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為伯勞科伯勞屬的鳥類,俗名褐伯勞。體長18-21cm。一般生活於溫濕地帶森林鳥類、常見於平原、丘陵至低山區以及多築巢於林緣、開闊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頭蟲科、金龜子科、瓢蟲科、半翅目蝽科和鱗翅目昆蟲。偶爾吃少量草子。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普通亞種額和頭頂前部淡灰色(指名亞種額和頭頂紅棕色),頭頂至後頸灰褐色。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亞種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紅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隱約可見不甚明顯的暗褐色橫斑。兩翅黑褐色,內側覆羽暗灰褐色,外側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內側飛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緣和先端。翅緣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區黑色,連結成一粗著的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直到耳後。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紋。頦、喉和頰白色,其餘下體棕白色,兩脅較多棕色,腋羽亦為棕白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羽色較蒼淡,貫眼紋黑褐色。幼鳥上體棕褐色,各羽均綴黑褐色橫斑和紅尾伯勞(圖3)棕色羽緣,下體棕白色,胸和兩脅滿雜以細的黑褐色波狀橫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鉛灰色。

體重♂23-37g,♀28-44g;

體長♂170-208mm,♀175-204mm;

嘴峰♂12-18mm,♀13-16mm;

翅♂83-92mm,♀80-95mm;

尾♂80-100mm,♀90-97mm;

跗蹠♂23-29mm,♀23-27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分布於俄羅斯朝鮮日本蒙古印度,中南半島和菲律賓。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海南台灣

生活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灌叢、疏林和林緣地帶,尤其在有稀矮樹木和灌叢生長的開闊曠野、河谷、湖畔、路旁和田邊地頭灌叢中較常見,也棲息於草甸灌叢、山地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林緣灌叢及其附近的小塊次生楊樺林內。

生活習性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紅尾伯勞東北亞種繁殖於黑龍江,遷徙經中國東部;指名亞種為冬候鳥,遷徙經中國東部的大多地區;日本亞種冬季南遷至雲南、華南及海南島越冬。

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常在枝頭跳躍或飛上飛下。有時亦高高的站立在小樹頂端或電線上靜靜地注視著四周,待有獵物出現時,才突然飛去捕獵,然後再飛回原來棲木上棲息。繁殖期間則常站在小樹頂端仰首翹尾地高聲鳴唱,鳴聲粗獷、響亮、激昂有力,有時邊鳴唱邊突然飛向樹頂上空,快速地扇動翅膀原地飛翔一陣後又落入枝頭繼續鳴唱,見到人後立刻往下飛入茂密的枝葉叢中或灌叢中。紅尾伯勞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頭蟲科、金龜子科、瓢蟲科、半翅目蝽科和鱗翅目昆蟲。偶爾吃少量草子。

紅尾伯勞為廣布於中國的溫濕地帶森林鳥類,為平原、丘陵至低山區的常見種,尤以在低山丘陵地的村落附近數量更高。5月上旬遷來,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較固定的棲點(樹枝、電線)停棲,環顧四周以獵捕地表的小動物和昆蟲。該獵點的這一段較粗樹枝的樹皮被剝光,並用樹皮纖維築巢。昆蟲占99.6%,以鞘目昆蟲最多,包括金龜(蟲甲)、溝叩頭(蟲甲),偽步行(蟲甲)、象(蟲甲)等;其次為鱗翅目夜蛾科和天蛾科幼蟲,以主螻蛄、負蝗、螳螂等。此鳥喜食螻蛄、蝗蟲和地老虎,也捕捉蜥蜴,將之穿掛於樹上的尖枝杈上,然後撕食其內臟和肌肉等柔軟部分,剩餘物則掛在樹上絕不回顧。幼鳥就具有將食物(肉條)掛鈎在籠內尖刺物上撕食的本能,而並非貯藏。

生長繁殖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築巢活動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由雌雄鳥共同擔任。巢材均就地取得,在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部分巢內編入蒿草及花序。築巢期6~7天,巢多位於林緣及開擴地附近,巢距地高度平均距地為9m,以6~8m最多。巢以草莖為主編成,混以大量樹皮纖維、植物根、毛、羽以及線繩等。巢的平均外徑10.7~11.5cm,內徑3.8~7.3cm,巢高9.2m,巢深5.5cm。產卵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每年繁殖一窩。滿窩卵5~7枚,每日產出1枚,最高窩卵數為8枚。紅尾伯勞(圖8)平均卵重3.15+-0.04g,平均卵徑16.9~22.3mm;卵淡粉或淡青色,具紫褐色細斑及灰褐色疏斑,在鈍端較集中。孵卵由雌鳥擔任,於末卵產出之前1~2天即開始坐巢,卵的孵化期為14~15天,首、末卵的雛鳥破殼相距2~4天。在整個孵卵期間,雄鳥皆銜蟲飼餵雌鳥,每當雄鳥來巢時,雌鳥即抖動雙翅,發出似隼的叫聲索食。

剛出殼的雛鳥重2.6g,除腹側有一行絨羽外,全體光裸。6日齡睜眼,背、翅及尾羽羽尖開始露出。10日齡背羽及尾羽羽鞘開始破裂。12日齡上嘴出現齒突。14~15日齡開始離巢。15~30日齡在巢區附近由雙親繼續撫育。40~55日齡進行雛後換羽成為幼鳥。實驗測定雛鳥的化學體溫調節能力始於10日齡。

亞種分化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1、紅尾伯勞指名亞種(Lanius cristatus cristatus )分布於蒙古,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地區,庫頁島,堪察加;繁殖於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主要是海岸)和馬來半島

2、紅尾伯勞東北亞種(Lanius cristatus confuses )分布蒙古,俄羅斯東南,中國東北地區,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

3、紅尾伯勞普通亞種(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 )分布於中國東部,韓國和日本(九州),中國東南沿海養殖為主,台灣,菲律賓,婆羅洲中部和蘇拉威西島北部。

4、紅尾伯勞日本亞種(Lanius cristatus supercilliosus) 分布於薩哈林我,日本下千島和北海道,中國南部(沿海、海南島、中南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和小巽他島西部。

飼養選育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1、鳥的選擇 紅尾伯勞鳴囀悅耳,音調多變,是著名歌鳥。在北方,還是“十三套百靈”的重要“叫口”之一。因而多選擇雄鳥飼養。雌雄區別可以從身體的棕色和貫眼紋判斷。雄鳥棕色顯著,貫眼紋亮黑色;雌鳥的棕色蒼淡,貫眼紋黑褐色。為了馴順和延長壽命,可在夏季掏取雛鳥餵養,或者秋季捕捉幼鳥飼養。幼鳥不象成鳥那樣喜棲喬灌木枝頭,而是多在竹林、葦叢、灌叢中,可用轟趕法粘網截捕。幼鳥較成鳥為褐。背部羽緣綴棕,腹和尾上復羽雜以黑橫斑,胸和兩肋亦有黑褐色橫斑。

2、鳥架 飼養伯勞一般用弓形架,食、水罐各一枚,位於架下端托板兩端。鳥由脖鎖拴在中間,脖線長短要適中,拉直時鳥頭部恰能夠著吃食、飲水;脖鎖過長,鳥會因纏繞而被勒死。

3、飼料和餵法 紅尾伯勞為食蟲鳥,可用紅點頦的飼料(即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2;1比例混勻)餵幼鳥,但生長不太好,不愛鳴叫,如果補充新鮮的去脂牛羊肉後,可很快改善。另外,飼料面(豆面、玉米面)應儘量地細,因為粗的渣子在伯勞胃中會揉成團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鳥逐漸消瘦。因為伯勞無消化纖維素的能力,因此,飼料中最好有鮮肉。

4、管理和調教 伯勞兇猛、嘴鉤曲銳利,初期用肉誘食和日常捕捉時要小心,以免被咬傷。初期在架上飼養,鳥不適應,總想飛逃,容易吊死。通常先用直架飼養,至鳥習慣架上生活後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長的線拴在鳥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處在旁邊看守,鳥一飛落就用脖線提到直架上,並以鮮肉誘食。一般1—2天,鳥就不再拚命飛逃,而是以脖線為半徑飛鏇,每次都能準確落在直架上。接著可縮短脖線,當長短為弓架的l/2鳥也能穩棲時,方能用弓形架飼養。

欲從巢中掏雛島飼養,應待幼鳥絨羽為正羽所代替,將近離巢的最好,這樣不但餵養省事,而且鳥生長發育得好。掏取時應注意有否外寄生蟲,如有應及時驅除,否則鳥生長不好。雛鳥可用點頦粉料和鮮肉沫各半加溫開水和成麵團,捻成兩頭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一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應稍大,而且要餵足。

根據伯勞野外棲息的特點,鳥架宜掛在室內的高處。由於伯勞多吃軟食、糞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別注意食、水衛生。上午和下午各餵一次,就是“認”乾粉料之後,每天還要餵一食抹濕料,最好加點鮮肉。活的昆蟲及幼蟲可用手拿著餵。另外,伯勞怕冷,冬季室內飼養,室溫應在l0℃以上。

伯勞也可用畫眉籠飼養,大型種用八哥籠。但不及架養有特色。伯勞科的多數種屬食肉鳥類,飼養時鮮肉的比例應比紅尾伯勞飼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餵活的小鳥任其撕食。當然,所有伯勞科的鳥不能跟其他小鳥同籠混群飼養。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觀賞鳥大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