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喉長尾山雀

銀喉長尾山雀

銀喉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鳥類,俗稱十姐妹,糰子,洋紅兒、銀頦山雀。長尾山雀科全長約14cm。頭頂黑色具淺色縱紋,頭和頸側呈葡萄棕色(指名亞種頭部純白),背灰尾長,黑色並具白邊,下體淡葡萄紅色,喉部中央具銀灰色斑。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銀喉長尾山雀體型纖小,全長10.8-13.1厘米,翅長5.2-6.0厘米,尾長6.0-7.8厘米。該鳥頭頂羽毛較豐滿且甚發達,體羽蓬鬆呈絨毛狀,頭頂、背部、兩翼和尾羽呈現黑色或灰色,下體純白或淡灰棕色,向後沾葡萄紅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塊斑,尾羽長度多超過頭體長。雌性羽色與雄鳥相似。

銀喉長尾山雀銀喉長尾山雀

指名亞種頭純白色,喉無斑;上背黑色,下背黑而雜以葡萄紅色,肩和腰葡萄紅色,羽端白色;尾上復羽黑色;尾羽黑,最外側三對尾羽的外側羽片白色,羽端具楔形白斑;飛羽褐色,初級飛羽的外側羽片基部緣以黑色,向端部轉為白色,次級飛羽的外側羽片具白緣,三級飛羽的內、外兩側羽片均具白色寬緣;下體白色,腹和兩肋沾淡葡萄紅;尾下復羽暗葡萄紅色。幼鳥上體烏褐,頭頂中央白色;次級飛羽和翅上復羽褐色,具白色寬緣;下體羽色較成鳥暗。嘴暗褐,先端色淡,跗蹠淡褐色。

銀喉長尾山雀銀喉長尾山雀

長江亞種頭頂頭頂輝黑色,中央貫以淺黃灰色縱紋;頭和頸側呈淡葡萄棕色;頦、喉淡葡萄棕色,喉部中央具一銀灰色塊斑;背至尾上復羽石板灰;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內側飛羽的羽緣較淡;尾羽黑色,外側羽片具灰色羽緣,外側二對尾羽淺褐,有楔狀白斑,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側羽片純白色;胸部黃灰,腹部沾葡萄紅,尾下復羽葡萄紅色;腋羽和翅下復羽白色。幼鳥頭頂及上背呈葡萄褐色,頭部縱紋亦較淡;喉、胸和上腹呈銹色,下腹黃灰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腳棕黑色。

華北亞種羽色與長江亞種相似,僅體型稍大。

生活習性

繁殖期成對活動,秋、冬季節結小群,常見跳躍在樹冠間或灌叢頂部,行動敏捷,來去均甚突然,有時還像鶲類一樣,掠食空中飛行的昆蟲。鳴聲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時為單純的“Jing—jing……”,常連續多次很少變化。

銀喉長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蟲。在東北地區,除少量蜘蛛和小形蝸牛外,95%以上是昆蟲,包括落葉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危害森林的害蟲。在秦嶺、大巴山地區和四川西南與雲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蟲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及其它昆蟲,也有少許植物。

環境習性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繁殖期外結成小群至大群,常見於樹冠或灌叢頂部,捕食空中的昆蟲。

生長繁殖

銀喉長尾山雀銀喉長尾山雀

在中國東北地區,於4月下旬至5月中旬營巢繁殖,此時雌雄鳥共同銜取築巢材料,並不斷地鳴叫,特別是雄鳥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鳥同時到達,依次入巢後再一齊飛去,偶爾也有單獨來去的情況。巢呈卵圓形,多築在背風的林內,置於落葉松枝杈間,巢的一側緊貼樹幹。距地面高3—9米,巢口位於側面上方。巢用苔蘚、地衣、樹皮、羽毛等,用鱗翅目昆蟲的繭絲膠固而成,內墊獸毛或羽毛。巢的大小為:高11.1—11.7,巢徑8.4—10.5,巢口徑3.7—4.1厘米。巢營造完畢即開始產卵,每天產一枚,每窩9—10枚。卵平均大小為:14.3一15×11.0—11.5毫米,重0.9一1.1克。卵呈白色,綴以淡紅褐色小斑,鈍端較密集,略成圈狀。

在浙江一帶,銀喉長尾山雀在3一4月間營巢繁殖,巢置柳樹、松樹、茶樹或竹林間。每窩產6—8枚卵,呈粉紅白或純白色,具紅褐色斑點。卵平均大小為15×12毫米。

卵產完後,由雌鳥單獨坐巢孵卵。此時雌鳥很少嗚叫,而雄鳥則常飛到鳥巢附近鳴叫,雌鳥聞聲而出,偕同雄鳥飛去取食,然後再伴隨返回,待雌鳥入巢後,雄鳥再離去。也見有雄鳥銜食餵雌鳥的情況。

卵經13天孵化出雛。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呈粉紅色,兩眼緊閉。第7天開始睜眼,體上各羽域亦開始明顯可見。雌雄鳥均擔任育雛工作,育雛期為15天,第16天雛鳥離巢。雛鳥離巢後,先由親鳥在巢區內領飛,習飛多次後才隨同親鳥飛離巢區。

在日本,鳥類行為觀察者們發現銀喉長尾山雀有幫忙其他親鳥孵卵育兒的行為,當成對的銀喉長尾山雀在巢中產卵時,或會有一到三隻和繁殖無關的銀喉長尾山雀一起進入窩裡幫忙,像這樣幫助育兒的鳥被叫做“幫手”,它們會代替親鳥孵卵、或是幫孵卵的親鳥運送食物,或是為防止外敵靠近而進行警戒,且在雛鳥孵出後還會照顧保護雛鳥,與工蟻、工蜂不同的是,它們自己有繁殖能力,常常頭一年幫助進行育兒,在第二年就會參加繁殖,研究調查表明,這類鳥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因此受到幫助的多是“幫手鳥”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棲息環境

銀喉長尾山雀是常見的森林鳥類之一。多棲息于山地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在東北遼寧地區龍以東部山區的落葉松林中較為常見,冬季或遷平原。

分布範圍

銀喉長尾山雀銀喉長尾山雀

分布於自北歐和東北歐,東經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薩哈林島(庫頁島),日本、蒙古和朝鮮等地。

中國分布於北京、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和雲南等省、市、區(留鳥、冬候鳥)。

地理分布

為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的留鳥,較常見 。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意義

生態價值

銀喉長尾山雀在夏秋季完全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春季和冬季食物中動物和植物的比為48:52;生活在松林里的銀喉長尾山雀大多數以松毛蟲為食;對農業、林業有益。

研究價值

作為中國常見、可人工飼養的雀形目鳥類,銀喉長尾山雀也參與了不少的科學研究:如1984年5月江蘇省東南部沿海地區5.8級地震期間,對在上海距震中135公里處籠飼的五種雀形目鳥類異常反應的觀察記錄顯示,在陰雨天氣、無特殊異常的安靜室內,地震銀喉長尾山雀反應現象略多,在震前一日即呈現一定程度的厭食及呆鈍,反應程度為中等強度,地震前在籠內不停跳躍但無飛撞;1997年對包含銀喉長尾山雀在內的六種鳴禽鳴肌的比較解剖實驗研究結果,則通過找到起止點和發達程度的差異,初步分析了鳥類鳴肌形態結構對鳴叫的影響。

觀賞價值

銀喉長尾山雀,北京人用於籠養的叫它“子子貓兒”或“吇吇貓”,形亦同於俗稱“紅子”的沼澤山雀,體小而輕捷,白多黑少,羽毛松而不緊,茸茸一團,頗似雛貓,故以貓名,喜靜而不喜動,憨態可掬,只是不易久養(即不適應人工飼養,久則易死)。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