通常以對稱的毛型為審美標準。特點:毛型變異。

華樂種

虎皮鸚鵡華樂種虎皮鸚鵡華樂種

華樂種(Fallow)特殊變異華樂種是除了黃/白化種、草蛉翅種以外唯一具有紅眼睛的品種,各種斑紋都有可能出現在華樂種身上。特點:雜色羽毛,紅眼睛,羽色有微肉桂浸染效果。

黑背種

黑背種(Saddleback)特殊變異這種鳥看上去有些類似蛋白石,但實際不是同一型,黑背種從頭部開始就有灰色的斑紋,並且往下開始逐漸恢復到正常的黑色斑紋,在頸部沒有像蛋白石一樣出現一個“V”字型的空缺。

德克薩斯亮體種

德克薩斯亮體種(Texas Clearbody)特殊變異因為最早出產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所以通常都叫做“Texas Clearbody”,一般在你看到這種鳥的時候並不會太注意到它的特別之處。因為除了顏色以外身體的標號基本和正常鳥相同。主要特點在於它的身體上面,腹部的基本顏色被稀釋,藍色稀釋為淡藍白色,綠色稀釋為明黃色,其它的特徵不變。還有一點就是亮體種身上不會摻雜任何的雜色,並且在翅膀的最下端飛行羽會呈現出灰色而不是通常的黑色,這也是一個區別的主要關鍵所在。

板岩種

板岩種(Slate)特殊變異一種極端罕見的品種。這種顏色出現的方式類似於灰色或者紫羅蘭的顏色變化,這個基因導致了一種非常非常深的藍色。真實的板岩虎皮僅僅出現在藍色系的虎皮身上。

炭黑種

炭黑種(Anthracite)特殊變異炭黑虎皮擁有非常黑的身體顏色,這是所知虎皮品種中顏色最深的。出現黑色的羽色是極端罕見的。

黑臉種

虎皮鸚鵡黑臉種虎皮鸚鵡黑臉種

黑臉種(Blackface)特殊變異同樣是一個極端罕見的特殊變異,僅僅出現在荷蘭。黑臉種的鳥是一個黑色素增加的變異類型。從身上腦袋上都能體現出來,也是虎皮中唯一的身上都出現斑紋的鳥。

斑駁種

斑駁種,這種鳥也是雜色鳥的一種,它不是派特的原因就在於這種鳥的雜色排列沒有一定的規則,看上去羽毛的排列就像是隨意混搭上去的。而且它還有一個特徵就是毛量的增多。

半邊種

半邊種(Half-Sider)特殊變異這是一個不能被遺傳繼承的基因類型,是一個徹底的突變。視覺上面,這種鳥會像是突然間被分成兩半或不均等分的塊狀,而不同區域顯示出來的樣子完全是不同的品種或者顏色,反差很大。

暗翅種

暗翅種(Darkwing)特殊變異有些類似亮體種的鳥,不過它的翅膀全部是黑色的,身上變成了明亮的檸檬黃,極其罕見。

捲毛種

捲毛種,毛型的特殊變異,無獨立生存能力。所以,就像對待殘疾人來對待。

分辨方法

(一)虎皮幼鳥公母分辨方法:虎皮鸚鵡公鳥:蠟膜基本成粉紅色。適用於一個月出窩後的幼鳥(因為小鳥早期鼻膜充血不好判斷),母鳥:鼻孔周圍呈現白色,偶爾也有粉紅不過非常淺。

(二)虎皮亞成年鳥公母分辨方法:公鳥:根據不同品種,一般蠟膜顏色是藍色,隱派公鳥和雙基因顯派公是粉紅色的,終生桃紅,帶點紫色。,母鳥:鼻孔周圍為白色外邊是非常淡的藍色或者蠟膜為白色

(三)虎皮成鳥公母分辨方法:公鳥:根據不同品種一般蠟膜顏色是藍色,隱派公鳥和雙基因顯派公式粉紅色的,終生桃紅,帶點紫色。母鳥:有的蠟膜是白色(可能是發情期退潮期,一些母鳥則是未到發情期)有的蠟膜皺皺巴巴呈現茶褐色(那表示母鳥處於發情期)

雌雄分辨

虎皮鸚鵡分辨雌雄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鼻部的蠟膜顏色,不同性別、年齡的雌雄虎皮蠟膜顏色是不一樣的。

老幼分辨

虎皮鸚鵡的平均壽命在7-10年,如果精心飼養會更長。

幼鳥的額頭上分布有大量的斑紋,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卻,直至成年時全部褪完。頭部會有一塊純色區域(綠色系和黃色系的為黃色,藍,白,灰為白色)。老鳥該區域的羽毛雜亂。

幼年期的鳥眼睛為全黑,看上去十分可愛,成年後會逐漸出現白眼圈。

幼鳥的喙為蠟黃色,並在尖端有黑色(大部分鳥),成年後逐漸變為灰褐色,不過派特類嘴殼終生橘紅。剛成年的鳥也許仍是蠟黃色,但成年過後一段時間就會變色,有些則一旦成年就變色

幼鳥的腳及其稚嫩,一般為粉紅色,剛成年的顏色變化不大,但一段時間後變化相當明顯,腳爪變得粗糙,也不會像幼鳥那樣肉肉的,顏色變成類似藍墨色。

誤區:並不是所有的公鳥都會變成這種顏色,有的是灰色。

幼鳥眼睛明亮,老鳥眼睛邊會有眼袋。

幼鳥羽毛整齊,老鳥羽毛蓬鬆、肥胖。

幼鳥活潑淘氣,老鳥動作緩慢。

疾病防治虎皮鸚鵡身上的羽虱很多,必須注意消滅。虎皮鸚鵡還受吸血蟲的危害。巢箱往往是產生吸血蟲的大本營。每次孵窩完畢,要馬上用開水燙一遍巢箱,再在箱內塗上對鳥無害的殺蟲藥BGP水溶液,保持清潔乾燥,預防寄生蟲。

馴養

在大洋中的殖民地,英國人最早開始飼養虎皮鸚鵡。1840年英國的博物學家約翰·高爾德把虎皮鸚鵡帶入英國,不久大批虎皮鸚鵡進入英國,並出現了大型的鸚鵡集市。由於虎皮鸚鵡繁殖能力強,各種新羽色品種的出現更增加了人們的興趣,至今仍是人們熱衷的寵物。

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體形較野生種大,壽命也較長。野生種一般壽命7-8年,人工飼養種可達12年,更有甚者能活20多年。

虎皮鸚鵡在馴養早期可以模仿人說話,許多記錄都表明它們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於2012年,在日本有一個人飼養的虎皮鸚鵡逃逸,由於它能念出自己的名字及家裡的地址,最終被送回主人手上。據主人所說由於以前也走失過鸚鵡因此曾故意教它講自己的名字跟地址。

鸚鵡學舌

鸚鵡學舌是指一些鳥類可以模仿人類語言,因為鸚鵡作為該類鳥的代表最為人知,所以鸚鵡學舌作為此類的通稱.會學舌的鳥類所能掌握的詞語程度不同.有些例如烏鴉雖然很聰明,但只會個別詞語。虎皮鸚鵡不一定會說話(個別原始鳥種可以訓練它說話,但已經很少有能說話的了),但是只要是從小養的,最好是公的,就有說話的可能。(要學會是很難的)

訓練過程

虎皮鸚鵡一般是喜歡鳥類的朋友們的最佳選擇,它會學習說話,會逗人開心,但是訓練虎皮鸚鵡卻要從小開始,如何才能從小開始訓練虎皮鸚鵡呢?

一、長羽毛放手飛

育雛虎皮鸚鵡屬於晚成鳥,30天左右可出窩。在離開巢窩前,全靠成鳥餵食。當小鳥基本長齊羽毛或從巢內探出頭來時,雌鳥可能不再理會小鳥並尋找新的巢,準備繁殖。

二、訓練食物輔助

訓練時,主人手中拿著鳥愛吃的食物,當鳥見到這些食物,就會從鳥架上跳到主人手中吃食,主人可用手輕輕在鳥背上來回撫摸,表示愛撫。訓練熟了就會無拘束地與你玩。

三、反覆教牠說話

虎皮鸚鵡是鳥類當中最善於模擬的鳥之一,它會學人說話。每天反覆教它一句話。教鸚鵡學舌時要專人教,不能家裡的人全去教,這樣會導致鳥兒混淆,什麼也學不會。

年齡判斷

一般,年齡越大,臘膜顏色越深。一生鼻子的臘膜都應光滑平坦。雌性:鼻子上的臘膜在幼年期呈奶白色。

成年後,鼻子的臘膜越發變皺,並在發情繁殖時轉為褐色。褐色越深,意味著此母鳥越是需要交配繁殖了。

註:特殊虎皮的雄性,一生鼻子的臘膜均為肉紅色。虎皮的年齡區分:虎皮一般5到6月成熟。成熟後,在頭部頂上會有一塊區域都附上同一色的毛,顏色光亮,羽纖維較幼年時的要粗。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