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傳說中,它披著一件八種顏色的羽衣,在深林中盤鏇歌唱,神秘而高貴。 仙八色鶇因其羽毛有八種顏色而得名。形態特徵
仙八色鶇體長19-21厘米,體重74-90克。虹膜棕褐色,眼周皮膚灰藍色;嘴峰黑色;跗跖和腳棕褐色。它與藍翅八色鶇的羽色極為相似,體色艷麗,前額至後頸部中央冠紋黑色,額部較狹,頭頂後部漸寬闊;冠紋兩側為淡棕褐色;眼先、眼圈、頰部、耳羽及頸側上部至後頸部均為亮黑色,並與冠紋在頸背相遇,形成黑色領圈。背、肩及內側次級飛羽表面亮草綠色;翅上小覆羽,腰和尾上覆羽為亮紫藍色;大覆羽為藍綠色,端部外緣紫藍色。初級飛羽基部黑色,外側有5—6枚具寬大的白斑,羽端黑色,其餘4—6枚大部羽端全為白色。頦部黑色,喉部和頸側下部白色,頸側稍沾黃色;胸、腹側和兩脅亮皮黃色,胸部的較為濃著,而藍翅八色鶇的胸部和腹側為淡茶黃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猩紅色;尾羽黑色,端部緣以藍綠色。雌鳥羽色與雄鳥相似。生活習性
喜單獨在林、灌叢中活動,跳躍式行走。主要取食昆蟲、蚯蚓等,是一種非常機敏、膽小的地棲息鳥類。
叫聲:清晰的雙音節哨音kwah-he,kwa-wu似藍翅八色鶇,但較長較緩。
分布範圍
分布於緬甸、泰國及印度尼西亞。繁殖於日本、朝鮮、中國東部和東南部;越冬在婆羅洲。指名亞種為夏季繁殖鳥見於廣西、廣東、香港、福建及台灣。一般不常見,高可至海拔1000米。冬季於近沿海地帶從河北至華東沿海越冬。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有記錄。
生育繁殖
5月下旬繁殖,在地面挖一淺穴,上以枯枝搭成平台,再以苔蘚、雜草等編成球狀巢。每窩產卵5-7枚,雌雄輪流孵卵。
保護狀況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國家II級保護。
亞種分化
仙八色鶇兩廣亞種(學名:pitta nympha melli)。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東龍頭山。仙八色鶇指名亞種(學名:Pitta nympha nympha)。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朝鮮。
相關事件
2011年7月,浙江省首次有人發現仙八色鶇,並第一次拍到仙八色鶇成功繁殖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